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时间:2024-02-22 07:38: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游褒禅山记》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1

  倚靠着山洞,凝视着幽深的洞门,清风徐来,带来丝丝寒意。白袍浮动,舞动着我在山洞里的所见所感。突然豁然开朗,舒开了微皱的双眉,以枯败的树枝做笔,蹲下,即兴在泥土上留下龙飞凤舞的大字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反复吟哦,禁不住仰天大笑。整个游历过程中的点点感触,凝在笔下,流淌到了血液里……

  蓝天,奇洞,清风,舞动的白袍,思索的学者和那句充满哲理的话,构成了我读《游褒禅山记》所有感触。闭上双眼,任凭想象翱翔,定格在临川先生融合于天地,爽朗大笑的画面里。

  进一步的思索,不禁有所感慨,漫漫的人生之路不正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害怕火把会灭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无畏的退缩却终究导致没有看到山洞中最令人好奇的美好风景的机会。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坚定的意志,是造就成功的法宝。纵观古今,事例不胜枚举。司马迁在莫大的耻辱中含冤谱写史记,蒲松龄屡试不第却屡败屡战,一本聊斋家喻户晓,达尔文耗时22年写成进化论,爱迪生几千次的`尝试发明了灯丝……辉煌的成就,紧紧源自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曾深深感慨临川先生的命运。才情四溢却官路坎坷,他呕心沥血的致力于改革变法之中,缓解人民疾苦问题,但是,却终究应为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欣欣向荣的变法还是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临川先生的郁然病逝像是一记重锤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我彷徨,我迷惑,但是读完《游褒禅山记》的同时我也深刻的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来得及实现,但是要想得到美好事物的回馈,就一定要制定目标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拼搏……

  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人生治学的同时树立自己的志向,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那么即使我们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就,又有何遗憾呢?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2

  王安石于褒禅山一游,一代文豪就在此山抒发了志、力、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生就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过程。

  立了志,才有走下去的方向;有了力,才有走下去的条件;有了物,才能让尽志之路更加顺畅。对于那些“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我想他们“可以无悔矣”!只要尽志了,就算真的无法到达险峰,无法领略那万千的美好风景,又何必在乎呢?

  就像王安石自己本身一样,他试图变法,他想改变百姓现有的疾苦的生活,可阻碍他的人实在太多,他的“物”太少了,尽管他用了很多的办法,努力地奋斗过,还是没能成功。但即使是这样,我想他也可以无悔了。能书写结局的不仅仅是他本身,还有便是那外物。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谁能讥笑一个“尽志而不至”的人?

  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有些人从出生就直达云霄,而有些人也许奋斗了一辈子都无法到达山腰。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外物的原因便开始懈怠,开始叹息命运的不公。即使这外物不同,使你和他人千差万别,这也绝不是你责怪他人而放弃自己的理由。因为能做决定的,永远都只有你一个人!

  就像在本文中,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他被作为“怠而欲出者”。他一个人说,火把将要灭了,快些出去。于是其他人便尾随而出,等到真的出来了,却有人开始责怪他,就连王安石也开始后悔了。

  也许那人是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胆小了一些,但错却不全在他。那些真正想进去,继续游玩的`人,大可将火把接过,极尽游乐!而如果本身便已有了懈怠之心,再由他人指出这一点,于是便欣然接受,放弃前行。这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甚至能说是外物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本身之错!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些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却随波逐流。这其中的缘由,我想不说大家也都应该清楚吧!

  生命不息,那么奋斗也将不止!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志与力都是来自于本身,都还好受控制。但物却难以管理,变幻莫测。也许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不同,连最初想要的,努力想去实现的东西都会改变。

  所以,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在内心开辟出一片净地,只留给志与力,让它们好好安顿生长,不要颠沛流离。对于外物的帮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相信自己,练好自己的能力,向着人生的高峰冲吧!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3

  品读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感触颇深。文章内涵深刻,只是一次小小的游玩,作者却悟出了深刻的人生智慧。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当我读到此处时,我的内心触动至深。这是作者的游山之得,也是治学处事之道啊。

  何为志?我想应该是坚定刚毅的志向。没有清醒的头脑,再快的脚步也会走歪;没有谨慎的步伐,再平坦的道路也会跌倒。只有意志坚定且永不停息的人才有"诗和远方"。同样恶劣的环境,对有志者且来说,那只是一时的逆境,终有夜尽天明之时。这种志,便是不畏艰险的追梦精神。

  有位哲学家说:"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确实如此,人生之路,很多人途中失利并非为外界事物所阻挠,被外物所击败,而是输给了自己。

