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时间:2022-03-18 11:31: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们仨读后感10篇

我们仨读后感1

  杨绛在前段时间去世,可我对她知之甚少。偶然在书柜中发现了这本泛黄的旧书,便饶兴致地拿来一读。

我们仨读后感10篇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经八十多高龄了,女儿阿园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故事就从一个莫名的电话展开。钱钟书先生被邀去山上开会,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园都太担心钟书先生了,幸好一个电话是钟书先生拨来的,告诉了阿园开会地址——古驿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园终于与钟书先生相见。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阿园却因病去世。

  作者的.梦不再轻灵,愈加沉重,在书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一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一份抑制着苦的苦。那本书,仿佛笼罩了双层的悲哀。读起来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冲眼眸,瞬间朦胧了视线……

  不久,钱先生离开人世后,只留作者一人怀念“我们仨”。怀念那段“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国外打拼,相对读书;和阿园一起坐火车,领略巴黎风光;和丈夫在图书馆一心攻读书籍……在整齐的字排中,洋溢着作者回忆之时,内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显得尤为开心。

  只可惜家还在,但那没有阿园和钟书的家,还是家吗?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经消散了。其实,还有一个家勉强算“家”——客栈,古驿道上梦一般的客栈,寄托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现在也早已化为梦了吧。

  愿您还变为一个轻灵的梦,在天堂自由飞翔,还继续着“我们仨”的日子,杨绛女士。

我们仨读后感2

  注意到杨绛先生是从微博上流传甚广的那篇《一百岁感言》开始的,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要称呼一位女子为先生,细细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种尊称,我想应该跟我们现在叫的老师是一个意思吧。

  在买这本《我们仨》之前还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前半部分有写一些关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觉得太渗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对我来说比较沉重,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才会去翻看,我看书总是希望能从其中获得能量,没用的书我是不看的。

  这几日清闲得要命,遂在网上翻到这本书《我们仨》,之前也看到这本书,但是没买,可想而知我是个多么受心情影响的人。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叫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叫我们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讲的是亦真亦假的梦,杨绛先生在古驿道上小心翼翼的走着,每天去到锺书船上陪伴他,太阳落到船头便要起身回客栈。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终于在两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个部分详细记述了杨绛先生同锺书从结婚到阿瑗(女儿)、锺书相继去世的漫漫长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原来这些在我们看来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不过我觉得这一家虽然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但是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总是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一家人。他们都喜欢读书,都热爱工作,都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他们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实实,我不曾感到他们觉得自己不幸。我很羡慕这样的家庭相处方式。

  杨降先生多次在书中说锺书是一个不愿与人争辩、能忍耐的人,书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锺书以前受到的不公与委屈。这些都是杨绛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护卫她的爱人。提及往日的委屈与不公,杨绛先生并未有半字恶语或辩解,她只是细细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释,我想也许她是觉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人还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这样活着,实现自我价值,拥有温暖和谐的家庭,不与世争,平淡一生。

我们仨读后感3

  是因为自己老了吧,总觉得自己和家人分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这本书很好,很深,必须要仔细研读才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这时她大概在1981写的,文中的我们仨指钱钟书,钱媛,写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作者在写的文章时已经有一些年迈,自然,年长的人总会做梦,作者梦见自己与亲人失散的情景,一想到我们仨失散了,也就十分难过,十分不舍,不知如何才好,作者文章每一句很朴素,文学味儿特浓,想在读小诗,字里行间都写出了我们仨关系密切,形影不离,相依相随,但又突然分离,这使文章形成了一种对比,更能体现出作者在梦中的恐惧和无助……

  这本书举例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欢喜更多,女儿成了大学教授,笑谈父女相,俩夫妻互相理发等等。但也就是这样,作者才会更加害怕分离。

  作者担忧自己与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见不到他们的面,这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已经老了,作者与丈夫都已经老了。

  文中多处用到环境描写,主要背景十分阴暗,而这时年迈的自己突然与自己唯一的亲人失散了,再使作者进入这样阴森的环境,便会无比恐惧,无比害怕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中,虽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梦和钟书的解释更让我害怕。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每天晚上半夜总会惊醒几次,有机会总会和我们在一起,可是因为工作,爸爸妈妈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实我也都知道。

