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我与地坛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我与地坛有感1
第一次接触到史铁生的文字,是《秋天的怀念》,那时我不满10岁,现在对文章的记忆已经模糊了。这次拿起《我与地坛》,竟生起了一种强烈的读下去的愿望——这缘自一点巧合。
我家附近也有一个公园。对于这个公园,我可以用史铁生的话来表述: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也没长久地离开过它。那时我刚搬家。一天下午,我在外面玩,玩着闹着就跑远了些,跑过了一条马路。我在马路对面好奇地走着,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小铁门,没有上锁,我推开门悄悄走了进去,走了十几步,顿时豁然开朗,亲临桃花源的感觉。后来才知道这里是公园最隐秘的入口,再后来这里经市政府整改,成了美丽的大花园。于是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与公园结下了缘分。
相比当时双腿残缺、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我很幸运,因为那时的我身体健全,活泼开朗。读到最后,读到史铁生对生与死的叩问,对父母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与事的思考,我才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不知不觉对比了这两个园子。
这公园有个大湖,市政府未整改之前,是个大水泡,泛着酸味。我玩耍的时候,为了避开那股酸味,也绕得远远的。后来湖换了水,整个公园也变得幽雅,这里渐渐有一些三三两两的老人在钓鱼。我也偶尔凑上前,瞧瞧他们的鱼篓,看到几条欢快的小鱼在游动;和老人搭讪,他们便会嘿嘿笑着向你述说最近的喜事:家里的猫喜欢鱼,最近增加了养老金……老人脸上写的满是幸福。还有年轻的夫妻带着小孩爬假山,不时有几位画家来公园写生,来这里学习的学生更是不少……这里仿佛成了人间的仙境。
在《我与地坛》中,十五年来园子里的人和事,都是那么沧桑、悲凉。唱歌的小伙子,被埋落的长跑家,弱智的小女孩……这让史铁生看到的多是命运的沉浮,生命的轮回。而在我的周围,尽是天真的幼儿、浪漫的情侣、健康的老人。这让我看到的多是生命的`活力,未来的希望。史铁生拥有的是不幸是仰望别人,而我拥有的是幸福,我没有资格只是感慨。
地坛注视着史铁生的沉浮,看着它由一个精壮的小伙子变成了双腿残缺的中年人。我却注视着园子的沉浮,看着它由一个荒凉的“地坛”变为美好秀丽的开放式公园。试想,如果我被命运击昏了头脑,偶然地来到以前那个没有经过改造的破园子,一呆就是十五年,那我再读这篇《我与地坛》,必定会产生更大的共鸣。但现实终究是现实,公园赋予了我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它们的境况不是心与坟墓,而是心与时代。时代让地坛变成了公园,让地坛中沉浮的人变为了公园中幸福的人。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子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时代的变迁与硕果,是一个时代相对于另一个时代的幸福。
如果不是《我与地坛》,同时我又不是拥有这么多的幸福幸运,那么我就无法联想到前人为我们这个时代做出的努力,更无法感恩于这个时代。
在这巧合与对比之中,我对这个时代深厚感情,可以用史铁生的话表达: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能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在某一处山洼里,必定有一些老人扶着拐杖走下山去。在另一处山洼里,必有一个跑上来的孩子,那一定是我。因为生命可以轮回,但时代不会回头,新的一代定会将时代的幸福愈加历练为永恒。
读我与地坛有感2
总体来说,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给人感觉像淡淡地小雏菊的香,完全是安宁而沉静的,没有想象中的自怨自艾以及冗长的`感慨,像秋天的下午,让人的心霎时间平静了,而那淡淡若有若无地伤感更美的令人心痛。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也不必恐慌。该来,就来了。史铁生先生眼里,死亡并不是一个沉重地话题。既然来时无法阻挡,不来是便不必慌乱。
也许是因为这场灾难,史铁生先生的内心变得非常细腻,敏锐。从被太阳晒干的蚯蚓到阶下的果皮,阶上被坐皱的报纸。感觉像草丛里初绽的小野花,清新而温暖。
一边看《我与地坛》一边写,恍惚间仿佛到了那野草荒芜都自在坦荡的地坛,看到那个用一支温暖的笔书写生活的史铁生先生——
不觉那份宁静早住进我心里。
读我与地坛有感3
生如夏花
死若秋叶
纪念史铁生先生
别因昨天的悲伤
浪费新的眼泪
书的结尾,史铁生写道: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当我们看完这本书时,我们可以知道,史铁生先生已经把他的今生活透了,活精彩了。这一句话,可以让我们明白史铁生先生面对人生的态度与想法,这种异于常人的冷静与从容,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位大家喝彩。史铁生先生从书的结尾处告诉我们,于我们而言,太阳也许正在落下,但在远方,那个太阳又在升起。如同人生的潮起潮落,我们并没有永恒,永恒的是这个世界。所以对于人的生与死,我们也无需纠结,因为一切,都由命运决定。
