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荐】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
放灯是呼兰河上的一场盛会。哪怕是终年不出门的瘸子瞎的,也会将街道跑得冒了烟,在火烧云刚刚落幕的白光里,蹲在呼兰河边等着放灯。不知从阳间到阴间的一条路,是否真的黑到看不见,只能通过河灯来给徘徊的野鬼们求得超度,但总之就是放灯了。伴着打鼓念经,笙管笛箫之声,一片金光灿灿入河,一只一只顺水飘去。远近皆陶醉在这河光灯色里,满目只有眼前飘摇的灯了,看着它向极远的下游流去。
我不知道在朗朗月辉下陶醉的人是种什么心情,是否除了超度魂灵,还附了一份自己的心愿上去,权当是种寄托。这是呼兰河一年等一回的盛事,也是城里人精神上的盛宴。尽管野台子戏热热闹闹的三天,尽管卖豆腐麻花的每天都从门前叮叮咚咚的走过。尽管呼兰河的人们已经认为生活就是这样过去,但还是需要精神上片刻的深思和升华。“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多半的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景况,就抬起身来离开了河沿回家去了。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
我总想从呼兰河传里概括出一种“悲哀”出来。它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它是为谁发出的不平之音吗?尽管我能感受到这种字里行间的情绪,却无法具体的.捕捉和定义。若说批判的是旧社会,未免立场太过高尚和空泛,是以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行的评价。像归结红楼梦“反映封建大家族必然灭亡的趋势”一样,倒真是一巴掌拍死,体味不到各中趣味。若说它想反映群众的愚昧,吃了瘟猪偏说是泥坑里淹死的猪,生病了只能请跳大神;但呼兰河城中的人们又有自己的秩序,过着平静而安稳的生活。他们被父母生下来,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可他们从来不抱怨,逆来的,顺受了。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是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日子再苦,也一样要过下去。读后感·总是要导致了什么问题,才能义正言辞的说出“这是××的悲哀”这种话——它却是个小城而已,是一个严冬可以冻裂大地,有着漫天的火烧云的小城。
大概只用“乡愁”这个词来的比较合适了。这种情绪源于作者对家乡的诚挚记录和怀念,没有愤恨,只是用温和的目光抚摸这片土地,用饱含温度的笔记录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写它的灰暗与肮脏,写它的平静与麻木,也写它的艰难与坚韧。这种温度留在文字中间,就像放下的河灯一样承载着什么东西,流了很久很久。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它是一篇少女的叙事诗,一幅我仿佛拥有过的风土画,一串我童年听过的凄美歌谣。——题记
我随手翻开这本《呼兰河传》,原只因“"呼兰河"这地名美丽文雅,但阅后我在呼兰河的美丽外表下看到的,有美好,也有丑恶;有宁静,也有孤独;有温柔,也有残暴;有作者萧红对它的热爱,也有怨恨、思念……
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她在那儿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在祖父的花园中,她得到了无穷的乐趣。栽花,拔草,铲地,浇水……“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她还跟着祖父学诗,在一次次大喊大叫中自得其乐。她还能看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等富有生活气息、乡村淳朴风情的活动,能吃到冯歪嘴子做的美味的黏糕,听有二伯的趣事……呼兰河就是作者的天堂!
