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时间:2023-12-25 15:28: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1

  花了七个月才看完第一遍,然后又用一天迅速过了一遍,《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500字。总的说来,我并不为自己的效率感到耻辱,因为与其说是我的拖拉,不如说这正是马尔克斯作品的一贯风格。说到“一贯”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毕竟除了这部作品,我读过的也只有《百年孤独》而已。当然,读完这部小说,我可以确定自己会成为即将出版的其余小说的忠实读者。

  阅读马尔克斯,很多人都免不了产生和我一样的感慨吧,那就是——小说居然还能这么写!为了避开啰里吧嗦的恶习,我简要概括一下:一、相较于叙述故事,作者更热衷于描绘世界;二、鲜有对话,但只要一开口便属金玉良言;三、庞沛如川流、精密似针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四、以局外人的第三只眼俯视大地,并不介入(或者说“沉溺于”)人物的情感;五、遍布每个角落的黑色幽默。

  又回到我的效率问题。《霍》并不以情节取胜,和《百》相同,进度中的任何一次中断都不足以引起对之后情节的好奇。但与此相对的是,无论何时从何处接续,抑或任意翻开一页,我总能毫无障碍的阅读下去。引起我兴趣的不是还会发生些什么,而是当下文字所描绘的无限逼真的人物个性和相对处境,由于进行了拉美式的夸张,这种现实赢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魔幻现实。身心舒畅时每天十来页,疲劳低落时每天三五页,缓慢享受这一过程真真是极好的。

  情节说来也很简单,可以用一个没有逗号长句来概括——这是一个男孩儿因为年少时与相互爱慕的女孩儿因种种原因分离而后苦苦等候半个多世纪最终重逢的故事。看起来像是琼瑶式的苦情戏加上大团圆的结局,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我看到的不是男女主人公心心念念、自怨自艾、梨花带雨、伤春悲秋,而是途径懵懂初开的童年、变幻莫测的青年、渐趋平和的中年、颓然老去的暮年,各自穿越时间长廊抵达彼岸的人生历程,读后感《《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500字》。而这样的人生除去一些文学夸张的成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已然走过而且有待完成的普通人的一生。有人说这是一部爱情的百科全书,囊括了爱情的所有表现形式,我则更倾向于把它看作人生的百科全书。岁月在每人身上镌刻下不同的印迹,而重合的部分则被马尔克斯悉心撷取,投射在了三个主人公(还有女主人公的丈夫)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当中。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字是让别人了解你的同时,看到他自己。马尔克斯就是这样一面充满魔力的镜子,他拨开世俗世界的重重迷障,让你直面赤裸裸的现实,备受煎熬,勉力挣脱,心魂甫定,喟然长叹,而后重新点燃生活的勇气,整装待发,杨帆起航。

  这篇小说既是一卷写实的胶带,又是一个传奇,一则神话(很有《飞屋环游记》的意思),男主人公便是其中的诸神之神——朱庇特(该说法在书中自寻)。马尔克斯极尽荒诞之幽默以免男主人公坠入感情挫败的无底深渊,使得时隔半个世纪他重新站在她面前的一幕好似一个滑稽的笑话。但正如长大后的麦兜所言,现实一点都不好笑,错过便是错过,失败就是失败,甚至没有一句辩白,没有半句解释。自此的岁月,他在幽暗逼仄的回廊徘徊,在空荡荒芜的原野行走,在黎明的窗舷下吞咽苦涩的浓咖啡,在日暮的甲板上谛听汽笛的呜呜声。日复一复,年复一年,命运之轮来回碾压,黑暗的重量让他喘不过气来。万念俱灰之际,光线缓缓浮上地平线,暖意渐渐收拢过来,天使和魔鬼竞相为他指引道路,他在高耸的云端和湿热的泥土间颠沛起落。居住在同一个城市,他望向十八岁时高傲的.光环渐渐陷入琐碎的平庸,自己却在不停更换着伴侣填补爱的空洞,在这间隙之中见证时间无情的流逝,等待远在大地尽头的机会。幸运地,他等到了。千回百转之下,在她的丈夫罹难的葬礼上,他又获得了重申爱情的权利。这时,他年少的炽热早已荡然无存,骨子里的阴郁气质也早已烟消云散,生活积淀的睿智帮助她摆脱了丧偶的苦痛。他们踏上了也许是生命最后一次的旅程,过往的情愫在夜半的船舷上渐次复苏,在死神的阴影下共享迟到半个世纪的温馨。他们燃起与垂垂老矣截然相反的雄心,像孩童一般挥舞爱的旗帜。“她看到的是他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勇敢无畏的爱,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2

  合上书本,我的心久久难以平息。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由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的一本诠释他自己心目中的爱情的长篇小说。故事由男主人公阿里萨与女主人公费尔明娜对于过去的回忆与现在时空的事件交织而成。隐藏在明线之下的,是女主人公的丈夫——乌尔比诺医生的一生。

  小说开头以医生的死亡,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矢志不渝的告白而起,由此引出男女主人公的初识,“半世纪后仍未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那惊鸿一瞥。”阿里萨对于费尔明娜的追求是让人难以忘却的,而费尔明娜在其中对于父权的抗争也给了阿里萨机会。但这一切都结束于二人再次的相见,费尔明娜对于这样一个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小伙而感到害怕,于是费尔明娜同医生结婚,她本以为一切都将过去,但在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后,爱还是跨越时光追上她了。