  追梦的道路必然崎岖艰难,只要有志向、有意志才可到达心中的.目的。一代画家徐悲鸿说:"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徐悲鸿当年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留学时,我国正处在军阀混战、国家积贫积弱的时期。面对法国同学的歧视,可谓"山穷水尽"。但他心中有志。以自己的勤奋苦读实现了"自拔",用优异的成绩让歧视他的法国同学不得不承认"我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假如他缺乏"自拔"的勇气和志向,又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至理名言呢?又是怎样面对这条千难万险的追梦之路呢?无疑,他必有志。他以实际行动印证了王丞相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伟大的荷兰画家梵高,坚守梦想,追随心灵,在追梦的路上历经磨难。他的画在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副。没有收入的他,靠弟弟的接济生活。人们不认可他的画作,有很多朋友亲人劝他放弃,可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梵高。他一如既往视绘画创作为生命,没有轻易改变自己心中的梦想。在他去世后,他的画很快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为梵高凭艺术而获得永生而欣慰感动。

  其实平凡和伟大并不对立的,恰恰相辅相成。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若心中拥有伟大的志向,通过积累,也会成就伟大的事业。而人生是一个立志和尽职的过程。立了志才有走下去的方向,有了力才有走下去的条件。对于那些,"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更应该坚定志向,一路披荆斩棘,以"有志者事竟成"的决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到尽志!无悔!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4

  飞檐、斗拱、六角玲珑,纳四方之景,聚八方来客。

  亭,源于周,盛于宋,历经千年,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古往今来多少名山好水、江山胜迹,多少赏心乐事,风流余韵,都少不了亭的点缀,都是与亭相伴相生。亭,不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有着丰富的人文意蕴。

  “亭者,停也,亦人所停集也。”停的用处是供人途中遮阴避雨,稍事休息的简易建筑。在奔波的道路上忙了,累了,便寻一清静之地,择亭而憩。明代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有一亭,名叫“且停亭”,他在亭上书有一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亭。”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名忙为利忙,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加快节奏,抓住更多的机会,做更多的工作。于是工作、升职、挣钱逐渐成为人们每日的奋斗目标,而幸福与平静反到成为了奢侈品,渐渐离我们远去。不妨在心中多设几座且停亭,何必急匆匆地赶往终点呢?且在亭中歇一歇,停一停,观一眼山水,品一口香茶,梳理一下思绪,步履轻盈的继续赶路。在茫茫人海,急匆匆的人生中莫要丢掉赶路的自己!

  亭者,停息凭眺之所也。亭的审美在于它的“空”和“虚”。空故纳万境,苏东坡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全天。”亭,玲珑精巧,四面临风,然而人生坐于亭中却可赏四方风光,览众景之美。这就是亭的神奇之处,它可以将无限的风景融于有限的空间结构中,集于一点。看似狭小简易的亭,却因为它的空与虚反而可以容纳万象。我们的头脑中总是充盈着太多东西,有工作关系,人际交往,有他人对自己的议论评价,还有大大小小的欲望……,然而当我们的头脑中装满这些纷且杂、繁而乱的事情时,我们的内心却日益僵化,渐渐丧失了本应轻松愉快的生活,丧失了轻盈灵巧的心灵。倒不如放开手,放宽心,且在心中设座亭,让山水入怀,让生命浩荡,胸襟和眼界宽阔了,自然便能坐观万景得全天。如此方得闲适,方得自在。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是诗经里的一句话,形容高大建筑的屋檐如鸟的羽翼般灵巧轻盈,这也是亭的结构形态最好的写照。亭不仅要飞入山水间,更应飞入人们的心灵!

  且在心中设座亭,让江山无限好都聚于亭中,集于心间。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5

  今天我读了一篇古文:《游褒禅山记》。它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记述游褒禅山华山洞的见闻,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做事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深入探索,百折不回;二是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求本源,沉思慎取。

  文中写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意思是:道路平坦而距离又近,那么游人就多;道路艰难而距离又远,那么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的奇特雄伟,壮丽怪异,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艰险遥远,而又是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然而能力能够到达却没有到达,别人就可以讥笑他,而自己应该感到后悔;尽了我的努力也还是不能到达,那么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谁又能来讥笑呢?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学习也是这样,遇到困难不气馁,要勇于面对困难,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来战胜它。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对所作所为不后悔,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6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尽志可以无悔”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

  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由此看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尽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奋斗”吗?

  是的,成功源于奋斗。但是,奋斗并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奋斗者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不会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尽了一些方法,努力奋斗过,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我们后代也同样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视他为一个无能的失败者。他竭力争取的过程不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吗?

