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经典11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浒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浒传》读后感 篇1
读《水浒》,不可避免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
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曾这样写道:“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文中的“操”,正是诗有“建安风骨”之誉的曹操。有人说他是枭雄,也有人说他是英雄,而我以为,曹操虽不见得是个完人,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他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应该算是英雄。同样,施耐庵笔下的李逵、武松、鲁智深、吴用等,也都是性格鲜明、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尽管他们也都不是完人,尽管他们有的鲁莽冲动,有的文化不高,有的武艺稍弱,但他们依然个个勇往直前,在一次次济困扶贫的义举中,显示出高尚的品格和纯朴可爱的个性,尽管梁山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在人们的眼里,他们也未尝不是英雄。
只不过,正像苏轼“世以成败论英雄”的说法,梁山起义的时代虽早已成为历史,却依然有人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在他们意气风发的时候赞一声“英雄”,在他们被招安散伙的时候叹一声“可惜”;当他们为百姓对抗朝廷时他们是英雄,当他们投靠朝廷封妻荫子时是狗熊。这世界果然还是以成败论英雄。但是,我觉得不然。
按我以前的理解,英雄,是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令人敬佩的人。因此,无畏赴铡刀的刘胡兰是英雄,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是英雄;因此,为中国铁路事业奔波忙碌的詹天佑是英雄,为中国石油事业呕心沥血的李四光是英雄。他们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生命的价值重于泰山,怎能不是英雄!但是,世上有名有姓的英雄固然极多,但是默默无闻的平常人中就没有英雄了吗?也许,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他们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没有史家为他们作传,没有小说家为他们留名,但是,他们可能以自己的善良为人伸出双手,以自己的坚韧承受生活的不公乃至苦难,以自己的乐观扛起人生的重担……凡此种种,他们的人生也许谈不上什么成功与失败,但,他们同样是英雄,不是吗?
再者,有人说,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仿佛又回到了原始社会弱肉强食的时代。是的,竞争使人类进步,社会进步。就如梁山起义,并不是由某一个人振臂一呼,骤然集合起千军万马,而是由智取生辰纲开始,由几个人组成了第一批上山的队伍,缓慢发展起来的.;而这个发展,又是在与官兵的不断斗争中完成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现在这个时代,人的成功与失败不是一下子就能下论断的,但在这成败论人的时代,要想自己为社会接受,活出自己的价值,就不能害怕竞争,就应该不惜积极地面对竞争,执著地去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你也同样是自己的英雄。
故而,我认为,英雄不应该只有“成败”这一标准,但凡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正直与善良,活出自我,活出人生价值的,都应该是英雄!
《水浒传》读后感 篇2
《水浒传》擎天立地的人物形象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略有一二,它记录着农民起义,宣扬了投降主义和奴才哲学,塑造了市民阶级的英雄形象。
梁山好汉中,我最欣赏的是林冲,他威武老实,身手不凡。林冲这位英雄对朋友真诚重义,对家人关照有佳。林教头因被小人高俅陷害而被刺配沧州,他是一条铁铮铮的汉子,过程中无畏艰难,宽容大度,因心思纯朴,几度险些被押送的官吏陷害,幸亏有鲁智深身后相助。他重情重意不想让鲁智深护送,在自己的安危与家人的安危下,他无疑虑地选择后者,便让鲁智深回去照顾他的家人。
由此可见,高大魁武的汉子心里却也有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流,满腔热血中也藏有几番殷柔,他对家人的那番关爱充斥了鲁智深的心,鲁智深便也又多了一番对这位英雄的了解,这却又增强了鲁智深暗暗保护这位英雄的.决心,我想他看出了两位官吏的奸诈阴险,他怎可放心让一位英雄在这种人的手上白白送了性命?