史铁生先生命途多舛,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时间来写作。不必描述这种痛楚,阅读他的文章便可以看到他的无奈。但在文章中没有喋喋不休地抱怨,没有灰心丧气的言语,他展现的精神如同上面这几句话,让我们充满力量,让我们懂得对世界报以宽容之心。
一个纯粹的作家,摇着轮椅,在地坛公园的倾述与感悟。史铁生先生的真实人生是如此沉重,可是在书中落下的文字,却毫不悲情。从他书中阐述出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有一种困难,是在我们最最狂妄的年龄,我们不是被梦想抛弃,不是被他人嘲笑,而是在命运的征途上,被捉弄,然后,被绊倒。最后,无论我们能不能接受,那已成的事实,就真真切切的摆在眼前。然而,我们只有鼓足走下去的勇气,就像史铁生先生鼓足自己活下去的勇气一般,努力让奇迹出现在眼前。如同他在书中说的那般:
"不能走远路,却有辽阔的心。"
当身体已枯竭,灵魂却不忘渴求时,无论是只剩残肢断臂,还是病入膏肓,这是命运,是你的福祉,也是你的罪孽。他没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所以当我们遇到艰难险阻,要知道抱怨的无用功不会让命运扭转,只有与命运对话,直面命运,我们才能思索出解决的办法。史铁生先生的人生可以说是布满苦痛的,为何能用理智且平静的语言来一一展现,我想这正是因为他和命运的多次对话,从而能让他做到哀而不伤。
死神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
变成一个不精彩的过程
史铁生先生论到"死亡"却是平静宁和的,像在讲昨日晚餐的菜单。
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第一次目睹死亡,是五年级时接到亲人的噩耗。看着爷爷紧闭的眼睛,微张的嘴唇,曾温暖着我的.身体也僵冷了。此刻他被抬上一架车,想到再也回不来的他,泪水就哗哗的流下。父亲没有允许我去送行,那是个充斥死亡和悲哀的场合。之后,爷爷变成了青山上一座四四方方的坟墓,离他最近的是我们刻在墓碑上的名字。
最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一个生命的逝去,就成了夜里的一颗星光。那么,朗朗夜空,点点繁星。你们都看到了这里的一切吗?我们震惊,我们接受,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却只能止步不前。多少年以后死神,他终于也来了。他会来每个人身边。在该来的时候,该来的地方带走他们。不容妥协,无庸置疑。我们怎能抗拒他的力量?他拉着我们的小指尖,走向另外一个世界。
但是生命的逝去固然容易,可是生命的精彩由我们自己把握,精彩并不会因为生命的终止而消失。活好当下,把握人生,也许这就是史铁生先生除去告诉我们生与死的必然性之外也同样告知我们的道理。他在经历了截瘫之后,从地坛的一草一木领悟了死的真谛:死是人生的必然,就像生一样,他从 "死亡的陷阱"中逃生,走出了死亡的阴影,黑暗使他更加珍惜光明,使他更加珍惜生命,因此,他释然了,他用微笑迎接必然降临的节日。如此一种态度,让先生拥有最坚强的信念,在病痛的折磨中挥毫泼墨,在《我与地坛》中记录自己的点点心迹。
这本书,是对生命最深情的思考。
读我与地坛有感4
中考后的暑假,时间仿佛一下子就闲置了下来。 独自一人在家的那些夜晚,寂静的仿佛令人心神不宁的时刻,习惯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我与地坛》,不知疲倦。那样的感觉仿佛是在看海。回首那些悠闲的平静遥远的岁月,在霓虹映照的点点星光下,在夏蝉耀武扬威的鼓噪声里,在台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我总是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记下那些足以感动我的话。
在那些浑浊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我将史铁生文字中的妙笔警句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守望那段看海般的阒静的青春彻底流失。
彼时我开始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也是流传最广远的一部作品。。“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习惯于在地坛中琢磨生命的本质,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最后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命运对待史铁生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让他在“最狂妄的年纪忽的失去了双腿”,然而作者本人却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这并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作者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似乎已经看透了生命的本质,看透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所以说,对于史铁生的人生,我能够说的永远不可能是同情。我对他,近乎是一种崇拜的心态。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地坛的感情,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一字一句,感人泣下。