  人生正如一条曲线,转折多变,人们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条直线那样一帆风顺,然而,却时常事与愿违,曲线的人生需要经受许多磨练。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在这样的人生中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了并不要紧,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尽志可以无悔”。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7

  宋代大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到一段这样的话: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实则从一次游记中悟出的天地之理。而我们生活中正好可以拿来运用。

  我们会有压力,吐槽,抱怨。是因为我们没有确立我们的目标,修好我们的志向。所以我们总会“咎其欲出者”或者“悔其随之”。

  人的`一生都像是这样的一场探秘旅行。我们虽然不是生而自由的。但我们自己拥有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权利,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坚定自己的方向,甚至根本没有方向。所以我们无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跟随旅游团,却不敢独自出行。

  嗟夫!古人总能从世界天地之中去参化感悟。今人总是在生活,工作,工资中游斗而无法跳出。

  岂不无趣?!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8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身边有很多例子都是如此,但这个规律真的就一成不变?近墨者就真的只能变黑吗?我认为,近墨者有时会更赤。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想必大家都读过,有同学认为从王安石游历山洞不得,可以看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其实如果抓住进洞、出洞这也许可证实此观点,但从全文看,其实不然。

  我认为此篇折射出另一道理,近墨者更赤。王安石去游览华山洞,不料有人半路就坚持不住,要返回,王安石一行随之而出,出去之后,大家很是扫兴,有人责怪之,王安石更后悔之。于是,王安石就有了很深的感慨,得到“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深思而慎取”这样的心得。难道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吗?王安石为何出洞?因为同伴害怕找借口要出,既然一起来了,就相互帮助。于是,出洞。但是出洞之后,非常懊悔所以才会有之后的感慨。经过这次游历,一番思考,王安石如饮醍醐,才会有这般深邃的思想。如果没有这意志不坚定的同伴,王安石会有如此彻悟吗?

  近墨者更赤,我想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就像王安石,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有一番事业,失败之后定会汲取教训,使自己更优秀。然而对于常人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首先要烂熟于心的。所以做人首先要择善从之,见贤思齐焉,练就一番真本事,才会近墨者更赤。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9

  通过读同学们有关《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与改革关系的一些看法,我发现他们更加侧重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由此,我想通过改革者与改革的关系来表达一些智者对事物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意义。不妨可以假设这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对于改革者,我想用二个阶段来表示他们的心理活动。

  首先,作为改革者,不容置疑,对改革是努力促成,信念能够产生动力,于是他不断想在改革的过程中一步步完善改革的进度。但是,在改革之中,如果反对的人是一些有权或有势力的人物,改革最终是否成功,过程定会让改革者付出血的代价,甚至顽固不朽而权势横行的人物还会令改革者有被杀的`危险,这是何等可怕!因为他们的反对,会是改革最终失败的可能性的主要原因。

  这时,倡导改革的人面对困境,他必须做出选择:放弃与否。我可以将论据投入到改革者的内心世界,这一时期他对改革是否还要继续进行的思考更多是联想到:不敢经历过程的障碍,又如何取得成功!古人创业何其艰难,然而他们靠心中有追求的目标而执着去奋斗,最终才能有成功的机会。如果改革者是一位自信、面对困难而表现出一种我要征服困难的积极人生观,那么,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促成事物进行的一大动因,所以,改革者在经过思考后会决定:继续改革。但是,人生之路本来就是一波三折,何况在四面伏敌的情况下还要继续坚持着改革。并不是改革者重新收拾整理一下内心的矛盾,得出一个要勇敢直前的信念,改革就会因为他有着积极的信念而成功。

  看看周围的形势,在改革过程中得利的人与利益被侵犯的人,他们都各有什么反应,改革最终是否成功要看这一股主流是被谁所操纵。如果最终改革成功了,说明有志者事竟成,改革者把握了改革的力量。无论做出怎样的决定,事实上改革便是中止了,或是失败了。改革者在这一场失败的变革中,尤其是做出第二阶段的选择时,我相信他们更多是从自身思考,尽管他们不是完人,他们做出的选择也许并不明智,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智者,因为他们在这一生中,有了对自己生命进行审视的时期,他们在联系自身所包含的一种或是有政治家的色彩,或是有文学家浪漫主义或幻想主义的色彩,或是有哲学家的冷静分析事物的能力。他们的决定隐约透露出不同人不同的特点,尽管从他们的决定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自身的一些不足,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的知道“学会认识自己”。

  我认为不论是平民小卒,还是大人物,他们内心世界往往更能反应他们的生活态度,特别是一些这样的人物:苏轼、屈原、王安石、拿破仑、希特勒、袁世凯、鲁迅……,他们当中有好人和坏人,但这种区分只是对于人类发展起不同作用的表现,带给后人的影响,但是更多地我们可以探求一个问题:各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一步步向布满荆棘的道路行进?这是我的一些感想和观点,我也相信人们应该思考生活,许多生命本质的东西常常被一些人总结出来,所得的结果并不新奇,只不过这结论人们难以去把握和认识。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10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是诗经里的一句话,形容高大建筑的屋檐如鸟的羽翼般灵巧轻盈,这也是亭的结构形态最好的写照。展馆不仅要飞入山水,更要飞入人心!

