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红楼梦》读书心得

《红楼梦》读书心得

时间:2023-06-26 11:55: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书心得精选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书心得精选15篇

《红楼梦》读书心得1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他(她)给我留下了很深(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悲惨(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上个星期,回头望了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又(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 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

  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 最后,还是以悲剧(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

《红楼梦》读书心得2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四大名著独步古今。其写勇、写义、写忠、写智、写豪、写情,或壮阔、或精琢、或瑰丽、或奇幻。可谓‘一人一天下、一书一山河’”。

  幼时不懂事,读书做事全凭个人好恶。本是女孩子,又有些影视剧沾染,仔细读了原著的,便只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本是对打打杀杀、战场心计无甚好感,《三国演义》只囫囵吞枣大略读了一遍,至多不过识得些人物事件,如今想来,甚是惭愧。既是如此,真正用心读了的,大约是只有《红楼梦》一书了罢。

  红楼一梦情几许,镜花水月意难平

  《红楼梦》是一本小说,却实在是小说中极不同的一本。笔者似乎不同其余小说家将人物结局留待最后书终之时才徐徐道出,而是在第五回便借警幻仙姑之名,几段判词,几支曲调,便将其中不少人物细细斟酌,一生起浮跌宕,凝在寥寥句中,字字细品,令人拍案叫绝。小时候,尚读不懂,读来不过唇齿留香,读不出其中暗语,也几乎察觉不到意指何人,只傻傻地敬佩着笔者的才气逼人。

  似懂非懂地读下去,年龄所限,不解其中味。初中时,又重拾起《红楼梦》。许是有了前一遍的基础,这遍读来便好了许多。也知晓了此书的主线是宝黛的爱情。本是良缘,奈何身处侯门之中,情深几许,换了痴心错负。回首再忆,顾盼之间生欢颜,不过大梦一场,恰似那镜中花,水中月,将触未触,将歇未歇,虚无缥缈,心意难平。打打闹闹、哭哭笑笑,本以为余生也不过如此,谁知天意不巧,造化弄人,痴缠半世,情意相通,终落得绛珠泪尽含恨去,宝玉心冷却尘缘。

  叹“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真情诺诺,终于随乱红飞花去……”,“情”之一字,大约本是空洞的罢。

  本以为定能圆满的一双人,都各自凋零,更何况本就易散的荣华富贵呢?宁、荣二府的荣耀,本是贾家上下三百多人所依靠的。可祖上的荫蔽,不过日头下一棵荣树的影子,倘若这树倒下了,又如何撑起这极尽奢华的贾府的天?

  贾府的落败,从此处看,似是必然。可贾府的繁华落暮,也像这盛放的王朝一般,不加经管,必自内而外逐渐生出枯意。此时,再光鲜的外表,都掩不住它的颓然之意。大厦将倾,安能自保?大难临头,各自飞去!

  世事无常,谁想得战场风云诡谲,高祖在“西楚霸王”手下保全自己,最终建立起大汉王朝?谁想得大唐气象万世开太平,一夕安史之乱,竟踉踉跄跄,繁华凋弊,风雨飘摇?谁又想得,昔日海堂诗社之盛况,最终,大观园一片死寂,葬了红花,凋了碧树,随贾府荣华,一并归去,无人问津……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红楼梦》的恢弘大气,藏在字里行间。

  痴颦儿情心暗许,怜绛珠尘缘终尽

  前几日,看《经典咏流传》,刚听得一首《枉凝眉》之曲,缠绵悱恻,听而动心。宝黛的爱情,似乎一出场便注定了会是悲剧。他们兜兜转转,恰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情意。可谁料想,“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许是看惯了圆圆满满的大结局,如今这十分般配的一双碧人,竟终是不能相守。便傻傻地执着着,想问问如此不近人心的安排,究竟为何?细细说来,哪有什么不得不思虑的缘由,他们二人本是出尘,受尽了这人世的排挤与不容,再坚定的心意,又怎能与顽固的世俗相抗衡,他们,终究也敌不过“命”这一字。

  “命”,是带了些虚幻色彩的,笔者将“命”字归做了“还”。因为神瑛侍者灌溉,绛珠草为报恩随他下世,要将这一生的眼泪还给他,这才有了宝黛二人的嬉笑怒骂。她本无兄弟姊妹,母亲又因病撒手人寰。九岁左右的姑娘,经此一激,再生大病一场。本就瘦弱,又更是药不离口,缠绵病榻,几度伤心欲绝。三年守孝,敏感到令人心疼的孩子,又孤身入了贾府。事事小心谨慎,生怕多说一句,多走一步,平白遭了人闲话。虽有贾母疼惜爱护,终究寄人篱下。一腔幽情,无人可诉,只寂寞地独自消受。她是叫他哥哥的,在她最慌乱,最孤独的时候,如一道光照入她的生命里。他们一同吃,一同住,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言语不好时,她便垂下泪来,但最后又总会和好。说到底,总是比旁的姐妹多亲厚了不少,她便总是觉着,他该懂她,懂她的敏感,懂她的伤心,懂她的欢喜,懂她的心意。他也这么觉着,所以,待她最是好,最是深情。