我总觉得,作者在文中似乎把地坛和母亲同时虚化了,也就是说,地坛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母亲,而母亲也就是作者心中永远的地坛。那么,作者所描绘的静静等待他的地坛,不也就是为了儿子痛苦的生活了一生的母亲么。这么说来,在母亲去世后,作者习惯到地坛坐坐,无非也是那种凄清的环境更能让作者回忆起母亲罢了。然而,整部作品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母亲到地坛寻找儿子的情景,佝偻的背影几度让我潸然泪下。儿子的倔强一点一点击垮了母亲的信心,我无法想象母亲找不到儿子时的心情以及转身离去时的悲哀。然而我更不能想象的便是母亲所承受的痛苦,为了儿子,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能够选好路,母亲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太多太多,这是作者的笔无法描绘的,也是我表达不出来的。我所敬仰这位母亲的是,无论儿子的身体怎样残疾,她终究给了儿子一段饱满的人生,这便是她唯一的骄傲。当作者终于认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一切似乎已经来不及了。作者笔下的地坛,永远都是静默的,像极了母亲隐忍坚强的样子。又或者那原本就是母亲。
我想,作者心中的地坛大概就是他想要守护的一片净土吧。
有些时候我也总在想,自己的生命中会不会也有一个想要用心守护的地坛。 母爱在作者的笔下是伟大的,那么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是同样也存在这样伟大的爱。也许吧,也许是母亲付出了太多,让我习惯成自然,渐渐忽略了它的存在。然而读完《我与地坛》后,我总觉得,不应该再这样了,“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想,作者这样卑微的愿望,大概永远也不会实现了吧。等到失去后,无论怎样想珍惜,也没有用了。
现在的我,已经学会注意到母亲为我所做的事。
深夜里为我亮起的灯光,是母亲的等候;疲倦时桌上的牛奶,是母亲的关怀;入睡前细细的耳语,是母亲的体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对我浓浓的爱,虽然说不如史铁生母亲的爱那般沉重厚远,但我懂,我会知足。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我心中所想要守护的地坛,无非是母亲了。
读我与地坛有感5
孤城绝域里藏着一个无坚不摧的生命,没有任何阴霾和忧愁,仅存那足以覆盖沙漠的不屈不挠。在这样一个日升月落,斗转星移的地坛。他何曾不是像他那双抱残的腿一样,自岿然不动,度过十五年跌宕起伏的光景。
他用平凡的文字,记录着他传奇的一生。氤氲着残阳气息的荒老地坛,令他百感交织。命运在捉弄他,文字在眷顾他。
那衰草寒烟,那落日晚霞,那云月苍茫,地坛的上空仿佛悬浮着灰蒙蒙的萧索,史铁生心里蕴藏的一腔温热,将辛酸溶解,化为曹雪芹所说的“字字看来皆是血”。
史铁生在书中写了一个不幸的孩子,上帝恳然地把漂亮赐给了他,却忘记把聪明附上。可爱的姑娘遭到伙伴的嘲笑和戏弄,仍然一无所知。她在树下拈花而笑,没有任何安分的`理智。这是对她的咄咄逼人,抑或是命运的残暴不堪。他注定失去智慧?成为一个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弱智儿,终生被冠上问题孩子的名号?在社会上充当一个卑微的负累,小姑娘的人生将会是何等的迷惘。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史铁生先生怀着对人生的奢望与悲观,对自己的绝望与挫败。静静地用文字麻痹了世俗的思想。字里行间中,他对生与死的诠释,生死并不是天渊之别,只是一线之差。生命,为爱而生,突然而死。荒僻的地坛,令作者触景伤怀,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自己。感觉是理所当然的千沟万壑,落落寡欢。
当母亲温柔的背影轰然垮塌,轻缓的呼吸戛然而止,猝然离开儿子身边,结束了一生。史铁生甚感凄凉,他想念母亲,他心如绞痛,他甚至无法逃避这个血淋淋的现实。它将永久地失去母爱。母亲春暖花开的爱抚,妩媚不可方物,祥和安逸的剪水双瞳。属于母亲的一切一切都在悬崖上摇摇欲坠,它将成为过去式的金贵回忆,作者心中一副新鲜的默剧,值得留恋却又不舍得埋葬。
他在地坛中的领悟了人去楼空,客走茶凉的真谛。文字里溢洒了作者从容的生命毅力,重新燃起的无限激情与动力。他潇洒地抛开黯然的颓败,他比起其他人更珍惜这份生命,他用尽片刻不息的激情撞上了持续加温的心房,亘古不变的地坛将他从混沌中狠狠的扯了回来。
他无法替代母亲离开,母亲也无法替代儿子截瘫,这是现实。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与祈祷,成为了惨荡荡的空想。“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对死的轻描淡写,字字揪心。仿佛置身与那片人烟飘渺的地坛,与作者感同身受,心中承装了对未来满满的期望,像肥皂那般透明的而又纯净的思想,没有任何杂质,轻轻地融入了地坛的最深层,泛滥出天角那片浓稠的霞光。
他始终是乐观地面对生命,母亲和蔼的炯炯目光让他恢复了男子汉的自尊,以往的自信。最后,他笃诚地回馈了母亲对他沉甸甸的爱。他不再活在被保护之下,他写出感人肺腑的字句,感动了一群在垂死边缘挣扎的劫难惨败者,同样地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坦荡的人生,自出生以来,命运无人能测。苦与难,忧与患,唯有自己共度。
读我与地坛有感6
