《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锦集【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
走出演播室,头脑中不断地回放着刚才课堂上的一幕一幕,喜悦和遗憾不断地交织在我的思绪中。喜悦的是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和评课领导,自己没有慌乱,整个课堂表现还算自然、朴实,遗憾的是自己作为全校80多名参加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教师中的最后一名做课教师,还多少有些压轴的味道,可是自己的课堂离“压轴级水平”还有差距。现将自己的喜悦与遗憾进行反思,并希望能得到观者评说,得到领导指正。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今天我把它作为第一篇文言文来上。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第八组导读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一、重激发学习兴趣和学法指导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文言文?当学生讲出对文言文的粗浅的认识后,我便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学习文言文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还能提高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兴趣。之后我又启发他们结合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渗透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这样处理古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的差别与联系,目的在于降低学习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亲近古诗文的情感和正确对待古诗文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乐学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能力。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注,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解释,还有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如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为”出现三次,为什么读法不同;“探汤”的“汤”和现在的“汤”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目标中“读懂意思”得到实现。
三、注重诵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这节课的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
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小组自学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
2、读懂:
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
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重点处我适时地点拨,如:两个小儿争辩时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强调他各持己见、胸有成竹的心态;有“车盖”的车古时候是给什么人坐的,在这里“车盖”象征着什么,怎么读;“盘盂”与“车盖”相比天壤之别,怎么读……这样学生带着感受读出对比的语调,一轻一重,情到深处自然流!同时这样的训练充分达成了教学目标读出韵味。
遗憾是: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法指导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谈启示”及“课本剧”表演也能得到展示。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两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
因为这是第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3、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象。
伴随着喜悦和遗憾,最终我觉得自己还是满载而归的,记得崔峦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的发言中讲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薄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她还说,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导学的艺术×人格魅力。我衷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用真实、朴实、扎实这样“三实”的作风比照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结束反思的这一刻,有种感觉已在心中孕育、升腾。是希望?是方向?亦或是壮志?虽然说不清楚,但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校几位前辈能在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上几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原来它真的能给人带来成长的快慰,收获的喜悦。怀着这种情感体验,我第一次想发自内心地对自己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2
《两小儿辩日》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在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初读文言文,读通顺
设计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文言文读通顺。我先让学生根据划分的.节奏来自由读文言文;再分别叫四个学生单个读;看到学生读的还不很到位,于是我范读;然后再让学生像我这样读。在这一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把课文读熟了,通顺了。
第二个环节:再读文言文,懂其义
设计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注释来弄懂文言文的意思。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根据书上的注释试着自己理解文言文;然后再让同桌、前后桌进行交流、讨论;最后采用“渔歌问答”这个游戏进行全班交流。
第三个环节:三读文言文,展开辩斗
设计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通过辩斗,挖掘、深化文本内涵。我先让学生用笔画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接着让两个学生上台辩斗,看到这两个学生辩是辩了,但还没有“斗”的感觉,于是,我亲自扮演其中的一个小儿,和另一个学生展开辩斗。刚开始语气平缓,随着“此言差矣!”“非也!”“胡说!”等连接词的加入,两人的语速逐渐变快,语气变重,最后,感情激昂,互不相让。师生“辩斗”结束后,我请学生评价。再后来,让全班学生都来做一回两小儿。全体起立!左边的同学做前面一小儿,右边的同学做后面一小儿。我呢,就在一旁引读创设情境:分别以 “一儿曰”、“一儿自信曰” “一儿摇头晃脑曰”“一儿拍着胸脯曰”“一儿坚持曰”、“一儿争辩曰”、 “一儿反驳曰”“一儿不服曰”“一儿紧握拳头曰”“一儿手叉腰曰”等为引导,组织学生反复朗读上面两句。
第四个环节:四读文言文,悟道理
设计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体会到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后反思:我认为是辩斗环节的设计和引导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辩斗中,师生不仅对话了文本,而且完成了自身与心灵的对话,老师与学生各扮“两小儿”展开辩斗,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走进语文”,让学生成为“两小儿”,让学习进入体验层次,课堂的学习气氛和状态被激发出来。从两名学生表演辩斗,到师生合作辩斗,再到全班学生展开辩斗,将诵读层层推进,生生辩斗时,教师在一旁通过引读创设情境,煽风点火,学生们辩得面红耳赤。教师的引读不仅在于创设辩斗的情境,也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还是在启导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学生在辩斗过程中,不仅关注辩斗的内容,更关注辩斗者的心理、情感,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的。朗读的效果如何,不在于读的遍数多少,而在于能否层层递进,潜向文本深处,浸入学生心灵;朗读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对话文本,彰显智慧的心路历程。