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16 12:39: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汇总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汇总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红楼梦》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被毁灭,人却又无可奈何,无法挽回这样的悲剧。正如那一僧一道告诫灵性已通凡心正炽的灵石:“凡间之事,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你还去吗?”顽石曰:我要去。

  这种“乐极生悲,好事多磨”的变故情节,在《红楼梦》中数不胜数。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红楼梦》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灯谜、酒令、建筑、管理、道学、佛学、……做到了真正的“文备众体”,学术界公认的“百科全书”。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遗憾:“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有的时候,想看《红楼梦》有多期待,就有多遗憾;《红楼梦》有多不完整,就有多完美,就能让人流连忘返。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

  他把他的悲剧体验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可是好事多磨,《红楼梦》终究没有完整版本,这个缺憾可能恰恰成了“天不从人意”。即使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部分稿件遗失,之后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因贫病无医而逝。留与后世的只有八十回,我们默认的完整版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不只是著作《红楼梦》好事多磨,就连《红楼梦》里的无数人物都是好事多磨,天不从人意。最后大家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林黛玉整天为贾宝玉哭泣叹息,贾宝玉整天为林黛玉牵肠挂肚;林黛玉心里只有贾宝玉,贾宝玉他心里只有林黛玉。———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天不从人意的一条注脚,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

  香菱本来是一个乡绅甄家的大小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是,由于霍启看管的失误,导致香菱小小年纪被拐卖。霍启,就是“祸起”,暗示着香菱悲剧命运的开始。被拐卖的'香菱,长大后被卖出当小妾,人贩子现将其卖给了冯渊,结果又将其偷卖给了呆霸王薛蟠。本想“好事多磨”,嫁到“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过上好日子。可是天不尽人意,被夏金桂虐待,最后因难产而死。

  袭人对人和顺友善,善于体恤他人,做事稳重认真,在大观园中人人佩服。本来是大家默认的贾宝玉姨娘身份,可是贾宝玉的出家,就注定袭人的愿望破灭。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众人的苦恼,往往缘于“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天不从人意”,人生如梦、如幻,让世人莫要执迷于人间的幻境。

《红楼梦》读后感2

  第五十九回,贾府刚过完元宵,家中大主皆为送灵离府,只留下几个闲人在家,各类仆人也散漫了起来。

  宝钗的丫鬟莺儿和藕官趁着春意,采柳条,编柳篮,一路沿着柳叶渚收花笑颜,正好与另一个丫鬟春燕相逢,一群人在桥上打闹着,好不巧,春燕的娘与姨妈见这几人好不快活,还折花编柳,又加上之前跟藕官有了过节,争论几句,又“那婆子本是愚夯之辈,兼之年迈昏眊,唯利是图,一概情面不管,正心疼肝断,无计可施”只得欧打亲女春燕以消气,春燕那里肯受,一来二去,众人死去活来的,直到平儿到场,一切才罢了。

  细看下来,这几回的老婆子也太讨人嫌了些,克扣姑娘的月钱,打小报告给赵姨娘,挑拨离间,生怕事情不够多似的。反观姑娘,藕官的重情重义,平儿的明理通明,春燕的善良单纯,莺儿的活力四射,难道这本书全是这般正反分明吗?

  确实是的(除了刘姥姥和个别),曹老师似乎在本书对这一个个千姿百态的小姐姐们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同样的,对老婆子却不留半分情面,跟凤姐抄家的王善保的丑恶嘴脸,赵姨娘的唯利是图。

  怨不得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的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颗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这话虽是混账话想起来真不错。

  所有的姑娘最后都会变成婆娘,一切的婆子之前都是个姐姐,这些都只在个少年心性吧,现代的小姐姐不也有天天纸醉金迷的迷路人,菜市场的老阿姨也可以天天诗意真我。就像曹老师在书中强调的,都道是金玉良缘,俺置年木石前盟。管他生活七零八碎,鸡毛蒜皮,我要率真自我。

  可惜,成人的世界就是这样,那么的现实,那么的真实,凡事都要有个有优先级,像《小王子》里说的无聊的大人,只有数字,掌声,王座的生活。我不否认这种生活的意义,这或许是一些人们创造社会价值的方式,甚而人生目标。正是这些,让社会平稳运行,总可不能让每个人追寻自我,留下烂摊子给后代。书中也是的,纵然宝玉再想诗意人生,最后也不得不去考取功名,即使情深似海也不敌众人搓合。

  所以,红楼才成了王国维口中的“悲剧之中的悲剧”是平等与专制的反叛,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大观园的自由自在和封建制度的条条框框。这些,才是使人有三个样的凶手。像张爱玲的《封锁》那般,只有去掉了那令人窒息而至麻木的束缚,所谓好人的外套,才是个真人,带着血,跳动心脏的灵魂。

