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读后感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0:14: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读后感

  本书作者不是按照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说法,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的。也就是说,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殿堂。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还加了几篇附录,生动地讲解怎样写作哲学,哲学的规范、文体、风格是什么,以及一些基本的逻辑常识,这对学术写作的规范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而著称,难怪《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写得那么善解人意,字里行间都能透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的良苦用心。

  书中描述了几种关于生活的主要看法。“生活是一场游戏”这一观点,乍一看上去,还以为是持有一种十分消极的游戏人生、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态度。实则不然,殊不知游戏也有很多种类型,仅仅为了消遣那只是游戏的一种而已,还有的游戏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如摔跤;有的是为了帮助别人,如借助游戏来资助慈善事业。在把生活看成游戏的同时也附带说明了对规则要遵守,享受生活,不要把生活看得太过严肃,要尽力争取成功等等。

  还有一个观点是说“生活是一个故事”。我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有人或许会认为,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不同的,比如故事是按照作者的意图发展下去的,虽然故事中的主人公并不知道他们的命运如何,但他们都有作者预先设定好了的明确的生活情节及结局,可自己的人生却并没有被别人设定。当然,我的理性思维告诉我,应该赞同这种观点。可是文学院的女生难免会有一点浪漫主义色彩时而出来作怪,所以有时我也会想,大千世界冥冥万物中,作者之于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就相当于一种特殊存在(比如说上帝)之于我们人类呢?我们人类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都不知道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可上帝知道,他或许已安排好了每个人的命运,偌大世间仿佛是上帝的棋盘,而人类则是他的棋子。他开心了,就精心装饰着一些他喜爱的棋子,于是有的人便拥有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反之,若他生气了,就将一些棋子弃到一旁,不再搭理,于是有的人便会生病甚至死亡。当然,这种臆想仅限于闲来无事的想象,如果真的把它当做对待生活的一种看法则是大大不妥的。试想,如果人们都觉得自己的生活由上帝来安排,那么就会产生认命的心理,认为反正自己未来的生活已经由天注定,那么也不需要自己的主观努力了。命好的人即使天天吃喝玩乐最后也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命不好的人即使再努力拼搏,最终也会一无所有。这种想法其实是很可怕的,它带有一种十分消极的弥散性,使人们产生惰化心理,该工作的不去工作,该学习的不去学习,久而久之,社会、国家乃至人类怕是只有一种命运,那就是走向毁灭。

  “生活是艺术”是我比较赞同的一个看法。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生活是一件像雕塑那样的艺术品,人的生活就是为自己打磨出一个形体,“塑造性格”,发展出所谓“风格”那样的东西。“大致说来,这种看法就是主张要活得精彩,即使无法做到,也至少要活出风格,活出‘格调’”,描述这一观点中的这句话是我很喜欢的。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平淡淡的,不像故事中的人物有那般或曲折或精彩的命运。可是有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因此无关乎他人生活的多么精彩,我们只要活出自我的风格,活出我们自认为满意的样子,这就够了。另外,我们也可以站在评价艺术品的角度来评价我们的生活,或激动人心、富有戏剧性、色彩斑斓,或粗俗不堪,冥顽不化。

  “生活是欲望”这一观点目的性太强,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敢苟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为了欲望而活着,当一个欲望被满足时,他马上就会被另一个欲望所代替。书中通过这一例来说明生活就是永无休止的欲望,人不可能最终获得满足,正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才赋予了生活以意义,没有欲望便是已经离开了世界。记得以前一位教现代文学的老师也说过,生活在别处,即在此处时向往着别处,可当别处变成此处的时候,向往的一定是另一个别处。这些话都说的很有道理,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欲望,或是精神上的,或是物质上的,或好的,或坏的。可若将“生活”这么一个宽泛的概念局限在人类的欲望中,我认为是不正确的,生活和欲望是不能划等号的,我们可以说欲望是构成生活的一部分。人类的确是有无欲无求的时候,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的大脑处于一种完全放空的状态,眼睛起初盯着某一个点,后来直到这个点渐渐扩散,变得模糊,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发呆”,在这个时候,大脑都是空白的,又从哪里会产生欲望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我认为最悲观的看法莫过于“生活是受苦”这一观点了。这一观点认为有些事情猛然回想起来,的确显得没有意义。比如在假期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几点起床,几点到几点开始学习,学什么内容都提前安排好,可实施了没两天便会因这样那样的事情打破计划。因此,这样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再比如,你第十七次学会了某件事情,可是你知道自己一个星期以后仍会把它忘掉。可我认为,这两件事情并非没有意义。前一例虽然后来没有按照制定的计划来行事,可是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你对这个假期是有预期目标的,即使最终没有达成目标,那么与这个目标的距离也不会太远。第二例虽然一周后还是会忘掉自己已经学会的事情,可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或技能积累提高的过程,忘记的只是物质表面,你的精神层面却得到了升华。这一观点过于注重结果的好坏而忽视过程的努力,是不科学的。即使明知结果是不好的,那么拼一拼又有何妨。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毅然决然要留下来以自己的鲜血去换取民众的觉醒,以最终的结果看,谭嗣同牺牲了,这当然是不好的,可你能说他的做法没有意义吗?难道你不觉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更加可爱吗?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生活是一种使命”“生活是一场冒险”“生活是一种疾病”“生活是荣誉”等等,细细想来,都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必过于指责哪个观点不正确,哪个观点不科学。

  你对生活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走向。你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生活自然会回报你一个大大的笑容;若你以消极的心态去过生命中的每一天,生活自然会变得阴暗晦涩,毫无光彩。因此,生活到底是什么?你的态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