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血玲珑》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血玲珑》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血玲珑》读后感1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疾病。尽管我认为《血玲珑》的情节过分虚构,但它对爱情与亲情等伦理道德,人性的复杂和超越性等主题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
夏早早,12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白血病,几乎没有治愈的希望,聪慧的她也察觉到了这一点,“我不想躺在泥巴里”,从她稚嫩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话实在令人心疼。卜绣文,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个商界强人,但为了夏早早,主动投入匡宗元——不仅是她的商业对手,还是数年前侵犯自己的恶人——的怀抱,如此的作践自己,也许支撑她的就是对夏早早深厚的母爱了吧。
书中引起我思考的主题就是医学究竟需不需要人文关怀,这个具体的度又应该在哪里。“医生不愿意同自己的病人建立过分亲密的关系”,近几年频发的医患矛盾也让人心越来越冷,医生要保护好自己真的很难。但是身为医学界泰斗的钟百行,提出残忍的“血玲珑”方案,意图让卜绣文再生一个孩子,把她的骨髓移植给夏早早,甚至说出“医学的道路是无数的病人用鲜血铺就的,医学容不得太多善心”。钟百行的冷漠让我感觉他并没有把病人当成真正的人,一切只是他获取名声的工具。
医学必然是需要人文关怀的,钟百行的学生魏晓日最终觉醒,反抗自己的导师,愿意给予一个新生命应有的尊重,小说的.最终以一个戏剧性的夏早早自杀结尾,让人心里很难受。身为一名医学生,我也终究会走上临床,或许也会碰到身不由己的时刻,也会碰到不少医患矛盾,但我一定不会像钟百行那样抛弃自己“人”的部分。特鲁多医生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者应该给所有的病人和家属身为人应有的体面和尊重,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生责任。
我也在想,要是医学能有更大的进步与发展,这些痛苦也许会被减少甚至消除吧,毕淑敏写下这篇小说,不仅是在探讨人性,还是在呼唤医学的进步,让更多的人为医学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血玲珑》读后感2
《血玲珑》,这一伟大的医学科研,付出多少人的 心血。是 也许其中的许多人并不是为了 它只是个医学科研而来的。在这本书里,毕淑敏女士为我们谱写了 一段血淋淋的画面,也许这样说是并不恰当的,她也为我们道出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
换句话说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并没有大恶之人的出现,虽然是有或许人的,但是最终血浓于水他还是显示出了人性之善,在身女面前他还是低头了,虽然他是悄悄的默默的祝福,也许是悔恨也罢。最终是低头了!
剧中所有的人都被夏早早这一鲜活的生命所吸引,是教授,早早虽不是他的生女,但得知真相的他任然早早为亲生。这一形象就展示了一种理性之美。卜女士,早早的妈妈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她不为自己的安危,自己的荣辱。只有一个信念救早早,救自己的早早。这种母爱的谱写是非常成功的。魏大夫早早的经治医生,在私利面前,在早早这一鲜活的生命面前,在恩师的命令面前他选折了早早。是现在的医生所缺少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医德呀!我们为之赞叹!薄护士,这是个尽职的护士,也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护士,是真正的病人的守护者。老奶奶的儿子生物学家,,他为人真派,孝顺自己的老母,而且聪明过人。他为了早早的事跋山涉水,找罪犯,找偏方想尽办法救早早,完成老母遗愿。
这部作品为我们留了个令人深思的结尾,早早死了,自杀了。晚晚却得救了.....多少人也得救了,他们的内心得救了....
《血玲珑》读后感3
发现《血玲珑》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当时正在书架上寻找汪国真诗集,不经意间,看见血玲珑这三个字,就被吸引住了。
玲珑原是娇小灵活之意,可这前边缀了个血字,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了。本以为看到的会是一个充满血腥的故事,可仔细读下去,却是一个母亲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而与命运死神抗争的故事。
故事是围绕女主人公卜绣文的女儿夏早早的病展开的。卜绣文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虽年近不惑,却优雅从容,气质迷人。她在得知女儿得了渐进性贫血症时,尽管最初情绪失控,但是很快就恢复了冷静从容的样子。她的早早那么美丽活泼,生活得那么幸福,她怎么能忍心让她早早离开人世?她要救她的早早!要让早早幸福的活下去!为了早早,她什么都可以做到!在孩子身患绝症的情况下,竭尽所能去拯救她,似乎是每一位母亲的本能。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卜绣文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上,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她必须努力赚钱;而在深夜里,疲惫的她强撑着去阅读一本本冷酷残忍的医学书,希望更了解女儿的病;她甚至在察觉了年轻的医生魏晓日对她的爱慕后,不惜以身体引诱他,只为这位医生能竭尽全力救治她的女儿而不是尽力而为。
罗曼·罗兰曾形容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我看到了,闪烁在卜绣文身上的母爱的火焰,耀眼明亮。我知道,她做出的所有努力,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治好女儿,让女儿可以健康长大!可是,命运似乎假装没看见,再一次给了这位母亲一个沉重的打击。
医界泰斗钟百行,是年轻医生魏晓日的导师。他在年轻医生的请求下,答应了救治夏早早,并制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医疗方案,取名血玲珑。这个方案就是让卜绣文再生一个与夏早早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他(她)的骨髓以救夏早早。于是,卜绣文精心营造了和新婚之夜一模一样的环境,为了怀上一个和夏早早相同基因的孩子。可谁知怀上的这个孩子的父亲却与夏早早的生父不是同一人!夏早早的生父竟是十三年前她的男人!现在,为了治好夏早早的病,她必须得怀上那个男人的孩子,不管用什么手段,必须怀上!卜绣文面对这又一次的打击,虽然身心疲累, 却依旧坚强不退缩。
我不禁想:是什么让一个柔弱的女人变得坚韧?是什么让一个骄傲的女人放弃自尊变得卑微?是什么让一个悲痛的女人变得勇敢?是什么能让一个女人爆发出这么多力量呢?
