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9-09 14:46: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这周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透露出作者的教育智慧、教育热情、教育的思考,最终的是作者对孩子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爱令我敬佩、令我感动。苏赫姆林斯基既是一名教育科学家,又是一名教育艺术家。他所创造的优秀的作品永远是我们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他说:“我认为,对人漠不关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险的一种缺点。”他又说:“我们内心中应当对人,对他身上的良好开端具有无限的信心。”就像孟子说的:“人之初心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善的,至于世界上还有坏人那是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社会、教师和家长加以关怀和正面引导,孩子们都会向美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相信纯洁无瑕的学生,这种信念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

  当今社会青少年能获取信息的地方更加便捷了,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有些青少年的思想有些混乱,价值观有些扭曲,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仍然要坚信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是纯洁的,都是要求上进的,都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我们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教育智慧,更好的给孩子进行正面引导。记得上一届的学生中有一位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做一些违反班规甚至校规的事情,但是人长得帅气,说话办事干净利落,在成绩差的同学中有很强的领导力和号召力,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当然他既不是“贼”也不是“王”,他只是一个需要教师重点进行正面引导的学生。我和他之间的故事就悄悄地拉开了帷幕,我看他字写的不错,书本摆放的也很整齐,是个有条理的人,就给经常上课说话违反纪律的'他安排了一项他的专属工作——在黑板上更换每日课程表,一次月考,一天没有上课,只是考试回来需要上七八节和两节晚自习,我惊喜的发现考试结束后黑板上的课程表被他及时更换了,他是这么负责任的孩子呀!我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我看到他害羞的低下了头,不过我发现了他偷偷上扬的嘴角是甜甜的笑,自此以后他在班级中开始不断悄悄地做好事,比如大扫除时主动申请擦灯和吊扇,主动帮班级搬书,主动帮助同学,主动问老师好.......虽然每次都是不声张的但是每次我都会及时发现给予表扬,家长会上我当着全体家长的面表扬了他,他的家长会后跟说我以前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是老师帮我看到了孩子的亮点,以后在家也要多多发现孩子的亮点。过年的时候全班投票选班级“文明之星”,全班两个名额,他是其中之一,上台领奖时我给他照了照片,我发现了他眼里的温暖和光芒。毕业了他和他的妈妈来到办公室跟我道别,竟然他俩都哭了,我也哭了。

  我懂得了每个孩子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天使,等着我们来唤醒!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最近读了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前不久,读过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有体会很深。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书中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读完这些文章后,真有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借着读书活动的东风,我阅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理论及指导实践的书籍。读了此书,好像有一位教育前辈站在我的面前,使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等。书中讲述了好多与我类似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教学成绩等等。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我们知道阅读是需要兴趣的`,那如何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呢?书中提到“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象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的留下来讲,学生看见了越过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阅读的兴趣。”是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中领悟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一次给学生教授新课文之前,我总会让学生先读一读《新补充读本》上的课文助读,通过一个个有趣、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带着对新课文的期待来阅读课文,从而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当学生带着热情学习时,教学往往就事半功倍了。在一篇课文学好以后,我也会让学生在《新补充读本》上找相应的文章读一读,比如,在学完《有趣的发现》一课以后,我请同学读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大家找来了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读得可是津津有味。为了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还和他们一起利用周二、周四下午的阅读课一起读了牛顿的故事,阿基米德的故事。学生们在阅读中可认识了不少有名的科学家。

  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之后,那让学生读哪些书?书中又提到“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学读物。阅读这些书籍,也能使学生把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的更清楚。”由于我们班的学生年龄还小,有些深奥的科学读物还读懂,为了不打消、减少他们读书的热情,我就建议学生读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科学小知识。在我的建议下,带有插图的《十万个为什么》成了班里最抢手的书,学生经常聚在一起阅读,有些同学读完以后经常相互提问,阅读热情十分高涨。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不仅让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在课堂上我也尽量拿出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大多时候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通过品词读句并集体讨论,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通过大半学期的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部分学生读课文一遍就能读得很熟练。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孩子多读书。只要有时间就让他们阅读,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让他们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俗话说“开卷有益”,这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一本由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看过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我们班上有个叫易黄兴的男生,他个头矮小,弱视,语言贫乏,虽然在乡下上了三年的学前班,但其基础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及学习习惯较之于同龄儿童相差甚远。他上课从不发言,表情淡漠,10以内的数字模糊不清,在家教和老师的帮助下,半学期后终于记住了10个数字。但是,在计算方法10以内的加减法时,他始终离不开手和指头,记得在做“3+1、3+2、3+3、3+4”这几道题时,他每次都要先数出3个指头来(不能一下子伸出来),然后再伸出另外要加的指头,最后还要从头开始数“一共有多少个”,虽然老师一再提示用简洁的方法,但是他丝毫不能接受,接连几道他仍然重复着一成不变的运算程序,这令我一筹莫展,像他用这种方法,到后来计算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可是一点用都没有了。听语文老师说,他不要说识记字词了,就连抄也抄不对,每听到这些个情况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打退堂鼓:这种学生没救了,干脆放弃吧!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给我影响深刻的是书中多次提到“差生”的问题,并有四条建议是专门进行研究、破析的。当我读到“后进生”费佳、巴甫洛克的学习初期表现及某些老师的心情时,心里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读到他们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有效的引导下,一个个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时,我心里既感叹,又惭愧,同时,心里也豁然开朗:首先,对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宽容、体谅他们,切不可讽刺,挖苦、埋怨,甚至放弃;其次,要有方法,对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图画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和对知识感受的敏锐性;通过学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优势去促进他的思维

