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听听那冷雨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1
雨季毕竟过去了。
数月前湿热的天气伴着氤氲的水汽现在消失的彻底仿佛未曾过这土地。也难怪,温带季风气候的老脾气了。只是冬季的干寒瑟缩了一切绿植伸展枝叶的劲头,也抽去了诗人心底,那一细似乎总与雨水相伴的,想要低吟浅唱的诗意。
于是此刻,深居西北内陆的某个干涩的灵魂,开始憧憬起海峡对岸某位诗人笔下逸散出的.雨气。
是的,读了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种朦胧的湿气从纸面飘出,效果好于最贵的加湿器。同时有一种优美的副作用,与湿气相伴的是一种含蓄而芬芳的忧伤。
从头到尾都是湿漉漉的,对故土的思念,对中华化尤其是汉字的认同感,对时代变迁的追思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它们组成了诗人心头笔尖那不散的雾,让每个字都沾上了雨滴。
我却有一点儿看法,对于他几乎刻在骨子里的思乡之情,似乎并不是单纯的怀恋。他在第二段中说,那里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既然有了这种自嘲式的发问,我想他思念的,也不再是某块可以用地理坐标所明确描述出的土地,至少只有残剩水的话,他的思念就不是完整的。人情,化,幻想,回忆,缺一个便不是故乡。可是看看,70年代的中国经历的都是什么?化浩劫,杀死的也是故乡。于是故乡彻底成了精神的故乡,只能从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字中,可怜巴巴地联想出从前的水乡桃。
可如果只会悲叹也称不上伟大。伟大在于把悲叹化为精神力量,为重寻故乡,而奔波不停,奋斗未止。因为他知道,民族的伤痕也是自己的伤疤,故乡的泪痕就是他心头的冷雨。
我也突然明白或许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彻底的初生演替,多数人停在了草本植物或是灌木阶段不再继续。而所谓英雄,或许就是让嶙峋怪石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森林。森林多雨,并且有雨有森林,至于那些最初的苔藓地衣,它们不会消失,它们是回忆最诚恳的载体,从南京到常熟到四川到长安,四海为家的浪漫融入它们的躯体,哪怕它们死去了,化成了泥土,滋养出的植物也有了江湖的味道,有故乡的灵魂。
那冷雨于诗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只是因为一脉相连的气候报告吗?或是由于雨展开的那些温柔的联想?此刻我觉得一切揣测都是不敬,只觉得听听那冷雨,总比看看那骄阳摸摸那白雪,多了些诗意吧。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2
六月,台湾的雨季又到了,江南此时也该是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了吧?离开祖国大陆已有二十五年的诗人如是想着。
二十五年了,时光早已将他由一名翩翩少年雕琢成了一位白发老者。时光流逝,岁月荏苒,记忆中的故乡早已不在,梦中的花朵也早已凋零。可是,当坐于檐下听雨时,心中却难以抑制地浮现出二十五年前自己立于五陵湖畔听见的那场迷朦细雨;脑海中是中国诗词里的那一场场杏花春雨;嘴中吟哦不休的是剑门细雨,渭城轻尘。这不是一场平凡的雨,因为落在中国这片古老大地上的雨从不平凡,它落在侠客心头,唤起儿女柔情;落在陆游心头,激起无限亡国离恨;落在游子心头,使他忆起故土前尘。乡愁,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难以咽下的一坛苦酒,时间越长,越是烈酒烧喉。
或许这便是余光中笔下文字的精彩之处,虽是一个人的文字,写得却是千万个中华儿女的乡愁。雨是载体,承载了他二十五年来辗转于香港与台湾而只能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思乡与无奈。每当雨滴淅淅沥沥在房檐屋瓦上滴答作响,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撩拨心弦,犹如从黑白键格上传来的乐曲,他的记忆是否也如黑白画面一般断续浮现?
