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时间:2024-01-17 13:55: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1

  看了《传习录》,看了《论语》,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钱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动。他们的人格光辉仿佛在无尽的黑夜里给我的生命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肤浅和顽劣真是羞愧难当,枉为人也。

  人生天地间,真正该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据我对儒家学说的理解,简单地说来就是要做一个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这个不仅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横流、道德颓丧的年代,真是太难太难了。用牟先生的话说,这真是中国人最堕落的时代。然而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光明。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阳明先生就曾慨叹:“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是啊,试问现在哪个学校,哪所大学在教圣人之学呢?这些个学校教的仅仅是用来考试升学、升官发财、入市谋生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说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确实被灌输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学的引导,仅仅把所谓之流的霸术作为施教的材料,最终只能是误人子弟,而且让人们更加厌烦道德说教。

  我们被灌输到,这是一个进步的时代。然而进步了什么?救人的学生滑入江中,也没人肯救;十七岁的民工被机器截去三根手指,领导却不肯拉去医治;少女为了和两男子欢娱,竟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奶奶……此类事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试问比起明朝,甚至比起周朝,我们进步了什么?火车提速了,坐在火车上的人就幸福了吗?华人登月了,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心里就踏实了吗?所谓的进步如果不是谎言,就是扯淡。阳明先生慨叹道:“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即使有阳明先生这样的圣人存在,明代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并没有改进,更何况今日。现在的中国,只看到达官贵人、鸿商富贾掌握话语权,宣传他们那一套成功哲学。所以,我们的眼光都被吸引到他们身上去了,仿佛只有当大官,赚大钱,学有大学问,做了大事业才算成功,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让我歌颂成功,那么就是让我歌颂出身的幸运和生活的机遇。试问,今天的中国仅靠个人的知识才能,你能走多远?

  可是儒家教导我们,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应该考虑外在的事功。对于用人者,王阳明说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对于被用的人,他说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虽说,我们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说,然而诚如钱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际遇,立言有条件,只有立德,不为际遇条件之所限。”因此,不论是国家领导还是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这就是所谓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该以外在的身份、权力、力量、知识、才学为标准。而应该以他的德性为评价标准。

  圣人之学,其实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如果只从外在的物质事功上寻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怕的是,如果不是还有港台海外的儒者继续存养传播圣人之学,那么茫茫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岂不一生无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纸上说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致良知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把我们的良心发挥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学上解释得多么复杂多么深刻多么适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种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学,也必须以活人来教,来身教。如果没有王阳明这种圣人境界的导师以亲身实践、验证这门学问,读再多的书,经过再好的大学训练,也不一定能体会到这门学问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学根本不适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所谓学院里来教,它不是学术,不需要那些毫无实践的人在理论上争论不休,它是一门活的工夫,必须用实际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亲来表现、验证。王阳明根本就不注重作为学问的训诂、记诵、词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国强兵、建功逐利的霸业,在他看来注重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学呢?因为他们舍本逐末,还放不下功名利禄这些虚的东西。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业;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作为一个立志做学问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这些,才能趋近真理。在王阳明这里,做学问和做人是统一的,如果做人一谈糊涂,那么他的学问也是伪学问。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2

  今天所学是陆澄请教关于圣人著述的问题,对于王阳明的回答,大家各有自己的见解。

  一上来大龙虾先补交了昨日作业,言道:“自是好名。‘自是’理解为自以为懂得,‘好名’理解为通过炫耀才学来博得认可和赞美。我的理解是好为人师,博取虚名。王阳明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或者得到别人的认可,羡慕。对我们来说要调整心态,明白学习是至善的途径,是历练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地修正不足,调整心态,争做真人。我们是不完美的,缺点如星,优点似月。月光愈加明亮,星星就会显得暗淡。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学习,让优点散发出像太阳一样的光芒,那缺点就会隐然不见,也就能达到真人的境界!”

