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合集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活着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活着有感1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岁月;经历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他死了父母,失去了孩子。说他可怜,也不是。至少,他还活着。
他曾经年轻轻狂,赌博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从著名的徐大地主变成了贫穷的农民。而取代他的龙二在解放初期就被枪毙了。他有生命吗?
有一次,他被抓当兵,在军营里度过了几个春秋时期。有多少人在可怕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而傅贵幸免于难,直到战争结束。这又是一条命吗?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为了钱?为了名利?不!只是为了活着!如果一个人死了,他会谈论什么钱,什么名利!你来了,什么都没带,那你走了,什么都带不了。如果你是无辜的,你必须无辜地去。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虽然福贵失去了一对孩子,没有温柔贤惠的妻子,但他还是要活着。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真的很穷。但生活总是那么艰难、残酷和神秘。活着真的很难。他饱受岁月的风雨,但他还活着!
在生活中,他几乎一无所有。在别人眼里,他只是一个疯狂的坏老头。但他至少有一个无价的宝藏,那就是生命!
读活着有感2
“我会好好地活着。”从福贵的嘴里说出来,坚定而又悲凉,在读完《活着》后,我的心情沉重且压抑,尤其读到有庆被活生生地抽干了血而死去。我是一个代入感极为强烈的人,很难想象,自己的儿子处在最好的年纪以这种方式死去,而福贵,接受了身边人一个个的离别。
他在晚年讲述往事时,没有逃避,没有失声痛哭,没有一蹶不振,他用轻快平静的语气讲述他所经历的一个悲痛的故事,我时常想,他不难过吗?是怎么做到热情讲述自己的伤痛的。直到后来,我有了另一层感悟。
他怎么会不难过呢?最爱的人都离开,晚年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他的笑容,是坦然,是无奈,是心酸后的沉默,也是放过了自己,让自己不再纠结,何尝不是种解脱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只是不同程度不同经历罢了,许多自然灾害带走了他们的家园和亲人,那么他们的余生就以泪洗脸悲痛度日吗?书中福贵说:“我会好好的活着。”在我认为是对逝去亲人们的寄托,是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心愿,是回忆,是安慰。但这份勇气却很难得,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沧桑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淡然微笑呢?
我的外公在我六年级时因病离开了人世,他在世时最疼爱我,外公生前是个很善良的人,他乐于助人,和邻居们的关系很好,所以他逝去时,邻里乡亲都泣不成声。外婆更是悲痛,偌大的房子里,只剩她一人和无尽的思念在盘旋,外公去世后,她时常对着门口发呆,后来她种了许多花,摆在客厅、厨房、房间,反常的是,她愈发热爱生活,为什么呢?明明前几天还那么伤心,为什么那么大的.变故几天时间就缓过来了?外婆不爱外公吗?
