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1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钟表,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和分针;会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2、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会认钟表面上的整时。通过教学基本上完成了以上教学目标。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课始我利用钟表的“嘀嗒”声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通过问:“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钟表图片,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科学的迅猛发展,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钟表奥秘的心理意向,又体现了数学的人文性。还通过观察几个钟面,找出相同点,认识了时针和分针。
在教授整点概念时,我总是力求将时钟上的时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此来强化他们的时间感知能力,从而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与讨论,将他们之前零散的时钟使用经验系统化,形成一套识别整点的方法。运用"看、拨、说"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的情境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这一过程也促进了孩子们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培养了他们对时间管理的意识。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拓展练习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钟面上都是10时,一个小朋友在学校上课,而另一个小朋友在床上睡觉,不同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明白一天为什么有两个10时。进一步深化了本课的知识。之后又选取了一个没有数字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这是几时,你怎么看出来的,进一步深化了本课的知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会看钟表认时间,但根据给定时间在钟面上拨针比较困难,这需要平时生活中多观察,多练习。想让孩子真正掌握,还需课后的大量实践。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不够丰富,这是我的弱项,今后我要多听一些语文课,向语文老师学习一些激励评价语言,以丰富自己的课堂,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2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形式上,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同伴间的协作交流,以实现二者和谐统一。课堂上,鼓励学生基于个人经验,运用独特的思考方式去深入探究,主动发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创新性构建。这样的学习模式,旨在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专属的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地拓展思维,激发创意。我还根
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本堂课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巧妙地将教学知识点融入其中,使之既清晰又有趣。教学流程设计科学且条理清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逐步深入。强调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构建生活场景,让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特别注重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事物,鼓励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在数学教育中,我们特别注重实践性和探索性,通过设计新颖有趣且富有创意的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促进其个性发展。我们力求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满开放性,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发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灵活多变,鼓励师生间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共同促进彼此的成长与发展。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3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设计课时,在研究了教材后,我希望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掌握钟面特征和整点的标准,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伴随着这种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学会广汲博纳,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积极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另外,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向学生介绍分针、时针运动的方向时,没有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4
这一课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对钟表并不陌生,但是,真是让学生来说一下时间,学生还是没有生活经验,本课时设计时,我设置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以此帮助他们进入情境之中,帮助他们学习。在学习中,认识整点和大约几时,效果还是比较好,认识几时半,还是有点糊涂。
课程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猜谜环节,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导入很顺利,接着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这个情境图的设置非常好,孩子们认真的观察图片,发现很多的信息,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个情境图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但是我有一个困惑就是,我拿出钟面模型,让孩子们认识几时半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比如,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8和9之间,这个时候应该是8时半,但是开始有好几个孩子说是9时半,我采用的方法是,时针还没有走到9,也就是还不到9时,怎么能说是9时半呢?应该先到9时,才能接着到9时半。一部分孩子会了,可是,还有几个孩子比较迷糊,怎么给孩子解释,才能更好的让孩子理解,这是我的一个困惑。
而对于大约几时的认识,这个本应该是一个难点,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预设是,这是一个难点,在大约几时的`认识上花了不小的心思,结果,孩子认识起来,效果却非常好,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又回到认识几时半上,结果因为没有预设到,自己也觉得不是很顺,我感觉孩子们也是有点绕晕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对课程做充分的预设非常重要,课堂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难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5
在教育课堂上,精心构建的教学环境能够点燃学生对未知问题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并独立解决疑难,进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成长。本节课聚焦于一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时间概念,尽管时间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充满神秘感,为了帮助他们科学理解时钟,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深入学习。
