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

时间:2024-05-27 16:17: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

  最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该书是对于老师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

  怎样做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答案,如: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公平公正……读了于老师的作品,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丰:

  第一、让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

  教师需要调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学生和学生的关系……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为此我需要多读书,“读书同时读自己”。同时加强反思,和亲朋好友甚至学生一起分享快乐、交流心得,自己也要学会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就会发现教师这份职业的最美好之处。

  教师需要化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错误,把握好做事的度。“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和“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于老师的建议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方向。

  学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老师的喜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喜好。但是每个班可能存在个别让人头疼的学生,让老师喜欢每一位学生,也不太现实,那怎么办呢?于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做出喜欢他的样子,那就是微笑,让微笑成为我们老师的名片。老师脸上有了微笑,学生就敢亲近老师,而不是惧怕老师。当然,于老师还给出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鼓掌、给学生一句相信和期待的鼓励,等等,无论对学生做什么,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

  第二、与学生打成一片

  张光鉴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于老师教了半个世纪,最终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是老师,又不像老师;是上课,又不像是上课。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亲近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缩小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应该时常提醒自己,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主。这一系列的努力让老师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和民主。于老师的很多经历证明老师越和学生相似,学生就越亲近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融为一体,教育真的就是一种幸福,教育也就会真的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多激励学生,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不完全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与学生。

  第三、把课上有意思

  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每一位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每位老师都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虽然我们的任教科目不同,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我们虽然任教学科不一样,但在教学方法上是融会贯通的,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和于老师的课堂一样,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连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于老师为导向,争做一名温和、智慧的老师!(温志平)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2

  “做老师真好!”这是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孩子的于永正老师的由衷感叹。于老说:“想念你们,我教过的每一位学生。”我想:每一位于老教过的学生也会想念他。一定是这样,于老风趣幽默的课堂、关心体贴的话语、身教重于言传的榜样······怎能不让学生们想念!

  想念源于喜欢。课堂上朗读时通过表情、语气、动作,把天真、活泼、羞涩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更好的走入人物内心,理解文本;课下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学生出现问题时的.体谅和理解;能发现每位同学的长处和闪光点,从不吝啬表扬······这样的老师哪位学生会不喜欢。

  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像于老一样,做一棵“甘草”性温、包容、懂调和。要有温而厉的教育智慧,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做到“不过”也“无不及”。

  于老说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喜欢他。其实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表听到老师的表扬。在灵活多样,有指向的激励下,学生的“闪光点”会越来越多,“亮点”会越来越亮。于老在书中写道:“你真棒”“你真好”这类的话可以说,但总这么说就空了,“棒”在哪里?“好”在何处?这样就有“实指性”了。我班小李同学,之前字的书写不尽人意,每次看作业我都会提醒他要认真写,可并没有效果。后来我改变了方法,看作业时在他的本上画出或指出工整的字迹,会告诉他这个字之所以漂亮是因为他能准确把握字的结构,每笔书写到位,还会提出期望,相信下次作业中漂亮的字会更多。就这样,慢慢的小李同学作业本上漂亮的字越来越多,最后每次作业都能做到书写认真工整,多次评为优秀作业。

  在和孩子接触交流时一定要发在内心的表现出喜欢他的样子,不讽刺、不挖苦,不冷落、不漠视。一句简单话语,一个抚摸脑袋的动作,一个关心的眼神,一个大大的拥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用心。“喜欢”是互相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喜欢老师。

  读了这本书,深刻领悟到于老的教育智慧,为师之道。爱学生不是只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要从心开始。孩子间存在个体差异,那么就让我们用爱浇灌:是花就让他尽情的绽放,是树就让他茁壮成长,哪怕是一株小草也要让他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健康成长!(赵丽)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3

  我常常想,好教师应该是怎么样的?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我还给家长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些困惑就像小石子丢进湖泊里泛起的涟漪,时常在我的脑海里荡漾,引发我的思考,但却寻不到一个答案。

  读了于老先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好教师是什么样的?我们很难说出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如果学生喜欢你,甚至在毕业之后也时时将你记挂在心上,经常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微信电话问候,想必此时教师的心中必然是温暖的,满足的。而于永正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满满收获的好老师,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的榜样。他是怎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的?在这里,谈谈我的收获。

  一、爱心

  学生对于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甚至细微到今天老师有没有看自己一眼,有没有向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情感行为。

  刚开学的一两个星期,班里学生梓恩的妈妈跟我沟通说:“侯老师,我们家梓恩跟我说上课的时候她老是举手回答问题,而您没有经常提问她,她问我说侯老师是不是不喜欢她”。我一听,觉得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纯真,我跟梓恩妈妈解释了班里那么多同学,一节课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同学,同时也表示以后会多关注。在那之后,我多留了些“心眼”在她身上,课堂巡视的时候我会在梓恩小朋友的位置走过的时候多停留一会,下课的时候也时不时找她说说话。一段时间过后,梓恩妈妈我跟说:“侯老师,您现在是我家的大明星了,梓恩回家总是说起你,她现在特别喜欢你,特别喜欢上您的课,还说考100分不要奖励票号,要奖励您跟她拥抱一下”。在学生的世界里,他们都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每个学生——不管是低年级的还是高年级的,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十分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如何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意呢?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几个非常实用的好点子:微笑、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表示期待、给予特别的奖励和称号等等,对于这些做法我很赞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是这么做的,下课的时候我喜欢跟同学们聊聊天,还会跟他们一起做游戏,更多的是我还会奖励学生奖品,有时候是一支好看的笔,有时是一块巧克力,有时是玩具……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我的亲近,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喜欢。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

