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23-11-09 09:57: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门]《苏东坡传》读后感1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苏东坡传》读后感14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这人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对此我是十分佩服。世上像其这样的乐天派很少,因此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于此,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的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轼归隐于田园后,便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而这也正是“苏东坡”这个称谓的由来。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而我也体悟到了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林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而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其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苏东坡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与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相斗,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正是区别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在苏东坡看来,一己的私欲,是十分卑微的事情。而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活上的,他的双眼、他的内心更多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和疾苦。正是因为苏东坡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其与救百姓于水火的形势发生了抵触,他才反对到底,甚至于在自己管辖的州府里,对于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一概不理。苏东坡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而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想替苏东坡说一句话:“你可以改变我的处境,但却左右不了我的心境。”

  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年轻时没好好学习。夫人生了长子苏东坡后,他的态度才严肃起来,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

  弟弟苏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苏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因此谨慎的弟弟经常开导哥哥:不能轻信他人。

  其实苏东坡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特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苏东坡对他的弟子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的这种态度自然为他招来了不少麻烦。

  沈括,就是写《梦溪笔谈》的那位文人,逐条批注苏东坡送给他的诗集,向皇帝告苏东坡“词皆讪怼”。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苏轼知道后不无调侃地说:“今后我的诗就不愁皇帝看不到了。”所以,这种性格使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谈起苏东坡的`政治道路又不得不谈起欧阳修。

  当时苏东坡的科举主考官就是名声大噪的欧阳修。

  欧阳修阅卷时,误以为其中一张文采斐然的考卷是好友曾巩所写,为避免闲话,特意将其设为第二名。等榜单出来后,发现第二竟是苏轼。

  于是到处向人赞扬苏东坡,并向自己的儿子感叹道:“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后来苏东坡的文章被指控为对皇上不敬,那就是“文字狱”。

  他差点因此丢了性命,“唐宋八大家”也差点变成了“唐宋七大家”。

  在湖州的苏东坡刚出狱,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春天时,苏东坡外出踏春,一眼瞧中了黄州城东那片荒芜的坡地。于是开始了桃花源里好耕田的农夫生活,并取了个拉风的名字“东坡居士”。

  官场失意的苏东坡在黄州迎来了文学成就的春天。每天没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他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或许老天还没有虐够苏东坡,接连而来的六道诏书又将苏东坡越贬越远,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儋州。结果苏东坡在路上还给苏辙写信:

  “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我是真得由衷佩服苏东坡,都被贬到全国各地,心态还是一如既往的豁达开朗!正是这豁达的心态,才使苏东坡充满人性的魅力。

  苏东坡一生饱经贬谪之苦,他是在承天寺夜游的浪漫诗人,也是跟着心走的随意诗人。遭遇并没有使他愤世嫉俗,他的人性更温和厚道,没有变尖酸刻薄,不近人情。

  人们不会去爱戴一个品行恶劣,但文字打动人心的作家。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一样经万古流不尽。

  时势造英雄。

  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他颇高的道德素质。

  在被贬密州时,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

  正因为苏东坡的思想超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脱颖而出。

  最后,还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做结尾吧:

  “我们一直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为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型,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老师说下周一律收齐。为届时的作业,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起来。

  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废寝忘食的细细去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x,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这是苏轼用来自勉的诗句,有这样的诗句作铺垫,但在我们领教苏轼的天才和博学后,还是免不的惊讶,随即就是无法言喻的崇拜。官场上的苏轼仍是一个智者,但却不是一个胜者。在那个党羽之争那个膨胀的年代,两党之争,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圆滑,多的是冲动和嫉恶如仇的正直,当然,为这种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没有使他逃过一些牢狱之灾。对于这些所谓“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这样一个乐天派而言总是嗤之以鼻“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过多少苍蝇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性格除让他自己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之外,也不免让人察觉他的可爱。苏轼是幸运的,有一个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处处帮助他的皇太后。这种幸运或许也是他晚年悲凉不幸命运的导火线。

  苏轼的晚年是寂寞的.,“夜凉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种花。棋罢不知人横世。……”即使这样,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懂得知足常乐,他是满足的。而喜欢他的却为他暗暗不平,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谋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贫如洗。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上天的一种公平。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别人耗尽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苏东坡在宋词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没有人否认过,大家都对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李清照说苏轼的词不成调,也没有律。可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地位。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引用别人对于苏轼的评价结束我想说的话。 “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浩荡的长河中一点一点沉淀,当我们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往事如烟,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骚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光焰万丈长。”唐诗宋词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东坡的华发张扬着少年意气。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由他所著的《苏东坡传》,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东坡传奇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纵观苏轼一生,可谓造化弄人,屡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经庙堂之高,也曾游放岭南,一身才华,却起伏坎坷。尽管人生尽是不如意,可苏轼没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乐,兴趣广泛,亲近自然。擅长诗词、文赋、书法、作画,甚至是烹饪,以至于后来的“东坡肉”声名远扬,流传至今。

