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后感5篇(通用)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三国读后感 篇1
特别喜欢君臣的关系,
曹操和郭嘉,荀彧,程昱,贾诩。
刘备和诸葛亮,法正,庞统,赵云。
孙权和周瑜,张昭,鲁肃,吕蒙,陆逊。
荀彧出身东汉名门,名气和影响都很大,一直担任尚书令,就是宫廷秘书长,曹操出外行军大仗,就交给荀彧让他看住朝廷,还帮曹操出谋划策,曹操在外面打仗,有了问题,总要写信回去问荀彧,和随军的郭嘉,贾诩一样。也叫是说荀彧对于曹操,是萧何兼张良,和曹操关系破裂是政见分歧。
在曹操集团里只有荀彧才真正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自己的在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荀彧的理想是辅助一位乱世英雄,平定天下,匡扶汉室。然后曹操让他失望了,这里面有个过程,原来三十七岁的东郡太守曹操的确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将领,十二年南征北战,这是荀彧看来是应该的,因此鼎立玉成。五十四岁的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大权独揽,荀彧也认为合情合理,五十八岁为自己弄个“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的待遇,书里说荀彧也能接受,因为萧何毕竟忠于刘邦。当曹操暗示董昭等人策划封公建国一事,荀彧就不同意了,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立即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很清楚,曹魏一旦建国,天下就不姓刘,这就突破了荀彧的底线。对于荀彧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理想的破灭更为痛苦。所以他的死亡也成了谜案。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平时经常找曹操岔子,还攻击曹操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所以曹操杀了孔融。
关于吕蒙,据《江表传》孙权曾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现在都是做长官的人,应该多读点书,吕蒙说,军中事务繁忙,哪有时间读书!孙权说,孤难道是要你们做学问,当博士?也就是多少懂一点历史罢了!你们事多,难道比孤还忙吗?光武帝南征北战手不释卷,曹孟德逐鹿中原老而好学,你们怎么就不自勉呢?于是吕蒙开始读书,读得比儒生还多。吕蒙原是一个天分很高悟性极好的人,阅历又多,一旦读书就有了见解。实际上吕蒙也是好不容易才脱颖而出的,他原担任别部司马,一个没有定员的杂牌军头目,有天孙权接班后,精兵简政,吕蒙得知就借钱买装备,搞军训,让视察的孙权眼前一亮,开始培养打造吕蒙,最后吕蒙也没让孙权失望。
赵云为什么不受信任,在刘备东征的'时候,赵云是反对的,他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因此“不应置魏,先与吴战”。这就是所谓的逆耳之言,赵云则不受信任,不得随行东征,刘备和曹操一样,也是强权人物,容不得别人反对自己既定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刘备不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行事,也不听赵云的意见。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的确是曾经“希世一时”,但那只是相遇之初,的确如鱼得水,在赤壁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经常促膝谈心,双方“情好日密”,以至于“关羽,张飞不悦”从赤壁到白帝托孤,整整十五年很少看见诸葛亮的身影,也很少听见他的声音,带的都是庞统和法正。
刘称帝,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却不开府,这理解为刘备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还是有所保留的信任,诸葛亮和刘备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是两人的政治理念发生冲突,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之一,是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只有利益。刘备忘记了自己的理想,诸葛亮没忘,然而尴尬的是,这种微妙的变化谁都不能说出来,刘假装没忘,诸葛亮也不能揭穿,只好心照不宣,诸葛亮埋头干自己的份内事,刘靠法正去摄取更多的利益。
这本书,我最敏感的就是理想2词。我很羡慕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喜欢讨论一个人物的性格,自己比较注重谋士,而对五虎上将,和曹操那边的猛将除非是不得善终或死于非命的比较同情感慨,我还是比较喜欢计谋,辅助的故事。一切关系的转变和过渡。
品三国读后感 篇2
怀着对三国的向往之情,为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与智慧,我阅读了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撰写的《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书籍。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书籍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不求甚解",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不能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对朋友同事要以诚相待。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品三国读后感 篇3
