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15篇【优选】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1
自从识事起,我便听说了“四大名著”,而这《红楼梦》,便是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没有拜读过这本书,但现如今阅读起它来,竟也能体会到其中幽幽的哀愁,不得不叫我叹息。
林黛玉是这本书中核心描写的人物之一,我曾听别人提起,她的婀娜,她的悲伤,她的可怜。每个人对她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们也无需去思考作者写着本书时想要表达的本意,因为往往我们能够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只看她当初入贾府时所做的一切,便对她了解了大半。她是一个很温柔、讨人喜欢、顺人心意的姑娘,见到贾母便与贾母心灵相通,发自内心的哭泣,见到府上的姐妹会一个个施礼,吃饭时不愿坐在上首席位。她那么谦逊,温柔,善解人意,当然被长辈和同龄人喜爱。但她本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生长的一株绛珠草,为报宝玉的雨露之恩下凡至人间,欲将一生所有的眼泪送与宝玉,她的恩人。所以她多愁善感,对一切可怜的都要同情,她又何时同情过自己的?她与宝玉相互爱慕,可是两个人的家世又不允许一切的`发生,在那个时候,利益被看得太重了,重过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由此,黛玉更加忧愁,而宝玉却娶了别人,黛玉听说后伤心欲绝,从此一病不起,这就丢了性命。她报恩的泪水全都还给了恩人,于是与世长辞了。
这本书描写人物都很精细,但我认为只需研究黛玉便可看清这个故事。一段纯洁的爱情,却抵不过金钱地位的诱惑;一位绝代佳人,却最终败在了家世上。爱情本无价,却还比不上一个家族的荣誉;一个人的生命,却还比不上利益。那个时代的传奇,和这个时代的悲剧又有什么不同呢?现在的人们,只会看着金钱、权利,却失去了人生中最容易也最难获得的财富——快乐。人这一生啊,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吗?我们努力去追求的,不正是它吗?只不过它施了一个障眼法,让我们以为金钱、权力就能把快乐抓回来,但是它们不行。因为当我们拥有它们之时,快乐已然跑得太远、太远。所以,当我们还能把它追回来的时候,当我们还有权利享受快乐的美妙之时,请加倍努力,让快乐永远伴随你身边,而不是那些身外之物。
快乐,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红楼梦》读后感2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这本书以宝玉与黛玉、宝钗三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贾府由富贵显赫走向没落衰败为次线,深度揭示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当然,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的一众闺阁女子。
无论是别称蘅芫君薛宝钗的稳重平和,还是风辣子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贾宝玉的至情至义在这本书里都写得很精彩,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潇湘妃子——林黛玉。
黛玉入贾府,谈吐间皆是风姿;黛玉误剪香囊,那患得患失的思绪又跃然纸上;黛玉葬花,那多愁善感的女子让人不惜畅然;黛玉焚稿,那份痴情让人泪目。她的身世,注定他的孤苦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她的寥落忧伤。在大观园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也没有可以倾诉的知己,她曾对宝玉芳心暗许,却没能和她结为夫妻。
而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默、才艺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蓉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她曾无奈“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回燕子大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梦断有谁”,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惨结局。
《红楼梦》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的感人、凄凉而又快乐,而且题目也别出心裁,红楼是指富贵,意思是一切富贵不过都是一场梦,暗示荣宁二府兴荣盛衰,既点明了这本书的'中心,也总结了整本书,当然,这本书的诗更是多的不可胜数,让人不得不折服。黛玉的诗更是让人落泪,怪不得有很多人都来研究《红楼梦》。
我也曾想在府中过富贵生活,也想想当个文人墨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开头在好,梦想在好,不去努力,终究是场梦,还可能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就如同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一样,能考全县第一,很多是跟他的努力有关,他如果像有些同学一样,不愿写作业,爱玩手机,就不会成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这里作者难以直言而又怕不被理解的衷曲。
《红楼梦》读后感3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世人都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主人公贾宝玉,应该说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
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盖头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老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
《红楼梦》读后感4
读《红楼梦》的时候,谁又能忽视那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那个出生时就口含着一块美玉的少年呢?
