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6 07:22: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台阶》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台阶》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台阶》教学反思范文

《台阶》教学反思范文1

  《台阶》一课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初拟了教学流程。

  1、一读课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你对父亲形象的感知。

  2、二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谈谈自己的鉴赏。

  3、三读课文,思考如何理解父亲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心愿却怅然若失?你对本文的主题如何理解?

  4、四读课文,联系自己的家庭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读采用默读,因为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每分钟读五○○个字以上,在这给他们记了时间,大都在七分钟左右,速度还能达到要求。但虽然文章叙述的事情简单而清晰,但很多学生被作者细腻的描写所蒙蔽,绕不开细节,所以大都概括得很繁琐。我不得不提示他们: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台阶。要求抓住文眼概括。所以在这里消耗了一些时间。在完成一读的第二个任务时倒有意外的收获。请到第一个学生,他的答案是:父亲是一个不甘人后、希望受人尊重、老实厚道、坚忍不拔、有志气、但自卑的人。基本已概括了父亲的所有特点。我以为答案过于完美,显然不善诱发讨论,正踌躇如何引导,有很多学生质疑:父亲没有自卑这一特点。我就趁势把这问题抛回给那学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他有地位。为理由。同学们还不是很折服,我再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别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亲的无所适从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读中,要求学生先跳读,再细读,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有触动的细节谈谈自己的鉴赏。学生直感较好,找到了第五和第二十七自然段,都是较典型的片段。第五段多角度的描写,二十七自然段反复的渲染都很有可读性,我于是指导他们反复阅读,效果较好。但在一学生提到十九自然段时,我当时一震,但又有点茫然。与学生直言,这一细节描写的确颇有深意,但老师也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感(引用了刚才一学生的说法,所以大家都笑了),你能谈谈自己的高见吗?学生的回答是:雾写出了时间早,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我问大家对这样的赏析是否满意,同学们基本上都摇了摇头。于是我们又继续讨论,学生的回答还是较表层,如:写出了父亲因理想快要实现的兴奋之情。这个答案本已牵强附会,有的还别出心裁:文中父亲头上的小水珠凝结成大露珠的过程象征着父亲劳动的积累过程。这些答案是只能肯定其思维活跃的。在学生的反复商榷中,我也不禁频频插话。后来我们较一致地认定:雾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烘托父亲形象──艰辛而又执着的作用。这在文中艰难地挑着这几个词中有所体现。当时我也提出另一种想法:雾是虚幻的,在这里也是否暗示父亲的兴奋会转瞬即逝呢?不过,没有时间详研就已经下课了。有时,教学准备是怎么也不会充分的。

  三读,学生对前一个问题基本能理解,但主题的把握就较难,本不应该讲,似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但终又忍不住,心想: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从认知到感悟的过程,只有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更高一级的鉴赏,才能拔高他们的视野。到此完全背离了原先的教学设想,教师自身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融入了学生之中,与他们共同探讨,成为他们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不知是老的教学思想作祟,还是本身的思想保守,我对新教改后的一种常见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所有回答一概赞赏有加一向不大以为然。知识性的不说,主观题的答案虽说大可不必拘泥于一种,但即便在看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时,也看到教师对学生一些毫无道理的回答不仅不于指出,更不于否定。一般教师上课的应变能力本身有限,更可打着新教改的旗号对学生唯唯诺诺。固然,这似乎维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遵循了文学鉴赏独创性特点。但文章赏析又岂是空穴来风,可以牵强附会。且赏析也有高下之分,教师恰中肯罄的评价,高瞻远瞩的观点对他们无疑更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当然并不是都讲,只是我们没有必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四读后要求学生谈感受,我预想将会水到渠成,学生一定都会有话可说,但实际情况却不如预想的好,有些学生甚至说他们的父母都挺享福的,可能一则现在的生活条件愈来愈好,二则他们对父母肩上的`责任感受不深。对父母的艰辛体会到的不多,有一个学生讲起父母为自己的升学苦苦挣扎、四处奔波,真实动人;还有一学生父亲是菜农,早出晚归,辛苦耕耘劳作,她的感受也是深切的。之中,我也谈起自己的一些情感体验,营造更为平等、融洽的畅谈气氛。可惜时间有限,有些刚被激发的灵感与激情在铃声中告断了。

  回顾《台阶》一文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课后,我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又选了一篇较为感人的短文《与父同寝》与学生一起研读。课后,布置作业,以父亲或母亲为素材写作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并随后小组交流、互评,推荐上台全班交流,评出最为感动人的父亲或母亲。我希望藉此吧我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更加落实到位。

  到此,我自感在这一周营造了一个感悟亲情的高潮。真希望能与他们的父母沟通一下:孩子是否比以前体贴、懂事了?如能这样,这段时间的教学就不仅是教学上的收获,也算是对父母们的一种告慰吧!