读易中天《品三国》上册后,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现代观点,通过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三种形象即历史本来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进行剖析来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很喜欢三国,一定读过或者了解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对其内容已烂熟于心,但是《三国演义》是以刘蜀为正史,对曹魏或多或少有贬低的内容。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而易中天先生治学严谨,查阅陈寿《三国志》、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的批及《九州春秋》等历史资料来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如曹操落难,经过朋友吕伯奢,并杀其一家人后这节内容,在《品三国》引用史料上的内容,说曹操杀人以后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杀了以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来款待自己,误杀好人,这才会“即而凄怅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里也是很凄惨,很悲伤的,只悲伤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至少还没有“丧尽天良。”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很大,“凄怅”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且这句话是理直气壮说出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再如《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不但运筹帷握,决胜千里,而且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按照他的“锦囊秒计”行事,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实并非如此。“锦囊秒计”是有的,可惜是发生在曹操身上的,这件事情是记载在《三国志 · 张辽传》里的,时间是公元215年。
《品三国》上册对曹操的评价是:他大气、深沉、豁达、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又有个性、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有众多嘴脸集于一身,不可为是一个奇迹。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与雄,但是曹操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称为“
奸雄”,而易中天先生在“奸雄”前面加上“可爱”两字,称为“可爱的奸雄”。
读完此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绝对的、简单的用善与恶、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观念来看待,是要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好心的人是怎么变坏变恶的。更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多方面、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也不要盲目的信服书本,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人文科学的优势,不象自然科学真理只有一个,如果在自然科学真理不止一个的话,对自然科学就很难进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学里就不需要去证明真理,也不必要去证明真理,重要的是在于得出真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充实我们的知识。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全面看待他,当然,由于我们不是当事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资料,可能一些观点言论有所误差,所以,我们才要各抒已见,发表各自的看法,尽可能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人家一起分析和判断,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的面目。
易中天先生所著《品三国》目前之所以能这么畅销,因为他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籍,风趣、幽默,当中掺杂了当代的大众语言,颇受人民群众的口味,自然看的人就多了。所以就遭到不少的学者对其著作进行批判、讽刺和挖苦,说历史怎么可以这样说的呢?怎么能这样误导大众呢?所以有记者问易中天先生有很多人读过《三国演义》,几乎很少有人读过《三国志》,如果读过你的《品三国》后就把你所说的内容当成正史怎么办?易中天先生回答到学术讨论的目的不是比个高低,争个输赢,而是探明事理,启迪智慧。同时把清人赵潘在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加以略改,并与诸君共勉: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书非好辩;
不审势,既褒贬皆误,后来治学要深思。
品三国读后感 篇4
他,手持一柄鹅羽扇,微闭双眼,有序地指挥着战斗,成就了一场场闻名的战争;他,后已”,历代人们都这样赞扬他,真是名副其实,他哪怕重病在卧,还想出了木偶退兵,锦囊杀魏延等计谋,如此人才,令我们不得不敬畏佩服,他,就是诸葛亮。
一柄青龙偃月刀,是他独一无二的标志,无数敌人被他斩于赤兔之下。桃园三结义之时,他的壮志豪情便尽显无疑。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勾勒了他侠肝义胆的面容。他是一位勇猛的战将,温酒斩华雄,是他的成名之事,更是他铁血之心的展现。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忠”,他虽身降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为了刘备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只因他内心对蜀国的热爱。乃至他后来的千里走单骑,都是一片忠心指引着他无畏前进,他的忠和义,在乱世中是绝无仅有的,他也可谓智勇双全,善读《春秋》的他,水淹七军,大破敌军的阵脚,也让他的威望越来越来高。著名的刮骨疗伤中,他不畏疼痛,摆设酒宴,直接伸出手来,当华佗说道:“我下手后很疼,请将军忍耐”时,他便道:“随意你弄,我岂会和世间的俗人一般怕痛呢!”,当华佗割开他的皮肉,一直深到骨头处,骨头已经发青了,华佗用刀刮骨的声音十分清晰,军帐上下全都掩面失色,他却无视手臂的失血刮骨之痛,边喝酒吃肉边高兴的下着棋,毫无痛苦之色,这不可不谓坚韧,他,就是关羽。