作者用一阙《西江月》写出了贾宝玉的“乖张怪癖”,并且还劝告人们“莫效此儿形状”,但作者又借着风月宝鉴告诉我们不要只看文章正面,还要看背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当真事被隐去,我们该突破满纸假语存的字面意思去体会和探索其中的真意。
悲剧是对美好的毁灭,我相信作者写贾宝玉的形象也是如此。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曾经浪漫的少年作为作者心目中对理想、对纯净、对世间美好的描摹与象征。
作者说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甚至不需要去懂世俗的事情,在贾府外强中干的时候,他心爱的林妹妹都会在心里替他们算计着各项出入,冰雪聪明的林妹妹说如今府上入不敷出,可贾宝玉却觉得总不至于把他们饿死。少年不需要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需要在仕途经济上埋没了美玉的光芒,所以他纯净得近乎虚假,连物质的事情都不去考虑。
人也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能拥有纯真,拥有无条件的善良,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对他人报以温情的爱。人一旦面临着世俗的谋生,便从珍珠变了鱼眼睛。我相信贾宝玉是一个隐喻,那单纯明亮的少年总有一天会在时光里老去,失去青涩,忘却痴情,踏碎了竹马青梅。
大观园见证着他们生命中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美好,那时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还可以拥有明媚的微笑。最终大厦倾颓,心事被掩埋,唯有白骨如山忘姓氏,所有往日的温柔翻作后来的哀伤。
作者只能让那个他心目中代表着理想的少年选择出家,因为也只有如此,他才能像当年一样相信着美好。不被卷入这世俗的'污浊。雪地里大红衣服的他,是个最盛大的收场。红尘茫茫,他看破了这世间的繁华如梦。花朵含苞待放时是羞涩含蓄的美,盛放绽开时是热烈恣意的美,可枯萎时呢?作者不忍写他的枯萎,不忍让他成为乡野村夫,举止粗鄙、斤斤计较,为了五斗米折腰,只能把他送到佛门,归彼大荒。
我喜欢那略显凄凉的结局,少年留在岁月的岸上,那就够了,我不想看翩翩少年的老去,那如宝似玉的少年,不许人间见白头。
《红楼梦》读后感5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四大名著,暑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通过阅读,感觉四大名著不愧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瑰宝。它代表了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家史和《红楼梦》中所写的贾家一样,是个“钟鸣鼎食”之家,曹雪芹身经荣华富贵到贫困潦倒的起落悲欢,促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清醒透彻的理解。
本书中讲述了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因为家庭原因投奔来贾府,与贾宝玉一见钟情,本来是一段完美的姻缘,却又因为王熙凤从中使计,让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以至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看到此处,我为他们感到痛心
曹雪芹从真实出发,通过《红楼梦》把贾家在当时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一一展现出来,它预示了旧制度必将走向没落的趋势。
在书中我看到,曹雪芹通过刻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形象,写出人物的真实性,复杂性,每个人物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且都有着鲜明的个性。
我非常喜欢《红楼梦》这本书,它使我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怀才不遇的曹雪芹写出了自己,写出了世态炎凉,四大家族从繁盛到没落,最后以悲剧收场,不禁让人叹息。