  可惜,人生,太难总顺遂了心意。一场调包计,两边空欢喜。一个含恨而终,一个兀自伤情。没有那么多人是可怨的,毕竟,她的聪慧,让她太懂得“无可奈何”的含义。那就不多怨了,只怨自己,用情过深。

  “还泪”“还泪”,许是从一开始,他们也不过报恩的联系,黛玉泪尽之时,便是那恩怨了、痴情断的时刻。只可怜她,离开时,也不快乐。

  知晓了这些,从此对黛玉的情里,便多几分悲意。妄自揣度之下,我有些私心地猜想,若早知此生随他而来,苦苦痴恋多年最终却求不到结果,她应当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来吧,爱过,总好过退缩。若当真此生也逃不脱一个“情”字,她不像寻常女子百般纠缠,只还尽了自己的最后几滴眼泪,焚了诗稿,几分刚烈,几分决绝,断了痴情,泯了凡心。

  每每读到此处,必泪下潸然,哽咽不能言。她焚稿时,怎能无一丝心痛,必定也如针扎一般,细细密密,喘不过气来。可她看着耀眼灼人的跳跃的火焰,必然也不曾后悔。有些事情得不到时,求又有何用,倒不如断了心绪,断了情意。有缘无分,神伤自比不过转身,至少也多一分尊严。

  所以,她终是这样去了,去得果决,去得令人倾心。明知她辞世是必然,读到此处,仍是遗憾。如此玉人儿,也逃不过红颜薄命的预言。

  喜欢黛玉,向来不只为了她最后一刻的果决,单是她“咏絮之才”,就令人赞叹不已。笔者将她与才、气俱佳的道韫为比,自然也看得出对她的倾心。书中多有她的诗词出现,即便只是胡乱作了应题,也得贾妃盛赞。也曾应了痴心学诗的呆香菱之情,教习香菱写诗。百家笔记网()先不说她论诗那话,单香菱学成之速,成果之大,足可窥见她功力之深。不少评论人皆说黛玉过于敏感刻薄,可试问文思如此上佳的女子,心思又怎能不细腻?她本是寄居荣国府,理当事事小心,出口的话又带上了文人常有的习钻之意;再加上旁有圆融的宝钗相衬,越发显得不懂事些,本不该受人如此指摘。(人总不能十全十美,喜欢她,自然也将她的小毛病看做优点,想来就是无伤大雅的。)

  喜欢了,就是喜欢了,所以愿尽心笔墨铺排,不再多写了,请往下看罢。

  不离不弃恨无缘,莫失莫忘误终身

  初读《红楼梦》,只几个最主要的人物印象深刻,金陵十二钗都未能仔细记全,除最喜的黛玉外,就是宝钗的言语身段能清晰地记起。只是,对宝钗,我却是怎么也喜欢不来。

  是她最终嫁了宝玉,成了宝黛二人被拆散最大的受益者?应当不只。小时不懂事,才有这样浅的心思,随着年齡的渐长,该是渐渐淡了的,可到如今,我还是不大喜欢宝钗。她做事一向周到,荣国府中很得人心,待姐妹也亲厚,黛玉不时任性,宝钗向来不多与她计较。思来想去,终也说不出自己究竟是不喜她哪样。

  直到半年前的一篇文章将我倏地点醒了。本不是评述《红楼梦》的,宝钗出现也不过一段话,寥寥几句,竟正点中我心中所感。

  宝钗,太过圆融了。

  是了,正是如此。宝钗通达人世情理,说话做事处处圆融十分通达,却令我时时觉着有些远了。她的笑容透出的意思,似乎也需通达情理方可知晓,玲珑的心思好像明明不远,却偏逢天空中起了一层重重的雾霭,影影绰绰,怎样努力也看不清那一双眼睛。她的心思,总像为自己戴了透明的面具,单纯的孩子,想靠近,却又触不及、

  宝钗的言语中,总让人忘了她的年纪,十二三岁的光景,已如此通达,想她的日后,总免不了心惊。该是怎样的女孩子,早早地便失了小孩心性,成长到,如此的模样。

  相比宝钗的圆润事故,我更喜欢黛玉率性自然。

  自然,宝钗也不是从未活泼过。记不起哪一回,宝钗见了一双玉色大蝴蝶,想扑来玩耍,刚到一假山后,听到两人说话,方才住了。难得玩闹一回,一遇旁人,又收了回来,恢复到那个周到圆润的宝钗,着实有些遗憾。