直到后来,外婆告诉我,她很爱很爱外公,外公在世时喜欢花,可是知道外婆怕虫子没有种,外公去世了,外婆便开始种花她告诉我,她的爱寄托在那一束束花里,“所以,才要更坚定地好好活下去。”她发着呆,口中喃喃道。
再一联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即便没有什么重大变故,但我们也会经历人生一次次挫折的打压。就像学习,可能分数在一次次打击我们,但我们能抗住吗?能战胜吗?饱经沧桑,淡然微笑。显然,我们还没有福贵的“饱经沧桑”,但作者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在逆境中顽强生长,微笑面对生活。
“我会好好的活着。”后面的话是,“代替有庆、家珍还有那些逝去的亲人。”我佩服他,我又想起了一句话:只有在饱经沧桑后,还能淡然微笑面对生活的,才是强者。
读活着有感3
常听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似乎在东方人的眼中,死亡是一件痛苦却又无奈的事情,不希望,却无法避免。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寻梦环游记》,里面对于生死的解读是这样的:“人死了之后并不会孤独,而是在亡灵世界里会和亲人再一次团聚,并且可以在亡灵节和亲人团聚,直到现实世界中的最后一个记着你的人也去世了,你才会永远消逝,又称为最终死亡。”在西方人眼中,死亡并没有那么沉重,逝去的人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我更赞同西方人的生死观,尽管并不那么理性,但人其实是一直活着的,只不过形式不同。
其实,活着是一种荣幸,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承担责任。余华在《活着》中说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或者说义务。记得《活着》里面有一段让我记得极深:福贵的父亲让他挑着两担铜钱,靠自己的双腿走到城里还债。福贵的肩膀磨破了,腿也酸的要命。回到家,他父亲对他说:“杀了人要偿命,欠债就要还钱。”这非常朴实,但很深刻。这是他父亲为人父的责任,即使自己的儿子再如何不对,也不能弃之不管,而是把他往正路上引导。而后来嫁给福贵的家珍,本可以随了父亲的意,在福贵家道中落后改嫁,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千金大小姐。可是家珍却选择了追随福贵,和他一起过着勉强维持生计的生活。夫妻本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是自古又有多少夫妻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呢?作为妻子,责任之内应当追随丈夫相夫教子、同甘共苦。家珍明明知道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留下。倒不是说那些改嫁的女性有多么不对,只是责任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活着的责任并不止活着要承担的责任,活着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古语,但道理却一点也不古。书中的福贵,眼睁睁的看着家人一个一个走在自己面前,他从痛苦到释然,一次又一次的想着:“下一个就该轮到我了。”却戏剧性的活到了最后。作者这样设置主人公的命运,固然是为了使故事本身更加具有张力,但更多的我觉得是为了暗示读者生命的神圣不可侵犯。就算活着再难,也要坚强的活下去。这不仅是人本能对于生存的渴望,更是一种责任。
作者这样解释这本书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他的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这样一篇小说,就是这篇《活着》。”无论是书中的福贵还是歌中的老黑奴都一样,世界塞给了他们一手玻璃渣,他们笑着收起玻璃渣,想了想,又回赠给世界一把糖。这,是他们活着的态度。
活着不仅是荣幸,更是责任。现实生活中的磨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但是,我们不止要活着,更要忍痛活得精彩。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更是活着的意义。
读活着有感4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的,因为它实在很吸引人,尽管结局不是美丽的,没有苦尽甘来,但是,我似乎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故事的主人翁福贵老汉,这位“脸上的皱纹积满了阳光和泥土”的老农,本来家境富裕,赌博使他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随之倒霉的事接连发生:被抓去当壮丁,加入队伍,共产党胜利后,他自由了,回到了老家,等待他的却是艰难的现实:闹饥荒,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为抢救校长,儿子因被抽血过多而子因被抽血过多而夭折,女儿因分娩难产过世,妻子也因长期抱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伤事故致死,外孙子吃豆子时被噎死,一个个亲人相继死去。只有福贵老汉,在历经磨难和创伤之后,顽强而达观地活了下来,在垂暮之年仍和自己喜爱的老牛在田间辛勤耕作,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亲人?朋友?享受和快乐?不,不是的,不应该仅仅如此。福贵老汉到最后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只有一头老牛做伴,生活根本也谈不上什么享受,可他不是也活了下来吗?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这句发自老汉肺腑的话便足以回答,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总是美丽的,尽管活着的时候常有许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却无疑是一种幸福。死亡犹如飘零的枯叶,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梦想,再也无法散发鲜活的清香,而活着还可以感受温馨的阳光,编织各种绚丽的梦幻。
然而当今世界,人们物质生活越发丰富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的同时,却倍感空虚无聊,因为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放弃生命?与福贵老汉相比,他饱经沧桑,最后仍然活得很快活自在,尽管他并没有优越的生活。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吗?