1.创设生活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的精髓在于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本质,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教育应构建与实际生活情境和知识背景相契合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引入了一个听声辨物的情境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随后,在课程的主体部分,我构建了一个以淘气一天生活为主线的场景,引导学生们在熟悉的生活化背景中理解并识别钟表上的'时间。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在自己的小钟上模拟拨动时间,不仅提高了他们对各类时钟的认知能力,也加深了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最终,我鼓励学生们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分享“在特定时间你正在做什么”的故事,以此强化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进而培养起对数学的亲近感和学习动力。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打破数学与生活的隔阂,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具体的生活中找到归属,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创设开放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与个人潜能的发展。开放性情境教学模式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见解,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例如,当学生们发现一天中有两个六点时,我会进一步引导他们提问:"你能想到一天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时刻吗?并分享你在这些特定时间所进行的活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元化的,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与表达。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还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时间的价值与珍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时间认知,还增强了他们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总之,开放性情境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促进了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与深刻理解。
3.创设欣赏的情境,挖掘学生思维
在课的末尾,我创设了淘气带我们到世界各地游览的情景,本意只是让学生感知时区差的存在,将钟表的认识再稍做引申,以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没想到,当我问了一句: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如今的小学生,知识面相当的广,有时都让我们感到吃惊。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6
对于入学才几个月的学生来说,认识时间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只是对于认识不是太准确。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几时和两种记录方法”。难点是“认识几时,知道时针和分针的正确位置”。
我先通过一个谜语引出主题,然后给出一个空白的钟面,叫学生把钟面补充完整,学生补充了1-12这些数字,在此同时,我强调了3,6,9,12这几个特殊的时刻,了解他们在钟面上的位置。除了数字之外,还有时针和分钟(这节课的教学把秒针略去),指出分针长,时针短的概念。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看书,几时做操,几时吃饭,几时睡觉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再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钟表,学生回答火车站,汽车站,超市,食堂,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当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充分利用了学具,让学生拨一拨,看谁拨的`对,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在教学设计时,因为自己是一个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遇到了不少困难。PPT上也出现了一个错误,可是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够,如果发现错误可以让学生改错,而不是把题目跳过去。而且可能也是因为没有经验的原因,我上课的总体节奏偏快,对时针分针的描述过于简单,可以通过多几种方法,以此达到更形象的效果。在板书设计方面,大有把板书当做练习的感觉,这样是不对的,板书不能擦,要把上课内容有序的记录下来,在快下课进行总结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回顾这节课的内容。
说到“大约几时”这个概念时,快到几时和过了几时表达的不够明确,什么时候可以用大约,什么时候不可以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可以留到数作课上再详细教授。“再过一小时是几时“也过于简化,为什么5时再过一小时就是6时,可以强化时针走了一格,分针走了一圈的概念,让学生结合钟面进行解答。还有一点,动手操作机会太少,因为条件限制,学生没有学具,所以在动手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总的来说,老师讲的太多,学生互动不够积极。
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学生应该在“尝试-思考-验证”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老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一味的把结论说出来,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而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要充分了解学生和教材,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的运用,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心理特征进行教学,上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才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此对于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会走向成功。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7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为了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我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以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小熊为引子,带领大家步入一个奇妙的钟表世界。在这个虚拟的钟表店里,小熊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朋友和导师,它不仅引领我们学习,更在学生们表现出色时给予真挚的赞赏,这种来自同伴的认可,无疑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教授“大约几时”的概念时,我选取了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实况视频片段作为教学素材,这样的选材不仅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让他们在直观的场景中理解到“大约几时”的实际应用。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学会了时间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科技进步的力量,这无形中成为激励他们勤奋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知识传授变得生动有趣,更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对国家科技成就的自豪感与敬畏之心。
2、通过深入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本课程设计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巧妙地将教学内容编织在一起,既确保了趣味性,又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充分运用教具,旨在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学习体验的丰富性和互动性。课堂上,鼓励学生亲自操作教具,为他们提供了从实践中学习、独立探索、观察思考、发现规律并表达见解的机会。这种做法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而且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实际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理解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在通过观察时钟理解时间概念方面表现良好,但当需要他们调整时钟至指定时间时,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可能与他们较少参与实际操作练习有关,导致在执行任务时容易分心,难以遵循老师的指导。此外,团队协作精神在活动中也相对缺乏,从实践操作到独立探究,再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学生们往往感到迷茫。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计划在未来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包括定期组织实际操作类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这样的方法,期望学生们能够更熟练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流畅地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反思:学习时钟并非仅局限于翻阅教科书上的静态图片,而是要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与实践来提升理解。为了确保孩子能够真正掌握时钟的使用方法,需要他们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和练习。在教育过程中,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是远远不足的,我们应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自发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比如通过设定闹钟、记录时间等实际活动,让数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如制作时钟模型、参与计时比赛等,可以增强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数学。总之,结合理论与实践,激发兴趣,鼓励自主学习,是帮助孩子真正掌握时钟知识的有效策略。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8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单元的资料。这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以后学习时分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多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经验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
