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读后感

时间:2024-07-24 05:44: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见识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见识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见识读后感

见识读后感1

  在寒假读了这一本吴军的《见识》你能走多远取决于现识,吴军老师说,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这句话吸引了我,更而让我带着兴趣去读它。读到序言“命”和“运”决定人的一。吴军老师是这样说的:“那什么是命呢?对我来说它取决于两个困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环境的因素是外部因素,我们艰难改变,只能适应。你的选择会影响你的一生,这就是第二个因素:我们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在第二章中,“人生需要做减法"。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我也是如此,读完这一章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奔会让我们过得更好,在这一章里面讲了《红楼梦》琳黛玉的故事、黛玉是作诗,宝钗是做人,黛无是灵性,,宝钗是美德,做人与做事,我们需要林黛玉,人生不仅要做人,也要做诗,让自己快乐,我的人生格言:不要鹤立鸡群,而是要努力的离开那群鸡!读完第二章,其实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拉芝麻检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读到这句话时,头脑中第一个闪现出的观点是"选择要大于努力”面对生命中的"芝麻”的“西瓜”你要做出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

  接着第三章谈谈见识,作者说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子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首先我们和天才相差多远,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和他们善距可能不是生理上的差距,而是在其他方面。所以我们不如学习他们的做事方法,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缺受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战更可怕的事情。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可以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难读书也是很重要的。围绕作看写的阅读的意义,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让人丰富知识、一个人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真的,书越读就会觉得读得少,越读,就越觉得有读不完的`书,读书可让人修身养性,因为书中有看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

  最后我想讲的是第九章"好好说话"语言能力是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区别于其他人类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而如何做好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听众”听进去呢?说话是很重要的,所以吴军老师会把它放在最后一章讲。讲话做事都要达到日前。吴军老师先讲了个牧师和野蛮出租车司机的笑话。也从而得知很多人讲话只考虑怎么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而根本不考虑听众是否听进去了。

  从这本《见识》我学到了很多,所以我们想要见识更广,就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见识读后感2

  遇见一本书,是缘份。

  20xx年,有位朋友送了《见识》这本书,随手翻看,就笃定地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枕边书,书中的观点清晰明了,且无论从哪页翻起,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再次遇见这本书,是今年过年的时侯,无意间从书架中看到这本书,便拿出来细细研读,不知不觉,用了一周的时间重新温习了一遍,心中充满了欣喜。同时,做出决定,在自己的学习群中原文诵读这本书,然后购买了3本,送给自己部门的同事。

  本书是依据吴军博士在得到《硅谷来信》中汇编而成,分为九个篇章,每个篇章独立成篇,都有鲜明的观点,整体上又相互关联。感觉像是一位智者,在答疑解惑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娓娓道来,从理论到故事到感受,让人有茅塞顿悟之感。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见识是生活及工作中的底层逻辑,换言之,也就是价值观。举个例子,序言中,指出“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什么是命运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作者提出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人生的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运气等不过是让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接地气地理解一下,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如何看待生活和做事,用了九个篇章进行一一阐述。每读一个篇章的时侯,就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有一篇,题目是《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具体内容是针对一则新闻现象进行深度的剖析。这则新闻激起千层浪,一些银行公开表示给予高端客户的子女提供实习的机会,于是社会大众觉得三观尽碎。作者提出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结果的价值观,表明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的竞赛,寒窗苦读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经济条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长得美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一段话言简意赅地表明了社会成功的要素,回想自己刚刚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真是天真地以为努力工作是全部的变量,在职场浸润二十年之后,渐渐明白很多因素都会和成功息息相关。

  有一篇,对于职场工作也非常有帮助。《做好最后的.1%》,篇目中提到了一些小案例,比如开会的通知,比如送朋友到酒店等,都是工作中的小事,但是折射了在面对每一件小事的时侯,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对结果有所要求,所以这十几年的职业道路比较顺畅,但是仍然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比如在与人的相处中,还有太多的1%没有做。

  书中的内容,旁征博引,从红楼梦到地心说,从古时李广到今时拉里.佩奇,字里行间传递着一种信息,在看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智者,各种被命运垂青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见识读后感3

  对于读书,不仅要有输入,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容上的输出。

  关于寒窗苦读,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因为寒窗苦读所以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寒窗苦读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能抱有这些付出就必须要有什么回报,更要树立的是终身学习的态度,实实在在的学到有本领,才能坦然面对生活和社会。所以,不能抱有读书无用的思想,这个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改进方式和方法去提高自己。

  关于家庭教育,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而父母更多的都同时在上班,对于家庭教育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常常被淡化,没有真正意识到“父母在子女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成熟,首先是自己要不断进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养成好的习惯,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才是给孩子有了一个好的起点。有时候,我自己在倒立,结果2岁的儿子也时不时的在床上做出这样的动作,所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你不经意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如果你常常在玩手机,而要求子女去学习,我相信不是他主动去学习的,一般都是拒绝去学习或者学得心不在焉。就像儿子对我说“不要玩手机了,我都不玩,带我玩玩具”,说的自己都内疚的不行,便只有行动起来。

  关于“向死而生”,对于死亡,都是会产生恐惧的,不过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结果。“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我就想,没关系,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除死无大难”等的想法,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有轻生的念想,死亡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点,虽然是终点,但是在人生中只占一个过程或节点,所以要珍惜和利用好其他节点,“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最后的一两周,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在健康的几十年里,浪费的时间又何止两周呢”。读后感·而且,今年我对死亡这个词语感受更深更贴近,身边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有不到10岁的侄儿因突发病夭折,有30多岁的亲戚患病早逝,有五十多岁的熟人患癌离开,有六十多岁的.身边人不慎落水溺亡,也有80多岁的亲戚安静的离开。所以死亡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不一样,留下的也不一样,对于他的评价也不一样,人生的长河中需要在过程中的每一天都要活得健康活得精彩。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不断审视自己,读后感未完待续,写在阳光明媚的秋季早晨。

【见识读后感】相关文章:

《见识》的读后感01-08

《见识》读后感06-28

《见识》读后感07-20

见识著作读后感02-19

《见识》读后感通用09-24

《见识》的读后感汇总15篇07-08

草房子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01-17

定位读后感_读后感11-04

路遥《人生》读后感 读后感03-04

朝花夕拾读后感 读后感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