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3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中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颇具匠心。文章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问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其表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释,从“辩日”的角度,可以说文本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从“小儿”和“孔子”的角度,本文教学中还可以理解为: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令人敬佩。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切实做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视频导入,以便让学生对辩论有一个大致了解,进而理解两小儿辩论时的态度与心情,然后由“辩”字入手,让学生认真观察字的结构并认真书写,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因此,学生通过视频,有了读书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2、注重诵读,能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学中,我采用自读、范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的同时理解文章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从而达到把文言文读通、读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的目的。
3、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弄清本文的重点“辨日”之谜,再引出“孔子不能决也”的原因,从而得出“辨日”启示。这种教学流程让学生自此自终对课文兴趣盎然。
4、最后以“疫情逐渐向好,是否需要戴口罩”为主题以事实为依据,发表自己的观点,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高潮。这个环节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还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1、疫情原因,课堂上只有自主学习,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总感觉学生自学的时间不够充分。
2、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学生回答的语言。
总之,我觉得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合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环节紧凑,有层次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质疑,自主释疑,从而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相信我能进一步完善课堂,完善自我。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诵读欣赏里的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课文写得有趣生动,学生喜读易学。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通过在小学六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里一定的学习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2、学生对寓言故事一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词语的深刻解读。
3、学生的课外知识还是相对较少,对于孔子了解较少,对于他的`作品了解较少。
4、学生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学会本课有关实词、虚词,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表演故事”。
2、方法与途径: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两小儿辩日》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情感与评价: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表演故事”,自觉熟悉课文,充分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背诵减字法”,激起学生当堂背诵的欲望。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5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是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本人这所谓的“辩论赛主席”的“陪伴”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到这场跨越两千年时空的辩论赛之中,读出唇枪舌剑之感。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课后掩卷深思,自以为做法成功有三:
首先,深刻理解重点字词。
在学生展开辩论之前,总结出多读几遍,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这些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疏通文章,理解内容的难度,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不正是温故而知新吗?深刻理解重点字词也为后面的辩论赛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其次,激发朗读古文兴趣。
大部分学生原来没有接触过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而又有点畏惧,怎样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培养他们乐于主动学习、积累古诗文的兴趣呢?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维持他们的注意。”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就从文章的内容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引起学生注意。以“辩论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展开一场跨越两千年时空的辩论赛,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把原本很难理解的有很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简单而又有情趣了。教学中,激烈的辩论氛围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学生纷纷从开始的慢条斯理到后来的唇枪舌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从个人辩论到男女生集体辩论,最后熟读成诵。
最后,真正感悟人文内涵。
我注意引导学生领悟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从两小儿辩斗的情境中,学生体味到了古人善于思考、大胆置疑的学习态度。古人的榜样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而文本中的“孔子不能决也”让学生联想到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学生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最后,我告诉学生不管你是学富五车的孔圣人,还是乳臭未干的小娃娃,面对知识的海洋,都要牢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最后,送一句名句与大家共勉,“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路,不仅指求学之路,更指人生之路。
总的来说,辩论赛这样的教学情景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辩论质疑释疑而真正得到了知识。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6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句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翻译交给学生,希望通过这样使学生课文中存在的疑惑,从来不敢有所怠慢。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最后决定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得到不少听课老师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 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自行解决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疑惑。改变单一的老师提问,老师点名叫学生回答的模式,学生自己设问,自己点名叫同学接题,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感觉自己完全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积极性很高。