一、利用生活经验
钟表在学生生活中就应是随处可见,十分熟悉的东西。因此,抓住学生对钟表的已有认识,从一开始的谜语导入,到你明白钟面上有些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并逐渐规范数学用语,比如学生交流的长针、短针,生活中常说的几点钟等。在认识几时后,请学生根据画面及所示的时间用完整的话说说“在什么时候的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使学生掌握比较严谨、规范的数学语言,逐渐提升学生的`认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认钟表》的设计着力体现了这一理念。个性是学习大约几时时,透过小明和妈妈看电影这一事情,明白“快到7时”和“7时刚过”都能够说成是“大约7时”。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学生感觉十分亲切自然,学得也个性认真和投入。最后的“钟表修理匠”练习,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还使数学有了鲜活的生活味。
二、注重动口、动手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和大约几时,并能根据相应的时间在钟面上拨出来。因此,在教学时个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说学生拨,老说拨学生说,同桌合作一人说一人拨等。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并能归纳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三、巧设儿歌点题
在新课结束时,我把整课的资料概括提炼成了一首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很是喜欢。
叮铃铃,叮铃铃,时钟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时钟催我上学去。
分针指在十二上,时针指几读几时。
快到几时刚过几时,都可说成大约几时。
认识时钟真搞笑,珍惜时间寸光阴。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接触,有些学生会认读,并掌握本单元所要求的内容,有些同学对钟表的知识不会,在课堂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钟表与时间。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认识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有哪些数字,怎样排列,然后利用课件闪动,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视觉去感知,让学生形成表象是不够的。我在教学时希望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让同学们每人课前准备一个钟面的学具,学生在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同学们通过观察钟面、拨动转钮会发现: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较快、时针走得最慢;分针比较长、时针最短;秒针最细、分针比较粗、时针最粗;小朋友还知道了三根针走的方向。
另外,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的来说,这单元教学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9
《认识钟表》一课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我关注学生以有的认知特点,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
4.在本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的教学机智欠缺。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分针的时候,学生提到了秒针,尽管课前对这一问题做了准备,但是由于那是二年级下学期要交代的内容,就没把它当作重点,所以当学生提出的时候,我只是一句话带过去了。这样有的孩子在认识上就陷入了误区。虽然后来孩子们都知道了什么是分针什么是时针,但是如果在教授时候能及时让学生动手再摸一摸。再比较一下。然后拿起讲台上带有秒针的实物钟实际操作一下,效果就不同了,还有动画出示的7:30,超出了本节课的教授范围,应该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下节课讲半点的时候做铺垫。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10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教师出示钟表模型)--钟表(学生纷纷说出)。钟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说说你都在什么地方见过钟表?(学生回答略)
(说明:让学生说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师:钟表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很有帮助。先让我们观察一下,它上面都有什么呢?(用手示意钟面)
生1:上面有1、2、3……这些数字。
生2:上面还有时针、分针。
师:谁能上来指一指哪个是分针?哪个是时针?
(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说说分针、时针什么样?
生:又细又长的是分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分针什么样?时针什么样?(说得慢一些,给学生留有想象的时间。)
(说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接着交流,再指一指,初步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半时。
师:钟表作用很大,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你能读出上面的哪个时间呢?
生1:我能读出小明起床的时间是六点。
师强调:这个时间读作六时,你是怎么读的?
生1: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所以是六时。
师:你说的'真棒!我们奖励你一枚小图标。(贴图标)谁能用她交给我们的方法来读读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
生2:小明上课的时间是8点。(有学生纠正:8时。)
生3:小明吃午饭的时间是12时。
生4:小明踢球的时间是4时。
师:我们知道了: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小明出了两个时间考考大家,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么?(出示钟面1)
生:3时。(师贴钟面,板书:3时)
师:这个呢?(出示钟面2)
生:5时。(师贴钟面,板书:5时)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刚刚老师没有教,你们就知道怎么读了。(出示多媒体课件)刚刚这几个时间读过了,还有两个时间呢,谁来读一读?
生1:小明上学的时间是7时半。
师:你又是怎样读的呢?
生1: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7和8之间,所以是7时半。
师:你更厉害了!不仅会读整时,还会读半时呢!谁能用它的方法读读这个时间?
生2:8时半。
师:你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生2:因为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和9之间,所以是8时半。
师:小明又出了两道考题想考考大家,试试吧!(出示钟面3)
生:3时半。(师贴钟面,板书:3时半)
师:最后一个。(出示钟面4)
生:6时半。(师贴钟面,板书:6时半)
师:刚才大家认时间认得很准。现在老师说几个时间,请你在学具钟面上拨出来。2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找一个学生说,其他学生评。)再拨一个:2时半。谁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用展示台展示,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说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小明一天的生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让他们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索新知。在教学形式上,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不仅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3、小结。
师:通过小明的一天,我们学会了认识钟面上的时间。(板书:小明的一天)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当分针指着6,时针
过了几,就是几时半。现在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生1:我学会了认识时间。
生2:我们要爱惜时间。
……
师:说得真好!