我想是卜绣文对女儿夏早早的无畏无私的爱。米尔毫不吝啬地赞美:“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是啊!如果不是这种伟大的母爱,卜绣文如何能坚强的承受住一次次无情的打击?再次怀孕之后,卜绣文的公司却破产了,而身体患上了一种对产妇来说极凶险的病,为了夏早早,面对死亡的威胁,她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个女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如此倔强执著!她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死置之度外,什么是无怨无悔不求任何回报的母爱!
故事的结尾,夏早早自杀被发现,正在抢救,而另一边的血玲珑计划因此暂停。没人知道真正的结局到底会是怎样。
《血玲珑》的.作者是毕淑敏,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主题大多是围绕生命宝贵、人间冷暖、身心健康和人的精神的不屈。读她的书,总是让人不自禁地陷入思考,关于生命,关于爱,关幸福······很多时候,读完她的书,我仿佛就更成熟了一点,对于人生的各种思考也越深刻。可是《血玲珑》让我完全不知如何去思考了。故事里充斥着的母爱与爱情、爱情与伦理,人类情感与医学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让人无法停止思考,但是却无法思考完全。
于是,我只能写写这伟大的母爱。其他的,不是不想写,而是写不出了。比如,血玲珑计划是孕育一个孩子去救另一个患病的孩子,于法于情,该如何去说?每个生命都有活着的权利,为了拯救一个生命而谋杀另一个生命,于法不容;可这个生命本来就是为了拯救另一个生命而被孕育出来的,于情似乎说得通。我真的无法思考完全,所以关于这些矛盾只能轻描淡写的过去了。
汪国真有一首诗,《母亲的爱》。里面写到: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在卜绣文身上,我发现母爱也是巨大的火焰,以燃烧自己生命的伟大,温暖孩子的心灵,照亮孩子的生命之路!
《血玲珑》读后感4
认识毕淑敏,是去年春天有一次行于特价书店淘金时,发现广西民族出版社编的一套很女性的“雨帘文丛”。之所以觉得很女性,不仅仅是因为“雨帘”带入的阴柔,更因为这套书好像都是女性作家所著,准确的说,这套书选的都是女作家的随笔集。因池莉是我熟识的作家,就捡下了她的《于云破-处看天蓝》。之后再随便翻捡其他人的,别人的文字没有引起我多大的注意,只有这个看起来比较陌生的毕淑敏的《无形容颜》,在我信手翻阅时却看到了作者睿智的思想和娴淑的语言,于是带回了家。从那时喜欢上了毕淑敏。
毕君的随笔让我爱不释手,她的文字是需要备在案头反复咀嚼而不是眼睛饥渴急吞猛咽的。后来在其他文刊上了解了毕君,甚至想,鲁迅也是学医的,这学医的从起文来,大概是入了骨头的——人体的构造他们了解得太透,剖析起人性来也就有如拿了手术刀,任何一点病灶都在水银灯下暴露无遗,继而被锋利的刀刃切开剔除……
然而这部《血玲珑》给我的感觉却没有“简介”上说的及我原本对毕君的持有那么尽人意。感觉中有很多造作的地方,失却了她最大的优势——语言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加之情节设计的过于“精巧”,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情节上还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如魏晓日得知卜绣文怀的胎儿与夏早早不是一个父亲时对她的鄙夷属人之常情,怎么没有交待就由他的口给那个古生物学家梁秉俊讲述了卜绣文被强暴的故事?还有卜绣文大着肚子央护士薄香萍带她夜间去看早早,早早和那个大大咧咧一惊一乍毫无城府的保姆出身的病友花鼓都明明知道来了两个人,且早早明确知道是薄阿姨及一个“面容”长得酷似妈妈、而身材却很“胖”的女人站在她床前。依她对妈妈的想念,依花鼓藏不住事的天性都不该悄悄装睡。更不用说花鼓那蹊跷的住院原因——给一个主人家作保姆,主人家许诺过几年孩子大了就送她去读书。结果还没等到孩子大,保姆却得了白血病!于是主人家出钱给她治,甚至长期的几年住院全部由主人家出资!这是个蹩脚的故事,就算真有这种事,放在“血玲珑”这个更巧的故事里而不成为重点情节,亦显得失真!不就是要引出一个口无遮拦率真热心的病友来吗?犯不着那么挖空心思是吧?这个保姆岂不是有“抢镜头”之嫌?而作者如此花费心思岂不是自己喧自己的宾夺自己的主?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故事编造痕迹太重。如卜绣文为救早早对投怀送抱,对于这个守身如玉的女强人来说显得牵强和生硬。只因为作者要突出她母爱的伟大,于是把这些有悖人物性格的情节点缀其间。还有卜绣文对匡不是恨,是求,是一丝不挂地匍匐于他的脚下乞求,乞求这个十三年前强暴自己的混蛋再次要了她的身子,只为救他们共同的女儿?给人好不舒服的感觉。
看起来写小说不是那么容易的。虽说各种文体比较而言,小说似乎是最可以信马由缰胡编乱造的,因为它堂而皇之地明告人们:虚构!然而正因为是虚构就更难写!因为本是假的,但写出来让人感觉却是真的,这就是个工夫!尤其是知识人、文化人、学者之类,别看他思想深刻,杂文、随笔、散文写得出神入化,但要把严肃的思考和深刻的思想换成引人入胜的情节表现,嘿,还真的不是太容易!这不仅仅是道德观念知识水平就可以代替的!要什么?技巧吗?不知道。总之,看过一些人的文章,比如韩寒、郭敬明、毕淑敏,甚至周国平、余杰等人,他们的小说都不如散文和随笔。
