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11-17 10:39: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对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资本,通过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敞亮多了。要读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哲学,读文学,读历史,读科学……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认识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让书的精髓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让我们多读书吧。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对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阅读《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之后,我的感受颇丰,其中有一点我觉得非常好,给我很大的启示。我深知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更喜欢每天开开心心的成年人,一个简单的微笑足以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里。

  很简单,微笑是获得学生信任的最快途径。我们都知道这个,在生活中也总是努力地实践着。但是另一方面,有一些老教师总爱迫不及待地这样建议新老师:“不论做什么,不到圣诞节就不要冲学生微笑。”一些可怜的老师不假思索地就采纳了这条建议,结果是很快遇到了麻烦。请你想象一下,整天呆在一间教室里,面对一位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的老师会是什么感觉?再想象一下,一年到头都不笑,一直挨到圣诞节又会是什么感觉?

  微笑具有感染性。在班上做个实验,我总是不由的面带微笑。当学生在课堂上犯了小错误时,我也总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知不觉中安奈特“亲近原则”已经在我身上能找到了。下了课,我不再是急忙的回办公室,而是在教室里批改一会作业,跟几个课堂上没有好好听的孩子说一会话,表扬几个这节课表现好的孩子。当孩子们围着我,看我批改作业时,即使是作业错了很多,我也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喊来孩子,问他们怎么错的,知道怎么改吗?再不是本子一扔,话也不说,改不好就批评的方式了。

  当看到课堂上孩子为一个不难的问题而沉默时,我不再是像以前那样板起脸,直接喊不举手的学生,说对的站着,说错的更要站着。本以为这是对不举手学生的惩罚,但事与愿违,课堂上孩子越来越不敢回答问题了。当读到“记住你最喜欢的老师”、“记住你最不喜欢的老师”时,我的脑海里也在搜索,搜索我喜欢和不喜欢的老师。再看看安奈特做的调查,学生心中不喜欢老师什么样的,喜欢老师又是什么样的,这让我顿感不安,我正向学生不喜欢老师靠近。

  这本书的宗旨就是帮助教师们有效地解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间的问题。书中没有什么时尚、新潮的词语,也没有什么最新的教育革新理念。它呈现的是经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巧和建议。当你翻开此书时,你会与书中所述案例产生共鸣,让你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学生,自己教学方法。当你把里面某些建议转变成自己的行为时,你会不由的感叹,你已经被此书所吸引,里面的建议已经被你消化吸收。

  不妨看看安奈特给我们开的药方:一杯常理,几勺耐心、宽容、恒心,积极的期望和向上的态度,再浇上满心的爱,烘培一学年后服用。会是什么效果?你愿意尝试吗?我愿意!我愿意每天微笑的面对我的孩子!我愿意他们看见我时好心情,我看见他们时也是好心情。

  为了我的健康、幸福和不断的成功,我愿意吃下这个药方!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为《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美国斯坦福幼儿园规则教育》。这片文章主要写了美国加州洛杉矶第六区斯坦福幼儿的规则教育,让我知道了所谓的规则教育是什么样的,并可以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引导幼儿学会遵守现有的规则,是帮助他们成长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这就是规则教育的的大目标。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教育目标,教育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规则教育包含两个部分,园级规则和班级规则,具有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大规则的统一下,班级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班级的规则,看上去很普通的规则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在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规则教育的方法,我觉很适合我们教师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儿园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师”被认为是该园规则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对待幼儿的纪律问题的上,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方法的步骤是非常的'科学合理的,幼儿园配有相应的心理教育老师。

  我们教师日常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们真正教育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发展健康的人。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经典伴我行: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

  《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这本书你们看过吗?是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娟娟主编的一本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是对于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有新探。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早期阅读的真正含义及阅读的重要性。首先,本书对早期阅读、早期阅读教育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的概念;在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探讨后,阐述了国内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动向;早期阅读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扩展,分为静态性早期阅读和动态性早期阅读两方面;进而丰富了早期阅读教育和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

  其次,本书阐述了研究、实施早期阅读教育方案的具体过程。在大量调查研究及与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早期阅读与早期阅读教育方面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提炼,同时呈现了大量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设计和区域性早期阅读活动设计;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方案,开展幼针对性的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有效开展家庭婴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促进婴幼儿早期阅读行为的改善。再次,在具体研究、实施过程中,为适应后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走向内省型、反思型的专业化成长道路。

  最后,从幼儿、家长两方面充分地反映了研究的成效,家长阅读观念,行为得到了改善,家庭阅读环境也得到了改变;幼儿阅读行为得到了改善,语言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以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思路为线索,层层展开,以体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脉络。

