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汇编14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清晨迎风绽放的花朵,到了黄昏就已经凋零,捡起飘落满地的花瓣,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朝花夕拾》,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本书,描写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可能正是因为鲁迅笔下的童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所以才起了这么浪漫的名字吧。
鲁迅描写的童年,是顽皮而有趣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童年乐趣。春天里在百草园寻找人形的何首乌、摘覆盆子吃;夏夜望着满天的星星,坐在凉席上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秋天的梧桐知秋气;冬日雪地中用竹筛来捕鸟、塑雪罗汉、拍雪人……多么地无忧自由又有趣。
在《小引》中,鲁迅写到屡次想起儿时在故乡吃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等鲜美可口的蔬菜水果,通过对这些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不满。
《狗·猫·鼠》通过拟人的手法,用动物的秉性、行为来比喻人,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鲁迅眼中所厌恶的一些人。狗把一只猫当作象介绍给了其它动物,受到了大家的嗤笑,于是狗和猫反而成了仇家,通过这件事来讽刺当时社会上无中生有的言论。鲁迅更是通过因为猫的“嚷嚷”而打猫,来揭露出社会上某些人虚假的面目。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一位保姆,给鲁迅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温暖。她没有文化,但懂得许多道理,她热爱孩子,通过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告诉了人们什么是朴实,什么是善良。儿时的鲁迅渴望有一本带图画的《山海经》,阿长就趁着告假回家的时候,给鲁迅带回了一本“有画的‘三哼经’”。鲁迅感受到了阿长的热心和善良,感动不已,从此也对阿长充满了无限怀念之情。
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笔锋辛辣。《朝花夕拾》虽然写的是童年旧事,但依然毫不留情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那“吃人”的旧制度。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朝花夕拾》中最熟悉的文章莫过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春秋天翻开断砖与昆虫一起玩耍,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夏天乘凉、听赤练蛇的故事,冬天拍雪人、雪地捕鸟……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在这里,他尽情玩耍,增长见闻,亲身实践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到了上学的.年龄,他来到三味书屋,寿先生是极方正、博学的人,生活自然要有所拘束,这是很正常的事,但尽管如此,在寿先生陶醉于美文中时,鲁迅和他的小伙伴们照样在先生的眼皮底下干各种“好事情”,还偷偷溜到院子里折腊梅,寻蝉蜕,就算惹怒了先生,也不过是训几句罢了,这样美好的生活真令人羡慕。整篇文章充满了真挚朴实,动人有趣之感,哪里有什么讽刺批判之意呢?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好纯净的,有谁忍心将自己的童年蒙上一层阴冷面纱呢?
想想我的童年,也是很有意思的。大夏天独自一人吃着雪糕,趴在树下掏蚂蚁洞、捉蚂蚁,冬天折一枝淡黄的腊梅,满屋飘香,平时也和小伙伴疯闹,玩各种游戏,放假了还能出去旅游,那时的我也是像百草园中的鲁迅一样天真烂漫。上了学,课业负担较重,老师也都个个严肃端庄,我和同学可没有上课溜到院子里玩的勇气,甚至做小动作,交头接耳也都是别人的专利,我是没有的。慢慢的,课间十分钟被作业占了去,我们也不会想着跳皮筋,扔沙包,只有写作业。尽管如此,放学路上、假期里仍然会有我们的笑声和打闹声。总之,童年毕竟是一方净土,不管如何,都会散发出奶味的芳香,给我,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经历是那么有趣温馨,或许它没有那么美好,但失去了才知珍惜,那里有鲁迅对自然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我亦是如此,我在百草园、三味书屋中与鲁迅重温了他的童年,而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对童年的追忆与回味,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童年如花,无论何时拾起,都会有所回忆与新的内涵。
童年,永远都是个道不尽的话题……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叫《旧事重提》,共十篇。此文集收作为“回忆的记事”,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的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过程。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又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难险阻,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鲁迅先生的一生几乎是在水深火热中度过的,他生于1881年9月25日,去世于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他是浙江绍兴人,也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指点,思想研究,文学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我印象最深的两个故事便是《无常》及《锁记》。《无常》这篇中,白无常身上穿的是斩衰凶府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耸立,头发低垂,眉眼的外稍向下,像一个“八字”,头戴一顶长方帽,下大顶小,按照比例一算有二尺来高,在正面有四个字“一见有喜”。与活无常相对的鬼物叫“死有分”,装束也相仿,后来被称为死无常,黑脸、黑衣。谁也不喜欢,鲁迅先生也同人们一样,喜欢活无常。
《锁记》一文中,鲁迅先生儿时与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虽写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看似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止,让我懂得了看人要看人的本质及内心。
鲁迅先生的一生很伟大,虽然我们现在安居乐业,但我们仍要牢记鲁迅先生的终生写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近日来,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惊诧于先生多变的童年生活,也委实被先生幽默的语言所吸引,但给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二十四孝图》。