我们活在这世上,很多梦想也不一定能够成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好好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做一颗亮晶晶的星星何尝不可。只要你活出了自己的本色,活出了自己的`价值,生命同样绚丽夺目。福贵老人虽然年轻时嫖赌逍遥,但是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仍然坚持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这便已经活出了价值。何况平凡人的天地不也是有一番绝美的风景吗?五亩地,几口人一起干活,累是累,但不也是非常快乐吗?平凡简单,未必不好。福贵年轻时败尽家产,可因福贵当上地主的龙二最后不也连命都丢了吗?起码福贵还保了一条命。有时候,我们还真应该放弃荣华富贵,好好去享受精神上的幸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充裕。现在,有许许多多的青少年,因为家境的富裕不懂得什么是吃苦,什么是生命,如何过才有意义,还真应该让他们过一过福贵老汉的一生,让他们体会体会。不懂得活着的美丽,活着的价值,活着能有什么意思?等到死亡真正临近时,才对生命愈加留恋,就已经晚了。
可是有很多人会说:“难道就非得像福贵老汉一样过日子才有意义吗?”
其实不是的。人生在世,谁都想过上好日子。不过,所谓的好日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幸福是一种感觉,跟物质的多少是毫不相干的,很多时候,物质的锈蚀反倒让人失去了体检幸福的触觉。所谓“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到处都是存在的阳光,关键是要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丰富,感知世间的美好。那么如何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呢?我的理解是:只要你真正创造了自己的价值,那么你的人生便无撼了。而价值分两种,一种是自我价值,一种是社会价值,福贵老人更多地是创造了个人价值,对帮不帮解放军,还是有些由于,可是他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的价值,面对平日好心的队长如今落魄地无米下锅,他还是狠下心来把仅有的米分了些给队长,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社会价值是占主导地位的,只有多实现社会价值,人生才能真正地充实,有意义。可是像福贵老人一样也不要紧,最最重要的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读活着有感5
当看完舍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刚开始我骂过福贵,因为他实在是太败家啦,不过看到后面我又开始敬佩他,他是那么坚强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读活着有感6
在一个下着毛毛春雨的午后,我一口气读完了《活着》。
老实说,虽然早有耳闻此书在国内外的影响,虽然开始读了几天总没有进入状态,虽然书中的描述距离我们已经是过去式,虽然没人给我剧透……但是,我要说的是,但是,当我一进入书中状态,竟然就不可自拔了。多久没有被一本书迷惑了我也记不得了。读到有庆意外死亡,凤霞生娃难产,我真的潸然泪下了。那种发自肺腑的感同身受让我瞬间明白了它之所以被翻译成多国阅读经典的缘由,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人,一代人的生活历程,更承载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印记。
这本书一开始通过“我”的视角,听一位乡下老人福贵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
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少爷,由于好赌成性,输尽了万贯家财后沦落为穷光蛋一枚。相比较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穷和富在人的一生中其实是个外在的感观而已,真的,穷有穷的乐趣,富有富的烦恼,穷有穷的悲伤,富有富的享受。福贵的人生从富开始,一生却与贫穷为伴。
他的人生始于安乐,终于忧患,尽管结尾并没有交代,但他几十年的.人生似乎就是为了惩罚他年少时的轻狂和放荡,历经亲人们一个一个离他而去。
有人说,人活着就是一步一步体检生活的残忍,也有人说,人活着就是来人世间赎罪的。福贵的父亲在目睹儿子的劣性之后终于死于搬迁茅草屋的当天,母亲在他被抓壮丁以后死去,接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甚至连自己的外孙也残忍地离他而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打击?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你能忍受和不能忍受的一切人和事,在一次次的忍受当中,要么,你被生活打败,要么,你打败生活,从此,你的心里筑牢一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墙。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活着》可能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活着,活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意志,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严寒酷暑,不管生老病死,不管你愿不愿意,你没有权利选择出生,同理,你也没有权利随便选择死亡逃避。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活着,总有希望,活着,总有办法,这必须成为一种生活暗示,像富贵一样坚强滴活着吧。
读活着有感7
一个时代的饥荒,总会给人民生存带来巨大的压力。
傅贵是那个时代不幸的大多数中国人的缩影。它有一种无法贴墙的混乱,却需要他经历无尽的`逃避和失落,为了活着一次次失去自己的底线。
他一路跑来似乎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活着!看着他过着猪狗不如的逃亡生活,不顾一切的跑回家,他的形象让人看着可笑又可悲。
最后他什么都熬过来了,回家了,但是亲人一个个离开了他。最后,他一个人生活,没有人类的生活。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生命之所以无穷无尽,延续千年,是因为有人能用牙活下来,活几十年。
永不停息的生命就是,即使生命如此脆弱,经历了那么多沧桑,也要承受!