  细细找来,厚厚的一本书里,竟几乎再无对宝钗女儿心性,恣意玩闹的情景描写。似乎在这漫长的`一段时日里,她一直戴着一张透明的面具。本以为出闺阁成大礼,日后的日子还能随性些。可谁又知宝玉痴情,念着仙逝的黛玉,最后出家,了却了尘缘,空留她一人,独守着空荡荡的院落,无处诉衷肠。

  关于她的圆润,我更愿意相信是家中情形造就了她。那样不成器的哥哥,性子不强硬的母亲,家中大事小情,竟是件件都落在她瘦弱的肩膀上。持家早,懂事自然快,成熟自然也早些,我只是没有想到,情形,竟能将一个闺中少女,从原应有的欢脱里强揪出来,为她套上世俗的枷锁,早早地便如此事故圆融。

  她的际遇,带了不少悲情色彩,最终,她好似什么都得到了,又好似什么都未曾得到。说到底,不过大梦一场,空余悲切罢了。

  宝钗心思玲珑,才情巧妙,当不亚于黛玉的,只是她的心思,过于事故,少了真实,少了反抗,多了顺遂,多了圆融。“可怜停机德”,独守房中,恨缘浅,误终身。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已进入了外国爱好者的课堂。好奇他们对《红楼梦》怎样评说,恰有文章来解了我的惑。说是中国籍在美讲评《红楼梦》的一位教授,每每教完之后,都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说说《红楼梦》之中各自最喜爱的人物。这文章交上来,老教授一看必了然于心,大半的学生,都写了王熙凤。

  一听这结果,我竟登时有些不乐意,我们才华横溢、倾城之姿的黛玉才是主角儿啊!怎么就不大受外国友人捧场了呢?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倒也知晓了其中缘由:黛玉常因小事垂泪,总显得有些小气,而外国友人打小独立,大约更喜欢一人之力掌荣府上下的熙凤吧。

  《红楼梦》里,她的称呼可不少,我更偏爱“凤姐”二字。既点明了她掌管荣国府上下大小事宜皆能作主的身价儿,谁见了都需恭敬几分,又显出她与人亲善,与家中姊妹关系甚好,又深得长辈信任喜欢。如此看来,凤姐便是荣国府不得不提的“灵魂人物”之一了。

  凤姐打理家中事务是一把好手。府中上上下下,人口众多,下人们的月例银子,荣国府每天的进项,都要从她的账上走一遍,每一笔都要清清楚楚,这一来一去,少不得费心费力的。光说这些无用,不如举个例子:秦可卿的丧事。秦氏平日里性子好,待人忠厚,很得人心,突然病重辞世了,府上也正荣华着,丧事自然是要大办的。凤姐作为荣国府主事之人,协理宁国府,支配钱财人力物什,好生打发了秦氏。这丧事的妥帖、盛大,既不失礼数,又给荣、宁两府争了脸面。如此盛况,少不了凤姐立规矩、定章程、理百事的功劳,也越发将她理家的才干显现出来。

  这样的妙人儿,总是被人凭白地架高了年纪,大多影视剧中凤姐的扮演者都是三十出头的演员,似乎只有到了如此年岁,才能有如此才干。其实不然,凤姐在黛玉初入府时,大约只十七岁左右的光景罢了。这个年纪,放到如今,这样的出息,怕是几乎没有的。

  只是,外人大多看到她的光鲜。作为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她要面对薄情的丈夫,严明的长辈,上下打点计较着每个决定的得与失,仔细衡量着每件事如何完美妥帖地解决,计算着多少的进项和体己才能撑的住这偌大的荣国府每日如流水的开销……一件件细数,怎能不惹人心惊又心疼,十七岁的女孩子,要怎样聪慧、勇敢、担当,才能巧妙周旋,计算人心?

  可就算是这样的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也撑不起这境遇颓唐的贾家,也撑不住自己的晚景,能不那么凄凉。贾家倒了,她又算什么?老太太都因潦倒只匆匆下葬了,与昔日秦氏的葬礼,差了太多。不知她是否也感叹,昔日富贵荣华,只不过过眼云烟;也臆想,冥冥之中是否早已尘埃落定,难以转移。

  有也好,无也罢,到底都过去了。我喜欢的,她的聪慧、她的玲珑、她的直率、她的泼辣,写这一遭,是再不会忘记了。

  只叹惜,她聪明一世,算计了太多太多,最终却累了自己,苦了性命。

  惜往事斗转星移,愿今朝云开月明

  也读过不少《红楼梦》的评述文章,偶得一观点说:“四大名著中,《水浒》迷乱嘈杂,《三国》勾心斗角,《西游》重复相似,唯《红楼》手法、笔意、文章、气势样样皆佳,实可担‘名著’之称号。”且不说辞藻是否得当,观点是否正确,单就此句,足见《红楼梦》为世代文人所喜。其手法仅谐音一个便独得青睐:笔意仅人物言谈辞藻则胜于精美奇巧,文章见前后所述自成一体,连贯自然更甚他作;气势自字里行间起,至深思熟虑而未尽,于小处见大处,更非一般作品可及。

