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

时间:2023-10-20 07:20: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种子课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种子课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1

  这学期我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寒假里我断断续续将书本读完。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全书主要分两块内容:一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详细讲解了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二是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强调了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而全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却是“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章节中所提到的几点内容。下面我就针对这些内容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自己,摆正姿态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是非常对的。学生们从小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就像学生的父母,像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毋庸置疑,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就要求教师本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才能找出目标与自身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思考缩短这一距离的途径方法,并不折不扣地实施于行动。认识自己,影响着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行动方式,从而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能否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改变自己,接受学生

  教师的改变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而改变,但首先是为自己改变。教师改变着眼点就是学生,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学生的改变,改变学生什么,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求。改变的中心,或者说灵魂是什么?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改变自己的目的是去接受学生,意味着教师必须去了解(研究)学生,必须顺着学生所表现的种种可能性来改变自己原先准备的预案,从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惯性的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因而,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之前、之中或之后,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影响吻合于学生的发展现实与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这样,就避免了在教学中一味要求学生适应教师,在学生适应不了的时候步入教学冲突的疾痼。

  三、提升自己,充实自我

  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教师,教大学有大学的学识,教中学有中学的`学识,教小学就只有小学的学识”。这句话说的正是由于老师长期从事教学,他的知识层面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局限,最后只停留在其日常教学层次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四、反思自己,突破创新

  “教而不思则罔”,教师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反思,在日常教学中你有做到,教有所思,思有所改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就要尽力去改变很少能的“我能改变的”那部分,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设计思路,在改变中寻找突破,在改变中寻找创新。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躺在原有的知识上,光有奉献精神的老师,未必就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多反思,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环节,精彩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我想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师这条路上,知道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看完《种子课》这本书后,让我觉得我对数学教学、对学生教学学习有了更多的启发,值得我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书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反思自己,让我慢下步伐,精心设计教学、悉心呵护种子、静待开华结果。

种子课读后感2

  打开俞正强先生的著作——《种子课》,首先就被开篇的那段话语吸引住了:教数学将近三十年了,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

  (2)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

  看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平常工作中时常困扰自己的问题,虽说教数学是“半路出家”,到如今也有六七年光景了,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总不能做到尽人意,无论你如何精心设计准备,课堂上总不能保证全班所有的孩子聚焦你的课堂,总有一些游离在课堂之外,可是只要你在课余的时间播放动画视频时,所有的学生安静的坐在座位上,聚精会神,没有一个吵闹的,玩耍的,那种专注让我十分的羡慕嫉妒恨,要是我的课堂教学能够上成动画片一样就好了,我就不愁学生学不会,听不懂了。部分学生课堂上走神不专注,其实说白了就是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厚,没有像玩游戏那样让他入迷。第二个问题,也是时常让我不知所措的,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一节都不少,甚至还额外的多花一些时间来强化巩固,等到练习或考试时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基础没有掌握好,学生之间的成绩和能力差异大,不能灵活的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通过学生呈现的问题也是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到底存在着那些问题?有很多时候还是不得要领,犹如在迷雾中摸索前进。

  强烈的好奇心,急切的想知道这为特级教师思与行,能够给予我怎样的启迪,能否为我答疑解惑?俞老师没有把课按照常规来划分,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课形象的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老师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老师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虽然《种子课》这本书还只读了一部分,但是还是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愿意认真仔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种子课读后感】相关文章:

希望的种子日记02-24

种子观察日记01-22

种子发芽日记12-20

种子发芽日记08-14

花的种子作文12-08

种子发芽的日记01-20

种子发芽日记09-30

种子的力量读后感02-04

《安的种子》读后感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