  、智力的发展,从而带动各科学习活动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抠书本,掌握教材。

  教育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它是需要用心去思考、研究,用实践去感召、改变。这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你有信心和耐心,总会有收获的。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人,他不愧是我们每位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楷模。

  首先,对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宽容、体谅他们,切不可讽刺,挖苦、埋怨,甚至放弃;其次,要有方法,对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图画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和对知识感受的敏锐性;通过学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优势去促进他的思维、智力的发展,从而带动各科学习活动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抠书本,掌握教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最近看了《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段,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了此书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说说容易做起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做得不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此书的《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为师当学魏书生,从教当学魏书生”这是对当代名师魏书生一生忠于教育事业的赞美。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是魏书生身上熠熠闪光的灯塔,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他用满腔的爱,来谱写着人生光辉灿烂的篇章。他以丰厚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了我,更以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爱深深感染启迪着我,促使我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索。

  魏书生先生在《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中提到:

  1、“不怕失败,就怕一蹶不振”

  有的青年教师工作没干好,学生管不好,就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中甜?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而应像水晶一样透明,像太阳一样辉煌,像腊梅一样坚强。青年教师只有经过磨练、经过失败、经历风雨,才能走向成熟。不怕工作失误,不怕做事失败,就怕一蹶不振,跌倒了爬不起来。

  2、抓住给你的机会,别让它丢失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不要凡事在天,守株待兔,更不要寄希望于“机会”。机会只不过是相对于充分准备而又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而言。也许,你正为失去一个机会而懊恼、埋怨的`时候,机会却被你的同事给抓住了。作为青年教师,要创造机会、争取机会、千方百计地抓住机会,别让它丢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非常赞同魏书生老师的这些话。曾经,骄傲的我们都怀抱着崇高的理想,奔走在陌生的城市,只为寻找内心深处最真的梦想;曾经,就算生活再艰难,我们也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但是当我们反复努力之后,依然收效甚微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懊恼、会放弃。但是我们自己平常也常常会鼓励学生要有经受失败、打击、挫折、逆境的心理准备,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自己首先必须争取做到。青年教师只有经过磨练、经过失败、经历风雨,才能走向成熟。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要拼搏,年轻不怕失败,即使失败一千次,也要坚信下一次的努力是走向成功。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青年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有道是:泰然处之实不足取,博学多识应为上策。抓住新课改的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综合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适应新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关注前沿性、创新性知识,以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形势需求;改善技能性、默会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机智和联系社会生活的能力。用自己一眼汩汩流淌的清泉,浇灌学生的智慧之花;以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在课改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趁年轻多学习名师名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总结和归纳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的艺术,用自己的智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孙春成老师编著的《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在这本书中,孙春成老师从方方面面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建议,如语文老师应具备哪些素质,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几乎涉及了《语文教育学》所有重要的问题。大部分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事例,读来引人入胜。读后感觉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解决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而且有效的指导了自己的教学实践。

  平时与老师们聊天时,经常说到现在的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浓,上课时无精打采。我确实也感觉到了这种状况,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读了孙春成老师的这本书,我找到了很多自己可以用的东西。书中有一条建议是:让每个学生自我感觉都很棒。

  在儿童的'学习、成长中,如果说文化知识欠缺可以通过补课加以弥补的话,那么,从小缺乏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缺乏兴趣、求知欲、自信心,就不像“补课”那么简单了。这后者不但影响着儿童今天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而且还关系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首先要让学生都有好感觉。于是,在课堂上,我坚持“无错原则”,你可以答错,但你必须说的有道理,以此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让每个学生当“演员”,让他们在“舞台”上大显身手。渐渐地,我的课堂活跃起来,经常会看到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和充满快乐、满足的笑容。在批改作业时,看到书写认真的作业,我会画上一颗小星星,或写上一句“你真棒!”,看到有进步的作业,我会写上祝贺的话语,每次发作业,学生都会抢着看批语,作业一次比一次认真了。

