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之一,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基础之上,学习的。这一堂课,我有幸邀请了三位同伴来听我的课,给我一定的指导,我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
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操作的'过程,我的设想就是要学生经历这个过程。首先要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学具,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发现,它们是等底等高的。接下来,我提出问题,它们谁的体积大?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没有答到点子上,有学生说,因为谁的表面积大,所以体积大。本来我预设中,很容易观察发现的体积对比,但是,因为我的提问,它们谁的体积大,为什么,这个为什么,让学生绞尽脑汁去想,去套一些内容。后来我反思,我应该先把圆锥放入圆柱里,让学生直接说出,圆锥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或者用试验的方法,把圆锥的水,倒入圆柱,让学生直接得到体积比大小的结论。
接下来,先让学生说说方法如何验证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以前学的圆柱体积,学生得出了三个方法,排水法,实验法,测量体积法。根据一些情况,排水法无法实现。学具是空心的,会漂浮在水面,其次,学具有缝隙,水会渗进去。所以排水法,只是作为学生了解的方法,但并不实践。在试验环节,我没有说清楚具体的操作要求,导致个别学生在操作中,用圆柱的水,倒进圆锥里,这样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大多数学生,听清了我的要求,几杯圆锥的水 ,可以倒入圆柱。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我让学生在黑板上小组演示倒水的过程,同时,也让其他学生一起数杯数,也是加深试验结果。我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用了关联词,因为。。。所以。。。我也引导学生,多次强调,这样的关系一定有一个前提,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为了验证这样的体积关系,我抽学生上讲台,利用测量法,来验证。当然,我在最后也强调,试验只是一种手段,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精确的,但是数学家验证了这一点,所以大家可以直接用这条结论。
美中不足就是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学生都有最佳遗忘曲线,如果没有练习题,学生的知识没有在最佳的时间去巩固去检测,对于真正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是不利的。我设计的习题,都是书上的,还是缺乏一点趣味性、层次性。
总之,这节课,不是很完美,有很多遗憾。以后的几何课中,我还是会多让学生历经操作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归纳、验证、总结。操作前,一定要讲清楚操作要求,还要预设更多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时间的把控要再精确一点,自己的教学语言,还更规范一些,多用一些激励语,以后的教学设计,尽量多考虑如何体现趣味性这个问题。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与圆锥,并掌握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我主要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二是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我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在教学中,我准备实验的用具,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从本课的练习环节,发现学生对圆锥体积的计算掌握扎实,这说明操作实验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中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
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探究数学的乐趣。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
本课力图摒弃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六步教学法”(即激趣—质疑—探究—答疑—拓展—总结)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教学过后,仍感到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一、收获:
1、是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沙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是在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3、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4、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不足:
1、许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3,需要加强练习。
2。许多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计算能力不过关,口算也不过关,导致计算失败。
三、措施: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2。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自己更有激情,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漏洞。
3、认真的去设计教学过程,要更加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课要用心去感受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使自己更有激情,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并掌握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初步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后的一节新课。此时,学生已经能够小组合作、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践探究活动了,因此我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1、复习迁移,做好铺垫
由于圆锥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过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为了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便为知识的迁移和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我利用实物教具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怎么得出这个计算方法的?回忆我们推导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哪个大,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气氛。
2、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关系。我首先让学生用工具做实验,初步感知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再呈现我制作的课件向学生演示: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紧接着老师又演示实验:用小圆锥装满沙子往大圆柱里倒,学生会发现倒了3次不能倒满。这时,教师设疑:为什么你们做的实验圆锥装满了沙子往圆柱体里倒,3次能倒满,而老师却倒不满呢?问题出在哪儿呢?使学生形成新的困惑,并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深刻的认识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说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才存在着倍数关系。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推导出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不足之处:1。这些实验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这些实验设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在比较体积关系时首先想到的是进行体积的.直接对比,所以实验设计不符合学生思维的真实水平。2。实验教材具有现成性,学习用具具有一定的实际限制,使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
总之,在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3-31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3-31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12-01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4-03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4-06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4-06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6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4-06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