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

时间:2024-02-07 10:55: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孟子》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孟子》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1

  孟子顶多只是从道德礼义方面对制度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修补与改善,而不是彻底地废除那种畸形的君主制,没有勇力也没有先见之明,将这种制度完全否定。她曾逃脱婚姻的桎梏,只身远渡扶桑。什么是朋友?朋友是可以一起打着伞在雨中漫步;是可以一起在海边沙滩上打个滚儿;是可以一起沉溺于某种音乐遐思;是可以一起徘徊于书海畅游;朋友是有悲伤我陪你一起掉眼泪,有欢乐我和你一起傻傻的笑?朋友的美不在来日方长;朋友最真是瞬间永恒、相知刹那;朋友的可贵不是因为曾一同走过的岁月,朋友最难得是分别以后依然会时时想起,依然能记得:你,是我的朋友。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位同学的心里。三:拣尽寒枝不肯栖“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鞭且徐行”的行者。因中国电影首次在西方A级电影节获奖,当时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还为《红高粱》举行了庆功会,很多人都说张艺谋为国争光,为国产电影开了个好头,但《红高粱》之后却遭受了一系列的攻击和辱骂。然而,是谁设下的局呢?上帝不会通知你。专家学者讨论之后,借我之名下了准确结论:酒店必须停业半年来装一部新的电梯,这让店主非常犯难:停业半年,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顾客回流,造成的损失都是相当大的。三月的风真多,一阵风吹过,桃花片片飞落,满是芬芳花香。可怜白发生!怀着怎样一种沉重的心情读完他的一生,我知道他一定要用一种轻蔑的眼神注视着我想要对他表示关怀与同情。当开元天宝在燹后零落成泥,黄叶风雨中,一曲江绡不知数的琵琶女,也容颜渐老、漂泊江湖,老大嫁作商人妇。?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怀念”,但它已被厚厚的灰尘覆盖了好久?

  茫茫江海,潮起潮落。在杈儿枝儿顶端拱出嫩嫩柔软的蕾儿,粉红的,紧紧地抱在一起。我想,别的地方都没有了吧。一番赌气后,逞强过后,我们还是忘不了对方——最真挚的朋友。今年的国庆节已来临了,虽然每年都有国庆节,但是今年的国庆节似乎很重要,可能是因为电视上经常播放阅兵式游行等开国庆典这个缘由吧!也可能因为今年庆国60周年这个特殊意义吧!从古到今已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人物,他们才是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国的人。生活可能是平平淡淡、幽幽暗暗,也可能是轰轰烈烈,一鸣惊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一样,天真的以为靠自己的力气、或者说靠着武力加上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一开始就错了,错的一塌糊涂。(猜测的)或许他们觉得无所谓了,大家都这样,何必自己非要做个不一样的呢,何必自己非要那么有个性呢?慢慢地有了一种习惯。作为一个男子汉,顶着“有泪不轻弹“的帽子,实在也很少落泪。祖国的大好河山呈现一片美好的风光,不仅有鬼斧神工的碧水青山,而且有巧夺天工的清奇俊秀,但还有被撕碎的河流的咆哮,有发疯的黑风暴的猖獗,有黄皮肤的土壤的坠落,有加了盐的土地的咆哮,有无发丘陵的哭泣。忠魂埋骨青山之中,可悲,可叹!而山对于山里人,却是一个很神秘的名词。之后的日子里,只要你一回到家,我便愤愤地关上房门,以睡觉为借口将令人心碎的争吵拒之门外。有意必有功,蒙古部族归乡万二千里;留发不留头,江阴百姓守城八十一日。

读《孟子》有感2

  认清自己,从告别心灵鸡汤开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大概理解为:读书是好事,但是不能完全盲目的迷信书本,不能盲目的完全相信它,应该辩证去看待问题,过度的相信它,而迷失自己,不如不看。

  这些年,我们翻开手机,随处可见的网络毒鸡汤,好像在随时告诉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有问题的。

  最经常听到的:别人的女朋友过节都有礼物,而我却没有,你就是不爱我了;男朋友发几千块奖金,只给自己520元的红包,你就是不爱我了;如果你爱我,你就要爱我的无理取闹,否则,就是不爱我。