与鲁迅先生一样,我也不喜欢《二十四孝图》中的“郭巨埋儿”。一个人一面要孝敬母亲,让母亲吃饱穿暖,一面却要掘坑,埋掉母亲所疼爱的孙子,让母亲流泪,让妻子伤心。这算是孝吗?让母亲吃饱,却让他不快乐甚至伤心,这算是孝吗?这种孝确实不是真正的孝,这种孝让我感受到封建社会孝道是多么残酷,是多么的虚假,又是多么的可悲。这种建立在残害儿童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的.孝,用儿童的痛苦来塑造一个看以丰满的孝子形象,实不可取。
周末,常见小区中一个青年人推着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享受着清晨的阳光。看得出,老人年岁已高,脸上布满了岁月深深的刻痕,温暖的阳光洒在他那满头的银丝中。他咪着眼睛享受着清晨的宁静。青年缓缓地推着轮椅,时不时俯身和老人说着什么。他的身后,五六岁的儿子牵着妈妈的手高兴地蹦着。这一幕,我感受到了温暖与爱。是与“郭巨埋儿”不同的亲情和富有人情味的“孝”。
今天,不缺吃穿。“孝”的体现不再是说给许多钱,而是陪伴。我和妈妈经常去婆婆家吃饭。刚开始,这种“蹭饭”的表现让我有些羞愧,每次去的时候都要与妈妈争执半天,才非常不情愿地挪去婆婆家。到那以后,我会飞快地吃完饭,便央求妈妈让我回家。但每次妈妈总是把我摁住,等了许久才和婆婆道别。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总是有那么多的话和婆婆讲。
后来,一次回家的路上,妈妈告诉我:现在的人都很忙,他们孝敬老人的办法往往就是给大把大把的钱。其实老人们并不缺钱用,他们更希望的是儿女和他们多说说话。听了母亲的话,我才明白,这种看似“蹭饭”其实是爱的一种表达,是一种陪伴,是真正的孝道。这远比“郭巨埋儿”要真实得多,温馨得多。
突然间,我也明白为什么鲁迅先生那么讨厌这些有违人性的孝了。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5
课本里经常出现鲁迅先生的文章,它们都出自《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所以这个暑假我读了这本书。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就是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的收录。既描述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也写了许多关于儿童时代的趣事。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生活,仿佛与我们此刻的生活有些不一样。鲁迅在自家的百草园中与昆虫做伴,上学后在书塾的后院里嬉戏,这让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当时生活的欢乐
《朝花夕拾》中,给我影响很深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阿长是鲁迅家给他请的保姆,这个乡下人的要求很多,生活很不检点:总之在私底下对别人指指点点;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来吓唬他;还害死了鲁迅的隐鼠;睡觉摆人字形,差不多要要霸占整张床铺……但就是这样的阿长却给鲁迅买了他最想要的《山海经》,满足了他的愿望。
这本书她甚至不认得是什么名字,却趁回家的时候买了。这使鲁迅对她的不满全都消除了。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委实不易。鲁迅写了这篇文章,表达出自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
一个孩子因为一本书就满足了,他的这份童心与天真在此刻可能很少见了。此刻的孩子们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很成熟,成人的世界吞噬了他们。父母的职位,家庭的富裕程度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而自我没有,就会向父母伸手要,好与别人攀比。每周的.零花钱一个比一个多,花起钱来绝不迟疑……这些孩子们却没有想过父母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每周的零花钱是父母在岗位上辛苦工作的来的。我们要做的是关心父母,而不是向他们索要东西。当我们换位思考时,会发现自我做了多么不该做的事啊。
所以我们还是保留一份童真,不与别人攀比,做好自我该做的事,我们童年的回忆将会是完美欢乐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6
《朝花夕拾》一书是鲁迅所写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所回忆青年时期的往事感想,并用文字对社会进行有力的抨击。
鲁迅先生是上世纪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他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等等各个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终生奋战投身于革命上,用文学从内心深处唤醒人们,医治人们“受伤”,“错误”的心。
就在这一位伟人笔下的书中,我认为印象深刻的是以下两篇:
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讲述的是“阿长”长妈妈与作者自己的平日琐事。作者不太喜欢阿长,不仅是因为夏天时晚上睡觉阿长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不给自己翻身的余地,还因为她懂许多作者所不耐烦的规矩。后半段说到了作者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阿长知道后,就把它买了回来,这让作者对她产生了敬意。最后一节作者感叹了对长妈妈的真诚怀念,用感叹号结束了本文。我认为长妈妈是个很善良,有时也有让人讨厌的'“自私”的劳动妇女,她有时处处为鲁迅着想,有时却毫不在意鲁迅的感受。在鲁迅的笔下,可以看出她朴实善良,唠叨迷信的鲜明性格。
第七篇《父亲的病》写了几件作者在父亲生病,四处求医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同事穿插了几位名医在诊断病人时的表现。他们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最后用表达出作者不能让父亲死得没有痛苦,用愧疚结束了全文。
读完后,我深刻的理解了所谓“朝花夕拾”的真实含义。这不仅仅是对陈年往事的一种回忆,更是一种需要“拾”起来,重新审视问题,并且真实的,有效的对目前社会乱象的改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鲁迅的名言更是深刻的体现了他为人民效忠出力,不求回报的革命品质。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7