行走人世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肝胆相照,在困难的时候,为彼此拔刀相助,鲁智深侠肝义胆,不会置林冲于危难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留下来,护送林冲至沧州才肯离去。
林教头为了家人永远的生存下去,无论忍受怎样的痛苦,运用怎样的手段,林教头为了求生,不得不求助柴进大人。久闻柴进专爱结交英雄好汉,向他展示自己的才干必可以逃过一劫。柴进也久闻林教头之名,颇有几番景仰,恰逢柴进的师傅洪教头来此地,高傲自负的洪教头不服林冲之名气,对他不敬并且予以轻视,向林冲发起挑战,林冲谦虚并不肯接受,毕竟他也是柴进的师傅。
在洪教头的再三挑衅和柴进迫切想要见识林冲才干的情况下,林冲不得不答应洪教头比试一番。林教头出击敏捷,棒艺不凡,洪教头相比之下便显得不值一提,林冲看洪教头脚步乱了,便把棍棒从地上一挑,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挑里,和身一转,那棍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棍棒,扑地倒了。柴进见识林冲一番武艺后便对林冲佩服得五体投地,便好酒好肉相持,林冲是真英雄呀!
英雄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面对奸人高俅一而再再而三的陷害,他闹下了人命,只好投奔梁山。旧时社会风气令人窒息,腐败的封建专制加上奸臣掌权总是逼的人无路可走。林冲作为京城十万禁军的总教头也经受不住迫害迫不得已逼上梁山,落草为寇。更何况无数无名的小卒呢?为了一个“忠”字,8个好汉齐聚水泊梁山,揭竿起义:又为了一个“义”字,好汉们征战各地,锄强扶弱,劫富济贫。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他们仿佛就是8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一片天空。
但星辰总会陨落,8位好汉中,既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又有奴隶阶级,因此矛盾总是存在的。接不接受朝廷的招安就是最大的矛盾。鲁智深、武松等出生贫寒的将领,他们“忠”于起义,反对专制统治而不支持诏安。而宋江、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秦明等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他们深受“三纲”思想的影响,“忠”于朝廷,是支持招安的。
也就是这个决定导致梁山泊的灭亡。
为了各自内心的“忠”,他们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水浒传》读后感 篇3
本人特别爱看《水浒》,想与大家讨论一下。见解可能不太一样。
先说“老大”宋江。回顾宋江的一生。做押司时怒杀了阎婆惜,朱仝知他是男子汉,放了他。在此之前他私放晁盖,也是为了正义。后至清风山,在将死之际可怜自己,原来都同在江湖。花荣帮他解脱,却一同受害。秦明、黄信,不得不敬重他。被刺配到江州后,许多人为了救他,劫了法场。“孝义黑三郎”也不是徒有虚名的。
再说“花和尚”鲁智深。他计杀邓龙、吓坏呼延灼,看不惯黑恶势力,使目的得以进行,他的一生好帮人,醉打周通、解救林冲,为的是帮助正义。他信佛,他的暴力其实也是皈依佛法、拯救众生,对人的另一种关爱。他留给我们的,是传奇的一生和虔诚的信仰。
卢俊义和燕青,他们行侠正义,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杨雄和石秀,他俩走上梁山的经历更是经典;更有英雄夫妇,他们并肩战斗,谱写出一段段佳话……英雄人物的结局还是令人揪心的。他们的死令人心中嗟叹,为什么他们不明不白的死了呢?说白了也很简单。一山不容二虎。改邪归正,此可谓“善虎”,可谁知以高俅为首的四大佞臣的关系网成了一只虎视眈眈的“恶虎”。“善虎”想效力于国家,而“恶虎”想赚取国家。四大佞臣赢了。而他们赢了的后果是什么?国家衰败,与皇上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皇上的地位却由臣子决定。我们不会想到偌大一个东京会让小人玩弄在手中。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其实,它的.深刻内涵还是值得借鉴,虽然是“官逼民反”,但是依旧适用。古代那些斗争,分辨得是清清楚楚。现在,我们虽然没有那种气魄,但是我们的骨气应该常在,无论怎样,他们的形象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给我们现代人以启迪:要做一个敢于伸张正义、光明磊落人!