  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在中华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陌上花开,蝶霞飞迟,昔人已改,江山犹是。是时,挚爱的`元配夫人已与他生死两隔数年,悼念亡妻凄婉哀伤。流光退却,华发渐升,凉月堕江。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更是遍布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关爱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人生给每个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场盛大的疼痛,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子瞻首历人生黑暗,于生死间来去几番,仕途终不得圆满。子瞻仕情渐疏,于坡地开垦,补贴家用。东坡之号,自此而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萧且须行?”这是何等洒脱!昂然挺立,捋须而笑。官场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咏间,深刻的忧伤日渐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离死别于山水之间,愁苦与大江俱东,被浪淘尽;放官场浮云于田园之中,三百颗荔枝入口,失意消亡于岭南。将满未满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苏轼之月昭质未损,熠熠生辉。

  林语堂称东坡为乐天派。似乎是没有什么可以使东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坐华堂上,不该麋鹿姿。”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东坡的性格乐观豁达,豪放不羁,他的诗词奔放灵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词的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阔达胸襟。在面对人生中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一个个大雨磅礴的日子时,该如何度过低潮期,我想东坡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苏轼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适合,将满不满,昭质未损,既晔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温柔。繁华边际,清辉蔓延。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党人碑出现,被刻上党人碑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政治上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轼以他坦荡胸怀, 尽情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身份已融于苏东坡血液深处,释放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在他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注解。

  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依然坦然,可以笑罗什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一代文宗撒手人寰,留下,是千古文人标杆,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他是这样一个人,本性自由,却深陷官场纠葛一生;喜好名山大川,却迫不得已四处安家;他身居侍郎之职,却主动请辞调离;贬于荒野域外,却依旧笑对人生;他一生相伴两人,却与最爱之人无缘相守;自比陶潜隐世,却为世人所闻。

  他以词著称,和诗仙李太白一样,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同时又是中国公共医疗事业的开创先驱,是中国南派画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缜密的工程设计者,精明的国民经济观察家,业余的酿酒师傅、制墨者、炼丹术士以及美食家。

  他的天才在那个时代无人能及,因为这份天才,敬仰和尊重,他一生朋友无数,同样因为这份天才,嫉妒和恐惧,他始终被政敌所扰。

  从鹰击长空壮志满怀到身心空明皈依佛门,他只在世六十二年,却传世千秋。不仅仅因为他的诗词,更因为他不朽的精神。

  他究竟还有什么,不为所知?

  他便是苏东坡。

  苏轼被被贬到雷州半岛的惠州,当时属于尚待开发之地,然而苏轼在这里还是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曾记载,苏轼尝试着自己酿制桂酒,一边酿,一边品,以至于醉倒在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顽童跃然纸上。这种顽皮的天性似乎源于其祖父,那个同样戏谑的老顽童。而他的弟弟苏子由,似乎更多的继承了父亲苏洵的内敛与严谨。不过有这等的才华,恐怕苏轼想藏也是藏不住的。

  世人更多看到的是苏轼的.才华和令人恐惧的乐观豁达,他曾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的快乐无人能及。但是或许更少人知道,这样一位大词人于政治上的刚正不阿,以及因此遭受的惩罚。就好像贝多芬失去听力却依旧写出了传世名曲,实属不易一般,遭受如此对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被贬最远行至海南,还包括一直排挤他最严重的人,其实是他青年时的好友这样的内心打击,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落空,眼看一批名臣巨擎被流放,朝廷小人当道的痛心),苏轼却依然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与豁达,更让人感叹。

  抛开林语堂对于王安石当政后对苏轼排挤的描写与评价,苏东坡确实不适合身居过高的职位,不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在杭州他早已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思行合一的优秀官员,只是苏轼太不懂得如何处理官场中的人际关系了。身居地方,他为一方之职兼具文学首辅的威名,自然意气风发左右逢源,况且有主政的太后支持,杭州在他制任期间,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属于经济文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身居侍郎高位之时,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便体现了出来,不懂得利用皇帝,而仅仅寄希望于呼吁,这是万万不行的。太后去世后,精明的小人们马上打击了他。