  就因为这些毒鸡汤,而忘记对方一直以来对你的好,用所谓毒鸡汤的标准,来衡量真心对自己的人,让自己活在深信不疑的网络毒鸡汤中,最后,还到处宣扬对方不爱你。

  如果全世界的礼物都要统一发放,这不叫礼物,而是奖品。

  也不知从何时起,温暖人心的心灵鸡汤变成了蛊惑人心的毒药鸡汤。

  过度的把网络上的毒鸡汤,当作自己的`至理名言,实际上你并没有找到自我,找到的只是别人的自我,与你无关。

  人在一生之中,一定会有自己的闪光深刻,在闪光深刻来临之前,一定要保持内心的透亮,自己要走怎样的路,要做怎样的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切莫让自己雾里看花,越看越花。

  有一句话这样说:“人生如尺,要有度”。

  任何事情,过度的执着,往往会产生极端,学会做自己的直尺,因为有度,才有适;有适,才安宁。

读《孟子》有感3

  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向各国诸侯极力推荐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它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加以阐述和发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太平了。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社会如此,学校亦如此。如果一个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那么这个班就会变成尖子班,如果每个班都这样,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了。但这还是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集体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以后,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谢谢你们!

  进入弘毅厚谦书院是为了读圣书,受圣贤教育教诲。我现在已经背了五万多字了!而进文礼书院需要二十万中文和十万英文才能进文礼书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进入文礼书院的目标去努力。爸爸告诉我圣贤教育可以帮助我一生。爸爸还要求我把佛经一起背,爸爸还想最终把我送去当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实也很喜欢读这些圣书,爸爸告诉我,我先要打好基础,以后要去文礼书院或去孔子学堂深造。

读《孟子》有感4

  在读《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知道母子很会教育孩子,对孟子却知道的甚少。后来通过诵读《孟子》,才发现孟子的高明之处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张“仁政”,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战乱时代,孟子重视普通百姓的生存权利,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张。他认为先使人民有产业,然后再以“礼仪”来教导人民。要实现仁政,重要的是王权能够以仁治国。以仁爱之心施政,才是仁政,这样才能使民众归附,也就拥有了天下。才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理想社会。

  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对自身良知的发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刚”“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很形象的表现出了内心充实,道德完满的精神状态。也只有不断地完善,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常用孟子的这段话来激励自己:“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读这铿锵有力的`警句都让我头脑清醒,使我浑身充满力量。感谢古圣先贤的智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总之,通过诵读《孟子》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经典不厌不回读,每读一遍就会增加一分对《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读《孟子》,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学习。

读《孟子》有感5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

  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

  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

  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

  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

  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

  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

  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

  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读《孟子》有感6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为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孟子不仅师承儒家文化,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为后世尊称孔孟之道,这也是我暑假期间对《漫画孟子》感兴趣的原因。

  《漫画孟子》分为三大篇,分别是学习篇、修养篇和立志篇。文中主要讲了孟子周游列国的事情。他先遇到了认真好学不知道灵活运用的滕文公,接着遇到了好面子的齐宣王,最后遇到的是爱惜人才的梁惠王。

  学习篇章中《大王的.百科全书》讲到了认真好学的滕文公走到哪里都带着先王的百科全书,遇到事情都照搬先王的百科全书。一次滕国有些年收成不好,百姓叫苦不迭,大开国家粮仓放粮救济百姓,半个月后造成国库粮食放尽,军队无粮可吃,士兵挨饿,无力抗敌。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照搬书里的东西,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孟子的庄稼哲学中不为农时,不可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习、工作、长大、成熟,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学习、成长。

  其他篇章中孟子爷爷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人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读完这本书,我学习到,我们游历历史,与古人对话,并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更有机会将古人的智慧和现在的生活建立联系。只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确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学习才会更有动力,更有方向。

读《孟子》有感7

  《孟子》里有很多精彩的辩论,文章里体现出,他的每次辩论都是应变自如,有犀利雄辩的语言,站无不胜。

  他的不吃亏表现在,孟子在论辩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立场、观点鲜明,而且感情色彩强烈。他反对不义之战,歌颂正义之战;反对暴政,赞扬仁政;反对杨墨,推崇孔子;反对穷奢极欲的权贵,同情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他的不吃亏得益于,孟子在论辩中长于说理,显示出他雄辩的才华。他往往能针对对方的言论,不急不迫、一步紧似一步地论说开来,最后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谬误,确有说理痛切、发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