  爱情,可以跨越生死。正如小说开头医生的意外身亡使费尔明娜久久不能走出悲伤,相伴数十年后,他们彼此由初识时相爱的烈火烹油到长相知,长相守。费尔明娜对于医生的爱,正如她自己所说:“那是她一生中最快乐也最舒心的三十年……如果再让她选一次,她还是会从世间所有的男人中选中她的丈夫”这同样是爱情的一种模样。这让我想起杨绛女士同其丈夫钱钟书的爱情,同样是相伴一生,杨绛女士在钱钟书去世后,怀念亡夫,一直坚守着钱钟书临走前的叮嘱:“绛,好好里(即‘好生过’)。”这就是爱情可以跨越生死的`最好的诠释。

  爱情,可以跨越山海。阿里萨同费尔明娜在热恋时的唯一交往方式是书信来往。为了不让自己的恋人失望,阿里萨追着费尔明娜的行程路线只为让费尔明娜收到寄托着自己爱意的信。即使阿里萨当时穷困潦倒,身无余财。隐藏在这段故事背后的例子,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自传体书《活着为了讲述》中所提到的自己的祖父的亲身经历。马尔克斯的祖父能够追求到自己的妻子,正式因为他同样有一颗同主人公一样的对于爱情坚定不移的心。他们有着类似的经历,都是在追求中一路跟随,不顾艰险,翻越山与海,直到达成自己的目的。

  爱情,可以跨越时间。阿里萨同费尔明娜从初识到到关系破裂,最后到在船上重归于好,他们的爱情跨越了半个世纪。阿里萨对于费尔明娜的感情从初见时的懵懂,到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带来的文化知识上的升华,由初恋时的奋不顾身,到再次追求时的小心翼翼。全书见证了阿里萨在情感上的成长,他不再抒情,而是“将思考隐藏在一种家长式的淳朴文风之下,如同一个老者的回忆,为的就是不那么明显地被人看出,这实际上是一封倾述爱情的书信。”最终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爱,跨越了时光,就像小说最后男主对于费尔明娜的回答:“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一生一世。”他说。”

  对于二人而言,一切在半个世纪中的事情都是点缀,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后,他们终于登上了驶向一生一世的航班。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3

  这本书真的是很神奇,《纽约时报》曾经评价这本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评价很高,但是我觉得并不为过。《霍乱时期的爱情》确实是把爱情写的比较透彻。

  题目还蛮有意思的,提到了“霍乱”。霍乱不仅仅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我更觉得作者是将爱情比作成“霍乱”,非常有意思的一种表达。霍乱和爱情有两个相似之处,一是被动性;二是都有身体上的征兆。

  说是一篇读后感,其实也就是我的一篇分享罢了。我高中学文,从小还比较喜欢看书,所以写点东西对我来说并不是很有挑战性。但是在看完这本书后,我竟然觉得什么都写不出来,这一感觉确实是吓了我一跳。都说读书可以悟出什么道理,但是我认为在二十岁的年纪即使博览全书也很难悟出一些四十岁才懂得的道理。我还年轻,经历的`也少,想必十年后再回头看这本书会有更深的理解吧。

  看完这本书,突然想起一年前曾经看过的《荆棘鸟》。这本书也非常的精彩。两本书都是以爱情为主线,但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告诉我们爱是执着,而《荆棘鸟》告诉我们爱是放手。这个确实是没有对错之分,想必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4

  终于到了大结局,在最后一章,作者详细描写了男主佛罗伦蒂诺是如何费尽心思一步一步打动女主费尔明娜的。

  在葬礼后表白被骂让佛罗伦蒂诺已经丧失了信心,可是几周后却意外地收到了费尔明娜的回信,虽然满篇都是谩骂,却让他的心死灰复燃。他找来打字机(在他那个时代打字机可是走在时代潮流前沿的东西)一个字一个字敲着给费尔明娜写信。信中他对本来的目的只字未提,只讲述他对人生、爱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这一封封信让费尔明娜从丧夫的痛苦中走了出来,她居然有一点点崇拜他的文采了。

  在他觉得时机成熟时,就去拜访了她,而她也没有拒绝,寂寞的生活让她对愿意陪伴她的人都格外宽容。于是佛罗伦蒂诺每个星期二的下午都会带着很多好吃的去和费尔明娜聊天,渐渐地费尔明娜对他产生了情感依赖,星期二下午的陪伴已经成了她的新习惯。可是一次意外让佛罗伦蒂诺不得不卧床三个月,这三个月让费尔明娜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不能缺少佛罗伦蒂诺的陪伴。正如那句老话:“只有失去时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是多么珍贵。”本来令人沮丧的受伤却意外地给佛罗伦蒂诺带来了机会,费尔明娜已慢慢陷入了佛罗伦蒂诺编织的爱情陷阱,她已经再也无法忍受见不到他了。作者说她并不是重新爱上了年轻时的佛罗伦蒂诺,而是爱上了老年的他。这句话真正没错,他们的这一次恋爱或许对于佛罗伦蒂诺来说是年轻那段感情的延续,但之于费尔明娜,却是一段崭新的爱情,眼前的佛罗伦蒂诺已经完全不是从前的那个人,而她也不是曾经的她了。

  而就在佛伦伦蒂诺卧床期间,费尔明娜父亲从前的某些行为因为某种目的被人在报纸上披露,费尔明娜备受打击,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佛罗伦蒂诺在这时力挺她,在另一家报纸刊登了他声讨那家造谣报纸的文章。他做尽了一切可以塑造自己美好形象和讨好费尔明娜的事,只求她的垂青。

  在佛罗伦蒂诺康复后的第一时间,他就跑去看望费尔明娜,并提议一起坐船去旅行。她的儿女们看出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女儿认为老年人的爱情是可耻的,极力反对,结果被费尔明娜赶出家门,儿媳还算开明,认为任何一个年龄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