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印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急公好义的宋江,智慧多谋的吴用,豪迈大力的鲁智生,武艺高强的林冲等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他们是天上108位星辰,来到人间替天行道。他们豪气冲天,为了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宋江的带领下,他们_贪官污吏,济世救民,_了我们心中所谓的“义”。何为真正的义,谁也说不清。但他们却说明了一点善、正即义,民心所向即义。他们用自己的义,反对朝廷的腐败。
但当他们实力达到顶峰时,宋江却不顾反对要朝廷招安即使有义,却依然要顾到忠。不是所有义都是大逆不道,也不是所有忠都不能与义并存。也是他们四处征伐,扫灭那些本与他们同道的贼。从那一刻开始,故事就发生了戏剧性的扭转。即使如此,朝廷依然是朝廷,它永不会为了你一点战功,而天真地以为你以忠顺。所以,当他们得胜归来时,硬生生地拆散了他们。
直到现在,我依然为他们的结局而感叹。但转念一想,觉得又能怎样呢?或许那已是的结局了。那个时代成就了他们,却也毁灭了他们。但到最后,他们的情也依然存在,想起吴用、花荣随宋江自杀,我眼中便盈满了泪水。
在书的世界中,我忘记了时间,只是为那一个个故事感叹,在书的世界中,我忘记了空间,任思绪随那些好汉心神往之。
书,带着我的灵魂在一点一滴中升华!
《水浒传》读后感 篇4
《水浒传》是部庞大、复杂的小说,它生动地描写、反映出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起义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明确地描写出了当时起义的社会根源和原由,并成功塑造出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起义英雄的形象,且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开了起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其实,我认为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70回是以宋江、晁盖为首,渐渐吸纳江湖四方的豪杰上梁山。在这些好汉中,有自愿上山的,有的是被贪官污吏逼得无处可走的地步才上山的,还有的是受到感召而上山的。但不论如何,这些人聚集梁山的目的是替天行道,反抗当时那腐败的政治。在这一时,那些梁山的英雄们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杀得贪官污吏心惊胆战,令人大呼痛快。而作者也有意借此发泄他对当时社会腐败政权的不满。后50回描述的是梁山好汉们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为国家效力的过程。他们北征辽国,剿灭虎田、王庆,众头领尽皆无损,威枕四方;南讨方腊一役,却使梁山英雄们损兵折将、七损八伤其生存者并未因此而获得合理、应得的回报,反遭奸臣迫害,梁山好汉们几乎没有一个善终,表现出了忠心报国的无奈。
所以说《水浒传》也同时反映出了北宋的政治和社会的腐败、混乱。因此在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官员行贿和压迫百姓的事实,表现出了当时百姓的有苦无处伸张的现象。而宋江等人和当朝政府官员对抗,替百姓出怨气,就又表现出了此书的又一个中心思想:官逼民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外,书中的主要任务有一百多个,他们的性情也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特性,语言、举止都和其身份、地位紧密配合。而读者们更可以从书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独特个性。
虽然水浒中的人物大多都较粗鲁,但作者写人的粗鲁更是使人称奇:如鲁达的粗鲁是性急,不容得半点怠慢、史进的粗鲁是任性、李逵粗鲁是蛮横、阮小二的粗鲁是悲愤无说处,而焦挺的`粗鲁是本身的气质不好……在这本书上还至少出现了十一二个个性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部以北宋末年社会为历史背景的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书中的人物在这“替天行道”的旗帜下,好似作者也肯定和赞美了被压迫的人民的反抗、复仇行为。比如说:武松为兄长伸冤,却告状无门,于是他拔刃血仇,最后被张都监陷害陷害后,血涧鸳鸯楼;林冲遇祸一再忍让,被逼到绝境,终于复仇山神庙,雪夜上梁山;解珍、解宝为索回他们射沙的一只老虎,被毛太公送入死牢,从而引发了顾大嫂众人劫狱反出登州……可以说,人民的反抗和复仇权力,在《水浒传》中得到了有力的伸张。
梁山好汉是传奇式的理想化人物,他们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而做事光明磊落、敢做敢当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因为《水浒传》中的这些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对读者来说是吸引人的,所以《水浒传》才这样广受读者们的好评。
《水浒传》读后感 篇5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由元末明初的作家施耐庵编写,是我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通读此书,令我感慨万千。从深明大义的宋江,智勇双全的武松,智慧多谋的吴用,到豪迈大力的鲁智深,“霹雳火”秦明……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侠肝义胆、为民除害、忠君报国,令人钦佩。
相信看过《水浒传》的同学们都知道“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个故事。话说武松在景冈山下的一个小酒馆喝了近二十碗酒,正提着哨棒上山时,看见树上贴了张榜文,说井冈山上出了条老虎!武松乘着酒兴,壮着胆子往山上走。走到半山腰,突然从树林里跳出一头白眼绿纹虎!他连忙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最大的劲,一棒打下去,却打偏到一棵枯树上,那哨棒变折成两段。老虎发怒了,双脚蹭蹭地,一刹那,猛地扑过来!武松躲过老虎的利爪,趁那时机,一把抓住老虎的皮毛,翻身一跃,便骑到老虎背上了!这下可好了,武松等老虎刨出一个大洞,顺势把它踢下去,双手双脚胡乱地踢他眼睛、肚子。等到老虎浑身都是血了,怕它还不死,就又抡起哨棒,把老虎彻底打死了。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武松惊人的胆量,同样也告诉我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或棘手的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有什么困难能比得上打老虎呢?