在《我与地坛》出版那年,有人曾说,“这一年有了《我与地坛》,即使没有任何其它书籍的出版,中国文坛也是大丰收。”
当时买书时,我还看不懂这本书中的深意,现在细细品来,那句话的确不错。
史铁生的散文不同于我读过的其它女作家的文笔。龙应台于琐事中读懂了生活的真谛,自有一股脉脉温情;张晓风的散文更为细腻,有柔媚之感。惟读史铁生的文字,除了坚韧之外,比寻常男作家多一份深邃和厚重,我想应当是他正直青春时两腿截瘫,心境多次在生与死间游走的缘故罢。
他为寻找宁静来到地坛,地坛也因他而熠熠生辉。史铁生作为一个苦难的人,他想过死,想过放弃,但他最终明白,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把死看成旅人艰难跋涉后终点的灯光,给人温暖和安慰,他像疲惫的人盼望休息一样盼望最后的沉睡,但他并不急于求死,他仍挣扎着前行,他选择做一个勇士。他继续艰难的活着,他梦想消灭残疾,消灭病痛、丑陋、愚昧和鄙陋,但又发现这样的世界寡然无味。他听凭命运的.安排 ,充当起苦难的角色,他知道“是没什么道理好讲的。”他不再抱怨,他向着思考的路走去 。
思考了死亡,思考了苦难,史铁生开始思考活着。他想要索取,想要让这悲惨的命运多得到点儿什么。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终于走到了能让母亲为他骄傲的地方。
地坛似乎有着一种魔力,它接纳了那个落魄的人,那个摇着轮椅进来的青年,以它特有的悠久和博大、寂静和深邃,帮助了那个青年人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他走过生,走过死,走过朝阳和落日,走过生命的轮回。他有着博大而深沉的心。
史铁生在地坛永恒的安静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属。他说,“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了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地坛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平息汹涌的心绪,净化纷乱的灵魂。那是一个荒旷的所在,引领我们回到最初的眺望,去看那生命的固有的疑难。
史铁生凭借地坛的宁静回望写作的零度,他已在空灵澄净的心中达到最高的境界:如果无法在地坛中找到安静,不如在安静中找到地坛。灵魂不死,他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读我与地坛有感7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写作文笔平淡,哀婉,富含哲理,发人深醒。
我在读到第一、二节的时候,为作者和他的母亲所感动。看到作者的莫大悔恨与痛苦,领悟到平凡的文字中所饱含的深情。我被崇高而伟大的母亲、母爱所折服,同时也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仿佛许多相似的情节荡漾在脑海里,同样刻骨铭心地悔恨浮起在心中,仿佛作者心中的每一点波痕都能够与我产生共鸣,好像作者的每一点细微的思索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闪现过,平凡而朴实的文字 中我看到了一幅幅图画、一幕幕情节。
在第三、四、五这三节里,作者统筹了十五年的光阴与时间,仿佛十五年这漫长、寂寞、充满了痛苦与迷茫的时间只是一个片断,在作者仿佛大彻大悟的平铺直叙下,哀伤更见哀伤、消魂更显消魂,十五年的寂寞的思索与最终的大彻大悟一同融入我的思想,让我悲痛、忧伤、为作者伤心。或许“我比作者更愤怒”,不是因为我没有漫长的时间来悟透这哀伤的平凡的事,而是我无法用平静的心去听作者用平静的心所讲出的故事。我可能永远无法注意到很多事,错过了很多美丽的故事,只我因为没有一颗平静的心,或是没有时间造就一颗平静的心。总之,作者十五的时光造就的感悟是无法被我完整地理解的,它给我的如潮水一样涌上全身的触觉是我无法描摹、无法道得出的。
在第六、七节里,作者叩问内心,对死与生作了艰难而又深遂地思考,作者想活,因为欲望,却非要给他一个理由,作者想要写作,却非要给写作一个理由,因为这理由,他又陷入苦闷与没有出路的思考,思考的最终,他却淡泊了这一切思考,决定随欲而行。作者发现他一直想要摆脱的东西就是——想要给一切找个合理的'理由,以便让欲望实行“这思想本身,他终于知道他以往的思考,结果早就定下了,便是他的欲望。而其思索,只是为了让欲望在一个合乎逻辑的、自己能够认可的理由下得以实现的过程!即如此,何必陷入思考的循环,只需坦诚面对内心,面对自己的欲望便可,不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前寻找掩饰物。
这篇文章的内涵非常深遂,我也只能尽我所能地去理解,但那埋藏的心底的余蕴,会在哪一天里被我突然发现,现在,我只能盼望它早日发芽。
读我与地坛有感8
翻开高中语文必修一,无心去看那是第几页,唯有“史铁生”三个字映入眼帘,格外显眼。
