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土气”——中国社会的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先生在开篇之语中,犀利地定位了中国社会的本色。
也正是《乡土中国》,将我从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中“拉回”幼时的黄泥青瓦下,在阅读中“嗅到”了熟悉的气息——土气。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是中华大地的基石,从“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到“巍巍共和国,自此新纪元”,中华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华夏文明经历五千多年更迭依旧生生不息、璀璨辉煌。由此可见,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生于斯、长于斯”,“土气”便是中国人的根,根植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农耕中。
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私人网络便决定着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道德观念等等。也正是这一“私人网络”的存在,让人对乡土有了一份“何人不起故园情”的牵挂,与宗亲有了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牵绊”。
如今的中国社会是现代化、科技化、时尚化的,原本田中的农民“拔”出泥泞中的双脚,住进崭新的公寓,走向更丰富多彩的生活。例如,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悬崖村”,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之下,全村人搬迁到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了漂亮的新居。全村搬迁的举措也保留了村落原始的熟人社会,这也意味着氏族、血缘、文化被完整地从悬崖上“搬”下来。此外,“土气”的“悬崖村”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大凉山风光、悬崖“天梯”、特色农产品……“悬崖村”的村民们逐渐依靠“土气”脱贫致富。
乡村振兴的案例,无不体现出乡村作为乡土中国的基础,被重视、被改造、被优化。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号准了乡土中国的脉,让“土气”变得“洋气”且“富气”,让土生土长的村民融入到社会向前发展的浪潮中去。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在具有乡土性的基层着手,谱写出属于新世纪中国社会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