  看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真是喜出望外,书中讲到的都是我要学习和课题研究的内容。特别是有一些案例分析,有关阅读教育行为的观察与反思,值得我们教师怎样去观察反思,怎样指导孩子去阅读等方式方法。还有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活动案例,家庭活动中的亲子共读,做到家园一致,共同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既适合学前教育课题研究人员又适合学前教育教师阅读的图书。它所阐明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对我们都很有帮助。它既培训了参与研究的老师,也使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很好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在自己的教研、科研活动中采用和推广。但我也认为有些地方也是值得大家讨论的。例如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提法要因人而宜。对待不同程度孩子的阅读,应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等。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每个人在读一本书时,除了汲取它的精髓外,也要有自己的 想法和观点,这样才会有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这几天抽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虽然存在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但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书中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这对于我今后如何处理好和推优生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可以理解:现在学校里都在搞各种考核,平均分、升学率、及格率是校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考核排名结果与奖金、评先、职称直接挂钩,与名师、名校评选直接挂钩,与学校、老师的前程直接挂钩……试问,谁能不食人间烟火?

  但,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而问题的根本恰恰在我们为人之师的教育者身上。由于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其他学生对差生侧目而视,使得差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漫骂……,干脆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能事,叫你头痛没商量。

  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是从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规章制度方面一样的要求他们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疼治头,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是教师越来越疲惫,如果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学生在逐步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再会产生一些影响学习的消极情绪,老师的讲解和督促始终是外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要求提高,这样的形势下,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许不会成为教师们的大难题了。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平时的学习中积累那种成功、自信的感觉,使他们保持一种渴望、充实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战。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无论多少次老师面对面的补习也无法比拟的提高成绩的关键策略。这对于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内心中唤醒那些所谓的、相对而言的“后进生”,那么他们将很可快成为人人夸奖的佼佼者!我会继续研读那些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除了后进生的关系处理,本书在教育教学的思想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对我触动最深的。

  一、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当你读到:“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觉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是好的方法。

  二、课堂质量是我要追求的目标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本占去了全部业余时间。’……面对着一叠叠作业本要批改,不止一个教师会不寒而栗,这不仅是因为要耗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非创造性劳动。”

  这让我想起一则黑色幽默,说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英年早逝,死后在人们办丧事的时候,突然诈尸,从棺材中坐了起来,边上的人都吓呆了,两股颤颤,手足无措,幸好,这位老师一个熟悉的朋友较为镇静,扯起了嗓子喊道:“那个,某某某老师,快来改作文。”话音刚落,尸体应声而倒,再没反应。这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从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师在作业堆中疲惫不堪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减轻老师负担的三个方法:第一、在每堂语法课上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书写和记住可能犯语法错误的词语;第二,为家庭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以防出错;第三,定期抽查:教师有时收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前两个方法是避免学生作业出现大量错误,教师批改起来才能健笔如飞,节省时间。我觉得,这是向我们课堂要质量的另一种说法,课堂质量上去了,批改作业的时间少了,等同于我们教师的生命就延长了。所以,可以这样说:“课堂质量是教师生命的延长线。”后一个方法的提出,我觉得可以稍作修改,采取平时分层次、不定期抽样检查,测验时候进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在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个问题时,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诙谐有趣:“我不由得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动形象,很能发人深省。确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选择,我想说:“克隆永远到达不了艺术的高峰。”别人好的东西应该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我觉得,在教学这条路上,只要你遵循上面提到的这两个原则,才可事半功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让全体教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推荐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推荐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能够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此刻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推荐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就应怎样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应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以前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个性的孩子正是透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好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盼,他们就会充满期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下,绝不能放下。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期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就应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个性的爱给个性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适宜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因此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下,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忙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因此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下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忙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必须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忙后进生就必须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主角、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个性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就应明白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到达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用心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资料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此刻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资料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主角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主角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透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必须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忙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构成、确立并且持续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个性是学困生的思想个性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正因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推荐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就应使学生持续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必须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用心性。课堂上教师应选取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味道,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能够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坚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用心争取,发奋向上。

  四、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推荐:“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超多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超多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那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就应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刻,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

  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潜质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推荐》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资料,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透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用心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1、《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2、《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3、《兴趣的秘密何在》

  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教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是读书让我们聪慧明理,是读书让我们登高远瞩。有人说,人的进化是在阅读中完成的。《给教师的建议》多次提到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有一位老教师,他有30多年的教龄,在上完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后,当听课老师请教他为这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者感慨地说:“我为它准备了一辈子,但最直接的准备只花了15分钟。”多么耐人寻味的回答啊!我想,这15分钟与一辈子的区别和联系就在于两个字———读书。