2、 字词把握的当堂小测,让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问题,及时纠正,效果明显。
3、把传统的串联翻译改为故事情节的.复述,既可以让学生自觉熟悉课文,又可充分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4、背诵采用减字法,逐步增加难度,激起学生当堂背诵的欲望,层次感很强,学生的兴趣也很浓。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文言文基本就是盲区,根本无从读懂,更不用说质疑讨论了,所以这部分人在课堂上无所适从。另外由于学生比较紧张,有点拘谨,部分环节没有完全放开,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继续提高。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设计比较合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环节紧凑,层次感比较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质疑释疑而真正得到了知识。通过这节课,我自己也得到了很多启示,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进一步完善课堂,完善自我。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7
本周教学内容:
六年级语文 10课《两小儿辩日》。
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本学期的第二篇文言文。前一篇《夸父逐日》,记得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基本上是我的“独角戏”。本课的学习,正好是一次补救的机会,想办法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争取建立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为将来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打下基础。
《两小儿辩日》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科普性质的文言文。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文言文?当学生讲出对文言文的粗浅的认识后,我便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学习文言文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还能提高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兴趣。
之后我又启发他们结合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渗透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这样处理古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的差别与联系,目的在于降低学习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亲近古诗文的情感和正确对待古诗文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乐学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能力。
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注,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解释,还有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如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为”出现三次,为什么读法不同;“探汤”的“汤”和现在的 “汤”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目标中“读懂意思”得到实现。
对本课的教学,我着意锻炼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技能。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这节课的.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小组自学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
2、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重点处我适时地点拨,如:两个小儿争辩时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强调他各持己见、胸有成竹的心态;有“车盖”的车古时候是给什么人坐的,在这里“车盖”象征着什么,怎么读;“盘盂”与“车盖”相比天壤之别,怎么读??这样学生带着感受读出对比的语调,一轻一重,情到深处自然流,同时这样的训练充分达成了教学目标读出韵味。
不足: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习方 法指导处占时过多,也冲淡了重点。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处处都想讲清、讲好,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消化能力”,造成消化不良,感觉学生掌握得不牢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因为这是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4.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想到哪说到哪儿、不够严密,甚至常常重复一个意思、一句话,过后才后悔。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8
孔子何以不决小儿之辩
在《列子》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这个寓言做为经典被选入历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这就是《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沦沦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对于这段文字的讲解,有人认为,孔子知“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而感到:“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孔子是不是圣人,看来已是定论。孔子是不是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姑且不论,但孔子何以不知?
两个小孩子争论太阳的事,可以说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认知。一个孩子说太阳出时近,而另一个孩子认为中时近。这是两个相反对的结论,显然二者不可同真,但到底哪一个是假的呢?
从两个孩子的推理看,一个孩子认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
日初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
所以:日初近而日中远
而另一个孩子认为:
(对于发热物体)近者热而远者凉
日初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
所以:日中近而日初远
应该讲以上的论证并不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说从推理形式上是正确的,但二者必有一假(未必必有一真)。也就是说,两者之中必有一个其前提是假的才导致其结论之假。
于是再看两个前提是不是正确呢?
首先,何以说“远者小而近者大”?这显然是在地上一个有限的范围内(通过归纳)得出的经验认识,它有没有必然的正确性呢?现在我们知道,常识常常会欺骗人们,两个等大的.园如果其中一个外边有一个较大的同心园,而另一个内有一个较小的同心园,看起来前者会较后者小些。可见“远者小而近者大”并不必然的真。
再看,何以“近者热而远者凉”?在同一方向上(比如离开一堆篝火)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但假如一个是在火的上方,而另一个在火的旁边或下方这一结论就不在成立了。可见“近者热而远者凉”也并不必然的真。
无论是孔夫子还是将来长大成人的小儿,看来都不可能“决”这个问题了,回为两小儿将它做为了“孰为汝多知乎?”的论据,而孔子夫子由此却变成了“敢于承认自己无知的圣人”的理由。两小儿并没有在成人之后继续延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而孔夫子成了圣人,他不能决之事别人当然更不能决了。两千多年的后人也并没有因此因“格物”而“致知”,于是中国没有了亚里士多德。而且也只好在两千多年后来请西方人来“决”这事了。
“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没有逻辑,我们的学术不会强大,不会造就领导世界学术的大理论家,不会出现领导科学革命的大科学家。……东土学术汲养必待逻辑化入吾人血脉而后可大补。”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9