  他们终于登上了旅行的船,起初费尔明娜还不太愿意承认这段感情,但在佛洛伦蒂诺的`引导下,她终于正视了自己的内心。虽然没有正式结婚,但这次旅行就像在渡蜜月一样,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也在这次旅行中发生了亲密关系,尽管尴尬得要死,但佛罗伦蒂诺总算是圆了自己一生的梦。

  佛罗伦蒂诺还对费尔明娜撒了个弥天大谎,说他自己一直为她保留着童贞。费尔明娜很清醒地知道这是一句谎话,但是她很佩服他说出这句话的自信,她认为这句话本身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所带来的令人眩晕的力量,也就是一个男人在向她证明自己到底有多么爱她,而且爱了整整一辈子。

  如果只看这段浮现在表面的爱情,足以令人感动到落泪了。可是此时的佛伦蒂诺早已不是从前的那个纯情少年,如今的他是一个猥琐的老色鬼(老色鬼是作者的原话,猥琐是我加的)。在他最后的情人中,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可以说是被他诱骗,最后爱上了他。在佛罗伦蒂诺知道费尔明娜的丈夫死去之后,他就不打算与她继续交往了,对他而言,她无非只是个代替品而已。而这个女孩因为无法面对这一切,选择了自杀。我想大概是作者为了在这本书里写尽人世间的爱情,而加入了这段忘年之恋,可是却让我觉得男主这个人太分裂了。也或许作者是在用这件事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爱情的自私,为了他向往的爱情,可以牺牲其他人。

  于是佛罗伦蒂诺活生生地吞掉了自己的愧疚,一心一意地去爱费尔明娜,而且这爱情因为距离死亡越来越近而变得越来越浓郁,并且发誓要一生一世。说实在我很怀疑人可以背负着那么沉重的包袱去爱另外一个人,这是得有多么无情无义啊。可这又跟他深情的形象相矛盾,而能唯一解释这件事的理由就是佛罗伦蒂诺其实并不爱任何一个人,他爱的只是他自己。费尔明娜不过是他爱自己的一个投射罢了,他年轻时在想象中为她赋予了太多价值,从而投入了太多,以至于无法自拔,而为了完成自己一辈子的幻想,任何的牺牲他都可以承受。

  而费尔明娜爱的是被人爱着的感觉,在丈夫死后,她需要一个人来填补这个空白,对她痴心一片的佛罗伦蒂诺刚好是个完美的人选。当然不管我们如何解读,作者认为只要彼此需要,愿意待在一起,那爱情就始终是爱情。

  读完整本书我并没有被这对老年的恋人感动,反而有一种失落感,我并不觉得佛罗伦蒂诺多年的等待有多么伟大,传说中稀有的真爱其实并不存在,那只不过是人种种欲望的堆砌而已,而日常那种朴实无华甚至有些枯燥乏味的爱情才是人世间最值得感动和珍惜的。当你心中有爱,也有人可以去爱,那么就不作不闹好好珍惜,比什么都重要。

  书中描写的各种爱情既存在于现实之中,又凌驾于现实之上,文笔精彩绝伦,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爱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非常值得一读。我甚至觉得这一本比《百年孤独》更好看,很推荐年轻的女孩们去读这本书,有助于认清生活的各种真相,至于年轻的男孩们,就请随意吧。

  “他们像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炼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

  也许,马尔克斯认为爱情的彼岸就是超越爱情吧,这也是生活中大多数爱情最后的归宿。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5

  有一本书叫做《霍乱时期的爱情》。

  计划看这本书计划了半个月,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有句话说,行动力等于财富,而我一贫如洗。

  挤了一周工作间隙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然而内容跟我想象的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有很大出入。

  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你的相亲对象是男神吴彦祖,见面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是男神古天乐!

  这本书的叙述手法也很不一样,它以一种倒叙的手法娓娓道来,故事紧凑,容不得你半点犹豫思考,就只需要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牵着你的眼睛走,即使已入半夜凌晨,依然会让你放不下它。就像是一大块美味的蛋糕放在你的面前,你的肚子已经饱的塞不下了,可是嘴巴还是饿,要一直吃。

  唯一遗憾的是,买的这本书的封面不好就算了,印刷也不行,错字很多,对于纠正错别字变态到极致的我是一种煎熬。果然,便宜终究没好货,所以,亲爱的人啊,你一定要贵起来,要把自己包装成很值钱的样子才行,哪怕脑子里灌的'是浆糊,最起码封面不错,买家也不会有太多怨言。

  书中着墨最多的是阿里萨对菲儿米娜的爱,即使在菲儿米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大夫后,他对她的爱依旧。他尝试结识更多的女人,以此消除对菲儿米娜的思念。对他这个人,我感到既可怜又厌烦。他对菲儿米娜的爱的忠诚和他对许多女人的情感的玩弄。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人像阿里萨爱着菲儿米娜那样一样爱着你,是一件多么幸福却又有些可怕的事情。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谨以此祝大家珍惜现在拥有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6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一个很长很长的爱情故事,它写尽了世间情感百态,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横亘半生的爱情,也是一个男人和他遇到的无数个女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仇爱恨。当半个世纪的沧桑在指间掠过的时候,才会感觉出这本书的厚实、宏伟和气象万千。

  二十岁的时候他们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彼此不成熟又有那么多的变数,八十岁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结合,因为他们太老了,彼此已成为对方的知己。爱情,是等待一生最终苍老的苍白誓言和残酷现实。时长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恋与等待,这漫长又疯狂的等待让我想起了与同样是女性的林徽因女士有着万般联系的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这可确是有依可据的爱情故事了。在林微因短暂而又充满传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个字却让人感动和震撼。金岳霖先生为了林终身未娶,他“逐林而居”,这个“林”就是林徽因女士,即使是在林徽因女士已经为人妻母,甚至到去世……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间的倾慕与忠贞,那是矢志不渝的执念,他仿佛在用剩余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也许能给他一个新的开始……

