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知道眼睛可以看到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物体。
2、鼓励幼儿愿意用相应的语言讲述所看到物体的特征。
活动准备1、课件:隐藏的画
2、课件:图片-气球
教学过程
一、感受眼睛可以看到东西。
1、请幼儿闭上眼睛,在教室里走走。
提问:你们闭上眼睛,能看见东西吗?有什么感受?
2、请幼儿睁开眼睛看。
提问:睁开眼睛后,你看到什么了?
二、通过观察感受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并用相应的语言讲述物体的特征。
1、出示图片--大熊和小熊,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谁来了呀?它们俩谁是妈妈?谁是宝宝?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图片--各种形状,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你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3、出示图片--各种颜色气球,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你用眼睛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游戏:找不同,进一步引导幼儿体验眼睛的作用。
1、出示图片--隐藏的画,引导幼儿找隐藏的小动物。
提问:你们用眼睛看一看,这幅图画里有哪些小动物?
四、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提问:眼睛是很重要的`,没有眼睛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既然眼睛这么重要,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呢?
五、结束部分
教师:每个人的眼睛特别能干,能看到许多东西,现在我们去教室外面看一看,还什么更有趣的东西。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 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盐溶解于水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现象。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白醋,搅拌棒,土豆片
过程:
自由探索
1 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 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们来试一试。
3 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引导发现:
1 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2 老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3 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盒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4 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没有浮起来,我们来听听你在实验的时候都发现了什么?
5 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6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什么他们也放了盐,可是土豆还是没有浮起来?他放了很多盐,土豆片才能浮起来,你们再去试试。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动物需要空气.植物需要空气,但人们更离不开空气,空气到处存在,但孩子们感知不到,为此,我特设计本节活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存在,从而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2.幼儿通过亲自实验,感知空气占有空间的现象。
活动准备
眼药瓶若干、彩色的沙土。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
2.想一想“瓶子娃娃”能吃“土”吗?
3.试一试
①幼儿手拿一个“眼药瓶娃娃”用力捏瓶子,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将手松开,你又会发现什么?
4.做一做:会吃土的“瓶子娃娃”
①瓶向下,对着彩沙用力捏瓶子,手松开,沙子自动跑到瓶子口,再一捏.沙子就出来了。
②当瓶子口中进沙子时,手松开,瓶口再向上。
③这样反复几次,慢慢地瓶子中就装满了彩色的沙子。
④当塑料瓶恢复原状时,瓶内空气稀薄、压力小,所以沙子被吸起来了。
5.说一说
①手不捏“瓶子娃娃”,瓶子充满了空气,幼儿感知不到。
②手捏紧瓶子娃娃,把瓶子中的空气赶走了。
③这样一捏一松反复多次,“瓶子娃娃”就吃饱了。
活动延伸
当“瓶子娃娃”吃饱彩色沙土以后,孩子们可以进行彩色画粘贴或喷画,揭开一点,喷一点,注意不要全部揭开。
本节活动知识点:空气占有空间。
总结:空气到处存在,但空间一词比较抽象,教师用空气和彩沙的对话实验的原理体现出来。如:手不捏瓶子,空气就充满了瓶子,当彩色沙子进入瓶子中,彩色的沙子就把空气挤走了,这样就把“空间”这个词形象化地解释出来,幼儿也便于理解。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影子秘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奇妙的连接大师:螺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连接大师:螺丝
活动一:拧一拧
活动目标
1.认识螺丝,知道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2.了解螺丝螺旋上升的特性;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及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不同口径的饮料瓶、灯泡、螺口;
2.不同自径的螺丝;
3.钢笔、圆珠笔。
活动过程
1.投放材料,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
2.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好玩儿吗?”