但是,呼兰河也有另一面:在呼兰河,天命不可违抗,神灵就是主宰;在呼兰河,人们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在呼兰河,活着没有意义,只是为了生老病死。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淹人淹畜,却被人们认作凑热闹和吃瘟猪肉的最好借口;年年举办的跳大神、放河灯等所谓“盛举”,只是些神神鬼鬼的迷信活动;明知道药店里的药没用,却依旧去买……甚至,胡家的小童养媳才12岁,在正该玩、该笑的年纪,却被思想古旧保守的胡家婆婆严加管教,只要她笑一会儿或稍有些不懂事,就狠狠地打她,还被用烧红了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叫。”后来全村人都认为这是“病”,给她吃偏方,跳大神,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大神”的法子活活折磨死,而胡家也因财力不支而家破人亡。看到这里又让人感到呼兰河如同人间地狱,它的愚昧无知,令萧红厌恶、纠结……
萧红爱这片土地,它抚养了她,祖父的院子里那样生机勃勃、自由快乐,学诗时她嘻嘻哈哈、不求甚解、自得其乐,冯歪嘴子的`黏糕那么美味,她无法忘却呼兰河这个小镇给她童年的温暖、快乐;但也是它,依旧没有一点主见,一切听从神灵的安排,依旧无法从千年的古旧思想中脱身,依旧固守着过时的习俗,让小团圆媳妇这样的无辜者被折磨致死……萧红的故乡就在美好与丑恶之间徘徊,萧红对它又爱又恨。
但是,在书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更多还是她对呼兰河的爱。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对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最后还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抹去了飘浮在这个小镇上的愚昧、迷信的乌云,让内心的阳光重新洒满人间,继续热爱、思念、赞美它。
故土之爱的记忆,可以抵消掉成长中缘系于此的怨意,可以永久地在心间流淌,带来百感交集的温暖。
呼兰河传读后感3
通读完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感受最深的便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面的愚昧无知贪婪——人性的一切丑陋,都似乎在这里集中了起来。文中出现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的受尽欺压,有的愚昧无知。
然而文章用的语言却十分朴素,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天真而又烂漫地述说着她眼前的一切,读来更加令人回味无穷,具有很深的讽刺意味。文中“我”见到有二伯偷东西,而有二伯也恰巧遇到“我”,在“我”一个孩子看来,有二伯是见到“我”偷东西,“我”心中却先着了慌,这样的写法让人感受到“我”的天真的同时,也看到了有二伯的无耻,颇具讽刺意味。文中还有“我”见到冯歪嘴子的孩子,觉得小孩好玩,冯歪嘴子的房子零下几度也很好玩,但实际上,更让人看到了冯歪嘴子的凄惨境地,令人沉思。
但这样的语言也并不是全盘反讽,天真可爱的语言,为这篇文章也添上了几笔欢快的颜色。文中描写“我”和祖父读诗的描写,对祖父的描写,都具有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我”读了诗以后,每次都不满足,要求祖父再来一首,祖父就会说道:“就一首。”读完后“我”又会“耍无赖”,要求祖父再来一首,每每读到这一幕,我就感觉很温馨,脑子中就浮现出:在温暖的炕上面,一老一少就在那里嬉笑,屋中的.热气和气氛的温馨让冬天不再寒冷。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全是用着那个年代所说的“大白话”。缺少文学的优美,但又不缺乏优美。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团圆媳妇这个人物。
团圆媳妇最初来到婆婆家里,“我”看到的团圆媳妇是始终笑呵呵的,面色乌黑,令人想到一个天真的少女形象。可是随着作者的笔,团圆媳妇开始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天天遭到打骂。可是“我”每次见到她,她始终是笑呵呵的。后来被打生病了,却越来越离谱,街坊邻居们的各种药都是一片好心啊,可却让人看得如此愤恨无奈。接着跳大神,接着抽帖……每个人都是起一片好心,可却又有谁知道这明明就是虐待!到最后将团圆媳妇在大锅里煮,让人看得字字惊心,其中对群众的描写很有鲁迅先生的色彩:无恶意的看客。看着团圆媳妇被煮,个个来帮忙把她按下去,可是当把团圆媳妇捞出来时,每个人又成了菩萨心,上去要救团圆媳妇。群众的无知愚昧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以最天真的话,述说着这样最残酷的事实,读来令人深思,令人沉默。呼兰河是那一个时代的泪珠,落在读者的心头。
呼兰河传读后感4
童年是一首忧郁的诗文,赤诚却不明媚,美丽而不美好,有时甚至是善于见人的,却让人流连忘返。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们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小团圆媳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小童养媳,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会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动荡时期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封建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供香,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片,人们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描写出了一个喧闹而又寂寞的呼兰城。
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应该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笔下童年是快乐的,是和快乐如影随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忆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的十二点,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扑朔迷离。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个一个的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兰河传》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当我看《呼兰河传》之前,总是听读过的同学们说这本书无聊。但是,当我开始读它以后,我才发现,并非是那么回事。
好象《城南旧事》这本书,都是讲童年往事,都是作者自己爱的地方,而它们的不同点,也许就只有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而已吧。就因为这点,我一看便觉得非常喜欢,其实,我认为作者萧红的童年挺快乐的,至少比现在的我们要快乐的多。萧红她小时候可以在大院子里呆着,可以和外公玩,而我们呢?现在除了家里有钱的人,谁家还有那么大的院子?谁的家长还可以陪孩子玩呢?
