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8-24 18:20: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一把辛酸泪,淌出了几个家族的兴衰,满纸荒唐言,严尽了多少人的悲欢。红楼是个奇迹,用它透明的经纬折射出一个永不枯竭的梦。是泪让红楼与梦彼此相连,永恒相伴,去告慰所有的伤痛欲绝和无可奈何。

  ——题记

  初入红楼,我像一个闯入恒河的顶礼膜拜者,含着静养的泪水静静的端详着它,抚摸着红楼动人的光泽,在永不干涸的倩影中我惊叹着,千载的涤荡竟没有让虚幻飘渺所冲刷褪色,更没有被世俗尘土所掩埋。红楼仍那么矜持,那么高贵的伫立着,坦然却充满神秘,静静地等待着所有的向往者去探索、解读、感知!借着晶莹的泪水我靠近了红楼。

  红楼是个似仙非仙的人间天堂。那里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银似雪。为元春回家省亲而建的大观园从一砖一瓦到一亭一景,一草一木到一鸟一兽都尽显了红楼的繁华!多少个富贵闲人置身其中享受着歌舞笙萧不尽的缠绵,尽情与诗词歌赋的风雅之中。世人的喧嚣与悲凉都在那里是藏有金陵十二钗,囊括了无数才女、美女的多情女儿国。那里也是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恩缘延止的圣土。那里也是薛宝钗梦开梦谢的枝桠如此的仙境也伴有泪水的抖落,可是曾想过贾家兴盛的背后只是一个女人,她---贾元春离开了所有的亲人,用青春乃至一生担起了一个甚至几个家族的重担,是她的泪基垫了红楼!

  红楼,它胜似天堂,却也酷似地狱,在红楼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有让人防不胜防的阴冷计谋,阴毒和无情也在红楼中弥漫着。风姐的笑话和谜语堪称第一,而计谋更让她稳居榜首。再把贾府打里的游韧有余之际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的,更让所有的人敬畏她,如此威风的人物在弥留之际相伴最多的却是无奈的泪水!薛宝钗,一个看似简朴与世无争的她,却用她的才貌和超凡的贤德争脱了整个贾府,李代桃僵之计的天衣无缝让她取缔了林妹妹成为真正的宝二奶奶,用她的金石之缘结束了草石之盟!可千算万算也没算到最后落得个只身守孤灯淌泪无人知的下场地狱般的红楼更是被泪水所浸染着,突显着它的阴霾,勾勒出人在面对命运时那苍白的无力!

  红楼是天堂与地狱的融合体,通过凝满泪水的双眸,我似乎看到漫天的泪水将红楼的棱棱角角剔除,把红楼雕塑成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携着那一缕馨香,让每一个靠近它的人从喧闹虚浮回到安宁,令混沌凌乱的心得以空明,在暗香浮动中邂逅人生。

  若大的红楼之中谁没有流过泪?从红楼的开始到结束,多少人来来去去,而没变的是红楼中不曾干涸的泪水孤傲多才的林妹妹把一生的泪都留给了红楼,喜也罢悲也罢都跟着保玉的痴言痴行的情淌尽了。她的泪淌出了一湾又一湾的细腻,映出了一层又一层的.惆怅。上至史太君、贾母、李纨、秦可卿、史湘云,下到赵姨娘、晴雯、袭人、鸳鸯,都挂有泪的痕迹,在点滴的晶莹中映衬着道不明的哀婉,多少个沉甸甸的期盼至最后都归凝于泪水!

  顺着红楼如泪的骨架,追随着一点一滴的泪水,我穿梭于红楼的是是非非、深深浅浅之中,并随着每一个情节所颤动,在撩开红楼面纱的同时我似乎也化成了泪水,在落花的低叹,冰凉的无语中感受着红楼中多少人如梦的命运,似泪的人生!就在泪水沉沦起伏的磨合之中我看到了红楼玄秘的纹理之一,那便是激起一次又一次涟漪的泪水!是泪水刻出了红楼魂,从远到近、从疏到密、从模糊到清晰、从虚幻到现实、从开始到结束!是泪水镀亮了整个红楼!

