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盘古开天地》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创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感受天地由混沌一片变为美丽。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二、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身体的巨大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句式:他的(),变成了()的()。
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
学生自由说。生:他的手指,变成了高高的山峰。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
生:他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柳枝。
生:他洁白的牙齿变成了晶莹的钻石
生:他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
生:他身上的细胞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这样的课堂就会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2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我用的是几首孩子们熟悉的动画片的主题曲,《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兄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性地使用动画片音乐,起到引起共鸣、激发兴趣的作用。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身体的巨大变化。
(出示句子)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他的( ),变成了( )的( )。
请学生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提醒同学注意句子中的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不要只说成是什么变成了什么。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然后指名说)
生1:他的心脏,变成了红红的太阳。
师:好奇特的想象啊!
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到课文第四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去掉? 生齐说:不行! 生:不能省略,因为很多我们还有没想到。 师: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讲得完吗?生齐说:讲不完。
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
四、多种形式
指导朗读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同桌接读、师生接读、男女接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将身体的部位、以及变成什么鲜明呈现出来。
五、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朗读,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盘古的身体化作宇宙万物”一段,我将男女师三者合作起来读,效果不太理想,不如紧接前面的同桌互相练习,直接进行男女生对读,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3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当我放下教师的身份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去阅读这篇文章时,就被故事中的神奇想象所吸引,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神话。那该怎么把文本所呈现出盘古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及神话故事的神奇性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感悟到呢?通过教学我觉得可从以下两点:
一、在不断否定中找准基点。
我上网查阅了好几个教案,大都是借助课件让学生朗读感悟的,想借用这种方法,花了不少时间找了几个课件,总觉得还是不尽人意,用别人的设计在课堂上很难有精彩的表现,于是我准备另辟蹊径。当再次拿起教材,以语文教师的敏感性去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时,我读出了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可以用“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来概括,可课文中的句子是“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蹬”字不正体现了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的艰难吗?不正是塑造了盘古的英雄形象吗?我眼睛一亮,比较“立”和“蹬”,以“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走进文本。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写盘古倒下后创造宇宙中的万物,充满着神奇的想象,语言非常优美。该怎样让学生感受到神奇的画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呢?我反复地读着这一段,以至背会了还只是让自己沉浸其中。忽然,课后题三“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再抄下来。”给了我灵感。我让学生比较句子,抓住了这种带修饰的词语让学生想象画面来朗读。当我为自己的设计暗暗得意时,试教的学生却说去掉修饰语的句子要好一些。理由是简单一点,好不容易把学生拉到预设的轨道上来。由于这段的八个分句都是并列的,学生越到后面说得越没意思,读得也越乏味了。学生的表现又促使我重新研读这一段教材,我发现了并列的八个分句也有不同之处,前两个分句是一部分,后六个分句是另一部分。我根据这一点,把这一版块分成了两部分,后来实施起来,这样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板块教学设计使课堂灵活机动。
“直线式”的教学程序便于教师把握,课堂可以按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学生不能越雷池半步,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课堂也显得机械、刻板。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努力地把这堂课设计成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以“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悟语言。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盘古的高大、勇敢的英雄形象。第二块以类似“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语为着眼点,通过想象交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和印象,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因为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就很容易地感受到盘古到下后天地间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想象写话。学生感性的情感有了理性句式的'依托,思维的火花绽放出奇异的光芒,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这样,每个板块有自己的小目标,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围绕目标展开师生和生生间的活动,根据需要板块内部的各环节可以灵活变动,使课堂有了更大的自由、自主的空间。