  幸好我们的大文豪是为开朗乐观的人,否则我们可能也体会不到那么多优美的诗词和散文了。

  摘录一《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逐步至天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明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表意,中国文学,绘画以及书法的最高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说起苏东坡,我想到的总是那个着一身素衣独立江边,须发尽飘,沉浸于月光朦胧之中的遗世独立的苏东坡。有人说他是孤独的,但在我看来,他似那颗被除名的冥王星,在脱离了太阳系之后做回了自己,在辽阔高远的宇宙中以自己的姿态自在独行。

  苏东坡在公元一零三六年出生于四川眉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眉山以杰出的文学世家苏家而出了名。流传的“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道出了百姓对苏家发自肺腑的喜爱。东坡之父苏洵、之弟苏辙,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三人皆才华横溢,在后来的所经之处,都是令人追慕附庸的对象。东坡一家,尤其东坡之祖父,实在是嗜酒成性,最具豪放纯厚的真性情。他可以因为东坡叔父高中而酩酊之际骑驴进城,他可以因为厌恶一尊神像而在大醉之下将其摔得粉碎。苏东坡可能正是将祖父这种身心深厚、气度开阔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东坡激烈、嫉恶如仇的`晚年时的性格,正如其父当时对豪门挑战的性格表达。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谪迁是他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在我看来,他不是在谪迁之地,就是在去往谪迁之地的途上,始终颠沛流离。由他自己的话来概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所至之地。自王安石变法,东坡与其政见不同,后离开京城到杭州做通判时起,东坡先后因为被小人污蔑诗词内容有不正之风、卷入新旧党派之争、政见不合而分别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在东坡的一生中,母亲、父亲先后离世,王弗、朝云这两任妻子也离他而云,在人生的路途中跋山涉水,所至之处皆以为家,历遍大半个中国,可谓尝尽人间百态。

  而我所敬佩苏东坡的,是他在所到之处都能引起百姓的无限喜爱。他在杭州治理西湖,更有“三潭印月”、“苏堤春晓”,他自掏腰包建“安乐坊”医院为人治病,他修缮官舍、帮助太学生,也因治饥荒无果而自怨。在广州之时,他“依然故我”,享受清风与明月,自在生活。同时,他在儋州之时带着开凿水井、开办学堂,百姓越来越发喜爱他。这正表现了东坡的儒家济世情怀。

  在我看来,东坡也是深情之人。他与弟弟子由感情深厚。子由沉稳、拘谨、寡言,而东坡轻快、天真、不计后果,二者政治看法不同,但立场相同,感情更是深厚。在兄长受冤入狱,子由上书为兄长辩解,东坡更是写出“与君世世结兄弟”“但愿人长久”等诗表达兄弟情谊。对于东坡之妻,他最念念不忘的便是朝云,他说“惟有朝云识我”,也在亡妻之际发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之情思,甚至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

  东坡觉得他的一生只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经历了命运的荣枯盛衰,变得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谧宁静。年轻时与山神吵架、向雨神祈雨,不怕一切鬼神,甚至做起了中邪人的“驱魔师”。可能是在一次一次的经历之后,他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晚年时他开始热爱自然,开始发出了“十年旧梦寄西风,此去真为舍田翁”(《归宜兴留题竹西寺》)的对田园的向往。也许是真正释放出了本性,他按自己的意愿做起了自由独行者,真正优哉游哉去了。所以他的诗词由早年中含有的讽刺、愤怒之感逐渐变得宽容、温暖,甚至将陶潜视为自己的偶像,想归隐于山水之间了。他看似孤独,但却是在真正做自己。

  王安石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是的,他是苏东坡,是那个始终富有活力的苏东坡,也是始终已见的苏东坡。不论如何,他以古朴之笔,书写了自己较为华丽的一生,也在自由的宇宙之中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宋朝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璀璨的一个年代,虽然它的军事力量被后世所诟病,然而,我们不得否认,在这个时代,有带太多文人留下了一篇篇闪耀后世的文章。而在宋朝的文化历史上,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那个人就是苏轼。姑且不论苏东坡的官场起伏,他在文人眼中的地位,远非官场所能比,他是那个时代文人心中的一座高山,只能仰望,只能攀登,他在宋词上的地位,就像李白在唐诗中的地位一样。整个中华历史上,李白和苏轼就是两座巨山矗立在无数人的心上让人仰望。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这个朝代,婉约派盛行,人们习惯了温柔似水的感觉,无论男女,追求的都是温柔细腻,这在苏东坡看来是一种病态,于是他奋然出世,他用气势恢宏的豪放词一扫北宋文坛,与婉约派一决雌雄,为柔弱的北宋注入了一股雄风,让整个朝代,都有了一丝男子的刚硬。