  传统的教学标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但总有一天,当这桶水用完后,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呢?我想,教师只有读书,才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才能带给学生充实的知识和心灵深处的震撼。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成长途径有很多,但惟有读书,并带着对自己实践的反思进行阅读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理应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旦读书成了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会告别浮躁、远离喧嚣、拒绝功利,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地宁静和淡泊。其实,读书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过去,有人说教师生涯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未免有些感伤,有点落寞。如今,当众多的人把教育之兴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应感受到责任之重。前途漫漫何所依?书卷飘香伴师行!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四、《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1、基本素质——爱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2、工作关键——细心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教师的细心是洞察学生思想行为的航灯,是班级常规工作的钥匙,是教师工作的关键。

  3、工作秘笈——耐心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

  4、神奇钥匙——慧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实践证明,慧心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它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按照我个人制定的读书计划,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勤于反思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

  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再如,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若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

  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提到“教育”,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学校,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需要接受的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不但相互关联,而且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的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宋庆龄曾说过:“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观”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依次为: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认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教育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苏霍姆林斯基还科学地指出:“人的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最为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就很难弥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

  对于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作了尝试性的改变:他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里设立了“家长学校”,并向家长们传授“父母教育学”;孩子在校念书十年,父母则要上“家长学校”十三年,也就是早在孩子入学的前三年,父母就要上“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了。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科学史上三十二起“狼孩子”的遭遇证明:尽管这些孩子具有人的天赋素质,但由于缺乏人的养育环境,致使没有一个能回到正常人的行列中来,可见幼年时期所处的德智体美环境的重要。二是学前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学龄期的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学龄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各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有免除学校“再教育”、甚至社会“再教育”的可能,而“再教育”往往是使学校和社会最感头痛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他改变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做法是成功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这一理论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准则,只有当我们重视了家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得心应手,孩子们得到的教育才能更全面。

  二、做家长的合作伙伴,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主动取得家长的支持,不要把家长当作助手,而应该视为朋友,别忽视家长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尊重他们,常常与他们沟通,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经常给家长提供一些培养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地与家长配合,肯定其子女的进步与成绩,恰当、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共同研究教育措施,与他们保持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会成为孩子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共同成长。我从自己的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给家长一些帮助

  在与家长的日常接触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办法,孩子不但不听话,学习成绩也不好;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但没有任何效果;还有些家长妥协于孩子的无理取闹,感到束手无策。从对学生们的调查中得出了相近的结论,他们认为,大部分家长在教育自己时,总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而很少用平等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较多地关注成绩,学习不好,就严加训斥;表现有进步,就百般宠爱,孩子越来越任性,家长的管理也越来越难。遇到有这种忧虑的家长,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来教育孩子。

  班里有一个机灵活泼的男孩子,他是五年级时转来的,当时他妈妈告诉我,孩子脾气很倔,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这次转学也是因为任性和不服管教,家长很伤脑筋,满脸的无奈。在后来的相处中,我也领教了他的“厉害”——不听话,与同学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看到家长那失望的神情,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一次又遇到他闹情绪,我采用了“冷处理”,他怄气,我也不理他,后来在妈妈的再三劝导下,他勉强地承认错误,我借着这个机会,给他讲道理,告诉他家长有多辛苦,父母对他充满了希望,他却让父母非常担忧……他妈妈听到这些,不禁热泪直流,孩子的头也越来越低,肩膀有些战栗,我知道他哭了。临走时,我对他妈妈说:“孩子一定能改,要对他有信心,多和孩子谈谈,听听他的心里话。”后来,这位妈妈遇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就及时来与我交流,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现在的他简直是人见人爱。

  2、给家长一点信心

  在我们的工作中,难免遇到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性格和行为上都会存在一些偏差,家长也慢慢地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但是,这些孩子的内心是非常需要关心的,只要我们教师做到善解人意,就一定能帮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当然,这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我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小调皮,其中最让我头疼的是一个在学习上充满惰性的孩子,他的妈妈因为他的顽皮、懒惰而对他无可奈何,甚至劝我:“陈老师,你不要管他,这孩子没希望了。”我听了哭笑不得,现在到要我来劝她教育孩子了,我告诉她:“孩子的路还很长,你将来还要享他的福,你能眼看着孩子没有未来吗?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一定能改好的!”现在,孩子的表现虽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但是,他的妈妈已对他有了信心,我相信,孩子的未来也会非常美好!面对学习差,不守纪律,整日坐立不安,上课小动作不断,常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会由失望到绝望。此时此刻,教师一定要及时地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信心,给家长鼓励和支持。只要我们与家长以诚相见,以心换心,真心实意地交流,就一定能扣动学生心中的琴弦,奏出最美的乐章!