即使到了最后,当生活回到原来那个没有亲人,没有理由的个体,也要带着田间的麦秆,带着不屈不挠的意志生活。
读活着有感8
《活着》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是来源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磨难,他的家人都先后离他而去,而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余华。
《活着》写出了一个饱经折磨,历经坎坷的人生。故事里的主人公福贵,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他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经历了一系列的折磨,才成就他的晚年生活,一个对人、对事都已经看淡了的人,这样的人究竟经历过什么,才能炼出如此的人生态度呢?
主人公福贵年少时,是一个爱赌博的人。一天福贵去赌博,过了许久,家珍还不见他回来,就挺着八个月大的肚子去找他,找到他时,为了不让福贵把钱都赌光,她就去劝他,说不要再赌了等一系列的话,可是福贵不但没有听进去,还踹了她一脚。当时,周围还有很多人,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来站出来阻止福贵的这种恶劣的行为,反而是任由福贵对他的妻子这样做。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社会,人心的复杂及丑陋。
之后,福贵因为没听家珍的话而把整个家业都输光了,因为这事他的父亲被气出病了,最后父亲病死了。因为父亲的离去,福贵也比平常成熟了,他带着母亲和妻儿去到了一个小山村生活。因为家珍的`父亲当初是看福贵家里有些权势,才把女儿嫁给了他,现在他们家已衰落,可就不能让他们带着家珍受苦了,家珍就被迫回了娘家。可过了几个月,家珍带着刚出生的儿子有庆“逃”回来了,就这样他们一家人得以圆聚。
但从这之后,磨难也就真正的来临了。先是家母生病,福贵被抓,过了几年福贵逃了出来,而这时,凤霞却因发高烧变成聋哑人。几个月后,福贵母亲终是抵挡不住疾病的折磨去世了。有庆上了五年级,发了善心去帮人输血,却因输血过多而逝世。之后,家珍的身体便是一日不如一日,当凤霞嫁了好人家,家珍的病情才有点好转,但终究是好景不长,凤霞在生孩子的时候因失血过多去世了,听到女儿去世的消息家珍的病情加重了,最终也是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只有孙子苦根、女婿二喜和福贵一起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二喜在工地上干活被水泥板砸中,就这样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离开了人世。但上天似乎要把福贵赶尽杀绝,苦根发烧了,福贵等他病好做了很多好吃的,可是没人能想到苦根被噎死了,从此以后只有福贵一个人留在这世上。
书名是《活着》,但书中却一直都在讲每一个人的悲惨命运,这不禁让人觉得矛盾,可是反过来再看这本书的每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是寄托了前一辈人对他们的爱,如福贵、家珍、凤霞、有庆等,可以清楚地看到命运与美好的寄托是不成正比的。
“活着”意为要做一个有生命的人,可是这本书里的人,除了福贵,没有一个人不是跟“活着”相反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富贵是幸运的。福贵靠着强大的意志力在家人都一个个离去的情况下,还能坚强的留在人世间,这就是“活着”,但是,从他由一个富家子弟到穷困潦倒,再到家破人亡的过程看,他又是不幸的。活着真是不容易啊!