  在红楼的最后,我听到和着泪水心碎的声音,那是曹公雾蔼般的忧伤。是泪水让红楼如此透明让红楼成为永恒,我愿化成泪水,让道不尽的《红楼梦》中也有我的祝福直到海枯石烂。——后记

《红楼梦》读后感2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3

  独倚桌前,茶茗飘香,翻开漫卷诗书,历经《红楼梦》之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之巅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叉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庭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在《红楼梦》中,人物各具特色。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虽出身于身世显赫的封建大家庭,却是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这样的勇敢与顽强是在当时封建社会上所不可比拟的。他鄙弃功名利禄,能够平等待人,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一地步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更何况是在当时封建腐朽的社会呢?在他的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是个不折不扣的'时代英雄。

  关于贾宝玉的故事,其中著名的有贾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王夫人生了一个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为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了林妹妹”,十分有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的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宝玉挨打——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正无端招开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诬陷宝玉逼成了金钏儿。

  宝玉瞒赃——贾府丢失了玫瑰露、茯苓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怀疑是管厨房柳家的女儿五儿所偷,凤姐吩咐严惩。凤姐的丫头平儿了解到这些东西是王夫人的丫头彩云偷给贾环的,因怕探春生气,又怕连累许多无辜的下人,让宝玉都承担起来,从而平息了事端。

  贾宝玉的性格为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多数人认为是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风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读完《红楼梦》能让我领悟到人间的辛酸与丑陋,当然也有像贾宝玉那样美好的善良的灵魂。让我认识到当时封建社会的落后腐朽,启迪我们在现在的时代潮流中要紧跟时代步伐,踏实做人,不重蹈覆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宝玉这种平等待人与不追求功名利禄的难能可贵的品质。问世间有多少人清心寡欲?其实这一类人也很少,也包括我自己也有也被功名利禄迷惑的时候。尽管宝玉玩世不恭,但我们仍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不足之处,踏踏实实的踩好人生每一个步伐,直至走向成功。

  也许世间有时会像宝玉所经历的封建社会那般,但我们也应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像贾宝玉那样同污浊的世间对抗,活出纯真的自我。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的尾声令我们的心里有些许悲凉与感慨万千,一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弱,只是在一刹那之间让人感叹不已,《红楼梦》的爱恨情仇,从侧面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形象,引人深思。它所展现清朝四大家族兴盛衰落的社会史,既有社会百态又有人情冷暖,是研究清朝社会各阶层的最佳脚本,我们可以学习其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认真活好人生中的每一分钟。

《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叙述了一个发生在贵族之家衰败过程中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是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相当高的地位。

  林黛玉,封建社会妇女们才华和痛苦的总结。她有高度的文学天才,清醒的哲学头脑,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热情。她鄙视封建文化的庸俗,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不谄上骄下,不贪图富贵,她用生命来争取她的理想,不屈服,不投降,不同流合污,为了坚持自己完整的人格与幸福的爱情,她斗争到最后一分钟。在她身上,我看见了刘兰芝、李清照、朱淑真、崔莺莺、杜丽娘等各种灵魂各种智慧或多或少的点点滴滴的交流。

  作者曾刻画出宝玉如何迷醉于宝钗的一只肥润柔美的手,又指出宝玉如何偶然受了鸳鸯的粉嫩的脖子的诱惑;然而对黛玉,他只在第一次见面时发现她有着微微颦锁的双眉。宝玉曾说黛玉像个神仙,却没有说她是个美人。黛玉的美是被人公认的病态的美,也是痛苦的美。高级智慧遭遇了苦难的灵魂,便发出了一种奇异的光辉来。被珠光宝气,腻绿红肥所围困的宝玉,他所要追求的是抽象的超现实的灵感:黛玉幽僻的生活,奇异的文思,超越的意境,对宝玉的确能给予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满足。在宝玉眼中,她那疲弱的身体显得脱俗,含愁的眉眼显得深刻。成为宝玉心上人的不是那“艳冠群芳”的宝钗,而是“风露清愁”的黛玉,只因她能使宝玉的灵魂清醒、升华、净化。

  罢《红楼梦》,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写的是,那些不过是生命的伏笔,供红学家们有机会上《百家讲坛》,诗词歌赋是一波三折的咏叹调,反反复复,都是说不尽的薄命。相比对青春、对逝去时光的刻骨铭心的留恋之情,幽微灵秀,气象万千的红楼境界以及光景常新的人文熏陶。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从中,我强烈地体验到爱的珍贵和生命的永恒缺憾。

  回想起宝玉对黛玉产生崇高的感觉时,黛玉对宝玉产生知己的感觉时,我不禁感叹人生意识的`共鸣。宝黛爱情的悲剧的必然性不只是由于个别的封建制度。不幸的结局之所以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宝玉不但在黛玉死后仍然爱着她,不像张生那样悔改,而且他对于一系列的封建制度都不满和反对。他反对科学、八股文和做官。他违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讨厌封建礼法和家庭的束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不知悔改的叛逆者,黛玉却同情他,支持他,爱他,而且她本人也并不是一个驯服的女儿,等待她的自然也就只有不幸的命运了。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我不满黛玉之死。黛玉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两人要想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最终气死了。可转念一想,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向贾母开的了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我不满宝玉出家。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了。他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便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像都无法改变。

  我不满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宝玉他不做和尚又能做什么呢?难道他追求功名利禄,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爱情和生命,在那个年代都显得短暂而失败,像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无论有多么高亢的调,结局都是消失于离开……

