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觉得贡布里希的这本书是一本让人能静下心来欣赏的艺术作品。我觉得它更重要的是在叫我们怎么去看待事物。尽管我们很喜欢某些强烈内在感情的表现,然而我们必须要首先理解他的绘画手法,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感情。正如有一些人比较喜欢言辞简短,手势不多,留有余意让人猜测的人一样,可是既然在“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生活也是如此,不论别人看来怎样,自己要努力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那就一定很生动,很感人。在这里我无意花时间列举和讨论本书的某些重要观点,我更想表示感谢,这样的书对每一个有幸读到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恩赐,一份良缘。它只提供有限的知识,却能引发你无限的思考,无论何时,随手翻阅至何处,进进出出,总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我想,这种毫不做作的谦逊品质与学术态度才是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它比了解艺术的故事本身更加让人受益终生。
如果从“问题情境”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艺术,不难发现那些在历史的沉淀中被保留下来的杰作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使得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贡布里希在谈到建筑以及“原生态”的绘画与雕刻时曾用两个词来形容它们的标准——既“实用”又“合适”。尽管后来艺术日益成为奢侈品,不再那么实用了,但这个标准仍未完全失去价值,并且还会在一定的情境中显出复苏的力量。例如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兴木刻便是一种既“实用”又“适用”的艺术。特殊的情景促使艺术家选择了黑白木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豪放朴实的黑白木刻作品,不仅显示了木刻艺术的刀法美,而且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适应了当时的情景对艺术作品的特定要求。人们现在回忆那段时期的艺术时常会用到“时代气息”、“战斗精神”等字眼。可见那时的艺术家在战斗的同时也切实地解决了具体的艺术问题,使作品尽可能地“实用”又“合适”。我们不会想象延安的木刻艺术家是为着创新而工作的,但他们的确创造了全新的艺术。他们的作品使得各阶层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大师们曾经做到过的,想要做到的,没有做到的,也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因为毕竟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年越是伟大的创举就越是容易被后世无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们习惯和以至于认为平淡无奇以至于熟视无睹。这真是对大师们更大的侮辱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文中一些体现出贡布里希爵士高贵品格与儒雅风度的语句,例如:
“一个人会有多少事实、总结和观点分明来自他人却不自知啊!”
“我要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一知半解和摆行家架子的危险,因为它很有诱惑力,我们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而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又能使它的危害变本加厉。我想帮助读者打开眼界,不想帮助读者解放唇舌。妙趣横生地谈论艺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评论家使用的词语已经泛滥无归,毫无精确性了。但是,用崭新的眼光去看一幅画,大胆地到画中去寻幽探胜却是远为困难而又远为有益的工作”。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更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摈弃陋习和偏见。” “我真心地努力避开此类魔障,坚持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即使书中的讲法听起来像是随便一谈的外行也在所不惜。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回避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我希望读者切勿误会”。
读完了这么厚厚的一本书,看了上万字的东西,露出的却只是冰山一角。越学习就发现自己的无知,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整个人不像以前那么浮躁了,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艺术与错觉读书笔记角度去看问题······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04-24
《爱的艺术》读后感06-15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04-05
《爱的艺术》读后感04-10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07-29
爱的艺术读后感02-14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02-11
《谈话的艺术》读后感02-08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