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5 15:22: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1

  教学因鼓励而焕发智慧的光彩。

  有人说“一堂理想的语文课,不仅需要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更需要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语文课能够成为这样的'课堂。但是,升入三年级以来,课堂上能够的升成的东西太少太少。很多同学似乎都处在听而不思阶段。今天的教学课一同以往,班里能够读而思考的孩子只有李丽苹、张意晗、张学军、冯世博这几位老将。面对三十多位“读书匠”真让我感到茫然。

  我在课堂上寻找着机会,我思索着怎样带领孩子走出死读书的误区,我相信孩子们中还有那么多能够思考而没有发言的孩子。“鼓励,用鼓励去激发他们。”我了解这帮孩子,他们最爱听好话,只要我表扬了谁,他们的上进心一定会驱使他举起那只小手。当我第二次让他们在读中感悟时,一个平时不怎么爱回答问题的小男孩举起了小手,虽然他说的并非特别完美,但我大大的、夸张地表扬了他。这一下我唤醒了十多名“沉睡的孩子”。我的内心高兴极了,我知道鼓励让我的课堂焕发出了智慧的光彩。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2

  《植树》是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上几点做法:

  1、提倡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教学中我并不急于提示孩子们怎么做,而是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怎么做,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尊重学生思维方式。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学生学会了口算除法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3

  1.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中“口算除法”一课是以“植树”的情境来呈现的,这一情境虽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在秋季并不切合实际。因此我就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的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一问题时,由于创设的问题中包含有显性条件(每班的人数),也有隐性条件(每张桌子可以坐的人数),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每1人需一张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 44÷1=44(张),48÷1=48(张),46÷1=46(张);(2)如果每两人需一张桌子,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也就是 44÷2=22(张),48÷2=24(张),46÷2=23(张)。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时,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

  3.本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没有余数),设计这一问题时,我首先考虑到三班的人数为46人,46÷4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前两个问题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很快便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然而学生并未因此满足,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三班应如何分组。于是,学生纷纷列式进行解答:46÷4=11(组)……2(人)。但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只看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讨论、交流,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是课下我了解到的学生分组情况:(1)前11个小组,每组4人,最后2人分为1 组,三班能分12个小组;(2)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个人每三人一组,共分12组;(3)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人分为1个大组,共分11组。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4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源泉。本课以植树活动的学习情境为载体,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体验多样化的算法,通过较优化与多样化的算法相互验证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知识。

  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求新知的乐趣。

  3、练习生动有趣,学生在快乐中完成练习。

  不足之处。

  1、 班上人太多,有四五个学生在玩小棒,没有制止。

  2、 学生展示很多很好,但占有时间较多,练习时间较少。

  3、 小组合作中,学困生照顾得不够,感觉掌握得不好。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5

  《植树》是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第10、11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教学中,由于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对于本节课植树的教学情境,感到比较陌生。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等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使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中口算除法一课是以植树的情境来呈现的,这一情境虽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在秋季并不切合实际。因此我就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的实际现象;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就在自己的现实生活里。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一问题时,由于创设的问题中包含的有显性条件(每班的人数),也有隐性条件(每张桌子可以坐的人数),因此学生的思维也因而非常活跃,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①、如果每1人需一张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张),481=48(张),461=46(张)②、如果每两人需一张桌子,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也就是442=22(张),482=24(张),462=23(张)。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2、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3、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4、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并演示画图栽树的过程,由于我把例题的数据改大了,因此在模拟实际画图时发生了矛盾,数字太大,不可能全部画下来或是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7

  《植树》是北师大版课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上几点做法:

  1、提倡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教学中我并不急于提示孩子们怎么做,而是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怎么做,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重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创新。本课中对于“除法”的意义的讲解教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己去充分感知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传授。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9-19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3-10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5-18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12-27

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8-22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精品)07-06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热】06-20

(通用)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6-20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精华】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