  总之,我不想成一个连生活的意义都不喜欢过的好人,变成一老不堪言的“外套”希望我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吧!毕竟,谁想总是当个老婆子呢,当然是个年轻的小姐姐啊。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子多以软弱无知或刁钻放荡的不光彩形像出现。在这些作品里,女性不是祸根便是陪衬。《红楼梦》出现 了,她对女性的评价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与众各别、聪慧美丽的古代女子形像。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女性,有形像描写、心理 描写、动作描写,但我觉得《红楼梦》最成功的还是她的语言描写。

  看了《红楼梦》后,很清晰地看到了很多性格不同的人物形像,而这不同性格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各人不同语言特色的成功描写。就拿这其中最富创造性、性格格外鲜明的王熙凤来说,她的语言就极富特色。

  提起王熙凤,人们首先想起的会是书中给她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确,王熙凤真是费尽了心机去赢得她想要的一切,竭尽见风使舵、泼辣圆滑之能事,为人处事犀利虚伪,无怪乎人称“凤辣子”,而她的每句话作者都竭力透出她的个性。

  就拿第三回里王熙凤初见黛玉时说的一段话做例子。“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表面上王熙凤这番话似乎只是讨黛玉,赞扬她美丽、有风度。可算尽机关的凤辣子的这段话并不如此简单,事实上,她四面讨好八方卖乖,把在场的包括老祖宗、夫人们、迎探惜三姐妹都奉承到了。

  熙凤说道,看这通身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且不说一口一个老祖宗叫贾母心里高兴,我们看这言下之意:为什么黛玉如此标致这么有气派呢?因为 她象老祖宗的嫡亲孙女般。换句话说,只有贾母的孙女才有这般标致这般风度,这不是说全靠贾母的大家风范、标致风度,孙女才得以继承吗?真是不露声色地哄得 老祖宗开心不已。

  光夸黛玉,在场的.夫人小姐可能会有些不乐意:“只有外孙女标致吗?那么我们这些嫡亲孙女呢?”熙凤深知这一点,便巧妙地夸黛玉象嫡亲孙女, 这样便说出黛玉固然美,固然有气派,然而嫡亲孙女才真是正宗的娴淑端庄、美慧超凡,黛玉才只不过是象而已。于是,又讨好了夫人小姐们的欢心。

  王熙凤深知贾母在这个大家庭里的地位。她明白要想在这个家里树立威信就必须讨老祖宗的喜欢。只要成为老祖宗的宠爱,就万事好办了。所以她特 别注意体会贾母的心思。那一句“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看似轻轻带过,其实是遂了贾母的心。贾母日夜思念黛玉,很想让黛玉知道自己对她的爱抚关 心,可又不便直说直讲。王熙凤这样讲出来,既无虚情假意之嫌,又玉成老祖宗的心事,真是乖巧之极。贾母听了定会想:“我怎么想的凤丫头全明白,这丫头真把 我的心思全看透了。”这样的“贴心人”老祖宗能不宠吗?

  这段话不过几十字,却是八面玲珑,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亏得独具匠心的曹雪芹,用这几十字让虚伪圆滑、深谋远虑的凤辣子跃然纸上,这真称得上精彩绝伦的语言描写。

  光凭这点,《红楼梦》就够得上称为旷世奇书,流芳百世。

《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一篇流传于世的动人奇缘,一场璞玉与仙草的奇妙邂逅,一支玉与锁的爱世奇歌。

  低吟着《枉凝眉》,我仿佛又回到了红楼之中。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看见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独自挽着锄头,漫步在花瓣飘零的桃花园中,走至一棵桃树下,风吹,花落,她看着那满院的残花落瓣,轻轻地捧起,放在丝质的手绢中,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流着泪将它埋进无尽的“深渊”中,向那冰冷的泥土诉说着哀伤。黛玉葬的是什么花?她坐在凉亭内,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升的忧伤如那飘零的桃花,永远挥不去,抹不尽。无言的相思泪滑过面庞,望着那缥缈的天空,无边无尽,无声无息的风吹着多多白云,划过那有情亦无情的天空。那双宿双飞的比翼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自己却像一只金丝雀一样被锁在这冰冷的金笼中。寄人篱下,无法言出心中的忧,叹出心中的悲,道出心中的伤,她的一生是何等的凄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水中月,镜中花”

  花凋残了,月还是依旧阴晴圆缺,切不会因为花的凋残而绽放不出那皎洁的光。

  “美玉无暇”——贾宝玉。他,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颗顽石,被弃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却偏偏又通了灵性,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到了人间诸诸美好,也吃尽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是封建家长眼中的'叛逆者,史湘云眼中的“爱哥哥”,绛珠仙草眼中的神瑛侍者,黛玉唯一永远的知己,他对黛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宝玉放荡不羁,鄙视世俗,不束缚于封建礼教,不拜倒于功名利禄。他随心所欲,向往自由,想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小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

  化看世间事,愁断肠,离人泪,哀多伤;笑看世间事,君王殇,红颜泪,洒天下,世人常叹:“笑看世间痴人万千,怎叫得一个“痴”字?