《血玲珑》中的人物性格描写都比较鲜明,尤其是几位男性:卜绣文的丈夫夏践石,卜绣文的主治医师魏晓日,古生物学家梁秉俊,这三个人性格相去甚远,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爱心、善心、良心。相形之下,医学泰斗钟百行就近似冷血。还有夏早早夏晚晚的生父匡宗元就是混蛋禽兽了!性格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
《血玲珑》读后感5
在读《血玲珑》之前,我对作者毕淑敏还不太熟悉,只知道她曾经是一名医生。周围的同学都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原因是书的内容不仅波荡起伏引人入胜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仿佛可以令人置身于其中,感受主人公的血与泪。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女孩夏早早被突然诊断出患有罕见的血液病,母亲卜绣文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打算生下另一个孩子并抽取其骨髓。当这个称作“血玲珑”的计划制定得天衣无缝时,一个又一个的噩耗传来:可爱善良的孩子竟然是犯女儿、犯正正是自己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要准备抽第二个女儿的骨髓时,患病的女儿却突然自杀!如此波折的情节,让人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幕幕悲剧在眼前发生。
事业上,卜绣文是一个具有很强好胜心的女强人;在家中,她则扮演着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妈妈好妻子。夏早早在众多不幸的人中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对爱她的父母。卜绣文为了给女儿治病,不惜献出事业、尊严,甚至是生命。想必天下母亲对儿女的爱也不异于卜绣文,从儿女形成胚胎开始,就已经注定余生要当他们的守护天使。无论疾病抑或是贫苦,母亲都背负着照顾好儿女的重任。雨果说过: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女人。卜绣文就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在救自己女儿的道路上她可谓披荆斩棘,经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与苦难,而支撑她走下来的动力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母爱。
小时候,我们在母亲的怀中安然入睡,在她双手的.搀扶下慢慢学会直立行走,牙牙学语时我们只能在她口中认识这个神奇的世界。而终有一天母亲的年纪大了,需要借助我们的双手度过余生,替她穿衣吃饭,带她到公园。百事孝为先,母亲不渴求儿女能给她多少物质上的东西,不奢望晚年能过上大富大贵的日子,只求儿女能待她如最初。
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是母亲对儿女的爱啊。
《血玲珑》读后感6
今天我要讲讲她的其中一本较著名的小说《血玲珑》。这篇故事虽描述较为简单,但是却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位女强人有着温文尔雅的丈夫,一个可爱漂亮的却不小心患有渐进性贫血症女儿。骨骼停止造血,生命危在旦夕。这位母亲为拯救女儿倾尽所有。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血玲珑”计划诞生了。这位年近40的母亲需要再怀上孩子抽取其骨髓来挽救女儿的生命。在这过程中,她惊奇发现自己女儿并不是丈夫的骨肉而是犯的女儿……几经波折,“血玲珑”启动了,孩子没足月就引产了,当所有人面临选择,是生命垂危的女儿还是作为牺牲品的健康胎儿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准备要抽取健康胎儿骨髓时,患病的孩子自杀了。这个故事就停笔了,引人深思。
读完这篇文章,对于母亲卜绣文这个人物形象,我想法很复杂。首先,她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界女强人同时更是一位执着的'母亲,为救治身患绝症的独生女儿,她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事业,尊严,乃至生命(甚至是自己亲骨肉)-------然而,用两条生命换一条生命是否合适是否划算呢,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也不是说母爱胜过一切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
