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11 18:16: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这次课程的重点在于熟记这三篇古文,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达到这一目标,而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能需要通过课后作业来加强理解与记忆,因此我设计了两道旨在巩固知识的基础性作业题。

  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

  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

  鉴于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当前的作业时较为游刃有余,我进一步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探索并收集古代文人学者们卓越的学习策略。此举旨在促进知识的广泛吸收与积累,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这堂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切地体悟到了古文语感培养的关键性。在未来进行教学时,我打算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和文言文积累的培育,一步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并掌握古文的魅力与精髓。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

  在构建一节以阅读为主的课程时,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教授文言文的学习策略。本课程将通过“读、诵、译、悟、背”五个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首先,通过“读”和“诵读”,学生需准确发音,流畅朗读文章,奠定基础。接着,在“译读”环节,借助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句含义,实现对文本的初步疏通。随后,“悟读”阶段,学生将提出疑问,探讨深层次的道理与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最后,通过“背读”和“复述故事”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记忆,还能将知识内化,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在教学实施上,初期我们将采取“扶”的方式,详细讲解第一部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技巧。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我们逐渐过渡到“放”的模式,鼓励学生独立运用上述方法学习后续内容。这种由“扶”到“放”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将主动权交还给他们。

  2、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团队协作的'学习方法,成功地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内涵,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的文言文篇目并不晦涩难懂,借助注释,学生们基本上能够把握文章的核心意思。因此,采取小组协作式的探究学习方法,聚焦于关键词汇与句子的理解,辅以教师的简要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拓展学习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将目光投向书本之外,搜集了诸多有关阅读的至理名言,以期丰富他们的知识库并激发其思考。同时,我也邀请他们探寻古代文人墨客的读书故事,以此作为榜样,汲取智慧的养分。

  确实存在一个遗憾之处,即在个别学生的学习引导上还不够细致,导致课堂的进程稍显拖沓。我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希望能够在未来教学中进行改善和优化。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3

  本课中的三篇文言文都比较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我在教学时也是紧紧围绕这一特点进行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二者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得又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清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断句,才能把句子读通顺。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疏通文义的环节,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如有不懂的地方,我再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全文。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作用。教师范读课文的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尤为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

  三、注重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实用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运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揣摩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学生们的表现来看,这次尝试是很成功的。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4

  马老师教的《古人谈读书》这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突出优点:

  一、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马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整堂课氛围轻松、愉快,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听到了。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欣赏和关注,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因而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师生配合默契。

  二、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重点段,学生边读课文边选择,边思考边回答,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自读自悟,渗透了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5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

  基于文章类型与学生认知水平所规划的教学方案,已展现出相当理想的成效,具体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缩短他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资料搜集环节。首先,鼓励学生们分享他们已知的关于阅读的名言,期望每位同学都能至少背诵四句,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其次,引导学生们查找并研究三位著名作家的名言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增进他们对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的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学生在课前交流时能够积极发言,分享他们对作品和作者的独特见解,为后续的深度探讨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划分了三个层次来逐步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并享受古文的`魅力。首先,第一层次专注于自由阅读《论语》中的名言,重点在于准确发音,同桌间互相朗读,形成互助学习的氛围。这一阶段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悉文本。紧接着,进入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论语》的第二部分内容。在此阶段,虽然学生们已经借助拼音获得初步理解,但我们仍然需要细致地指导朗读,特别是对易错字音进行纠正。通过示范朗读,强调节奏、停顿和韵律的重要性,使朗读变得富有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他们对古文的喜爱。最后,第三层次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学策略。学生首先自由阅读第三部分内容,然后在小组内分享交流,最后在班级范围内展示朗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评选出了“读书小明星”,以此激励所有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阅读,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专注于文本,利用身边的提示来深刻理解每一句背后的含义。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内部,通过手中的参考资料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随后,学生在小组中分享交流,碰撞思想火花,以求共识,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紧接着,引导学生审视文本内容,思考并归纳出每一部分的重点所在。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得语文课堂真正体现了母语教育的核心价值。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背诵热情并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我设计了一套独特的背诵活动。首先,我会安排大家进行自由背诵,鼓励每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记忆。紧接着,实行同桌之间的背诵竞赛,通过互相挑战和激励,提升背诵效率与准确性。之后,我们将在班级内举行一次小型展示会,让每组的同学上台分享他们的背诵成果,这不仅增强了大家的自信心,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评选出背诵最为出色的几位同学,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以此表彰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在背诵活动的基础上,我还将引导同学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实践。具体来说,我们会鼓励大家亲手制作名言卡片,所选内容必须源自我们共同学习的文章。在制作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将名言工整抄写在卡片上,并尽可能地加入自己的理解与创意。这样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与创新思维。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不仅提升了背诵的效果,还促进了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二、成功之处