  第一次知道马尔克斯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但《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尽管《百年孤独》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荣誉,也更为人熟知,但《百年孤独》声名显赫主要是因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文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我刚开始看《百年孤独》,至少到现在,写这句话时,我觉得在内容上,这位大师晚些年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倾注了他更多的人生洞察,笔法愈发成熟,功力更为深厚,书中故事情节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你不会想匆匆翻过这一页……这本书里纯正的拉美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它的故事戴上了令人想一探究竟的黑纱,为它讲述的这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造就了一个如同重彩油画一般的背景,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都那么让人深思并为之向往。

  “永生永世!他说。”这是全书的结尾,我想我能够在脑中清晰的勾画出这些个情节,从古老的背景格局到人物的外貌动作再到人物的眼神声音。两位老人的话不会不在生活在这个物质与浮躁的社会的我们的内心深处激起久久不息的涟漪,哀伤的.音乐都能使路人驻足聆听,这有血有肉的情节怎么能不催人遐想。每个人都渴望真正的爱情,也几乎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或缅怀真正的爱情。马尔克斯在这场横亘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中倾诉了一位智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爱情理解,绝大部分的情感是细微绵长,波澜不惊,却在时光流逝中积累着痛苦和力量,而到阿里萨显露勇气,坚定爱情时,就坚定到永生永世。一切徐徐道来,有着历尽世事的平静,要知道这场贯穿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情,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对爱情,对世界都做出了一定的诠释。

  书中的名句有:“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人生应真爱过才不遗憾。在真爱之下梁思成确是比阿里萨幸运多了,林微因对梁思成说过“你给了我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的行动来回答你。”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7

  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我用了3天时间加快的读完了,确实小说好长啊,花的时间也不少。先谈谈我的感想吧,1。霍乱就是爱情,爱情就是霍乱,所以,男主人公阿里萨一生得了这种病:爱情霍乱,阿里萨对达萨的爱情贯穿一生。首先,年轻时的爱情可以在一个男人的内心里安放一生,而且从来没有变过。这个爱情只是属于阿里萨一个人的,这种宿命让人觉得很苦很压抑,没有一天让人觉得幸福和快乐。2。这部小说让我对男人,不,应该是某一部分男人对于爱和性的思考,也就是,一个男人可以和女人有性,但不一定会有爱。在男人的世界里,爱和性是可以分开的。阿里萨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达萨。

  年少时的一见钟情,通信往来,可他们没有真真实实的面对面交往过、了解过,女主人公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人生,而男主人公一直幻想着可以娶到女主人公,哪怕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是这样想的。

  男主人公好执着,这样的执着,怎么说,一个字苦,两个字是太苦,人生意义和快乐就在等着那一个人,而那个人却浑然不知。男主人公有没有想过他所有的坚持和等待也许会是一场空呢?我想他不会这样想。男主公自己也说:爱情就是他的宿命。只是,换做谁,没人想用一厢情愿的方式去消耗自己的一生,没有回应的爱情,总归是在绝望里过着每一天。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8

  书籍简介:《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展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小说穷尽世间爱情,洞穿爱情真相,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一个世纪以前,人们毁掉了我和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

  费尔明娜.达撒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

  在这五十年的跨度中,费尔明娜结婚并有了自己儿女,但丈夫乌尔比诺医生却在八十一岁时,从树上摔下来,跌断脊椎而亡。

  尽管看起来如此荒唐,但从费尔明娜结婚时起,阿里萨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一个希望,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听到这个消息。这一天他等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

  平静偶有跌宕的爱

  二十八岁的乌尔比诺医生认识与他共度一生的女人时,心里没有丝毫的波澜。但最后,他不可救药的被她那种质朴的魅力迷住了。其间虽有林奇小姐之间羞涩大胆的爱,但直到八十一岁那天他们都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

  他们因为世俗在一起,因为习惯变成相互依赖,也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产生了爱情。乌尔比诺给她的是一生的稳定,不是幸福。

  正如他所说对于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

  信念坚守的`爱

  在费尔明娜结婚后,阿里萨决定为她保留童贞,等候一生。他宁愿放弃一切、宁愿死,也不愿有负于费尔明娜.达撒。二十岁时的相遇便注定一生,读后感.在这漫长的五十年等候中,爱情对于他最大的诱惑便是找到一个费尔明娜的替代品,他开始消磨打发自己孤寂的时光,结交了一个个女人,但没过多久对费尔明娜的思念又会占据他全部的空间。

  为了能配得上这个女人,他开始努力工作,注意自己的外形,他要给她今后的生活幸福,他加强体魄,他知道他要等到乌尔比诺死的那天。为了所爱之人,努力改变,这也许就是爱情最美好的地方吧。

  静静相伴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一生一世”的答案。

  他坚持的等候,克服了儿女的阻拦,赢得她的接纳。在费尔明娜丈夫去世后,他如朋友般的心灵慰藉,给了她活下去的信念,他不期待她立马的接收,只是一步步的靠近她,如一个老年忠实的陪伴者,他知道她需要什么,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不疾不徐。

  面对等候一生的爱人,他不再强加干涉,只是静静陪伴身旁,这一天他终于等到了。

  他用一生一世的承诺,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等候诠释了他的爱情——是不分年岁的坚守。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9