《水浒传》里的'细节、语言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时不时埋下伏笔,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还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如:李逵的特点是鲁莽;吴用的特点是冷静;晁盖的特点是仗义……这本书就连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书中一个个故事激动人心,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看完一集总想看下一集。
晁盖、宋江带领的军队总能把知府打得落荒而逃,你肯定会想:这么鲁莽的军队,肯定会把城中的所有粮食、兵器都占为己有!错!事实跟你想的恰恰相反,他们会把粮食分发给城中的老百姓。这种劫富济贫的事迹令我分外感动,也是我喜欢看《水浒传》的原因之一。
梁山泊的老大晁盖被一支毒箭射中,及时雨宋江听到这个消息后,放声大哭,谁都劝也劝不得。半夜,晁盖突然醒来,对宋江说:“谁抓住了射死我的人,谁就做梁山泊之主。”说完,便丧命黄泉了。宋江听了,更是悲痛至极,日夜想念着晁盖,茶饭不思,并发誓:不攻下曾头市,绝不回梁山泊!等到真正攻下城,他们又到晁盖的坟墓前祭祀。为朋友兄弟,赴汤蹈火,江湖义气、兄弟情深,更是深深打动了我。
在《水浒传》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吴用,他遇到各种难题都很沉着冷静、机警敏锐。被人们称为“智多星”、“小诸葛亮”。像什么“智取大名府”啊;“夜打曾头市”啊……都是他的主意。他总在危急时刻为大家出谋划策,正因为这个,所以他又被誉为“梁山泊军师”。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智多星吴用的足智多谋;领略了及时雨宋江的江湖义气;又感受到武松打虎时的勇气和毅力;还有鲁智深对林冲的友谊……真不愧是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
《水浒传》,一本神奇的书,它讲述了一百零八位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壮举,给我许许多多的启示。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就和我一起加入阅读《水浒传》的队伍吧!
