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时间:2023-10-21 08:24: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家》读后感【通用1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读后感【通用14篇】

  《家》读后感 篇1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但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助。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非常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己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有趣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开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程,也是对于事情、彼此认识加深的过程,所以说他们家族、他的成功不是说一蹴而就,是有根源的。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健康。他本人有些耳鸣头疼的毛病,看多书,思虑过度就身体吃不消了,在跟父母、弟弟们写信时,他时不时提到要“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意思跟我们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样的。由于我对于健康非常重视,基本上每一篇他都会提到“保身”,所以无比赞赏他这一点。

  看人信件是不道德的,不过好在他的信也不涉及隐私。家书都是对亲朋好友说的掏心窝子的话,他说“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通过他的家书,我觉得这个人很形象具体,就像是我们周围的人一样,非常生活化,有血有肉。推荐大家读一读,肯定比我更有感触。

  《家》读后感 篇2

  花了将近一周零散的时间,读完了傅雷家书,感触很多,首先想说,很幸运自己可以在这个年纪,刚上大学的这个阶段读完这本书,我有着和刚出国时的傅聪相似的年纪,又是和那时的他一样,刚刚离开父母。看到傅雷在书中对傅聪说的话,仿若是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说的一般。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两个字——爱与孝。

  不得不说,傅雷写给傅聪的每一封信中,都包含了他对傅聪的爱。其实从小,傅聪就被傅雷严格地管教着,父母都是希望子女成才的,或许傅聪没有一个被父母宠着的童年,但傅雷对他严厉的爱,是他日后成才必不可少的。

  在傅聪刚刚出国学习的那段日子里,相信他是很不适应的,毕竟第一次离父母这样远。但是傅雷给他写信,他以这种方式告诉傅聪,父母还是在你身边的,这会给傅聪那孤独的心莫大的慰藉,会让傅聪有一种与父母天涯若比邻之感吧。

  在傅聪小有成就之际,傅雷如良师益友一般,告诉傅雷不能骄傲,好让傅聪明白要继续学习新的内容,提高自己,为他日后更大的成功做了很好的指引。虽然傅聪常常不回信,但是傅雷依旧孜孜不倦的给傅聪写信,在其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父母对子女那深切而又默默的爱,只求为子女付出多一点,而不求有什么回报的爱。

  在国内反右的时期,傅雷深受困扰,但是他为了不让傅聪担心,为了能让此时小有成就的傅聪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宁愿自己在心中默默地承受这份痛苦。

  傅聪成家之初,傅雷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他的新婚生活指导,要知道,此时的傅雷,是受到国内反右斗争的巨大困扰的。一面要承受改造自己的巨大压力,一面要用心教导孩子,相信如果心中没有对傅雷满满的爱,是做不到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想到当前我们的教育方式,现在有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家庭环境好了以后,子女就可以坐享其成,不需要再吃很多苦了,也不需要被历练。从小父母便让他们过着优越安逸的生活,在此种环境下长大的小孩,想必早已被这种生活方式消磨了意志,早已失去了向上攀登的.勇气,还常常有一种自我优越感,也难怪当下如此多的“富二代”了。反观傅雷的教育方式,虽然有优越的家庭条件,但是他从小还是严厉对待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傅聪还是傅敏,从小都受到了正确的教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傅聪可以成为钢琴家,而傅敏可以在教育界小有成就了。

  同样是对子女的爱,现在有些家长选择了用物质来表达,而傅雷选择了用他自己的精神来表达,而真正对子女有用,可以有益于子女日后发展,而不是仅仅是他们一时受用的,正是这承载在严厉教育中的爱了。这真正是一个让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何社会在进步,而有些人的教育方式,却在退步呢?

  其次,我想说的是一个孝字。

  读完整本书,觉得有一个会令我特别感慨的地方,傅聪给父母的回信,可能实在是太少了。特别是他刚刚出国的那段时间,从傅雷的信可以看出,傅聪时常是几个月都不回一次信的。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又与父母分隔如此之远,几个月不回信,换做是我,绝对是做不到的,父母对自己是如此关心,而傅聪却让父母担心,这是在我看来傅聪做得不好的地方。相信哪怕一封信中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也可以给父母莫大的慰藉吧。

