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间烟火》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间烟火》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是一本通俗历史作品。当时选读这本书是因为作者赵冬梅教授,喜欢她讲宋史时娓娓道来的文风。翻开书,吸引我的却是书本身。与传统历史书籍聚焦宏大事件、英雄人物不同,本书关注的是历史里被忽略的“生活的日常”和“生命的日常”,具有丰富的史料性与轻快的趣味性,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古代日常生活。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书以宋朝的衣食住行作为一个锚点,上溯到秦汉时期,后续说到明清,讲了衣食住行这几个角度的种种变化。饮食方面,与我们印象中不同,先秦乃至魏晋南北朝,北方人主食仍以粟为主,麦取代粟这一过程伴随小麦制粉技术和面食技术逐渐推广至宋始告完成。“北方食麦,南方食稻”的主食结构由此形成,并延续至今。服饰方面:服饰的材质、颜色、制式在古代标志财富、地位、权力等,国人实现穿衣自由是在1978年以后才慢慢展开的。住所方面:先秦时期,贵族通常居住在自己的封地上;秦汉以降至隋,中央官员居住在首都及其周边地区,地方长官居住在政区所在城市,地方佐官在本地居住,隋唐以后,官员全部由国家选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任职,官员对国家的依附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官员在获得任命之后会从故乡“连根拔起”,搬入城市居住,在故乡以外的地方购置房屋、土地,死后也不再归葬故乡。通行方面,中国古代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通制度——“关”与“驿”。“驿”为行路人提供住宿、饮食、交通工具之便,为各级官府转运文书信息,代表着道路沟通、交流、开放的一面;“关”代表着审查、排拒与隔绝。
书中提到的衣食住行只是一个载体,最重要的还是人的故事。正如书中所写:“个体无法选择性别、家庭和时代,唯一能做的是接纳家庭给予的,并在性别与时代的规定中,努力活出自我。”所以本书中不仅仅有客观具象的历史场景与器物,又不乏主观的人参与历史、影响历史,乃至书写历朝历代日常生活的历史,这一写作视角带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例如在《传统时期的女子》部分,讲述了司马光笔下女仆张行婆的故事。张行婆对故主人忠心耿耿;为父亲和曾抛弃她的继母养老送终;守护庙产不许儿子随便进入,张行婆身上具有儒家士大夫都相当缺乏的美德。在历史长河中微尘般的张行婆,活得有担当、不畏惧,能宽恕、懂感恩,独立又自尊的女性形象何尝不是我们现代人的榜样。在《传统时期的男子》部分,讲了一位独特失败者的故事。赵至生活在魏晋时期,视嵇康为偶像,后在其官运上升时期生命戛然而止。死因是其父亲向其隐瞒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得知母亲死讯“号愤恸哭,呕血而死”。赵至父亲隐瞒消息,不让他回家祭拜母亲是为现实所迫。因为赵至父亲是一名士兵,曹魏时期的士兵是终身和世袭的,赵至个人荣誉地位都是在切断与亲生父母的联系,隐姓埋名后获得的。要想追随嵇康的脚步,赵至必须逃离现实的世家制度,而内心的孝道又想以个人的成功来荣耀父母,他在现实成功的路上走得越远,上得越高,就越发远离他的双亲。母亲的死亡宣告他显亲扬名的彻底失败,他逃不出现实制度得网罗。士家制度和孝道观念,就像两扇巨大的齿轮,咬合在一起,把赵至从精神到肉身都碾压得粉碎。像赵至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和时代、制度遭遇,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有时激烈,有时温和。
所以,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应该照一照我们寻常百姓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教授通过生动的故事,打捞那些虽代代相传却以碎片化面貌呈现的日常生活史,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人间烟火》读后感】相关文章:
定位读后感_读后感11-04
青鸟读后感青鸟的读后感12-11
读看见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09-13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读后感12-22
《泰戈尔诗集》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9-19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11-27
《史记》的读后感8篇(史记读后感)06-09
读后感大全:《狼王梦》读后感10-30
读后感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