《红楼梦》读后感5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后来,在读到了附带“脂砚斋”批语的“石头”以后,通过那些夹杂在正文字里行间的小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袭人其女,她在我的眼中、心里似乎更渐清晰了,我竟好像是曾经同她终日相处过一般。

  重读“石头”,我因了先前对袭卿的“恋”,对于书中有关她的文字就决意不再轻易放过,总都是反复读之再四,包括“脂批”。只觉得此女越读越能见出她的不平凡处,越“探究”得仔细就越感到她不像个丫鬟,以为她简直就该名列“十二钗”中才好,“十二钗”中无她,实在可惜!等到得见“脂批”点醒,被“告知”袭卿该是“十二钗副册”之首,我才略觉释怀——想她既出身丫鬟,自不好当真与“十二金钗”并列,但将她列于“副册”之首,却也再合适不过,试问舍她其谁?再想想袭卿于书中的种种行事,套用“脂砚”一话,曰:爱煞!爱煞,当真令人爱煞也!我只想再跟“批”一句:堪得此女为伴,夫复何求哉!若还有不能理解我者,且随我仔细回忆袭卿种种。

  可还记得“枫露茶”与“奶油酥酪”两节文字,特别是后事,旁个丫头子对那李嫫嫫擅吃玉兄特为袭卿所留吃食时的态度如何?而后来袭卿自家却又是如何从中调停而过的?——她只说虽然爱吃那些,但因早前吃多了闹肚子,倒是不敢吃了,之后就要宝玉替她剥栗子,就此将事情揭过,恐怕宝玉再像“枫露茶”那回一般,一怒之下摔出什么东西来惊动贾母。“脂砚”则在此处批曰: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足可见,后文之中袭卿性情依旧这等温柔和顺,根本不是“高某人”所“续”那般的“招人嫌恶”!

《红楼梦》读后感6

  我觉得中国诗词史上有两句诗有难以描摹的霸气,一句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句是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巧合一样同是以“安”字开头“颜”字结尾,它们却各自代表了中国士人两种境界,出世则旷达不羁、入世则心怀天下。

  李唐几百年以后,在清初,有位伟大的作家用他细腻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这两种士人,同时渲染出那个君主专制达到鼎盛时期的大悲剧。

  读尽红楼,只得一世伤。红颜伤逝的背后,便是中国古代士人们悲剧的写照。

  黛玉在大观园中格格不入,可没有人否定她超凡脱俗的才华谈吐和细腻优雅的生活态度;宝钗在大观园中受到老少妯娌的喜爱赞美,她有男子都少有的治家能力,她温婉贤淑,她谦逊怜下,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典范。如果说黛玉是小家碧玉柔娟风流,宝钗则是大家闺秀的冷艳风骨,一个细声“嫁与东风春不管”,一个韵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无论是出世的黛玉还是入世的宝钗,在这么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中,她们都无路可走,无处可逃。

  黛玉隐寓着超凡脱俗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奔波辛劳的徐霞客,是医者仁心的李时珍,他们有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理想抱负,又或只为自己而活,不理睬世人的目光,甚至不能被世人所容,但活出了自己的味道,他们的成就也被后世人肯定,可是他们所生之年,必定不会被大众理解,必定有人笑他们痴傻,出世者,不被世所容,怎一个孤寂了得。

  宝钗隐寓着兢兢业业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鞠躬尽瘁的张居正,是心忧天下的王安石,他们把社稷乾坤当成自己的归处,他们为了这个时代,为了这个天下而活,文死忠谏,武征沙场,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是,树大招风,那些嫉妒怨恨他们的人又怎么会少呢,他们用一生之力守护的东西,最终也会破碎、消融在历史中。

  红楼梦以一种毁灭的绚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悲剧不可怕,可怕的是,彻头彻尾而无法避免的悲剧。

  林黛玉是天上的飞鸟,命运却把她牢牢锁在海底,要她眼睁睁地被海底的暗波汹涌吞没,生不逢时不自由,是千万孤高者的写照,他们明明比时代站得更高,却不得不接受这时代的`潮流;薛宝钗是海底的游鱼,命运却在她有生之年,一点一点的把她生命中的水抽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是千万权谋者的悲哀,他们真挚的热爱自己的时代,他们为之努力过,却无力改变,只得消融。

  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有人说薛宝钗圆滑世故,却忘了他们无法决定自己命运,却忘了只要是人都会有弱点,人们只记得孤高者不与时同,是怪人,只记得权谋者殚精竭虑,是奇人,却忘了他们也有弱点。