望梅止渴,这个因他而产生的故事,凸显了他的狡诈,但也展现了他的聪明。他是一个实干家,曾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等诸多事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心怀壮志,想要成就一方霸业,他排除眼前的障碍,一步步走上了征途。煮酒论英雄之时,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将刘备吓得不轻,逼走了刘备。本可以称帝的他,一直未废帝,作为一位英雄何须以帝位而劳累自己,这也是刘备没想到的。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大军事家,作为奸雄,他不轻易向敌人吐露己方的信息,袁绍的谋士许筱夜晚见他时,许筱问到:“您的军队中尚存余粮约多少?”他答道:“可以支撑一年。”许筱又笑着说:“恐怕未必。”他便一再欺骗军中粮食还有余:“可支撑半年”,许筱拂袖而去:“我以诚心投奔,你竟欺骗于我。”他不得不到:“可支撑三月。”许筱大声说道:“不要骗我,粮食已经没有了”。从此便可看出他的狡诈。官渡之战,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正因他的奸诈多谋而造就。他虽狂妄一些,但也真实,他说,如果天下没有他,不知几人称王,这不是大话,称帝的袁术,便被他灭了,而后来蜀国也终败于魏国。他也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诗人,《龟虽寿》便吐露了他内心的壮志,还有诸多精美诗篇,都是他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他,就是曹操。
品完人物,再联系体会下三国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君主昏庸,天下诸侯一并而立,天下局势纷乱,常年的.战争让人民痛苦不堪,各路英雄有的特别无知,不会重用人才,而有的英雄心怀壮志,却无法实现,当时最先出世的几位公认的英雄,又有几个在三国鼎立之时有所作为,好像只有刘备和曹操,刘备一心复国,只为他热爱的汉室,对祖国统一的深深期盼,而且他也十分体恤人民,深得民心,但无奈军事上虽有诸葛亮,却总有些不顺利,反观曹操,他为人被世人所鄙视,称他为“奸雄”,但他心中的壮志却能按他的意愿步步实现,这与他内心尚存的良好品格也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再看其文化风采,曹氏父子三人都是为人熟知的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在三国时代能做到如此,不得不令人佩服。三国出英雄,乱世之中,有这些人物,为世间增添了百味,令后世的人回味无穷。
诸葛亮、关羽、曹操,三个人物,各有不同的精神,有聪慧机智,有忠心耿耿,有追求成功,这无一不是他们的特点,细品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优点,感受三国背景,体会世间百味,读三国,益处多多。
品三国读后感 篇5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 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谋士。
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淋漓尽致。
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
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杀死。当然,吕布堕入情劫,窝里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从他父亲对他“家贼难防,偷断屋梁”的评论来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个必然的结果。
刘备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让那么多优秀之士死心塌地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一代枭雄也有缺点,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还来了个“白帝城托孤”,又让他那不该被赵云救回的儿子害死了一批人。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说到一个个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优秀的军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只可惜被刘备“三顾茅庐”骗了去,于是感激涕零,为刘家卖命。《出师表》虽明世,却无疑也是他的提前写好的遗嘱。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只是因“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将风度,但这也许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之聪慧而对他的一种诬陷。后人说他小气的说法,也许只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吧。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有机会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国》,相信你会明白的更多,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容括了人生百态,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品三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品三国读后感12-28
《品三国》读后感04-12
《品三国》读后感05-01
品三国读后感03-29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02-03
《三国》读后感03-18
《三国殇》读后感12-28
三国读后感10-16
三国读后感04-30
《三国演艺》读后感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