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

时间:2022-01-30 16:12: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3篇

  引导语:读完一本书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3篇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篇1

  阅读《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后,感觉收获颇多,尤其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有效的方法。结合平时自己对作文教学的一些认识,我写下了自己对作文教学的感受:

  一、教会学生运用观察手段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不仅是学生获取作文题材所必须的途径,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通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观察使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观察是作文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1.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丰富多彩的生活、千姿百态的事物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脑子去想。要求他们时时留心身边的人物和事物。随着写作的素材不断地输入,学生在写作时当然也就有话可说了。

  2.指导学生通过实物观察

  学生凭空想象,是写不出真实感人的作文的。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时,也可把观察的实物引进课堂,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边练笔。

  3.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这一局限性,有利于积累材料。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项感知活动,是一个有直接感觉、思维和记忆的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体验的介入。体验对于观察的.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体验可以帮助观察深入一步,观察又可以帮助体验丰富起来。那么,怎样才能将观察与体验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呢?第一,在观察生活的时候,努力把自己摆进去;第二,在体验生活的时候,要努力深入观察。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生活,通过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二、注重平日口语训练,把说和写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说和写有密切的关系,作文就是把想说的写下来,教说话就是教写作。可是语文教学中却存在严重的说写脱节现象:教师对作文本上的语病改得细之又细、不遗余力,但对学生平时口语中用词、句法、修辞等方面的毛病却熟视无睹、听而不闻。学生说且不能,怎么能写?所以,要把纠正学生口语中的每一处语病,当成作文教学工程中细碎而又重要的经常性工作;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说话活动,如十分钟新闻、讲故事、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必然会相应提高。

  三、加强指导,教给写作方法。

  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每篇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作,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注意人家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谴词造句,怎样结尾的。

  第二、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在作文教学中,通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文体,所要学的内容又以人物、事件、环境为主。但人物、事件、环境这三者往往是互相揉和和在一起的,又各有侧重。所以必须让学生搞清每篇习作的侧重点,离题万里或千篇一律。

  第三、要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教师要进行充分备课,明确写作目的、要求,注意猎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乃至周围环境,切记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简单几句要求一说了事。

  第四、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提纲是学生的作文的构思过程,因为学生作文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空话连篇,从早上眼睛一睁写到晚上上床熄灯,一笔流水帐。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和整理材料过程,搞清哪些应详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这样才有条不紊,条理清楚。

  四、对学生作文进行适当地评价

  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所以,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能适应新课改的浪潮,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篇2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通过案例诠释了学科的教学理念,诠释了学科教学实践中展示出的教学智慧,诠释了学科已经融会的有效教学技能。书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两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要重视识字教学

  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识字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于错别字问题,调查数据显示,35%的大学生经常写错字,70%的学生对外界错字不敏感。由此表明,识字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中一连串的数据敲响了识字教学的警钟,更让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感到识字教学的任重而道远。

  二、 一切要以学生为本

  从儿童生理发展的角度看,低年级是儿童识记汉字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要求他们“认识”汉字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手部肌肉和神经发育不够完善,写起字来比较费劲儿。所谓“多认少写”,就是将识字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要求认识,第二阶段要求会写,认识的字的数量可以超过会写的字数量。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学过的知识,人脑首先会将其存入短时记忆,这时候的记忆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发生遗忘。如果仅仅将识字教学理解为某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学过之后就不闻不问了,这样的识字教学是没有保障的。只有在每节课中都渗透识字教学,才能保证识字教学的效果。

  1、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儿童在入学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言语能力。他们通过口头语言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语汇和简单的生活用语,为汉字的学习和阅读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教学第一册中的《识字(一)口耳目》一课,共有12个生字。这些字都是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在生活用字中经常见到,教学时,打破以往一个字一个字教学的`惯例,而是利用课件把12个字全展示出来。然后提问: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想一想这里面有你认识的朋友吗?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自己认识的一些字。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而是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了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识字教学初始阶段的对象是6~7岁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是:活泼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记忆力较强,但学得快,忘得也快。再比如:呈现一个汉字,儿童对其形状的辨认经历的认知过程是:(1)先整体后局部,即识字总是先感知字的整体,然后辨认个别笔画;(2)先轮廓后内涵,即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字形的轮廓容易掌握,对内部细节难以牢记;(3)先上部后下部;(4)先左后右;(5)先熟悉后生疏。了解儿童的这些认知特点,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来考虑,为儿童探求新知识提供可能。内容上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有浅到深;教学形式上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记忆,从而促使识字教学效率的提高。