读活着有感9
《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的作者是史铁生,我们从课文《我与地坛》中了解过他。我们知道了他是个残疾人,知道了他的主要经历和主要成就。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母亲,在《我与低坛》中,我被深深打动了,这是位多么伟大而苦难的母亲。于是,我看了这本《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希望发现更多关于史铁生的事,当然还有他的母亲。
他在《我与地坛》中写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字间透着哀伤和悔恨,因为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母亲已不在,他已不能再做一点作为子女该做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哀叹和回忆。
他回想起小时候,他问母亲:“你给大伙买过糖吃吗?”母亲回答:“为什么我要给大伙买糖?”“那你结过婚吗?”母亲大笑,揪着他的耳朵说:“我没结婚就敢有你了吗?”而当时他怎么会懂得这跟他有什么关系。每次想起这些,他总是禁不住笑起来,然后望着天空,眼中闪过泪光。我想不只是他会这样,任何一个了解他、关心他的朋友,甚至读者都会为之感慨。
史铁生的印象里,年轻时的母亲漂亮,且天性浪漫。她有过很多愿望,而愿望多的人似乎注定生活的不快乐。史铁生的姥爷在他未出生前就离开了人世,也因此,他的年轻的母亲没上成大学,很多梦想随之消散。长大后的史铁生还未有工作却已双腿瘫痪,以后他便悄悄的学写作,他的母亲知道后,跟他说:“我年轻时的梦想也是写作。”但她说这话时,是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
在史铁生四十六岁那年,他第一次回自己的涿州老家,去看母亲出嫁前的那间小屋,他想:那时我在哪儿?那时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后她的儿子才会来看望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出嫁时的情景?
他幻想自己在拒马河畔,看见一个19岁的年轻姑娘,那就是他的母亲,在桥上邂逅了他的父亲。然而这一幕只是虚幻,即使它是真的,那也只是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现在母亲已经走了,走了二十年了。
史铁生的一生能说坎坷,而他的母亲何尝不是呢?
当他再次想起小时侯调皮的问母亲“你结过婚吗”,然后惬意饿一笑,在含泪望向天空时,是否会看见天上映出的那张饱经风霜却扔微笑着的母亲的脸,擦干眼泪,微笑着,像个孩子。
读活着有感10
今天终于翻开了这本书,当打开扉页的时候便有一种熟悉感,默默的读下去便知道了这种感觉的源头。那是多年之前的事情了,看过一部叫做《福贵》的电视剧,估计就是翻拍的这部小说吧。不管世人对于这本书的褒贬如何,我能够清晰回忆起的就是那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和一条老水牛在摇摇欲坠的夕阳下独自犁田的背影。“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天地耕得哗哗翻动,揉入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文中如是写到。老人在耕田的'时候吆喝着: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福贵的一生经历了所有亲人的辞世,从最初老父亲离开时的惊慌、不安到最后外孙的夭折,或许可以说他就是在与亲人的不断离别中老去,别人应该有的天伦之乐在他这里却成为了死别。生离就像他被抓了壮丁一样还会有机会与家人重逢,可是死别却是只能看着爱的人一点一点透支尽生命的余光。
或许我们都以为在这样的巨大打击和悲痛中他不会有生的念头,可是“活着”却让你不随愿的死去,他安排你的生命之路充满荆棘,岔路不断,无数深爱的、至亲之人都是陪着福贵走过一小段路,而非尽头。读这本书,余华安排了最朴实平淡的文字,就像是在你我他同样惨淡无光的生命中截取的一小节,但是又有另一番滋味。这种无言的反抗才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沉默之声。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
就像美国民歌《老黑奴》一样,歌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离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可能将老黑奴和福贵两人置于同一个层面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发现很多的相似,但是他们二人又是不同真实的存在。忽然觉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勾勒的是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他们都是经历漫长岁月折磨的老者,脸上的纹路就是最好的印证。然而命运就像最高明的魔术师,它能够最大程度的为你设置障碍,也可以检测出谁是人生终点的最终胜利者。
故事的结尾,老人还在慢慢的走着,仿佛要尽力把余生的路走完。也许这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带走和剥夺的东西了吧!