《水浒传》读后感 篇6
招安、起义,这两个关键词,概括了《水浒传》的全部。
从相遇、相知,到相识,再到一起攻打天下,这是多么血肉丰满的情谊见证。
整部名著在我看来可以粗略的分为两个部分。
一、梁山泊好汉召集
二、替天行道。
让我惊叹的,是作者的巧妙文笔。
在第一部分,我为作者一环扣一环,紧密贴合的故事情节所惊叹。故事从高俅写起,再套至首先出现的代表好汉史进,再到后来的鲁智深...通过一个又一个巧妙的故事情节,这些原本素未谋面的人,一下子就联系到了一起,甚至还成了兄弟,到最后一起结伴入伙,这是多么连贯,一气呵成的相遇、相知、相识的过程啊!作者把这么多的人物串联在一起,若是交给我来完成,我会写的很冗长,并且毫无新意,勉勉强强,甚至在中途断了故事线,难以交代。但作者不一样,在他的脑海中,有丰富的人物构想,有清晰的故事线,这样才能保持他一直清晰明了的构想,在我们读者看来毫无冲突,十分自然。
在第二部分,战争一场接着一场。在这里我选择了略读。但仔细想想每场战争,又各有各的特色。这就是作者的文笔巧妙所在。我现在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战役是公孙胜和乔道清进行法术大战的那一场,真的非常精彩。虽然我知道这些所谓的神奇的妖术根本不存在,但是作者的绝妙文笔还是让我沉迷其中。这真的很有画面感。
让我称赞的,是一个个血肉丰满,有棱有角,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的文笔优美,也充分运用在了人物的描写上。先是人物出场的一通外貌描写,足以震撼读者,再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来侧面充实人物的形象,当然了,还有战场上的矫健英姿。随便在其中挑一个人物,你或多或少都会对他有印象。我认为全书构造形象最鲜明的是李逵。他是一个性格急躁,脾气大,凡事总想争第一,杀人不眨眼的风火人物。但愿意为自己敬仰的'宋公明哥哥而选择与他一起离开人间。他就是一个妥妥的江湖人物,率真,但同时也有自己感性的一面,十分重情义。作者构造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让我感动的,还有108好汉的生死真情。
虽然功成身就,锦衣还乡,但全书最后还是落下了一个Sad Ending。四大贼臣居然还没死(我也很吃惊)害死了宋江和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卢俊义(说到这里真的心疼玉麒麟,明明好好过着舒坦日子的,结果逼上梁山落得个这么悲惨的结局)李逵陪着宋江喝药酒也去了,吴用和花荣被托梦,感觉生不如死,选择上吊,双双去了。
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出真心实意的兄弟情。为了自己一辈子敬仰的人,死去也值得。看到这里真的要哭了......
最后为梁山好汉们修的殿,这也算个像样的结尾了。毕竟一直悲情下去真的太虐心了。梁山泊从最开始的108好汉到最后只剩20几个人(公孙胜、武松等人归隐)也算是纪念我们当今看来的农民起义军的一点荣誉和历史影响吧。
这本书看了,整个人感觉都很意味深长...不知道是为谁的死而难过,也不知道是为谁的品质而赞扬,总之,《水浒传》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心灵震撼。
《水浒传》读后感 篇7
万姓熙熙化育中,三登之世乐无穷。
岂知礼乐笙镛治,变作兵戈剑戟丛。
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
细推治乱兴亡数,尽数阴阳造化功。
这八句诗,是水浒传开头的一段引子。讲的是大宋仁宗天子在位期间,从天圣元年至嘉祐二年,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一连有二十七年时间,号为三登之世,百姓很有些快乐。可乐极悲生,嘉祐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横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文武百官商议,要奏闻天子祈祷,禳谢瘟疫。又因此事,教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轰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正所谓那: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下梁山。
此书中这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共一百单八将共聚梁山水泊,共同反抗朝廷,却被后世人们称为“忠臣义士”,为何?我以为是因为这个时期国家贫弊,政治腐败,外寇不断,内乱四起,忠臣义士走投无路,平民百姓难以生存。那一百单八将都是国家最为忠诚的臣子,可是因为高俅、童贯、蔡京、杨戬四大奸臣为非作歹、陷害忠良,这一百单八将只得上梁山劫富济贫,反抗官军,正所谓“逼上梁山”是也。他们奉行着“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样的忠义原则,惩治贪官污吏,攻杀恶霸豪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来为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主持一个公道,让老百姓不再怀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至理名言,但他们全然没有篡位夺权的意思。在梁山大聚义后,宋江一得知皇帝招安,便满心欢喜,率领部下为国征战,最终伤亡殆尽,身死非命,“十死其八”仍无怨无悔。