  成语发人深省:发人深省[fā rén shēn xǐng],意指启发人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语本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源]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据《·卷二一六·杜甫》引)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典故]〈游龙门奉先寺〉诗是杜甫游览龙门奉先寺时所写的'。诗中写到夜晚住在寺院中,幽暗的山谷响起阵阵风声,月下林木闪烁着斑斑清影。势高耸,有如天阙一般,满天星辰近逼在眼前。寺院高居山巅,睡在云雾中,寒气透衣。正要睡醒时,忽然听见寺院的晨钟响起,顿时引发人深刻的省悟。後来“发人深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启发人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在清代的文献中可以看到这句成语的应用,如《虞初新志》:“明末死於忠义者,较前代为独盛,特存此一编,以当清夜闻钟,发人深省。”这是清代张潮评论〈金忠洁公传〉一文之语。〈金忠洁公传〉记述了明人金铉这位忠贞之士的事,而张潮认为明朝末年,为国而死的人士较之前的朝代来得多,所以收录这篇,希望能像那清夜的钟声一般,可以启发人深思,作为监戒。

  成语水深火热:水深火热[shuǐ shēn huǒ rè],意指处在深水热火中。比喻处境非常艰困、痛苦。语本《孟子·梁惠王下》。[源]《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典故]战国时燕国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燕国边防毫不抵抗,结果大败。这时有人劝齐宣王占领燕国,也有人劝他不要占领。齐宣王觉得吞并燕国是天意,但孟子对他说:“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如果您吞并燕国,燕国人民喜悦快乐,那麽您就吞并它,就像武王伐纣一样。如果您吞并燕国,燕国人民不喜悦快乐,那麽您就不要吞并它,就像文王时,因为纣还有贤臣,所以文王不伐纣一样。今天以万乘大国去征伐另外一个万乘大国,对方人民所以捧着食物、饮水前来迎接,必定是渴盼来军能解救他们於水深火热中。假如来军不但不能解救他们,反而使他们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们逃都来不及了,怎麽还会来欢迎来军去占领他们的国家?”後来“水深火热”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演变出来,比喻处境非常艰困、痛苦。

读《孟子》有感8

  对于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文豪、哲学家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孟子与他的思想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金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的心理都是喜欢安乐,厌恶忧患的,孟子的这个观点,乍听之下,似乎很违反常理。然而,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因为只有在忧患的时刻,人们才会提高警惕,励精图治,最后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反之,在安乐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放松自己,麻痹大意,结果却招致了失败与死亡的厄运。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于孟子的观点,急功近利的人也许不容易体会,而加以反对。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孟子说的`的确包含真理。个人或团体乃至于国家,能够遵循道义来行事,也许短期里会遇到一定困难,但是长期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与赞赏,获得多方面的帮助,最后道路越走越宽。反之,违反道义而行事,也许短期内可以获得一些利益,但是长期下来,他人看清了你的面目之后,必将疏远乃至于杯葛你,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道路越走越窄。

  由这篇文章,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孟子的辩风。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只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找准对方荒谬言论中一丝有点正确感的内容,将其大而化之,引入到教师的立场上来,使其在无话可说的状态下,再由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学生的缺点,辨证施治,以取得教育的效果。还要说一句的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不要觉得无药可救。因为,在孟夫子的教育理论里,“好货好色”都可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大度一些呢?

读《孟子》有感9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比我们小的孩子,大家都这样做,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就会蔚然成风,这应该是我们新一代的使命吧 。

  我们校本课刚学的“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品德,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关于孝敬的故事吧。

  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子路的,小时侯家里非常贫穷,经常吃野菜充饥。有一天,他父母饿极了,说要是能吃点米饭该多好呀,他听了就走了很远的路,去亲戚家借了点米,满足了父母的愿望。黄香,小时侯家境贫寒,10岁母亲死了,和体弱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炎热的夏天,他就用扇子扇走蚊虫,让父亲早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就先自己钻进冰冷的被子把被窝暖热后让父亲睡。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他们的孝敬,古人都能做到,我们不就更能做好吗!