  3、给家长一些方法

  儿童期孩子性格的可塑性强,这个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孩子的脾气个性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时,父母则是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如今的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在教育问题上,家长由于无前车之鉴,再加上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显得有些迷茫。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孩子不服从家长的'管理,甚至有的离家出走。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心急如焚,但又无能为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在家长会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探讨育儿心得,让家长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十分必要的。

  昨天,我接待了一位家长,他的孩子顽皮好动,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有点儿“暴力倾向”。他爸爸告诉我,他经常与孩子交谈,有不对的地方会立刻给他指出来,但是他总是会强嘴,一般情况下不打他,犯错误时,就会狠狠地教训他,如果表现好了,就带他出去玩,吃好吃的。我听到这些,不禁为孩子担忧,也为这位家长担忧,我告诉他:“你这样直接地给孩子指出不足之处,他并不一定愿意听,如果你先鼓励,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再说打孩子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孩子学会‘以暴制暴’,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孩子的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只会更不服管教。“家长听后,连连称是。我相信,他再与孩子沟通时,一定会有更多发自内心的交流。

  4、给家长一片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家长的眼中,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特别是班主任,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苦心之外,也要善加利用,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家长和教师必须致力于共同的目标,成为教育和社会改革的主力。在与家长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完整、没有阻碍的空间。教师更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让家长感觉到,你是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

  家长会上,我向家长郑重承诺:“我从来没想过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希望家长也不要放弃。”我向家长介绍“亲子沟通‘六要’‘六不要’”,向家长推荐教育孩子的书籍,向家长转达孩子们的心事,我甚至还给家长布置过作业,请他们写写孩子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一做法,缩短了亲子间的距离。

  家长会上,我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各位家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更离不开孩子的自身动力,只要大家的劲往一处使,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灿烂的明天。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引导孩子顺利地从童年走向少年,健康地学习和成长。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你们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

  三、建立“书香家庭”,让阅读滋养孩子的生命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和记忆,在极大地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哪些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家长知道:“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因此他要求家长自己不仅要读书,要为孩子读书,还要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个人的藏书室。”“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他要求家长每一个月至少为孩子买一本书。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千言万语地说教,父母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往往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让家长带着孩子一同在书海中遨游吧!

  我越来越深切地感悟到教育的真谛——与家长一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而做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都已经深入每个教育者的人心,其中《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的感触最深。

  书中不但有生动的实际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可谓案例经典、分析精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书中主要论述的是教师、学生、阅读及家庭教育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一谈我对这几方面的一些感受: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一、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那么,这就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底蕴。

  面对当今教育新课改的形势,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很简单,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为伴,不断汲取书中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要上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照本宣科,那你就要读书,坚持不懈地读书。

  教师,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对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俗话说“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我刚来到学校工作的时候,任一个班的语文科目老师,班上的学生,大都活泼好动。特别是班上有几个思维活泼的学生,经常问一些老师都答不上来的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次语文课上班上一位同学问我:“老师,你知道由三个一样的字组成的字有哪些吗?该怎么念?”这个问题,可能好多老师都没有仔细地去查阅过相关资料,这时,我只有搪塞过去。但是,课后怎么都不是滋味,1

  心想,为什么不早一点去了解呢?大家想一下,如果一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每次都是敷衍塞责,搪塞过去。无疑会让学生觉得这位老师的知识水平是多么的有限。从而,也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比如说,书籍、报刊、网络。有的东西,学生知道,而我们的教师却不知道。我一有空就坐下来读读书,做一做笔记。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书,我都要读,我想只要通过努力,多读书、多看书。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学生提的问题也多了,那么学生从教师身上学的东西也多了,那么,他们就会获得对知识的渴望,也树立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很多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即使很多教育大家也都源自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二、教师应该读专业之书,提高教育素养。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必读的书就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教师要懂得各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的状态、性格特征以及记忆的规律,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来教育这些学生,更不用说教育素养。

  就拿我班上的学生为例,所教的是三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获得成功体验,但又很矛盾,甚至具有攻击性,常常会发生打架斗殴的事情。如果学了教育心理学的就会相应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教育。也就是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奖励的满足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形象已不适应现在的学校教育了。新课标中的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既是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的父母;既是领导者,也是合作者。

  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无限的关爱。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地打工,一年都难得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所以,被

  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叫留守儿童。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关爱,当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教育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一、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出思想素质好、道德高尚的学生(德育放在首位)。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他所说的正是和我们现在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我的理解就是,这里的德育放在首位,应该是首要的目标。

  我们经常会在报刊或网络上看到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杀死了自己的父母的悲剧。最近,我就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出悲剧:一名留学生从日本留学归来,母亲一早就在机场久久地守候着。没想到留学生一见面就开口向母亲要钱,本来家庭就不宽裕,见母亲拿不出钱来,留学生竟然残忍的将母亲杀死。谁也没有想到苦苦守候儿子回家的母亲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悲哀!悲哀!

  每当看到这样的悲剧,心理有一些莫名的不安。发生这样的悲剧,难道是我们老师对学生教育的缺失?想到这些,作为一名老师的我心理有一些愧疚,难道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竟是这样的“人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连养育自己母亲都敢杀的人还算是人才吗?

