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一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
新学期第一轮公开课展示已经落下帷幕,备课磨课阶段的焦灼与惴惴不安也在下课铃声想起的那一瞬间得以释放。但静下心来细细回味,对于这次公开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好课都是磨出来的,从最初的课堂大环节的设计,到每一句过渡语的考虑,再到板书的样式,朗读环节的呈现,视频资料的插入等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环节,但流程的呈现却大有文章。震华主任说,一节课的重难点其实是大体相似的,但课堂是否精彩的差异便体现在环节的.设置上。第一次在二班试讲,由于自己备课不太充分,所以课堂的展示效果非常不理想。震华主任和琳琳老师,从各个方面对于课堂内容的落实提出了中肯的宝贵的指导意见。第二次再讲,我便觉得操作起来要比第一次熟练流利的多,但是细节之处还是略显生硬突兀。课堂的流程不自然,问题的衔接不顺畅,学生的情感深化也不是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层层铺垫展开的,因此预设效果也不太理想。课后我们又把视频资料的位置做了调整,这样相比较第一次,课堂环节的衔接就显得自然流畅了许多。
备课一定要熟悉文本,吃透教材。在教研会上这个观点也曾被多次提及,但以前的我不以为意,觉得教材的大致重难点我心中有数了,便可以胸有成竹地走向课堂,但是经过这次公开课的磨课过程,我发现自己以前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课文中的一个小细节很有可能就可以给备课的思路带来很大的启发,使课堂出现另外一种别具匠心的呈现。吃透教材,才可以对文本的再加工和整合进行更好的设计,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每堂课的讲授,草草了事也是讲课,充分备课精彩呈现也是讲课,千万不能为了一时的轻松而耽误了练就自己基本功的主要战场。如果每一节课,我们都能够用高标准去要求自己,坚持下来,我相信这样的进步一定是突飞猛进的。但是,真正的到实际的教学中,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每堂课都是精品,每堂课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尽量最接近完美的方式呈现呢?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读书,多教研,多反思,在一次一次的试炼中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积累学习中不断朝着新的方向更好的方向稳步发展。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2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多年来已经累积大量的思路。面对这样一篇同样有着“历史背景”的课文,我很茫然,喜欢文章而同时又担心上不好。
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还是小说的三要素,或者是爱国情感,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把所有的重要知识点罗列下来,45分钟的课堂是不能够面面俱到的,课堂的时间有限,我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课一得,于是我推翻原来的种种设想,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重心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上,通过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情感的前后变化,展示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并且由此联系我们国家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热爱自己祖国的热情。
因为要把人物分析作为课堂的重点,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课堂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各种手法去分析人物形象,为此在课前还做了一次描写人物的片段作文,期待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我设计通过语言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引入课文的社会背景,首先给学生心里定下一块重石——语言的重要性,然后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在人物分析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应该说开篇的导入和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必要的,在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找到所要关注的对象。在接下来的的人物分析中,由于课前关于人物描写的准备,学生也能找到课文中相应的语句。通过最后一课前后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完人物形象后,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到与最后一课社会背景相似的我国的一段历史:日本对于我国东北三省的文化侵略。与我们自己国家历史联系,这是理解课文情感的一个契机,更贴近我们自身,学生也更能感同身受。最后作为拓展,把语言这一重石重新提出,作为课文的线索也作为课堂的线索,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于时下学习外语的看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观念。
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表达的爱国情感,把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作为本课的重心是准确的。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较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而真正的共鸣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与学生对我国的那段历史了解不多有关。
原来设计本课教案时,从教材,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思考,几经修改,也有了很明显的改观,然而却忽略了学生这一关键的要素,备课过程考虑更多的是教师要怎样讲解,怎样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设置哪些让课堂气氛活跃的问题,让课堂流畅进展,但是却忘了学生针对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超出考虑范围,而且对于问题的思考也过于杂乱,面对学生散乱的思维,由于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手忙脚乱要把学生引到自己的思路上来,不但显得生硬,而且致使后半截课堂松散,导致时间紧张,最后本来需要时间畅谈的语言问题也只能是点到即止,不能做到深入探究了,当然这也是受到自身追求课堂完整的观念影响。
在这次的实践中,对于教材的分析,对于课堂的设计,还有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我的感受很多,作为一名教师,心理素质也许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素,课堂上我有些紧张,这样的心理状态让我的应变能力大打折扣,我想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会迎来一个理想的课堂。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05-2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2-21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03-14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3-20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6篇04-04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04-12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05-17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04-01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