这本书字里行间表达出了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即是赞颂又是悲剧,家族的.衰败,爱情的没落,最终创造了一个悲剧式的收场。全书总共九百多个人物,大部分都是描写女性,情节主要就是围绕着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等来发展的,书中的很多女性人物都没有好的下场,有的被强盗抓走,有的跳井而死,有的撞墙而死,有的含冤而死,有的被远嫁。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没能和宝玉走到一块,怀着对宝玉深深的思恋最终抱憾而死。她是我小说里面最喜欢的角色,聪慧恬静,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也就是因为它的性格,多愁善感导致她体弱多病,让人十分怜惜和同情,林黛玉的死是《红楼梦》里面悲剧中最深刻的一段。读完整本书让人觉得有一种压抑的感觉,悲剧式的收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多见的。这些都是曹雪芹对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痛诉,也看出他对世事不公的一种忿忿,他用这种犀利的笔锋描绘出心灵最深处的伤感。
对比现在生活的美好,我更懂得知足,我们民主,自由,我们有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需要定下心来,好好思考人生,珍惜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6
初次接触《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的感触颇多。抛去它的文化底蕴,含义内容和写作背景,只单单看他半文言的的写作语言,就会让我觉得索然无味,再加上本身这种对取材内容并不感兴趣,所以在四大名著中,认真看过的好像也只有《西游记》而已。若非老师明确留下去品味《红楼》的作业下来,我想,除了《红楼》中我所感兴趣的诗词一类,剩下的整篇《红楼》怕是不会认真的品读了。但《红楼》能成为经典也是有原因的,正如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过前十回后,在这里粗略有感。
《红楼梦》,原名为《石头记》。由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至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簒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在开头直白的介绍了故事的来源。一块剩下的补天灵石弃在路边,因缘而遇到的'道德一僧一道,由其点化而坠入凡尘历练,投胎为贾府公子贾宝玉。甄隐士与携补天石的僧道二人攀谈,隐约间察觉什么,欲想深究,却为南柯一梦。抱女英连在门后逗弄却遇疯僧乱语,后因此结交了贾雨村,并觉得此人不凡。贾雨村常来造访两遇甄家丫鬟娇杏在瞧他,便以为娇杏对自己有意。再一次酒醉之后,甄隐士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慷慨解囊帮助其进京赶考。后贾雨村不告而别,看灯时又失英莲,再加上葫芦庙失火殃及甄家,被迫入住岳父家,遭人冷眼,被一僧一道点化出家。
贾雨村高中后,回乡寻甄隐士报恩不得,便娶了甄府丫环娇杏为妾。不料被参免罢职。家财散尽后经朋友介绍教林如海之女,黛玉。一年之后,贾村雨与旧识聊起金陵贾府,有人报喜,可向林如海求得复职信,要赶赴金陵。黛玉的母亲病逝,林如海托付贾雨村护送黛玉去金陵。初入荣府第二天听闻薛夫人之子薛蟠杀人一案。
人物虽多,出场也看似杂乱。但实际上丝丝紧扣,句句相连。每个人都好像都是故事的主角,虽看似无用,但都默默的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比如那一僧一道,提点着众人,点化甄隐士出家;娇杏偶然一瞥,却使贾村雨高中回来无处报恩之时高轿迎娶。笔锋不急不缓,收放有度;情节紧凑有序,扣人心弦。
《红楼梦》读后感7
我喜欢《红楼梦》,喜欢它营造的那个“女儿国”,喜欢它那朦朦胧胧的情感世界,喜欢它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第一次翻开,揭起“红楼”一角,就见香烟缭绕,朦朦胧胧中,一位秉绝代娇容,赋稀世俊美的佳人正拨弦而唱红楼一曲,凄凉婉转、哀怨愁叠,刹时落红成阵,人似离魂。
金陵一钗的林黛玉不单有古代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容貌,更有着令人惊叹的才华。潇湘馆清幽的环境,书房的格调凸显出她的高雅脱俗,加上有咳血的毛病,使她呈现出腮红压倒桃花的美态,就是这样一位病西施在母亲逝世后迈着三寸金莲一步步走入了爱情的牢笼——大观园,虽然我还是个中学生,不应对此作太多的感想但我还是对她的结局深表惋惜。贾府中的男子数不胜数,但她爱上的偏偏是个多情的种子——贾宝玉,这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五彩石,为了还泪,一个化为女体,到人间为他倾注毕生的泪水,泪干了,也就香消玉陨了,这注定了林黛玉的悲剧。但上苍既然让她还泪,何必让两人一见便“似曾相识”,又何必再介入什么“木石前盟”,“金玉良姻”。