《台阶》教学反思范文2

  《台阶》一课在聋校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初拟了这样你的“教学流程”。1、初读课文,了解情节。2、再读课文,分析人物。3、品读细节,细节感悟。教学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质疑:父亲没有“自卑”这一特点。我就趁势把这问题抛回给那学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他有地位。”为理由。同学们还不是很折服,我再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别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亲的无所适从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在解读父辈为提高社会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执著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台阶”上,从精神的层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的意义。

  回顾《台阶》一文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要求,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这些问题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

《台阶》教学反思范文3

  (一)主旨

  《台阶》是一篇底蕴十足的关于农民父亲的文章。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有人认为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是为了抬升自家在村人心目中的地位。难道这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尊严?显然不是,对本文的理解仅此是不够的,而要把思想提升到是中国劳动人民人性的觉醒,价值的追求。一个老实厚道、淳朴善良的农民,不仅要求温饱能够得到解决,不仅要求一个温暖的家能够遮风挡雨,而且还要求地位的提升人们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作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普通农民,他所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气与韧劲。尽管其中父亲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但《台阶》中的父亲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是一个觉醒、有长远生活目标的中国农民。也许我们认为父亲造屋的理想过于简单,抑或微不足道,不值得父亲付出一生的血汗。其实作者就是通过文章的过程与结局让我们看到中国农民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我们看到父亲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拼命苦干,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二) 结构

  本文的结构是围绕着“台阶”进行的,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台阶”。“台阶”的描写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台阶上集中反映了父亲的各种品质。

  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小说首先是写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然后讲到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最终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这是整部小说的高潮部分。最后是故事的结局,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朴实的叙述父亲的形象清晰而鲜明。开头写父亲经常坐在三级的旧台阶上舒服的休息,父亲那裂开许多干沟的脚板,只有过年才能洗出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本色,其实,这正反映了父亲的本色──一个勤劳、淳朴的农民的形象。接着,侧面描写,展现了一幅幅父亲辛勤劳动的画面:“一年中的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的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那大热天不停歇的忙碌,冬天的早出晚归……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拼命劳作,似乎不曾休息。在造新屋的日子里,是父亲最兴奋,脸上笑容最多的时候,这可是一个农民一辈子的追求!在深秋的晨雾中踏黄泥、放鞭炮时尴尬的举止、托青石板时的将就情态都浓缩在这收获的一刻里。但父亲老了,“我”为他担心,可父亲太倔,没法帮他,因为父亲始终觉得自己是有劲的、能劳动的,直到父亲挑水闪了腰那一刻,他才沉默了,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也许他这时才清楚自己怎么了。父亲一辈子忙碌,同样也是爱孩子的:幼时的“我”跳台阶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会吃苦头的;长大了,父亲能做的,从不让孩子做。父爱是沉默的。

  (三)延伸

  李森祥在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有人也问我作品里面的父亲是不是我的父亲,其实这是我理想当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亲。”作者以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叙述者,怀着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叙述父亲为赢得地位、赢得尊重而坚忍不拔、拼命苦干的一生。但文章的魅力决不仅仅在于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文章深蕴的那种淡淡的凄美和辛酸。

  文中“我”的父亲秉承了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特质,为建新屋和新台阶,耗费了自己的大半辈子,而在新屋建成之后,父亲坐在台阶上和人招呼时,却没有了该有的幸福,而是一种难言的自卑和失落。

  父亲骨子里的“卑怯”与生活的尴尬决不是一个九级台阶所能抚平的。人与人之间,某些外在的东西可以效仿,但心理的落差永远无法跨越,父亲虽圆“台阶”梦,但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又使父亲梦断“台阶”!

  在新台阶落成以前,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使自己近一生的过程充满了情趣、活力、力度等等,但是,当父亲的理想实现之后,他的生命尖活力、意义也就消失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将父亲的“老”相作了生动的描绘,这既是生命生理的“老”更是生命意义的“老”──消失。父亲的“失落”意味着什么?“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只能在这种永不停歇的准备之中,在这种追求──满足──再追求以至无穷的前进过程之中得之。”当父亲的台阶造成时,即意味着他“理想日子”的到来,而他的失落,正是因为在满足之后,他没有“创造一种新的人的需要”。

  此外,语言简朴自然,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使文章具有自然美、质朴美。拟声词、叠词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如“唿嗒唿嗒”“刷拉刷拉”“嘎叽”“青幽幽”“黄几几”等,让读者似乎走进了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直面那个勤劳、执着、倔强的老人。

《台阶》教学反思范文4

  《台阶》这一篇课文我是第一次接触,然而通过读课文却也被深深的打动了。这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片自读课,作者李森祥。可以说孤陋寡闻的我,在没有接触到这个教材的时候,对这个作家是完全没有一点点印象。

  课文通过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终于建成了有九层台阶的新房子,实现了一辈子的心愿的故事。赞扬了这个农村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农民希望改善生活的良好愿望。