  爱情是每个人都有所期待和向往的东西,但是对于爱情,我觉得不管是花丛老手,还是清纯少年,都只能触碰她斑斓的外表,而对于她斑驳的灵魂一无所知。借着微博打出的噱头,读了八本中的其中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完之后,有些话想说一说。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这部小说涵盖了爱情面目的多个可能性,飞蛾扑火的,忠贞不渝的,蔑伦悖理的,隐秘羞怯的,粗暴放荡的,更有柏拉图式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却也没给人纷繁错杂的感觉,故事的脉络很清晰,我只是对于文章的开头对摄影师的描述有点摸不着头脑,只是单纯的引出乌尔比诺医生走向死亡的前奏吗,不得而知。

  小说中,三个人物贯穿始终。

  费尔明娜,传统与反叛,理性和浪漫特质交织,在她身上看到了女性性格中包含的美好与缺陷,她永远保持着高傲的姿态,一生不被侵犯,高傲似渗入骨血之中,与生俱来一般。我不禁想,她一直这样端着,人前人后不曾放下,不曾觉得累,厌倦吗?后来渐渐明白,那件缀满高傲的华裳一经费尔明娜体温的熨烫,便犹如千山万水走遍终见归宿般自然与她融为一体,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让她在平凡中开出花来,又哪来“累倦”一说,着实愚钝。她身上的这种特质是现代很多女性所缺失的,也是所向往的,个人觉得女人本就该这般,不委曲求全,不将就怜悯,为自己而活,对自己负责,坚决果断,这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选择。

  对于费尔明娜,我觉得作者给予她太多偏爱,她就像被命运之神眷顾一般,佛罗伦蒂诺用一生去爱她,终身未娶,一直将她放在心里妥善保管。乌尔比诺医生给了她地位和一个家,免她惊,免她苦,除了婚姻中的一些小插曲,也算给了她一世安稳。如此一生,她应该是知足的吧。对于费尔明娜,我钦佩,当她发觉让一个幻影在自己心间占据那么长时间,坠入失望的深渊后,坚定利落抽身而出,断绝一切关系,不留一丝退路,全身而退,简直是女性的楷模,但我也惊讶她能这般决绝洒脱的放下一个曾让她不惜违抗父命,孤身搏斗的人,理性的让人觉得薄凉,她是那么自我,她的爱太过骄傲,她的爱缺乏仁慈,缺乏怜悯。

  乌尔比诺医生光鲜的外表,理性的思考都不能掩盖他骨子里的.懦弱,一个被家庭观念和社会地位禁锢了一生的可怜虫。他做什么事都必定瞻前顾后,畏手畏脚,从来不会随心所欲去做一件自己喜欢却有失身份的事,一切有损他声誉的事都束之高阁,就连婚外恋与她人做爱,都掐准和静脉注射药物一样的时间,匆匆完成,如公务一般,了无情趣。多么可怜可悲可笑。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一旦一个人得到的越多,地位越高,那么他承担的风险也愈大,顾及的也愈多,因为高处不胜寒,站的高,一旦失足,摔的就惨。恰恰那些孜然一身,不名一文的人才活的率真随性,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所以对一切都有恃无恐。纠结分裂的现状,多少让人觉得无奈。

  佛罗伦蒂诺用一生去爱一个人,把对爱的所有偏执都给了费尔明娜,这样的偏执让人觉得心力交瘁,费之于他,犹如非病毒性霍乱在他身上肆虐一般,寝食难安,神思枯竭。当他确定自己和费尔明娜真的结束了,母亲送他远走的前一晚,他在费的阳台下拉响为她创作的爱的华尔兹,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后,头也不回地在死一般寂静的街道上渐行渐远时,心里感到的并不是明天即将远行,而是仿佛多年前就已抱定永不回来的决心,离开此地,足见爱得深切。但是最后并未远行成功,而是怀着对费尔明娜的爱,等待了多半个世纪。后来他尝过女人身体带来的快感后,便一直与多个女人保持这种肉体关系,他没有对费守身如玉,却也是守心如一。最后在乌尔比诺医生死后,他终于有机会为自己的等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点。他与费尔明娜在一艘为避人耳目而升起霍乱之旗的船上过着新的却也带有欺骗性的生活,他用“一生一世”来回答船长究竟要走到什么时候的问题,不禁让人泪目。他用一生诠释一段爱,不知是可敬还是可怜呢。他如此执着也许有求而不得的原因吧,渐渐,想她变成了他的习惯,爱她变成了他的宿命,它所要的幸福就是陪着她一起见证岁月老去的模样,一起倾听时光流逝的声音。我觉得书中的佛罗伦蒂诺是一个偏理想化的人设,为爱而生,逐爱而活,为了爱散发出向死而生的魄力,他的爱是乌托邦式,像火焰,激情澎湃但也会灼伤自己,与当下的现状格格不入。注定不被接受认可。

  我深知我写的每个字每句话都含有我的感情观,有自己对爱情的想法,成熟不足,稚嫩有余,却也饱含赤诚真心。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10

  “有些人说死亡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主题,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爱才是,因为万物都与爱有关。”——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5年。本书以巧妙惊人的情节设计,围绕费尔明娜·达萨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两个人物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多姿多彩、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本书同时也向我们再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曾经拉美人民的生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加勒比海城市的世俗风貌——危及哥伦比亚的三大灾难:战争、霍乱、人为的破坏。时间跨度从19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们的社会孤独感根源于所处的这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十分强烈。

  本书真的.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百科全书。年轻时期,弗洛伦蒂诺与费尔明娜的爱情狂热而美好;而费尔明娜选择与胡维纳尔医生结婚,是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女性会做出的选择,是世俗意义上的幸福美满;同时期弗洛伦蒂诺的浪荡生活混乱而真实;老年时期,弗洛伦蒂诺与费尔明娜的爱情温暖动人……