林黛玉的情是专一的,她的心中只有宝哥哥一个,不再会正眼看其他任何一个男子,而贾宝玉不同,身边佳人如云,虽然心中也只有林妹妹一个,但却还流连着其他的.女子,一个才貌可比黛玉有着金锁的薛宝钗,一个咬舌可爱有着金麒麟的史湘云……“都道都是金玉良缘”难道注定两人此生无缘?宝哥哥在黛玉心中的重要地位,使她有时也会“争风吃醋”耍耍一番嘴皮使她在众人心目中显得孤高自傲、尖酸刻薄,没有薛宝钗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有谁真正了解她内心那番寂寞,痛楚。
林黛玉不会像薛宝钗那样提醒贾宝玉多涉及仕途,她没有那种封建的旧思想理念,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说的人,她追求的是另一种浪漫的境界。她的爱溢于言表,淋漓尽致。跟宝玉一起读《西厢记》,日夜守候在生病的宝玉床前……所以在宝玉心中黛玉更被认定是此生的知己,但她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是一种“不向上”的表现,再加上身子带病,贾府的“家长们”就更加认为薛宝钗是贾宝玉的配偶,这便引出了一出“掉包计”,林黛玉也在这出戏中“香魂一缕随风去”。
“女子无才便是德”。要说错,那么一开始的“似曾相识是”一个“错”,黛玉的才华是一个错,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更是一个错。
掩卷沉思,为黛玉悲剧感慨之余,心中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只是一个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8
第一次接触到《红楼梦》,不知道红楼之中每首诗的含义,更看不出红楼的广博,那些探秘寻踪更是远远相隔,但是还是不可自拔地喜欢上红楼梦,喜欢里面多彩的女子,那些才气横溢却注定不会幸福的女子。
红楼的诗词当属绝妙,真正能记得的,也只有《葬花辞》和《芙蓉诔》。喜欢这两首,也是因为黛玉和晴雯,那两个牙尖嘴利、顾态流连却终究不讨喜的女孩子。黛玉的.才气,耍小孩子的脾气,毫不遮掩地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特别把一个女孩子的小心眼和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晴雯勇敢,利落,任性,尽管撕扇子、半夜吓人还是挑灯补孔雀衣,临死前,把自己的指甲和内衣给了宝玉,说:“早知要担这样的名,还不如当初?”我想她们都很不甘心吧,她们空有了美貌和才气,却从来没有真正做过什么。
想到那些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女子,最终都逃不了的凄苦命运,真觉得造化弄人。有貌怎样?有才怎样?有家世又怎样?那些曾经拥有的一切竟然无法换取一个简单幸福的生活,这才是她们最大的悲哀。无论是有没有学识,无论有没有遵循礼教,无论性格怎样,无论出身如何,到最后还是逃不了。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
《红楼梦》读后感9
听爸爸说我小的时候,喜欢看书,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他的书房里“捣乱”,找几本认为不错的古典名著来阅读。说是阅读,倒不如说是浏览:毕竟当时的我才8岁,只会看那些插图,是看不懂它的内涵的。可也就是这些栩栩如生的插图,让我爱上了古典名著阅读。
8岁时,第一次翻开了《红楼梦》,那微微泛黄的书页,似乎被我的前人翻阅过很多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人物的图片,画上的女子,明眸皓齿,胜似天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脑海里留下了《红楼梦》好看的印象。
10岁时,初学文字的我再一次看见了《红楼梦》,咬着手指头,却怎么也读不懂。繁琐的字体,枯燥的文字,让我理解了《红楼梦》的含义,那就是:乏味。
13岁时,偶然间听到同学在讨论《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令我意外的是,我竟然对他们所说的情节没有丝毫的印象。回到家里,我在书架的最上一层找到了它,可它早已被尘土遮盖了模样。坐在窗前,我带着疑问翻开了它,第一页,仍是那些女子微蹙黛眉的模样,我冲她们微微一笑,便扎进了《红楼梦》的`海洋。这回,我用我这13年来学到的知识读“懂”了它。在这里,我明白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无奈,也气愤林黛玉不敢爱的软弱,更惋惜她郁郁寡欢,泪尽命绝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憎恨王夫人等人扼杀他们爱情的残忍。这一切,让我明白封建是多么可怕,甚至有些庆幸自己生在了二十一世纪,不用囚禁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中。也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我才能和男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分享知识的快乐。