听别人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要体现作者幼年时的孤独。可是当我读完后,并不觉得她的童年有多孤独呀!虽然也有许多让人悲伤的事,但是平日,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作者是多么的快乐啊!悲伤过去了,接下来的不就是快乐吗?我承认,萧红小时候,并不常和同龄的小孩子玩,但是,她有天天陪在她身边的外公,天天让她逗弄的大黄狗,这不就够了吗?反过来再想想,天天我们又在玩什么呢?手机、电脑和那些无用的电子产品……
也许萧红她自认为很孤独,但是,我真的认为她是幸福的。虽然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觉得她有点儿孤独,但是越往后读,就越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她究竟是否孤独,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推测而已吧!
这就是我一开始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伴着我,直到我读到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是尾声的第一句话,读起来怪怪的,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句“埋着我的祖父”令我心里极不愉快,而连我自己也弄不懂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又简单地重新翻看了一遍整本书。后来我在序言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再翻翻那由于无聊和自认为不重要而被自己草草一带而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发现了呼兰河小城的人和事物虽然多,但却都很普通,并且经常让人伤感。我感觉呼兰河的人面对事物都已经麻木了,普通人看完热闹觉得不好玩了,这件事就那么过去了,而那些摊上事的人,也只是伤心一时罢了。该吃照样吃,该做事还得做。
之后,我继续往后看,又发现了一处,就是在萧红的外婆去世的时候,亲人把她带出了家门。她非常惊讶。原来,她以前一直以为,自家的小院子就是最好的地方,家就是世界!
凭这些,我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原来作者萧红真的是那么的寂寞。
我更加爱上了这本书。《呼兰河传》是由萧红的童年记忆编织而成的,读后的疑问、解决的过程、故事的悲伤,这些就是《呼兰河传》的精彩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因为孩子的课本上“火烧云”和“祖父的菜园”两篇清丽、优美的散文,一定要找来原著《呼兰河传》看看。
读了才发现,整部作品与入选课文的文章有着很不一样的感觉。整部的小说,或者不能够称其为小说,看后心中就不觉响起了林忆莲的那首《灰色》——灰色的天际,灰色的滑翔翼,灰色的天使——所有的东西都是灰色的。那座小城,那些街道,那些跳大神,那些搭台唱戏赶庙会,还有城里的那些人,冬天换上棉袄,夏天晚饭后看看云彩,无一不是平平淡淡,都没有什么亮色可言。大概就像那条呼兰河吧,灰色的河水日日夜夜平静的流过,波澜不惊,也没有什么悬念和高潮。
当然让人心情灰暗的主要是那些愚昧的人们。小团圆媳妇,一个“黑乎乎的”、“乐呵呵的”高个子的12岁的小姑娘,在成为团圆媳妇后,很短的时间里就被婆婆残忍伤害致死。而在婆婆看来自己没有哪里做的不对,尽管“我是打了她……我是把她吊在房梁上……我是用烙铁烫了她的脚心……”但她自认为这些不是残忍伤害,甚至于在小姑娘被折磨、被吓得得病后,请来跳大神的为女孩“走马”,洗开水澡,看做是自己仁至义尽,对小姑娘好。读到这里,就让人心里着实的发堵。可能这就是那时的真实生活,让我们可以想象,却难以理解。
然而整部书看完还是充满着童真和乐趣的,就像灰色的河水在阳光下泛起的.一些彩色的浪花。除了入选课本的两篇外,小萧红跟着祖父学唐诗的片段同样让人忍俊不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很是喜欢这首诗的小萧红一直认为是两个好吃的“黄梨”,直到明白了是两只小鸟,也就不再认为这是一首好诗了。还有祖父把掉进泥坑淹死的小猪、鸭子给小萧红抹了泥烧着吃,为了能够经常吃到烧猪仔、烧鸭,小家伙看到有小猪或小鸭子经过就硬往水坑里赶,因为要“掉坑烧吃”。
小姑娘给祖父草帽上戴花的画面也是温馨而甜美的。小姑娘心血来潮采了一大堆的月季花,没地方处置就插到祖父的帽子上,毫无察觉的爷爷只闻到浓郁的花香,读后感就口中念念有词:今年的雨水好,我家的月季花香味大。直到回到家中大伙看到哈啊哈大笑,爷爷才明白。但爷爷也只是笑,没有一丝责怪。这些彩色的浪花都是作者和爷爷在一起时的趣事。爷爷那么的爱孙女,孙女也是那么的爱爷爷。这祖孙俩的“后院趣事”成为我爱上这部书的理由。
平静、平淡、平实,却也有童真、童趣和童眼看世界的新奇。简单翻阅了作家萧红的短暂一生,似乎乏善可陈。但不妨碍作品的可读性。《呼兰河传》,值得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7