  只是笔者写时,必然不为这日后的赞誉有加。他似乎随性到写下这些文字不过为了取悦自己,不过以粥果腹的岁月里,打发时日的闲事。写写停停,不为时光而缓急,不为沧桑而变化。至于它的现世,我更想它是不懂事的侍童偶然带出,世俗一见,则惊艳万千。不那么隆重正式,精雕细琢地开始,也就不必花费太多的心力,去构建它的结局。好文章,从来都更适合随风而行,因为时光的深处,有缱绻的自信,总有有缘人会将它拾起,拍落尘土,细细珍藏。每次取出,都小心翼翼,精细不已,温软的目光和爱不释手的轻抚,是它最平静的沉眠。

  它不显,也不露,躺在岁月的阳光里,等待着清脆的锁开的声音。那该是,另一场怦然心动的遇见,另一个心扉柔软的少年,另一段惹人艳羡的情缘。

《红楼梦》读书心得3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红楼梦是一部中外闻名的宝典,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到高峰的代表。《红楼梦》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

  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

  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

  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

  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红楼梦读后感:由湘云说红楼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湘云的文字,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红楼总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雪芹先生让湘云第一次出场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钗黛三人斗口之间便已带出湘云其人。太君因见金麒麟眼熟,故问。钗曰“史大妹妹有一个”黛则讽曰“宝姐姐别的事情上还有限,惟有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读至此,如不见后文,不知此文之妙,笔带双关,既活画出钗黛二人形象,又为后文打下伏笔,似此类之文,红楼中甚多,由此可见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书归正文,呵呵,湘云第一回出场,人并不感其突兀,概因前之已伏之笔吧。而后由贾母,王夫人眼中写出湘云之衣着打扮,再由宝钗口中说出湘云旧事,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丝毫不费笔墨,却有如此传神。到宝湘在书中的初会便是有一番景象了。与宝黛初会比较看来,当真是妙极。如此文字,似犯而不犯,似重而不重,又有几多。而这位云妹妹当真是心直口快且俐齿伶牙,几个绛纹石的戒指换出的那一番道理,想来读者应记忆犹新吧。

  直到玉卿挨打,宝钗赶蝇,龄官划蔷,湘云才结束了她的第一次小住。此间数个故事,纷乱头绪,却从未有缺何人,象凭空消失一般,必在纷乱中有几笔点到,象宝玉挨打时,众人来看,便点了湘云一笔,宝钗赶蝇时,湘黛二人偶见,又是一笔。如此又生出多少故事,至龄官划蔷后,湘云来辞,一切就顺理成章,总在乱中添置几笔,让人看后觉得简单而又有绪。湘云二次来访,便是海棠结社后了。若上一次雪芹先生要突出刻画湘云的性格,此一次则刻画湘云的才情。两首白海棠诗写尽多少故事,而其中“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两句我窃以为便是其真实写照,再看她的菊花诗“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事,看来惟有我知音”,“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倘若陶彭令再生,也比慨然菊有此咏者,不枉矣。再看红楼最精妙的一副百笑图中,也不乏湘云的身影,雪芹先生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写到“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如此这般,红楼中的人物性格便全部展露在读者面前,如此文字,试问古今小说中非红楼而谁有?好一副红楼百笑图,如见如闻。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来,便应是整部红楼梦中最热闹非凡的文字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等,如果说从前那两次只不过是湘云的一个剪影,那么此两回中,湘云便得到了一个升华。在庐雪庵的联诗中,湘云的联句是最多的,在我看来质量也是最高的。雪芹先生以如此笔墨将新到的宝琴,李纹,岫烟都给了读者一个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憨湘云醉眠芍药洇,在我看来是红楼中画湘云最美的一副图画,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一般,湘云则是眠花了。试想红楼众闺阁中,除却湘云,还有谁会如此酣眠,无拘束,无牵挂的醉卧于花阴之间。

  在湘云的世界里,没有解不开的烦恼和忧虑,试问钗黛二人可有如此胸襟吗?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湘云便是这样的真名士。“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系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也许是胜极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荣文字的背后便隐藏了无限的悲哀,此后逐晴雯,死金钏,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观园从此便笼罩上一层阴云,再也没有散开,湘云此后再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笑声了。红楼便真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没有写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就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吧。

《红楼梦》读书心得4

  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结识了《红楼梦》这本含笑的悲剧。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将自己沉醉在这纸醉金迷的世界中。我在这朦胧中——醉了,深深的醉了,醉在几世轮回,醉在三生三世,醉在彼岸花从……