《水浒传》一书可根据情节分为两个部分:受招安前在江湖上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是一部分。受招安后四处征战、为国捐躯,后又同聚蓼儿洼又是一部分。那份情同手足的兄弟义气,那种“忠君报国”的思想感情,一直贯穿着全书。而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份勇猛,一份才能,一份智慧。那水浒寨中,缺一个人都是不可以的。那一百单八位头领,那一百单八位将军,那一百单八位兄弟,虽没完成“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志愿,却似神明一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或曰,我如此热烈地称赞这梁山好汉是不正确的,其实非也。杀人放火在当今社会中确实不甚妥当,但他们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若是不反抗而任由那些奸臣们为非作歹的`话,被杀戮的就是更多的无辜人民,剩下的就是那些社会败类在国中作乱,迷惑一国天子了。而梁山好汉们,只是劫富济贫,杀一些为非作歹的奸臣贼子而已,并不能认为他们十恶不赦,是一些应该被社会打击的坏人。也许,他们仅仅是一群被逼上梁山的苦命人。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坏人在为非作歹,我们不能任由他们做坏事下去,更不能加入他们的行列,助纣为虐。我们应该学习水浒英雄们,坚决打击黑恶势力,不能够放纵那些坏人们,从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词曰: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水浒传》读后感 篇8
在《水浒传》中有一人物“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留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尾龟背银带,穿一双磕爪头朝样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生得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的年纪。”没错,他就是家喻户晓的豹子头,林冲。
还未看《水浒》之时,天天从老一辈的口中听到什么天雄星,豹子头。本以为他是一个脾气暴躁,意气用事的人。但看完我才知道我对他的理解完全错了。不想他是一个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人。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本可以偏安一隅,过着自己是小康生话,衣食无忧,但现实总是愿与人为。林冲的女人偏偏被高衙内看中,由于他是封建统治者中的底层官员,难以保护自己。
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他忍了。想苟安,却不成,还是害怕高衙内,他忍了。被发配沧州,为了老婆,他忍了。刺配沧州,被董超、薛霸一路虐待,他忍了。最后林冲忍无可忍,打死了陆虞候等人,雪夜上梁山。
如果林冲是贪生怕死、卑鄙屈膝的小人,他会用一纸休书把娘子抖手送给高衙内,可他恰恰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和高衙内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不能化解,无可救药,只能一步一步激化,达到高峰。有人觉得,林冲的忍耐其实是懦弱。而我觉得林冲忍耐不是懦弱,是有原因的,是被逼的,高衙内是他的顶头上司,他不能得罪;陆谦虽然骗了他的妻子,但他毕竟是林冲的结义兄弟,他不能忘了他们之间的情义;他自己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社会地位,他希望重新再过上安稳的日子,所以他一忍再忍。而却被高俅等人一逼再逼,踏上了夜奔梁山的反抗道路。有时候,忍耐是林冲的生存方式。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忍耐是林冲的一种生存态度,更是老百姓过日子需要坚守的信条。林冲的故事开始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六位,上应天雄星,位列马军五虎将,把守正西旱寨。抗击来围剿梁山军的官军、侵略北宋的辽国和剿灭国内造反的田虎、王庆、方腊势力时屡立战功。征方腊后病逝于杭州六和寺,最后追封忠武郎。
做为我们,忍耐本事一种品德但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忍耐,当忍无可忍之时,我们必须反抗,去奋起。我们也不能视他人的忍耐当做是对你的害怕,我们要尊重他人。虽然容忍是最大的智慧,但是人的忍耐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次可以,两次可以,三次甚至也可以,每一次看似风平浪静,但在我心里早已累计,如果一直这样肆无忌惮下去,指不定哪天我就不忍了。悲剧的源头或许是一个很小的事,但这件事绝不是发生一次,而是无数次积累后的变质。
《水浒传》读后感 篇9
“水浒”一词出自《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该诗所述,乃周人始祖古公亶父寻出路初建基业事。古人释此诗,说是古公亶父避狄人之乱而走。乃知《水浒传》所讲,实是众人于黑暗社会中寻求出路之事。一如古公亶父来到岐山,众人聚义梁山,欲开创一片新天地以寄身。然此事成功的方式颇令人心寒:
“宋江奏道:‘天帝哀怜臣等忠义,蒙玉帝符牒敕命,封为梁山泊都土地。众将已会于此,有屈难伸,特令戴宗屈万乘之主,亲临水泊,恳告平日衷曲。’”
好汉们奋斗一生,竟直到死后在徽宗梦中才得以找到出路。其中含义,不言而喻:社会如此,活着便无出路可寻。
林冲被陷害之初是怀着希望的,直至草料场还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却不曾想因高衙内一点色心,高俅要害他至死,连陆虞侯也不容他活着。武松起初也相信司法的公正,用口供证明哥哥身死的真相,也不曾想到如宋江、张青、施恩般善待他的张都监陷害他并不需要证据。宋江在江州之前坚持不上梁山也是以为自己尚能回到官场,不曾想有黄文炳谋他,一心要他死。于是,山神庙中摆起三个人头,鸳鸯楼上题写了八字血书,浔阳江口也确被血染红。鲁智深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皂了,洗杀怎得干净?”乃是看破了这社会已无药可救。但宋江仍要写“望天王降诏早招安。”于是招安,众人十去其八,梁山就此覆灭。这结局其实早有伏笔:
“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 十节度使出身绿林,后征讨梁山,荆忠横死,王文德、韩存保等被擒,与宋江讨方腊何其相似!招安的出路便是如此,即使宋江剿平方腊生还,奸臣还是要他死。
那出路何在?