  漫溯古今,曹雪芹写《红楼梦》,无不在于批判。批判抑制人思想的封建王朝,批判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批判束缚人自由的无情统治者。他,向往自由,向往美丽,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只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从红楼中走出来,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不禁感叹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美好!今天的努力就能决定明天的结果,而不是天生注定身份的尊贵与低贱,也不是生死就在于别人的一句话。想着想着,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向往自由,发奋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红楼梦》读后感5

  当红楼梦醒时分,恍如折翼的天鹅,不复洁白的飘逸;当红楼梦醒时分,好似断芯的红烛,永无明艳的堂皇。短促的人生真似划破夜空的流星,绚烂中途却终会平复。难道这只会留下美好却空无的祝福?

  落幕似乎是终究的结果,但是在落幕前我们又可以怎样表演呢?只是像黛玉葬花似的,感伤惆怅不顺,最终把自己困在旅途中的一座“潇湘馆”中?还是像宝玉一样,不羁,无束,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敢爱,敢恨,敢抗争。我,作为这枯死,又复苏,在这满园中普通得再也不能更普通的杂草,特有自己的看法。说“杂”是由于并无人刻意栽培,只道是自我求生走自己的“野草”式的英雄路。见证过此起彼伏,明日又不知谁主沉浮的,总会感慨万分——眼前一切的功名财富成就终会成为土灰,永远保值的'只有自己,自己的能力、实力。依赖外在扶持的,永远只能是这园中的昙花,美不美?很美,只是灿烂来得快消散得更快,快得容不得你收起得意的笑容。当然,另一种结果就似园中最不起眼的铁树,辛勤终身,汲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在绽放前,人们不会在意,但绽放后却会让人们大感惊异:“喔,那还是它吗?我为何从未想到它会如此美丽。”是的,同样是短暂的,但仿佛带来的惊喜更持久,也更会被人们所铭记。

  那生命终究应像昙花还是铁树呢?是凭借沃土、清波、暖阳早早地绽放,绚烂得太容易,颓败得太迅速?还是只身一人,独揽所遇的悲苦心酸,努力积蓄力量,绽放得太刻骨,幸福得很长久?我会选铁树作为楷模,不是只因为自己是草本植物。还有,作为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我能在土壤深层感受到于铁树心灵的沟通,耳熏目染,崇敬于它甘于在成功前忍受常人难忍受的寂寞,数十年磨砺只为出鞘时似惊雷划破长空。

  在铁树坚硬芒刺似乎无法接近的内心中,又有几人知道埋藏一颗坚守者美丽的打动诗人的红心,在野草柔弱弱不禁风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又有谁知孕育着用自己的努力绿遍江南岸的雄心?

  对,蝉虫在黑暗中努力数十年也可“金蝉脱壳”换回一个夏天,让世间芸芸众生倾听它的歌。每个弱者都有自己的逐鹿中原的一个英雄梦,每个沉默者都在等待一鸣惊人的好机会,每个奋斗者都知道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换天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何我能不被烈火所摧?有一根直伸地心的根茎。遇烈火,逢暴雪,惨败中难免。但是烈火会平息、暴雪会消停,但是草是不会停止生长的。只要坚持着,再次积蓄实力。春天,我及同道的你都会再次冲破泥土束缚,重新拥抱阳光、蓝天下的任驰骋的大地。

  终于,驱散红楼上未消的富丽堂皇的外在依靠,落得个闲云野鹤,自相努力向苍穹。唤醒陶醉于花花世界的沉睡的灵魂,勇当个鹏程万里的好人才吧。

《红楼梦》读后感6

  我素来不喜欢《水浒传》中的粗俗蛮横的气息;而我又对于牛鬼蛇神之流,向来敬而远之,故而对《西游记》一类的传说也甚无好感;至于《三国演义》,我害怕政治家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因此,我似乎只能寄情于闺阁儿女之事。与世无争,与人无害。