3.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这些材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能拧在一块儿。都能扣紧……)
4.为什么能拧到一块儿?瓶口上有一道一道的;瓶盖上也有一道道的;灯泡上有圈一圈的纹,转着转着就上去了;这个圈套在螺丝上,一拧就拧上去了;教师向幼儿讲解螺丝的构造一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5.幼儿讨论,总结答案。生活中有许多的物品都是利用螺丝的原理设计的,这些物品接口的地方像盘山公路一样,是旋转上升的。
活动二:奇妙的螺丝
活动目标
1.知道螺杆和螺帽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连接、固定物体;
2.了解螺丝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
1.不同直径的.螺丝;
2.绳子,方便胶,透明胶,细铁丝等;
3.需用螺丝连接的玩具。
活动过程
1.“你能把玩具连接在一起吗?”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材料。
2.幼儿相互交换玩具材料。体验各种连接效果。
3.探究比较哪一种材料使用起来最方便,结实?
幼儿分组操作,比赛验证。(用螺丝连接材料,是最方便、结实的。)
4.教师提供匹配和不匹配的螺丝若干。幼儿操作发现:(帽太大了,拧不紧;帽小了,拧不上去。有的却能拧上去。)
5.引导幼儿分析比较,为什么有的螺丝能拧上去?
6.幼儿讨论,得出结论,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很方便的连接,固定物体。
7.幼儿相互合作用螺丝连接材料,制作玩具。
8.教师小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每次到户外游戏,孩子们对吊绳总是百玩不倦,想方设法用吊绳去击打前方的攀登架,虽然总是打不到,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每经过都想尝试一下。于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绳子,引导孩子探究绳摆的活动。
我先请孩子随意摆动系有瓶子的绳子,来感受绳子摆动的现象,并收集孩子的问题和已有经验。在孩子们了解什么是摆动后,我们进行了物体摆动条件的探究——物体重量对绳摆的影响。在过程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i种绳摆(没有水、半瓶水、装满水的瓶子),引导孩子通过用绳摆击打前方固定距离的“怪兽”,发现了i种水瓶摆动结果不同,孩子们能发现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那如果重量一样,绳子长短不同会怎么样呢?”便成为我们此次活动探究的出发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观察绳子摆动的现象,探究长短不同的绳子摆动的距离不同。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对活动中的发现进行描述。
3、对“绳摆”科学现象产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天花板上垂下的长短不同的彩色绳子、相同的瓶子、被击打物若干个(相同距离)、记纸若干、幼儿姓名卡。
2、经验准备:有对物体摆动的经验。
重点、难点:
了解绳子长短不同是影响摆动远近的重要因素。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绳摆和以往的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绳摆,和昨天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孩子们很快就回答了,这些绳子刷上了漂亮的颜色,绳子有长有短,绳摆下面挂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1:红色的绳子长,绿色的绳子短。
幼儿2:瓶子是一样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3:昨天我们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满瓶水,有的很轻,没有水。今天都是满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长短绳子的摆动情况。
(1)引导幼儿操作绳摆。
教师:我们上次是怎么让瓶子动起来的?
幼儿:把瓶子拉起来,再松手就动起来了。
妞妞上前演示,将瓶子稍稍拉起,再松手,瓶子小范围来回摆动。
周皓辰马上说:往后推,瓶子就摆动得更远了。
一帆:绳子拉得越远,瓶子荡得越高。
教师:那绳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儿:荡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样子)
安全提示:幼儿在绳子摆动的过程中注意摆动方向,幼儿站在一边进行实验,另外一边不要站人,不要从中间穿行。
(2)请幼儿猜想:这些长短不同的绳摆都能打到前面的“怪兽”吗?
(绳摆前面放有纸盒做的“怪兽”教具)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
(3)请幼儿验证:摆动长短不同的绳摆,来击打前方距离相等的“怪兽”。提示幼儿站在起始线后,手臂伸直,自然松手,让绳摆自然摆动。
小朋友开始依次用两种长短的绳摆,击打前面的“怪兽”。
芳芳用短绳尝试了三次都没成功,绳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终够不到“怪兽”。于是,她又尝试用旁边的长绳子,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绳子处,试了两次,还是够不到(怪兽)。这时教师问:“芳芳,你刚才用两根绳摆试了几次,有什么发现吗?”