  也许,也就是这种恐惧分散,害怕离别的心吧。

  不愿分散,不愿离开。

  现在的我们还多陪陪老人们吧,别让他们为了自己,操碎了心。

我们仨读后感4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语文老师推荐高中读物中,有杨绛写的《我们仨》。为了丰富我贫乏的文学知识,便硬着头皮买了这本封皮很搞笑、附录很多的书。一开始读,并不是很愿意,而且还没读懂,我只是跟随着杨绛——一个关心孩子的母亲,一个关爱丈夫的妻子,跟随着她那朦胧而又不失真实的梦,读完了在古驿道上发生的事,我没有接着往下读,因为没有读懂使我失去了兴趣。可是,不知不觉中,我眼前总是浮现古驿道充满大雾的场景,有光秃秃的客栈,还有钟书所在的孤独的小船,更有阿圆向妈妈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开始回忆,开始思考。为什么钟书会在小船上迟迟不下来?为什么钟书有时候感觉很累?为什么他们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为什么梦和真的一样?为什么阿圆的病情会在杨绛的梦里出现?

  我吃饭想,睡觉想,和同学说话的时候也走神去想。好奇的我翻开末尾的.片段,写着:“钟书于1998年去世,阿圆于1997年去世……我是一个联络员,传递消息的。”还有“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哦,我顿时明白了,心中已有答案,兴奋过了头的我追着我知识渊博的同桌问个不停。果然,她的答案和我想的一样,这个伟大的母亲,用古驿道客栈和自己编织的梦,营造了一个朦胧迷茫的场景,填充家中后半期悲惨的故事,让整个场景不显得苍白而又荒凉。

  于是,我继续往下读。我喜欢钟书与杨绛在国外甜蜜的小夫妻生活。房子虽简陋,可有爱相伴。我喜欢圆圆头,被称作“磁娃娃”、“星海小姐”,我喜欢中国人成为国外的焦点。在阿圆渐渐长大的这段日子里 ,“他们仨”真的很幸福,夹杂着钟书的才华,圆圆的热泪,和杨绛的“稳”,这三个人像三个不同的音符,单个敲击出来不好听,只有组合在一起,才会编织美好的交响乐。不知不觉,从来不爱读书的我变了,作业也不写了,觉也不睡了,总是啃着这小小的书。想到三人在古驿道边的小船上相聚,阿圆在船尾抱着爸爸的脚,杨绛抱着钟书的头,我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和父母睡一个被窝,冬天的大雪呼呼的下着,可我们一点也不寒冷,因为“我们仨”的心也是紧紧靠在一起的,就像“他们仨”。

  我知道,这本书是悲伤的,是杨绛自己一人回忆的,书中有句“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无人可问”更是让我流了大把的眼泪。我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没了的就再也回不来了。要把握好现在,过好每一分钟,即使“世间好物不坚牢”,也要微笑着面对明天,让“好物”多一些,这样,才不会捞得个“后悔”二字。

我们仨读后感5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一个寻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读后感6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仨读后感7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没有辉煌时的炫耀,没有坎坷时的抱怨,更没有失去亲人的声嘶力竭与呐喊,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飘散着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我仿佛看见老人那满头白发里藏着经历过的曲折坎坷,那满脸的皱纹中藏着饱受的艰辛与磨难,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藏着睿智和坚强的女性的伟大。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二部以一段梦靥般的古驿道之旅开头的。第一个梦"我"梦见锺书自顾撇我而去。"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我感觉到了老人内心极度的恐慌,那份对家人的珍惜与不舍都出现在梦里。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

  第二个梦是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年迈的老人惶恐的走在人生的驿道上,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她心绪难平。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到底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抽丝剥茧般依依不舍,这种矛盾的心情对于杨绛先生是万般痛苦的抉择,书中那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不自觉地让我深陷其中,感慨不已!几十载风雨相伴,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其凄苦与悲凉,让人看得伤心落泪。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幸福时光,也有艰苦的日子。志趣相投的夫妻俩、乖巧伶俐的女儿,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们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把平淡的生活调节的有滋有味。

  她们互相欣赏对方的优点,不拘小节。杨绛先生总是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但从来不嫌弃钱锺书随意;钱老在外是名人、是学者、是教授,在家是好丈夫、好父亲,每天坚持笨手笨脚的为家人准备早餐;女儿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还要照顾不敢走夜路的妈妈。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多温暖的小家庭,多温馨的"我们仨"。