另外,她为了让魏医生能够尽心救治自己的孩子,而主动挑逗这个迷恋自己的年轻医生,愿意用自己的肉体换得医生的一句话“我会尽力救早早的”这一做法让人感到震惊。我是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鄙视利用肉体进行交易的人,但她从一开始的成功商人形象,到得知女儿身患绝症之后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让我对她在同情之余,更多的是肃然起敬。想必伟大的母爱是胜过一切的吧……包括后来得知夏早早真正的生父是另人恶心的小人匡宗元之后,她又忍辱负重,主动投入匡宗元的怀抱,想和她生一个孩子去救早早……随着故事的发展,让我最终对这位母亲剩下的更多的是同情,再有就是敬佩,我越来越不敢指责她,不敢以一个人旁观的局外人的嘴去说她什么。更加谈不上鄙视。这位母亲让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这篇文章没有结局,谁都不知道这位母亲后来是怎么走出这个阴影,另外早产儿的结局又是怎样,留下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
《血玲珑》读后感7
看完毕淑敏的《血玲珑》,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卜秀敏的女儿夏早早患了绝症——渐进性贫血症,骨髓停止造血。医生让她寻找孩子的亲生父亲,再生一个与早早基因几乎相同的孩子,一命抵一命。
女主人公真的是一位超常的女强人,一般人不论是男是女应该都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变故,卜秀敏居然在事业失利,女儿病重的双重打击下表现的如此的坚强。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弱女子,为了自己的孩子,她居然可以迸发出如此令人震撼的力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令人敬佩。
这让我想起了几天前来我家收废品的一位母亲,她虽然没有与卜秀敏一样的经历,却有与她一样的沧桑和对子女的爱。
那天,妈妈带了一个阿姨到家里来,阿姨带着一个特别大的袋子。妈妈把家里一些不需要的东西装进阿姨那个大袋子里,并和她闲聊了几句。
那个阿姨说自己才四十岁,但我觉得,她承受了这个年纪不应该承受的沧桑。
妈妈突然问了一句:“你家孩子现在上学了吗?”阿姨轻松地笑了笑,说:“还没呢,不过我再多收些、多挣些钱,她就可以上小学了。”
这句话使我感触很深……
后来,妈妈把钥匙给我,让我送这位可敬的母亲下楼。
阿姨扛着一大袋子废品下楼,我想帮她分担一下,阿姨轻描淡写地说不是很重,让我先走。
那里面的东西我何尝没有搬过?一件就够重了,更别说一袋子。
阿姨的脚步声渐行渐远。她肩上那一袋子废品,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阿姨再见,路上小心点,袋子很重,累了就休息会儿。”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血玲珑》读后感8
读过毕淑敏的小说《血玲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为卜绣文伟大的母爱所动容。为了挽救身患重病的女儿的生命,女主人公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尊严,甚至自己的生命。而在我看来,卜绣文这一系列伟大的拯救行为不仅仅只是出于单纯的母爱,更多的是出于她潜意识中的病态完美主义。
病态完美主义,顾名思义是一种为了达到完美主义而出现病态的心理疾病。病态完美主义是强迫症的一种,患者常常会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主义而采取一些极端病态的行为。《血玲珑》一书中,作者并未对卜绣文的病态完美主义进行描写,但如果对小说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仔细思考,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了。
别人眼中的卜绣文是完美的,她有成功的事业,她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和妻子。卜绣文自己也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她都要求自己以一种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别人面前,久而久之,她的这种心理就发展成了病态,而“血玲珑”这一计划就正好体现了她的这种病态完美主义心理。且不说拿一个新生女婴的生命来拯救一个身患绝症的女孩在道德上是说不通的,更何况这是和卜绣文对自己女儿的爱是相悖的:既然你如此爱自己的'女儿早早,又为什么会拿刚出生的晚晚的生命去救早早的生命呢?这两个不都是你的女儿吗?我觉得卜绣文之所以会在最后签下协议,把自己新生的女儿当做是一件医学研究的物品,是因为她还是想追求自己的完美形象:如果夏早早救活了,在别人眼中,她还是那个成功的母亲,完美的妻子。
像所有的父母一样,卜绣文是爱自己的女儿的,但她却更爱自己完美的形象。女儿长期面色苍黄,体力下降,作为母亲却因为忙于工作而毫无察觉是说不过去的;知道自己女儿身患重病,却依然没有一点慌张,每周不能多挤出点时间去医院陪女儿,作为一个母亲更是不应该的。在我看来,卜绣文像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而夏早早更像是她的一件艺术品。夏早早一生下来,她就严格按照书上的指示去做:什么时候喂奶,什么时候喂橘子水,简直是分秒不差。现在早早得了绝症,被判了死刑,一个艺术家唯一的艺术品就要被摧毁了。一个没有艺术品的艺术家不是个好艺术家,同样的,如果夏早早死了,别人可能就会认为卜绣文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是个完美的母亲,那样卜绣文的形象就不完美了。因此为了挽救自己的完美形象,她必须把早早救活,这才有了小说后来的“血玲珑”计划。