  通过这一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如下问题:

  1、文本比较感人,内涵深刻,然而通过课堂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在资料上查找答案,而只有少部分阅读了课文。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文本的阅读。课文比较长,在课堂上阅读,时间明显不够,我准备的不够到位,没有在提前把重要文段挑出来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课下补救措施: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课文中感人之处进行批注点评,不少于五处。

  2、课堂当中涉及到讨论问题,父亲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学生们的讨论非常激烈,但是课堂时间安排上,这个题目已经到最后了,时间不够充裕,课堂到了高潮,可是却意犹未尽。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补救措施:设置小短文,供学生书写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台阶》教学反思范文5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对于文章的学习,我始终将美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感悟品味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对于课堂环节,基本不做过细的安排部署,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乱”的原则,适当的时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时候追问一下,关键的地方提升一下,这节课也不例外。

  开始,我让学生自读,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体会,说得较为肤浅,品味也不到家。此时,我适时地举例,引导他们深入领悟:“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这个比喻极其生活化,却写出了双重的内涵:父亲闪腰了,疼得他脸色发青;儿子抢扁担这一动作大大刺伤了父亲的自尊心。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喻体却写出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变化,多么具有表现力。

  慢慢地,一个个头脑“转”起来。一学生:老师我来读一句话‘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这句话很真实,以前农村的孩子都这样,没牙的小孩子乱啃东西,弄湿手指,弄湿衣服......他的话没说完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一学生:我想把两句话放在一起比较着读“去烟火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省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我觉得这个父亲的努力不值得,奋斗是为了更好的享受,新屋建好了,父亲却更压抑了、更不自在了,还不如住原来的老屋。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爷爷奶奶,他们宁可住自己的土房也不来住我们的四室二厅,应该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一脸的深沉)瞧,因这文章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了顿悟,增进了对长辈的理解。

  一个山里娃站了起来:我感触最深的是新屋落成庆典时的几句话,使我不由得想起我爸。在小学时,我年年考第一,一次表彰会学校请我爸作嘉宾,他的表现跟文中的父亲惊人的相似,他的两手也是没处放似的,一会儿桌上,一会儿桌下;觉得很光荣,很幸福,却是一脸僵硬的定格的笑;话也不会说,只一句“俺的娃争气。”没了。我当时直嫌父亲土,不会来事。现在想来,那都是正常的:一直处于配角的位置,被人忽视,真正当主角,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倒不知该怎么办了。离这些“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并不遥远的农村生活,在他们头脑中活跃起来;老实、不会来事儿的身边人变得可亲可敬;倍受呵护的小花明白了大树的艰辛与深情。

  文章——美的.化身。从外在的语言美、音韵美到内在的情感美、意境美,从不饰雕琢的朴实美到精雕细刻的华丽美,存在于语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发现美、品味美、研究美、运用美,便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耀眼之美易识别,平凡之美常冷落。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舒适与优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触觉有些迟钝,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觉地将文字与情感融为一体,文章与生活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自身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现;更要学会刺激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使他们愿意接过老师抛来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乐此不疲。

《台阶》教学反思范文6

  一堂《台阶》上完了,最后一个板块“用心歌唱”没有上完,但我并没有感到失望,反而我很高兴自己能静下心来等待学生阅读、回答,觉得这堂课真正落实了教学的有效性。

  上课过程中,在请学生交流自己对父亲的初步印象时,我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让整组同学一个一个说,有些同学能说,有些同学做惯了听众,说不出来,此时,我没有跳过去,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这样的问题都不愿意回答,那么这些同学更加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只会做人云亦云的“鹦鹉”了,于是我让他再看文章,等待他发表自己的见解,果然,学生还是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来的。在品读父亲时,我又花足时间让他们朗读、做批注,由于让他们准备的时间充分,许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连平时从不肯回答的同学也能说上几句,课堂上出现了从没有过的学生互动场面,学生对父亲形象的理解也就比较全面。在这种情况下抛出问题“父亲造台阶的过程为什么会如此漫长而艰辛?父亲造台阶的决心又为什么如此坚定而执着”,也就被学生轻而易举拿下了。

  综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果不给他们充裕的`时间考虑,如果在他们答不出时马上换另外一位同学,我想课堂上的情景就会是另一样了,不是满堂灌就是某几个同学的“个人秀”,虽然我没有完成我的教学任务,但我觉得这样做值得。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只是走过场,真正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达成,学生的知识不会得到掌握,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这种静下心来等待的耐心需要我们时时在课堂上出现,学生在我们的这种等待中才不会“得过且过”,才不会只听他人言。

【《台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台阶教学反思06-26

台阶教学反思08-03

【优秀】台阶教学反思09-14

台阶教学反思(经典2篇)11-13

《鲸》教学反思鲸鱼教学反思08-04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11-1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6-01

《》教学反思05-16

教学反思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