“拨开时光的脸,还是那个孤孤单单的少年。”对于东方民族来说,家国天下的观念是深深烙印在人的骨子里的,纵使山川相隔,心中也还是会为故乡留下一方净土。在诗人心里,他仍是“广义上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在那里“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这便是乡愁,二十五年的积酿一朝被打翻涌流而出的是九千多里的山水江湖,嘉陵江在记忆里日夜奔腾,成群的候鸟从大兴安岭到东南丘陵南北来回,积雪将冬日的麦场覆盖,春风把江南的垂柳吹绿...... 他的心里乡愁大得能够装下纵横千里的南北东西和跨越三带的春夏秋冬。在时间的维度上,哪里蕴含了五十个世纪的荣辱兴衰。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乡愁不行。从古至今,文姬归汉如是,苏武牧羊亦如是。故乡是个微妙的.概念,或许早已模糊在我们的记忆中,又或者我们早已与记忆中的自我渐行渐远,但乡愁在我们的心中却总是存在,无论承认与否,或许朦胧又或者清晰。每当心灵平静下来时,听见窗外的冷雨淅沥,望见窗外的那轮或圆或缺的明月心中一阵潮水涌动,眼前浮现起家乡的田野河流;想起春风吹来时空气中的青草香甜;青砖石桥上的薄雨霏霏。当心中的青苔被轻轻拂去,乡愁也随之裸露出来。
“每个人都能在余光中的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他用自己心底最深的感情,最真挚的文字,唤起每个人的乡愁。点燃的是一盏星灯,照亮的却是整片星空,因为感情能够共鸣感情,微光能够照亮微光。星光,成海,照亮的是每个人心中最晦涩的乡愁,让每一个游离了故土的星子不再孤独,让每一个疲惫的灵魂找到归属,也让我们重整行囊,直面自己的乡愁。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3
初次接触余爷爷的作品是那首家喻户晓的小诗——《乡愁》。诗句中“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宛如一架时空机,带我重历了余爷爷漫长的一生,懵懵懂懂中感受到余爷爷那绵绵的思乡之情。
如今,因被“雨”吸引,再一次读到余爷爷的作品——《听听那冷雨》。也许是阅历不够的关系,那时的懵懂而今仍仿佛似散非散的迷雾,时而清晰时而朦胧。
《听听那冷雨》给我最初最深的印象没有冷、没有愁,有的只是扑面而来的美!一种来自中国文字美的震撼!让我忍不住前前后后翻阅了很多遍,一再地回味。那一个个再熟悉不过、普普通通的方块字,在余爷爷的笔下显得尤为闪亮。“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文章通篇大量的叠词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样的叠词,一样的美,一样的愁。无疑余爷爷是爱国的,他深深热爱着中国的汉字、中国的文化,字里行间都流露着。那rain和pluie都无法媲美的“雨”、“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与其说余爷爷的文字功底及文化底蕴深厚,不如说那些出神入化的'叠词、信手拈来的诗词都是流动在余爷爷经脉里的血液!那种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气质!虽然年幼如我,不能完完全全理解余爷爷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却还是不由地被这些绚丽的文字所打动所吸引。
“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余爷爷笔下的雨无疑是冷冷、凄凄凉凉的,但正是这冷雨让余爷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和思念的家乡有了千丝万缕的牵扯,纵然千山万水,仍能感受到母亲怀抱的余热,而我也似乎感受到了余爷爷那颗拳拳滚烫的赤子之心。虽不曾有远离家乡的境遇,但我想这和我第一次离家参加二日营在外过夜时的心境应是相差无几的。当时窗外的那轮银月不就是这冷雨吗?那片从窗外洒进来的银色虽冷尤暖,直直地融入我的心田,让离家的我获得一丝宽慰,正如这冷雨。
余爷爷在那种时代还保持着一颗纯洁的爱国之心,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践行自己的使命,相信两岸人们一定能彼此永远感受亲情的温暖,让笑声再次在祖国的上空回荡!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相关文章: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08-27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04-21
读《牛背雨》有感12-19
读《桂花雨》有感09-11
读《雨街的猫》有感12-25
读小英雄雨来有感04-21
读《小英雄雨来》有感04-02
读小英雄雨来有感05-10
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感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