  由此,我想到了,这名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一些坏毛病,恶习。由于没有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也没有得到纠正,这样恶性循环,不良习惯就积少成多,最终变成了大恶。

  因此,首先,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加强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这就要靠我们老师在工作中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去发现他们的不良习惯,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防微杜渐。

  其次,我们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自己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什么?

  答案是阅读。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林语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这意味着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就十分重要。阅读兴趣从何而来?主要来自学校教育的影响。

  因此,这就要提醒我们的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多让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从阅读中去认识感受美好的东西,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内敛自己的道德素养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动。

  现代的孩子应该需要什么的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的确,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书中写道:“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我相信,“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典范。这个故事是说古时候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却要哭着闹着要跟着去,这时候,曾子的妻子就哄骗孩子说赶集市回来后会杀猪给儿子吃,孩子一听说要杀猪,就立刻不跟着去了。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曾子妻子后回来没有杀猪,就是欺骗,不诚信,这样的后果会让孩子也变得不诚实、不守信用。这无疑会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无处不在:例如,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温馨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以及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家长太过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也就是说只有物质环境,缺乏良好的精神环境。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里,父亲成天讲的是吃喝玩乐、吸烟喝酒、赌博成瘾;母亲热衷于涂脂抹粉、穿金戴银,家中经常是麻将声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糟糕的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无疑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后,我想对家长们说的是: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家中,你们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让我们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茁壮成才一起努力吧!

  20××-4-2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因为招聘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相关知识点。说来惭愧,当时我只为应付考试死记知识点而未能深入其思想,认为这只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从教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去读这样难懂的教育专著。在这个假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每天在微信群打卡,大年初一也未曾间断,激励着自己阅读,渐渐养成了习惯。夜深人静时,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慢慢的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仿佛遇到了知音。全书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32年来的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书虽未读完,体会却很多,我就读过的建议粗浅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会学生阅读,做他们的引路人。

  阅读,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将近三十个章节都讲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第60条建议写道“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阻碍整个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有了死角,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还有一种危险:在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发生的过程是一去不复返的。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多么触目惊心的问题啊!阅读能力的作用之大竟到了如此程度!让我们深思一下这样的现象:有些少年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从阅读开始。阅读是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效手段。阅读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施教者要明确阅读之于受教者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中对阅读能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做了如下的归纳:阅读可以增加知识储备,可以为高年级学生打好基础,可以激发探索的兴趣,唤醒困难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使是学生的思路清晰,能够促进思考;发现自身的爱好和优势,产生自豪感。了解过阅读对学生的这些益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在阅读是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的表现。

  暑假开学初,我会带领学生参观周口图书馆,让他们感受图书馆安静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把他们吸引到阅读的道路上来。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学校把图书柜设置在学校的教室里,方便学生借阅。把书架的书变成学生手中的书,把学生手中的书变成学生心中的书,让书不只成为收藏品,陈设品。同时开展亲子共读,帮助学生创设家庭阅读氛围,教师指导阅读方法。在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时,其间经历了很多的摸索和困惑,比如:读着读着,有的学生就不读了,为此我利用阅读课和学生一起分享读书的感受,与学生一起欢喜,一起悲伤。阅读,阅读,不停地阅读!教师要会阅读,更要教会学生阅读,做学生阅读的引领人和同行者!在陪伴阅读的同时,其实我们也同样获得阅读的愉悦。

  二、参加实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为了贯彻实现全面和谐的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文化、教学场所、室内陈设以及图书资料等方面。校园外,他把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而赞赏家乡自然美景、祖国山川是德育的起始内容和有效途径。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则是综合训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手段。他要求学校的老师带领学生去“旅行”,到城市、到乡村、到草原、到伏尔加河。利用学生所置身于其间的大自然环境和周围社会生活环境进行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活动中学,在与周围事物及人的关系和作用中批判吸收。“给儿童以能动的有益的`影响,以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的习惯”。

  担任班主任多年以来,我一直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环保组织,到图书馆整理书籍,到博物馆参观,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做交通安全小达人,亲手种植植物。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对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都受到教育,都得到提高,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社会知识的教育。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让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基本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实现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提高师德修养,和谐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心理相容,心灵相互接纳,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要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们的心声,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文明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教师的师德高尚,以身作则,以德动人,学生才能有样可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效果。