芳芳:“我用这个绳摆(指着短的绳摆)瓶子怎么也打不到怪兽。用那根(较长的绳摆)就成功了。”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旁边的几个小朋友说:“因为这根绳子太短了,那根比较长。”
佳依:“长绳子打得远,所以就够得到。”
教师:“请把你们的结果记下来吧。”
(4)及时记: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记在集体用的大表中,在可以击中目标的绳摆标记中贴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经验总结。
(1)幼儿根据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享。
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辰辰第一个打倒。陉兽’,我们先请他来说说。”
辰辰手指长绳:“我是用这个瓶子打倒的。”
教师:“为什么这个瓶子能打打倒‘怪兽’?”
辰辰:“因为这个水装满了,它很重。”
教师指短绳子:“那这个瓶子也是装满水的,为什么它没有打倒‘怪兽’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为这根绳子长,所以能打倒(怪兽)。那根绳子太短了,所以就够不着(怪兽)。”
(2)通过记表帮助幼儿小结“今天的新发现——绳子长短影响摆动”。
教师:“绳子的.长短不一样,你们发现摆动有什么不一样呢?”
言言:“长绳子摆动得远,短绳子近。”
辰辰:“短绳子摆得太近了,够不到‘怪兽’。”
教师:“哦,小朋友发现绳子的长短不同,所以摆动的远近也不一样,长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长。”
教师:“短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短。”
4、延伸活动。
提供长短和重量相同的绳摆,请孩子自由探究,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从最初的“随意摆弄绳摆”再到了解什么是“摆动”到后来的了解“影响物体摆动的条件”。孩子们积累了许多的知识和经验。在孩子猜想和验证、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经验是解决新问题的基础。
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位幼儿的积极性,甚至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积极参与了活动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2、活动中的不足:
在结束部分,我感觉应把发言的机会交给幼儿,帮助幼儿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有助于幼儿梳理自己的经验。
主要内容:
1、活动设计新颖、有创意,在活动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幼儿的积极参与。材料准备很细致,老师将每一条绳子都刷上了颜色,这样很清楚、直观发现规律。非常方便幼儿记与表达。
2、和绳子颜色相对应的记纸、幼儿通过粘贴自己的名字进行记,这些都适合中班幼儿,方便他们将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记以及在后面的分享活动中清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
3、老师充分地利用教室空间,大胆地在吊顶上垂下绳摆,创设的学习环境适宜进行小组探究。如果在室外环境中进行,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
4、建议最后环节把总结的机会让给幼儿,可以让他们完整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综合评析: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去发现、思考,并及时让幼儿表达、总结新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捕捉幼儿遇到的困惑和关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如教师先让幼儿操作摆弄不同长度的绳摆,然后请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个别幼儿认为是瓶子重量不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提示,“两个瓶子里的水满满的,重量一样”,最后引导幼儿明白是因为绳子长短不同所致的。
对“绳子”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对关键经验进行详细梳理和准备,这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必做的经验准备。从整个过程来看,是师幼相互激发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
从小组反思水平看,小组成员能紧紧为同绕教师开展的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主要针对教师再材料提供、环境创设、记方式等几个方面如何支持幼儿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研讨了活动的优点,同时也为教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小组反思的内容较细、较全面、表现出了较高的反思水平。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目标:
1.尝试拼接小正方形,观察、理解图形分合、旋转的变化规律。
2.通过图形的创意拼搭,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准备:
1.自制小正方形64个,每个小正方形上贴有两个分别为红、蓝颜色的等分三角形(如图1)。
2.可镶嵌的大正方形底板16块,每个大正方形底板正好可以镶嵌4个小正方形(如图2)。
玩法:
玩法一:选取4块小正方形,将其嵌入一块底板,以此类推,直至将64块小正方形一一嵌入16块大正方形底板,感知一个大正方形与4个小正方形的'组合关系(如图3)。
玩法二:在玩法一的基础上,拼接、组合出不同的图案(如图4)。
玩法三:尝试变更原拼搭图案中的某几块图形,使之变换出不同的图案(如图5)。
规则:
1.自主拼搭,独立完成。
2.不能将小正方形散落在桌上或地上。
评析:
“拼拼乐”游戏集镶嵌游戏与拼图游戏于一体。材料设计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因为每个小正方形上有两个等分的不同颜色的三角形,从而使拼搭游戏有了多种可能。幼儿玩得不亦乐乎,其中的奥秘在于材料的结构性较低,幼儿可以任意组合、创意拼搭、重复把玩。该游戏实质是让幼儿在不断旋转、移动、拼合的过程中,逐步感知、发现平面图形之间的组合规律。幼儿从随意组合到创意拼图,提高了观察力、专注力和想象力。
教师的指导重点是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能否独立思考与探究,而不是急于求成。教师要放手让幼儿充分尝试,在“分、合、拆、拼”的过程中发展方位知觉能力,积累创意拼图经验,发现、感悟平面图形的组合关系。游戏初期,材料可以适当减少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免幼儿因挑战过大而气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尝试活动,发现肥皂的变化。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于和同伴、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活动,产生愉快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小组操作用具:
A、筷子、干净的小空瓶、空心管。
B、用过的表面光滑的肥皂、牙签。
C、各种肥皂和塑料小刀。
D、肥皂薄片和动物模具。
E、脸盆、肥皂和水、肥皂水。
三、活动过程
1、讨论过程:我们都来说肥皂
师:小朋友,你有没有看到过肥皂?你看到过的肥皂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幼儿自由发言)
师:呀!你们真棒,知道肥皂这么多颜色和形状。那你们有没有用小鼻子闻过肥皂呀?它有什么气味?(幼儿回答后)
师:你们说得真好。有的'肥皂还有点药味呢,叫药皂。
师(小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还有好多气味。
2、探索操作活动 肥皂变变变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和肥皂玩玩变变变的游戏,好吗?
(1)熟悉材料
师:看看你们桌上有些什么材料?
(2)熟悉操作常规要求
师:在玩的时候请你们先看看你原来的肥皂是什么样子的?等你用这些材料玩过之后它变得怎么样了?要小心桌上的材料和工具。特别是塑料小刀和牙签,别弄到小朋友身上,在玩水时,要当心别弄湿衣服。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讲请小朋友讲讲你刚才是怎么样玩的?肥皂变得怎样了?
教师小结: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肥皂这么多的变化,有的变小了,有的变滑了,还有的在材料的帮助下变成其他的样子。
3、游戏活动:吹泡泡
师问:那这些肥皂水有什么用呢?
师:那我就一起来吹泡泡吧。
A、集体学吹泡泡
B、幼儿来到操场上吹泡泡、玩泡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了解动物不同的生活环境。
学习诗歌,并尝试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动物”组图;《小动物的家》诗歌音频及图片;《小动物的家》诗歌图谱。
纸面教具:《小动物的家》。
活动过程
出示组图“动物”,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不同动物的家。
我们班来了很多动物朋友,看看都有谁?
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呢?
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小动物的家》,引导幼儿欣赏诗歌,了解不同动物的家。
动物朋友们给我们编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它们的家在哪里呢?答案都藏在诗歌里。
1.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引导幼儿初步理解诗歌。
诗歌里介绍了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家在哪里?
2.再次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句式回答问题。
清清的小河是谁的家?
蔚蓝的天空是谁的家?
肥沃的泥土是谁的家?
黑黑的树洞是谁的家?
茂密的竹林是谁的家?
辽阔的沙漠是谁的家?
播放诗歌音频及图谱《小动物的家》,引导幼儿学念诗歌。
1.播放诗歌音频及图谱,鼓励幼儿跟念诗歌。
2.鼓励幼儿看着图谱尝试念出诗歌内容。
3.师幼对念诗歌,教师念上半句,幼儿念下半句,之后轮换。
师幼交流,引导幼儿尝试根据诗歌句式仿编诗歌。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家在哪里?
请你把它们编进诗歌里。(如:辽阔的.沙漠,是骆驼的家)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1.在科学区投放纸面教具《小动物的家》,鼓励幼儿将动物与对应的家连线。
2.在美工区投放纸和笔,引导幼儿将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它的家画下来,并用诗歌中的句式描述。
家园共育
请家长与幼儿共读动物相关绘本,进一步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1-09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2-10
《影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2-23
《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2-23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落叶》12-05
幼儿园中班教案《声音》科学教案12-02
幼儿园中班《空气的秘密》科学教案01-17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比粗细》01-16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魔术》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