读活着有感11
“人们还记得余华的小说尖锐,有思想,如《活着》或《许三观卖血记》。他擅长于描写进退两难的心理,把主人公置于历史的风口浪尖,他是位有抱负的作家喜爱驳斥和间接描写。它既有海明威又有司汤达的风格。”这是法国世界报对余华的评价。世界报向来以尖锐而著称,却毫不吝啬对余华的赞美,可见余华的才华非同一般。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就已崭露头角,随之便掀起一股先锋文学热潮。然而他的生平并非是大多数人甚至连我当初所想般那样坎坷不平,竟还有些顺利。可他的内心是挣扎于想象与现实的交织密网中的,而他又想要遵从于内心,基于此,他早年间的作品大多是血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里面充满了无尽的愤怒与冷漠。而后渐渐的心态成熟了,且就在这样的心态下,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同书里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程浩,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5岁,但依然用他坚强的意志撑过了20岁。当同龄人拗着爸爸妈妈去游乐园玩时,他几乎已经跑遍了全国的各大医院;当同龄人还在玩跳皮筋、跷跷板时,价值百万的`医疗仪器在他身上游走。和福贵一样,他也忍不住问过:“为什么老天要选择我来承受这一切呢?”可是没有谁能给他、给福贵一个回答。乐观的他,豪气地说“命运嘛,休论公道!”有人问他,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要忍受那么多痛苦?他说,若是换作以前,他也许会拿余华在书中的观点来回答“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像他一般,将活着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同书中故事所描写,亲人会死去,朋友会背叛,梦想会破灭,信仰会崩塌,谁也靠不住。然而隐隐之中,仿佛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迷茫的我们奋力向前,不是飞蛾扑火的莽撞,不是被逼迫的绳索缠绕,而是浩瀚宇宙中我们迷失自己所看到那渺小的故乡尘土的慰藉。
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已经为此付出太多;也许我们无法实现伟大的理想,但我们为此已放弃过生命中出现的美好。妻孩的尸骨在身后,曾经辉煌的梦魇张牙舞爪,背上肩负着“活着”的责任,绝不能回头的福贵,咬着牙,带着一条条血痕,毅然向前。
读活着有感12
有点后悔去读这本书,因为太苦!
我习惯在洗澡的时候放空自己,进行一些矫情的思考,在洗澡的时候,联想到福贵的一生,觉得“苦尽甘来”这个词真的非常可笑,“苦”何时才算尽呢?福贵先后失去了优渥的生活环境、疼爱自己的父母、同甘共苦的战友、可爱善良的儿子女儿、相依为命的妻子、老实孝顺的女婿、年龄尚幼的'孙子,够苦了吧??每次都是生活刚有起色,更大的悲剧就会发生在他身上,命运不会像天平一样想办法把“甘”给他找补回来的,只会像一个奸商给他的秤砣下面再吸块铁,狠狠的欺负你!最终陪伴福贵的,是一头面临屠宰才被他堪堪救下的老牛,而他的故事,也只能和来村匆匆路过的一位旅客听。“甘”呢?跑哪去了!
活着,我一开始以为想表达的是一种穿过所有悲剧仍能乐观生活的勇气,然而最终感受到的,不过是命运不公,时代环境所造就的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最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不是勇气,而是对生活的麻木罢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从原来总被人说阳光自信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悲观又敏感的成年人,也明白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些改变和成绩,重新变得积极正能量吧!暂时先靠着这些矫情的文字和伤痛文学抒发抒发心情。
苦哇!!!要赶紧去喝瓶可乐解解苦了。哦,忘了今天刚跟小何吹牛说要戒糖,更苦了。
读活着有感13
一开始知道《活着》这本书,是在我的学生时代,曾听过姑姑的讲述。后来知道了有部非常知名的电影《活着》斩获了国际大奖,由此看了整部影片,影片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男主角福贵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发展与变革。故事讲述了主人翁由民国到战争,再到新中国,又经历文革等等时代的变迁。一个人怎么受到了如此多的苦难!