今天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看完了,因为读书没有规划,零零散散,花费了挺久时间。
呼兰河传这本书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将的是呼兰河的往日旧事。这个地方很小,小的像是我们的村庄。本书以作者小时候的回忆为线索,将整个小城的故事串联起来。讲了四五岁的孩子眼中的呼兰河是什么样的。
小城很闭塞,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往往是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这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快乐所在。这里的人像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客。
他们所开心的是某条街道的大泥坑这些日子淹到了多少牛羊牲畜,哪家买了好吃的糖葫芦小孩子争的鸡飞狗跳,谁家的团圆媳妇生了大病请来大神反复“治疗”,这个季度的大戏又成了多少家的因缘,有二爷与厨房师傅之间的吵闹,磨坊里歪嘴死了老婆孩子怎么照料……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团圆媳妇和歪嘴的事情。
团圆媳妇从一个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大妞,变成整日噩梦连连、疾病缠身的妖怪。而这,都要归咎于常常拿她出气、施加暴力的婆婆。团圆媳妇常常喊着要回家,只是再也回不去家。生病的日子被各种偏方、鬼神方法环绕。被脱光了衣服洗滚水澡、被烙铁烧,小小年纪已承受太多的痛。周边的四邻都是看客,生怕错了这精彩的表演。最后团圆媳妇还是死了,变成在桥下常哭泣,说要回家的兔子。
歪嘴的'生活有了改变是从他突然成了家,有了孩子,在四处透风寒冷的磨坊里,被主家驱逐。还好有老爷爷收留的草屋。在草屋的日子,虽然还是很冷,家徒四壁,却常常看到歪嘴围着家人的开心,觉得在这世上有了根,他应该是疼爱妻子和孩子的好丈夫和好爸爸。可妻子还是在贫困中疾病中生下第二个孩子死去了。周旁依旧是看热闹的邻居,各种闲言碎语伤害着这个选择歪嘴的老婆。而这之间的事成为他们新的谈资。好像别人过得不好,他们就觉得这日子还挺热闹。
作者说,不知道中国其他的城市是不是这样,呼兰河是的。无疑,中国各地都聚集着这样的人,在不忙碌的地方最多。
其中作为温暖的要说作者和爷爷的日常。后花园是他们共同热爱的地方,在这里种菜除草捉蛐蛐,躺在芦苇里睡觉。爷爷是最有耐心的,每天教孙子背诗,不厌其烦的讲解。他对身边的其他人同样宽容。让人感到人性的温暖。
作者说,呼兰河的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大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只是对这里的幼年记忆,却忘不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同的只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而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起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9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了,在开头这几天,看了萧红姐姐的《呼兰河传》,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七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第一章: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第二章:民俗民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第三章:写与祖父的快乐生活。第四章:荒凉的家、荒凉的园子。第五章: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之死。第六章:我家的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一个光棍,他古怪的性格。第七章:邻居“磨官冯歪嘴子”的苦难生活,卑微的活着。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几翻就翻到,快背得出来了,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如果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让人悲哀!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去年年末,我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其实这种说法是相当牵强的,因为我所谓的读完,不过是读完了绘本版的《呼兰河传》。因为是写绘给孩子们看的图书,所以选取的大多是饱含欢愉与童真的篇章进行的编绘。也就是因为这套绘本让萧红的作品深深的吸引了我,忍不住去寻原著来看。