上完课后,自己的心里觉得比较舒畅,课堂中师生间灵动的交往,富有生命力的多方对话和学生的多元解读使这节课比预设更为出彩。反思后使我豁然开朗:一、第二板块“抓住带有修饰性的词语”作为切入点是可取的。但后半部分应该放手让学生根据前半部分的学习方法合作讨论学习,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抓住带有修饰性的词语做为一个训练点是好的,课堂中落实得也非常到位,可惜在学生的写话中老师没有依照这一点去评价,这犹如辛辛苦苦种了地,收割的时候却没有好好去打理一样。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4
上星期五主任告诉我,校长下个星期要听我课,当时我懵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我上了一年的课,来到了松山湖中心小学已经有两个月了,也学习了不少,但想到第一次要在新的环境中给领导上课,心里难免有几分的焦虑。我赶紧翻开三年级的语文书,琢磨琢磨我该上那一节课呢?老师们现在已经上完了第四单元的课文了,那我必须按照教学进度,得去讲第五单元的课文。就《孔子拜师》吧,我马上和小琳姐商量起来,因为我心里想着,上年我在莞城的制度化学研中,我学习了不少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以朗读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吧。在这时候小琳姐差异第望着我,说:“你真的决定上《孔子拜师》啊?上《赵州桥》吧!这一课简单,况且说明文好讲!我思考了半刻,不,我还是不想上说明文。我在座位上又仔细地琢磨着这个单元的编排,分析了一下三年级学生的状况,我把第五单元的课文整体地浏览了一遍,后来我终于决定了《盘古开天地》一课。当我值日回来的时候,小琳姐问我:“决定上那一课没?”我说:“就定了《盘古开天地》,我这个星期把教案整理出来,星期一就试教!”星期五我走得特别晚,我把课文看了一遍又一遍,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上一节好课,除了钻研教材就是钻研教材"这个几个星期我看了崔峦老师对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的阅读教学观摩的点评,他在会议上强调了了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指出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当时我受益匪浅,我也开始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到底什么叫语文?在语文课上到底让学生学些什么?如何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口头语文和书面语文."口头语言就是听和说,书面语言就是读和写。新课程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在它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吉春亚老师指出语文的实质就是言语形式与言语能力。言语形式就是要辨清每一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比如说明文和童话,他们的言语形式就是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上我们应该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言语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应该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应该要经历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第八届语文阅读观摩刚刚过去,我们的教育者又不禁地思考,阅读教学的方向已经把握了,可是在我们当前的课程中,发现年段目标不明的现象。这不禁地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三年级阶段,应该定位在词句篇的教学,初步学习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初步能概括主要内容等。那么中年级的字词教学是逐渐放轻,但不是说放手。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尤为重要。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星期五晚上,我根据文章的文路,编路,课后练习的要求,年段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在读写中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星期一早上,我在三年级三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感觉学生的状态还是很好的,年级组的老师给了我多意见,当时回到办公室彩虹姐、小琳姐和我讨论起一些细节的问题,我们主要围绕课文的第四段的教学,因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要重点研读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读好这段文字显得尤为重要,我当时的设计就是先引导学生读了句子,进行拓展,能展开想象,想象画面,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学会了方法自主说说。然而学生似乎没有理解我的一起,感觉学生说不好。在出示画面配乐读的这个片段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总结他们给我的意见就是:读的形式多样,先单个读,范读,接着齐读等。就省略想象画面的部分,因为学生说不出画面来,最后要加上背诵的环节。晚上我一直在修改自己设计,在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积淀语言。
星期二下午我去了三五班试教,很不容易请了苏老师给我指导,苏老师给了我一些宝贵的意见:如何让一节课听出起伏,就是把哪一段作为倾斜点。回来以后,我觉得没有第一次上得那么好,又因为第四段的问题,我该怎么办呢?我如何取舍课文呢?我觉得每一段的文字都写的很好,我都想引着学生去读,然而时间有限,学生的注意力有限,我必须取舍。中午回到寝室,袁锐又鼓励了我,给了我很多指导,我收益不少。她提到了一些细节问题:别带着书本上课,多点与学生交流。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致,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表扬学生。评价的语言要变化多样,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等等。我都把老师们的意见记在心里,虽然改来改去,但是我充满了干劲,我觉得学习的感觉真好。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感到了如此的快乐的!
星期三早上,我重新打印了一份自己修改好了的教案,开始预设各种问题了。星期三下午我一个下午呆在办公室,我看了很多别人的教学实录,我开始思考自己如何指导到学生读好第四段,让整个流程显得有效果,学生从中感受语言,积淀语言,运用语言。下午三点的时候,我阔然开朗,我突然间迸发了新的思路。我把第四段的设计的.顺序变了一下,我就在一句句指导朗读上去下功夫,先指明学生一句句读,读不好的时候,我进行指导。教师描述画面范读,再让学生学着读,齐读。先让学生收获了方法,读好第一句。学生的信心好了,请一些读的好的同学起来读,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的信心越来越强,脑海里有了画面了,有了感受了,越来越想读了,越读越好。在指导朗读的第一环节,形式多样:个别读,合作读,男生读,齐读,赛读。经过一步步预设,一步步指导,学生学会了朗读,脑海里有了想象,积累了语言,这时候我出示画面,引起了视觉的冲击,效果得到了强化。在师生合作读当中,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记忆下来了,学生开始读朗读有了兴趣。趁着这个时候,我让学生练习背诵,在同桌的合作中,学生很轻松第把语言文字记下来了。
重点学习第四段,感悟盘古盘古的献身精神。
盘古倒下后,他把身体都奉献给了人类,用他的身体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
1.重点指导个别朗读
谁愿意起来读第一句,我们认真听,倾听是一种美德。
谁来读第一句。指导读的不好的:白云悠悠,飘读得更轻一点。(再次读,慢点,师读身体部分,你读后面部分。(生齐读本句)
往下,谁读第二句。(指名女生读)指名读,雷声太温柔了,谁再来读一读?全体男孩子读!