  本书最触动我的是最后的情节,即在胡维纳尔医生去世后,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在老年时期再度相爱的故事。说来惭愧,在读本书之前,我总是认为爱情更适合于年轻人,当人们老了便不再谈论爱情了,把“老年”与“爱情”放在一起我总觉得怪怪的。书中提到了一件令费尔明娜十分犹豫、恐惧的事,即两位老人在重温蜜月旅行时被船夫活活打死的事情,他们是一对秘密情人,四十年来一直一起度假,各自拥有幸福的婚姻且子孙满堂。这件事发生在老年的费尔明娜即将下定决心与弗洛伦蒂诺在一起的时候,看完这则报道,一向骄傲的她也必须强忍住如鲠在喉的泪水。

  现实中人们心照不宣的道德准则与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紧迫,无不令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的再次相爱困难重重。未来还能带给他们什么?可弗洛伦蒂诺仍是看到了一丝希望。哪怕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仍像年轻时那样狂热地给费尔明娜写信,帮助她一点一点走出所面临的困境;会在每次见面时为她带一枝白玫瑰;会像宠着小孩子一样宠着她,工作上一向理性的他也会为了她下令将这次“感染霍乱”的海上之旅永远航行下去……

  老年的爱情为何不齿?任何时期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他们的爱情,那么悲伤却又充满着狂喜,那么苍老无助,却又如书中最后船长的感悟“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所讲,永远年轻。

  马尔克斯的书中大都透露着一种孤独的意味。读完本书也觉得他写的不仅仅是爱情,哪怕结尾诸多大无畏与浪漫,写的其实也是孤独。她曾以为自己在世俗的爱情中拥有了幸福,他曾以为自己在浪荡的生活中逃离了空虚。可到头来,当他们年老时紧紧相拥在一起,才发现他们这一辈子恒久的寂寞的灵魂。

  最后,借用一句我很喜欢的话。“这四百页的书并非只是为了歌颂爱情,而是为了呈现人生。爱情是杂乱而繁茂的生命之树上温情脉脉的一缕夕阳。“这部伟大的关于爱情的小说,值得一读。”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11

  人长大了总要和时间和解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故事,更多的也是这句话的延续。这是此书给我最大的感受

  在这本书中,每一个人物都具有宏大的精神世界。他总会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回想起之前的生命历程中某一段鲜活而跳跃的经历,或者把自己想像成另一个平行世界中那个走向另一条人生道路中的自己。

  故事的背景是霍乱爆发的年代,一个令我十分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在高空的热气球下俯瞰,书中因霍乱而死的人们像蚂蝗一般横陈在稻田中,而乌尔比诺医生也正是凭着平息疫情的功绩成为了当地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他理所应当的迎娶了美貌端庄的费尔明娜,这样一份天造地设的感情却让自幼倾慕费尔明娜的诗人阿里萨痛苦不已。这算是本书前半部分的概括,剧情的突兀转折让我心如火燎,同时,我也不禁感慨于马尔克斯的文字魅力之深,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常常出现的非同一般的暗示,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讲述了书中人物的未来,让读者对此角色有更深层的了解。

  整本书其实是一个比喻:爱情所致的相思之苦就像一场霍乱。我读到书的约三分之一处,这种叫人惶惶不可终日的`预感便悄然降临。费尔明娜几乎就要决定与阿里萨共赴动荡的爱情神殿之时,她在喧嚣的集市中一回头,看到他因为紧张而青紫泛白的脸,所有的喜欢在一瞬间随着燥热的空气蒸发了。在那一刻,一场名为相思的霍乱便忽如其来降临在阿里萨身上。这样的转折在别的世界中是突兀的,但在马尔克斯的世界中却是合情合理的。感情会很多一瞬间的转变,就像是一见钟情的反面。只不过人们会用理性掩饰,告诉自己,不能像一场霍乱的爆发一样捉摸不定,那是一种不可靠的表现。

  衰老往往意味着妥协与和解。但如霍乱般的相思之病却不会与时间握手言和。当德高望重的乌尔比诺医生为了捉一只鹦鹉而猝然离世,已是花甲老人的阿里萨立刻来到费尔明娜面前,告诉她自己仍然深爱着她。那场燥热集市中的霍乱依旧在阿里萨的心中,就像它刚刚降临一般。即使在这三十年间,阿里萨爱上过许多个不同的人,他没有与这场霍乱和解。他可以爱上一道疤痕,他可以爱上一盏灯,他会爱上任何一个陌生人,但却没有任何一个摆脱这场霍乱的机会。

  故事的结尾,两个花甲老人——费尔明娜和阿里萨,想去远方避开朋友关于不忠贞的流言蜚语。然而,当他们到达欧洲时,却发现自己躲不开外界的恶语相向:衰老的人们不应该这样相爱。他们只得让游船插上象征霍乱疫情感染的黄旗。他们本该插上黄旗,因为这游船上确有一种名为爱情的霍乱。爱情就像一场霍乱,会在某一个瞬间突然降临,带给人折磨与苦难。不同的是,这样一种霍乱让人心甘情愿,心安理得。

  这样一种魔幻的写作手法不仅仅是一种夸张。马尔克斯挖掘了深藏在潜意识中那些荒谬的想法。然而,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却也是在这些荒谬想法的支配下。这些荒谬的潜意识正是一场与生俱来的霍乱,在不经意的角落演奏一场走板荒腔。我们大可不必惊慌于这些一瞬间的疯狂想法,因为这场霍乱不会与我们和解。它会伴着我们衰老,直到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插上那面象征着霍乱的黄旗。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12