14岁时,应老师要求赏析《红楼梦》,这一次我又有了新的感受。开始羡慕作者的才华横溢,把人物刻画得如此传神,宛若真人站在你面前一般。想象力还那么丰富,情节曲折跌宕,让我不得不叹服。
如今,我15岁了。再一次坐在窗前,拿起《红楼梦》,不知道又会对它做何诠释。不过我相信《红楼梦》一定能给我全新的感受,让我体会到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如果有一天,你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何不尝试着去体会一下《红楼梦》的意味悠长呢?
红楼梦,梦断愁,情字何解。
两情悦,终不守,阴阳隔绝。
《红楼梦》读后感10
蒋勋说《红楼梦》是一部关于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于是,在他这本《蒋勋说红楼梦》的8册书的第1册里,以原著为底板,解读了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在理解和欣赏的视角下,让读者一窥那被他称为“隐秘而不定” "情深而善变“的青春期风貌的同时,其辩证思维、独特视角,引导读者思考如何与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处和沟通,并引出关于“说教”之于成长的作用。
尤其是贾宝玉在学堂里与秦钟、贾蓉等的同性的喜欢与纠葛,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有悖于习惯认知的内容,更是凸显了青少年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模糊而不为人知的隐秘内心。读来,更觉得,理解人在不同时期的`内心和情感,是何等重要!
上流和下流
人性中都有动物性的部分和升华的部分,从成人的角度看,老师或父母希望孩子动物性的部分都没有了,一下都变成了圣贤。
如果说“下流”不再是个预设的“坏”的判断,语言学上的“上流”跟“下流”,只是两个不同的状况,就是:一个可以提升,一个沉沦在动物性中,两者是互动的。
只有对人性里往下坠落的部分有更多的了解,提升才有可能实现。
沟通
当我们之间开始双向沟通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么多年我跟他们讲的生活秩序、道德规范都是废话,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
所以,当你不先预设立场的时候,你的窗和门就是打开的,有很多东西会进来,让你了解。
如果,你把门窗都关了,你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个时候你的那些唠唠叨叨永远不会产生作用。
我正是因此同情贾政。他讲的所有知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些青少年在学校里的任何事情。作者在这里用了”鱼龙混杂“和”下流人物“,是在讲人性的多面性。
一个孩子在温室里你保护得再好,他最后也不可能在温室里长大,你还是得把他送出去,这是他成长的一部分。外面的世界你再不喜欢,他也必须要在那个世界里成长。
台湾有一个写作和读书都非常好的知识分子,他很不喜欢外面的教育环境,就把女儿放在家里,单独教她。我听到以后觉得有点惊诧,我觉得即使是再深的爱,也不能把孩子放在玻璃房里面。因为怕孩子被带坏,而把所有自己认为坏的部分切割掉,这是最危险的,因为好与坏是相对的,就像防疫针一样,注入病菌会使人产生抗体。
《红楼梦》读后感11
大概七八岁时,爱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对于名著,却没有一丝一号的兴趣。偶然间,翻开了这本《红楼梦》,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那是一本青少年版的,当时还不能完全读下来所有字,查查字典,连猜带看的就过去了。虽还读不懂细致隽永的文字中博大精深的含义,但还是被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从此,我开始了文学的征程,顶点是胜利的辉煌。