  我们既不是怪人也不是奇人,我们只是常人,曹公用草蛇灰线温雅绚烂的文字却逼得我们一跳,红楼梦十年而作字字是血,似乎在提醒我们做一个早就该做的选择,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该做一个非常人,做一个凤颜龙骨的人,哪怕泯灭,也不该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红楼梦中不仅隐含了士人们的抱负和追求,还凸显了在那个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士人们所追求的爱情。林黛玉之所以在花团锦簇环肥燕瘦的大观园中脱颖而出成为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不是因为她小家碧玉姿态倾城,不是因为她才情天赋出口成章,甚至不是因为她境界高远令人敬悟,而是因为她拥有,红楼梦中唯一真挚动人的爱情。而给她这份殊荣的,正是她的宝哥哥。因为爱,所以结合,是士人们真挚的所求。

  千万人中读红楼梦,读出千万种心得体会,这才是红楼梦魅力所在。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兴衰沉浮,你可以从红楼梦中读出人生百态,读出世态炎凉,但不可遗忘的是,红楼梦在本质上是一部唯美的爱情,所以,读这样的名作,必定要刻骨铭心深深沉思,但也未必不可以小儿女情态,默默泪流。

  红楼的泪,不仅仅是红颜的泪,亦是士人的泪;红楼的血,不仅仅是红颜的血,亦是士人的血。大哉,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第一回是全书开篇回,是全书总括,也是全书之纲。

  一、内容提要

  全回可综合为七大段交待了三桩事情。

  七大段内容:一是作者意向和书要旨,二是顽石遇见了僧道,三是甄士隐白日做梦,四是甄士隐忽遇僧道,五是贾雨村看见婢女和赴京赶考,六是甄士隐家遭火灾,七是甄士隐出家。

  三桩事情即:第一、贾宝玉和林黛玉来历。贾宝玉是顽石下凡,是“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游荡到警幻仙子处,在赤霞宫做了神瑛侍者,后因思慕凡间被一僧一道携去投胎做了人。他在赤霞宫时候“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这三生石畔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下凡,为了报达灌溉之恩,她便也跟着下凡来到了人间;二是甄士隐出家。甄士隐住在姑苏城仁清巷“葫芦庙”旁,是一乡宦之家,养三岁女儿叫英莲。一天,他“于书房闲坐,手倦抛书,伏几盹睡”,梦中见一僧一道携着一块美玉去投胎,士隐看那块美玉上镌有“通灵宝玉”四字。梦被霹雳惊醒后,抱着女儿英莲去玩,便遇到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因这僧道要英莲不给,那癞头和尚就念了四句谶语式诗。不久,女儿失踪,家遭火灾,悲观厌世甄士隐就跟跛足道人出了家;三是贾雨村做官。穷困潦倒儒生贾雨村,住在甄士隐家隔壁“葫芦庙内”,因常于甄家串门,被甄家丫头娇杏看了几眼,便大动情心。后来由于甄士隐资助,贾雨村中举而做官。

  二、回目喻意

  第一回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那天白日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这就是贾宝玉生时嘴里含那块玉,生后一直挂在脖子上。“甄士隐”是“真事隐”谐音。“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也有以“真事”做“引子”,又把真事隐去虚构故事、说些“假话”意思。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在穷困潦倒时候,竟有闺中女子看上他,赏识他,他非常感动,也动了情心。“贾雨村”,是“假语存”谐音,或“假语村言”、“村中假语”,意指《红楼梦》这部书隐去了真事,故事是虚构,说话也是“村中假语”。“风尘怀闺秀”,不仅仅是说贾雨村想着娇杏,大约也有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经爱过自己闺秀和自己曾经刻骨铭心爱过人,无以为报,就想用小说为她们作传。

  这里“甄士隐”,和“贾雨村”,又是“真士隐”和“假儒存”谐音。意思大概是说,真正君子才士,只能隐居起来。而能够呼风唤雨只能是贾雨村这样“假儒”,这样贪官污吏。这就揭示了那个专制时代腐败和黑暗。

  另外,“葫芦庙”名,也非作者顺手取来或真有其庙,作者大约是取了“看你葫芦里卖什么药”意思,用意在于:一是调侃贾雨村——看你“卖出什么药”出来;一是自我调侃——看你这部书“卖什么药”。

  三、总括

  《红楼梦》第二回开首脂批有“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是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也。”那么,我们从这“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中,就可知道写甄士隐家破败就喻示了贾家破败,甄家是贾家缩影;写甄士隐就是写贾宝玉,甄士隐生活道路就是贾宝玉生活道路,甄士隐就是贾宝玉缩影。因此,《红楼梦》所要反映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破败和一个人命运,而是整个社会破败和许许多多人命运,这是全书之纲要。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要将“真事隐去”,而用“假语村言”了。