  读了《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比我们小的孩子。大家都这样做,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就会蔚然成风,这应该是我们新一代的使命吧 。

读《孟子》有感10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芝麻丢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读《孟子》有感11

  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

  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读《孟子》有感12

  在孟子一派高蹈的道德主义游扬雄肆之下,田辟疆先生终于被“就其所欲,引归正路”的诱导之法给厌腻了,按捺不住,玩了一把“无厘头”,堵住自认为司先天教化之职的孟轲之嘴。以至说出“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这等不入大雅之堂的野狐禅论,无稽荒谬之谈,有损世道人心的形象自此确立,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一个活生生的“痞气市侩”形象由纸端昭然若揭,让人在感叹其锥处囊中之余,更加在对比衬托中歆羡孟子的傲岸雄逸,噫,此等真君子,不愧人中之龙也,怀才不遇,何其叹哉!

  然而,对于批判齐宣王的整合工作,却不是我等讲求精神独立的读书人所稀罕的。我所关注的事情,是通过浩浩巍巍的社会时代背景,与人物的身份立场、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说话者一字、一叹中所蕴含的心理动机,从而发掘出齐宣王据有此等言语的精神、情感内涵。一言以蔽之,由表及里,细处落墨,由“顾左右而言他”中发掘出人性的微妙点滴。

  首先可以观照一下齐地的文化风俗。古代齐国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黄河,南有泰山,北至无棣水,大约相当于今之山东半岛,唐后称登、莱二洲。孕育在海洋沿岸的齐国,在借鉴中原文明的周礼同时,更较多的保留了东夷人的习俗,盛行厚葬之风,注重礼乐陶冶与潜移默化,传统礼乐意识的淡薄和市井娱乐功能的标扬,移风易俗且彰显了泱泱大国的地方风范。“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崇尚武勇、矜于功名、舒缓阔达的性格便镶嵌进齐人的骨髓。

  此等文化土壤孕育下的齐宣王自然与时代环境珠联璧合,与强调道德性的鲁文化相迥异,自将本能之动物性倾泻在武力征伐之上,怀有的是智者以霸道术势问鼎中原、图谋天下的宏愿。天生的立场、价值取向就与孟子拉开了界限,在势同水火、诸侯雄起并立的巅峰对决时代,讲究仁义、心性的学说根本满足不了霸术统治者所向披靡的意志倾向。所谓“以大事小”的仁者道德学说又岂能阻挡其蠢蠢欲动的扩张心灵。“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此“天”自然并非单纯意义的上天,而包括人事的斟酌——仁厚迂阔的涵养精神在内。齐宣王虽有从善如流的'领导风度,眉心微微一蹙,此间不耐,已在“大哉言矣”中毕现无疑。“寡人有疾,寡人好勇”,便是深受齐文化熏陶的齐宣王抛出的一个撒手锏,潜台词兴许是,你个老朽,暂时歇歇吧,听你唠叨此等迂腐无当之言语,未若传召宫廷乐师三千。不想孟子滔滔不绝,因势利导,表面顺势随波,实则纵横捭阖之中,早已进入王道仁政之教化——心智一轱辘间便偷换了概念。

  后来的一番对话,就更有意思了。一招太极拳,顿时又被孟子的一番狡猾高妙化为无形。在孟子要求他怜恤鳏寡孤独之时,这可了不得,抚恤费还得出自自家腰包,有损国力之外换来的不过仁义虚名,心痛淋漓之余还不利于开疆辟壤、一马平川夺取至尊天下。“寡人好货”,所隐含的是掠夺财富的个人欲望,以及运筹帷幄的功利心理追求。此时的他就像杂货铺的老板一样,将点滴怀揣在怀,唯恐神偷手掠去也。