史铁生,我国当代作家,他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他摇着轮椅去到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与地坛》写的是双腿瘫痪的作者在地坛这座历尽沧桑的古园中坐着或躺着,看书或想事,,用树枝拍打和驱赶小昆虫。作者用了十几年在地坛中找到了三个问题的答案,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是干嘛要写作?作者从地坛中获得了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色彩,在众人眼里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这是作者对于干嘛要写作的回答,为写作而活,为欲望而活。正如作者所说:“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欲望,或许遥不可及,但欲望如同梦想,没有梦想,你将会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没有欲望,亦是如此,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欲望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但《我与地坛》使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正是因为欲望,作者才选择活下来,才选择写作,才会获得成功。不仅是作者,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让欲望带领我们前进,相信自己前途无量。
《我与地坛》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读完,我获益匪浅,我懂得了欲望不一定是坏东西,它可能是促使你前进的力量。面对不幸,我们要抱有勇敢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亦是如此。
读我与地坛有感9
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题记
读书使人睿智,我热爱读书。
雨在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天灰蒙蒙的,所有景物都在风雨里静默着,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更衬托出了这宁静和平的下午,这样的下午必定是属于阅读的。
不经意的一瞥,发现桌角静静地躺着一本书,深蓝的封面,淡蓝的字迹,没有繁琐的话语,只赫然入眼“我与地坛”。哦,它是史铁生的著作。翻开书页,我便一头扎近书海中不能自拔。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史铁生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二十岁,正是人生中的花样年华,却突然截瘫了,犹如五雷轰顶,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梦想刹那间灰飞烟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墙壁。”这是史铁生当时的痛苦写照,可以说,在史铁生的天地中笼罩着昏暗,随之而来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之崖,只有一个接一个的噩梦!我不禁垂头叹惜。
那个荒芜冷落的身影——地坛,在这时,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史铁生这个孤独无助的灵魂。“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在史铁生最颓废的那段日子里,是地坛,给了他希望, “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今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禁心潮腾涌,思潮起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史铁生重获生命的希望,燃起了生命之火,用纸笔在报刊上冲撞开一条路,在写作领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它在朋友的帮助下去过茫茫大漠,去过辽阔草原,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可他的命运终究坎坷,老天爷又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多次一只脚跨进了鬼门关。“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我三进三出友谊医院,我没死,全靠了友谊。后两次不是我想去勾结死神,而是死神对我有了兴趣;我高烧到四十多度,朋友们把我抬到友谊医院,内科说没有护理截瘫病人的经验,柏大夫就去找来王主任,找来张护士长……”他,是坚强的,接二连三的磨难都没有使他屈服。他仍以他坚定的`信念,一步一步,艰难而又坚定地走下去,就像他艰难的一生!
读到这里,我已经对《我与地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接着往下读,史铁生以欢快的笔调回忆美好的童年,“但还是晚了,那个儿童专场已经开演半天了。下一场呢?下一场是成人场,最便宜的也得两毛一位了。我和八子站在售票口前发呆,真想把时钟倒拨,真想把价目牌上的两角改成五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孩童时期的天性纯真,我也为之动容,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珍惜生活吧,领略秋,领取冬,收获四季,拥有世界吧!
合上书,望着窗外漫天的夕阳,我的心感到从未有过的畅快。
火烧云染红了半个天空!夕阳柔和地照射在我的脸上,暖融融的,长舒一口气,那学习的烦恼、考试的压力都已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史铁生那曲折的一生都没有击垮他,何况我呢?要相信:“哪怕是夕阳也有它无限美好的景致!”
一阵清风拂过,我心潮澎湃……
愿书香永驻心灵!