  小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有必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为此,为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我报考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班,通过深入学习,了解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了我的认知。今年又报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会沟通技巧,和学生建立同理心,将有助于更好的和学生交流。同时也明白了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四、多元评价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活动而无评价,学生就不能获得最佳的,积极的和有效的发展。因此,他不仅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而且还注意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来引导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幸福中发展。不唯分数,不唯知识,而唯学生的全面发展,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精神生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更难受,小心翼翼地去触动他的心灵“,在处理差生的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的差生要么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要么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一贯建议教师采用信任和尊重的原则,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要求在实施评价时,要十分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几年来的不断尝试,不断摸索,让我对教育的评价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体会。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我们要重视激励性的评价,如有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好样的”、“学得不错”、“继续努力呀”;“你看这位同学的眼里一直有苏老师,他听得多认真啊!”“这位同学写字的姿势真好看,谁能像他那样?”。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全面提高。使课堂出现了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教育素养,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的建议。读书,我们一直在路上。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拿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了,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班上一位三年级的男孩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很多次都没有考出好成绩。活泼的孩子在我面前显得有些寡言,看得出来情绪低落。在一次讲评完试卷后,我主动对他说:没考出理想的成绩,但是你已经很努力了,没关系的。虽然现在没有考好,我相信以后你一定会考好的。孩子没有说话。看得出来,从那以后,课堂上的他更用心了。此后连起来的三次考试成绩是95、96、98。孩子终于在得了98分以后,笑着对我说:老师,我一定要考个100分。是的,任何孩子都需要鼓励。一句鼓励的话也许能让孩子铭记在心,教师的鼓励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钟。”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原来,看书也是在备课, 用一辈子来备课怎么还会上不好一节课呢!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记得有一次上《国歌》,我非常认真的准备了课,了解了歌曲创作的背景,如果说歌曲的创作不能和背景结合的话,孩子怎么能理解国歌的意义,当时感触特别深,如果我的历史更好一点,可以把故事说的更生动一点,我想孩子对歌曲的把握也会更出色。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读书,能使我们的知识变得更丰富,坚持每天读书,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我们眼里看就成了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当课堂成了孩子们遨游世界的地方,那我们还会担心孩子会不认真听课吗?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介于纯理论类读物与纯实用类读物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读这本书,感觉亲切、可读,更切合我们专业成长的需要,能促进我们业务的提升与反思。

  “我的情绪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诉我们工作态度的选择取决于我们自己,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得出不同的结果: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方面,可以使人产生乐观的情绪;反之。则会使人产生悲观的情绪。当我们无法改变现状时,不妨有意识地转移注意的焦点,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让自己走出阴霾。

  一、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形成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个快乐的人,就象有人说的一样,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得天使。

  二、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你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完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逐渐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是变化的、动态的,只有充分发挥创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态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只要我们踏实认真的去做就会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三、要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处处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宽容之心对待。

  四、幼儿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继续教育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进行业务方面的继续教育,还应接受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培训,使自己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总之,教师是专门与人的心灵世界打交道的人,是各种职业最直接感受到他人感情的人。面对孩子们我们不妨“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手牵手教育”、用平和的心真实的情来看待每一个幼儿,做一名健康快乐的幼儿教师!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它的内容很多,第一块内容: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二块内容:让孩子爱我们,第三块内容:听孩子的话,第四块内容:挤一点儿时间来反思,第五块内容: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第六块内容: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第七块内容: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

  以前接触过的学前教育类书籍,大体偏向于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理论类读物,一种是纯实用类读物。纯理论类读物大多,内容复杂深奥,有点纸上谈兵似的,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纯实用类读物一般属于幼儿教师随手可用的书籍,幼儿教师们想用的时候就垂手可得,往往深受老师们喜爱。但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升与发展帮助不大,甚至有可能束缚了幼儿教师的创新和反思的动力,出现了照搬照抄的局限性。《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一本介于这纯理论类读物和纯实用类读物两者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益,更切合其需要。以“建议”的形式让老师们感到亲切可读,能引起幼儿教师的共鸣,充实幼儿教师的知识面。内容涵盖了幼儿教师的方方面面,详尽而又不拖沓。

  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触很深,我做幼儿教师已经有许多年了,自认为从事幼教行业这么久了,对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喜欢让家长放心的幼儿教师,已经不用再去阅读书籍也能详细回答了。但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不管哪个行业你的经验再丰富,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这本书让我最喜欢的内容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做一个孩子眼中最美丽的老师,幼儿教师的一切也应该是美丽的。如何做一名孩子眼中美丽的幼儿教师呢,暂且不管你的外貌美不美,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只要你塑造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你就是一个美丽的老师。教师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具有教育性,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幼儿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从细节中学到很多东西,幼儿教师不仅要仪表美,还要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当旁人在寻求周围美的事物时,其实幼儿教师就是一道实实在在的美丽的风景线。

  近两年来在全国各大型幼儿园掀起了教师阅读学习《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的热潮,因朋友帮忙我也拥有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刚拿到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首先看了一下《序言》,里面介绍说这是一本介于纯理论类和纯实用类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业务提升与反思,有益于他们的专业成长。真的这么有用吗?我情不自禁开始读了起来。