虽然卜绣文的这种心理是病态的,她对早早的爱可以说是畸形,但是作为一位在社会中苦苦挣扎的女性角色,这样的行为也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时常强调男女平等,但男尊女卑的心理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深深的扎根了。在生意场中苦苦打拼,卜绣文懂得自己必须比常人更加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她也十分清楚一个完美的形象对于一个生意场上的女性有多么的重要。女性在这个社会中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目光和压力,因此一点点的不完美就可能葬送了她们的事业。然而一味的只追求完美使得卜绣文形成了病态完美主义的心理,扭曲了她对于早早的那份母爱。
小说的结尾结的很突然,并没有把结果完完全全的告诉读者,但不管是哪一种结局,卜绣文都为自己的病态完美主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追求完美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完美,甚至达到病态的程度是不可取的。我们只有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才有可能创造完美。
《血玲珑》读后感9
12岁的女孩子夏早早得了一种罕见的渐进性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但因为她的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没有可匹配的骨髓可以救助她。夏早早的主治医师魏晓日去求他的恩师医学泰斗钟老先生想办法医治这个孩子。老先生想出的办法便是要夏早早的妈妈再怀孕一次,然后用这个新生儿的骨髓来治疗夏早早。他们将此一医疗计划命名为“血玲珑”。由此开始引出了一连串的故事和矛盾。
卜绣文,是夏早早的母亲。她,在商场上是一位典型的女强人,但却用生命爱着她的女儿。她对女儿的爱正如流淌中的血液般无止境。为了挽救她的女儿,她选择坚强,在别人面前装作她女儿的绝症并不能打倒她。她,选择坚强,是因为她明白她女儿的病需要一笔巨额,所以她只能加倍努力工作;选择了解更多女儿的病情,因此她在黑夜里承受着内心的恐惧与害怕去看有关的渐进性白血病的医学书籍。为了她的女儿,她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事业。她所做的一切一切,全都是为了她的女儿,都能感受那如流动中血液的爱。
拥有相同血缘的亲情是难以割舍的,也是最让人感动的,也是最具有力量的。她们,会相互考虑对方的感受,相互了解对方的想法,相互做出让对方放心的事情。
夏早早,是一个天真可爱而又成熟懂事的孩子。医院的环境,疾病的缠绕,让她更加变得成熟。她曾说过:“我爸是我朋友,他跟我玩。但是,他比我自己还害怕这个玻他太胆小了。我有时候哪里不舒服了,都不敢跟他说,怕吓坏了他。我得保护他……”听着一个孩子说这些话,心里不是个滋味,感觉这个似乎什么都了解的小孩背负了太多的不是她这个年纪所应该承受的事情。她,知道自己患了很严重的'病,但不想让她父母担心,所以她依然是笑着的,不吵也不闹。她,是一个多么让人心疼的孩子呀。
我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那浓浓的爱,感受到那如流淌中血液一样源源不断的爱,感受到那如流淌中血液一样不可缺失的爱……这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着如同流淌中血液的爱,而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份爱。只要能遇到不能的爱,我们充满着力量的。
《血玲珑》读后感10
圣经上关于生命有过这样的解释:之于灵魂的载体,之于意念的肉身,之于情感与上帝的美德之间。现代医学中称生命为一切有运动的肢体。而在文学中生命是那种有着七情六欲,有着痛苦欢笑,充满活力的灵魂。与之种种关于生命的定义,我不知道她到底是什么样子,然而看过了《血玲珑》方才明白,原来生命更多的是唯一,无法用其他内容替代的唯一。
从我们的第一次喘息,第一次啼哭,第一次微笑,直至生命的尽头,不能摆脱的始终是对于生命的渴望。如果没有这样的渴望,我们是不可能在出生的一刹那就懂得如何去呼吸。常常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的本能,是条件反射,但在我的理解中这些都是在渴望的支配下下意识的行为,尽管她没有呼吸的概念,没有啼哭的缘由,没有微笑的喜悦,但当第一次有了生命的选择时,她都会是用近似于欢呼的`声音,来迎接这在生命延续中,所赋予的她生的机会,所以在夏早早还不懂得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已经开始了对生命的担忧,因为人的生命是在灵魂之上的,只要有她的存在,即使再懵懂的内心,也会有这种意识的担忧。
我不可否认,在夏早早对生命担忧的一刹那,开始了对她的同情,同样我也开始了与她一样的矛盾:到底要如何继续这样的渴望,又该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没有接受与否的痛苦,只是在抉择生命是否还要继续,是否还要为别人的生命而继续的时候,一种现实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在对于一个生命垂危的人的考验,也是对于我们生活在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的考察,如果你充分认识了生命,相信你也会像早早那样,用结束来迎接下一次生命的到来,也许这样做会令一些人痛苦,但至少在这其中,我们尊重了另外一个生命的出现和存在,假如她没有这样做,那么就已经失去了拥有生命的意义。