《红楼梦》读后感8

  如果说有一本小说能够常看常新,永不觉枯燥的,现代文学里大概只有《白鹿原》,古典小说里有不少,四大名著都算,但只有《红楼梦》,每过一段时间阅读,感受都会不同。

  我很小就看此书,幼年懵懂阅读只重情节,少年时多探究人物性格和命运,现在研读更重视小说的内涵感受。好的小说,其思想内涵和意识形态也是深邃博大、自成一体的,而《红楼梦》,更融入了哲学、美学、政治、社会、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现象,吸纳了诗词、歌赋、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等艺术形式,它构筑了一个迷宫一样的世界,写出了社会最真实的人情世故,也碰触着每个阅读者心灵最隐秘的情感角落。它是一块磁石,走进去都会不自觉地被深深吸引。因此,爱好者众多,研究者更多,从书成之日起就造就了名家辈出的“红学”,有人感叹道:“《红楼梦》一书,养活了多少红学家!”

  《红楼梦》描写人物是小说中最多的。曾有人做过统计,《红楼梦》中一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姓名称谓的就有732人,无姓名称谓的有243人,而这些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生动分明,不仅有着人物形象的主导性格,各种性格还表现出了多维性、复杂性和立体感。特别是主要的几十个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鲜活的似乎可以从纸上走下来。

  曹公对人物的勾勒,是非常独到的。一种是对独特性分明的人物,通过对比凸显性格,如写林黛玉,运用写意手法:“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诗意的语言,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黛玉的灵秀、病弱、美丽、善感,写宝钗则纯是白描:“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寥寥几句,一个健康美丽、教养良好的大家闺秀就呼之欲出了。另一种是从其他人的眼中的形象来对比,写在众人眼中的'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又写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点出黛玉的美,是那种风流袅娜、配得上芙蓉花“风露清愁”的美;写薛宝钗则有宝玉忘情那段:“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明艳无俦的美人“艳冠群芳”,呼应了宝钗的花签牡丹花。

  曹公对林薛的塑造,成就了文学史上最鲜明的对照,可以说在1000个中国人的心中,就有着1000个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不管《红楼梦》改编成什么艺术形式,电影电视剧也好,绘画、歌舞或者戏剧也好,每个中国人都能毫无悬念地一下子把这两位“环肥燕瘦”的女子区分开来。还记得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新红楼梦》出来后,评论界一片嘘声,批判声最大的就是剧中林黛玉看起来居然比薛宝钗还要“珠圆玉润”!

  曹公对人物描写,还注重于相似性格的人物不同之处的对比。如紫鹃和袭人同样属于温柔和气的类型,紫鹃情辞试宝玉,聪明勇敢、侠骨柔肠跃然纸上,其忠诚无私可钦可敬;袭人进言王夫人,性格中的世故圆滑、稳重驯顺暴露无遗,其隐忍善谋足令人侧目。黛玉、妙玉同样清高自诩,黛玉的清高中含着温暖的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她会认真细致地指导香菱学作诗,对宝玉的爱情深深执着;妙玉则多了一分冷漠矫揉,以“槛外人”自居,对红尘俗世人物存有深深鄙视。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曹公还采用了类似烘托的手法,称为其独创的“影子”写法。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定,实际上是各种人物在不同社会阶层上的影射,袭人为宝钗的影子,两人在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直至价值取向上颇多一致;晴雯为黛玉的影子,晴雯的悲惨遭遇是黛玉不幸命运的“彩排”;“袭为钗影,晴为黛影”,这样的写法,于人物的性格命运上的互补、互似、互衬,更是显得意味深长。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鲁迅先生更是感叹,“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些话,都点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地位,更牵引承载着一代代读者的思索和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9

  把《红楼梦》合起,却感到心中气愤难平,“曹伯伯,如果让一个人让黛玉开窍,她一定会与宝玉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的!只是当时的社会毁掉这一段爱情罢了!”曹雪芹眯上眼睛,哈哈大笑起来,“那就让你去劝劝她吧。”他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转身离开……

  凉风习习,丝丝沁人心脾:缕缕细雨,是可怜的黛玉在暗自垂泪?我推开贾家大院的大门,往日的辉煌已化为乌有,只有那山坡后的花冡依稀可见,黛玉啊黛玉,痴情的你是否怨恨宝玉?

