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世说新语》读后感1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世说新语》读后感2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却到达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在信上写了“举烛”。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人。”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像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不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
《世说新语》读后感3
本想以一句“无甚意思,不读也罢”作为对这部书的评价,但细想之既然费了些气力去读,不妨多花点笔墨来谈一谈这部名气不小的《世说新语》到底讲了什么。
《世说新语》为南朝人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小说,按内容分类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等三十六篇,共一千一百三十则小故事,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内容涵盖政治、思想、道德、文学、哲学、美学等诸多方面,简言之,这是一部记录魏晋清流名士的小小说,其中很多故事我们要么在中小学学过,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要么早有耳闻,如“阿堵物”等。
那么,读此书的意义何在?私以为更倾向于研究魏晋历史文化的学术资料,或作为了解该时期文人精神的佐据,而名士思想非我等后人学习的榜样,至少大部分不是。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动荡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名士的很多思想和行为为避世之举,如过度饮酒、纵欲享乐、清谈、服药、隐逸等,看起来接近于道家的出世精神,其实与道家之内核远矣。名之为名士风度,实则是消极人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相悖。又其中人物太过繁琐,关系复杂,很多篇让人摸不到头脑,不知所云。
以下择些篇目列之并简论之:
德行第一、规箴第十、贤媛第十九:可读,包含慈、俭、谦、孝、义、礼,直接读译文即可。
雅量第六、识鉴第七:可读译文概览。
言语第二、品藻第九、捷悟第十一:除却抖机灵之语,便是拍马屁之言,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矣仁,诸君岂不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乎?此中名士修为已差矣,草览即可。
政事第三、赏誉第八:机巧偏多,实义偏少,况且过时,实无趣味,不读也罢。
文学第四、方正第五、夙惠第十二:无甚意思,不读也罢。
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这样评价魏晋名士:“他们的人生陷入虚幻玄想,最多是一种“艺术人生”,没有“道德人生”积极向前奋斗努力的一种坚强精神”,余深以为然。
《世说新语》读后感4
有一本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底教科书”,这本书便是《世说新语》。
魏晋名士风采仪态特别秀美。如果不是何平叔面色白晳,魏明帝又怎会“疑其傅粉”?如果嵇康不是潇洒大方,玉树临风,又怎会赢来众人纷纷感叹?如果潘岳没有美妙的仪态容貌,遇到他的妇人又怎会把他围住?如果王衍手里不常拿白玉柄麈尾,又怎会看出他的手和白玉的颜色没有区别?用厉害的侧面烘托来写魏晋名士的容貌,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吧!
魏晋名士又不缺洒脱豪放的情怀。在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嵇康。《简傲三》中,对于钟会的到来,没有左顾右盼,只有专注做自己的事。天生嵇康,豪放洒脱,更有一种不屈于权贵的骨气,《雅量二》中,嵇康即将被行刑,他的表情态度却没有变化,他明明低头认错就可以保住性命,可他没有,守住心灵,我喜欢他的骨气。从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妙之处吧!
魏晋名士也少不了清谈,有一次卫阶与谢鲲清谈一夜后,原本虚弱的'卫阶因此病情加重,为了清谈都顾不得自己的身体,也许“清谈可以饱”是真的。因果关系衔接自然,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超之处吧!
魏晋名士有时也会豪无节制,就如刘伶常常酗酒没有节制,脱掉衣服待在屋里,当有人责备他时,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样随性而不拘小节的风度,也让我们为之感叹。虽然寥寥几笔,却将人写得淋漓尽致,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吧!