在死亡的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无所畏惧的,谁都想在生命的尽头有更多生的机会,往往一个小小的希望也会给人以安慰,纵然没有最后如愿,但只要曾经有过这种机会,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夏早早曾经有过,她也曾经为此喜悦过,可当另外一个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生命,因为她的存在而即将被毁灭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己消失。这对于爱着她的亲人而言无疑是痛苦的,但对于整个生命来说,这又是最最完美的结果。因为她的逝去给了晚晚生的希望,这样即使失去了生命的喘息,那个曾经年轻、善良、纯真的灵魂也会依旧绽放着生命的光辉,弥久更新。
《血玲珑》读后感11
昨天看了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血玲珑》,一部关于医学伦理道德和母爱伟大的书。
其实我是有疑问的。主人公卜绣文,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或者说母亲吗?当说一个女性伟大的时候,是指她的母性光辉无可匹敌;当说一个母亲伟大的时候,是说她的母爱是无私的。如同在旅居海外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中的很多女性和雌性动物一样。
但是卜绣文的方式我不是很能接受,或欣赏。同样,我也作为一个女性。能明白面对自己幼小的可爱的女儿夏早早即将死亡对一个母亲的折磨,也明白如果有办法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救她,哪怕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而卜绣文确实做到了一个母亲该有的伟大——当知道女儿的治疗掌握在主治医生魏晓日手里时,她利用魏晓日对她的迷恋,主动献身,要魏晓日答应竭尽全力地挽救夏早早;当知道有办法救女儿的命时,不管几率多小、风险多大、难度多高,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不惜去求那个侮辱她的犯。卜绣文确实是为女儿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她希望女儿活下去的心是没有一丝虚假的。
然而,一个母亲,真的`是可以为了女儿就放弃自己的全部尊严、人格和感情吗?在书中,我的感觉是,卜绣文并没有真正对丈夫夏践石——一个大学教授产生爱情,也并非完全为了女儿求主治医师魏晓日和以前过自己的恶棍匡宗元。她实质上基于很多复杂的感情才会那样行动。
而且,一个母亲,真的是可以为了就现在即将面临死亡的女儿,就牺牲另外两个孩子的生命吗?其中一个才1个多月,因为骨髓的基因不匹配,就在卜绣文的有意风流之下流掉了;另外一个也只是作为药引而已,卜绣文就是称呼她为“药”,即使在“它”生下来之后,仍然拒绝见面,更不要说亲自抚养。只有夏践石,这个书呆子,平时看外表很软弱的一个人,“它”的非亲生父亲认为,这个小生命应该有名字,叫夏晚晚,是我的女儿。其他的人,都有基于各自的私心,选择了对她(晚晚)视而不见或者当作实验品而异常重视。
这样的母亲,能算伟大的吗?按照我的关于母亲和母爱伟大的标准来看。
《血玲珑》读后感12
偶然间发现了《血玲珑》这本书,首先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又想起貌似有这部电视剧,看奇心驱使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母爱的伟大,生死的抗争一位女强人,一位母亲卜绣文,为了拯救自己还有不可救治贫血症的女儿早早,不仅要收到巨大的精神压迫,还要若如其事的奔波商场,就是为了女儿那一笔巨大的医疗费。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卜绣文不惜一切,不择手段也要把早早从死神手中抢回来。这样,一个在医学与伦理学夹缝中的拯救计划——“血玲珑”就紧锣密鼓的张罗起来,企图创造一个新生命(准确来说应该是药)来拯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小生命。
卜绣文,在商场上是一个干练的女强人,在家里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在女儿面前是一个好强能干的母亲。当苦难降临这个幸福的家庭是,面对文弱书生的丈夫,她无疑要挑起灾难的重担。
为了使这位经治医生魏晓日能够全心全意的拯救早早的生命,卜绣文不惜自己的贞洁,利用魏医生对她的好感,企图通过肉体的交换来赢得医生死心塌地的救助。虽然结果还是失败了。
祸不单行,当“血玲珑”方案确定下来以后,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可厄运再次当头一棒。早早居然不是卜绣文与夏践石的孩子。婚前被强暴的一幕幕向这位千疮百孔的母亲猛烈冲击。但为了早早,她忍受了一切,甚至她的生命。卜绣文毅然按照“血玲珑”的计划进行着,找到当年强暴她的流氓,延续一个与早早的骨髓一模一样的“生命”。对于一个年过四十的女人来说,要再十月怀胎,无比在自己身体里装上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心灵的创伤,身体的残害,死亡的威胁,在这位母亲看来,已是不值一提了。女儿已成为她生命的全部。苍天也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卜绣文最终在鬼门关里走了出来。