  傅雷与他的妻子走得是如此的突然,没有再给傅聪尽孝的机会,在我看来,日后傅聪自己想起这段年轻时的往事,也会后悔不已吧。我们现在也处于这样一个年龄段,我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父母却正在一天天地老去,而我们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了。父母仍然是关心我们的,或许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我觉得我们再没有时间,也应该不时抽出点时间给父母打个电话,哪怕是一两句嘘寒问暖的话,也会使父母感到欣慰吧。不要等父母不在了,才想到去尽孝,才想去关心父母。不要像傅聪一样,留下这种遗憾。

  不得不说,一本好书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它的色彩,在我看来,傅雷家书对我们当代的人也是如此重要,要是人人都看得懂傅雷家书,要是人人都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当下也不会有如此多的空巢老人了,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不孝子女了,社会也不会如此地缺乏爱和温暖了。

  很庆幸自己可以在这个年纪读到这本书,可以让我从傅雷的角度看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可以让我知道更多自己该做的事。

  《家》读后感 篇3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爱而来。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家》读后感 篇4

  《家》是我十分钟爱的一本书,虽然书中面写的年代已经远去,可能我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事,但是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多的感触。《家》也是巴金杰出的作品之一,以五四户外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述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好处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理解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个性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杯具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感情,但是正因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感情别成了一个杯具。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感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正因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感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之后没得了肺病,却正因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性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

  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之后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但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因此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之后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杯具,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以前爱过的女生,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我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我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但是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好处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一样,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因此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期望。

  《家》读后感 篇5

  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这是一直以来刘墉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近日一直在读他的书,越来越发现,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着一位智慧的家长。撇开作家和画家的身份不说,单从他写给儿子的116封信,到他写给女儿的教育日记,才发现优秀孩子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却在一朝一夕之间的点点滴滴。作为父母,对孩子,你究竟了解多少?在汗颜的同时,也再次萌生一个强烈的愿望——我想做个好妈妈。

  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我们对孩子的愿望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功,希望孩子幸福。但关键问题是,我们能保证孩子同时拥有健康、快乐和成功吗?如果不能同时拥有的话,如果非要在这几个词中有所选择的话,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排位?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从来就没有想过。我们总是把所有最美好的汇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炫目的未来,放在那里,然后让孩子装上这些词语化成的梦想,背着沉甸甸的行囊上路。我们会不会想到,孩子在不断往前冲刺的过程中,可能还没有成功,就失去了快乐和健康。我们也没有想到,这些东西它们是要在不同的时段出现在人生当中。

  就像刘墉自己所强调的,在这些浅白的文字背后,都有着理论的背景。当我们不断提醒孩子要努力读书,要勤奋学习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真正的成长动力来自于内在的愿望和要求?当我们不能一辈子给孩子提醒下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保持持续的动力?我们都知道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我们是否这道这个良好的习惯应该如何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细小的目标,不断实现、不断巩固,最后成为孩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是否知道帮助孩子树立各个阶段的目标并形成强大的自律能力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路径?

  对每一个人来说,做父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做优秀的父母却是一件需要经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做好的事情。我又想起那句话,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家长综合素质的竞争。反观我们自己,再看看周围的朋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天家长们的心态的话,我想,那就是——焦虑。看着别人的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对现实,也对未来。但焦虑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为了不再焦虑,我想,放松心态,面对现实,我们来关注过程中的每一天,拥有了高质量的每一天,也许就拥有了一个高质量的未来。

  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看了这几段文字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班那么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家表现的怎么样?有没有惹父母生气?在寒假第一天的校讯通发短信中我是这样发的:家长朋友们!今天是寒假的`第一天,请您轻轻地把孩子叫醒好吗?也许他会赖床,也许他一定会疯玩一把。不过我们要试着习惯哦!因为放假的孩子就会松懈!你可以问问他,他的作业准备怎么办呢?是他自己定计划或你给他定计划都可以,一定要贴出来,给他以动力,试一试吧!我真的会担心我的可爱的孩子们在寒假的第一天被父母叫醒,寒假的第一天被父母责骂光会跑着玩。孩子毕竟是孩子,长时间不见了会想他,见的时间长了会烦他,因为他的种种天性被您误认为了缺点,咳!爱孩子不轻言说爱,这是我们好多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都做出来了,可孩子在家中享受惯了您的爱怎么会服从于您的责罚呢!找他谈一谈,和他成为好朋友!让我们一起试一试吧!让我们的孩子主动开口说:爸爸妈妈我想给你说一件我今天很开心或很难过的事。这样我们岂不更好的了解孩子,并在适当的时候教育他了吗!