  大龙虾的发言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特别是这句话“缺点如星,优点似月。月光愈加明亮,星星就会显得暗淡。”比喻大气富含哲理。

  此时孔雀鱼说话了:“对于今天所学的这一则,我觉得后世这么多的著述,也不能一概认为不行,也有很多特别好的作品,在追求天理之外,我们也有许多爱好的东西。优美的诗篇、好看的小说、抒情的散文,我们都喜欢。只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多学习经典著作,可以‘约礼’。让我们的心不因为外界的变幻或不平而迷惑,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说仅仅把几位圣人的话当作生活的唯一,也太过无趣。今天的学习,我保留不同意见。我愿意学习天理,也愿意保留生活中的诸多情趣。”

  听完孔雀鱼的发言,我便不再多言,我和她的看法一样。这时大龙虾又说话了:“今天的主题在王阳明看来,经典的传播只要把握思想精髓,而不要过多的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经典,然后再用这些解读代替经典去试图引导大家的思想和做法,这样容易让百姓误解经典。这与前面学的那篇王阳明说孔子删去经典有些相似。都是表达一个观点,圣人传播思想,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真正如何去做,还是要靠学习者自己的领悟。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我们教学中也是这样的,老师是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只需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孩子,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方式,只要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就是最好的修炼。我们只是在孩子面对困惑的时候予以适当的点播。

  “我个人感觉,圣人的思想言说不是脱离生活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道德标准下,这些思想势必得到大家的推崇和膜拜。随着时代的推移,在把握思想轮廓的基础上,也应该适应现代的生活和思想。如果一味的学经典,做圣人,我们就成了老夫子了,与周围格格不入。适当地变通,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安静,才是真正的向经典致敬!”

  孔雀鱼接道:“是的,变通很重要。内心的安定与原则与周围不相抵触,自己舒服,周围的.人也舒服,而不能把自己固化。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宽度与广度,只能自己修炼,我们看过的书都能够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风景。为什么有的人即便遇到大的磨难也能够过的很从容?那是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已经让他有足够的高度和能力看淡眼前的波折。你可以欺负我,却折服不了我,因为你根本不明白我有什么!我们之前千百世的人,思想能够有多大区别?我们之后千百世的人所思所想又能够有多大区别?大家遇到的事情一直是周而复始,顺境、逆境?只是人与人不同而已,它在于自己心境的转换,个体精神生活丰富下的结论而已。我这几天就觉得知和意很难统一,有些事情我会觉得不用在意了,可是心绪不听我的,犹自翻滚。看来知行合一及其不容易。所以,王阳明说事上练很有道理。”

  一直不说话的绿萝发言了,她说:“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预演,明白我们应该做‘知善理’的综合体,当然还需要再历经事的历练,才能于不变应万变,坦然处之,安然受之,使然放之,欣然知之。”

  因极度疲惫,我只能静静地品读姐妹们的高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变通二字,比较认可。我始终认为,人不能圆滑,但做事必须圆通,此处的圆通也与变通有相同之意。学祖先有用的东西,但一定与现实生活接轨。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3

  《传习录》开篇是徐爱的序言,从这里就能看出徐爱是发自内心的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伟大。我用伟大这个词,因为我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都能配得上。徐爱把自己从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坚信,再到把世人对阳明心学的误解,说成是“本末倒置”。这些都能看出,徐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逐渐打破迷惑的。他把自己对阳明心学的理解比喻成“未能窥其藩篱”,一是自谦,二是说阳明心学确实高深。又说了当世的一些人断章取义和舍本逐末,所以才把平日私底下记录的和先生的谈话内容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参证。

  后世很多人把徐爱比喻成颜回,可见徐爱在王阳明弟子当中的重要性。连徐爱自己都说对于阳明心学只晓得一点点,虽有谦虚成分,但我认为说的是真实情况。他把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用“惊骇”两字来表明。说明朱本大学已经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扎根落地了。对于新接触的人来讲,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更像一种叛逆直流。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会惊讶,惊讶的途中很多人就避开了。认为这是歪理邪说。只有一些对真理认真的人才会去思考,王阳明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让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未知的学术;然后再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么说?自己谨慎地去思考,从当中去分辨学说的正确与否,如果不相信就马上停止,如果相信就坚定奉行。

  徐爱用简短的几句话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并说王阳明在龙场中“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处困养静”是修行,是心态。在这种心态下,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经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他的这种“大中”实际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徐爱还说了两点,第一点是有一些人骄傲自大,总觉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对的.,对别人的学说嗤之以鼻,以点带面或听风就是雨,有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人可不觉得他们没有调查,反而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了。这就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二点是用牝牡骊黄的典故指出当世一些学者的本末倒置。我认为徐爱说的本末倒置是指当时的人过于关注了学问,而没有关注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过于关注书本知识,而没有关注背后的真理。