“血玲珑”一个让人产生美好幻想的名字,正是这场抗争的战场,宣告着一场生与死的决斗开始。主导者钟先生把它视为医学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实验,将会在医学界掀起一阵狂风。然而,在这滴水不漏的计划背后,将是以牺牲一位母亲和一个活鲜鲜的生命为代价的“拯救生命”行动。
“难道整个医学的进程不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生命组成的吗?如果我们漠视一个个活鲜的生命,我们又如何能取得真正的进展。”
“吾爱吾师,吾更爱生命。”
面对这样一场生死抗争,学生魏晓日终于觉醒,不顾导师的谴责,尊重新生命。生命需要拯救,但不是以一条生命抵换另一条生命。
站在死亡线上的早早,知道母亲试图用妹妹的生命来拯救自己时,毅然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在她天真幼小的'心灵里,生与死分得清清楚楚,犹如楚河汉界。
在针孔插下那水一般晶莹的皮肤下的时候,一个早早自杀的噩耗传来,“血玲珑”天衣无缝的计划此刻已经化为乌有,生与死的抗争此刻宣告停止。
这是钟医生的错?还是卜绣文的错?“谁都没有错,错的是病。”
在病魔面前,我们不能屈服,如海明威笔下在狂风暴雨海上抗争的老人,虽然最终还是
死去,但他没有被困难打倒。但是,抗争不能剥夺其他生命的权利,倘若如此,那还算是一场“生命的抗争”吗?
合上书,有很多感慨,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位母亲,母爱一直是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从动物世界到人类社会,为了自己孩子,作为母亲的她们会奋不顾身,是本能吗?一些人无法理解她的行为,每一个转折,每一个低回,她都那么决绝,义无反顾,这也是本能吧。撇开其他的不说,就只谈谈在救女儿的这方面,她的坚持,她的勇气,她的坚强都让人唏嘘不已。她做的在某一方来说是伟大的,这便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一心为子女着想的母亲,小时候不懂事,总以为老妈就该把好吃的留给自己,要为自己做饭洗衣,慢慢懂事了,知道了“母爱”这个词,知道了孝顺她,可那种所谓的伟大从来没有感受到过,一直认为,平平凡凡中总会见伟大。
《血玲珑》读后感13
寒假的一天,我在好友家发现了一本小说——《血玲珑》,作者是毕淑敏。这书名令我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便拿起书翻看了几页,谁知,我一下子就被书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住了,于是便在好友家细细地读了起来。
《血玲珑》讲述了母亲卜绣文因为女儿夏早早患上了绝症,倾尽所有,拯救女儿生命的故事。书中的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结尾给人充足的想象空间。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不禁被那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卜绣文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在医院和公司之间来回奔波,一边细心地照顾女儿,一边拼命地工作赚钱,身心的疲倦令她变得更加苍老,但她仍旧不放弃。她同主治医生们共同制定了一套“血玲珑”医疗方案来挽救女儿的生命。在得知女儿患病的时候,她被这飞来横祸所惊吓,但马上采取措施,连夜地读令人毛骨悚然的医学用书,深度了解女儿的'病情。这种坚强的母爱比起温柔似水的母爱更加令人感动!她独自一人承担着女儿病重带来的痛苦,工作的压力以及身心的疲劳,但仍为了女儿的病不懈努力着,这种超凡的毅力让我们所有人为之动容,深感钦佩。
她的女儿夏早早冰雪聪明,原本可爱漂亮,却因重病卧床不起,身体十分虚弱。疾病让她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她懂得体谅别人,让人开心。当她知道妈妈要再生一个孩子是为了抽他的骨髓为自己治病时,她为了让那个孩子健康地活下来,自己服农药自杀……这种牺牲自己救活他人的高贵品质,真的是惊天动地,令人敬佩不已。假如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真的怀疑自己会不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定。
作者在封面上写道:“在弱小的生命面前,在死神步步紧逼之时,除了负重前行,别无选择!”母女两人,一个为了挽救即将结束的生命,一个为了让刚刚出生的小生命得以健康成长,选择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因为在她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爱,一个是母亲对女儿的爱,一个是孩子对新生命的爱,生命因为爱而延伸。
《血玲珑》读后感14
在弱小的生命面前,在死神步步紧逼之时,除了负重前行,别无选择!