很高兴能坐在这儿与大家一起交流这次教学实践的一些回顾与反思。我上的是一堂文言文课《两小儿辩日》,课文内容主要是通过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告诉我们深刻的哲理。经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和多位老师的指导,我个人感觉受益匪浅。
当初设计这堂课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的:
1、根据二期课改精神,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予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注意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学能水平设计教学。
3、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达成即时效果。
经过试讲,觉得有一些地方处理得不是最理想,所以又做了一些修订。
一、在教材的处理上
最初我把课文内涵的透析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试讲后发现,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要深刻细致地体会《列子》中作品的内涵并把自己的分析说出来,是很难的,因此内涵是本文的难点,而作为文言文,读、译才是重点,因为对于处于形象感知阶段的七年级学生,读、译处理好了,课文的内涵就会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
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最初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部分:以演小品、讲故事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包括课文的诵读,课文的翻译等,省去了课堂中的读译。试讲后,发现这种方式有点偏离了学科特点,使得语文课更像是表演课,而且有点超出了七年级学生的学能水平,导致课后做练习时有些题做不出或做不准。经过成雅明老师、田云静老师的指正,我和张佳佳老师商量,把这一环节删掉,确定了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并且有的放矢,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标一遍遍的诵读,把读落到了实处。
三、在多媒体的使用上
最初我设计用 powerpoint辅助教学,因为它能够代替板书,还能够以它鲜明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试讲后发现: powerpoint有时会使老师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当我叫一位学生来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与我在课件里预设的答案的顺序不一样,这样我就不能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于是我与孙保平老师进行了多次的、长时间的探讨,我们发现 word虽然不象 powerpoint那么形象、直观,但它却很方便、很灵活。比如,我要让学生翻译一个句子中的重点字词,传统的黑板教学就是在字词下面加点,而 word可以把这些字词进行描红,更加醒目;黑板上写字,有时坐在后排的学生可能看不清,而 word的全屏显示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word还允许操作者随机地挪动字词的位置,随机地增加或删减字词,随机地添加表格等,这样就可以让老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说什么老师反馈什么,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了使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阴谋者,使教学步骤成为接踵而至的陷阱。并且word现场操作起来要比powerpoint快得多。这才能称之为多媒体的有效利用。
四、在即时效果的达成上
最初我以为经过多次的阅读和详细的分析之后,学生就可以马上把课文背下来。但试讲后发现,没有一定的背诵指导和背诵时间是不可能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的。于是在胥龙娣老师和杜垂云老师的指导下,我安排了一个指导背诵的环节,就是以一个表格呈现两小儿辩的结论、依据、判断角度,之后就以这个表格作为背诵课文的题纲,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当堂背诵的可能性和准确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背诵检查,发现大概有百分之八十或者更多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背诵课文,一部分能力较强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这次教学实践给我的触动非常大,以往都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现在我发现其实好课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钻研教材,把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保留和继续下去,教学中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如精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准确的、恰当的评价等,我会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最后,请允许我向一直关心和帮助我的领导和老师由衷地说一句:谢谢,谢谢你们!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0
文言文首次进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文言文不仅难读(单音节词较多,读起来咬口。)而且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对于教师来说,教法上也是陌生的。不仅是初次教学文言文,而且面临的是没有文言文基础的小学生。本课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在课堂中充当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起到了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随时发生改变。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建立了学生的自信感,不担心他们会有什么怪想法,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做、去思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性学习策略,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教学观念新颖,把原来的口授、设问、解答变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构建知识。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学生对两小儿所持不同观点的依据是否科学产生了疑问,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然后指导学生自主确定活动小组,或上网查询、或探师访友、或翻阅书籍、或动手实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也更乐意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最后举行小专题研究成果交流会。这个过程,有力地突破了文本中心、课堂中心,使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的创造活动。小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使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锻炼乃至提升。
3、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进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让学生走进角色,走进历史,当一回剧中人,演一演,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他们的感觉,情绪和智慧积极投入,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产生了入情入境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1
语文教学是一个追求意义的过程。学生在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探询意义,获得意义,建构意义,从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
综观课堂实录,我们发现,一篇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完全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的
学生的理解词语是在猜测老师,学生的`朗读是在迎合老师。学生的配合天衣无缝,近乎完美。是学生的能力太强,还是有预演的成分?
这是谁在学习课文?是要解决学生心里的哪些疑问?学生自主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没有。几乎没有。学生习惯于猜测老师已有的答案。如此,将把我们的学生引向何方?语文的学习如喝水,学生自己没有喝到肚子里,如何知道水的滋味?