  并在心中架起一座亭子,让江山的无限美好聚集在亭子里,聚集在心中。

  学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作为一个学者,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作为一个改革者,他犯了太多不可原谅的错误。或许提到改革,多数国人会以为是历史的进步,但王安石所缔造的'“新法”,却永远被历史所唾弃。

  选定了错误的方向,还打着“尽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这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王安石的那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无疑闪耀着“变革的光辉。而他“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谆谆教诲,亦映照着王安石阔达的胸怀。但王安石真的能问心无愧吗?我认为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

  读罢《游褒禅山记》,忆及《宋史》中对他和新法的种种恶劣评价,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发现王安石竟是那样虚伪。

  纵观王安石变法,所有的规矩都是对人民的挤压,甚至是对人民的敲诈。至于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则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神宗时,有一年天下大旱,饿殍遍地。

  有御史将百姓的饥苦禀明皇上,痛陈赋税之重,王安石不顾众人反对,将那位御史发配从军,并借尧舜之事鼓励皇帝以保全新法,敢问王安石,这就是您所说的“天变不足畏吗?”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进退荣辱,皆当有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安能为了个人的得失而忘却天下百姓,惩创正直之人?

  司马光掌握大权之时,尚能为王安石求得一谥号;而新党掌权之后,尽想对司马光等人开棺戮尸,由此可见王安石的狭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观点,新法不成,是因为他“尽吾志而不能至。”但在变法之前,他却三番五次拒绝朝廷任命;在罢相之后,他又多次辞职,这实在不能算是竭尽全力啊!

  没有范文正公的胸怀,没有林则徐的正直,没有谭嗣同的勇敢,王安石注定是一个动乱国家的恶棍,不是所有人都羡慕的圣人。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11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或许那位先辈是胆小了一些,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就灭了。结果一起游玩的人都出来了。而出来的人又有人责备这位先辈。连作者王安石也感觉后悔听了这位先辈的话。但这一切都应让这位先辈来承担吗?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辈们听了怠而欲出者的话后,都没有采纳而没出来继续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灭了。他们很难出来,他们就又会说还不如听某某某的意见早出来呢!()然后再责备第一个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气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兽而生命遇到威胁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非常之痛恨那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

  我发现他们缺乏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只学会了批评。尤其作者王安石,不止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他游玩完了,也领会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为何不重游一次呢?而是去后悔听了别人的话当时三十四岁的他不会力不足吧?你发了一大堆感慨。感觉你啥也明白了。你不会没有志气吧?当时人舒州通判的你不会没有外力吧?不会买不起火把找不到人和你再做伴吧?既然照你所说。你力志、物都有为何不重新游玩一次,游到不悔呢?你或许会说当时天色已经晚,或许这是一篇追记,写的时候早已经离开那了。噢,停,想不做理由很多。我就感觉奇怪了。你——王安石!为何只会发感慨,讲道理?为何自己不去坚持不懈?为何自己去后悔去悲哀?难道你做的非常好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当时不就应该实验一次,凭何去教育他人呢?

  你——王安石,应该当时就得准备重游一次。游到不悔为止!琐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登泰山记教学反思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12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其视为座右铭,为了不断地激励着自己。但是,是否只要有志气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诺言而成功呢?

  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学生,都大胆的自称“我将来一定会成为.......”“我相信只要我有志气就会....”可是是否真正的会成功呢?我们应该去质问。

  “有志”固然重要,这是对于以后发展起根本作用的`条件。没有“志”谈何成功与否?但是“有志”是不够的,“然力不足者”依旧不能够到达洞的最深处,依旧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因此,想要成功,道路就变得艰难险阻、坎坷绊人了。但是当拥有“志”和“力”的同时,还需要外物的辅助或许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成功。

  品读着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者后悔自己没能够游玩尽兴,而跟着别人走出洞口。就有了如此之深的感悟和体会。是啊!倘若自己有能力做某事,而未成功岂不是让人嘲笑、让人数落,而自己也会很后悔。倘若,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到的事。即使是失败了,但是有了全力以赴的精神和毅力,任何人都不会嘲笑你,自己心里也会满足的。