读我与地坛有感10
《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作者是史铁生,为我们讲述了作者在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之后,在地坛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20岁,人一生当中最狂妄的年纪,史铁生却在这时永久的失去了双腿,一生被禁锢在了轮椅之上。“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来。”地坛,成为了史铁生思考生命和消磨时间的地方。地坛,也与史铁生拴在了一起。没有史铁生的地坛是不完整的地坛,没有地坛的史铁生也不是如今的我们熟知的史铁生。
十五年间,地坛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史铁生的轮椅压过的痕迹,他也看到了地坛的人与事。一对白头偕老的夫妇,作者在文中写道,十五年来这对夫妇和他是一直坚持到地坛来的人。妻子总是依偎在丈夫身上,两人之间平平淡淡,或许史铁生的理想就是这样的平淡的生活吧。史铁生还写了一个在地坛的老头,一个真正的饮者,一壶酒或许就是他的.一切,一个人独自在地坛之中散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还有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史铁生在一旁写作,小伙子就在另一边唱歌。虽然有时会出现差错,但嗓音也是不错的。地坛和地坛的人带给了史铁生在人生低谷的一丝慰籍。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可以理解儿子的母亲,也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当史铁生在地坛待了一个下午时,他的母亲也就担心了一个下午。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天地之间最感人的。地坛,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不仅仅是史铁生散心的地方,它同时也是史铁生母亲对史铁生爱的体现。究竟有多少个黄昏,史母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观察着史铁生的一举一动。究竟有多少次为了寻找儿子而满头汗水。史母生前,史铁生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爱,但在史母逝世之后,史铁生明白了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地坛,它也同样是寄托着史铁生对母亲那份没有表达出的爱和对母亲的深深地愧疚之情。树欲止而风不待,子欲养而亲不在。地坛,它同样见证了史铁生与母亲之间那段苦涩的亲情。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史铁生第一次遇见那个小女孩。一次意外得知,那个小女孩竟然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上苍美丽赠与了她,为何又要给予她呢?史铁生在此顿悟了,没有了丑陋,那么美丽又有何用呢?生活本就是苦难与美好并存的,有美好就势必会出现苦难,有苦难美好也就在不远处。不需要一直纠结于一时的苦难,相信明天,希望就在前方。
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是自己散心的场所,是自己思考生命的一个地方,也是对母亲思念与愧疚的寄托,同时也是他人生的一处新起点。史铁生与地坛,早已不可分割。
读我与地坛有感11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都读到自己,可是,我并没有对这本书,也就是<<我与地坛>>产生任何共鸣,不过,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
《我与地坛》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作品,这本书是讲述史铁生的回忆,作者史铁生是位残疾人,双腿瘫痪,可是,在文章中很少写他的绝望,更多的是史铁生对于未来的希望。
现在,有多少人因为受不了学习或是工作上的压力,选择了死亡,他们放弃了自己健全的身体和宝贵的生命,可是,有多少人羡慕他们健全的四肢,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啊。史铁生虽然被永远的固定在轮椅上,但是,他依然坚持了下来。那些遇到一点小事就去死的的人凭什么有资格得到健康的身体,而那些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却。如果残疾人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他们还会像原来一样吗?史铁生还会有那么大的成就吗?或许不会。这些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得到的永远不会珍惜,永远都在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人,绝大多数都是贪婪的。
人,绝对不可能没有一点错误,绝对不可能没有经历过失败,所以,我总在幻想,幻想一个完美的自己,可是,再完美的人也终究逃不过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就像书中说的“你一生都在追求,一直都在胜利,一向都是幸福的。但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想你终于追求到了什么呢?你的一切胜利到底都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避过所有的错误、失败,直接到达终点,可是,到了人生的尽头,这又有什么用呢?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不是胜利,而是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所以,“完美”“成功”“胜利”也就有那么重要了,不是吗?可是依旧有人,并且永远不会断绝的人去追求它,因为“背了运的时候只是想走运有多么好,要是能走运有多好”,其他的一切,早已经变的不重要了。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描写的最多的一个人物,莫过于他的母亲了,通过史铁生的描写,对于他的母亲,我的感觉就是漂亮、温柔、和蔼、宽容、大方,而且很爱自己的孩子,史铁生刚刚双腿瘫痪是,脾气暴躁,喜欢砸东西,每到史铁生发飚时,母亲便一个人躲出,默默的流眼泪,并且一直在史铁生的身边鼓励他,陪伴他,想尽办法让他多出去走走,就算是史铁生独自一人在地坛时,她也会悄悄地跟着他身后,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母爱啊,一心一意的为孩子好,却不求任何回报。