后来在我高中毕业那年的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原著——余华的这本《活着》。书并不厚重,黄色的封面尽显时代的沧桑,可以说是一篇并不算长的长篇小说。书里描绘了一个中国农民从青年的纨绔,到中年的变故,再到老年的凄凉!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苦难,亲情,友情与死亡的故事。
那个炎热的下午,坐在老家的竹木梯子上,一口气读完了它,痛心至极。被里面的故事所发生的一切一切深深打动。原著内容甚至比电影里更加凄惨和令人悲痛。在这个故事里,男主人翁福贵一家仿佛上帝从乐园中赶出来的受难者一样,其人生就是为了曾经的出逃而赎罪,在经历一番苦难后进入坟墓的关口。故事从主人翁母亲的凄惨离世,到女儿不幸又变成了哑至此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次上演。主人翁福贵妻子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虽然最后苦根的死亡电影版有了删节,我想也大概是为了照顾观众的情绪吧!尽管如此,但主人翁还是一如既往地活着,这部小说把人生的苦难描写到了极致。原著里凄惨的主人翁福贵被一次次亲人的死亡,内心撕扯的粉碎,最后只剩老了的他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余华用不乏温情的笔触在描绘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那个年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吧。
在原著中,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是那么的生动而又现实,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逃避责任,而是勇敢的承担起了这一切。
在我看来这本著作的背后,它讲述的不单单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的悲哀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经历种种磨难还活着的人的经历和感受。在一切灾难面前唯有活着最为真实,当人对生活有了这等感悟,一切就变得淡定多了。就像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经过一场重大变故的人,往往会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样。读完此书,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能让人对活着有更坚韧的力量!我们所有人都没必要患得患失——活着总比死亡幸福。
读活着有感14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活着一生去思索的事。
想了很久如何开这个头,是分别从福贵的家人一个个说起,还是说就活着说活着的意义。后来想到余华一开始写的时候,是第三人称,后来改成了第一人称的叙述,他解释,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里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第一次看这本书,我现在仅有的回忆,是我在高三时在寝室里,晚上开着台灯一口气看完的。
只记得哭得稀里哗啦,如今再细想却想不起书中的内容了。大概是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发现,大家对生活有些彷徨,于是提出看一遍《活着》。
这一次,一开始便被余华所写的各个版本的序所吸引。他很真实,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真实,而这种真实,就像一开始见到黑色的封面上,简单而醒目的标题与作者名字,直逼你眼前。
正如余华自己所说,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他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福贵在树下对我断断续续的讲述,像极了我们也坐下酷暑的树荫下,扇着扇子听着福贵以一种仿佛没有情绪,甚至讲着讲着还会咧嘴笑起来的'样子在讲述书中的故事。这也许就是代入感,沉浸情境的感觉。
他的家人都是那么的真实。他老爹在落魄前蹲在茅坑上与最后从茅坑上掉下来断了气的对比;福贵进城为母亲寻药被抓去一去不复返时,老母亲一直在病床前念叨着“福贵不会再去赌的。”的无奈心疼;有庆天天跑着去割草,跑着去上学,跑着去献血,失血过多而死;凤霞发烧成了哑巴,因家庭贫瘠被送去给城里人,最后因生产而死;他的妻子家珍拖着生病的身子,熬过病痛,却不幸看到自己的骨肉有庆和凤霞的离世;二喜保大不保小还是失去了凤霞;苦根生病了最后撑死在床上。
我书看完已过去半个月了。回想上述的细节时,我并不觉得这是剧本戏剧性的安排,这宛如就是生活中,村子里福贵的亲人,就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个悲惨地离去。
这该是多大的悲痛啊!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福贵的一生经历,这一切是因福贵而起吗?是社会背景酿悲惨家庭,还是悲惨家庭造社会背景?