  首先映入眼前的是第一辑的第一篇《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该文章没有深奥的理论性语言,没有华美的文笔,有的只是几个小例子和一段总结性的话:“教师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用真心、真爱、真感情来呵护每一个孩子,他们同样会喜欢你、信任你,并把幸福给你。”“如果你要问,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很简单: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想想自己走过的教学历程,确实如此。

  记得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学前班工作岗位时,自己也不过是个大孩子,怎么懂得去爱孩子?何况刚工作时是在小学的学前班,小学的教学方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学前班的教学,所以总感觉孩子和我有一段距离,他们不怎么敢亲近我,对我有一种“敬畏”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经历的增加,慢慢地对孩子越来越喜欢,感觉孩子们越来越可爱,就算是调皮的孩子也有他与众不同的可爱处。慢慢地,感觉到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课间能和孩子一起嬉闹、玩笑,孩子们也喜欢和我说话、游戏,他们不把我当“威严”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他们一点都不“怕”我,他们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烦恼,甚至和小朋友有矛盾了,都要先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帮他们解决。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开学新接一批孩子时,我会张开我的怀抱,亲近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也没那么可怕,使他们对这陌生的环境少一丝的畏惧,尤其是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对亲人的依恋,那我首先每早会亲切地迎接他们,给他们一个怀抱,送上一句“早上好”,安抚他们的情绪,转移分散其注意力,给他们摆道理,激励他们好好表现为他们的小花花上添花,使他们尽早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本学期班里来了位周寄的新生,由于是中途插班,表现的很胆怯、孤独,开学的第一天我给他一个怀抱,鼓励他(说一句,今天一起加油哟),转移他的注意力,培养他上学的积极性。课间我有目的地接近他,与他说话时总是搂着他或拉着他的手,挑一些他喜欢的话题,特意安排比较活跃周寄的孩子与他一起活动、玩游戏,平时给他设计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回答问题、唱歌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慢慢地变得活泼起来,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已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了。

  平时张开我的怀抱拥抱孩子也是一种鼓励和认可,当孩子踊跃地回答问题,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孩子按时、主动地交上作业,作业有进步了,孩子进餐速度变快了,孩子今天入睡快了,今天睡午觉了,孩子活动时遵守游戏规则了,学会互相谦让了,孩子今天礼貌待人了,孩子今天排队队伍整齐了等等的细节我都可以送上一个亲亲的拥抱,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

  还有一次,在给孩子们发放午点时,袁莉莹突然对我说:“杨老师,我喜欢你的声音,我好爱你!”其他孩子也跟着说:“杨老师,我也喜欢你!”“杨老师,我也爱你!”我心里一阵感动,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换来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还有班里的高悦华小朋友,她妈妈在放学接孩子时告诉我说:“孩子在家总说很喜欢杨老师。”当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孩子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我非常的高兴,幸福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一件件、一桩桩的事例数不胜数。孩子们能喜欢老师,关键当然在于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每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喜欢老师、信任老师。

  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吧!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是一本亲切、可读、实用且有益的书。这本书所收文章的作者以幼儿园一线教师为主,书中建议是他们对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内容全面,涉及幼儿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这事一本关于如何做好幼儿教师的工作手册,这本书得到了我的共鸣,我也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潘莹老师《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让我又回到了过去的一段记忆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当孩子说老师等我长大以后送一幢房子给你,送一辆汽车给你。看到日阿门说话时认真严肃的表情,老师心里是暖暖的,那时一种欣慰的喜悦。这也让我想到了大班毕业时的情景。六月送走梧桐宝宝时,孩子们抱着亲爱的老师依依不舍,泪流满面。孩子们哭着走进幼儿园,哭着毕业,但是两种哭却是截然不同的含义。前者是一种陌生与无助,后者是感激与不舍。这所有一切的改变是三年来老师温暖的怀抱,无私的爱换来的幸福。

  书中还提到幼儿教师的仪表要美,每位教师应该都应把仪表美作为极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一次,我烫了一个新发型,走进教室,孩子们很新鲜的围着我转了半天,都说老师好漂亮呀,比妈妈还要漂亮,这是至高无上的赞美了。孩子们雀跃围着我,讨论着新发型,小手摸一摸卷发的感觉,说一说新发型像什么。我们开心了一整天,忽然觉得和孩子们单纯的小幸福是最令人珍惜的。我们要带给孩子美,和孩子一起寻找美,发现美。

  爱,不在花费的时间有多长,而在于相处的品质有多高。让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特长,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使我大开眼界,收获匪浅。

  例如:他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但有几个又能做到。

  苏霍姆林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善于利用一切小事鼓励孩子们善良的念头,帮助孩子们体验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耐心地培养着孩子们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终坚持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他的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随时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与情感培养、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可取的。