  朦胧中,一位芊芊瘦弱的少女。湖畔边,风吹过她的墨发,打着几分柔柔的感伤。心绪因忧愁随风飘零,落下几片残缺的花瓣。“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不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这就是——《黛玉葬花》了。

  风吹走残落的花瓣,却吹不走眉间的`一点愁。千年绛珠,降临人世,只为报那灌溉之恩却流尽此生的泪。郁郁而终,不得善缘。

  黛玉,在我眼里是出水芙蓉,是圣洁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有一层薄薄的纱笼罩着她,显得那么清高、神秘……

  红楼遗梦,悲兮,叹兮,梦兮,忧兮……

  红楼遗梦,梦情仇,梦忧愁,梦黄粱……

  红楼遗梦,悲剧,喜剧,戏剧……

  红楼遗梦……

《红楼梦》读书心得5

  这尤三姐何等刚烈人,在这回中可着实体会到了。

  先是之前,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又想撮合尤三姐和他大哥贾玲,谁知尤三姐压根不吃这一套,跳起来站到炕上指着贾琏就是一通大骂,还不带脏字的那种,句句犀利,把事情看了个明白,也不避讳,叫那贾琏吓得酒都醒了大半——因为根本想不到是这么个“泼辣户儿”。

  “这三姐索性卸了妆饰,脱了大衣服,松松的挽个纂儿,身上只穿着大红袄儿,半掩半开,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又说那一双秋水眼,再吃了几杯酒,越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这描写的尤三姐可真是风情万种。她是少有的泼辣直率和性感撩人结合,让那贾珍贾琏看得欲进不敢,欲远不舍,真是被尤三姐握于掌中,动弹不得了。那尤三姐也”任性“得很,酒足兴尽后她便撵了贾兄弟二人,自己关门睡去了。

  尤三姐在用情方面也是一往情深,她相中的是那五年前有一面之缘的柳湘莲。“他是那萍踪浪迹,轻易不见人影。“可尤三姐说了,这人一年不来,她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常斋念佛,再不嫁人。尤三姐就有这般痴情,为一段可能永远等不到的情,她就能说到做到。

  但可惜,痴情儿最终等来的是个悲剧。

  柳湘莲有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虽然他后面又说“任凭定夺,我无不从命“,但他到底心里始终有这个念想的。贾琏让他留下个定礼,他倒是十分了解柳是个心不定的`人。柳湘莲答应得爽快,将他传代之宝”鸳鸯剑“交去做定礼。”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性,亦断不舍此剑。“这番诚意,看起来貌似挺信得过。三姐看到此剑”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股“喜出望外,大概不敢相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连忙收了,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喜终身有靠。尤三姐喜这把好剑,更喜她终于找到了依靠、哪怕还并不了解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柳湘莲后来从宝玉那儿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又犹豫了起来,他说:“路上忙忙的就那样再三要求定下,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我自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所以后来想起你来,可以细细问了底才好。”看起来柳这番话有点渣,但仔细想他说出这些话也情有可原。对于这桩“天降的婚事”,他总不能傻乐着就接受了,也知道贾琏不会无缘无故来给他张罗这些。他一个平日常不见影儿的人,怎会随便就交代了自己以后的去处。但他是现在又后悔起来,只能说为人处世还有些青涩,轻易就应下了,还交出了传家宝。又比较天真,想着去要回鸳鸯剑,以一个“家姑母于四月订了弟妇”的看起来就知道是借口的理由想走。那尤三姐哪里听不出来这其中的意思,好不容易等了心上人来,今忽见反悔,又觉得他可能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来,把她当成了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

  若真是这样,尤三姐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便将鸳鸯剑亲自交还给柳湘莲,交付一瞬间竟用那鸳鸯剑的雌剑自刎了。

  尤三姐恨柳湘莲吗?大概不是,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五年的盼望以为终于要开花结果,可到了却不了了之,反倒要被心上人误会成淫奔无耻之流,既然这一朵痴情已碎,倒不如一死了之来纪念,也要叫那柳湘莲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那柳湘莲见此,惊得大哭,万万想不到是这等绝色、这等刚烈的女子。连哭几场,昏昏默默,告辞而去了。

  最后是一个有些“传奇”的结局:柳湘莲看那尤三姐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他哭道:“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千情鬼。妾不忍相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柳湘莲不舍,忙于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一摔手,便自去了。

  自此柳湘莲惊醒,似梦非梦。睁眼看是一座破庙,旁边坐一道士。柳湘莲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去了。