  爱情总是文人墨客们热衷创作的永恒主题,但在读完这本书之前的几十年时光里,我好像从没有深入思考过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很早之前就知道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这本《霍乱时期的爱情》,成书于那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孤独》之后,但却被马尔克斯评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至上世纪初的哥伦比亚,就是马尔克斯的故乡,马格达菜纳河畔的一座城市。年轻的电报员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富商的女儿费尔明娜,达萨一见钟情,从此陷入爱河无法自拔。深居简出的费尔明娜也逐渐被这个神秘痴情的小伙子所吸引,开始了长达几年的书信传情,并最终在信里答应了对方的求婚。但一心想钓得金龟婿的父亲当然无法忍受女儿倾心于一个穷小子,于是带上女儿开始了一场历经磨难的远行,以期藉由时间与旅程熄灭两人之间爱的火焰,结果他成功了。结束旅程的费尔明娜在“代笔人门廊”再见阿里萨时,脑子里不但没有多巴胺的大量刺激,反倒只有一句话,“我的上帝啊!这个可怜的人!”然后就抛下这个可怜的小伙子跑掉了。说实话,这是我读这本书最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猝然失恋的阿里萨如五雷轰顶,后又得知自己的爱人即将和杰出富有的年轻医生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结婚,更是万念俱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颓废之后,这个年轻人竟然在一个信念的支撑下振作了起来,他要等待,等待费尔明娜成为寡妇的时候,再重拾旧爱。在这期间,阿里萨一方面丝逆袭,用五十年的时间成为了哥伦比亚内河航运公司的总裁,另一方面放浪形骸,他的二十五个本子里,一共记录了六百二十二条较长的异性交往,这还不包括那无数次短暂的艳遇,“因为它们甚至都不值得怜悯地提上一笔”。这六百多条记录估计囊括了所有异性交往的类型,有纯粹生理需要式的,有柏拉图式的,有调戏有夫之妇悲剧收场的,有勾引未成年少女致其自杀的但尽管肉体上糜烂至极,精神上却始终如一,除了费尔明娜,他再没有爱过任何人。直到五十年后医生去世,阿里萨重新燃起爱火,又向费尔明娜展开情感攻势,最终,在马格达莱纳河的邮轮上,这对七十多岁的老人,又重新相拥在一起

  读完这本400页的书,引起了人生第一次对爱情的深度思考,究竟什么是爱情?拿出学术研究查阅文献的劲头儿一顿检索之后,我比较倾向于以下的论点(并非一家之言)

  爱情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多数指人与人之间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爱情由情爱与性爱两个部分组成,情爱是爱情的灵魂,性爱是爱情的附加属性,并不是必要存在的,情爱才是爱情的根本与核心。吸引力是产生爱情的根本因素,并受距离、相似性、跨文化差异等已知因素所影响。

  在心理学诞生之前,西方哲学已经开始了对爱情的探讨。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记录的神话传说认为,人们对于寻找,另一半、恢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的爱情。美籍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认为,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获取,爱的目的是使其对象获得幸福、发展和自由。弗洛姆指出,所有形式的爱都包含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齐克,鲁宾(Zick Rubin)是对爱情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人,他认为爱情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有的一种态度,比如更加思念对方,希望和对方身体接触。爱情的三种成分包括亲密依赖需求、帮助倾向、排他性和占有性倾向。

  进行了以上的学习领悟之后,再来分析书中的各种关系之间,究竟哪些属于爱情?很明显,马尔克斯认为,精神层面的爱高于肉体上的爱。阿里萨对费尔明娜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全是孤独的质数),一直都是爱情,具备爱情的所有要素与成分。尽管他勾引有夫之妇以及诱骗未成年少女的行为道德败坏,但一码归一码,应无碍他一生对费尔明娜不渝爱情的可贵;乌尔比诺医生与费尔明娜之间婚前并无爱情,但婚后产生了爱情,尽管医生中间有过出轨,但我觉得也是作者为了让男女主人公后来在船上的情节进行更合理而做的铺垫;再就是莱昂娜·卡西亚尼对阿里萨也是真爱,而且还是纯精神上的;再有就是开头的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与那个黑白混血女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之间更是超越了肉体依赖的真爱,这可能也是马尔克斯以此作为小说开头的原因。

  写到最后,脑海里想起了陈奕迅的歌,张爱玲的文字,“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本书里最幸福的就是费尔明娜,达萨,年轻时迷醉于阿里萨诗酒一般的浪漫之爱,婚后五十年收获了乌尔比诺医生的夫妻之爱,丧偶后又享受了男主火热的夕阳之爱,一生被爱的女人……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13

  有道是,人间至味是清欢。什么是爱情?轰轰烈烈是爱情,平平淡淡也是爱情啊。一屋两人三餐四季,随流年辗转,长相厮守,一任青丝共白头,这也许是很多人对爱情的最终期许。

  爱情它浪漫美妙,可最后激情褪却,平淡、坚守才是爱情的内核。放眼周遭,很多人爱着爱着就走散了,因为爱情最初可以浪漫,但最终则落归现实。三毛曾说过,爱情如果不能落到柴米油盐吃饭睡觉这些琐碎上,是不能长久的。只有彼此经历过凡尘俗世的烟火生活的洗礼,才不会把彼此弄丢。

  爱是经营,是彼此成长

  爱情是两个小人物间的欢喜,而不是一部轰轰烈烈的传奇。相爱的人只有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在细碎庸常的日子里,才能体味到爱情的细水长流,也才能细品一蔬一饭的温暖与满足。这种爱,如风潜入,润物无声,犹如一首静缓流淌的小诗。它纵然平实,却离不开经营呵护。