  可能是这些原因,徐爱才把和先生的日常对话拿出来,应该有正本清源的用意。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4

  王阳明心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天理即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

  天即即人欲:针对朱熹理学而言的。需要说明的是人欲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人的欲望,而是人的本性。

  致良知:当人能达到本性是,道德等是自然形成的,根本不需要社会制度约束。

  知行合一:从本质上而言,知和兴一体的,不二的。思考当你能达到活在当下时刻时,知行是融合的。但在普通人心目中,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精进。

  另外特别说明5点:

  1、王阳明在书中,说明佛家清心寡欲的修行是错误的,这样让人失去了知觉。而是在清醒意识和知觉的前提下修炼本心。

  2、大众认知中,修行大多指的是静态进行的,比如冥想打坐禁语等等。而王阳明提倡静和动共同修炼。如果只是静中修行,遇到重大事情时,烦躁恐惧等心念又会出现。

  3、王阳明在那时就明白根据孩子天赋和性格而针对性教育,不得不说是对现代教育的讽刺。

  4、很多人包括外国宗教,佛家,灵修心理学家等所谓专业人士,修行门路巨大错误,还在市场上招摇行骗,没有觉醒的人很容易被误导,走上一条与修行相反的道路。

  修行是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什么奇妙方式直接抵达最高境界。而这个过程,必须遵照心的意愿,自然地修行,而不是吃斋念佛,出家等强迫性就可以达到的,而这些行为不但没有正向作用,反而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这是初级修行者要特别注意的。

  5、真正的佛家,道家等思想和王阳明心学从本质上殊途同归。不管以那种思想修行,都要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切记只学不做,空谈误国,空谈误己。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5

  阳明先生大名早有耳闻,后世学者对他推崇备至,潜心研究他阳明心学之人也不在少数。自公司开展朗诵活动以来,始读阳明先生《传习录》,目前已读2章,记录感悟如下:

  阳明先生的心学认为世间存在一种天理,天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而人的内心存在一种良知,良知与天理是合一的。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良知,并依照良知来行事。而同时,知和行又是合一的,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是为知行合一。另外,如果不去“行”,也不能认识“知”,更也不能真正的认识良知。因此,把阳明先生的学说概括成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做人做事凭良知。

  这里就会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时时处处依照良知行事?存天理、致良知的意义为何?对阳明先生来说,也许这并不是问题,因为他从12岁起就立志做圣人,他认为致良知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那对于我等没有做圣人理想的普通人来说,为何要依良知行事呢?我想,此意义应该在于,致良知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加美满的人生。也就是能让我们获得更加长久和稳定的幸福。人可以拒绝成功、拒绝为圣,但我想不会有人拒绝幸福吧。

  阳明先生认为天理的`对立面就是人欲。人欲让我们去追求金钱、名利、美色,人欲唆使人不劳而获,懒惰、傲慢。与此同时,金钱、名利、美色这些欲望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而且是越追求越觉得缺,越追求越痛苦。而依照良知来生活,勤奋、感恩、自律、助人、为善等行为,则可以让人的内心越来越平静,从而体会到喜悦和幸福。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与人欲斗争,就需要克己。当克己成为一种习惯,人慢慢的不再被欲望所战胜的时候,内心的良知会越来越清晰。而人欲的力量会越来越减弱。最终可以找到内心的光明。

  阳明先生的学说很高深,我的理解很粗浅。但他的学说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他的思想可以让人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他的思想强调实践,强调只看不做、只想不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学习了他的部分思想后,感到整个人的内心充实、踏实、平静了许多。开始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符合本心,而不再更多的关注自己得到了什么,结果会如何。自己的理想也变成了要成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而也就逐渐不再患得患失、迷茫困苦。

  这本书让我找到内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依此指导自己的人生,相信继续读下去、反复读下去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6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超,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利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狻赸,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廘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摨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洈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妀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挼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教约》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相关文章:

《传习录》读后感02-07

《传习录》读后感04-05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02-19

读《舐读》有感01-02

读窃读记有感09-16

读《窃读记》有感01-07

读《背影》有感[经典]09-08

读匆匆有感09-04

读《女巫》有感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