  感悟:

  通读全书,感悟很多,我也深信“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仍然是当代教师学习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自己仿佛和伟大的教育大师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用心、钻研。用心回顾从教十三年来的得失,用心和学生在课内外交流,用心观察和引导学生,用心设计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用心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钻研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钻研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钻研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钻研当下的各类热点知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学习仍然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一、做幸福的教师,培养幸福的学生

  在《给教师的建议》全书中,无不自然的流淌着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一种教育幸福。它包括教师的幸福感和作为一名学生的幸福感。作为一名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是幸福的。作为一名学生,能成为他的学生也是幸福的。可见作为一名教师,或者说能否做好一名教师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心理和生理上健康,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心理和生理上都能产生愉悦的感觉,他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读书中受到的启迪和震撼让我总是会心潮澎湃,让我崇拜。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一群教师,也有这样的一群学生,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让我钦佩。崇拜与钦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在跃跃欲试。反思自己的工作,觉得自己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负责的教师,但是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距离幸福的教师,还有差距。

  从读书中感悟到要“做幸福的教师,培养幸福的学生”,就要把教师的幸福当做教育幸福来做:1.追求精神的幸福。师生之间在知识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的职业所难以得到的享受。充分认识这一精神性质最终包装自己的诗意人生。2.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在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带给自己很多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一种“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感。而因为自己工作目标的追求卓越,必然让学生的各个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学生也是幸福的。3.追求合作的幸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至少直接存在这样四种合作关系,即: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个体与教师集体之间、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说是某某老师的学生,也可以说是某某学校、某某班级的学生。合作中幸福,共享中幸福,超越中幸福。一个集体中的成员都可以享用同一个幸福。

  二、做公正的教师,培养公正的学生

  做公正的教师一直是社会、家庭、学生关注最多的一个师德问题。教师的公正决定着教育的公正。教师公正既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也表现在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及学生家长等方面,更表现在正确对待学生身上。

  “做公正的教师,培养公正的学生”当成是塑造教师光辉形象,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学生的道德成长,而最终实现教育的公正。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要公正。它包括对教师自尊、荣誉以及合理的经济利益等等合法权益的要求和维护。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不仅是“我与我”关系,也涉及到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期望较高,一方面社会在舆论上普遍赞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们包括教师本身往往又认为教师应当羞于言利,只做蜡烛,只问耕耘。要求教师做苦行僧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身,都是一种不公正。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个体要公正。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感觉朴实而真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因为这种爱真挚而深沉且负有社会使命感,成为推动作者不断自觉反思教学各个环节的不竭动力,成为作者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的源泉,这种爱和社会使命感时刻感染着我,同

  时我深信也感染着每一位拜读这本书籍的我的同行们。

  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尤其不以家长的社会地位为标准。承诺作到:A.平等地对待学生;B.爱无差等,一视同仁;C. 实事求是,赏罚分明;D.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E. 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评价要公正。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他带着孩子们到自然界“旅行”,上思维课,做“环球旅行”,建议我们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告诫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他认为,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候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对照素质教育,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可我们在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还是说得多,认识的多,但实际上孩子们还是挣扎在学海题海中难以自拔,或是在老师设计的学习程序中机械地完成着记忆的训练。

  三、做美丽的教师,培养美丽的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足以说明了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美丽的,而这种美丽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外表上,更重要的人格上。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美丽的代言人和传播着。只有在外表和人格上双重美丽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同样美丽的学生。

  教师的人格修养只有高于一般人的时候,才具有教育的资格,只有高于一般人,才能为别人提高可效仿的模型。也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可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为学生所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反思自己差距犹在。

  古语有“师者,人之模范也”。而“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指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 既要为人模范,为人作样子,教师自己总要有一个外在形象供人观摩与效法。教师自身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得体,有一定的品位,举手投足中始终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教师的人格美就是教师的精神之美。教师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人格高尚的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于是我开始用审视的目光看我和周围的人,但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几乎可以说从没有看见谁煞有其事的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难怪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大声呼吁:要构建一个书香社会。冷静下来一想,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老本"够用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我们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我们要用阅读来启迪自己和学生的智慧,用阅读提升自己和学生的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结束语:

  总之,教育,应当深入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教育目光,去捕捉每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细节,与学生一起,淋浴教育的春雨,清洗心灵的尘垢,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样的教育,才是公正的教育,才是美丽动人的教育,才是令人幸福无比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应该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中处处皆有教育。惟其如此,他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精髓,才能深爱教育,为之享受快乐。

  我读到了迷人的教育风景,体验了动人的教育情感,彻悟了一个教师所应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教育需要经验更需要技巧,还需要为人师者付出爱心与真心进行“人文”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1-31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2-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1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0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5-01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