我读的名字是《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名字,而是像朋友和你聊天。这本书主要描述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道路和经历,回忆了那些难忘的人和事,表达了对过去亲戚、朋友和老师的怀念,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习俗。《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真挚的感情,无奈的悲伤,这一切都能感受到。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藤野先生。鲁迅第一次来到东京时,看到了上野公园樱花树下清国学生的蔑视,听到了晚上学习跳舞的噪音。鲁迅非常反感,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虽然衣着模糊,但对科学严谨求实,对学生作业一丝不苟,在鲁迅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而且他平等公正,没有民族偏见,人格高尚。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店》和《阿长与山海经》。仔细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店》,享受从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来的天真情怀。眼前不禁有迷人的自然画。三味书店后面还有一个花园,虽然小,但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抓苍蝇喂蚂蚁,静静地。描述了小时候在家里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阿长与山海经》讲述了她小时候和长妈相处的场景。比如她睡不好,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仪,给我讲了长发的故事,杀了我的隐鼠,给我买了《山海经》。它描绘了一个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中国劳动女性的传统美德。她不仅简单,而且善良,关心别人。作者从讨厌她变成了尊重她,爱她。
所有的感觉都是如此天真和难忘,尤其是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让人们感到善良和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渴望自由的`热情,希望自由地玩耍,与自然密切接触,不想整天被父母的奴隶控制,但这是孩子们独特的。
从前,我已经远离了童年。每天,在这忙碌的学习和纷扰的生活中,我的童年已经渐渐遥远,只留下一些琐碎的记忆。最好仔细阅读《朝花夕拾》,体验那个不同时代的童年梦想,与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8
《朝花夕拾》是鲁迅怀着青少年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师友的真诚怀念,有真实的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的,每一篇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童年生活描写最详细的一篇,这篇文章幽默充盈,妙趣横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鲁迅生活的十分有趣,可以说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
《父亲的病》可以看出庸医害人,和封建社会思想的腐朽。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知道我为什么去学医。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鲁迅思想的转折点。这篇文章揭露了,国人思想的愚昧。日本人瞧不起中国人。
《朝花夕拾》通过写童年和青年时的生活和感受,对封建习俗和封建思想进行了批判。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9
今天,我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年少轻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些曾经的日子,无忧无虑的童年。
《朝花夕拾》正同他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在中年时期写下的回忆录。也许是饱经风霜,累了,回味起童年那时的点点滴滴,心里体会到当初的意念,想必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的鲜花在晨曦胡光芒下绽放,显得如此娇艳。到了夕阳西下去摘取时,虽失去了初次绽放的娇艳,可晚霞的照射却让它增添了另一种韵味。这好比在品尝一道美味的佳肴,细嚼慢咽时,儿时天真烂漫的味道印刻在心中,慢慢地荡漾开来。
鲁迅先生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怀念在百草园里度过的快乐的日子,与小动物们嬉戏玩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精彩。趁大人们一不留神,顽皮的'孩子以神不知鬼不觉的速度钻进百草园,聆听知了与蟋蟀的合唱。百草园是孩子的乐园,也可以说:鲁迅先生是在一首大自然的交响曲中长大的。
相反,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最好的释义,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去了?”喊回来了,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这实在是无趣。
不经意之间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似乎也把伙我感染了。或许鲁迅先生的文章真的有什么魔力吧。它以一个小孩子纯真的视觉写出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鸣。
曾经有个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真情实感。”老师也曾经告诉我:“只有把情感融入自己文章中,文章才能变得有血有肉。”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不得不承认,他的确很厉害。他写的语句虽然平淡朴实,但却像火一般,把炽热的感情真真切切地流露了出来。
我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感到中年的鲁迅先生仿佛又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孩子,透露着阳光阳光般的性格。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童年总会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一个个美好的回忆。童年令人怀念。让我们一起去读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去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0
《朝花夕拾》中最熟悉的文章莫过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春秋天翻开断砖与昆虫一齐玩耍,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夏天乘凉、听赤练蛇的故事,冬天拍雪人、雪地捕鸟……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在那里,他尽情玩耍,增长见闻,亲身实践度过了一段完美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到了上学的年龄,他来到三味书屋,寿先生是极方正、博学的人,生活自然要有所拘束,这是很正常的事,但尽管如此,在寿先生陶醉于美文中时,鲁迅和他的小伙伴们照样在先生的眼皮底下干各种“好事情”,还偷偷溜到院子里折腊梅,寻蝉蜕,就算惹怒了先生,也可是是训几句罢了,这样完美的生活真令人羡慕。整篇文章充满了真挚朴实,动人趣味之感,哪里有什么讽刺批判之意呢?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完美纯净的,有谁忍心将自我的童年蒙上一层阴冷面纱呢?