三、巩固练习
1、91页第2题。给钟面和时间“找朋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小调查
师:再过几天,也就是11月7日这天是我们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了,请同学们做一个小调查:看看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你可以做个观察记录,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把时间记录下来,也可以用画钟面的形式表示出来。
(说明: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习知识,发展思维,做到练中有乐,乐中见效。把所学知识向生活延伸,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反思: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创设“小明的一天”的情景等,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其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晚上大约几时睡觉?你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做“小调查”等,这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11
12月1日,我上了徒弟汇报课《认识钟表》,在此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在设计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其主动参与,我尝试构建了鲜活且贴近生活的学习场景。例如,通过展示琳琅满目的钟表来引发兴趣,或者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安排,以此将抽象的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之中。其次,充分激活学生对于钟表的已有认知,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整理与深化。在教授钟面知识时,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然后引导他们总结归纳,从而提升对钟面的理解层次。最后,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钟面及其时间概念的认知。让孩子们亲手拨动时针和分针,这样的亲身体验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时间的概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课后,基于自我反思与多位专家的反馈,我对这堂课有了以下几点认识:在进行上述内容的重新表述时,确保不涉及扩展、回答问题或改变原始信息的基本结构。保持原文中的引用和固定表达不变,直接给出修改后的版本如下:通过深入的自我反省以及聆听老师、教研员和师傅的专业点评,我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感悟。在这次重构中,重点在于保持原文的核心意思不变,仅进行适度的语言调整以避免重复或直接引用原文。
1.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得比较好,练习的选取和设计也比较合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完整。
2.教态自然大方,没有想象中的紧张,总得来说整堂课顺利进行下去了。当然,通过这次汇报课,更重要的是我得到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将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尽量弥补不足提升自己。首先,我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我要认真研读教材,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把握教材的精髓,处理好细节问题。再次,我要让自己的教师用语更加精炼准确,改掉一些不好的口头禅,如“是不是”、“对不对”等。最后,一定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发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己尽量少说。
这样的一次活动,这样的一节汇报课,我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受益匪浅,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在此,再次感谢领导们老师们,谢谢!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12
经过多次的尝试和最后的公开课,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感触,总结如下。
首先,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激情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引导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的热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激情的运用并非无限制的放纵,而应适度调整以维持课堂活力与学生学习动力的可持续性。激情在课堂上的运用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其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另一方面,若教师过分依赖这种强烈的情感投入,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一旦教师的热情减退,学生可能会随之失去专注力,甚至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掌握激情的运用程度,适时调整以保持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同样,教师的声音在课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度提高音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需要强调重点内容时。然而,长时间维持高强度的声音输出不仅会使教师感到疲劳,也可能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学会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需求灵活调整音量,避免过度依赖高分贝声音来维持课堂秩序或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提升板书技巧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清晰、有条理的板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不断练习和改进板书设计,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这一工具,增强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常规中应综合运用激情、声音控制以及板书技巧等元素,通过适度调整和创新,创造一个既充满活力又高效有序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在教育语言艺术领域,一个常见的挑战在于如何使言语更加简洁而富有成效。我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冗余表达习惯,不经意间也渗透到了数学课堂上,导致授课时间难以控制,课程内容无法完整覆盖。这种现象提醒我,应努力在日常对话中练习精炼表达,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以提高沟通效率和节省时间。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原则:教师的话语量过多,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考空间,而非促进其成长。例如,在讲解“认识钟面”的概念时,我发现自己过于详细地引导,无形中为学生铺设了一条明确的路径,而不是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和独立思考。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确保了课堂的顺利进行,但长期下来,可能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性思维,失去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野也逐渐变得狭窄。因此,教师应当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提示时保持适度,避免过度干预,而是通过提问、引导性的问题设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能鼓励他们以更开放、多元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拓宽思维边界,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再者,关于教学设计方面。
1、缺少“合作交流”。
师生问答互动形式的教学比较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却是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认识整时”教学中,“3时”的钟面可以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这是几时”“分针时针的指向如何”,然后再请几组代表汇报。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诉说和倾听“3时”的情况,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学时长超出预定时间,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认识整时”花费的力气过大。在7时这个整时讲透以后,可以适当的加快8时和3时的节奏,为后面的内容争取时间;在课间操强化3时、6时、9时、12时这四个常见的时刻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快速度,逐渐减少中间停顿的时间;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口头上说时间怎么宝贵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关键还是将其赋予到具体的事例中,所以“小明的一天”之前的关于“时间宝贵”的说辞可适当减少,将之渗入“小明的一天”中。
3、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