之前就曾经说过,对于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这个人,我的感觉是既怜悯又痛惜。怜悯她的不幸遭遇与英年早逝,痛惜她的自己作腾。
她确实是一位才女,文字简单干练,看似平常却能够将人深深的引入其中,字里行间似乎能够看到人的灵魂。那一篇篇的锦绣文章写的是多么的精彩至细腻,小学课本中都曾多次收录她的文章当做是教材。
可是她对待生活中的经历却又是如此的糟糕,几次婚姻均算不得美满,甚至是有些荒谬,放今天来看怎么瞧怎么都是一出出的狗血言情剧。说她是民国时期的作女代表人物还真的是一点都不为过。
《呼兰河传》是萧红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前小学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那篇《火烧云》就是出自于此。它也何以说是一部萧红的自传性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萧红以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将童年记忆中的故事一个个的串联起来,将故乡呼兰河的人间百态、社会风貌描绘了出来。
那是一座不怎么繁华的小城,萧红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色彩艳丽的大花园是她童年的乐园,多少温暖的记忆留存于其中,而更为重要的是,那时有她慈祥和蔼的祖父。这里是萧红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她文字创作的最初源泉。
在萧红并不算长的这段生命中,她似乎都在纠结于爱。可是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不曾长久的停留在她的生命旅途之中。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童年中和祖父相处的那段时光,是她最富有爱意的美好记忆,是一生中都不曾褪色的影像。
时光荏苒,许多东西在时光的侵袭之下早已物是人非,连作者萧红都早已离去多年。可是她留下的文字却不会被时光所掩埋,其中所讲述的故事也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回看萧红的一生,我们为她的经历而感到叹息,甚至会有一丝怒其不争的感觉。但是读萧红的文字,却又不由的被她的才情所折服。细腻真挚的文字中却又透露出东北地区的苍凉与豪迈,那曾经的一幅幅场景画面,仿佛犹在眼前,触手即可抚摸的到。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语文课本中千变万化的《火烧云》,带领我走进了如诗如画的《呼兰河传》。“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美景呢?我拿起《呼兰河传》,读着、读着,就像有一条清清的小河,在我的心头潺潺地流过……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者用娴熟的笔触、细腻的心思,勾画了一座北方小镇自然单调的美丽,叙述着一个个遥远而真实的故事,描绘着一颗颗善良朴实的心灵。书中慈爱的`祖父,后花园的花草树木,是作者寂寞的童年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慰藉。当我读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悄悄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一朵朵玫瑰花,然后祖父就戴着满头红彤彤的花朵进入家门,祖母大笑起来,父亲、母亲也大笑起来,祖父自己也大笑起来时,童年的作者也忍俊不禁地笑翻了天,在炕上还打着滚笑。那“搅乱整个后园”的开心笑声,那火红耀眼、芳香扑鼻的玫瑰花,深深地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慈爱的祖父,放飞了孩子的天性,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我好喜欢萧红笔下的祖父,一个慈祥、善良、博学的老人。
读着《呼兰河传》,我惊讶了!萧红笔下的祖父,和我的外祖父是何等的相似呀。我的外祖父也是一个和蔼可亲、满腹经纶的老人。他看我的时候,眼睛总是笑眯眯的。我如果犯了什么错、惹了什么祸,他总是安慰我,甚至为我开脱,从来不责怪我。我的外祖父也很博学,记忆力相当好,教我背《木兰诗》、《将进酒》、《卖炭翁》,全凭口头传诵。有一次,我放学,正赶上下大雨,外祖父接我放学,雨伞一个劲儿地向我倾斜。回到家里一看,我的衣服干爽爽的,外祖父的衣服湿漉漉的。我的心酸酸的,外祖父却笑得甜甜的。还有一次,我病了,躺在床上好难受啊!外祖父一直守在我的身边。一会儿给我量体温,一会儿给我喂水果,一会儿给我讲故事……满满的爱,一直包围着我、温暖着我。而少不更事的我,稍不顺心,有时还和外祖父顶嘴,对外祖父呼来喝去。现在想起来,真是好惭愧。