想想我的童年,也是很有意思的。大夏天独自一人吃着雪糕,趴在树下掏蚂蚁洞、捉蚂蚁,冬天折一枝淡黄的腊梅,满屋飘香,平时也和小伙伴疯闹,玩各种游戏,放假了还能出去旅游,那时的我也是像百草园中的鲁迅一样天真烂漫。上了学,课业负担较重,教师也都个个严肃端庄,我和同学可没有上课溜到院子里玩的勇气,甚至做小动作,交头接耳也都是别人的专利,我是没有的。慢慢的,课间十分钟被作业占了去,我们也不会想着跳皮筋,扔沙包,仅有写作业。尽管如此,放学路上、假期里仍然会有我们的笑声和打闹声。总之,童年毕竟是一方净土,不管如何,都会散发出奶味的芳香,给我,给你留下完美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述的.经历是那么趣味温馨,或许它没有那么完美,但失去了才知珍惜,那里有鲁迅对自然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我亦是如此,我在百草园、三味书屋中与鲁迅重温了他的童年,而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对童年的追忆与回味,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童年如花,无论何时拾起,都会有所回忆与新的内涵。
童年,永远都是个道不尽的话题……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1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然而《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的生活与求学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其中有一篇散文令人难以忘怀——《狗。猫。鼠》。这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三种动物狗、猫、鼠。我们都知道老鼠与猫是仇敌。这篇散文也讲明白了他们为什么是仇敌,看完后觉得非常有趣。但少年时的鲁迅先生与猫可是有很大的渊源的'。想必听起来有些惊奇吧!因为人怎么可能与猫有仇呢!猫可是与人有着密切关系的,这得从鲁迅先生的女工长妈妈说起,鲁迅先生小时候养有隐鼠——我也不太清楚,总之是属于小型老鼠。想想还真挺惊奇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时候还养老鼠呢。因为女工长妈妈不小心将鲁迅先生的隐鼠踩死了几只,但也许是因为怕被责骂,所以就说隐鼠被猫给吃了。因此鲁迅先生小时候便与猫成了仇敌,并且猫也有些令人讨厌的地方。比如我就不喜欢猫,因为猫喜欢挠人。这篇散文可以说是说了两部小故事,当然这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讽刺那些和猫有着同样劣根性的人,其实我也读的不太懂,但是读书总是好的。慢慢读吧!这篇散文写的很真实,就比如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过“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想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许都会觉得世界没有一丝照到我身上的阳光吧!但是我生活在富强的中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名著,我们是要去读的。因为只有那些不好黑暗的旧社会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虽然现在我还是有点读不懂鲁迅先生的作品,但我觉得只要我多读一定会理解的。
让我们一起用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就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2
鲁迅先生的文章实在值得回味,反反复复的看才能大概了解其中滋味。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先生的文章的评论,说先生的文是只可浏览不能详读的,盖因先生实在是个忧国忧民的革命文人吧,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册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也是颇有些感触的。
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隽永的笔描写了一个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长妈妈。文章着重写了先生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先生对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开篇介绍长妈妈的时候,铺成直叙的写了长妈妈名字的由来,人物的性格,甚至对于长妈妈那个“大”字形的睡姿也反复提及。后面通过对于长妈妈的言语行为,也给了读者一个很直观的概念,其实所谓长妈妈也就是那个时代下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有一些陋习,但是也有敢于创新的可爱一面。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认为她有敬意,到她踩死了我的隐鼠,我对她全无敬意且称呼她阿长,在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整个感情的变化,体现了先生小时候的可爱,也显示了劳动人民那个阶级特有的可爱特质。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先生用她的妙笔成功的绘出了长妈妈这个人物,而先生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