  苏东坡是骄傲的,也是坚定的,就像他的词一样,永远都是豪气冲天,在宋朝的朝堂之上,他永远都是不合群的,他反对新党的变法,也反对旧党的全面否定,他不懂得委婉与变通,这是他的执拗,他坚持一条道走到黑,作为朝堂之上特立独行的一个人,站在了两党之外,于是就注定了他的官运起伏不定。他的一生多次遭贬,太多的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去了杭州,从此之后,他就成为了杭州的苏轼,他也在惠州待过,他也就成了惠州人心目中的苏轼。他的一生,狂放不羁,起起落落,或许这对他是不幸的,但是我相信,对他去的地方的人来说,是幸运的,他每去一处,就造福四方,纵使他的官职一降再降,但是,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一升再升,这是苏轼,一个词传千古,名流青史的圣人。

  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一个不肯弯腰的文人在官场中遇到无数的陷害,然而,纵使被贬到偏远地方,苏轼也毫不气馁,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他可以捐献家财,为乡民铺路搭桥,他扫除恶俗,给一个有一个的地方带去仁政。苏轼去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变得繁华,所以,当时的百姓都希望苏轼再遭贬谪,希望可以被贬的他们那里去。不得不说,百姓的愿望就是这样的淳朴与单纯。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写词才是苏轼的主页,纵观苏轼的历程,我们发现,他是政治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人们更多的认为苏轼是个伟大的词人,但是却不清楚,写词作画,只是苏轼的副业,他的真正职业还是做官。我们看苏轼官场起起伏伏,便觉得苏轼的官做的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苏轼更多的关注是在他对词的贡献上面。

  苏轼的'官做的最大的时候,距离宰相也只有半步之遥,如果不是惨遭小人陷害,苏轼的后半生也不至于如此的颠沛流离了,或许就是这样的生活,才让苏轼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吧,于是他从苏轼变成了我们心中的苏东坡,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东坡居士。然而,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被贬远方,他永远都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最后被贬官,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了,然而他仍然不服老,他有所为有所不为,哪怕颠沛流离了一生,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苏东坡牢牢地遵守着文人的最高精神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一个诗人,政治家,佛儒道兼修,使他永远都是那么潇洒的活着。他狂放不羁,因为他狂,所以遭人嫉恨,遭人诬陷,然而不管怎样,他依旧我行我素,这或许就是我们心中的苏东坡的,一个狂放不羁,一个乐观向上的居士。这样一个人,真想去看看他啊,此生能见苏东坡,今生再也无憾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最早了解苏东坡都是从以前的语文课本上,只知道他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这些著名诗词的作者,豪放派的主要代表,对苏轼的了解只是一个名字、符号,很抽象,就像贴在墙上的一个偶像海报一样。20xx年暑假在川大培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王红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中国人的诗意人生》的课程,课程中王红老师多次提到了苏轼,并建议大家看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没曾想到至善读书社共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苏东坡传》。

  这个寒假,除了走亲访友,最幸福的莫过于拿起《苏东坡传》,听着各位老师通过喜马拉雅APP分享的章节语音一起学习,群里各位老师也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独到看法,让苏轼在我脑子里从一个符号变成了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人,他不仅在文学上,在诸多领域皆卓有建树;不仅以其博学之识影响世人,也处处展现其强大的人格力量;不仅有其“伟大豪壮”的一面,也有其“平凡普通”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儒家喜其忠,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义。可以说,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之人。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离我婆婆家135公里,我和他也算半个老乡。眉州虽然不大、但依然舒适别致。镇上街道整洁,五六月间,路旁的荷花盛开,香气弥漫。像四川其它很多地方一样,这里山川秀美、景色迷人。第一次出川的时候,苏轼还未满20周岁,弟弟苏辙也仅仅是个18岁的少年。出川的道路是凶险的,当时从蜀中到京城的道路,就跟我们一家三口回四川老家的路程差不多,苏东坡从眉州到开封,我们从郑州到四川彭州。还记得第一次开车回老家时,穿秦岭的担惊受怕,爱人开车,我的心提到嗓子眼,生怕他一不小心有什么闪失。可想而知1000年前,苏洵带上苏轼、苏辙两个儿子,拿着朋友张方平写给韩琦、欧阳修等人的介绍信,上京赶考是冒着多大的风险。出川的道路自古都是凶险的,早于苏轼几百年前,这条路的艰险被另一位走出四川的天才诗人这样描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考,父子三人名动京城,但母亲突然在家乡去世,按照朝廷律令,苏东坡和弟弟必须为母亲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他和妻子王弗过着寻幽青山、读书绿水的生活。