  鉴于孩子的遗忘规律,巩固识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因此,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也十分重视生字的复现。第二天是学生遗忘得最快的阶段,我会在此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复现,用专门的时间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本学期第一单元检测反馈情况看,生字掌握情况较以往就好!

  2、识字教学要符合字理

  汉字集音形义于一体,从结构上可分为独体字(象形、指事)与合体字(会意、形声)两种。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理椐进行汉字教学。这是我国传统的识字方法。从东汉徐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王筠的《文学蒙求》等诸多识字教本,都是依据字理来解析和识记汉字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也是根据字理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进行识字教学过程中恰当利用汉字的字理特点,讲请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不但可以使学生容易记住“形”,而且还能因“形”加深对“义”的理解。书中举了“器”字教学例子,例子中的老师忽略了“器”字构字原理编顺口溜,结果是越想强调越是错。因此,我在教“冒”字时,注意渗透字理知识。在书写“冒”字时,学生容易把右上部分写成“曰”字。鉴于此,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冒”本义同“帽”。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所以写中间两个短横像帽里的头发,帽子总是戴在眼睛上面,下面“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封死的话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这样就戴不进去了。所以“冒”字右上的中间两短横左右两边不封,以此表示帽子戴在头顶上。帽子总是戴在最高点,很显眼,所以后来引申出升高、突出等意思,如冒烟、冒火。根据孩子的反馈情况看,掌握情况良好。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只有灵活多变的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生字,提高学生识记效果,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篇3

  上学期学校开展《育才杯》教师赛课,课题是“把准目标、有效教学”。在假期前,有幸在校长室借得《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

  这是一本讨论如何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著作。书中针对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了观点引领—案例分析—策略提炼,全书56个教学案例及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呈现出一幅视野广阔且色彩斑斓的语文教学新图景。书中注重理论思考上的启迪和教学设计中的生成,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就有效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这两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我深知:从儿童生理发展的角度看,低年级是儿童识记汉字的黄金时期,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正所谓人生识字聪明始。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拜读佳作,我认为自己在识字教学上还需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

  1.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熟悉白板的使用、功能,多展示字形的由来。

  2.在识字过程中要让学生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还应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熏陶。

  例如:教学会意字“初”,从刀从衣,表示用刀裁剪布料是制作衣服的.“开始”之意。教学会意字“名”,从夕从口,表示傍晚(夕)光线暗互相看不清,人与人之间只好呼叫(口)名字。

  在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利用汉字的字理特点,讲清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不但可以使学生容易记住“形”,而且还能因“形”加深“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认同。书中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奴仆”二字,运用画象形字帮助学生理解识记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3.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传统教学中读准音、分析字形(笔画、笔顺、偏旁、结构)、组词、造句、练习书写,毫无新意。我们应该运用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部件识字、注音识字、字根识字、联想识字、韵语识字、趣味识字、口诀识字、字谜识字、字理识字、计算机辅助识字等3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将课堂变成生字宝宝的“游园会”“秋季采摘会”“元宵灯谜会”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对识字产生兴趣。

  另外,应把识字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随时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扩展识字的途径,把识字引入生活,要知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

  一个理想的课堂,需要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来支撑,一节课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为目标服务,一环一个小目标,体现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同时,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我认为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在我所执教的阶段里,要获得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根据课标为自己一个学期、学年甚至几个学年的教学制定一个长远的教学目标。努力构建生成性课堂,提高课上问题的有效性;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以及走读班学生家庭作业的有效性。

  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在课堂上我们要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力图追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