  本文尽管具有一定挑战性,但仍收获了显著成就。例如,学生的古文诵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制作阅读卡片,实现了实践操作与语文学习的深度结合与拓展!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6

  《古人谈读书》一课,选择了《论语》中三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执教本课后,我感觉自己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在教学文言文时,确实面临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显著差异,这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因此,在我的课堂安排中,我采取了以下步骤来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首先,我鼓励学生通过汉语拼音准确地朗读课文,我并不急于求成,让学生达到流畅阅读的水平。因为在没有深入理解句子含义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做到流畅阅读。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确保每个字音都读得准确无误,为后续的理解打下基础。紧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对照注释,一边尝试理解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对文本基本结构和词汇意义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能激发他们对文言文背后文化内涵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旨在分步骤地帮助学生克服文言文学习的障碍,从最基本的发音开始,逐步过渡到理解文意,最终能够欣赏并运用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核心信息的理解,我采取了抓关键词和句子的方法。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点,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精心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们深入探讨其内涵与意义,进而领悟文章的核心思想。在拓展学习环节,我鼓励学生将视野从课本延伸至更广阔的阅读领域。为此,我精选了几则《论语》中的经典名言,不仅限于课堂内容,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与积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加深对《论语》的理解,还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引导学生首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解读每一句话的意思。接着,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通过交流互动,他们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我旨在传达一个信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集体智慧能够高效解决问题,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作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适时给予帮助,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这既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我认识到自身的最大疏漏在于未能充分把握和利用课堂上涌现的偶然性教学机遇。这类机遇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难以复制,由于我的忽视,这导致了课程效果的降低。同时,对于课堂动态变化的预判和应对策略准备不足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尽管如此,在面对学生提出的出人意料甚至是离奇荒诞的答案时,教师不应表现出愤怒或不满,而是应当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理解其思考过程。只有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7

  谢老师教授的《古人谈读书》学习目标设置合理,符合温州市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中的要求。课堂中重难点清晰,课上着重落实了重难点。本课首先通过篇章页的.苏轼名言导入,切合主题。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清晰,体现“以学为主”,让学生由充裕的学的过程,突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实践活动。

  本课教学板块清晰,谢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通过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活动二诵读古文,让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多种不同方式练习诵读,充分给学生练习诵读古文的时间。活动三学习并背诵第一则古文。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第一则古文,老师再指导释疑。通过词句填空、根据意思背句子等方式,帮助学生背诵第一则古文。三个活动设计合理,难度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古文、理解古文、背诵古文。

  课堂中,谢老师在第一个活动学习生字词模块中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几个活动时间紧张。生字词部分学生因为课前有做预习,掌握较好,所以该部分可以不做重点教学,给后面的朗诵古文多留点时间。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8

  今天朱老师先上了第25课。

  首先,朱老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不同之处。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自《论语》的三则关于读书的语录,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第三部分是曾国藩谈读书。

  一、简单学习第一部分:朗读正音。

  论语中的语录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朱老师没有重点学习,让学生读后,老师进行正音。比如“知”同“智”,是一个通假字,简单介绍通假字;“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重点学习第二、三部分。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促讲,生生互学。

  1、简介作者。朱老师简单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根据作者所处的年代,从而发现他的文章接近白话文,他写有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2、多形式的朗读。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朱老师先范读,让学生一句句跟读;再完整示范,请学生关注停顿和轻重音,再请学生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完整地读;最后拿起书本齐读。朗读指导有坡度,在老师的范读中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以读促讲。

  (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示范也非常重要。我也会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停顿、重音,请小老师来模仿,来带大家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老师机械地强调要有效得多,也会把学生教聪明,这就是以读促讲的效益所在吧,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

  3、学生相互答疑解惑。读完后,朱老师抛出两个开放的问题:

  ①你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

  ②你读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随意,但却设计高明。先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让另一些读懂了的学生来答疑解惑,老师仅仅是稍作纠正和引导。朱老师曾说,让学生来教学生,比老师教得更有效。确实如此,在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相继解答。

  (这是一个对新老师而言学得来的地方,在课堂上多神秘地问几个“你有什么发现吗?”瞬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起来。比如我在教《天地人》一课时,把“你、我、他”放在一起,把“你、他”二字标红,让学生去发现,他们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有单人旁,都和人有关;再将“他、地”二字放在一起时,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也”字,但左边的部分不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字义,来进行有效的识字辩字。)

  4、熟读成诵,深入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和交流答疑,老师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地积累。