书中人物可谓是变化多端。痴情不悔的贾宝玉,城府颇深的薛宝钗,心狠手辣的'凤姐,卑躬屈膝的袭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奴才丫头,无一不栩栩如生的映刻在脑海中。而我最爱的还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爱情的凄婉歌颂。一曲《葬花吟》,又唱出了她对爱情多少的执着。从最初的进贾府,直到中间元妃省亲,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到最后的家道中落。从繁华到衰败,一次次对宝钗的猜疑布满了她一颗敏感而又多疑的心,直到听到一句“我为姑娘病了”,便大可以去了。宝黛新婚之夜,坐在床上的却是宝钗,而潇湘馆的黛玉,却已魂归西天。我也入了情,竟哗哗落了泪。爱她,她的文采,她的多愁善感,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切她的经历,都深深印在心中。看完后,竟觉得有丝许庆幸。庆幸黛玉未曾经历到贾府查封,更庆幸我结识了《红楼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处在封建社会,贾府的一切都令人悲叹,令人歌讽。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七八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读懂了一些,看透了一些。而看懂了一部分,才知,这本书,可真是高深莫测啊!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袭人实则宝钗的小照。而晴雯抱屈亡,更暗示了黛玉的命运。是啊,“西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写给晴雯的悼词,却年年想不到竟成为了对黛玉命运的批判!
从第一次看这本书,直到现在,多多少少也看了好几遍。但总忘不掉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文学最基本的渴求与吸吮。如干旱的海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从那时起,从那本《红楼梦》起,我成长了,不再拘泥于浅显易懂的童话,踏上了文学之旅。一开始,我如一叶小舟,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航行,总感觉光明正要到来,却又无从寻找。突然出现的渔火点燃了,望向四周城市,正在远方的天际。而《红楼梦》便是那渔火,点燃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有了对文字的渴望。人总有那么一本启蒙书,如果我有,那便是它了。
一本《红楼梦》,牵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一本书,开启了成长的大门,受益终生。
《红楼梦》读后感12
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因为她生在大年初一,所以取名元春。她被选为了贵妃,皇帝恩赐她回家省亲,贾府特意建了一座大观园。
终于等到了正月十五,元春回家了。贾府张灯结彩迎接她,那场面真是热闹、隆重!红楼梦第17回、18回就写了贾元春宁国府归省庆元宵的情景。
从这一章里边儿我读出来皇妃回家真是不一般!为了迎接她回家,先花费那么多钱盖了大观园。回家时,宫女、太监一拨接一拨出场,贾府老小全部跪着迎接,真是豪华奢侈!
但贾元春当了贵妃,一点儿都不开心。文中好几处写到贾元春落泪,她看见贾母时,书中写道,“贾妃满眼垂泪”“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她还说宫里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说是回来省亲,但待了没多久,宫里就又召她回宫,最后她强忍着泪水离开了自己的家,而这一去直到死也没再回来过。贾元春真是可怜,虽然她是一个皇妃,表面很风光,但却一点儿也不开心,她心里的悲伤又能给谁说呢?古代的女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是木石前盟的刻骨铭心,还是金玉良缘的天做之和,那只身离去的的背影在那个时代象征了自由仰或是孤单。
大观圆里的红墙绿瓦,莺歌燕语,其实不过是红楼一梦。在曹雪琴意气风发的那个年代里,更多的其实是束缚,于是才有了林黛玉的葬花,才有了贾宝玉的出家,才有了薛宝钗的悲哀。
贾林两个人的爱情可算是可歌可泣,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一直是现在崇尚恋爱自由的象征。可是当人们在赞颂他们的时候又有谁看的见宝钗的伤口,谁,谁,谁。
我喜欢宝钗,在这个代表封建礼教的女子身上,我可以感觉到她对幸福的执着。我想我也是一个对幸福执着的.女子。很勇敢的守侯着若即若离的爱。