  而当孟子“夸夸其谈”,希冀齐宣王以一人之心推千万人之心善待百姓之时,杀手锏再度甩出来了,估计他此时眼波流转,对着馊朽老头眨巴了一下眼,“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哈哈,你这满口不离纲常伦理、藏富于民的正人君子,心理防线该当被寡人彻底击垮了吧?读文至此,忍俊不禁,千古悠悠,碧落黄泉,如此率真可爱的王侯似乎只能是“天上有一、世间无双”了吧,无厘头的“痞气”之下,埋藏着的是好勇尚义的真性情啊,“声色货利”,本是人性追逐的华丽丽,也是实现社会文明化的物质载体。只有在海洋化文明充裕的齐国地带,才有冲破主流道德藩篱的任真之语。试问古往今来,谁人不好色?除去心智一片混沌微茫的懵懂之徒,亦或一脉僧侣超脱的无嗅无欲,“食色,性也”,也算作是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有人云,齐宣王娶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丑女钟无盐为后,焉有好色之理?小子言曰:非也,非也。大多数情况下,齐宣王乃理智尤佳、分毫不差之辈,娶钟无盐主要基于敬重爱惜之心理,齐国的象征、符号也好,田辟疆的导师、心腹、贤内助也罢,端的是雄起奋进之心,而非任情任性之倾慕,而“好色”一项,该当与后者挂钩,自不像“好德”一般,出于后天排除本能消极性的理智追求。人是性灵的尤物,为了齐宣王娶钟无盐的“佳绩”,而为其“好色”言语作开脱别解,实是舍本逐末,诬蔑了古人的一番纯粹性也。“没有情欲,世间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成功”,黑格尔如是言语。特洛伊战争为的还是一个“色”字,归根结底。只不过“情欲”的境界高于赤裸裸的好色之欲罢了,然而两者绝然不可分。不做作、不推卸、敢于不回避内心的原始欲望,正是齐宣王的出类拔俗之处,爱好文艺音乐的他在某种程度上也算个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的原则之一便是不愿以缰辔之束套,夺分背交颈之逸足的欢喜。

  齐宣王其实未尝不认识到自己的本性,缺陷是无法抗拒的存在,遵从的自不是亚圣人的生命逻辑。他似乎也知道“人欲”潜伏的危机性与存在的不可救药性,然而“好勇”、“好货”,必然是推动其在逐鹿中开阖迂回的强劲精神力量,“好色”一说,更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劣根性”。孟子擅长在迂回有致中布置一番仁义心性的大图景,对于此番不言而喻的理想主义演说词,齐宣王亦不过是无政治必要时定然封存闲置而已。

读《孟子》有感13

  《孟子》一书文采不错,大量排比类比,行文很有气势。《论语》是语录体,《孟子》就有说教意味,结构行文都很连贯,语言也通熟易懂,更强调对普通百姓的教化。《论语》中则强调诗和乐,都是贵族特有的。

  亲亲->仁民->爱物,推己及人,有个先后次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本溯源,不能本末倒置。

  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现在阳明学很盛行,单看阳明学觉得很新奇,其实它的来源很广,而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孟子。孟子提出“良知”“不动心”正是阳明学的根本理论。王阳明其实是个很讨巧的人,他一方面借鉴了儒佛道很多大家的理论,另一方面又驳斥他们都是错的,只有他自己的新观点是对的。借了孟子的“良知”说,又否认良知有善恶之分,认为它只是能分辨善恶,本身无善无恶。借了佛道的打坐,但否认六根清净,指出良心需要磨练、实践才能光明。借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又否认那个知是理,要说成是良知。从王阳明小时的志向就知道他是不会满足于任何圣人的学说的,要是圣人已经讲得很对,还哪有他王阳明什么事,他就是要找出一点不同,才能另辟蹊径发表自己的理论。所以他才会钻牛角尖的去格竹子,明知道格不出什么理还是要坚持以推翻朱子的`理学。说到底他不是淡泊名利,而是不满足于一世之名,而要像孟子一样流芳百世。

  从品质高下来说,恐怕不如孔子,但孔子离我们太远了,已经无法说清他的形象有多少来源于后世美化,而且孔子一辈子潦倒,谁能证明他那一套更实用?王阳明很好的把理想与事功结合起来,给儒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把现实的人也引入该途,可谓功不可没。