在读史铁生先生写的关于“母亲”文章中,我总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回想起母亲为我做的许多事,平时我也经常和母亲发生矛盾,可是,当我回忆母亲时,那些与母亲之间的不愉快全都不见了,剩下的全部是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爱护。史铁生不一样,等他醒悟过来时,母亲已经走了,我依然可以去爱母亲、拥抱母亲。所以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珍惜生命,珍惜过程,珍惜父母,珍惜你身边的一切值得珍惜的东西,不要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就像周星驰的那句经典的台词所说的“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如果能重来”,可是,人间没有后悔药,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只有珍惜眼前的爱,不让自己后悔,其他的我们无能为力。
读我与地坛有感12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玻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茂盛得自在坦荡。这个曾经历过无限繁华,而今却沧桑无比的老园子,便是地坛了。而人们总会记得,曾经有个叫史铁生的残疾人,在这里领悟了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算是这世上万千不幸者中的一个。21年那年,正值青春焕发,活力四射的年龄,一场疾病却无情地掠夺了他双腿的行走能力,使他再也无法站立,与正常人一样自由行走。这对一个还怀着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来讲,该是怎样可怕的打击啊!然而,就在对生活万念俱灰时,史铁生遇到了地坛,一个让他永生不能忘却的地方。
在地坛,史铁生见证了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对从中年变为老人的夫妇,有热爱唱歌的小伙子,饮酒的老头儿,中年女工程师,很有天赋的长跑家……他们都带给史铁生无数的感动,无数对生与死的思考。而其中一个弱智的漂亮女孩儿,更是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思考。
作者(史铁生)曾为这个女孩而感叹,上帝为何要把漂亮与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这是多么不幸的事啊!可她别无选择,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造化弄人,有时命运就是这样的不公,正如书中所言:“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对于早已成为现实的不幸,除了坦然地去面对,又能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方法呢?
作者在沉思中,给了生死一个简单的定义:生与死都是命中注定,都是事实。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面对死亡,面对不幸。死只是早与晚的区别,不幸只是多与少的差异。这并非要我们去考虑,去抱怨。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我们应该想的,是“怎样活下去”、“怎样活得更好”的问题,是面对生活的一种坦然与平静,是对不幸的接受与无畏,而非对命运的抱怨,对生命的自我放弃。现实对每一个人来说不全是痛苦;幸福与痛苦之间,也许仅仅是不同人看待事情角度的差异。与其整日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不如坦然地面对不幸,笑出生命的强大与美好。
即便是再不幸的人,也有生命中幸运的地方。史铁生虽然失去了会行走的双腿,但他背后,却一直有一个无私而伟大的母亲在默默地支持他。在地震中的幸存者,即使是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可他却依旧要感叹,在夺去无数生命的灾难中活下来才是最大的幸运。生命就是如此神奇而伟大,上帝在降临不幸的同时也赐给了人们幸运。
上帝创造了生命,也就一定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可能会面对各种不幸。但是,当你面对不幸时,请坦然微笑。
读我与地坛有感13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读我与地坛有感14
史铁生一定是一位坚强而开朗的作家,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我似乎真的在与他对话,倾听他的思想。
《我与地坛》叙述了作家史铁生在一座名叫地坛的废弃古园中遇到的人与他所思索的人生。第一次摇着轮椅进入地坛时,史铁生已经双腿瘫痪了。他在这幽静古园中,遇到了一对恩爱的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爱喝酒的老者、一多可爱而又不幸的兄妹,他们给了史铁生很多启迪。史铁生在地坛中大多是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思考母亲。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史铁生在地坛里回忆他的母亲。史铁生由于瘫痪而烦躁不安,他的母亲担心他出事,在史铁生去地坛的时间里,总是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可惜的是,母亲的爱史铁生直到母亲逝世才感悟,才后悔自己没有关心过她。?读了史铁生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我贪玩回家晚了,她总是会焦急地在门口张望;我做作业做的急了,她总是会在一旁耐心的指点;我哪里受伤了,她总是会担心的问候……
这么多小事中,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年级时数方块。那时我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小方块,老师却说是四个,因为其中一个小方块底下藏了一个,要不然那个小方块怎么摆在第二层呢?即使老师这样细致的讲,我也听不明白只能似懂非懂的点头。