贾宝玉离开了,他应该有他的追求可是他辜负了那些爱他的人。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和宝钗继续生活下去,即使我不爱她,也会和她好好的在一起,这不是承诺是责任。对于宝钗也对于即将出世的孩子。
我不会渴求一份得不到的爱,我想自己应该会和一个很爱自己的人生活,平淡,宁静,也会幸福。
好好的珍惜吧,不要伤害我们爱的人,更不要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13
苦雪烹茶,临月梳妆。拂去一身喧嚣与浮躁,共话一瞬拨走弹指岁月的弦,卷起一角书页追忆往事,只为觅寻千百年前斩不断理还乱的缘。
浮世为笔皆成愿,离散离别漫旧卷。欲取那天上月赠之香消玉殒于繁华竞地的潇湘美人——林黛玉,透过清浅的纱帘,我端起袖子,目视其容,内心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悔否?”。书中有言“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便是林黛玉,黛玉天性清高孤傲,且容颜昳丽。如此生得标致而清灵的人,应当是与繁世同存百年,但奈何天意弄人,她入了那百家之首的贾府,最终落得泪尽而逝的下场,可谓悲凄。这般凄苦的结局,黛玉心中是否悲鸣,又是否悔恨?她曾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又亲手将落花拾进锦囊,建花冢,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样有着诸多忧愁的女子,我想她该是心有些许悔罢。而隐于《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句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千转的念想被打落成一片杏花香,充盈了岁月,濯洗震颤的心灵。风吹叶林万里,仿佛又见那“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的薛宝钗,若说林黛玉的美清如芙蓉,宛若仙子的脱俗倾城,那她的美便是淡如牡丹,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恰似应证了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宝钗心无风露清愁,不喜伤春悲秋,她不会望花开花谢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宝钗早已融入封建世俗,但她却又始终希望挣脱这沉重的枷锁。所谓的礼教为宝钗觅得“良人”贾宝玉,却未曾想那竟是她一生悲苦的开端,宝玉出走,她苦守贾府不得始终。这样的凄凉,早些时候已有征兆,《柳絮词》一词便可见,“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的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柳絮本是无根之物,命运掌握在风雨中,纵使飞上青天,也是一种不可预知的飘零罢了。宝钗就似这柳絮一般,陷于家族命运的挟持下,而那借“风”而上不过是她心底对挣脱命运,争得自由的渴求。
踩碎所有的月光,踏破隔岸琼瑶,抬头看到风起青萍,北风凛然书写千秋万载,吹星辰烙印在我心上。恰似朦胧月下绰约人影,《红楼梦》生来便是书写匆匆不止又饱含遗憾的相遇,其韵之美凄,何妨古今千百年,顾盼生姿仍潋滟。
《红楼梦》读后感14
中国上下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渊远流长的历史中发光发亮的名著不计其数,但我认为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当属于清朝时的《红楼梦》。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些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染着他的读者,使人感动,叫人沉默。
作者曹雪芹,在我看来他一生是凄惨的。少年时父亲被革职,全家北迁,生活贫困。后又流落到北京西郊,家徒四壁,爱子重病,却因无钱医治而身亡。在这无奈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人生百态,体会到世态炎凉,所以才能写出这样不朽的名著。
说到《红楼梦》,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篇以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题的悲剧。但在我看来,它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作者通过各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各种复杂的社会背景来写这个看似和平安宁,实则早已暗潮汹涌的贾府,也成就了很多经典文学人物,比如泼辣有心计的凤姐,老实懦弱的迎春,天真伶俐的'晴雯,以及那位可笑的刘姥姥,但让我最难以忘怀又沉思良久的女子,莫过于黛玉和宝钗了。