  初读《红楼梦》的时候大概是在我四年级,当时只为了那纯纯的少女情怀。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上了五年级。到了这个时候,我渐渐明白小说里面很多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例如名字:“原应叹息”,是贾家四艳元春,探春,迎春,惜春的名字。“琴棋书画”,是她们的丫鬟抱琴,斯棋,侍书,入画的名字,也暗衬出她们小姐的特长。如果说,《红楼梦》是一座精美的宝库。那么,初读时的我仅仅欣赏到了它外观的美丽;再读时,我为从宝库的门缝里窥探到了里面如此众多的宝物而震惊不已,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了……

  故事中的女主角各有千秋,我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黛玉本是一棵快枯萎的降珠草,投胎到人间来。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伤心流泪。正如小说中“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想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她才能发现常人所不注意的问题。就像: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去红妆的虚伪。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但我认为,黛玉正是因为聪颖过人,才有了如此高的悟性,并无小性,多心之说。

  到最后,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一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却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急而亡。这不像我们认识的`那么高傲自赏的林黛玉,反而像个情场失意的平常女子。

  而王熙凤她带给我的印象是:先猜到别人的想法,提前他人一步想要做的事情,先他人一步完成事情。而《红楼梦》中对凤姐的诠释实是有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很多人就是如此,对于事情太过于执着,不是自己应得到的,却要机关算尽的算计别人,使自己深陷囹圄不得解脱。何必呢?不要抛弃一切强行去追求不可能的梦想,有时顺其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认为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是有得意淡然,失意坦然。人这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一定的困难与挫折,有的人就会对自己犯的错误过于在意,导致忽略了其他部分,是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平常心吧!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很多。也许吧,事事不可能完美,而人,也是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7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本《红楼梦》写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道尽了女性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犹如一场声势浩大的梦,指引着我一次次不可抗拒的走进,在一处处美奂绝伦的场景中穿梭,以探索之眼观看每一丝飘过大观园的微风,也怜惜每一轮皎月下的花影,每一位倾城的红颜……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便是它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机智干练,阴狠毒辣的凤姐;有气质脱俗,坚韧干练的探春;多愁善感,心性高洁的黛玉;同情心强,平易近人的宝玉;大方得体,圆滑隐忍的宝钗……

  木石前盟是前世的机缘,神瑛士者无心之举结下了一段风月奇案,说是前世注定,只怕造化弄人,有缘无份,有缘无份,亦未可知,毕竟,这“宝玉”本是顽石不通灵,“假作真实真亦假”,这其中的前缘种种,谁人辨得清?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宝玉初见黛玉,一眼相知,便勾起了这段前尘因果,两人相识,相知,自有一段奇妙的情缘,二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互生爱慕,尽管宝玉如何疯如何闹,黛玉如何哭如何怨,那又如何?他们还是抵不过一纸父母命,一句媒妁言。那个时代,世道固然,奈若何?只叹制度封建,荼毒人心……

  书中是这样形容薛宝钗的,“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谓黛玉所不及。”“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她,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是长辈们喜爱的孩子,他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行诸生色;可喜之人,亦未见亲密之情。能审时度势又能善待众人,这是宝钗得力之处,也是我敬佩之处。

  宝钗恪守礼教,在自己的心魂世界里,犹如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无垠的沙漠艰难前行,她本是十六七岁的妙龄少女,应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奈何罪恶的封建礼教将她培养成世故圆滑,看他人眼色生活的封建女子。

  她的情,本在胸膛中炽热的'燃烧着,在生活中强烈地显现着,在那个时代强烈的迸发着,然而,她硬生生地抑压着青春的萌动,极力掩藏着,最终将自己塑造成冰冷的时代产物,宝钗表面虽冰冷,但内心是柔软的。当她看见宝玉挨打,黛玉哭得梨花带雨,宝钗又何尝不是心如刀割;明知宝玉爱的是林妹妹,却义无反顾地在贾家败落之际嫁给宝玉,只为与他同守贫贱,抚平他内心的创伤……用情如此之深,却仍未得到爱情,落了个红颜薄命的结局!令我心痛不已,感慨万分,都说“懂事的孩子没糖吃”,我宁愿你不那么懂事,自私一点,多爱自己一点,也不至于此!