鲁迅这样评价《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静下心来,慢慢地、细细的品味这本看似简短却又有清晰脉络的书,品这本零散却又自由灵活的书,品这本对人物刻画独具特色的书。思索之间,了解魏晋名士的那一种生活与情意。
《世说新语》读后感5
刚拿到《世说新语》这本书时,我随手翻看了一下,感觉有些茫然,这些小古文对于不爱看书的我来说自然兴趣也就不大了。
后来,徐老师带领我们一句一句地读,并用通俗的语言绘声绘色讲述里面有趣的小故事,我开始对它产生了迫不及待的想深读的欲望。
妈妈跟我说,读书并不是简单地为读书而读书。在理解这些小古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妈妈就陪着我一起查找汉魏六朝历史资料,对一些历史人物做一些了解后,我便开始自己研究诵读。首先我会把每则故事中不认识的汉字和多音字查找字典,标注正确的读音,然后对译文进行仔细的阅读,根据意思将原文划出节奏,再诵读多遍。最后,通过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给它标上小标题,写下小感悟。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这本好书,一篇一篇的故事虽然没有太强的联系,但也不会隔断故事的情节,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读到德行第一章中“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时,尤为深刻,让我对王氏家族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文中王长豫为人谨慎随和,侍奉父母和颜悦色、恪尽孝道。王导看见他就打心眼的高兴和喜欢,而看见小儿子敬豫却是生气,还时不时的训斥一顿。后来长豫去世后,王导依然长期思念这个孝顺的孩子。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对生养他的父母都不孝顺,又谈何对他人会有爱心,又怎么指望他对国家有奉献精神。而王长豫不仅顾及父母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这才是真正难得的孝。
《世说新语》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章,书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有很强的趣味性,当你捧起这本书后,相信你也会喜欢上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6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终于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收录故事吗?怎么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来《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一定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获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非常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而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通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最后,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不仅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的规律,进而了解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知道了古文的字代表什么意思。这样一本好书,谁会不喜爱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真心希望大家一起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感7
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世说新语》就像无数宝藏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世说新语》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刚开始读《世说新语》,总是囫囵吞枣着看,有些字词的'意思也不是很了解。后来,作为“小书虫”的我被《世说新语》中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发仔细起来,遇到不懂的词句也会耐心的查《古汉语词典》。大部分文言文不仅有趣,而且也带着许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8
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读书笔记: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殷羡做到了前两句,忽视了后一句。不过道家向来都是视名利如浮云,视仁义如粪土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过这三件事情:冬日品过酒、深夜吟过诗、踏雪访过友。那么,你一定可以对子猷的情致领悟一二了。我们所缺乏的不过是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顺从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罢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深不知没有结果的结果有时候是最好的结果。至少可以留个念想!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读书笔记:子敬之行为确实太过简傲,我想来想去,此种行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贵族,从小衣食无忧,任性放达,骨子里有一种血统、身份和学识的优越感。评点他人时,毫无顾忌;面对他人批评时,也毫不在乎。独来独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辈出身贫寒之人,自是望尘莫及。从小都是按照别人要求的样子而活,一直以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为人处世情愿辱没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别人。此种境遇即使要放达也只能装装样子而已。
《世说新语》读后感9
滕梓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等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则,每一篇小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或获得财富,应该通过自己的诚实、努力。而华歆呢却总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有着华丽车马的贵人非常羡慕,而把自己应该做的,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人生目标忘到了脑后。这样的人喜欢投机取巧,为达到目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所以,管宁看不起他,选择了和他断交。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爱贪小便宜,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学生,我们上课时一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能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不懂得之个道里,课堂上尽管一声不吭,但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什么也没听进去,还不得不靠课后很辛苦地花大量时间低效率地补课。
就拿“管宁割席”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件事,其一是,三国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在一起锄地种菜。他们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一般,视而不见,依旧挥锄种地,而华歆却想要拿起来,据为己有。其二是,两人在一张凉席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予理睬继续读书,但是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门外凑热闹。管宁于是割席和他绝交。