薛宝钗,出身于豪门世家,所以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以及圆滑处事的为人。她对宝玉有着朦胧的爱情,所以最终他才愿意假扮黛玉嫁给宝玉,从而导致林黛玉死亡。当她在游玩时无意撞见两个丫头在密谈时,她为了脱身,居然可以把问题全部丢给黛玉,足见她的心计和城府。她劝宝玉去博取功名利禄,学习应酬世务以便飞黄腾达,可是宝玉一向是厌恶那些官场腐败之人,自然不悦,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她与宝玉在思想上的分歧,所以她注定了不可能成为保育思想上的共鸣者。但是她的才干、能力以及出生都是最适合当宝玉妻子的人,而且贾薛联姻也可进一步扩大贾家势力。所以贾府的人为了自身利益,用一记偷梁换柱让宝钗嫁给了宝玉。
相比薛宝钗,黛玉的家世就略显清寒了。她出身于书香世家,早期丧母,随后父亲也身亡,寄居在贾府中,所以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的性格与宝钗截然不同,她不会刻意讨好别人,不懂世故,她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当她听到宝玉要娶宝钗时,气急攻心,最后身亡。但她和宝玉都是一样的,都是那个时代的背叛者,有这思想上的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及贾府人的自私,致使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在这两个女子身上也可以看出一个道理,人的性格会决定她一生的结局。宝钗能干,她成为宝玉的妻子,黛玉清高,成为了宝玉的恋人。如果将角色互换一下,那三个人都不会幸福的。
《红楼梦》读后感15
月华如水,悄然浸满窗楣。捧起一本《红楼梦》,倚窗而坐,轻轻翻开书页,一处胜景映入眼帘,我悄悄地走进了书的世界……
迈入荣宁二府,浏览华贵的大观园,瞥见群芳的芳容与斗才,见证大家族的兴与衰。不知何时我被深深吸引,因其欢欢喜喜,因其悲悲戚戚。犹记得黛玉提着花囊,拿着花锄,在潇湘馆一般清泉流过的沁芳闸,用纤纤细手撒落花瓣,悲吟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书外的我为此紧锁眉头,多愁善感的女子,自命清高的'黛玉,怎能不让人牵肠挂肚?
“哟,老祖宗,”王熙凤是人未到而声先闻,“我可想死你了!”精明的人儿带着甜甜的嘴巴一同倒在贾母的怀中,喜得贾母乐不可支。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胭脂里的英雄竟落得可悲下场!“露轩影,惆怅离情,落月成孤倚。”
“莺儿,送这个给林妹妹,倘不够,再来拿。”宝钗牵挂着黛玉的病,虽然黛玉对自己总是冷嘲热讽。啊,真不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难得如此大气,难得如此宽容,不愧是我之最敬。“声声催,忆当初辉,新月几流星。”
眼前掠过睛雯撕扇子做千金一笑,宝玉称“姐姐”叫“妹妹”地哄,香菱痴迷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湘云“襁褓之间父母违”的身世与青石板上酣然的睡态……“一声弹,指浑无语,独自立瑶阶。”
有人看《红楼梦》望出了轮回的悲苦;有人亲眼见证了世代的变迁;有人为大家族的兴衰而遗憾心头。而我,同样如此,痴迷其中自拔,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三生石前,黛玉得以甘露滋润,脱草胎成人形时,为报灌溉之恩下世为人,“我把这一生的眼泪给了他,便也偿还得过他了……”故所谓“冷月葬花魂”,花魂是谁?是黛玉自比罢!她仿佛早已预料到自己的结局,看到了落花尽头穷途的幻灭。
《红楼梦》,我的心之所想,心之所向。我爱你把凡尘看的透彻,爱你把人物写得多姿,爱你把“荒唐”写得入木三分。一把辛酸泪,把我的生活也化作甘甜。正如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红楼梦》,我魂牵梦萦的世界!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读后感01-16
《红楼梦》读后感05-23
《红楼梦》读后感06-16
红楼梦读后感07-08
红楼梦的读后感10-23
红楼梦读后感02-09
《红楼梦》读后感02-10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9
红楼梦读后感07-08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