  红楼没有如果,一切是天定,世道之下亦如此,奈何卿命薄如此,只道造化弄人,亦无奈。

《红楼梦》读后感8

  我读过的古典小说是很少的,四大名著尚有一本未看过,《论语》《庄子》更不过是在初中老师一再要求下读过。对于《红楼梦》,心里谈不上痴迷,甚至也未曾买过所谓红学家写的红楼评析,所读过的不过最近才读的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所以很多看法仅仅是自己感受到的,未曾受红学家的影响。

  这形形色色的胭脂群粉,围绕在这一方小小的大观园里,演绎着平凡而不平淡的故事。

  古代的女子是什么样的形象呢?首先是宫怨诗,“入宫十六今六十”“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些都是我读过的句子;这些女子怨的是青春辜负,或是白白辜负没有“遭到”君王的玩弄罢了。再看那三寸金莲,裹得畸形的小脚,便想到女子为了美丽宁肯这样残损自己的肉体博得男子的爱怜。更有堂而皇之的正史上字字泣血的写道,古时围城,守城将帅便带头杀了自己的爱妾分给战士吃,然后是全城的妇女,杀光了才是老弱的男人。他们不知道她们的美,被杀的`女人里,有聪慧可人的,有温柔体贴的,有才华横溢的……这些他们都不知道,通通像杀猪一样杀掉了。

  从没有人认认真真为女子立传,即使是初步反映了觉醒的《牡丹亭》,杜丽娘也不过是心神微微一荡。起码我所读过的书里,除却《红楼梦》,认真描摹女子一生的唯有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所以《红楼梦》弥显珍贵。这里没有平庸,只有独一无二,属于每个女子的独一无二,谁也不是谁的影子。林黛玉亲手写就诗词,才气无人可比;薛宝钗精明世故,早通人事;史湘云巾帼豪气,令人叹服……薄命却非凡。

  美丽若没有人来欣赏也是徒劳。贾宝玉本是通灵宝石,后为神瑛侍者,不管哪一种身份他都怜香惜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污浊不堪”这样的话独宝玉有之,只有他知道什么是天地山川之精华。他写《芙蓉女儿诔》,痛哭潇湘馆,都是为女性唱悲歌唱颂歌。他说自己是人类的“渣滓浊沫”,是因为他身边生活着那么多聪明美丽的女子,他为她们又悲又愤,他痛恨自己是须眉男子。在我眼里,人类的“渣滓浊沫”何尝是宝玉,更应当是贾琏、薛蟠之流,他们恐怕更庆幸自己是须眉男子,可以玩弄女人而将其视作理所当然。宝玉固然手里心上也不干净,但他至少对这些女孩子是“敬而昵之”的,他不肯违背姐妹们的意愿,认真对待每个女孩子交给他的事情。这是我眼里这个“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男孩最美的地方。

  红颜薄命。古时崔莺莺,霍小玉,再到民国时孙曼娘,冷清秋,如今风行网络的各大写手更不惜用最狠的笔调写女子悲惨的结局。即便如此,因为她是女子,我依然为她们惊心动魄的美而欣喜,而落泪。

  红颜悦己,记忆伴随流转一生,这是《红楼梦》红颜如花十几载给我最深的感受。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它是一本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这部小说以当时的贵族阶层为中心,极其真实、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十八世纪上半叶封建社会的生活画卷,是这段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中国封建制度即将崩溃时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又重读了红楼梦。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由兴到衰的`过程。书中,有妃子、王爷、老爷、太太、小姐、丫鬟、小厮等等,最突出的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等。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是王熙凤。

  王熙凤善于管家,她将贾府治理的井井有条,丝毫不乱。一个政治高官说过,如果王熙凤还在世的话,让她来代替总统都可以。这一句话,就显示出了王熙凤的管理水平很高。她不仅管理水平很高,而且还很会讨贾母喜欢,在贾府的地位很高。比如第三回林黛玉初入贾府时:一语未了,只听见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想到:“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一段就可以看出王熙凤在贾府地位很高。

  怎么样,你们读过《红楼梦》这本书吗?

《红楼梦》读后感10

  读红楼梦最开始还是在高三上学期的时候。一次,我的同桌拿出一本《红楼梦》推荐让我看。因为我之前看过《三国演义》,对四大名著也颇有兴趣。所以就毫无犹豫地看起《红楼梦》来了。

  高三这一次看《红楼梦》我一直看到八十回才放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高三学习紧张,不能因为看《红楼梦》而影响学习;二是看到七十多回,有晴雯受冤而死,迎春误嫁中山狼,已经够心酸,不忍再往下看。

  我们那个教语文的班主任也经常在课堂上讲起《红楼梦》,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里面含有大量的古诗词,甚至连里面的药方都可以治病。于是也勾起了我们班很多同学兴趣,就有旁边的同学经常问我:“《红楼梦》主要是讲什么啊?”由于当时只看了八十回的我也只会肤浅的回答,说:“主要讲的就是贾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们在一起玩闹,一起吟诗作赋,还有贾府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难说得清。”最后还是我那同学一脸失望而去:“哎,同学,解释得不给力啊!”