  接着,朱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写文章时,有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句子?学生随即发现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老师让学生尝试改成陈述句,学生改得非常出彩,如:“心既到矣,眼口皆到。”“心既到矣,眼口必到。”等。

  最后,朱老师问: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说一说。在这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古人所谈的读书道理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学习第三部分:创设情境,抓住核心问题。

  1、简介曾国藩。

  2、教师范读,学生多形式朗读。

  3、扫除疑难词句,在情境中理解深意。“盖”这个字是语气词,表示开始说话。最难读的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其中举了两个例子:河伯观海、井底之蛙。朱老师请学生和自己互动,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这是课堂最灵动的地方,学生投入情境中,更明白了什么是“没有见识的人”。

  4、抓住核心,来提问题。这里,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是体现课堂生长性的地方。朱老师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提出“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模仿着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提出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给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准备的。学生果然抓住了最后一句关键句,问“为什么此三者缺一不可?”给这节课留下一个完美的问号。

  (在课堂上,我也常会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你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用这个颜色来写?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老师的设计思路,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9

  《古籍论读书》中收录了三篇广为传颂的文言文篇章,它们布局精巧,文辞简练,意蕴丰富,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反复诵读的方式

  为了激发小学生们探索古文的兴趣,我们需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通过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来引导他们进入古文的世界。为此,教师精心挑选了一段富有古朴韵律的配乐,伴随着悠扬的旋律,教师开始深情并茂地诵读古文。这不仅瞬间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更巧妙地消除了他们面对古文时的畏惧与厌倦感。随着教师的朗读缓缓结束,教室里却仍能感受到学生们那份意犹未尽的心情。他们的脸上流露出的好奇与渴望,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他们心中对古汉语那层神秘面纱的向往。这一刻,我们意识到,通过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揭开古文的神秘面纱,开启一段独特的文化探索之旅。

  通过引入作者的肖像以及与文章主题相契合的插图,教学过程被设计为一项深入挖掘古文两篇内涵的旅程。这种策略旨在引导学生逐层理解古文中的深邃哲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探秘热情,激发他们对古汉语韵味的感悟。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鼓励他们在诵读时尝试配以音乐,使朗读声抑扬顿挫,伴随着摇头晃脑的动作,从而在品味中找到乐趣。

  二、抓古汉语的特点,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

  1、充分抓住文章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如:《读书有三到》这篇古文,其文风简洁明快,却又条理清晰,使得整篇文章充满生动的韵律感,深藏着丰富的哲理,因此理解其表达技巧成为了学习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与挑战之一。我们引导学生们从朱熹,这位被尊为南宋时期杰出哲学家的身份出发,探讨他超凡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引入,我们不仅能够带领学生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更能够激发他们对于古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入解析朱熹如何以简洁的语言构建起严密的论证体系,以及如何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古文的阅读技巧,还能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类似的布局与表达手法,从而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广度。

  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通过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认识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假设、因果关系以及反问句式,以此来精准有力地阐述了"读书需三到,其中心到最为关键"的观点。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学生正处于对知识理解的'过渡期,因此,在这个阶段通过引导他们运用假设、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进行表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尽管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可能充满挑战,但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最终能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从而在逻辑思维与写作能力上得到显著提升。

  三、课后扩展,增强素质

  为了更深入地激发学生探索古文的魅力与兴趣,同时强化他们对古文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我们可以倡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和脍炙人口的文言名句,以此来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并增加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此外,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指导,鼓励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课本剧的改编创作,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还能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0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课,选择了《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所以课上我重点以学生的朗读为主,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我们首先引导他们运用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尝试以自己的语言解读每句话的意义。随后,鼓励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这一过程中,旨在让学生体悟到,面对学习难题时,集体智慧能够高效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深化理解。作为教师,虽需设计课程并给予适当指导,但切忌采取填鸭式教学,即避免单方面灌输信息。正确的做法应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而非替代其思考过程。这样,即便有少数学生能记住一些知识点,也仅仅是表面记忆,并未真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与技巧。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互动与引导,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自我,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的表面热闹。

  三、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

  在完成小组协作学习阶段后,我进一步推动了一个班级层面的分享环节。此举旨在鼓励每个小组将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洞察与见解与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接着,我引导学生们回顾并反思个人的学习经历与当前课程内容的关联,分享通过本课学习获得的启示以及个人成长的体验。同时,我也提出疑问,激励学生们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学业生涯中应用这些学习方法,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与成果。对于这节课的反思,我发现个别同学的个性化指导存在不足,未能充分考虑到他们各自的学习需求与挑战。这是我在后续教学工作中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力求提供更加细致且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1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

  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

  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两项作业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又布置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古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已达到拓展积累的目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授,我深刻意识到古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逐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及文言文积累的培养。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2

