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季羡林《黄昏》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羡林《黄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季羡林《黄昏》读后感1
古往今来,人们对黄昏作过无数的描写。季羡林这篇《黄昏》对于黄昏的描述别具一格,表现出的黄昏有另一番情味。读完《黄昏》,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文章回答了两个问题,即黄昏从哪里来到?到哪里去?朴实的言辞中隐约可见作者复杂的`情感。
文中,作者对于黄昏的描写,呈现出万马奔腾的雄壮气势,叙述了黄昏从何而来到从何而去,贯穿了全文。在作者眼里,黄昏从哪里来呢?作者讲述了自己的推测过程: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南方充满光和热,西方有红霞,那黄昏只能从北方出来了。朦朦胧胧的黄昏就是从北冰洋白茫茫的一片灰白中蜕变出来的,这该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也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激情。黄昏最后又去哪里了呢?作者说,去南方了。漫过了男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森林;漫过了魅力的南国。一直到辽远的非洲。由此又联想到了非洲的大森林,那里有老虎、狮子、大蚊子、蝙蝠、毒蛇、野草、夜来香……此刻浮想联翩。作者的笔下黄昏并不是只是一种色彩,他具有神秘性,不是所有人才能体会作者眼中的美。在作者眼中,黄昏就像是一首歌、一首诗、一篇童话、一片笛声……
本文作于1934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总容易给人一种不安、愤慨、忧愁。作者通过本文含蓄的表达了这些感受。文中最后写道,“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透露出作者淡淡的惆怅和担忧。
季羡林《黄昏》读后感2
《黄昏》这一文是季羡林先生早期的作品,写于他大学毕业前夕的1934年1月14日,本文是以作者独特眼光来审观生活中的黄昏的匆匆流逝以及作者对黄昏的来和去提出了提问。
窗外红彤彤的落日染红了天际,燃烧的激烈,却又带上几分美艳。此情此景,恍若画卷,却又更胜一筹。只是,这绯红撩人的黄昏,又有谁真的有所在意?众人都只是在对的时间干错误的事情,然后又在错误的时间,在艳红转而黯淡之后,才会无比叹惋,摇头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季羡林的《黄昏》是绝美中带着窒人的叹息。在温馨美丽惬意的黄昏面前,我们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却又也是那么的'可悲。我们不曾有过欣赏黄昏的经历,却也不曾珍视过这些机会。这些排山倒海般向我们袭来,让我们措手不及,应接不暇。
总有人爱推迟,总会满不在乎地说:“这事等明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月月,岁岁年年。明明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殊不知我们自己口中的明日,就足以将你我推入地狱!
曾经有过这么一道益智题:“什么一直在到来却从来也未曾到达?”我一度为想出答案而伤透脑筋。然而,答案出来却让我啼笑皆非——明天。是啊,我们是否对黄昏就如同对待明天一样。知道它会到来,却从没重视过它的到达。有人说,不要只看重结果,重在过程。可是,没有希望没有目的的等待难道不是一种摧残吗?
一天的黄昏有一天的美丽。夏日里看墙角渐暗,看四周的白墙也布上一层阴影,一直看到暗灰的天空里嵌上闪着眼的小星。在冬季,黄昏来得早了,是寒风吹走了它的光和热吗?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颤抖,渐渐地它的身影也模糊了。
黄昏真美丽,可他不能久留。当日子悠悠流走,你是否留够时间体会人生的美好,别被太多的梦牵绊,别让这关在门外。
【季羡林《黄昏》读后感】相关文章: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05-18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05-18
黄昏的写景作文02-06
黄昏写景作文04-10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9篇03-21
乡村的黄昏写景作文04-10
黄昏记叙文09-27
黄昏记叙文03-03
美丽的黄昏教学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