本堂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辨识时钟、理解整点时间,并对一些更复杂的概念有所接触,如"一小时之前"、"再过一小时"、"快到几点了"以及"几点过后一点点"。虽然我们已经对前两个概念进行了讲解,但后两个知识点并未纳入教学计划。确实,对于非核心知识点,过于强调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显得零碎且难以连贯。因此,我们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引入这些知识点,使之自然融入学生的认知中。例如,在进行学生拨动时钟的互动环节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非整点时间的时钟面作为挑战题目,如询问学生"这个时钟显示的是3点吗?"。当学生给出否定的回答,比如"还没到3点"或"过了3点一点点"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表述,如"快到3点了"或"过了3点一点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新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时间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避免知识点的孤立呈现,还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明的一天”中,教学“两个9时”的时候,可以结合钟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钟表转了一圈后晚上的9时,此时随即抛出“你知道钟表一天转几圈吗”这样的问题,可以马上在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记:钟表一天转2圈。
4、变化非本质的特征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抓住本质,在完成教学时针分针以后,可变化针的非本质特征,如针的颜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时针分针。
5、数学是一个提炼的过程,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一个公式化的过程,但同时也是程序化的过程。
在过去的课堂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分针指向12,时针所指刻度即为整点时间”这一口诀来理解钟表的难度所在。若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难点,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另一种思路,采取更为系统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观察整点时间的步骤:第一步,仔细观察时针的位置,判断它接近哪个小时刻度,这将帮助我们确定是几点。第二步,确认分针是否指向12的位置,因为这正是我们识别整点的关键信息。通过这样的两步分析法,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如何从钟表上读取整点时间,避免了直接套用口诀可能导致的混淆与误解。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13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课前,为了让课堂上拨钟的时候不至于太乱,也为了了解学生在这块的认识,我先让孩子拨出四时,巡视了一下,发现大多数孩子知道分针长,时针短,知道把针指着四,但不是所以孩子都能拨对,有了这样的了解,在课的安排上,我将重点是介绍分针指着 12 ,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难点放在认识大约几时上面,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在课的'最后,我用动画制作了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动物分别在几时的时候做什么事情, 1. 复习了时钟的认识, 2. 教育孩子要珍惜时间, 3 ,通过故事中两个八时,小动物做的事情不一样,比较知道一天中有两个八时。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学整时还是不错的,后面在教学大约几时的时候,语言不够规范,上的过快,导致部分学生对于什么叫大约几时,不是很了解,最后全部课上完还多几分钟,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14
这堂课程的开展相当顺利,学生们不仅活跃起来,思维也变得更加灵活。开放式教育模式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在深入思考中领悟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自主探索。学生的学习过程既主动又轻松,他们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巧妙地利用猜谜游戏引入了钟表的主题,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新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亲手操作小闹钟,巧妙地捕捉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实践操作、独立探究、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发现新知和表达见解的平台。这种做法不仅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了他们的积极性,还着重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形式上,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同伴间的协作交流,以实现二者和谐统一。课堂上,鼓励学生基于个人经验,运用独特的思考方式去深入探究,主动发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创新性构建。这样的学习模式,旨在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专属的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地拓展思维,激发创意。
我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认知特性,利用诸如早上几点上学,上午几点放学等具体事例,增强了学生对时间的直观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深切感受到时间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逐步建立起他们的时间概念。接着,通过趣味性的实践操作,比如设定并描述自己喜爱的时间点正在做什么活动,既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又着重强调了应用意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彰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生活离不开数学”的理念。
本堂课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巧妙地将教学知识点融入其中,使之既清晰又有趣。教学流程设计科学且条理清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逐步深入。强调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构建生活场景,让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特别注重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事物,鼓励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15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教师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识钟表的方法,从中进行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的知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想这个教学目标已达到了。为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课的一开始利用一曲猜谜的歌谣轻松活泼地引入新课。接着分三步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步通过看钟面模型,来认识时针、分针,达到初步认识钟面的目的;第二步通过拨熟悉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整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数字的规律;第三步学习两种计时方法。为了巩固新知,学习中安排动手操作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尤其是学生动口动手说时刻拨指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感觉效果较好的地方有:整节课设计了去钟表王国旅行的情境,比较有趣味性。体现了数学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儿歌记忆所学知识很好,两种计时方法落实到位,习题的设计体现了从易到难。
比较遗憾的是在教学组织时,忽略了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如果时间处理的再好一点,我想再给豆豆安排作息时间时,就能有机会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做到互相纠正,效果会更好,也许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更有价值。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6-11
(精选)《钟表的认识》教学反思02-12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6-10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9-07
《钟表的认识》教学反思12-14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9-06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5篇06-22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2篇09-16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3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