  看完《红楼梦》之后,而我现在的`回答是:“《红楼梦》主要讲的是女娲补天是遗留下来灵石下凡经历一段红尘之事,感受爱情、亲情、友情之甜苦的事。

  先说贾宝玉。谁说那块玉不假,却还是那甄宝玉真。在小说中贾宝玉是个尊重女性从不像那些须眉浊物一样热衷‘仕途经济’独特的人。正是因为林黛玉也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路,所以宝玉和黛玉很是知己。而薛宝钗是封建深灰典型的淑女,她认为作为男子,就应出仕当官。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宝玉才更喜欢黛玉。可是悲剧的是,宝玉和宝钗最终结为了夫妻,黛玉却魂归离恨天,最后是中乡魁宝玉却红尘,是得宝钗年纪轻轻的是就得独守空房。我要说的是宝玉的对女性的尊重固然是好的,但他的不热衷于仕途的品质我却不怎么赞同。给《红楼梦》作序的舒芜说宝玉是封建社会的“新人类”。没错,宝玉确实是一个独特的人,他的独特的品质是得他再封建社会的须眉男子中闪闪发光。但我更喜欢甄宝玉,他也尊重女性,但他也热衷于仕途,绝对是宝钗眼中的好男人,可惜宝钗没有嫁给甄宝玉。如果同情他俩再一起,宝玉和黛玉在一起就一定是幸福的两对。

  《红楼梦》及时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这是舒芜说的。的确,颂歌是因为小说中充分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而女性的悲剧则是因小说中众多女主角均是悲剧的结果。从贾府里的小姐迎春、黛玉、宝钗、惜春等到丫鬟晴雯、金钏儿、鸳鸯、司棋等,那个有个好的结果。

  且说黛玉临死前说的那句话:“宝玉,宝玉,你好……”在这儿就给读者很大的遐想空间。可以是你好狠心、你好好保重……可怜的林黛玉真的是怜黛玉啊。

  总的来说,《红楼梦》真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中有两首诗,说的非常好。

《红楼梦》读后感1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粗粗的看一遍,只觉得里面的人们哭哭啼啼,非常令人厌烦,细细的品味,却品出许多道理。鼻子,酸了,心,早已酸了。

  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人物是宝钗和黛玉。宝钗很会做人,处事周到,看到别人没新衣服,她就把衣服给她穿。而黛玉很聪明,把问题看得非常清楚,作诗非常得有灵性。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黛玉了。许多人都说她多愁善感,我也有些感觉,但是,我还是说不出的喜欢黛玉。我认为宝玉、黛玉就是天生的'一对儿。

  而我最讨厌贾母。是她,使得许多悲剧产生。她定了宝玉娶宝钗的亲事,使黛玉抱恨而亡、宝玉绝望出家,宝钗孤独守寡。

  我比较喜欢“结诗社吃螃蟹”这一节,每当看到这一章节,我总能感受到他们那种欢快的感觉,让我也轻轻一笑。

  这个章节里,有一个情景体现了宝玉对黛玉的深厚情谊。当李纨让宝钗第一名、黛玉第二名的时候,宝玉道“只是蘅芜君(宝钗)和潇湘妃子(黛玉)的那两首还要再看看”,可见宝玉心里更希望黛玉得第一,让我真切感受到宝黛二人的志同道合。

  第二次作诗时,作者把景物生动地描写了出来,描写丫头们、主子们吃饭的热闹场景,让人仿佛看见了一般。凤姐一边逗贾母开心,一边与丫头们谈笑风生,气氛很好。并且把他们的喜好写了出来,细细品读黛玉的诗,你就可以感受到黛玉的性情。

  读了“湘云快嘴黛玉恼”这一章节,我也体会到了很多。

  第一,宝玉与黛玉在一起非常快乐,他为了不让黛玉睡出病来,就和黛玉躺着说话,逗黛玉高兴。他们的一个情节特别好玩,宝玉讲了一个小老鼠与香芋的故事,最后一句是说黛玉是“香玉”,黛玉听后,马上就来拧他。原来,宝玉是想说黛玉是一块很香的玉,可黛玉却听成了能吃的香芋,于是闹出了笑话。

  第二,史湘云幽默,心直口快,她被黛玉说是咬舌头说话的,于是她说:“我只保佑明儿你遇上个咬舌的林姐夫,天天让你去听‘爱’‘厄’去”引得众人大笑。但是她豪爽、口快,也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比如她把黛玉比作戏子,黛玉很气愤,黛玉因此还和宝玉斗气,让宝玉也难过极了。