公孙胜、燕青、李俊等人的结局似乎指明了出路。隐居山林,出海为王,都能活下来。只是如此活下来已与落草前的生活大异了。阮小七兄弟三人本为温饱而上山,却不曾想会走这十几年波澜壮阔的一遭。征方腊时,两个哥哥不明不白地身死,阮小七终也丢了官回石碣村打鱼。循环一番,归于起点,还丧了至亲,这样一来,十几年的.奋斗又有何用?徒剩白发渔樵江渚上了。大闹一番后悄然归隐,便是那些幸存者最佳的写照。闹的效果也是难说,朝廷至结尾昏暗依旧,除了从草寇变成忠臣义士、被供着吃冷猪肉,他们还改变了什么?隐逸者看破了,便抛弃了一文不值的名利消失,但这本是他们先前就能做到的,只是原来没看破罢了。
众人在求生的道路上徘徊,都失了本心。武松从沧州到阳谷县到孟州再到二龙山、梁山,早忘了他当年只想回清河县寻兄长,也再也回不去了。在黑暗的现实中寻出路,心中的路却迷失了。这时,唯有鲁智深拨开迷雾,看清了心中的出路。天孤星孤身一人看破凡尘,留下一句“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便随潮归去,无处跟寻。众人忙碌于寻现实中的出路,却不知出路只在心中。惟有顿开金枷、扯断玉锁般无视身外之物,才“解使满天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超脱生死,遁入空门,方是《水浒传》中唯一真正的出路。
《水浒传》读后感 篇10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先河,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在宋代的时候,说书伎艺兴盛,在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这也就是施耐庵写水浒传的素材。这些素材经过施耐庵的选择、加工和创作,摇身变成了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书中出现的人物有数百人之多,是世界文学史上人物最多的小说。以120回本《水浒全传》为据,全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
二、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
三、宋江带领梁山进行的.几场战役;
四、原首领晁盖去世后,宋江确立梁山首领地位以及大聚义的故事;
五、大聚义后与官军的战斗以及受招安;
六、征服企图进犯的辽国;
七、打败割据势力田虎、王庆;
八、在江南与割据的方腊作战并死伤大半,全书在悲剧性且引人深思的氛围中结束。
我最喜欢全是最后一回《水浒传·徽宗梦游梁山泊》。梁山好汉一共一百零八人,在征讨方腊后,又有谁能想到竟只剩下二十七人回来!跟随宋江回来的人,因为征讨方腊有功,都被封了官职,还有一些好汉回到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后来,皇上徽宗赐给宋江和卢俊义的御酒中被奸臣高俅、杨戬早就放入了水银,卢俊义后来被水淹死了,宋江也为了李逵,在他的酒中放入了毒药,让手下将两人一起埋葬。当知道宋江的死讯后,吴用和花荣也在墓前自杀了。后来,徽宗在梦中了解到梁山好汉的死因,本将奸臣抓起,却因死贼互相包庇,宽恕了他们的罪。梁山好汉的辉煌就这样的被掩埋了。
多么深厚的兄弟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梁山好汉不正是印证了这句话么?这是朋友,真正的朋友!其实,在现代,真正的朋友就是在你收到困难的时候,有人能帮助你;在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能拉你一把;在你幸福的时候,有人能与你一起分享;在你孤单的时候,有人能陪伴着你;在你伤心的时候,有人能好声地安慰你……这才是朋友。此外,古代时社会的不公也让我义愤填胸:忠臣到边塞打仗,历尽千辛万苦,若是赢了,回到朝廷领完赏赐,就会再被奸臣害死;若是输了,回到朝廷之后遭千古骂名,再被赐死;反反正正都是一个死。奸臣却在朝廷中当着官,凭着一张嘴拍皇上的马屁,升官发财;若是真相败露,顶多被贬为庶民,也能保住性命。这就是当时社会的不公!