  或许是对尤三姐的愧疚,又或是对情的困惑,柳湘莲,这个本是萍踪浪迹的人,在为尤三姐的痴情所震撼之后,又消失于天地之中,飘然而去了。

《红楼梦》读书心得6

  大观园中最素洁的地方非蘅芜院莫属了。院中无多余的花草,只有从西域而来的种种香草;院内也不过是雪白一片,最亮的也只有那土陶瓶里的几朵野菊。她本为一小姑娘,却有着与生俱来的稳重。她是香的,亦是痴的。

  薛宝钗她有着令宝玉看呆,令黛玉不及白皙皮肤。她也很美,只是她得美少了些黛玉的俏皮,多了些她独有的冷漠。她与香有着莫名的缘分,她生病时有冷香丸为她带来的冷香,她住的院子里有独特的香料。宝钗她的香,不同于那些胭脂俗粉,她是一种夺冠群芳却又令人感到冷漠的香。她所抽的花名,是牡丹。而她也被众人称为如牡丹般雍容大气的宝姐姐。只要有这位宝姐姐在,诸位大观园中的姊妹亦都信服于她。只因为,她从不会拒绝任何人的请求,无论那个人是长辈,还是丫鬟,或是一直把她当眼中钉的林黛玉。

  薛宝钗笔名“蘅芜君”,而她也能被称为一名真正的“女君子”。她有着君子的才华,一个“东风卷的均匀”使人夸赞;一首螃蟹诗,让黛玉烧诗,令宝玉撕诗!她有着君子的气度,知道湘云拮据,替她承办螃蟹宴;得知邢岫烟当掉了衣服,又用自己的钱,将她的衣服赎回……几乎大观园中的`所有人都有过宝钗的恩惠,如此之气度,《红楼》中也只有她一人。她有着君子的智慧,凤姐生病期间,她的妙招不知挣了多少银子;黛玉说错话时,她也只等人少时方教育她……她的智慧,让黛玉敬重,也让众人信服!她拥有一颗八面玲珑晶莹心,让人不得不被她征服。

  而她终究也被金玉良缘所迫害,只能独守空闺。她可以与那些小姐一样抽泣,只可惜她是一朵博学敬重的牡丹,她就算再难过也必须将苦咽在肚中。她的一片痴心,却被宝玉所践踏。她太可怜了,因为她没有一个真正懂她的知己!

  我多想再让几只蝴蝶飞过,那样她就能再多“快乐的美”一刻了!

《红楼梦》读书心得7

  紫鹃:杜鹃在各种典籍中均是忠心赤胆的象征,最常见的便是杜宇化鹃啼血哀鸣的坚守之说。我们的紫鹃姑娘也是如此。紫色有宁静、聪慧、平和之意,正如紫鹃的善解人意,真诚待人。她对黛玉好得紧,始终与她一条心。先是“贾生”与“林莺莺”的媒人与和事老,后头黛玉屈死又铁了心地认为宝玉负心,不再与他有来往。这等真情,难怪黛玉说紫鹃妹妹比她从家里带来的人都还要亲上许多。

  黛玉:提起“黛玉”这名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楼梦》里黛玉初现,一字一顿地回答宝玉她的名字“林、黛、玉”,简直太灵了。黛是一种颜色,比青更深些,在国画的写意表现中常用到,国画的山水缥缈与黛玉这世外仙灵相得益彰。现在有个很滥用的词“温润如玉”,许多人动不动就拿来作形容,实在欠妥。而黛玉却与这词契合无比,她是柔和的,敏感的,似一片雨云让人感到温柔、静美。玉比不得闪钻或水晶,它没有棱角,只是默默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似乎与黛玉有时表现出的孤高尖锐的抗争与嘲讽有些出入,可我不以为然。黛玉依然是幽静如玉的,只是,还魂幽草谁怜?

《红楼梦》读书心得8

  我只读过《红楼梦》,而没作过《红楼梦》的研究工作。

  很自然地,在这里我只能以一个小小的作家身分来谈谈这部伟大的古典著作。

  我写过一些小说。我的确知道一点,创造人物是多么困难的事。我也知道:不面对人生,无爱无憎,无是无非,是创造不出人物来的。

  在一部长篇小说里,我若是写出来一两个站得住的人物,我就喜欢得要跳起来。

  我知道创造人物的困难,所以每逢在给小说设计的时候,总要警告自己:人物不要太多,以免贪多嚼不烂。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那么多的人物,而且是多么活生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啊!它不能不是伟大的作品;它创造出人物,那么多那么好的人物!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世界名著中,一部书里能有这么多有性格有形像的人物的实在不多见!

  对这么多的人物,作者的爱憎是分明的。他关切人生,认识人生,因而就不能无是无非。他给所爱的和所憎的男女老少都安排下适当的事情,使他们行动起来。借着他们的行动,他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而绝对不是一场大梦!

  我们都应当为有这么一部杰作而骄傲!