  《家》读后感 篇6

  提到“教育”二字,大部分人都会首先想到老师,其实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好的家教可以决定孩子的人生。而《傅雷家书》讲述的就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对他孩子的教育。全书采用书信的方式,字里行间透漏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深深真情,既有浓浓的父爱,也有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他在信中教育身在国外求学的孩子,告诉他人生的底线和准则,教导他行为举止,让他铭记祖国,每一篇都读起来真挚感人。

  郭秉文曾经说过:“教育跪在熏习,风气赖于浸染。”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傅雷先生对儿子管教甚严,但书信中可以看出父子二人的关系很好,这就在于傅雷先生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当既告诉孩子正确的人生道理,又让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的思索,并不断的指导他。我最喜欢书中傅雷先生对傅聪讲解“不完整与完美”的那一段,他说道:“你(指傅聪)提到的.完整,其实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细细想来,的确是这理,生活中的我们都在追求完美,但我们总是忘记了正是我们的不完整才给了我们幻想的空间和前进的勇气与动力,才让我们欣赏到人生道路上更多的美景。

  谈了《傅雷家书》,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傅聪是羡慕的。生在当代中国,我们从小就无可奈何的把一切为高考让路,就我而言,自小起,就听爸妈的安排,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没有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而父母大多时候都在关心成绩,也没有跟我讲过什么人生道理。当我上了大学,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学了并不是感兴趣的专业,也对未来十分迷茫。以前的我很想做设计师,但这个愿望也随着时间和父母的一声否定消失不见了。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但,如今父母能做到“展个性”的又有几人?

  春秋名相管仲也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是一项不易的事,要让大树稳立,必先打好地基。与傅雷先生不同,现代的父母的教育模式越来越走向两个极端。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理想与兴趣持否定态度,用讽刺与嘲笑击碎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思想雏形。世界上没有一种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若你认为没有,那只是你还未曾发现罢了。不要再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这种比较比直接否定更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再用不鼓励的语气说话或评价,支持他,他不会让你失望。

  除了这种情况,目前更多的是宠溺孩子的现象,计划生育和经济发展,以及中国传统育儿观念,让孩子们成为了家庭“小太阳”,家长都得围着转。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正常顺天性发展,还会因家长“树大自直”的观念被宠坏。爱孩子不是他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而是他困惑时,你教导他、鼓励他,然后给他自己去尝试的机会。爱孩子不是让他衣来什么手、饭来张口,而是让他懂得自立自强。爱孩子不是放任他跟风韩日,而是让他自小就懂得什么是爱国。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有人曾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货架遭受严重的损失。”的确,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迫切的要改的不仅是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有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育意识。《傅雷家书》就是我们学习的范本,他把亲情与教育的火候把握的刚好,爱而不腻,教而有方。傅雷先生其实在教育学上也有很大的造诣,他的教育方法和观点对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家》读后感 篇7

  《受苦受难的科学家》是《可怕的科学》丛书之“经典科学”系列中的一本。这本书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风趣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从古希腊的科学先驱到现代科学天才,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大事到科学家不为人知的失败体验,为我们展现了一部翔实的科学史话。

  这本书从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开始,其中有一小节专门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和科学家。比如风筝、手推车、瓷器、养蚕来制造丝绸,以及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等等,我还知道了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就开始钻探天然气。

  书中重点讲述了著名的天文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故事。

  让我们来回顾进入了荣誉殿堂的古今科学家们:

  古代科学家:古希腊的泰勒斯,通过磨擦一块琥珀发现一种神奇的力,能吸引小东西,这种力现在被人们称作静电;亚里斯多德写了大量有关自然和自然力的书,在生物学上有着重大的贡献。

  天文学家:欧玛尔,波斯古国天文学家,通过长期跟踪100多颗星星的运动,计算出一年的长度有365.2424天;波兰科学家哥白尼通过观察得出了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结论;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物理和天文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德国科学家卡罗琳发现了7颗彗星并列出了所有主要的恒星;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宇宙爆炸学说,改变了科学家看待宇宙的方式。

  化学家:爱尔兰化学家波义耳提出了关于化学物质即元素、原子,化合物的理论;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发现了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瑞典化学家卡尔·舍勒发现了氯气、钡、锰、钼、氮气五种元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物质可以以气体、液体、固态三种状态存在。

  生物学家:荷兰生物学家玛利亚致力于研究昆虫,并取得了很大成就;法国生物学肖巴斯德是研究细菌的第一人;英国生物学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进化学说;奥地利生物学格里高利·孟德尔发现了基因和遗传学;英国人富兰克林·罗莎琳德是最早研究DNA的女科学家。