  此后1066年4月,苏东坡还回过一次四川,他的'父亲去世了,于是他和弟弟辞去官职护送父亲灵柩回乡,再次守孝三年,他在父母墓旁盖了一座小庙,种了3000棵松树。服孝期满后不久,苏轼兄弟北上剑门从陆路返回汴梁,从此再没有回过故里。

  读完苏东坡传最佩服的还是他的为人,在逆境中保持坚贞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绝不随波逐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回首千年看“居士”,“千古一人”苏东坡。他即平凡又尊贵,即随俗又清傲,即普通又杰出,即“渺小”又伟大。他的身上始终闪现着一个生动、鲜活的,立体、大写的“人”。苏轼本身就是一部宏大的巨著,值得我们用心品鉴、去广为倡扬、去世代传承!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1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诬陷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2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3

  《苏东坡传》是作者林语堂先生所作,初始稿为英文,后经汉化翻译引进回国内。林语堂先生一生致力于将中国国学经典通过英文的形式向世界进行推广,是一位极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大家。而著名的苏东坡更是不复赘言,东坡先生一生坎坷却极富乐天派,网上给其的评价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等等,可谓是全能至极。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例如牛顿、伽利略等在近代历史上具有伟大贡献的伟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长的多面手。因为这展现出了他们人性中的不同侧面,而这点东坡先生与他们是相通的。人物传记不同于史书和民间小说,人物传记类文体加入了作者个人对撰写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却又相对于一般小说的架空编撰要更忠实于史料。因此,经过同样多面的林语堂先生的再创作,《东坡传》中的人物必定也会是更为多面的。所以,今天在这里要谈论我对《东坡传》的读后感,我只能尝试从其中选择一个侧面来加以说明。

  苏轼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欢的'是《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大气和飘渺,都是苏轼在不同时期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官场上的坚持自我导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苏轼依旧是那个苏轼,无论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却依旧是乐观洒脱如初。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过他,在遇见同样巨大的挫折时吗,李白选择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渊明则是一走了之,只有苏轼,苏子,东坡先生,选择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来读书人对文学大家各有偏爱,却很少有人不佩服苏轼的。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东坡先生与之出游之时,飘飘乎如仙人独立,晃晃乎浑然天外仿若一体。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还是他就是东坡先生精神上的寄托,意识外另一个自己?细细想来,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还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来超然世外的隐者数不胜数,但真正为世人所记住的,缺如凤毛麟角。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入世,出世本就在乎一念之间。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真正所向往的。

  但无论后人如何评说,东坡先生依旧是那个文人史上具有着独特魅力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可是那个竹杖芒鞋嬉笑怒骂间穿林赴雨的蓑衣竹翁,也是政坛上不愿依附他人而郁郁不得志的官吏,更是文坛上的一代巨擘,用自己的书法、文笔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他的才华横溢以及被人欣赏的文人气节。他的深情而不做作,悲情而不怨天尤人,更兼具历经坎坷的人生经历,或许这也正是他为无数后世文人所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4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老师说下周一律收齐。为了届时的作业,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了起来。

  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废寝忘食的细细去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苏东坡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x,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这是苏轼用来自勉的诗句,有这样的诗句作铺垫,但在我们领教了苏轼的天才和博学后,还是免不了的惊讶,随即就是无法言喻的崇拜。官场上的苏轼仍是一个智者,但却不是一个胜者。在那个党羽之争那个膨胀的年代,两党之争,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圆滑,多的是冲动和嫉恶如仇的正直,当然,为了这种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没有使他逃过一些牢狱之灾。对于这些所谓“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这样一个乐天派而言总是嗤之以鼻“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过多少苍蝇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性格除了让他自己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之外,也不免让人察觉他的可爱。苏轼是幸运的,有一个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处处帮助他的皇太后。这种幸运或许也是他晚年悲凉不幸命运的导火线。

  苏轼的晚年是寂寞的,“夜凉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种花。棋罢不知人横世。……”即使这样,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懂得知足常乐,他是满足的。而喜欢苏东坡的却为他暗暗不平,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谋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贫如洗。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上天的一种公平。苏东坡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苏东坡的天性,而苏东坡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别人耗尽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苏东坡在宋词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没有人否认过,大家都对苏东坡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李清照说苏轼的词不成调,也没有律。可这些都不影响苏东坡的地位。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个的天才。引用别人对于苏轼的评价结束我想说的话。 “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了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苏东坡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后感02-10

《苏东坡传》读后感02-21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02-19

《苏东坡传》读后感02-23

《苏东坡传》读后感02-24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01-02

《苏东坡传》读后感09-03

苏东坡传读后感06-17

《苏东坡传》读后感09-03

苏东坡传读后感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