  对于运用语言,特别是口语,我有一点心得。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知道:有生活才能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必须是由生活里学习来的,提炼出来的。我的生活并不很丰富,所以我的语言也还不够丰富。

  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感情。因此,人物就不能都说同样的话。虽然在事实上,作者包写大家的语言,可是他必须一会儿是张三,一会儿又是李四。这就是说,他必须和他的人物共同啼笑,共同思索,共同呼吸。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每个人物写出应该那么说的话来。若是他平日不深入地了解人生,不同情谁,也不憎恶谁,不辨好坏是非,而光仗着自己的一套语言,他便写不出人物和人物的语言,不管他自己的语言有多么漂亮。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多么丰富、生动、出色的语言哪!专凭语言来说,它已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它的人物各有各的语言。它不仅教我们听到一些话语,而且教我们听明白人物的心思、感情;听出每个人的声调、语气;看见人物说话的神情。书中的对话使人物从纸上走出来,立在咱们的面前。它能教咱们一念到对话,不必介绍,就知道那是谁说的。这不仅是天才的表现,也是作者经常关切一切接触到的人,有爱有憎的结果。

  这样,《红楼梦》就一定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不是什么游戏笔墨。

  以上是由我自己的写作经验体会出《红楼梦》的如何伟大。以下,我还是按照写作经验提出一些意见:

  一、我反对《红楼梦》是空中楼阁,无关现实的看法:我写过小说,我知道小说中不可能不宣传一些什么。小说中的人物必须有反有正,否则毫无冲突,即无写成一部小说的可能。这是创作的入门常识。既要有正有反,就必有爱有憎。通过对人物的爱憎,作者就表示出他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也就必然地宣传了一些什么。不这样,万难写出任何足以感动人的东西来。谁能把无是无非,不黑不白的一件事体写成感动人的小说呢?《红楼梦》有是有非,有爱有憎,使千千万万男女落过泪。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无关现实,四大皆空的作品。

  二、我反对“无中生有”的考证方法: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人物和其他的一切,都清楚地写在作品里。作品中写了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人物,别人不应硬给添上一个,或用考证的幻术硬给减少一个。作品里的张三,就是张三,不许别人硬改为李四。同样地,作品中的`思想是什么,也不准别人代为诡辩,说什么那本是指东说西,根本是另一种思想,更不许强词夺理说它没有任何思想。

  一个尊重古典作品的考据家的责任是:以唯物的辩证方法,就作品本身去研究、分析和考证,从而把作品的真正价值与社会意义介绍出来,使人民更了解、更珍爱民族遗产,增高欣赏能力。谁都绝对不该顺着自己的趣味,去“证明”作品是另一个东西,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考证者所考证出来的才是真的。这是破坏民族遗产!这么考来考去,势必最后说出:作品原是一个谜,永远猜它不透!想想看,一部伟大的作品,像《红楼梦》,竟自变成了一个谜!荒唐!

  我没有写成过任何伟大的作品,但是我决不甘心教别人抹煞我的劳动,管我的作品叫作谜!我更不甘心教我们的古典作品被贬斥为谜!

  三、我反对《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的看法:我写过小说,我知道无论我写什么,总有我自己在内;我写的东西嘛,怎能把自己除外呢?可是,小说中的哪个人是我自己?哪个人的某一部份是我?哪个人物的一言一行是我自己的?我说不清楚。创作是极其复杂的事。人物创造是极其复杂的综合,不是机械的拼凑。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

  我的人物的模特儿必定多少和我有点关系。我没法子描写我没看见过的人。可是,你若问:某个人物到底是谁?或某个人物的哪一部份是真的?我也不容易说清楚。当我进入创造的紧张阶段中,就是随着人物走,而不是人物随着我走。我变成他,而不是他变成我,或我的某个朋友。不错,我自己和我的某些熟人都可能在我的小说里,可是,我既写的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某些朋友。我写的是小说。因为它是小说,我就须按照创作规律去创造人物,既不给我写自传,也不给某个友人写传记。你若问我:你的小说的人物是谁?我只能回答:就是小说中的人物。

  我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我写出人物与否,不在于人物有什么“底版”。

  假若我要写我自己,我就写自传,不必写小说。即使我写自传,我写的也不会跟我的一切完全一样,我也必须给自己的全部生活加以选择,剪裁。艺术不是照相。

  有的“考证家”忘了,或不晓得,创作的规律,所以认为《红楼梦》是自传,从而拚命去找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而把《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忘掉,也就忘了从艺术创作上看它如何伟大,一来二去竟自称之为不可解之谜。这不是考证,而是唯心的夹缠。这种“考证”方法不但使“考证家”忘了他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且会使某些读者钻到牛犄角里去──只问《红楼梦》的作者有多少女友,谁是他的太太,而忘了《红楼梦》的社会意义。这是个罪过!