  物理学家: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日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并提出了万有引力理论;英国科学家法拉弟发现了“苯”,并在电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苏格兰科学家麦克思韦推导出了著名的麦克思韦方程式,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发明了广播和电视;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学说。

  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些物理、天文、化学及生物学的知识,也认识到成为一名科学家是十分艰苦的,要有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还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危险、穷困和寂寞;要进行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耐心观察,用复杂的数据和公式证明自己的发现,还要进行没完没了的实验,甚至为科学研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比如古埃及女天文学家希帕蒂亚被残忍地剁成碎片,布鲁诺被活活地烧死,居里夫人不得不在工棚里工作了四年,患了白血病而死,拉瓦锡被砍头,费舍尔不得不忍受强烈的臭味,罗伯特·本生研究有毒的砷时,一只眼睛瞎了,几乎丧命……这一切都说明:没有献身精神,就没有科学的发展。

  这本书也介绍了发生在科学家身上的一些错误,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阻碍了科学近20xx年的发展;伟大的牛顿也曾经迷恋于无用的炼金术;最聪明的爱因斯坦也没有意识到宇宙的膨胀……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对待科学要有怀疑一切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不轻信权威,敢于创新。

  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科学是可怕的,但为了成为科学家受苦是值得的。执着、勤奋、毅力和坚持是走向成功的基石,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的最大收获。

  《家》读后感 篇8

  读完《傅雷家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家傅雷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的无私的热爱以及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感谢作家傅雷创作了这本《傅雷家书》作为我们的读物。《傅雷家书》确实名不虚传,我相信它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傅雷夫妇不愧为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以下是我摘抄的几个精彩片段: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雷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近《傅雷家书》,相信他们都会有收获的!

  《家》读后感 篇9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一共是十二份家信,此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并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此书的作者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他为人坦荡,秉性刚毅,对子女更是严格要求,在他与儿子的书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父亲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亦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纯真、质朴的爱,令人为之动容。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留学波兰学习钢琴,在波兰,傅聪学习钢琴、演奏成名、结婚生子,而父亲傅雷给他写的这些家信则伴随了他的这段成长,让他能在异国他乡依然保持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在这些书信中,除了写生活琐事外,更多的谈论艺术与人生,激发年轻人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训练傅聪的文笔与思想。他时时刻刻提醒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让儿子知道“国家荣辱,艺术的尊严”,希望儿子具有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

  人爱其子,也许是一种自然规律,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人的事业无尽,所以希望后代能够延续和完成还未完成的事业。傅雷先生对其子严格要求,希望他以后能回报社会,报效国家,这也正是傅雷先生一辈子所为之努力的事业,直到后来傅聪没有因为国内家庭惨遭变故,也没有因为他自己所蒙受的罪名,他始终相信国家,相信党,毅然回国。

  有人并不认同傅雷教育子女的方式,原因是太严格,太传统了,比方说傅雷非常注意儿子吃饭时的规矩,他就注意孩子是否坐的端正,手肘放的位置是否妨碍别人,吃饭时是否发出咀嚼的声音……其实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礼貌,人人都应该做到的,只是有些父母一昧的放纵孩子养成坏习惯。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软硬兼施,傅雷在傅聪的学习,做人,办事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希望孩子做个有出息的人,然而当孩子在比赛或者受挫的时候,他鼓励孩子放松心,尽力去做。事实证明,傅雷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因为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并未疏远父子俩的关系,反而使儿子愈加尊敬父亲,父亲更加疼爱儿子。后来,傅聪在钢琴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最终也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

  看了傅雷家书,被傅雷的拳拳爱子之心所动容。这也使我想起我的父母亲,我的`父母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听他们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他们希望子女可以好好读书,以后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这也算是替他们完成他们未完成的遗憾吧。记得小时候父母对我非常严格,未入学前教我识汉字,教我见人要主动问好,教我要诚实,到别人家不要乱翻人家的东西,要我好好读书……小时候也因为这些东西没有做好而挨打挨骂,小时候是真的理解不了父母的一片苦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长,慢慢的理解了父母为子女付出的心血,所以我们作子女的千万不要去顶撞父母,即使他们错了,但你一定要相信,他们的初衷一定是为你好的。傅雷对儿子非常严格,傅聪也许心里有怨言,但是他一定能理解父亲对自己的一片苦心。

