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大拇指、一次真诚的赞许……用积极的期待给予学生“你是最棒的”心理暗示,相信学生也会给你带来一个奇迹。一次偶然的机会,《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引起我的注意:什么是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相传,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国王。他擅长雕刻,在精心制作了一尊美丽的少女雕像后,深深地爱上了这尊雕像。他总是用含情脉脉的眼光注视着这尊雕像,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久而久之,皮格马利翁感动了美神,美神将雕像变成一个真人,而皮格马利翁也最终心想事成,和这位美丽的姑娘结为夫妻。
这段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后来,心理学上把这种因期望的心理而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各种具体的事例阐述了教师的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关系,他认为教师就是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这个观点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教学中的点滴——好像的确如此。在学校里,如果教师总是给予学生肯定、正面的引导,那么学生必定是热情上进、积极好学的;如果教师总是批评学生,认为其什么也做不好,那么他们大多都是畏畏缩缩、笨手笨脚的。可见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内心潜能的激发与教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如果经常鼓励、支持学生,那么学生改正错误也更快;教师对学生期望值越高,常常给予正面的评价时,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想,“皮格马利翁效应”不正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吗?
我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旦有什么事不如他意,便会大吵大闹,用头撞桌子等,着实是让人头疼。刚开始,面对这个学生的种种行为,我会特别生气,心想怎么会有这样难搞的学生,于是乎一上来就先批评他一顿。原先以为被批评过后他会知错并改正,可没想到的是他竟闹得更厉害了,课也不听了,作业也不做了。我一想这样下去还了得!于是,我将他带到教室外,与之促膝长谈了一阵,好不容易才平复他的心情。之后,当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先告诉自己不能生气,他还是个孩子,我能要求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什么呢?不再一味的批评似乎有点儿作用——他发脾气的时间减短了。于是,我像眼睛上装了放大镜似的,将这点放大,每一次都表扬他比前一次能忍,会克制自己的脾气了。当然,这里还是有些“善意的谎言”存在,但令人惊喜的是,这个孩子的确是能自己控制情绪了,尽管还没有控制得很好,但这样的改变难道不值得为之鼓掌吗?
我想,“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就是暗示的力量,这种力量所带来的可能性是巨大的。作为老师,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逐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很好地完成学业。学生其实特别在意老师的态度:如果老师喜欢他、亲近他,他就会感到幸福,为此兴奋不已,进而喜爱学习这位教师任教的学科,成绩也就提升了。正如美国教育家本尼斯所说:“只要老师对学生抱有很大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反之,如果教师不喜欢某一个学生,远离甚至厌恶他,那这个学生势必也会讨厌、憎恨老师,对老师任教的学科产生厌学情绪,这样怎么能教出快乐而又积极向上的学生呢?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赞美,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只有在得到肯定之后,我们才会投入千百倍的努力。这是一种心理影响,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亦或是对其他人都是一样的。
正所谓“有教无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每一位学生抱有期待,绝不能因为个人感情的好恶、学生的成绩或品格等区别对待任何一个学生。当我们将期望值降低,对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待时,相信更能激发出他们的潜力,也能让他们更容易获得成功。就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往往能让他们对学习树立起自信心。在这种鼓励式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比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更有做出成绩的可能性。
书已读罢,但意犹未尽。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潜力股,就看他能不能遇到他的“皮格马利翁”。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与其不断地说教,我们何不做学生的“皮格马利翁”呢?哪怕是一次微不足道的赞美,都能带给学生无限的快乐与自豪,让他们在一次次肯定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欣赏一定会带来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