  圣人不能像中医一样,要求病人严格自律,违背人性的节制饮食作息,做不到就说不是我医术不行,是你自己没遵照我说的做。说起来很容易,不考虑可行性,光会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不动心的养成:后世说的勇气,大概来源自孟子的“浩然之气”,有志的人养气,再通过做适宜(义)的事充盈自己的气,不能依靠外在的条件和对手的水平而决定自己是否要勇往直前,主要认为正确就去坚持,“虽千万人,吾往矣”。告子认为自己心里想不明白的,要向外求,孟子是不同意的,觉得要向内求;告子觉得义是做社会认为对的事情,是遵循共同的准则,孟子不同意,觉得做义的事只是锻炼内心。这个理论与王阳明是完全一致的。

  孟子不反对利,但提倡先义后利,如果人人都顾及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冲突。只有仁民,做到与民同乐,利自然就来了。这个让我想起日本的稻盛和夫,他书里只说道,不说术,做生意主要为了创造价值,顺带自己赚点钱。而急功近利的人关注的却是具体赚钱的方法。道德经说,道这个东西,是自然的规律,是说不出来的,能说的都是近似的想象,达人根据这些描述可以得道,而小人只得到伪。道是一以贯之,千变万化的,死学某个方面并不能灵活运用。孔子说仁,但没有给仁下定义,只是指出哪些行为是仁,哪些不是。厚黑学也说“空”,说起来空空洞洞,似是而非,无从反驳。

  孟子讲勇,锻炼自己衡量双方实力的不叫勇,从心里获得力量,不管对方如何强大,我坚持自己正确勇往直前的才叫勇,还是曾子那种勇。但我怀疑曾子是否会如此,孔子也说不跟暴虎凭河的人为伍,显然是说不认清实力,妄自牺牲的人是不智。孟子也说轻易赴死的伤勇。这么看来,孟子是认为遇到不得不为的事时才该勇了。打虎过河不是必须要做的,而且会死,而与其他思想家辩论则是舍我其谁,而且没有生命危险。历来文人口头上都很勇,遇到磨难时却容易服软,文天祥方孝儒都是特例。

读《孟子》有感14

  孟子的理想人格体现于“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将“富贵”、“贫贱”、“威武”作为考核人格的三种标准,“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分别对应仁、礼、义三种道德规范。对于“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人心修养,是面对外界的诱惑、权势仍然能够遵从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是一种信念和意志相互融合的心理状态或者精神境界。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最高境界是“舍身而取义者”:“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坚持自己的道义和做人的原则,不害怕死亡,不苟且偷生。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无疑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随波逐流、诘曲媚俗的'时代,尚且不说“舍身取义”,仅说保有“浩然之气”,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心魔,仇恨、贪念、怨念等产生、萦绕或藏匿在我们的内心,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不承认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着。俗话说,心是一块地方,既生魔也生神。但心的主宰者在于我们自己,面对心魔,面对善与恶的抉择,我们首先应该放空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诚然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的干扰、困惑和阻碍,但是最终的定力还是要看清楚自己。现在讨论一个重要的话题就在于我们能否遵从自己的内心,大家众说纷纭,可能即便高谈遵从内心,一面又不得不顺从显示,向世俗低头。就我看来,我认为与遵从内心相比,说服内心是一个更加困难的事情。面对旁人的冷言冷语,朋友们的腰缠万贯,自己如何说服自己,保持“浩然之气”,坚守内心的修为。举我自己的例子,从小到大,我的梦想都是当老师,后来本科去了上海,看到周围同学一个个转行做了金融,流连于各种社交产所,结识很多所谓的牛人和精英,自己慢慢开始思考我到底应不应该走学术道路,应不应该读博士。大三我纠结了很久,大四一年我选择了随波逐流,开始咨询证券实习,学会认识更多的人,备考各种各样的证件,但是一点也不快乐,即便是实习工作我明知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也没有一点动力去做得更加完美。进入研究生的头两个月我继续着这样的困惑和迷茫。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应该继续坚持我自己的梦想,做学术,当老师。选择正确与否就在于自己回想的时候会不会后悔,我想继续深造,想要出国见识更大的世界,想要做教育慈善,想要退休后开一家面馆,这就是我内心永远不变的定力。认清自己之后,我便退掉了兼职等,跟着老师好好做研究,我想说这两个月我过得很快乐,这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在我看来,或许我们不必要将孟子的“浩然之气”看得过于宏大,过于具有道德感,而可以从切合实际的认识自己做起。而且我相信,认清自己是保持内心修养的基础;静坐、冥想、内观、内醒,养浩然之气。在我们真正沉淀下来之后,“富贵”、“贫贱”、“威武”不足以改变、扭曲我们的心性。