  《傅雷家书》是一部写关于亲情的好书,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处理亲情的正确方式,傅雷爱子,但是他并未把儿子束缚在自己的膝下,他同意儿子远赴波兰学习音乐,然而等到傅聪终于在这条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他却更希望儿子能够回国,为祖国挣得更多的荣誉。傅雷在这些家信中自始至终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这才是他教育的最终目的。

  《傅雷家书》自出版30年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去阅读,每一个人都要从做子女到做父母,这本说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对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更应如此,希望看完这些家信,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父母对我们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作为子女,我们以后能够更多的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努力奋斗,不辜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期望。

  《家》读后感 篇10

  有幸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读得李镇西先生所著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读后感触颇深——一方面,我为自己在倍伴孩子成长的历程中有着与作者相似的地方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也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的欠缺与不当之处而深感愧疚。愧疚之余,我将认真学习李镇西先生与女儿一起成长的“艺术”,不求成为真正的最好的家长,但决心要成为更好的家长。

  “有时候家长或老师的一句鼓励,会点燃孩子心中的自信。”这是作者在《宽容孩子的第一次挫折》中所写的一句话,而就这样的一句话,作为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的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英杰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和作者的女儿受到了同样的遭遇——在第一次的数学考试中,他只考了80多分,在当时是处在他们班上后面几名了。当他回到家把试卷递到我手中时,我心里顿时难受至极,但是转念一想,虽然孩子的身高居前,但毕竟他是上学几天才刚满六岁的,我也很怕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便赶紧对他说:“英杰很棒,今天老师也打电话告诉妈妈了,如果你上课再认真听老师讲课,做题时再仔细些,就一定会更棒的!”其实,我根本就没有与老师通过话,只是想鼓励他而已。就在第二天,我真正接到了数学董老师的电话,说是下午放学要给孩子补习,晚一点再去接孩子。我去到学校时,老师还在为他们补习,我在外面时不时听见董老师说:“嗯,真聪明!真棒!再想想看……”听到老师的鼓励,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前一天没有批评孩子是正确的。这一点,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得到了验证。除外,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是——去年的班级书法比赛一事,让我对朱老师心存感激。那天,英杰回到家打开书包就拿出一页写着《青松》这首诗的纸给我看,问我写得好不好?我一看,的确,写得很好,比平时的作业都写得好看很多,于是干脆地回答他:“写得很好啊!可是,为什么撕下来了呢?”他回答我说:“因为我们今天在学校里写字比赛,我在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说,其实你可以写得更好,我就重新再写了一页交给老师,这一页就带回来了。”结果,他得了二等奖。为此,我很感激朱老师,因为老师的`一句:“其实,你可以写得更好”,让英杰在写字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自信,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的字也愈渐进步,每天在书写生字时也不由自主地多了一分认真劲。

  在读到书中《记载生命,记录教育》时,我深感惭愧、后悔与自责。因为,孩子从生下来我亲自带他到八个月大时就交给了婆婆带,直到他快三岁上幼儿园时才又接到我身边,因此,他在学走路、学吃饭、学讲话的这些点点滴滴,在我的回忆里面却是一片空白的,回想起来,无不遗憾。更让我后悔与自责的是:因为那段时间一直没有在我和他爸爸身边,没能给他安全感,也没能好好教他学数数,学习认知一切他认为好奇的事物,导致孩子接到我们身边时,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爱说话,也特别胆小,见到陌生人就躲,并且一批评他,他就低着头,不吭声也不理人。虽然后来上幼儿园后有所改善,但现在还是比较缅腆。在读了《做最好的家长》一书后,我对自己说:“孩子在成年之前,绝不再让他与父母亲分开了!”

  之前,我一直苦恼英杰在写作业时总是爱磨蹭一事,虽然他每天都会把作业完成,但经常拖拖拉拉的,有时写到很晚才能完成。我多次告诉他要珍惜时间,时光与机遇都是一去不复返之内的道理,却毫无成效。此次,在看了《做最好的家长》一书后,我与孩子达成协议,本学期制定学习奖惩办法,作业完成得快、完成得好就给予奖励,如果拖拉就受罚。

  在此,我代表所有家长衷心地感谢老师向我们做家长的推荐了《做最好的家长》一书,也感谢李镇西先生将自身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倾囊相授,为我们这些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们树立了典范,教给了我们能够成为好家长的许多好的办法与经验。谢谢!