谁接着往下读第三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辽阔的大地一望无际,,读长一点,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起!(生齐读本句)
接下去一句,谁读。
他的血液---------生: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啊!不要把他读成“潺潺流动”的小溪。谁读这句话?你读。师:你仿佛看到江河水滔滔向前,一起读!(学生齐读本句)
下面两句请一个女生,一个男生读,带上感受赛读。
2.师生合作读。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老师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你们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3.你们同桌也练习一下吧,一个读前面一句,一个读后面一句。看尝试着背一背。
4.现在我们把盘古创造的美丽的宇宙记忆下来吧!(一起背诵)
今天充满了期待,因为校长要来听课。办公室的老师给了我很多支持,在上课铃声打响的片刻,小琳姐握住我的手,不断给我鼓励,此时我感到无比的温暖。今天老师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听课的老师说我进步很大。今天小琳姐偷偷地告诉我:“校长说你还上的不错!”虽然校长很忙,听了一会儿就走了,但我十分高兴。下午时候,我乐了很久。我该感谢办公室的老师们,我要感谢我的王老师,我要感谢我的室友兼老师-袁锐,他们的无私指导,让我进步,今天我躺在袁锐的床上,袁锐对我说:“你的进步让我有点想象不到,改正得很快!”我当时很激动第说:“是啊,袁锐,你别那么快走吧,你是我老师,你看很多东西是你精心指导我出来的!”袁锐说:“真的?”我说:“是啊!”此时我看到了袁锐的脸上露出了几分成就感,特别高兴。是啊,是很普通的一课,我实实在在地去设计,去修改,去请教,去倾听,我实实在在地进步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5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开课时我以许多学生们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为引入,学生们一起举了十余个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于是,课堂上学生十分积极地读书,在学生们中间转悠的时候,发现有七八个学生提前主动预习了这一课,还在书上标了自已的感受和疑问,有的早已划出了生词。当学生汇报初读效果时,我就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表扬并引用了古人的话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并趁机告诉他们解疑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从读中体会思考问题。
于是在学生开始读书学习生词,并通过小组讨论时,我特意留心了每组学生是怎么解疑的,有的呢是,有的呢就联系生活,有的`呢在反复地读课文以想出答案,我特别指导了几个小组将解答不出的问题通过找书上含该词的句子来读,并在汇报时特别指出部分学生已经学会用读书的办法来解疑了,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课文中我假设的一些生词,很多学生自已都解决掉了,所以就留了不少时间来指导写字。
在写字时我重点指导了降子的右下部分,我边指导笔划边写出来,刚写好,学生竟开始议论纷纷:你写错了!我一惊,想会不会是哪里学生嫌我写得不好了,谁知学生说下面是竖折然后写竖嘛,你怎么写成了两笔竖、横、竖,开始我还坚持自已的意见,学生意见越发大了:你看清楚了吗?就去写?你再看看明明是我也开始疑惑,写了多少年了,自小老师就强调了这一点嘛,怎么会错了,于是按学生指的地方仔细一看还真错了,右边的竖和横确实是连在一起的,备课时只注意到它易错,还特意把它列为重点,没想到自已这么马虎,写了这么多年的字竟写错了,还是学生提醒,还是现在的学生胆大,以前的学生怎么就没发现这一点呢,同时脸上不禁开始发烧,回想刚才学生的批评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但确确实实是自已错了,于是不好意思地向学生说道:真不好意思,老师看错了,以前老师都是这样写的,幸好你们提醒!