  潇湘馆——

  “林姑娘,宝二爷为何送两条破手帕给你?”我不解地问道。你羞涩地莞尔一笑,不语。我知道问也是没用的,只好作罢。夜晚,我看见你的窗户还透出橘黄色的灯火,不由心生焦虑,怎么这么晚了还不睡?轻轻敲开门,却见你一脸的羞红。只见旧手帕上题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林姑娘,二爷可对你是一往情深呢!”我故意逗你,你却愁眉苦脸,“只可惜我是生在父母双亡的不幸家庭,又有谁能替我谋划这门亲事呢?我又何尝不想与他......”说到这,你竟然心生悲凉,轻声抽泣。“姑娘,既然两情相悦,为何不去勇敢地争取呢?贾母会为你做主的!”你的脸上浮上一层红光,却很快黯淡下来,把目光移向窗外,“我始终不是贾家的.人,如何使得让贾母替我提亲?罢罢罢。”

  你又提笔写下: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黛玉啊黛玉,从这时起,我就觉得你和宝玉的爱情最终只会以悲剧结

  束,你的怯弱,无情地斩断了你与宝玉的未来,如果你能更加勇敢地去争取,或许你们现在就不会阴阳相隔,或许你就不会郁郁而终,或许你们会更加幸福。黛玉,你可知道只要你能给宝玉一个肯定,他一定一定会全力以赴,你们就能冲破封建世俗的枷锁,过上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当然,前提是你能向前迈进一步!

  沁芳桥的花冢——

  我扶着你慢慢行走着,或许你想起了与宝玉的往事,叫我去拿手帕来,我应了一声,便转身离开。回来时,却见傻大姐在一旁哭,你的脸一阵苍白,毫无血色,我知道,宝玉要迎娶宝钗之事已被你所知,残酷的现实使你一病不起。黛玉,你的心是悔恨还是怨恨?

  黛玉床前——

  “姑娘,别相信那些闲人的话,二爷如此重病,怎能成亲呢?许是那些丫环拿来开玩笑罢了,别坏了身子!”我劝道。尽管我知道是你自己的一念之差,使你陷入如此悲痛的心情,但我还是不忍让你这样伤心。无奈,你只是笑笑,一阵猛烈地咳嗽,竟咳出好多血来,也因此一病不起。“姑娘,你为何不去亲自问问二爷?或许,他也是有苦衷的!与其这样猜忌又不知真相,还不如问个清楚明白!”我着急地说。“何必问,最后只会更加伤心罢了。”你一脸的伤痛与凄凉,清秀的脸庞滑下一行行的泪。我想说什么,但也知道说什么也无济于事,对于忧郁、寡欢的你,我能做的只有陪着你流泪。你病了,贾家的人都没来看你,以往对你的那些好,都只是看在贾母的脸上,才惺惺作态。这样的世态炎凉,也正在消减你对世间的留恋,没有了生的希望,就已经注定你将不久人世了。但是,黛玉,你为什么不能坚强一点?你活着是为了别人而活吗?不是的,是为了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命运也可以自己掌握!就算宝玉淡忘了你与他之间的情意,凭你的才气与气质,哪怕找不

  到能与你吟诗作赋的好伴侣?如果你真能这样想,或许你不必落到如此场景!黛玉,我为你感到惋惜与哀叹啊!

  当我想好好地劝你,我却觉得我与你越来越远,我知道红楼梦的一游已经结束,就算我再怎样地想改变你的想法,也无法改变你的性格。黛玉,我真的很为你感到悲哀!

《红楼梦》读后感10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愣腕叹息。如今取下衷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单,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改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香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得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崛战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突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煌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的。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

  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了”世外仙姝寂寞林”。黛玉虽为”主子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请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宾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众权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

  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来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月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痴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利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婉婉,独无掐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闫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风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玉夫人觉得”小愿全大体”。

  对黛玉的认讽听若烟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时比。于是,宝权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好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宣”。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的'之举。借由一些小亨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时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炊,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帝,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读后感11

  清代《京都竹枝词》中说:“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后来便演化成“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了。这句诗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我们来想一下,为什么别的名著都没有所谓的红学家,没有衍生出一门学问,而这本书却是吸引了那么多人倾其一生去读,到最后也没有被读透?我起初对这个问题很疑惑,我并不明白他们这样做的意义,毕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没读透谁又能知道?但是随着读的次数增多,与喜爱红楼的朋友交流的次数增多,我明白了。

  虽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本书从诗词歌赋,书籍戏曲,对联酒令,禽鱼鸟兽,医学药理,亭台建筑,神话传说,宫廷的制度,上至帝王将相,富贵人家,下至市井之徒,奸邪淫盗,写尽人生百态。

  《红楼梦》可以说是构建了一个世界,包罗万象,无论是高尚的、优雅的、美好的、还是黑暗的、腐朽的、丑陋的,都极其现实的表现出来了。说它是一段爱情故事,简直太局限,这是一个世界,一个时代,万千中国人能从其中各方面找到精神寄托。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不置可否,红学家们也是,他们每个人有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但神奇的是这本书伟大到三百六十度无破绽,它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前无古人的巅峰。

  通俗来讲,《红楼梦》就是一种类似大象的存在。普通读者参观大象骑大象,红学家解剖大象分析象群的`社会结构。但谁也没法告诉你,什么是大象。因而,《红楼梦》有着无限的阐释还有无限的不确定性。