“学弈”这篇文章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之一。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看似在听,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两个在一起学习,效果却天差地别。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资质有差异,而是因为做事的专心程度不同。
《世说新语》中尽管都是一个个小故事,但是都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让我们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书。
《世说新语》读后感10
这本书是初二时老师发给我们的,班里人人一本,起初,捧着她我并不开心,我不喜欢文言文,因为每每语文考试时,最令我头疼的不是繁琐的阅读,不是麻烦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简短的文言文。就是这一小段文字,我却几乎看不大懂,半猜半会的勉强去写题目。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一个个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这本文言文体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几个字却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叙事简明,精炼生动。对于这本好书,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说新语》的'过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每读一个故事我就能有心得体会。这样摘抄久了,借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译和导读,我能了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测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译,查漏补缺,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舍生取义》中的荀巨伯面对胡贼攻郡,“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虽然我不太相信最后的结局“遂班军而还,一军并获全”。但我想已经是对荀巨伯很大的赞美了,危难之中不弃朋友,可谓是充分展示了舍生取义的意思。胡贼的撤军也展现了东汉以德为上的人物评价标准。宋刘辰翁云:“巨伯固高,此贼亦当入德行之选矣。”这种品德是珍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看过《国宝之忠》的正文后才知道,这个忠理应打上双引号,奸邪的王国宝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挠孝武帝见王徇之事可见他的阴暗心理和卑劣行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们应该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错误。对待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应该尊之敬之,向他学习,凭借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碍他为国家作贡献,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胁到自己,这是自私愚昧的行为,孝武帝亲近他,是一种可贵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对这一信任的践踏。
《世说新语》是一本好书,对人的道德思想以及文言文功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好处,读过它后,真心的希望大家一起。
《世说新语》读后感11
在《世说新语·方正第五》中,讲到了丞相王导刚到江南想结交攀附吴地人士,就向太尉陆玩提出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回复说“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我们先从它的释义入手:培塿是土丘;薰为香草;莸为臭草。小土丘是长不了大树的,香草和臭草是不可能装在同一个器皿中的。这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正决不与邪同流合污,前句意味着环境与事物成长的关系,后句则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那我们是否可以在生活中也运用这种思考?
设想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一个乌烟瘴气、嘈杂、每个人自私相处,另一个则是书声朗朗,遵守纪律,每个人之间充满了友爱,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帮助。那么哪一个更适合学习呢?我想应该是后者。环境对一个人很重要,特别是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我们如果还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学习,不但不可能进步,反而很可能会断送自己的前途。我们应寻找适合学习又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去学习。想想“孟母三迁”,为什么孟子的母亲要一次又一次的搬家,不就是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吗?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
同类的物品常常聚放在一起,只有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才常在一起,我认为后句更深的意思应该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交友时择友的重要性。吕德胜说“要成好人,须寻好友。”如果你有一位品性不怎么样的朋友,那么你应该远离他,因为你们朝夕相处,他的恶习很容易就会“传染”给你,但如果你有一位善良且品德良好的同学、朋友,你会被他优良的作为所影响,久而久之你也会踏上一条通往优秀的路。我们交朋友时要有自主的判断力,不能因为两人爱好相同就不看别的方面,这是“管中窥豹”。
瞧啊,《世说新语》的句子,短短十几个字却耐人寻味,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解读。《世说新语》告诉我:环境造就人才,交友须择友。
《世说新语》读后感12
《世说新语》每章节都是简单的交代一件事或一个人,并不给出自己的评价,让读者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客观的书,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物原本的样子,不夸张,不渲染,谢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几乎都是他,然而书里也收录了几篇可以看出他缺点的,这样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就使每个人都丰满·立体·现实。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决裂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是一个不专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后一篇就变成了在见识和气度上的楷模。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认为古代的贤人们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美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而华歆的不专注是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羡慕《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悠闲,每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就一身风流。然而透过士族们悠闲奢靡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名士们清闲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们表面过着悠闲生活,内心也许非常苦闷抑郁。这样一想,清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最后要讲其中我最喜欢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关小时候的晋明帝。晋明帝的父亲元帝两次问他长安和太阳孰近孰远,得到的两次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我反复读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说太阳远过长安是为了宽慰父亲。而后一次说长安远过太阳我却始终想不通,只是这个小孩子在表达自己对长安的思念吗?