先生笔下的长妈妈这样一个形象,平凡中透着不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残酷与不公。先生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用他的笔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个纯朴的年代。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3
《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让我想起小学时候的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记得当时语文老师给我们介绍作者时,说他被誉为“民族魂”,课文中说鲁迅“碰壁”什么的;那时我虽学完那篇课文,但对鲁迅,以及他当时所处的社会完全是一知半解。
读《朝花夕拾》之前,好像听人说过鲁迅的书是很深奥、难懂的,心里暗忖读起来可能会觉得无聊吧。刚开始读时感到有些吃力,往往读过去好几行后,才发现其实都没明白,便只好再从前面开始读;但渐渐地——读久了后,我发现《朝花夕拾》还是挺好看的'!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章并没有太多批判,而是鲁迅儿时那天真烂漫的温情回忆。读书时,不禁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有着无限乐趣的百草园中,看见童年的鲁迅和昆虫们玩的不亦乐乎,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在冬天下雪时捕鸟……我觉得鲁迅的儿时是幸福快乐的,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三味书屋》中鲁迅正和同窗们偷偷溜出来一同在后院玩耍,静悄悄的,时间久了,寿镜吾先生便会大叫起来“人都到哪去了?!”当先生读书入神时,同学们便会在下面做着各种各样的游戏,而此刻,小鲁迅正专心致致的画画呢。可见,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似乎不是作者情愿的,但依然抑制不住孩子的烂漫纯真的个性。
最让我感到气愤的一篇是《父亲的病》,看着青年时的鲁迅为父亲寻找极为特别的药引子而四处奔波,真是揪心啊!那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蟋蟀一对、败鼓皮丸……这些所谓的名医,是有多么的贪婪、虚伪、草菅人命!他们不过是些贪图钱财的骗子罢了!最终,鲁迅的父亲终究还是被这些庸医治死了,这是鲁迅埋在心里的痛苦!
读完后,才终于明白鲁迅所说的“碰壁”是什么,也才终于明白了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黑暗,才领悟了为什么称他为“伟大”,这个词,他担得起!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4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这是鲁迅在他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句话。我将这句莫名其妙的话记在摘抄本上,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鲁迅的童年与青年时期。那个年代,时局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可是我却可以切身体会到那一份回忆的情怀——经过了时间的筛选,留下来的是最深刻的记忆,最有意义的瞬间。早晨沾着露水的花,待到傍晚望去,依然挂在枝头怒放的,便是最坚韧的那一朵。
我想起了小学生活。那时候班里的同学都很“秀逗”,玩一些五花八门的.游戏,开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玩笑。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我都会和父母“报告”这一天在学校里遇见的“奇葩”事,时而捧腹大笑,甚至“喷饭”。妈妈建议我,可以尝试着把这些事情写下来,留作回忆。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但脑子里虽然有了文章的脉络,到真正下笔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份纯粹的快乐和蕴含的感情来。
我对自己非常失望,认为自己不擅长写作,连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不能写生动。我还很着急:时间会让人忘记好多东西,等我长大了,写作水平提高了,这些好玩的事情会不会忘记了?
“写写我的小学生活”这个愿望一直埋藏在心底。
六年级下学期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不知是因为学习压力还是青春期的困扰,我发现很多同学失去了童年时的那份活泼、调皮,而我也因为即将毕业离别对老师和同学有些不舍,于是心底那个愿望又慢慢浮出水面。再一次面对童年时的纯真,心中竟升起几分敬意来。那些曾经认为自己的水平不足以写得栩栩如生、有一些细节已经模糊等等的担心,在真正开始动笔之后,都无影无踪了。而那些年一幕幕欢乐的瞬间不停地奔涌出来,在我的笔下定格成永恒。
现在,回过头来看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写的那句话:“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我懂了:时间,确实蹂躏了一部分记忆,但是最精华的那部分,却在岁月之中慢慢沉淀到心底深处,永远都不会忘记。
【朝花夕拾读后感】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作文02-20
朝花夕拾读后感05-19
《朝花夕拾》读后感07-04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02-14
《朝花夕拾》读后感02-11
朝花夕拾读后感02-09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06-07
朝花夕拾读后感06-12
《朝花夕拾》读后感07-05
【精选】朝花夕拾读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