  最好的爱情是彼此是成长,思维高度不差上下,你促使我进步,我也能助他提升。你很好,但我也不差!爱情的势均力敌,才能产生一种长久的平衡,彼此相互吸引,又互相独立。只有两个灵魂匹配的人,彼此间的爱情才能走得更远!因为爱一个比自己太过优秀的人,自己太累;而爱一个太弱的人又深觉厌倦无趣。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说过:“一份好的爱情,它是心灵的互相契合,是彼此的.浪漫吸引,是对亲密关系的持久承若。”只有把握了彼此成长的爱情经营之道,才是对爱情最好的解读。

  爱是坚守 是忠诚

  欲望是人性,而忠诚是选择。这一生我们不经意间会有很多邂逅和遇见,会有心动,甚至会爱上另外的人。但爱不应该是这样的,真正爱一个人,一眼便是一生,会自动屏蔽外界的纷纷扰扰。因为爱,是信任,更是忠诚。

  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乌尔比诺医生的话说“对于一对恩爱夫妻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这份稳定首先立在彼此信任和忠贞的基础之上,稳定一旦被打破,彼此间的信任再难重建,爱也就戛然而止。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当今社交网络平台众多,对人性对个人意志力是极大挑战。如若意志不坚,禁不住诱惑,出现背叛,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对另一半的伤害则是致命的。因为爱得越深,背叛来临时,伤得越痛。这种痛犹如往心头扎了一根深深的刺,一生都会隐隐作痛,无法释怀。所以面对爱情,忠诚和坚守是一种高贵的选择。

  人一生都是在寻爱的过程,茫茫人海中,相遇并牵手,这不是恩赐也是一份成长。人生中的相遇并非偶然,心理学上发现,人们爱上的是与他们相似的人,或是他们曾经是的人,或是他们想要成为的人。人生,感恩遇见,珍惜眼前人,纵然风雨同共,也一路悉心相随,一任时光慢慢老去,不负岁月,因为这既是爱对方,也是爱自己。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14

  我始终相信在婚姻的生活中她是忠贞的,她的骄傲,她的愧疚感不允许她越过雷池一步。她聪明且果断,称得上是一个智慧的女人。她最后和阿里萨在一起,或许是出于一个人生活的寂寞,又或许是在接近暮年的.时候尝试着回应这个儿时起持续了这么久的爱…

  乌尔比诺医生对费尔明娜的爱,就像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夫妻那样,不轰轰烈烈,不热情似火,在漫长的生活中,相互依偎中变成了温柔的亲情,他死去的前一刻说“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也是直击人心的。然而那种荷尔蒙的冲动,现实意义上他的爱情却归属于另一个女人,然而乌尔比诺医生是一个从小接受封建礼教的人,他的出生,他的宗教,他的名声这一切,让他停止了这段有始无终的爱。所以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爱情婚姻也并不完美,也有一丝可悲的气味…这本爱情史诗看的我心中陷入沉重,精神与肉体均忠贞的爱情书中却无踪迹,又或许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才发生,又或许这本就是爱情的本质…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15

  《霍乱时期的爱情》以绵长细腻的笔触,道尽了镜花水月,浮云掠影的爱情,与细水长流的生活。

  阿里萨是费尔明娜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初恋。如同所有真实爱情的伊始。他们偶然遇见,阿里萨对费尔明娜一见钟情,纯粹的爱情由此开始。没有柴米油盐的爱情总是美好,令人向往。然而现实总是很骨感,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并没有被人所理解。

  浪漫是爱情天堂之水,现实是墨,以致美好爱情一时被现实沾染便搅动不清,令人恍惚。费尔明娜被学校开除,甚至被父亲发现后,强行禁止她与阿里萨来往。当然,现实并没有让他们妥协,两个人更是坚决的抵抗现实,甚至私定终身。可是剧情有了反转,他们的爱情半路夭折,只因费尔明娜购物买东西时,偶遇阿里萨,阿里萨说“这可不是花冠女神该来的地方啊”

  他们偶有争吵,但终究携手并进,度过了一生。在医生去世后,阿里萨的告白又将两个人绑在了一起。此时,两个人已经错过了整整五十一年七个月了,岁月改变了人的容颜,却不曾改变人心里最初最深的悸动。对阿里萨来说,的确如此。他植发,护肤,为的就是活到她的丈夫死去的那天,那天,他得站在刚刚守寡的她面前,说出从未中断的爱的誓言。他走得缓,但也心甘情愿,追随着费尔明娜的倩影。

  一次初恋的极乐极苦,带给他说不尽的'思念。费尔明娜开始时对医生抱有偏见,然而时间能治愈一切。它会纠正所有的偏见,也会重新滋生好的感觉,只不过在这里没有轰轰烈烈,也不会刻骨铭心,只是细水长流。生活总是一地鸡毛,没人能独善其身。这才是生活原有的样子,它不仅是诗和远方,还是当下的苟且。令人得不到片刻的喘息。

  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这点体会更多地是源自教训而非经验。”医生给她带来了世俗的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会湮没在无聊的生活中,幸运的是费尔明娜从无聊的生活中以悲壮圣洁的方式自己愉悦了自己。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人总得做出选择。选择了一个人,变决定选了选择一个怎样的人生。她可以和阿里萨谈理想,谈诗词,可是面对结婚时却犹豫了。

  结婚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那不是一次模拟考试,答错了把试卷捏成一团扔进垃圾桶下一次重来,这一次选择可以多等等。

  交卷的时间把握在自己手里,乱填与省略是大忌,多走走多看看,去认识一些人,多经历一些事,当一个人的视野广了,选择自然全面了。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相关文章: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24

《新时期教师道德修养》读后感01-03

读《窃读记》有感01-07

读窃读记有感09-16

培根论爱情读后感02-03

读《穷人》有感02-01

读《围城》有感03-30

读《活着》有感03-30

读《阿凡提》有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