  《家》读后感 篇11

  圣诞节前一天,娜拉·海尔茂仍忙于进行最后的采购。因为这是她结婚以来第一个不用精打细算的圣诞节。她丈夫托伐刚刚被任命为一家银行的经理,这样新年一过,他们就不会再愁没有钱花了。她买了一棵圣诞树并为孩子们买了许多玩具。她甚至舍得买一些她最喜欢吃的杏仁饼,虽然托伐并不完全赞成吃这种点心。他非常爱他的妻子,不过,他对娜拉的看法跟娜拉的父亲非常相似,也就是说,都把她当作一个逗人的“娃娃”——一件玩物。

  的确,她和丈夫相处的时候有时像个孩子。时而噘嘴板脸,时而软磨硬泡,时而又喋喋不休——因为这正是托伐所喜欢的;没有这些东西,他也就不会喜欢他的玩偶妻子了。事实上,娜拉不是娃娃,而是个女人,有女人的爱情、希望和忧虑。这在七年前就已表现出来。当时她刚生下第一个孩子,托伐害了一场病。医生说他如果不立即出国就会死去。娜拉走投无路。她没法和托伐商量,因为她知道他宁可死也不愿负债。她又不能去找她父亲,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行将谢世的老人。于是,她做了当时惟一能做的事。她假冒父亲的签字向放债人柯洛克斯泰借了二百五十镑,供托伐到意大利去疗养。

  柯洛克斯泰为人苛刻,因此娜拉必须变着法子按期还钱。每次托伐给她钱买新衣服和其它东西,她起码要省下一半,而且还要想别的路子去挣钱。有一个冬天她曾为别人抄抄写写,但她始终向托伐保密,因为他一直以为那次旅费是娜拉父亲给的。

  柯洛克斯泰在托伐现在担任经理的那家银行里做事。他决心要利用托伐为自己开路。但托伐讨厌柯洛克斯泰并同样下了决心要把他除掉。于是,在娜拉的老同学克里斯蒂娜·林德找托伐在银行里谋求一份差使的时候,托伐的机会来了,他决心解雇柯洛克斯泰而改聘林德太太接替他。

  柯洛克斯泰得知他将被解雇之后,就找到娜拉并告诉她,如果他被解雇,他就要毁了她和她丈夫。他还提醒她说,那张假定她父亲签字的借据上的日期却是她父亲死后的第三天。这突如其来的事把娜拉吓慌了;她恳求托伐恢复柯洛克斯泰的职位,但却无济于事。柯洛克斯泰从托伐那里接到正式的解雇通知后写了一封信,信中揭露了伪造签字的详细过程。然后他把信投到了海尔茂家门口的信箱里。

  托伐满怀着欢度佳节的情绪。第二天晚上他们要去参加一个化装舞会,娜拉届时将装扮成一个那不勒斯的渔家女,表演塔兰台拉舞。为了转移丈夫的注意力,使他想不到门外的信箱,娜拉在托伐和老朋友阮克医生面前假装练习舞蹈。这时她已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她想到了林德太太曾与柯洛克斯泰有过一段恋情。林德太太答应尽全力让柯洛克斯泰回心转意。娜拉还想到请阮克医生帮忙,但她刚刚开口,医生就流露了对她的爱慕之心,使娜拉无法再谈自己心中的秘密。庆幸的`是,托伐答应她舞会结束前不去信箱看信。

  娜拉担忧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托伐的命运。她想象自己已经死去,被冰冷的黑水淹没;她想象悲痛欲绝的托伐主动为她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并为她而名声扫地。然而现实却与娜拉的想象不尽相同。林德太太答应嫁给柯洛克斯泰并照顾他的孩子,从而说服了他撤回对海尔茂夫妇的指控。但是她也意识到娜拉已面临危机,迟早必须和托伐说个明白。

  果然,在托伐从舞会回来看到柯洛克斯泰的信时,危机就爆发了。他骂娜拉是个伪君子、骗子和罪犯;骂她毫无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他宣称她不配培养她的孩子们。他还说她照旧可以呆在这幢房子里,但不再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了!