  第三,黛玉有些小心眼,很喜欢钻牛角尖。宝玉要去看史湘云,因为之前在宝钗那里,于是来晚了点,黛玉马上冷笑着说:“我说呢,幸亏在那里绊住了,不然早飞来了。”然后生气回房,宝玉还没来得及与她解释,不巧又被人叫去了,黛玉就一个人生闷气。在我看来,有一点小题大做。

  现在我想到黛玉的身世,贾府的繁荣到衰败,园中那些小姐的开心到最后的被迫分离,总是轻轻的感叹一声。

《红楼梦》读后感12

  想必《红楼梦》大家都看过吧!这本书的作者是清代富贵人家曹雪芹的著作,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等。在四大名著中,它就是“大哥”有人说,曹雪芹写出这本书,就是要来诉说自己的身世,确实,书中的贾府也就是当时社会中曹雪芹的家,因为曹雪芹跟林黛玉的身世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如果色彩斑澜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顶峰,俯视万物。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儒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执,被执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颗颗被泯灭的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一张张被抹杀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在我看来,第七十回为最妙,主要为我们叙述了“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尔填柳絮词”。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必属丫头们与众人放风筝的事,没过多长时间,众人们的风筝都纷纷飞上了蓝天,可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总是放不起来,宝玉急得直出汗,遭到众人的取笑,可他更气更急了,气得将风筝恨地掷在地上,对众人说:“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这段趣味十足的语句中,我感受到了宝玉的天真,率直,纯洁的性格特点,后来宝玉经过那泼辣能干的探春的指点儿,换了顶线儿,美人越飞越高,直至不见踪影。次要的内容便是宝玉与众人结社赋诗。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飞燕舞,在这美好的季节,少不了组织一项活动,宝玉将散了一年多的诗社重新组织起来,请众人写诗......

  这本经典文学著作深刻地体现出了当时社会,朝庭,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考试,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一个婉转动听的故事讲述了当时老百姓惨不忍睹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作者的远大抱负。令人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人,内容真实,《红楼梦》才得以一代代流传至今。

《红楼梦》读后感13

  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题记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她是袅娜的潇湘妃子,曹雪芹将她比拟为西施式的清瘦之美。她是黛玉,优雅若清水芙蓉,娴静似娇花映水,圣洁如空谷幽兰。她素淡雅静,不以脂粉和珠翠加以装饰。黛玉,削肩细腰,身材修长,却偏偏患有“不足之症”,弱不禁风,病态柔弱。

  黛玉的母亲早逝,因家道衰落,自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黛玉天性自云守拙、多愁善感,保持着忧愁哀伤之态。她喜聚不喜散,不善交际也不会奉承,她就是这样落拓孤傲的女子,却被他人说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所以她不及宝钗那般深得人心,面对他人的非议,她只能哑然作罢,然后顾影自怜。黛玉是悲观主义者,她伤情葬花、抑郁惊梦、悲痛绝食、焚诗断情、含泪归天……一幕幕情节,浸染了她多少伤心泪,在那座金雕玉砌、富丽堂皇的大观园里,她终日郁郁寡欢。而她的泪,只落给宝玉一人,唯有宝玉懂她那缱绻的哀伤。黛玉是含着怨恨、无奈、悲痛、绝望的泪水亡逝的,她在世间徒留了太多遗憾和不甘,死后也没能释然。

  黛玉的苦,是天性所使,让万千读者感伤落泪。她用凄美的爱情,演绎了悲惨的命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她是妩媚的蘅芜君,曹雪芹将她比拟为杨贵妃式的丰艳之美。她是宝钗,清逸婉丽,温柔飘逸,文雅静肃,被誉为“群芳之冠”。她肌骨丰泽莹润,举止端庄娴雅,且没有黛玉那份娇弱的病态,与杨贵妃的'风韵不差毫分。

  宝钗出生在豪奢富裕的薛府,这使她做人处事都具备大家闺秀的风范。她随分从时,品格端方。曹雪芹说她有着“豁达的胸襟,超出常人的涵养”,她的温和与沉稳是贾府上下有目共睹的。宝钗不会为了小事而斤斤计较,也不会同黛玉那般爱争风吃醋,所以十分能笼络人心,最能圆滑世故,贾母和王夫人对她更是疼爱有加。宝钗恪守封建妇德,传统安分,对长辈言听计从,并痛恨伤风败俗之人。所以纵然自己深爱着宝玉,也要把情感压抑在心底。阴差阳错。黛玉、宝玉的相爱得不到长辈的成全,宝钗嫁给了宝玉。他们成亲那晚,黛玉泪尽归天了。自此,宝玉终日闷闷不乐,失魂落魄。宝钗最为愁苦,本以为能有一段美丽的爱情。不料,宝玉对自己冷若冰霜,对黛玉念念不忘。宝钗终究守不住宝玉,宝玉还是离去了,一走了之,杳无音信。