  荷兰画家埃舍尔有幅画作,名为《你看红楼,红楼看你》。整幅画就是一只眼睛,瞳孔里有一个骷髅头。你在看骷髅头,骷髅头也在看你。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回想一下《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见到王熙凤后起了淫心,被王熙凤整治后得了场大病,怎么治也不见好。忽有一日外面来了一跛足道人,他给了贾瑞一个正反面皆可照人的镜子,并嘱咐他只可照反面。

  贾瑞拿起镜子用反面照,他看到了什么呢?一个骷髅立在里面。这就好比埃舍尔那幅画。再说贾瑞,他看见骷髅吓了一跳,便觉是那道士骗了他,于是就拿正面照。这下贾瑞可遂了意了,因为他看到凤姐站里面喊他。顿时贾瑞觉得自己荡悠悠进了镜子与凤姐几番云雨。过后贾瑞便死了。

  在别人看来,贾瑞只是在照镜子,照了一阵便咽气了。他们不知道贾瑞是死于自己的欲望梦境,误以为是妖镜害人,便要砸镜子。这时候,那个跛足道人连忙来喝止。脂砚斋评本于此处有一批语,“凡野史具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这句话很有深意,明明要毁的是镜子,却说此书不可毁。这代表了什么呢?代表了那镜子就是《红楼梦》,《红楼梦》便是那镜子。那镜子名为风月宝鉴,也就是说,红楼这本书,是个风月宝鉴。只是这风月宝鉴,照见的可不只是风月。

  我们读《红楼梦》,就好比贾瑞在看镜子,正反截然不同。跛足道人说“千万不能照正面”,后有脂砚斋批语: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我们看红楼不要只看表面,不要只看到荣华富贵、儿女私情、男欢女爱等欲望,这些都是一场幻梦,而要看到它背后的隐喻,但书反面到底隐喻了什么呢?刚才说了,风月宝鉴的后面立着一骷髅。脂砚斋注:“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大厦将倾,红楼一梦,尘归尘,土归土,生终将死,灵终将灭,富贵浮云,终将散尽。再辉煌,不过一抔黄土,一捧青灰!人生百年,岂有永恒不灭者,夕阳末世,惊怖可闻,不过光阴一刹。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红楼梦》恰是一部与野史相反的正史,如果我们真正会读红楼,也就能探知世间的冷暖、生命的真谛了。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翻阅四大名著,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这其中,只有《红楼梦》令我情有独钟。

  可能是《红楼梦》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野性,充满着刀光剑影;不像《水浒传》里那样尔虞我诈;不像《西游记》里那样充满童话色彩的情节。而《红楼梦》所上演的是一出唯美的人间悲剧。

  书中所塑造的林黛玉这一形象,让人不禁产生“赞叹其才情,哀怜其悲情”的态度。林黛玉自觉凄凉,寄人篱下,于是自幼便养成了一种孤芳自赏的性格。然而这时因为她不肯轻易信任于他人,她将自己所有的内心感受都寄托于诗词之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中属于自己的安宁境界。就这样,出现了黛玉的“醒时幽怨同谁诉,蓑草寒烟无限情”,有了那首千古绝唱的“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道尽心中无限怅惘。

  但这“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凄美最终还是难逃香魂离天的结局,难以被当时社会的世俗之风所接纳。在书中所建立的“女儿国”之中产生了许多这样的悲剧。她们的悲剧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生悲剧。

  再看看作者曹雪芹吧,生活在康熙年间的他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六十年,成了烜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来却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万分贫困。《红楼梦》一书就写与他凄凉困苦的晚年。当他写这本书是,已是贫困到了极点,妻子孩儿也得跟着他苦捱。

  曹氏家族由兴转衰,更是一出悲剧。曹雪芹的生平经历也着实令人心酸,走进曹雪芹,走进他的凄美世界。读《红楼梦》,让我们仔细品味这部空前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我早就心向往之,尤其是耳畔响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那悠扬的越剧时,我更是想一睹为快。暑假里,我终于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红楼梦》。捧着《红楼梦》,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我觉得最有趣的'当数心地善良、老于世故的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为了取悦贾母,在宴席上故意出丑,鼓着腮帮子幽默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哄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也跟着捧腹大笑。《红楼梦》中最令人悲伤的情景莫过于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玉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分崩离析了,真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红楼梦》读后感13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红楼梦》这本书,并曾一度沉浸在书中那个世界,它应该说是我在文学方面的一个启蒙老师吧。那时候我形容程度必用“真真是”,说话、写作文也是半文不白、用字极简的,而整日的情态,用闺蜜的话来说,就是“活脱脱一个林黛玉”。我可以一个早上赖在床上不起,同住的大姐姐投入地按着手机聊QQ,我便乐滋滋地看我的简版《红楼梦》。我写的一篇作文《缘》里这样描述:

  “天刚蒙蒙亮,一睁眼,手里就多出一本《红楼梦》,虽然是少儿版的,仍是看得不亦乐乎。黛玉滴在帕子上的眼泪,湘云醉卧芍药裀的姿态,晴雯撕扇时的大笑,这些场景好像都从书中跳出来,在我的面前上演。通常是一个早晨看上一遍,心里五味杂陈,身上仿佛多了许多尘世苦乐,令人唏嘘。”

  更令我着迷的是电视剧87版《红楼梦》。这部优秀的影视经典,在当时,如此深深地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种神态都历历在目,我百看不厌。回看时最常点播的就是“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回,丫头们在大观园里自在地发展自己的天性,我真爱这种情趣。

  初一下学期,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转学到了山下。开始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伙伴。孤零,野草一般,在陌生的环境里时而不安。这时候读红楼,依然喜欢平儿,喜欢湘云,却更在我们的悲剧主人公黛玉姑娘身上找到了共鸣。我在语文书的扉页上写“一年三百六十夜,风刀霜剑严相逼”,我把冬日里冻死的一只雏鸟埋在一株牡丹花旁。现在看,有点太矫情了。

  后来我开始看一些红学界的评论,知道了脂砚斋、畸笏叟、周汝昌、刘心武,才反应过来,我的枕边书《红楼梦》里竟然还有那么多隐秘,那么多可待研究的内容。草蛇灰线的结构,名字的隐喻,诗词对人物命运的暗示,如江南水网一般密密交织的生活。那时最爱听刘心武讲红楼,至今还记得,有一天中午看《百家讲坛》,正好是刘心武讲黛玉。我看了之后去歇中觉,却还在想着刚刚他所讲,就怎么也睡不着了,太想发声了,就爬起来码字,写了一篇《葬花吟》,里面这样写到:

  “曹雪芹塑造的你,真实可爱,却有一点超前的艺术境界,你的葬花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我们甚至都能想象得出来:一日,天气较好,你拿着特制的轻巧花锄,沿着早已设定好的路线,缓缓走着,你手里还拿着早已准备的葬花辞,来到一条小溪边,打开装有一路收集来的落花的花袋,开始葬花。轻轻地掩埋,轻轻地吟着词。

  你那灵气的文字,那满是哀伤的词调,那诗魂,无不让我们倾倒。”

  可不是,历史上那么多有才华的女诗人,谢道韫、朱淑真、李清照的形象如今都有些模糊了,可大家却都还记得有那么一个多情的女子,她是她们之中最能被想象的那一个。

  学习压力最大的高三阶段,《红楼梦》又成了我的枕边书。很久没读,这次又完完整整地读完了前八十回,我说不出那种感觉,我觉得之前看了那么多红学学说和评论解释,都不如看原著那么靠谱,像“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方面,如形容科普作品的一段话:“科普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消除你对繁冗知识的恐惧,提升你学习的兴趣,同时预先给你一个浅显易懂的理解方式,使你不至于太迷茫。直白地说,就是看完文章第一反应应该是‘原来XX挺有意思的啊,也不难懂,我去好好看课本了!’而不是‘原来XX就是这个意思啊,你一说我就懂了嘛。过!”不能以看红学界的百家之言,来替代看原著。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本就可以很纯粹地去读一本书,有自己的思考啊。比如这次读,我就对「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这回印象很深,这回主要讲的是梨香院的小戏子龄官,戏唱得特别好,宝玉就特意跑来央她唱一套袅晴丝,她冷冷地拒绝了。这可让受万人宠爱的宝二爷讨了一个没趣,原来自己并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各有各的缘分。于是龄官衷情于贾蔷,他便半点嫉妒、毁灭之心都没有。

《红楼梦》读后感14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完美之处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想我对后续作者高鄂氏感激的,感激他让黛玉香消玉殒,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并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有句话是对的,两个太过相像的人是无法再一起的。黛玉和宝玉两个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但有一点,我是不大赞同高鄂的续书的——黛玉死的太过凄惨。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我不得不说,黛玉是幸运的,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正如维纳斯的断臂一般,残缺的才有更加悲壮的美丽。所以黛玉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再来看宝钗的结局,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宝玉最爱的是始终是自己,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又来做另一个假设,如果黛玉还活着,如果她和宝玉最终在一起了,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还有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可也只是回忆而已。

《红楼梦》读后感15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13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15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20

红楼梦读后感02-09

《红楼梦》读后感02-10

《红楼梦》的读后感01-16

红楼梦的读后感10-23

《红楼梦》读后感05-23

《红楼梦》读后感06-16

红楼梦读后感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