  接着,又收到了柯洛克斯泰的另一封信,说明他不准备对海尔茂夫妇采取任何行动。这时,托伐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宽慰地舒了一口气,又夸夸其谈地说自己得救了。这是娜拉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识了丈夫的庐山真面目:原来他是一个道貌岸然、自私自利的伪君子,在这个问题上根本不把她的处境放在心上。她提醒他说,婚姻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并宣布她要离开这个家,一去不复返。托伐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他恳求娜拉留下。但是娜拉声明她要争取做一个有头脑的人,要去了解世界,一句话,她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而不是满足托伐狭隘虚荣心的玩偶。她走出了房子,毫不犹豫地、决然地砰地一声关上了玩偶之家的大门。

  《家》读后感 篇12

  这是我第二次读巴金的《家》。

  第一次读是在初中的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喜欢小说中三弟高觉慧,他敢爱敢恨,迸发着青春的烈火,燃烧着新时代的激情。在我心的心目中,自然而然的,觉慧占据了第一号人物的位置,不可否认的主角。以至于,我天真的认为《春》、《秋》肯定是描写觉慧在外从事新文化事业的轰轰烈烈历程。第二次,我依然喜欢血气方刚的觉慧。喜欢到看不到他的缺点,所以我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人,觉慧的大哥——髙觉新。一个我不喜欢但是是巴金老先生塑造的最好的一个人物。

  觉新,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他,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他,有着金灿灿的光环,年轻的远大梦想。出色的化学成绩,出国留学的美梦,温柔贤淑的梅表妹……这棵新生的树苗,无疑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可好景不长,很快,灾难便降临到这位未经世事的年轻人身上。祖父抱孙子的心愿瞬间掐断了他年轻的气焰,他的前程,他的梦想之灯一念之间被浇灭。他,答应了。在坚不可摧的封建礼教面前,在至尊的祖父面前,在顽固的长辈面前,他答应了,用自己的青春梦换取了一个合格的,“不负众望”的长孙的赞许,这个赞许来的并不怎么美好。在自己的心灵面前,他是一个无能的躯体。他,背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一个人悄悄地回到屋子里,抱头痛哭,用无声的眼泪为自己年轻的心送丧。此刻,我觉得他好可怜。为此,我还郁郁寡欢了一段时间,我想“听话并非是好事”。虽然,他自己点头毁掉了所憧憬的一切;虽然,我们怒其“不争”。但是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面前,这样的悲哀,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幕。他,只不过是新世纪的过渡人,横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庞大黑暗的封建礼教,还是他的爷爷,父亲,他的亲人。新世纪的光明尚存在人们的幻想当中,渺小的沧海一粟,拿什么来搏斗,来反抗,难道他就愿意这样断送自己的青春吗?

  后来父亲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他默默地承担着,生活的琐事渐渐地让他忘记了自己的激情。他开始机械的生活,为了整个家庭的持续,为了父亲临终的嘱托。他不得不陪同张姨妈去买衣服,不得不陪着她们打麻将……掩饰着自己的内心,做那些他不喜欢的事。他,被夹在两代人中间,过着煎熬的生活。在长辈面前,他需要毕恭毕敬,无论对还是错;在乘着时代激流的兄弟面前他被冷嘲热讽为“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虽然,家庭决裂只是迟早的事,封建和新潮本来就是水火不容,新必将代替旧,我们知道,觉慧知道,觉民知道,觉新也知道。但是请想一想,如果是你,如果你是大哥,带着父亲的嘱托,作为整个家庭的主力,你能够像觉慧一样一走了之,将爷爷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丢弃吗?

  他热心善良;有能力,以至于家里有什么事长辈们都要找他商量;他顾全大局,有责任心,却使他成为了封建的牺牲品。礼教吞噬了他的'爱情,夺走了他唯一的慰藉—瑞珏,长辈们胡作非为,鸣凤誓死反抗……家中渐渐变地冷清。终于,他的一切委曲求全化为虚有,他终于明白反抗固然艰难,而不反抗的结局就是灭亡,他勇敢了一次,既然自己不能挣脱封建的魔爪,别人却可以,那就是觉慧。

  后来,我才知道,《春》、《秋》的主题并不是觉慧的新事业,依然描写了高公馆里一幕幕的悲剧,这座封建下的辉煌建筑最终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倒坍,觉新终于彻底的走向了反抗的道路。原来觉新才是《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人物。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角度来说,我崇拜觉慧,即使他的言行充满了幼稚的色彩,但不可否认,这才是青年,真正的新时代青年。从作品的写作角度来看,觉新才是小说的出彩之笔。对于觉新我只能说,虽然他性格懦弱,但是他没有错,错就错在他生活在那个年代,错在他是一个长孙,一个大哥。