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幸福、和谐!
《水浒传》读后感 篇11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如果把《水浒传》看作一台大戏,宋江等一百零八将就是戏中的大人物;唐牛儿、何九叔等就是小人物。在这部大戏中,有主角,有配角,又有像唐牛儿这等串戏的小角儿。他们相互关联,演绎出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经典。他们当中无论缺了谁,无疑都会使这部大戏少了味道。柴进在这部大戏中,但是个具有必须线索好处的大角,他的出现对梁山好汉庞大规模的构成具有必须促进作用。但他为什么要接济过往犯人,结识江湖朋友呢
看戏看门道,读书读人生。这《水浒传》里有答案。柴进人称柴大官人,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最有身份。原先,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众叛亲离,主动提出让位,赵匡胤由此简单得天下,柴家让位“有德”,赵匡胤很激动,赐予柴家“丹书铁券”,凭此券柴家子孙可永久免死。而柴进为柴荣的.嫡派子孙,身份更是“显赫”。
与皇家有如此“交情”,柴进该消停了吧但柴进的做派却是另一番模样。
那林冲被发配,由两个公人押往沧州,三人行到晌午,早望见官道上有个酒店。林冲三人进店坐下,等了半个时辰,酒保并不来问。林冲等得不耐烦,把个桌子敲着道:“你这店主人好欺客,见我是个犯人,便不来睬我。我又不白吃你的。是甚道理”店主说道:“你这人,原先不知我的好意。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常常嘱咐我们,酒店里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后林冲与柴进相遇时,柴进滚鞍下马,就草地上便拜,还携住林冲的手,同行到庄上。庄上杀羊抬酒,柴进每日好酒好食款待十多日。公人一再催促要行,柴进又是修书牢城管营、差拨,又是送钱与林冲。临别时还吩咐道:过几日使人送冬衣来与教头。柴进这样殷勤地结交过王伦、林冲、宋江、武松、杜迁等。
大官人卖力地取悦于江湖,必是有求于江湖,否则难道仅是因为仰慕天下英豪吗?
各位看官往下看就明白了。柴进叔父柴皇城的宅子被知府的小舅子看中,柴皇城拿出“丹书铁券”与之理论,竟被殴打。柴进前去与之论理,反被锁进死牢,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柴皇城被抄家,那宅子被高官抢占。
“丹书铁券”在权力面前最后无效。柴进结交江湖,是对体制的不信任,他想取暖于江湖,借力于江湖,即所谓的“信仰缺失”。一个不被人民信任的国家又怎样会得到人民的忠心爱戴呢这种封建社会的体制终会被人民摒弃,而这或许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
但那是九百多年前的事了,如今时代变了,江湖也变了。如果柴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的当今世界,他必须会被我们所实行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感到震撼。因为这天的中国,不再处于过去那个百姓为人鱼肉的封建王朝,而是进入了人民翻身做主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当然,这与官员为民服务、政策保障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享受社会良好体制带来的便捷与安定的同时,我们依然要携手共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奉献力量。我们期盼更完美的明天。
【《水浒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水浒传》读后感06-16
《水浒传》经典读后感11-16
水浒传读后感02-11
《水浒传》读后感02-09
水浒传的读后感02-14
水浒传读后感07-17
水浒传的读后感03-28
《水浒传》读后感05-20
(热门)水浒传读后感07-09
水浒传读后感优秀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