还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品味,自主质疑的权利!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2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今天我把它作为第一篇文言文来上。
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第八组导读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1、注重朗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生试读,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
2.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由练读。找同伴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争辩时生动的场景。这三个层次的训练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层次性。
2、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试读谈感受画难句个人对照注释读懂句子去尝试探究;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课外查资料,上网来了解有关两小儿不同观点中所包含中的有关科学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留白,也是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3、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配乐范读,既让学生体会如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又在文言文如何停顿断句这个难点上起到示范作用。我还注重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提出难句,以学定教。为学生提供平等交流自主学习的平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比赛。在合作学习中我在巡视中注意到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
4、注重学法指导。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两小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以例句引路,引导学生逐字精读,师适时点拨渗透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运用学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能力。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3
《两小儿辩日》是语文第12册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但因其富于童真童趣,所以我把它作为第一篇文言文来进行教学。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为了中学时大量学习文言文作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激趣、学法为根本目的,紧扣教材,设计了“读──释──演”这个脉络清晰的教学环节。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
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生试读,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
2、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由练读。找同伴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争辩时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模仿古人吟咏的样子来有滋有味地读。通过这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
有以下遗憾: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法指导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谈启示”及“课本剧”表演也能得到展示。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两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因为这是第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3、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象。
关于课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反思2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块瑰宝。其中很多文章就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两小儿辩日》就是这样:通过一个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观点不同,也看到了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孔子。在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做到:
1、倡导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个人对照注释读懂句子去尝试探究;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悟出做人要“诚实谦虚”的道理。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我注重转变自己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平等交流自主学习的平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我注意到个别差异,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促使学生进步。
3、“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两个层次:(1)读通读懂。通过生自读,合作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2)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由练读,找同伴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争辩时生动的场景。这两个层次的训练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层次性。
这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
1、对学法的指导不够。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课堂上点拨渗透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这方面我做得不够。
2、在教学中,似乎有些“重文轻言”。在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言”上显得“轻”:择要释疑,讲解常见的省略、通假字等文言现象方面做得不够;则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的“文”:品内涵,讲感悟启示等。
3、在“读”的教学活动中,个别读书的较少,所以学生展示机会较少。
教学的本质不是展示教师的才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做到“活”与“实”相结合,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意识,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4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句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翻译交给学生,希望通过这样使学生课文中存在的疑惑,从来不敢有所怠慢。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最后决定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得到不少听课老师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自行解决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疑惑。
改变单一的老师提问,老师点名叫学生回答的模式,学生自己设问,自己点名叫同学接题,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感觉自己完全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积极性很高。
2、字词把握的当堂小测,让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问题,及时纠正,效果明显。
3、把传统的串联翻译改为故事情节的复述,既可以让学生自觉熟悉课文,又可充分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4、背诵采用减字法,逐步增加难度,激起学生当堂背诵的欲望,层次感很强,学生的兴趣也很浓。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文言文基本就是盲区,根本无从读懂,更不用说质疑讨论了,所以这部分人在课堂上无所适从。另外由于学生比较紧张,有点拘谨,部分环节没有完全放开,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继续提高。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设计比较合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环节紧凑,层次感比较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质疑释疑而真正得到了知识。通过这节课,我自己也得到了很多启示,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进一步完善课堂,完善自我。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故事内容比较有趣,有画面感,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在之前学生已接触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本课学起来比较轻松。课文内容主要是通过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告诉我们深刻的哲理。
课堂上,我先给文章断句,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朗读,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之后让学生结合文章注释来理解文章大概意思。10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基本上都已经了解了文章的意思。
关于本文留给我们的启示,学生也基本上能回答上来。但关于“孔子不能决也”学生有点疑惑。不是说孔子学识渊博嘛?那为什么也不知道呢?其实,不管是什么时候,太阳距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那又如何解释文中两个孩子的见解呢?那就看我们自己掌握的科学常识或是到网上查找。那孔子为什么不知道呢?那是由于时代造成的,那时科技落后。那孔子这样是不是在两个孩子的心目中地位受影响呢?学生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此时,我让学生想象如果认为会因此而受影响,那是不是孔子可以随便乱说呢?为什么呢?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深刻的体会到孔子“实事求是”的品质。进而引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名言。
此处不就很好的教育孩子们要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06-10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03-30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04-22
[优选]《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06-28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集合]02-06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5篇03-31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优选15篇)07-16
读《两小儿辩日》有感10-28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