  是的,研究作家的历史是有好处的。正如前面提过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作品外边。我们明白了作家的历史,也自然会更了解他的作品。

  可是,历史包括着作家个人的生活和他的时代生活。我们不应把作家个人的生活从他的时代生活割开,只单纯地剩下他个人的身世。专研究个人的身世,而忘记他的时代,就必出毛病。从个人身世出发,就必然会认为个人的一切都是遗世孤立,与社会现实无关的。这么一来,个人身世中的琐细就都成为奇珍异宝,当作了考证的第一手资料。于是,作家爱吸烟,就被当作确切不移的证据──作品中的某人物不也爱吸烟么?这还不是写作家自己么?这就使考证陷于支离破碎,剥夺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去的这种烦琐考证方法,就这么把研究《红楼梦》本身的重要,转移到摸索曹雪芹的个人身边琐事上边去。一来二去,曹雪芹个人的每一生活细节都变成了无价之宝,只落得《红楼梦》是谜,曹雪芹个人的小事是谜底。我反对这种解剖死人的把戏。我要明白的是《红楼梦》反映了什么现实意义,创造了何等的人物等等,而不是曹雪芹身上长着几颗痣。

  是时候了,我们的专家应该马上放弃那些猜谜的把戏,下决心去严肃地以马列主义治学的精神学习《红楼梦》和其他的古典文学作品。

《红楼梦》读书心得9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此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

  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不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书心得10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红楼梦》读书心得1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家曹雪芹呕尽心血,用尽了自我一生的时间,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描述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愤怒。

  “丢弃的不离不弃的黄金锁,忘记了莫失莫灵通的灵玉。”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另一条主线。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的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贾宝玉娶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的悲惨命运而惋惜。但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的却是那种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呀!

《红楼梦》读书心得12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红楼梦》读书心得13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喜欢她,相反的,我从内心十分讨厌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说话尖锐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一生。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重新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重新读描写她与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触: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篱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别人对她的嘲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直难以释怀。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愿望,希望白头偕老。却又无奈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人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注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可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情谁能比拟?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运的。世界与封建的黑暗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纯净,她可以继续做自己,继续纯洁清高,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瘦苍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红楼梦》读书心得14

  这个学期学校里发的第一本书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们中国文学宝库里的一座丰碑。这本书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揭露和批判了以宁荣二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罪恶,预言了封建统治必然灭亡的趋势。

  《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很多很多,他们的特点也各不相同。然而,我看来,贾宝玉是最为奇特的一个了。他出生的`时候嘴巴里居然有一块五彩晶莹的美玉,玉上面还有许多字,大家都很惊讶,就叫他“宝玉”;当他长到七八岁时,就非常淘气,但是也十分聪明。

  这个故事是一块灵石上的,从头到尾讲了四个兴旺的家族逐渐衰败,甚至灭亡的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落,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想要变得更好,比别人都要好,而家族里的任何一个人稍微有点不怎么好,就认为他以后就干不出什么大事业来,而他们也不知道勤能补拙的道理,才会衰败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方面不好,就因当勤能补拙,把自己的缺点弥补好,甚至变成优点。

《红楼梦》读书心得15

  这几天,妈妈让我重新看了一遍中国名著《红楼梦》。

  其实在7、8岁时,我看过这本书,里面贾宝玉整天跟女孩子在一起玩,女声女气的,而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的,为一朵花都能伤心半天,当时,我很不理解,觉得这里的男女都是没事找事的人,而我现在重新读一遍才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含意。

  在《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有:薜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她们各有各的悲惨命运。如:贾元春暴病而亡;贾探春远嫁他乡;贾迎春被嫁给了一个恶少;史湘云的丈夫早死,后来史湘云被买到青楼;秦可卿上吊而死从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反印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使许多人得不到幸福。

  许多人看《红楼梦》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林黛玉和贾定玉。林黛玉从小就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认字。母新去世后黛玉到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痛故,她便长住贾府,与宝玉相爱,她虽然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性,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之道。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而很喜欢丫环莺儿编的花篮。尽管整个贾府都说:宝玉和黛玉是一对神仙眷侣。可是这一段被贾母、王夫人与薜姨妈等人给残忍地扼杀了。最后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在宝玉与宝钗二人成婚时的一刻泪尽而逝。到后来,贾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红楼梦》是一个悲情故事,由一个封建家庭由盛转衰的历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史。读着它,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愤怒,让我想到很多很多。

【《红楼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书心得01-12

《红楼梦》读书心得06-14

【热】红楼梦读书心得06-19

红楼梦读书心得【推荐】06-20

红楼梦读书心得【热门】06-21

【荐】红楼梦读书心得06-22

【精】红楼梦读书心得06-22

红楼梦读书心得【热】06-22

【热门】红楼梦读书心得06-23

【推荐】红楼梦读书心得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