  宝钗的苦,是社会所使,让万千读者扼腕叹息。她用华丽的婚姻,谱写了不幸的一生。

  大观园里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她们都被情所伤,为爱受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们都是令人怜惜和疼爱的女子,在红楼中梦一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尾记

《红楼梦》读后感14

  目光碾过那本红楼,显得安然而又沉重。浮尘已在时光中抹去,剩的仅是那存于心底的感受。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对《红楼梦》中一些人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在以前,我觉得薛宝钗是一个冷酷而又自私的人。可现在想想,她也许比林黛玉更应令人叹惋。

  薛宝钗从小就饱读诗书,接受着全面而正统的教育,因而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正是这种教育方式,使她举手投足之间显露出大家闺秀的风范,成为一个强者。可是她的人生也因此受到种种限制,甚至连悲喜都不能显露。纵观她全书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那些封建礼教的束缚。能做到这样地步,让人不得不有钦佩之感。

  以前最不喜欢薛宝钗陷害林黛玉的一段,但现在想想,做出这样的选择,她也是身不由己的。她从小生长在贵族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观念应是深深的印在心中。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对于她来说,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去真正的应对。在我看来,她其实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封建的礼教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必须遵守的孝道。就是这样一个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书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黛玉之下。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正是这些,造就了书中堪称完美的她,即使是林黛玉,也挑不出她的一丝缺陷。但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也终归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之一:她是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忍心婉言拒绝?更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虽在一开始便规定了悲剧,但这样的结局,还是会让众人叹惋吧。

《红楼梦》读后感15

  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是著名清朝作家曹雪芹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

  记得很小就开始读《红楼梦》,那时,印象中大观园里的打打闹闹是一本《红楼梦》,总之,这本书只记录了贾史王薛世家的兴衰史。

  可再仔细品读,这本书不只是一个俗气的故事,这故事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凄惨。

  有着世外仙资的林黛玉,才华出众,却多愁善感。母亲早逝,她只得寄人篱下,与贾宝玉情意相投,怎料来了个宝钗,拆散了他们,黛玉最终也含泪而终。如果她自幼是个健康快乐的姑娘,那故事的结局定会改写。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可我不这么认为。在这背后,也只因她在意宝玉,她的心太细腻,宝玉却体会不到,于是她只有用诗发泄内心的情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除黛玉,《红楼梦》中其他女子的`结局,又何尝不令人叹息呢?

  宝钗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

  晴雯仅十六岁,被迫害而死;

  香菱儿时被拐,最终魂返故乡;

  妙玉被人劫持,途中又不从遭杀;

  红楼梦,又如人生一出戏。

  梦迷梦醒,戏里戏外,梦里是荒唐,戏外是荒凉。

  正如小说本身收尾之词: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9

  为什么《红楼梦》这么受欢迎?这是最好的答案!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清·曹雪芹

  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绝对称得上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没有之一。

  毛泽东说,《红楼梦》是中国“第五大发明”。

  鲁迅说,《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不可多得。

  张爱玲说,《红楼梦》在中国的地位全世界没有任何小说可比。

  不只我们视《红楼梦》为宝,就连海外读者都把它捧在了掌心。

  英国《大英百科全书》称,“红楼梦是一部非常高级的作品。”

  盛产大师级作家的法国,将《红楼梦》视为“宇宙性杰作”,称它像普鲁斯特、马里沃、司汤达合力创作出的“天才的鸿篇巨著”。

  《红楼梦》是一部跨时空的宇宙天书。它诉说的人情世故、生离死别、出世入世、爱恨情仇,无地域之别,永不过时。

  无论你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于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从《红楼梦》看见自己,遇到他人。

  无论你读过《红楼梦》,还是正在读《红楼梦》,或者是想读《红楼梦》,都可以来这里——红楼梦赏析(hlm364),一个红楼梦爱好者的聚集地。

  一入红楼兮,终生难再醒!

  这里有精彩独到的人物分析

  这里有真挚缱绻的相思情意

  这里有生活的悲欢离合与智慧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2-09

《红楼梦》读后感02-10

《红楼梦》的读后感01-16

《红楼梦》读后感06-16

红楼梦读后感07-08

《红楼梦》读后感05-23

红楼梦的读后感10-23

【热】《红楼梦》读后感02-28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02-09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