这不是幸存,这就是生活。福贵不是幸存者,他只是这个家庭中的仅剩的生活者罢了。就像是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与海一次次的斗争,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许我们可以看到福贵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一同生活,被赋予了与自己一样的名字,听着福贵的有关自己一生的念叨。
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论是哪个时代,哪一个人,都经历着获得与失去;都体验着聚与散的感受;都饱尝着甜与苦的滋味。我们无法主宰生活的无常,但我们起码可以决定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小时候我常常听大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好人短命坏人活十年类似的话,有对逆境下成功逆袭的肯定,也有对一些向真向善的人的不幸生活的惋惜。其实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坚强。
今天饭桌上,家族里一位伯伯说,这次肺炎情况比2003年的非典严重多了等等的话,然后婶婶就说,现在会觉得当年经历的没有那么严重,但其实当年挺过来也是一段很难的日子。
是呀,我们总是在面临困境时,用放大镜观察,放大恐惧,战战兢兢踌躇着;在回首困境时,眯着眼无意识降低经历过来的难度。你看,亲人离你而去时,你最后不也适应了;恋人告别你而去后,经历一段沉沦期后,你依旧习惯了单身的生活节奏;工作上一道道的坎坷让你大把大把掉头发,熬成黑眼圈,躲在被窝里委屈地哭红了眼后,还不是最后出色做出决定,辞职开启新工作生活或者圆满完成任务……。
我们从来不是靠比惨来赢得生活的。每个人内心最深处都一处柔软之地,藏着曾经受伤的伤疤。我们接受受伤的自己,也接受治疗伤疤时的自己,更接受伤疤痊愈后的自己。面对无常,请相信自己,有时看似改变,其实无需改变,就足以与命运中的生活搏斗。
福贵赌博输了家产活下来了,目睹一位位亲人的离世依旧坚强的活着;家珍靠着一位妇女的勤劳与智慧,将家里安排得妥当;凤霞承担起家里一部分生活压力,乖巧又善解人意;有庆有着这个年龄该有的孩子的天真,也有着他家庭赋予他的懂事与担当,让人心疼时又觉得心疼。
我总觉得,大家都没有想那么多。大概这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在活着。书中的人也好,生活的每个人也罢,都是在为这活着在忙碌的活着,只是有时从没想过这个关于活着本身的问题而已。
生活足够艰辛与曲折。人生就像一场拼图游戏,我们没拼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会拼出什么图案来。
最后,看了余华不同版本的序,喜欢上了他笔下文字的风格。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余华自称自己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他沉湎于想象只追踪,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却没办法使自己变得纯粹。
然后我果断了决定下一本还是看他的。
读活着有感15
一个人,一场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贵的苦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到贫苦农民;他气死他爹,输光财产;他的儿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孙也死了,可他却还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当在黄昏的田野上,富贵和他那头老牛耕耘在田地里,富贵对牛叨絮的那席话差点让我怜悯的掉下泪来。我觉到了余华的残忍,他为什么要让富贵活着?没有了亲人,没有了爱,只有大半辈子数不尽的苦难,富贵活着的意义何在?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当福贵看到赌的倾家荡产的龙二被毙掉的那一刻,庆幸的是福贵,后怕的也是福贵。他庆幸,是因为被毙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后怕,是因为被毙掉的人本该是自己。命运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败家子的自己气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个生命;当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来没有看到娘的'最后一眼,他明白,生命原来如此脆弱;当他的家人一个个死去的时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种地的艰辛,让他体会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难,让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艰难,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当富贵的家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的时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现在还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余华《活着》的自序:“作为一个词‘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攻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时“忍受”。可见余华笔下的富贵面对生命的苦难与绝望只是忍受,没有反抗,更不用说蔑视。也许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许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愿意死。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读《活着》有感03-30
读活着有感04-19
[优]读《活着》有感01-15
(荐)读《活着》有感11-09
读《活着》有感14篇【通用】10-27
读《活着》有感优选(13篇)10-12
【推荐】读《活着》有感4篇11-21
活着读书心得03-12
《活着》读书心得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