《呼兰河传》中还有好多故事,让我回味无穷。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卖馒头老爷爷的辛酸经历,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非凡热闹,七匹马拉着大车奔跑的寒冷冬天……我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不平与愤怒,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土和人情。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去年暑假,我回故乡哈尔滨避暑,和爷爷、奶奶驱车来到松花江北岸的呼兰区,走进那座青砖青瓦的大院,走进那鸟语花香的后花园,走进那《呼兰河传》中的世界,寻觅着、寻觅着著名女作家萧红童年的足迹……我喜欢读《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床头撑起黄光灯,夜这样静而冷,故事又这样哀漠而凄伤。扉页上的萧红,一双静定的眼睛,看去浅澈安和,无惊无惧。深潭之下,竟沉潜着这么些不幸福的故事。
她笔下这座小小的呼兰城,亲近的贴身,平凡得怯懦,良善而无能,丑陋却堪怜。谁家大狗咬了过路的叫花子,主人开门问一声,看一眼,也就不放在心上了;一场雨,睡的屋顶上居然长出拳头大的好蘑菇来,引一院子的人艳羡不已;害了病,照例要请大神,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看,好似过节班热闹喜庆。七月的火烧云一过,八月鸦群就该来了。鬼节放过河灯,野台子戏和庙会也就近了。——乡愁。不过是些念念相续的人间烟火。
书的前段,文字质地非常淳澈,嚼起来带点草根的甘甜味,又有些童稚的兴高采烈,偶尔会有那些旁枝丛生的野念头,读起来真是很讨喜。譬如:落过雨,堆在院子里的木头上长出蘑菇来,这蘑菇又吃不得,都不知道张来做什么。第一次看,忍不住笑了出来。而书的中后段,故事的框架底色打好,人情世故尽凸浮出来,早先高光亮彩的好情绪,全都不声不响地褪下去,这个故事,自比竟利得好似一枚开了刃的轻质刀片,冷,薄,浅,锋利得不着痕迹,若无其事,却又美得动魄惊心。它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依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依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萧红笔下的.道人,市侩,精明,狡猾,贪婪,但这些都不过是在人世之中摸爬滚打的求生术,他无根无基,无亲无明,与呼兰城中的生存状态遥相呼应。一样的卑微而潦倒,对前途忙惑不知,无所寄望,却有未泯的善良。动人的是这种善良,与后天经验的栽植无关,它纯然是血脉相承于生命深处,平日里潜行于生活泥沙之下的,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世上走的举步维艰,这份小小的,火苗一样的良善在心里面却从来没有熄灭过。我想,萧红把这样一个轻轻的,微甜的转场,夹入一摞苦涩的情节中间,大概是意在烘出几丝片段的暖意来吧——只是偏偏这暖,经苦水里荡几番,反倒愈发显得苦涩和悲戚了。
——是否但凡心里面有大悲戚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反都是像这样:人生为了什么,要有这样凄凉的夜。漠漠的。轻柔的,若无其事的,隔了距离的——悲働的,凄伤的,残忍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不喜张爱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红尘的姿态。不喜冰心,因为总觉她才具不够。杨绛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丽又不失灵动。至于萧红啊,我只晓得,她是个纤细敏感的女子,人生欢乐不多,颇为命苦。今日这才拾起她的绝笔之作《呼兰河传》,读罢,更觉其人生荒凉悲苦。
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她开篇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寻思这下笔是不是有点过猛。读到那杀人杀物的大水坑,摇了摇头,这呼兰河这城,可关了一群单纯至自私的怪物。读至“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我又为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凉”与“平实”。我开始惶恐起来,我的`人生轨迹不也如此吗?我的岁月岂不是这样被磋磨掉的吗?
