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通用3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予树教学反思(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予树教学反思1
《给予树》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再品“给予”。这一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给予不仅是送、给,不仅仅是让人如愿以偿,不仅仅是意味着放弃失去,也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给予树教学反思2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该组课文主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别人。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将着力点放在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悟情感,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应“指向表达”,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此外,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也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刻,导致问题设置流于表层,缺乏课堂生成。两三次的试教,每一节课时间都有剩余。再反复翻看教案,我在上公开课前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的深度、厚度不够。自己只是把课文支离破碎地解析完了,而且还是停留在表浅层面的分析。由于教师自身对教材解读不够,因此设置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其实也是无效的(这点刘老师虽然没说,但我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譬如,孩子们通过阅读已经能够知道金吉娅把钱用在了哪里,可我还故作玄虚,提出疑问:“金吉娅的钱到底去了哪里?谁来告诉我们?……”记得上大学教育实习那会就已经听过天河区某位教研员评课: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就不要再讲,要挖掘一些孩子们不明白、不注意的表达细节。对文本解读不够、问题设置流于表面,最直观的课堂效果就是孩子们很快就能答出我所提出的问题(用刘老师的话说,就是一切都太顺了),师生之间缺乏思维的碰撞,课堂生成不够。对此,刘老师给予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议和提醒,我的确应该多多吸收、采纳。例如,对于妈妈担心的原因以及如何激起学生情感体验、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我只想到借助图片和音乐等教学资源达成目标,却忽视了文字本身的力量。文中的“攒”以及100美元5个人分、还要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这些细节挖深了、解读透了,金吉娅的形象自然呼之欲出,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情感也能更充沛、更真挚。
2、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指导性的评价,评价语言贫瘠。这是我个人教学非常明显的缺点。我总是习惯于重复学生的答案,不知如何接话、评价。有时候过于着急,不懂得引导,还直接用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如何锤炼提升课堂评价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我短期内要着力提高的教学技能。
3、讲学过程,教师过于冷静、生硬,情感上无法带动、感染学生。这其实跟我临时修改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紧张的情绪支配下,我绷紧了神经,只是在讲教案、教教材,把课按部就班上完就好。当时脑袋瓜子总是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我该说些什么了……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设若教师都未尝进入角色、挨近人物灵魂,试想她又该如何去感染和带动自己的学生?!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不一而足,内心的失落感和挫败感难以详尽。总而言之,感谢刘敏老师以及教研室,为我们提供了如此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让我们对自身专业成长状况有了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把准了脉,接下来该是寻医问药的时候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3
《给予树》是人教版三年级第八单元事物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这一主题,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给予树》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情而舒缓的,通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学习课文,我们被善良、富有同情心的金吉娅深深感动着。我选择了“金吉娅”这一人物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她的言和行、从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美好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实现读与写最基本的结合。
新课伊始,我先通过幻灯片展示圣诞节的美景和孩子们收到礼物的欣喜场景,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通过师生赛读,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同时我也通过朗读把一些情感的处理埋下了伏笔。接着通过问题①写谁?②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紧紧地抓住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试画出能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句子,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从金吉娅的语言、动作神态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从妈妈的思想变化体会金吉娅的特点是课文的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给钱让孩子买礼物前、金吉娅只买了便宜的棒棒糖、听了解释,紧紧地拥抱金吉娅时妈妈心情的词语,然后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妈妈担心、生气、高兴的原因,最后顺理成章地引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明白妈妈高兴的是:金吉娅送给了哥哥姐姐(棒棒糖),妈妈更高兴的是,金吉娅还送给我们(仁爱和善良),妈妈最高兴的是金吉娅送给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升华情感,此时再要求学生帮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就有“瓜熟蒂落”之感啦!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本课书的教学,我力求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营造浓浓的语文味,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合,美中不足的是还是显得粗糙,“教”的味道犹存,这是以后要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
【给予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给予树教学反思03-13
《给予树》教学反思04-05
给予树教学反思05-01
给予树的教学反思03-23
《给予树》教学反思06-11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04-05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04-05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04-06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04-06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3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