——题记
不得不承认,如果再被那些文字带入情境,我必会怀着一丝犹豫,一团疑惑,一种敬畏……每个人都错了,每个人都没错。道德,人性,责任,我们的坚持,我们的逃避。面对人生的种种岔路口,我们无从选择。道德的底线在哪里,人性的底线在何处,还是我们信奉的只是空中楼阁。
“玲珑”这样一个精巧可人的词语,在“血”字笼罩下显得有些狰狞可怖,却很难想象它能够概括“人性”这样如此沉重的话题。毕淑敏以《血玲珑》为题,只用轻描淡写的笔调叙述了一个有关生命的拯救的故事。
美丽优雅的卜绣文是一个热衷于工作的女强人,年届不惑。繁重的工作使她忽视了女儿夏早早的成长,直到女儿患上了绝症——渐进性贫血。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卜绣文倾尽所有,包括金钱、时间和生命。年轻医生魏晓日对她的遭遇十分同情,并为她超凡脱俗的气质所吸引。为此他求助于自己的导师——医界泰斗中百行先生,来挽救那个如花的生命。钟先生制定了医疗方案“血玲珑”——让卜绣文再生一个与早早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她的骨髓以救早早……
我总认为爱是感性的,责任是理性的。然而,剧终时,我惊讶地发现,在爱与责任的漩涡中,我迷失了方向。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为了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女儿,卜绣文放弃了很多她所在意的事情,。我一直以为,母爱是与生俱来的,是世上的爱都无法企及的感情。它不求回报,它是一切情感的源泉。我不知道这种爱的付出是否受到责任感的影响。当我把这二者联系起来时,我突然有一种羞愧感,觉得亵渎了这样神圣的感情。
没有一个母亲是因为法律的约束而不得不去照顾、抚养她的`孩子。或许是潜意识中的责任感在作祟,它不断地提醒你,这是一个母亲必须履行的义务。我为自己写下的这句话而感到心寒。当这个念头出现时,母爱就不再是纯粹的爱了,它掺杂了理性的判断,甚至是利益的衡量,超出了情感的边缘。现代社会不断呼吁理性,呼吁用理性战胜感性。然而,当一切变得如此理智时,这个情感的世界已变得太过冰冷,人性的美好也早已抛之脑后。卜绣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对早早的爱与守护几乎是不加思索的。她的爱冲动、莽撞,却是拼尽全力来为早早寻找治疗方法。为了早早,她抛弃颜面,抛弃自尊,甚至愿意出卖肉体与灵魂。母爱的火花在黑暗的深渊里绽放,这份原原本本的爱,已不能用理性来衡量。在爱与责任的天平上,责任的一端高高翘起,单薄而没有分量。
这是一本在人性话题上充满了矛盾的一本书,其中矛盾的根源不得不让我追溯至钟百行先生身上。他表面上文质彬彬,淡泊名利,实际上却藐视人性,追逐学术上的至高成就。他年长,他精明,凡是都想好了退路。在进行“血玲珑”实验时,他敏感的意识到了“法律责任的危险性,于是他的每一着棋,都下的慎重而巧妙。当决意已定时,他的每个步骤都不会带上感情色彩,一切都只是暗淡的灰白。他说过:“医学的道路是无数的病人用鲜血铺就的,医学容不得太多善心。他对病人已经没有怜悯,只是以此为跳板来创造奇迹。人性的遗失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将世界的冷漠了解的更加透彻。
责任是藏在心底的天平,砝码的分量只能用心去衡量。人性深处的光辉,才是救赎每个人的圣经。
【《血玲珑》读后感】相关文章:
草房子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01-17
定位读后感_读后感11-04
边城以内读后感_读后感01-10
青鸟读后感青鸟的读后感12-11
路遥《人生》读后感 读后感03-04
《哈姆雷特》的读后感模板 读后感03-05
关于背影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5
繁星春水读后感 读后感03-05
朝花夕拾读后感 读后感03-04
读后感: 《爱上浪漫》读后感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