“大先生”鲁迅称萧红的文字是有“灵气的”。我初读并不以为然,总想她的文字过于随意,天真,干净,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写“我的家很荒凉”,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语?但只要仔细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简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关系。……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死……挖个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萧红的文字,看起来真是素净天真,但正是这份“天真”,让笔下人物更显荒诞冷漠与张力十足。胡家二媳妇折磨童养媳,她道,“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人在气头上还管得这个那个,因此我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她以为自己是为她着想,以为自己面慈心善,这种天真的残酷是不是更显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观、落井下石,却还标榜自己善良的人们,可不就应了鲁迅先生所谓的“吃人”吗?
萧红漂泊无定写童年,写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萧红的童年,不见得有多欢喜,父亲暴虐,母亲寡淡,只要一个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关系,毕竟有这么一个人温暖着她。所以,她笔下如同死城的呼兰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鸟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童年,祖父,后园,成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当年萧红满心欢喜地对萧军讲:“三郎,我并不是残忍。我只是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这期间,正有说不出的风月。”及至她在书中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终沉淀成“平静的荒凉”。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这个冬日,我遇见了《呼兰河传》。它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女作家萧红在这本书中以成熟细腻但又清新朴实的艺术笔触描写了自己记忆中的家乡—呼兰河城,以及家乡中许多被“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吃”掉的可怜人物,并借此提出了对迷信封建思想的指责与批判。
呼兰河城是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也是她一生创作的源泉,更是她坎坷一生中唯一让她有过真正快乐的地方。可是,这个小城本身却并不纯真,相反,它充满了人性的自私、封建的愚昧和迷信的可笑。呼兰河城里的人民也像他们居住的城市一样,崇尚迷信封建思想,愚昧,自私。他们每天就只是重复昨天的动作,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点意义。呼兰河人是迷信封建思想的拥护者兼受害者,他们是愚昧而可悲的。
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思想害了很多呼兰河女人,其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脸长得黑乎乎,笑呵呵的,坐的笔直、走的风快、健康、活泼、率真。可是,她的婆婆,家人和看客们却说她“太大方了”,“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最终,他们判定小团圆媳妇不符合“好媳妇守则”,应该给一个下马威管教管教。这一管教,打了她一个月!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用鞭子抽她,用烧红的烙铁烫她脚心…希望能让她变成自己认为正常的媳妇,让她学会害羞,变得毫无主见,进而赞成封建迷信思想和男权思想。但是,小团圆媳妇不但没被改变,还被打出病来了,她的婆婆却认为她是被鬼怪附身,应该请大神驱鬼。每当我读到这,都会在心里冷笑。被鬼怪附身,多么愚蠢!连打一个月,谁不会生大病?而且,小团圆媳妇只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于是家里人开始想要“救”她了。他们请大神驱鬼、圆梦、喂她吃各种偏方,甚至将她扔到烫水里洗澡,可是没有人想到去找医生。最令人发指的是,她的婆婆竟然说:“哪个团圆媳妇不受气?我只打了她一个月,她就生病了。”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家里人和看客们“善意的.”折磨死了。其实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思想迫害死的。