  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是阅读与写作教学,于是,我借鉴孙老师的做法,以前,上阅读课,总是在学生读了几遍课文之后,便忙不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如果回答的和教参上不一样,便千方百计的引导,甚至直接讲出来。一节课下来,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累;老师使劲拽绳子,累。究其原因,一是课前没有充分备课,抑或说只备教材没备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他们有着千差万别。在没有把握学生的情况下上课,便容易忽视学生,另一方面就是没有进行深入浅出,唯教材是尊,学生的思想是活的而教材是死的,教材仅是提供一种范例,而不是课堂的全部,我们应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文中说到,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教师扼杀自由想象力,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于是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秋天来了,让学生到田野中看看,观察秋天的变化;让学生泡豆子,每天观察豆子的变化写下来。这样的观察日记,学生很喜欢,写的内容多。

  正如书中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就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学习得快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成绩等等。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所谓个别对待简言之就是“因材施教”,现在大家都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就这引发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在日常教育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一点大多教师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师都是这样去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是做到这一点,估计就有点难了。其他原因且不说,单就学生人数来讲,就能让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推行“小班教学”,大部分地区,班级人数都超过40人以上,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人数一个班有57人,另一个班也不少,也有54人,在这样“臃肿”的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谈何容易!57个学生就有57中想法,就有57中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个别对待学生,这是一条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关键要看执行的条件是否可行。现在我带的两个班加起来就有111人,每天光批改课堂作业本就已将让我忙的不可开胶了,那还有时间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呢?当然这不是自己不这么去做的理由。

  现在的后进生怎么产生的`,或许就是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吧,“我们没有合理的个别对待学生”。以至于现在一个班里会有那么多的后进生,而老师们当然也包括我,就知道去埋怨学生,认为学生没有好好学,甚至认为他们“笨”反应慢,可是我们何尝不换位思考一下呢?老师们又何尝考虑到那些后进生的痛苦,因为某种原因上课听不懂,却还要装作很认真听讲,配合老师,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作为老师你采取了个别对待学生了吗?没有!我们上课只是把大众的东西强加于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他们能否接受啊!长期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了!虽然目前来说,个别对待学生实行起来有点困难,但我觉还是应该朝这个方面不断的努力,时间是靠自己挤出来的,方法是靠自己探究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才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触颇深,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书中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往往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又做到了多少?当然此书中的建议都是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

  读完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又如黑暗中点燃了几盏明灯,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显宝贵。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 这是郑杰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以这种别样的角度吸引了我。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书中没有华丽的词句,也不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娓娓道来,里面独特的观点和建议都与我自己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现实非常的贴近。其中第21条建议让我感触很深,下面我将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书中说:在我们做许多事之前,都要思索一下,我为什么要做?我为谁而做?那么我们为谁而从事教育这个行业呢?

  起初也许你会是因为父母的期望,会因为没有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会因为其他更多的原因,只要你理性思索认为还要继续、值得继续去做这项工作,那么你就会发现原来是为着自己!为着自己的幸福,希望自己首先胜任工作,只有胜任才可以换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还希望工作愉快,从教师那平凡而细小的工作中去把握生的乐趣。如果恰好条件允许,何不让自己做得更好,让自己从一般谋生和简单的乐趣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的境界里。不在乎他人的评价,为自己而活着,在对幸福的理解中工作,我们是理性的,因而也是坚定的。

  每天,当我面对着一双双明亮的、充满着纯真无邪,充满着仰慕和信任的眼睛时,我总会想起儿时的我。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会影响一个班,我们的一言一行会震动一个心灵,我们的亲切微笑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的'精心呵护会拯救一个灵魂。虽然每天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面对,每天都会以平和、饱满的心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因为这就是我“质量饱满的生活”,辛苦并快乐着!

  他们常常会问道:“老师,您喜欢我吗?”“当然喜欢,你们都是老师的宝贝。”每当看到鲜花盛开的笑脸,那份幸福,唯我独有!这是一颗含羞草!那是一朵紫罗兰啊!这是一朵玫瑰花!那是一朵腊梅啊!我在花园中真的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看到了拔节的姿态,缔造着生命的鲜活和灵动。听一句句稚嫩的话语,我的心在笑,看一个个乖巧的身影,我的情在动。因为,举手投足皆有情,奶声憨气都是爱!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因为你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深入生活,积极地发现美,追寻美,创造美,并把美带给孩子,引入孩子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带着追寻美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生,这样乐观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把美与爱传播开来。

  播种工作的热情,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教师平和而真实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幸福地工作着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1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5-0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0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4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2-24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1-3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7

《给教师的建议》的优秀读后感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