回到家,我好多题目都不会做,练习本上擦了又擦,都擦得破损了,皱皱巴巴的纸张正如我那拧在一块的思维,怎么也解不开。妈妈便在一旁指导,她搬出跟老师一样的理论,但我理解不了。妈妈讲了好几遍,画了一张又一张的草图,她的头上都渗出了细细密密的小汗珠,看来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导我这个笨女儿了。
可是,妈妈就是妈妈,她永远都是最好的向导。妈妈给我找来几个小盒子,摆好对我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我摆小盒子,你来数个数,然后再来做题。”这种游戏一直伴随了我好久,直到我数清了小方块。
现在,当初的笨女孩长大了,聪明的妈妈却苍老了,再也理不清女儿那复杂的英语语法与方程了。但我不想学史铁生,一直错过那伟大的母爱,我会感恩于母亲,感恩于这本书,是它使我明白了一个母亲的心。?《我与地坛》是一本可以好好珍藏的书,正如那母爱,细细品味才能读懂,才能学会珍惜。
读我与地坛有感15
母爱不是香醇的茶水,也不是浓郁的咖啡,只是一碗平凡的白开水。母爱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可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一句嘘寒问暖;是一个充满鼓励的掌声;也可能是一个饱含深情的拥抱。
《我与地坛》这本书流露着史铁生对母亲的留恋,每一个字似乎都在倾吐着母亲对他不平凡的爱。尤其是在史铁生写作刚刚卓有成效时,他与母亲却早已阴阳两相隔,“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让我潸然泪落。母亲有着这样一个原本风华正茂却在一夜之间突然瘫痪的的孩子,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命运,为了儿子的双腿治病,负债累累。她的离开好像是因为上帝不忍心,而把她召回去吧。他想起曾经合欢树的晃动的树影,想起自己再也看不到已经有房顶一般高的合欢树,想起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想起童年的事,想到失魂落魄的自己,想起当年母亲在临死前临终的话语,生活了下来,母亲的影子依旧在他的心里隐约地晃动。
倘若世界没有了困苦,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了愚蠢,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也许这是上天的安排,这是多么一位平凡的.母亲,又是多么一份不平凡的爱。
同样是一天,作者正想去地坛里度过新的一天,他拿好书,摇着轮椅,突然发现自己的东西忘了,于是赶紧回去拿。他小心翼翼地转过轮椅,看到母亲站在院子前,眼睛旁边红肿着,似乎对儿子的回来没有任何反映,水哗哗的眼睛直视着儿子,好像在谴责自己的过错,又好像在祷告上帝保佑自己的孩子。也许在那个时候作者只会厌烦母亲这样的做法,然而当母亲长眠于地下时,当他回头,也只能看到枝叶飘落,秋风习习。
每当秋风瑟瑟,大雁北归时,作者常常回想起北海的菊花,常常回想起曾经的母亲。在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也随之变得暴怒无常,死的念头频来入梦。母亲那时候也常常肝疼整宿都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一天,母亲跟作者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带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流露出央求的神情。“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的话,就明天?”母亲说,作者答应了,让母亲喜出望外。虽然这个时候母亲还大口大口地呕吐出鲜血,但她依然去了,这也就让母亲永远地离开了,就在他临终前,依然坚持用最后一口气说:“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话音刚落,黯然逝去。又是一个秋天,作者和妹妹去北海看了菊花,看到了菊花泼泼洒洒,高洁浪漫的样子,让自己好好活,顽强的活……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作者虽然来生孤独,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也因破碎而成片段,但母亲还依然在他的心中晃动,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中,激励自己活下去,永远,永远…………
我也有一位母亲,常常与作者一样让母亲顾虑、焦躁和担心,将自己能做的事都重压在母亲的身上,但我与作者截然不同的是,母亲依然在我的身边,帮助我,呵护我,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是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是母亲给予了我们温暖,母亲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形影不离的朋友!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小学的一天,不知哪来的一股怨气,让刚刚起床的自己心情坏到了极点。没有吃早餐便背起书包怒气冲冲地去了学校,那天正好轮到我站岗,我拿着本子站在学校门口,还是心不在焉。在快要下岗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母亲拿着糯米团子站在门口,召唤我过来,我一把拿过糯米团子,涨红了脸,气哄哄地把糯米团子扔进了垃圾桶。现在看了这本书,怀念起当时自己的幼稚,也倍感羞愧,既然母亲给予了你生命,你也应该以加倍的感恩回报母亲,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抚养。
怀念曾经,母亲将我们带到了人世间,一把屎,一把尿地帮助我们,打理着我们的生活,一句句最质朴的话语里无不感受出那份对儿子的爱。母爱像蜡烛,奉献青春,用自己的青春灌溉我们幼小的心灵;母爱像大雪中的一件皮衣,供给温暖,呵护我们长大;母爱像甘泉,为我们添加成长的能量;母亲像一枚指南针,在你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我们既有一份力量,就应该用每一分力量去回报母亲,感恩母亲这样平凡的人,给予了我们不平凡的爱!
【读我与地坛有感】相关文章:
读《我与地坛》有感04-02
读我与地坛有感07-15
读《我与地坛》有感优秀11-08
(精华)读《我与地坛》有感12-27
读《我与地坛》有感(优秀)03-07
读《我与地坛》有感范文07-07
我与地坛的读书心得03-28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03-12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