学生瞪大眼睛听了我的道歉,反而不好意思了,有的学生又说开了这个字是挺难的!我心里慌慌地,匆匆强调了一下这个字的笔划,马上跳开去了,让学生自已试着观察其它生字,试着书写。一时的尴尬就这样过去了。
晚上回想起来,学生直露露地批评自已时,心理挺不好意思,挺不好受的,不禁想到,自已有时批评学生时不也这么毫不客气,有时更为严厉,当时学生的心理一定更不好受,如果次数多了,胆小的学生就有可能下次不跟我打交道,上课不回答问题等了,这企不是影响了他正常的学习活动?以后批评学生时语气一定要注意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6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 ,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故事 极具想象力,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万物生成进行展开 ,体现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并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部分的解读上,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和情景来进行理解,学生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做了垫设。后面两段的教学,我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让学生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预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反义词,体会作者通过这些反义词的对比把天地分开的过程的清晰的叙述。但是由于自己教学水平不足,部分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偏差,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校长和主任的`指点我的反思有以下几条。
1、如何朗读才能读出情,悟出情呢?这是值得我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讲天开辟地的这部分内容中,我利用“抡”“猛劈”这几个词语特点去感受开天的情景,让他们带动作读,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教学完全浮在表面,把学生带入了误区。有感情的朗读并不只是大声读,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读,未能做到“激情”效果。
2、上课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具体表现有课堂语言内容不完整。学生接收后觉得莫名其妙,一知半解,不能准确地认识学习内容。此外语言不准确,随意性太大,逻辑性不强。课堂语言语速过快使人难以接受而且缺乏感情色彩,太过僵硬不能激起学生兴趣。
3、环节的落实不到位,在教学中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句子呈现,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围绕目标做到一步步落实,而不是走马观花。在教学盘古顶天立地中,我让学生角色体悟,感受了盘古的辛苦,对累得倒下的盘古说话都让学生进行情感的深化,但是在这个环节中,似乎做到了环节的到位,在落实这一个点上却不够,学生读得不到位,学生说得不够,学生悟得不够,我引导总结的不够,恰如走马观花般匆匆路过。
4、上课状态不够投入,过于紧张所以导致教学环节缺失,甚至连板书都忘写了。其次由于我没有认真关注课堂的生成,缺少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导致后半节课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
问题很多,有反思才会有方向,今后才能努力改正,努力提升。首先,要勤于读书,善于积累,教师的一切底蕴皆来自读书,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如果自己不会说话,那么你所带的孩子将来也一定不会说话,如果你的知识储备量不足,你就没办法去帮助孩子,教育孩子。其次要多去吸取他人的优点,多听、多学,多练、多思考。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7
【设计理念】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事实正是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发明出种种新形象。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力在中小同学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标明, 善于想象的同学中有70%成果优异,富于创新精神。
小同学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导诱发,教师要引导同学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贮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发明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飞翔。事实标明,同学的想象经常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无从想象,只停留在事物的外表,思维无法跳跃,要么把想象变成虚无飘渺的幻想,和事物之间毫无联系,没有逻辑可言。我们的教学应协助同学找到具体事物和想象的契合点,正确发挥想象,让想象变得合理。因此,我特意选择《盘古开天地》这篇极赋想象的神话故事,指导同学通过阅读了解想象的特点,掌握想象的度。
【片段一】
根据课题,合理猜测: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神话故事。
出示课题:盘古开天地(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生1:盘古怎么开天地。
生2:盘古是谁?
生3: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
师:文章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猜想的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同学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发明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示。同学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根据课题质疑,是同学通过点到面的有意义的拓展想象,有利于激发同学求知欲,掌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时应抓住这些疑点引导同学考虑、想象,探究课文内容的空白。)
【片段二】
引导发现,合理想象:
师: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自由读课文后汇报。
生1: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生2: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生3: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
师把同学的汇报结果一一对应出示。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想象?能不能把这些内容进行交换?
生:不行,因为作者前面写的,和后面变成的东西有相似之处。
师:你们能举例说说吗?
生1:盘古是个巨人,他发出的声音一定很响,就像隆隆的雷声。
生2:盘古的眼睛圆圆的,太阳和月亮也是圆圆的。
……
师:是啊,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生动形象啊!
(都说小朋友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但我认为想象需要通过一定方法的`指导才会变得有意义。我们经常用“──像──。”来造句。其实,这个造句训练就是最平常的想象训练。假如我们不做任何指导直接让小朋友进行造句,会出现较凌乱的思绪,例如:桌子像凳子,尺子像小河。这样的想象缺乏意义和合理性。《盘古开天地》这篇神化故事的夸张和想象达到了极至,我试图让同学从如此夸张的想象中找到合理性,找到想象的方法和途径。在第一次接触文本后同学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是生动的想象带给小朋友们快乐。于是,我让小朋友们找到作者这么想象的理由。很快的,他们发现无论多夸张的想象都和事物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想象的契合点。协助同学读懂作品中的想象,有利于同学建立想象的方法。)
【片段三】
紧扣内容,指导想象:
师:你们发现最后有个省略号了吗?它到底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盘古还用身体的其他局部发明了很多美好的事物。
师:谁能学着课文的样子进行想象,盘古还用身体的其他局部发明了什么?