其实,和故事中的人物相比,我们真的幸福许多。现在,没有了封建迷信,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了男权主义,女人可以和男人相提并论,女孩和男孩可以享受同等教育,也都可以拥有同样的五彩童年。没有人规定,男人一定比女人强,也没有人规定,女人不能超过男人。总之,现在所有人成功的机率是相同的,不论是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书名给我的感觉很舒服。呼兰河传,会不会是写一条河的呢?这条河的名字也挺好的,叫做呼兰河。书名给我的感觉是简单、平淡的。说的好似就是自家门前天天可以看见的那条小溪,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粗粗的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文中的故事很贴近生活。我也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虽然萧红写的是90年前的农村,也给了我很多关于自己小时候的回忆。小时候的过往犹如小孩子一般一个个挤着脑袋印在我的脑海里。感受到久违的属于小孩子的天真与好奇。感觉时间并没有流动过,她的生长的农村与我生长的农村是那么的相似,她又写出了我的小时候。小时候对着一切充满好奇,喜欢翻箱倒柜寻找未知的东西,有一种微微冒险的感觉。
文章以一个讨厌的泥坑为开篇。从侧面反映出了农村人的每天的生活和心理。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去问答对看到现象的不解。一个害人害物的泥坑,大家宁愿绕着走也没有人愿意把他填上,因为这泥坑填不填上不关我的事,泥坑又不是我家的,别人填不填也不关我的事。这个泥坑就在生活中,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去填,我希望自己能把他填上。
文章接着写的是小时候的趣事。这一段看到挺开心的。每天翻翻家里的老物件,去园子里逛逛,和爷爷一起背诗,抓园子里的小动物玩,捉弄爷爷,每天和爷爷一起哈哈哈的笑着。任何时候都可以笑起来。想笑就笑。这样简单快乐的童年让人想着感觉美美的。有这样一位爷爷很幸福。
接着是写小团圆媳妇的。小团圆媳妇这个人物充满的悲剧色彩。她以一个活泼、机灵、可爱的形象出场。以一种受尽煎熬,遭人嫌弃的方式离去。表达出了那个时代下女性生存的艰难。十几岁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在短短的一年内,从生折磨到死。是因为他第一天来到婆家就吃了3碗饭?是因为她走路很快?或许在那个年代,人命是贱的',比家禽还要贱。那些践踏他人生命的人,自己内心骨子里就是贱的。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活着最终也是害人害己。自己也永远是利益的奴隶,悲哀可怜的活着,只是为了等死。那么我呢?此刻的我是什么样的?这一生的我和你呢?
文章最后是几个人物描写。厨子、有二爷、冯歪嘴。这几个人,个性羡慕,代表了一个时代。我喜欢冯歪嘴。他的生活是积极的,幸福的。或者说曾经幸福过。互相体谅的夫妻,还有俩个孩子。最后妻子死了,他还是坚强的活下去,带着孩子一起。
时光飞逝,离萧红笔下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将近拜年了。我小时候的乡下似乎和那个年代比起来变化不大。大人门串门、闲聊、讲悄悄话。小孩子嬉戏打闹,翻箱倒柜。
转眼间,我也到了萧红的年龄了,也有幸读着她的呼兰河传。读起来。感觉,简单、宁静、很舒服。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03-30
呼兰河传读后感06-25
《呼兰河传》读后感02-01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2
呼兰河传读后感02-08
《呼兰河传》读后感02-23
呼兰河传读后感02-23
《呼兰河传》读后感02-24
呼兰河传读后感02-26
《呼兰河传》读后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