  《古人谈读书》中三篇文章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反复诵读的方式

  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限制,以及古文对现代学生来讲除了枯草乏味还是枯草乏味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这三篇文章的时候决不能用常规教法,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让在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师读完,学生还意犹未尽,从学生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此时急于想揭开古汉语神秘的面纱。

  作者的头像及表现该文意思的插图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古文二则所蕴含的深厚道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寻秘探索感悟其古汉语的神韵。思维极其活跃。让学生诵读时也积极提出配乐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二、抓古汉语的特点,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

  1.充分抓住文章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如:《读书有三到》一文,行文简洁,但布局严谨,使得文章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所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我带着学生从作者朱熹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入手比较

  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其实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不应该脱离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此时学生还处与似懂非懂,所以,让学生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说一段话,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虽往成较困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算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以锻炼。

  三、课后扩展,增强素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3

  在教学《古人谈读书》这一课程时,我精心挑选了《论语》中的三句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以及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对于读书的精辟论述。这两篇文章均以古文形式呈现,为这次教学活动带来了独特的韵味。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首先,在课程准备阶段,我深入研读了《论语》与《训学斋规》,力求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与精髓,并通过注释与翻译,使得古文的深意得以清晰地传达给学生。这不仅帮助我在讲解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课后进行自我探索。其次,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如比喻、对比等,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古文的魅力与丰富性。这种深度解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再次,为了增强课堂互动性与参与度,我设计了一系列讨论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就《论语》与《训学斋规》中的观点进行思考与辩论。这一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内化了所学内容。最后,我还特别关注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分享古人对待读书的态度与价值观,我希望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人生观。综上所述,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我在这次《古人谈读书》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不仅在知识传授上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能力培养上实现了积极的影响。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显著,这为五年级的学生理解文言文带来了挑战。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我在课堂上的教学策略如下:首先,我会指导学生利用汉语拼音准确朗读课文,我并不急于求成,要求学生读得流利。因为若学生尚未理解句子的含义,强行追求流利度只会导致阅读障碍,而理解是流畅阅读的基础。随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边诵读课文,一边参考注释,逐句解释关键词的意义。这种互动式的解读方法有助于学生逐步构建对文言文的理解框架,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于捕捉并解析关键词语与句子,以此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同时,在课程的拓展部分,我鼓励学生将视野扩展至课堂之外,为他们提供了《论语》中的几条额外名言,旨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其知识的积累。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激活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以自己的语言解释每句话的含义。随后,在小组讨论中分享理解。我旨在让学生体验到: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唯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知识。同时,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我会巡回指导,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这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进行本次课程的教学时,我认识到最大的疏漏在于未能有效利用课堂上偶然涌现的教学机会。这类突发性资源的珍贵性在于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由于我没有充分把握,这显然影响了教学的效能。同时,对于课堂动态变化的预判和应对策略也显得不足。即便如此,面对学生提出出人意料,甚至是有些离奇荒诞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避免急躁或愤怒,而是要尝试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理解。保持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是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4

  小学阶段,在引导学生初次探索文言文时,需妥善平衡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示尊重,鼓励他们采取个性化学习路径。如此一来,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引导者与支持者。教师需设计适合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的教学活动,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同时,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会等合作学习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提供资源、设定目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评价成果的导师。通过适时的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断进步。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授课前,我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确保他们能流畅且准确地诵读课文。课堂上,我将以朗读为主要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和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小组讨论为主导,教师则作为辅助者,给予个性化反馈,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变他们对文言文传统枯燥印象的看法。在读、思、悟的互动中,我们力求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核心要义,并能够灵活应用于日常学习中。对于本文言文内容,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结合注释以及之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学生应能理解其大意。真正的挑战在于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将读书技巧和原则应用到实际的阅读和学习活动中,以深化理解和增强应用能力。

  在练习中,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桌之间相互练习复述课文的大意,这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促进了记忆。令人欣慰的是,这堂课的学习体验并没有如我预期中的那样困难。通过不断地朗读和深入思考,同学们逐步掌握了文章的核心思想,进而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文章大意。令人惊喜的是,很多学生能够在当天熟练背诵全文,展现了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高效吸收能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5

  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读、思、悟相结合。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篇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

  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篇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这样又凸显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教学资源。这些突发性的教学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自己的忽视大大降低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再就是对课堂上动态的生成的处理预设不够。不过就算是这样,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师生和谐,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05-13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08-23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1篇07-17

谈生命教学反思10-06

《谈礼貌》教学反思09-30

《谈生命》教学反思07-05

谈礼貌教学反思07-21

《谈礼貌》教学反思总结 交谈礼仪教学反思02-20

《谈生命》教学反思15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