  现在,我们作为学生都是在人生旅途上最憧憬的时候。难免有许许多多的挫折困苦压制着我们、阻挠着我们。但是,我们不可以失去信心,不可以因为暂时的难而摔倒。我们应该振奋,应该追求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情。我们会为自己的选择而成功,会为自己尽心尽力而成长的更加辉煌!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13

  《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出现在小学课文当中,供学生们阅读欣赏,实在非常之具备意义。只要大家用心阅读,就能够从中有所体会。

  不用多讲,大家应该都是知道《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课文,是作者王安石在游览过程当中一边观景一边抒发他对于景物的感触,写出了很多人生道理,领悟这些道理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意义非常重大。

  《游褒禅山记》当中有一句名言,原句大家可以在文章中去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只要为自己的'理想尽力去拼搏了,如果实在不能够达到目标,也可以无怨无悔了,又有谁会讥笑我呢?可以说这句话恰恰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的核心句,这句话在现实生活当中也非常具有深刻意义。

  观察我们当今生活,很多人面对现实往往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其实,我们大可以不要抱怨环境,只要树立理想,并且努力为理想去拼搏,当你用尽全力获得成功了大家都会为你欢呼。可是如果你用尽全力最后还是没有能够成功,大家也不会讥笑你的,你自己当然也可以无怨无悔,毕竟是自己真正尽力了。

  总之,《游褒禅山记》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14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的旅行,我们虽然从出生就就是有自由得,但是我们拥有者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甚至根本没有方向,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跟着旅游团,却都不敢独自去旅行。在《游褒禅山记》中,我非常敬佩王安石的一番话,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世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其实,我们应该努力的去探索这未知的道路,而不是在已知的道路上安逸享乐,这么做是不对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意志力,力量和借助物,才能到达自己理想的境界,但是如果自己的力气明明可以达到但却没有达到,那这就太可惜了。如果自己尽力了也还是没有达到,那就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可惜的了,因为至少我们还努力过。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能够看到,如果我们要想看到奇丽的景观,就一定要有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在会更加的强大!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15

  王安石于褒禅山一游,一代文豪就在此山抒发了志、力、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生就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过程。

  立了志,才有走下去的方向;有了力,才有走下去的条件;有了物,才能让尽志之路更加顺畅。对于那些“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我想他们“可以无悔矣”!只要尽志了,就算真的无法到达险峰,无法领略那万千的美好风景,又何必在乎呢?

  就像王安石自己本身一样,他试图变法,他想改变百姓现有的疾苦的生活,可阻碍他的人实在太多,他的“物”太少了,尽管他用了很多的办法,努力地奋斗过,还是没能成功。但即使是这样,我想他也可以无悔了。能书写结局的不仅仅是他本身,还有便是那外物。

  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谁能讥笑一个“尽志而不至”的人?

  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有些人从出生就直达云霄,而有些人也许奋斗了一辈子都无法到达山腰。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外物的原因便开始懈怠,开始叹息命运的不公。即使这外物不同,使你和他人千差万别,这也绝不是你责怪他人而放弃自己的理由。

  因为能做决定的,永远都只有你一个人!

  就像在本文中,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他被作为“怠而欲出者”。他一个人说,火把将要灭了,快些出去。于是其他人便尾随而出,等到真的出来了,却有人开始责怪他,就连王安石也开始后悔了。

  也许那人是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胆小了一些,但错却不全在他。那些真正想进去继续比赛的人可以接过火炬,玩的开心!而如果本身便已有了懈怠之心,再由他人指出这一点,于是便欣然接受,放弃前行。

  这是受周围人的影响,甚至是外来的东西,但更多的.是自己的错!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些人可以不染就走出泥潭,而有些人则随波逐流。这其中的缘由,我想不说大家也都应该清楚吧!

  生命不息,那么奋斗也将不止!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雄心和力量都来自我们自己,并且仍然处于控制之中。但物却难以管理,变幻莫测。

  也许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不同,连最初想要的,努力想去实现的东西都会改变。

  所以,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在心中开辟一片净土,只留下意志和力量,让它们安居乐业,茁壮成长,不要流离失所。对于外物的帮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相信自己,锻炼自己的能力,冲向人生的巅峰!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反思04-22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04-22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04-28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04-30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必备)01-17

游凤凰山日记09-03

游狮子山日记,狮子山日记07-23

快乐达蓬山游日记08-06

读《在山的那边》有感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