《世说新语》读后感13
不好意思现在才写,是我太懒了。
我看了一本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摘写了许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说道德,说道理的故事。不过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书一样。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宁和华韵的故事,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子,而是将金子像泥土一般,继续翻土。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丢回地上。还有一次,两人一起在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大家都去看热闹了。华韵把书丢到一边,去看热闹了。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去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韵因为一时的`有趣,为了一时的富有,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觉得华韵没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宁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华韵从捡黄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黄金占为己有,只是怕管宁看到。我觉得我要像管宁一样,不为金钱失去良心。不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别人抓了,可他一直哀求别人不要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捉了。但孔融的两个儿子却说:“父亲难道见过打反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这两个儿子也立马被抓了。”虽然这两个孩子被抓了,但他们小小年纪懂得整体既然保全不了,那么个体也不可能独存。孔融的两个孩子虽小,但懂得这个道理,应此不做没有用的哀求,从容镇定的接受厄运。我要学这两个小孩,眼望未来,知道结果以定,就不做无谓的事了。
邓艾口吃,总是称自己“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开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只凤。邓艾即显得子己博学多才,会用论语。又让皇帝无地自容,无话可说。婉转的挽回了自己的面子。我遇到困难时,我也要学邓艾用婉转的语言跟别人说,不会和别人大吵大闹。
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个一个说过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浅。作文
《世说新语》读后感14
“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读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认同,亦对此感慨良多。
我想到了古时方仲永早慧的故事。方仲永的父母教孩子学会了耍小聪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父母不知道自己让孩子把聪明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这是一种短见的.聪明,父母无视这点,就极易会让孩子把小聪明的习惯内化为他们的人生观,这也直接导致了方仲永的悲剧命运。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凡是有大成者,皆认为耍小聪明终究会让自己栽跟头。那是因为耍小聪明的人会在成长中离大智慧愈来愈远。因为爱耍小聪明的孩子,他们会习惯性地不愿意付出、不踏实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不认真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芥川龙之介说,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门捷列夫说,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德怀特说,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一句话:天才来自勤奋。
天才未必早慧,大器多半晚成。
《世说新语》读后感15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诣见料视财务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麓,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末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贪财,阮遥集喜好木屐,都是常常自我谋划管理。同样是一种问题,可是还不可以由此分出两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去,看见他正在清点查询财务,客人到了,还没有整理整理完毕,剩下两只小木箱,便放在背后,侧着身子遮挡,心神没办法平静。又有到阮遥集家去的。看见他正在亲自用口吹火给木屐涂蜡,因而叹息到:“不知这一辈子会穿几双木屐!”神态安闲自在。于是两人的高下才分出来。
读完这一则我不禁为祖少士的问题而笑出来。钱乃是身外之物,人去世了不可以把钱带走,人活着也不可以把钱看的太重。钱虽然是每人都渴望的得到的东西可是不可以把每一块钱都看的十分要紧
那样的话将会先把自我的生活搞的一团糟再把其他人搞乱。这就成了得不偿失。不只会搞乱生活并且还会有偷盗的心里总觉的不满足。如此最后还会害了自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家喜欢钱可以,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大家要掌握以一种视资金如土的方法去看待资金。资金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一些人把资金当作一种工具去做坏事。拉拢人心。钱会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钱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还是让大家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正确的认识资金不可以够被资金所迷惑不可以被资金所借助。
大家仅有正确的看待资金才不会让生活被资金所搞乱。
【《世说新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04-21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04-22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07-30
《世说新语》读后感03-26
世说新语读后感03-23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03-14
世说新语读后感10-22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03-11
世说新语读后感【热】04-20
【荐】世说新语读后感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