  《家》读后感 篇13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本身就是我们所有家长为之暗暗努力之目标。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能为孩子操劳的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圆满,更关键的是要辅助孩子练就一身可以万夫不当的本领。因此,如何做家长、做“好 ” 家长成为了我们为人父母后最大的课题,乃至是一生的追逐!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及众家之所长,运用详实的事例、深入浅出的剖析;摘录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总结、警句给我们以振奋和警醒;内容丰富、概括全面,从全视角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初读,为内容的丰富与多彩而爱不释手。再读,为书中观点、建议的现实指导意义而自我审视。书籍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听了朋友的谆谆诤言,该行动起来的是我们。

  作为一名家长,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无从挑选,无从逃避,既然选择了就要微笑着、享受着勇敢地担起这份重担。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踯躅前行,家庭教育也越来越真切地提到了最为关键的位置。没有一个人是主观不想做好,而是客观现实中太多的误区。

  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我最深的感触是,好家长是做出来的,更是学出来的。从儿子上小学开始,虽然我刻意地学习了很多关于如何指导孩子的方法,可是实践中能用上的,能正确使用的,能持之以恒的太少太少。为什么?当然,我们得承认的是,我们自身的成长环境不同,我们的认知能力不同,甚至是我们的阅历也不同,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方法都与书本上的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 我想我要做的是:在我自身现有的能力基础上,融会贯通,把这些先进的理念 、 好的方法,融合到我和儿子真实的生活状态中,既要遵循又要创新。

  说到“讲道理”、论到“读书”,我想我和更多的家长一样,非常认真而努力,但不是说我们努力了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一种“伪”努力、“伪”认真,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我们更需要解决的是我们的“对象”是否接受、感知我们给予他们的这种教育。我想怎样和孩子共同认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则更为重要和关键。

  这本书另一个特点“全” 。 所谓全,涵盖非常广,一遍一遍读过来,往往是后脊梁冒冷汗,我之前的太多做法简直就是罪大恶极呀!

  现在对孩子的影响要是扭转不过来怎么办?以前的错误怎样弥补与纠正?我改还来得及吗?等等纠结。

  人往往在纠结后感悟才最真切,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感觉自己的声调低了,在掌控不了自己脾气的时候,我选择去侍弄花草,以至于我家里现在是花草为患。但欣喜的是,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改变,我也悄悄观察儿子的变化,在我平静了一个星期后,在我温柔了一个礼拜后,他也不那么急躁了,有时还会和我认真 地 说上几句“大人话”。例如:这周老公出差4天,每天早饭时,他依然在挑剔,但好在看在我尽心尽力的份上给了我及格的分数。周四早上,我做的面条,可圈可点吧!(自认为),他吃着饭,忽然说了一句“妈妈,您以后能对我和爸爸不那么讲原则,行吗?”听后,我一愣,但又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能先吃饭吗?这个问题晚上讨论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初一作文。”他叹了口气,继续吃饭。诸如此类的语言集锦还非常多,我知道很多时候 , 我选择了逃避,但这终究不是办法!

  如何低下身来,何时低,怎样低, 低多少?这可真得理论联系实际,要讲科学,要有技巧。 既要保有一颗童心还要给孩子能认可的指导,真的挺难的。再难也要做,还要认真做,开心做,摸索着、探究着,同时又兴奋着、骄傲着、快乐着 ――

  这本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 对于我而言恰如甘霖,给予我在家庭教育方面全方位地指导。这里既有儿童心理分析,又有问题解决之法;既有详实的案例解析,又有观点剖析。集众家之言,集众家之长,读后感觉既有现实指导意义又不乏先进理念的灌输。

  再次,暗暗笃定,做个好妈妈,做个合格的家长,绝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在此,感谢笑笑老师的真诚推荐!感念笑笑老师贴心的关照……

  《家》读后感 篇14

  《傅雷家书》编入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的180多封家书,它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死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是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两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着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这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没有尽头。通过亲生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傅雷如何培育他的孩子,在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作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支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一个警钟,不论在做人还是其他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以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这么丰富的养料。时时给他知道,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却在其中显出他不变的本色。

  翻开《傅雷家书》,有许多令人动容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仅一次给儿子纠正了用错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的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父爱大如宇宙,父爱隐如轻风,父爱高如俊山,父爱深如桑海。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的读后感02-09

《家》读后感02-09

《家》读后感06-10

家的读后感03-16

《家》读后感06-12

《家》读后感【精选】08-11

[精选]《家》读后感09-11

巴金家读后感02-04

《家》读后感范文01-31

巴金《家》读后感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