读《孟子》有感15

  《孟子》一书对中国文化史影响至深至著,尤其在独立人格的塑造、士人气节的培养上,恐无其他经典可与之相比。唐宋以来便有学者指出:“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子有功于道,为万世师”。故作为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读读《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 人。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者。孟子约生于公元前 372 年,卒于公元前 289 年,活了八十三岁。孟子虽没有直接受业于子思,但他与子思的思想存在着继承关系,属于儒学内部的同一派别,史称“思孟学派”。这一学派的师承授受关系应该是:孔子(仲尼)--子思 (孔伋 )--子思门人-孟子 (孟轲)。

  《孟子》一书是由孟子晚年与弟子万章等编著,《孟子》今存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共十四卷。《孟子》一书是传统文化经典之作,和《论语》一样也是一本对话体著作。全书原11篇,现存7篇,分为261章。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本书多处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显示先贤亚圣孟子的论辩之才,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一、四十不动心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做了齐国的卿相,得以推行自己的主张,即使成就了霸王的事业,也是不奇怪的。如果这样,您会动心吗?”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再动心了。”

  孟子这句“不动心”奠定了陆王心学的源头。不动心,就是心不被物役。在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一生中,诠释和演绎了很多次“此心不动”。青年时科举屡试不中,面对嘲讽,王阳明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当他发配龙场,他淡然处之,“某之居此,盖瘴疬虫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而我居之泰然,盖在于我无动于心。”带兵打仗,屡出奇招,每每告捷,阳明说“若用工夫于良知上,则心常精明,不为欲蔽,临事心不动。若由此不动心,则自能应变”,心于学问,养心不动,便是用兵之术。

  《坛经》云: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一书中,指出“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拥有正念,便可以随时召回我们涣散的`心,达到如如不动之境。

  二、浩然之气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以讲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是最强大,最刚健的,用正直来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是合乎义和道的;没有这个,它就疲弱了。它是日积月累的正义所生长出来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做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不快而把它拔高的人,非常疲倦地回去,告诉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过去看,禾苗都枯槁了。天底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少见啊。说到浩然之气,以为培养无益而放弃的,是不为禾苗除草的人;有意帮助它生长的,是拔苗的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传习录》中有句话:君子之酬酢[chóu zuò]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何时当行、当止、当生、当死?”无非还是一个‘义’,只要符合‘义’的就当行,不符合‘义’的就当止,当生、当死亦然。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义而逐渐形成的(是集义所生者)。浩然之气是王阳明溘然长逝前发出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坦荡胸襟。浩然之气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说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浩然之气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的,“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集义养气,要持之以恒,做每一件事都合乎义。这样才能养成浩然之气。诚其意就能达到致良知,致良知就能养出浩然之气。孟子所阐释的浩然之气,对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正气和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以德服人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说:“倚仗实力,打着仁义的旗号而统一天下的就是霸道;推行霸道,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基础;依靠道德,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道;实行王道,不一定要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基础。商汤凭借的仅是纵横七十里的土地,文王凭借的仅是纵横百里的土地。倚仗实力来使人服从的,并不是真心服从,只不过力量不足相敌罢了;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却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一点。”这段话论仁政,孟子指出,其实“王”和“霸”的差别,就在于到底是“以德”还是“以力”去治理百姓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只有一个信仰,就是道德。一切一切都会变,唯有对道德的要求,恒久不变。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得很清楚,德是我们这辈子的德性。人生最重要最可靠的是修德,“有德才有得”,行道而有所得,就是道德。修德是我们终身所要实践的根本。

  道德其实就是能量的平衡,它是来保护你的。当你的德行修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具备很大的能量,你也就自然会吸引很多人,让这些人对你心服口服。

  世上最了不起的人是能够感化小人的君子。一个“化”字道出了中国人最厉害的地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春风化雨;感化……以德服人,就是赞扬这种“化”的力量,犹如滴水穿石、铁杵磨针,需要我们持续发扬光大!

  圣贤之道,知难行易。所以要努力学习,勤奋践行。

  感恩经典,致敬先贤,提高中华民族教育自信,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