生1:他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
生2:他那发达的肌肉变成了连绵起伏的山脉。
生3:他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坚固的冰山。
……
(“为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效果。就语文课而言,可利用语文教材中某些存在迁移点的片段,引导同学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习战略的迁移,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个空白,假如让同学通过想象去填补,有利于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同学在了解文章作者的想象手法后,让同学继续延续文章思路拓展想象。刚开始同学找不到盘古全身还有什么可变之处,我就提供给同学想象的源头,如:盘古的头发会边成什么?之类的引导,同学便很容易学会如此想象了。)
【教学反思】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同学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导诱发,教师要引导同学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贮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发明出想象的空间。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同学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同学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同学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同学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作为一名教师必需指导同学进行想象,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们的想象途径和方法。但要注意在学习他人的想象方法时切勿局限小朋友们的思维,在阅读的基础上适当提升想象训练。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手法,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飞翔。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8
《盘古开天地》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并且创造了世界的神话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融情于景。
导入本课时,我用的是几幅孩子们熟悉的图片:《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兄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性地使用学生已知道图片故事引路,引起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共鸣、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在讲解课文内容时,通过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让学生直观了解了盘古开天地的经过。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自然段中“轻”“重”,“清”“浊”,“上升”“下降”等反义词让学生体会盘古在把天地分开后的景象。让学生通过找出这些反义词和朗读,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三、充分发挥聋哑学生的表演天赋,结合文本进行表演,理解课文。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表演盘古手托苍天,脚踩大地的动作,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辛苦劳累。
四、讲练结合,体会盘古的牺牲精神。
课文第四自然段有一个句式:“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我将这一句式改为:他的,变成了。通过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外,还发挥学生的想象。其中就连平时不太发言的崔振宇同学也说出了: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座大山。
有得就有失,在讲这节课时,有学生对于神话故事与现实世界始终不能有效的区分,对神话故事这一题材理解不太到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9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同时也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重点朗读2——5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文中找找。同时揭示课文的课文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指导学生学习各个自然段,让学生接触到根据内容加小标题。总整体认识课文故事叙述顺序,了解课文的结构。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你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
《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受益良多。
一,备课过程中,它使我明白备课不单单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更应该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刚接触到教材的时候,我认为到第三自然段天地成形为止,盘古开天地已经成功了。但是反复读教材,思考教材之后,我发现,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盘古开天地不仅是说他劈开或者分开天地,还应该包括创造宇宙万物。那么就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变成宇宙万物。考虑到是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第三自然段,着重的通过朗读体会盘古开天的不易,体会盘古的伟大。把这段话的重中之重"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反复体味,说话与朗读相结合,进入师生与文本共鸣的佳境。
其次,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做了垫设。后面两段的教学,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二,我懂得了要巧妙的使用各种教学资源
导入课文,我用的是一段生动的动画,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性地使用网络上的图片,起到加深理解,升华情感的作用。切入诗歌"盘古开天地,拼将巨斧残。神躯生万物,唯愿好人寰",既小结了这节课,又使学生对下节课产生了兴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预设"是美好的,"生成"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在意外中收获更多
没有一堂是会不出现意外的。比如在使用课文插图,感受盘古使劲头顶着天,脚蹬着地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图上为什么会有青蛙,火鸟我一下子惊呆了,我只能说:"当时世界一片混沌,这时并没有青蛙等。"其实学生的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这是课文的插图,不可能会出现这么大的知识性错误的。当时我的脑中闪过的念头只是:盘古开天地之前,还没有地,水,空气等,那么世界上还不可能有那些生物的呀!可是课文中的插图又为什么画上这一些呢这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疑惑。是不是象盘古一样的,那时候在那混沌的宇宙中还有一些生物呢比如神鸟,神蛙等。还是课文画错了我希望能通过查阅一些资料解决这个疑问。
在这意外中,我收获了更多,我知道了以后不管是上哪篇课文,都应该了解清楚它的相关知识。是科普文,我们了解它的科学性;是地理篇,了解它的位置的同时,更要了解它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了解了这方方面面,才能从容地走进课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四,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课件作用,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留下了许多遗憾。下课后,我坐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发现在课前备课环节中,花了大力气去备教材,钻研教材。可是却没有考虑到是借班上课,忽视了备学生这个重要环节。"预设"应该充分考量到了文本,学生,教师这些因素,才能使学生在一种"浑然不知"的状态下受到教育,生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9-07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8-15
(荐)《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7-07
【优】《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7-07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精品】07-07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15篇06-20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篇06-20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汇总15篇】07-07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精品15篇】07-07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汇编15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