  回国后的动荡不定,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文革期间一家三口的分离,和文革后相聚的艰辛,居无定所的飘摇,他们都坦然接受,相濡以沫、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有个安身立所之处、有书读就是最幸福的。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他们不求名分,不求富贵,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标题就让我潸然泪下,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先后失去爱女和丈夫两个至亲,那种孤独和恐惧没有显现出来,而是化作平淡的文字感染了无数人。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对往事美好的回忆。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部含着泪用心写就的书。一位92岁高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平实、自然。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的生活里,无不彰显着浓浓厚重的亲情。我曾想,杨绛先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回忆和家人一起的日子,我读不懂。"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也许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能够领悟。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亲情,不需要过多华丽语言的修饰,那份温暖的感觉像冬日里的温泉缓缓流入每位读者的内心深处。

我们仨读后感8

  近期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全文用一种温馨而亲切的语言描述了钱钟书、杨绛和他们的女儿钱瑗一家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他们一家三口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都是才高八斗的文化人,本以为他们的生活肯定是非常无趣和死板的,但在《我们仨》里,确是如此可爱的一家人,彼此尊重又相互调侃,充满着烟火气息。众所周知,钱钟书先生是一名才高八斗的'博学鸿儒,是个大文豪,但在《我们仨》里面,钟书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丈夫,一个平凡的父亲,同时,还是一个生活盲,洗不掉墨水的慌张,砸掉台灯的焦虑,门把手脱落的愁容,与他的形象形成一个“反差萌”,让人忍俊不禁。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写在封面上的这句话,想想就心酸。他们一家三口,从英国到巴黎到回国,从家境优渥到居无定所,从倍受尊敬到文革时的动荡,从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直到晚年,才有一个像样的寓所,但在他们心里,有彼此的地方就是家,哪怕是租赁的房子,哪怕只是一间小小的办公室。

  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读起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身处异地,想到自己无法经常和家人在一起,想到回家时妈妈张罗的一桌饭菜,想到聊天时爸爸那一句句关怀,想到相见时爷爷开心的笑脸,思念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我们已经长大,但在他们眼中永远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在他们一句句唠叨中,明知道父母是在关心自己,偶尔也会觉得烦,这其实是最要不得的。父母不过是想知道你在外好不好,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有没有想他们……就是想跟你说说话而已。

  杨绛先生说:我们仨,没有生离,唯有死别。关于亲情,最无法言喻。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去陪陪家人,说话时耐心一点、语气温和一点、事情详细一点……父母已经陪我们长大,我们要陪父母变老,家才是永远的港湾。

我们仨读后感9

  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三个人互相守护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走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故事从梦引入,“在一个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她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当她向钱钟书讲起这个梦时,钱钟书只是淡淡地说,老了。

  是啊,转眼间,他们老了,两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风雨,无论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样一个学者的家庭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为这个家庭带来许多的欢笑。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像两位老人的跨龄好友。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却总是相处的愉快,家里始终洋溢着温馨。

  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轻易的失散,抒发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遗憾。杨绛开始对人生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人生经历为基础,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们仨最终只剩下一个,哪怕再辉煌,也不可能再和从前一样了,但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却被真切地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掩上书,一种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湾,无论你在外面多么的劳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会彻底的放松下来。所以,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们仨读后感10

  很久没有因为看书感动得掉眼泪了。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号,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有的只是平静的诉说,点滴的回忆,直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杨绛的.文字朴实简单,就像是在闲话家常,但不絮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们仨之间的深厚感情。他们的心如此紧密得贴在一起,彼此依靠着搀扶着经历了欢笑与苦难,有再大的风雨也冲不垮他们。他们的生活并不平静,但杨绛始终平静得叙述着,那种平静让人肃然起敬。

  杨绛的行文轻盈流畅,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回忆总是片断的,就像是一颗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颜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们串成漂亮的链子,需要懂得如何取舍、组合及排列。显然,杨绛精于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无聊而琐碎的,甚至充满着烦恼和忧虑,精彩和风光只会像流星般划过天际。可当你回头再看,精彩和风光已然消散,无聊和琐碎让你觉得无比充实和甜蜜,曾经的烦恼和忧虑成了可以一笑而过的浮云。陪你走过无聊和琐碎,经历过烦恼和忧虑的人(人们)还在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们仨的读后感07-07

《我们仨》读后感07-08

我们仨读后感07-10

《我们仨》的读后感04-13

我们仨读后感04-09

《我们仨》读后感03-20

《我们仨》精选读后感06-10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3篇)10-14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4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