  二、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确实,只有我们怀着一颗童心去看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读懂他们的行为。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却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平时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没有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孩子课余时间会找我聊天,有时也会把他们孩子之间的一些秘密告诉我,而我会把自己当作是孩子去融入他们,去了解他们。蹲下来看学生,你会发现比你高高在上,板起一脸严肃的样子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三、不要让表扬迟到

  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由此可见激励的重要性。白云华附独特的票号奖励机制,学生非常喜欢。“四好班级”“激情早读”“文明宿舍”“学习之星”“富豪榜”等等,无不体现激励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拿起了这一“武器”,让孩子在激励中学习,进步。激励也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很完整,我会马上表扬,督促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完整回答问题的好习惯,这样他以后也能记住,完整回答问题是很好的做法。如果我隔天再去表扬他,那被表扬的体会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迷迷糊糊不知道老师在表扬自己什么。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多激励学生,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事例,传递着他从教50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让我们一同伴随着学生成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4

  自古以来我们就赞美老师爱生如子,然而时至今日很多爱生如子的老师常常感叹:一腔爱心换来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不解与埋怨,这种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老师思考:应该怎样教育学生才更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告诉我我:老师仅仅热爱学生是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去对待,这样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尽管每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的原因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她的幽默,喜欢她写得很漂亮得板书,甚至只因为你对他说了一句:恩,做得很好,加油!但他们喜欢的是尊重自己,了解自己需要,注意与自己交流感情的老师。

  是呀,尊重是每个人渴望拥有的,学生亦然。尊重学生,正是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失掉自尊心的孩子,怎能达到自我实现,又更何谈竞争、创新?当老师们恨铁不成钢,便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时,不仅不能让孩子理解你的爱,触动他们的心灵,更有甚者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抹杀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不是与老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吗?老师啊,千万别用爱的名义行践踏学生之实。

  有的老师为了保持师道尊严,居高临下不苟言笑,为了不让学生小瞧老师的能力,事无巨细全部包揽,容不得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有错,便使出“浑身解数”批评指责。然而管理效果却不理想,学生与老师心理距离拉大了,学生对老师虽有敬畏之心,却无亲近之情,更不敢吐露心声,班上气氛严肃有余,却无生动活泼之气。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的交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于是学生亲近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的秘决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老师要放下身段。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对于班上的事,不能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老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的商量,允许学生中有与老师不同的声音。并且要重视学生的意见,为他们创造机会,巧妙的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冲动。班里有了问题、出了事情,也总是尊重学生自己以及班干部的意见,充分听取他们的申辩,然后再进行恰当的处理,有时还可以防患于未然。这样既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又能让学生更深的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期望,反过来他们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从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性循环。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经历着由依附向自主急剧转变的过程,他们会对老师从早到晚过细的关心指导感到厌烦,他们更渴望老师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感情。如果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将给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心理伤害。常常提醒自己:让学生丢脸不是教育目的。如果教育方法是用伤害学生宝贵的自尊心为代价去惩罚学生,这还能达到教育目的吗?一个连自尊心都没有的人,能知错而改吗?难道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了吗?树有皮,人有脸,即使再差的学生,也需要老师呵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尊人者,人尊之,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学生才会更尊重、信赖、热爱老师,这样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尊重学生,老师要学会等待。陶行知曾经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做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当年是你的小学生?。”十个手指有长短,一个班三四十个活生生的人,个体差异是客观的存在的,又怎能一个样?面对认知不一的学生,我们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不闻不问,而是留心观察等待教育时机。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学困生会默默追赶,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违纪生会渐渐收敛,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优等生会发愤图强。在等待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

  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重要。尊重产生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地把爱送到学生心中,落到教育目标上。而且尊重学生的老师一定会获得学生的尊敬!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5

  最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感触颇深。此书总共分十个章节,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第五章的行无言之教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一直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眠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眠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有一次,于老师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回想当初我教一年级时,我的一直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

  我想对待所有的学生,我就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他们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级学生所需求的。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我非常喜欢于老师的那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对于低年级教师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需要这“温”;于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甘草。甘草有三个特性。作为老师除了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严”;那么在这“温”与“严”之间还要讲究一个“度”。

  于老师在本书中还讲诉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书中有一段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约法三章:

  一、不背手;

  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

  四、到学生家里走走;

  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

  六、幽默;

  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八、做值日;

  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看到这里,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于永正先生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如此要求自己,为何我不能。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6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书中的第五章《行无言之教》部分对我的触动颇深,受益颇多。

  这一章的开篇便引用了老子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其中的“不言之教”指的就是“身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身教”无痕,而且于老师认为这种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因此于老师说:“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

  接着于老师指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的“无言之教”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字。“当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于老师在书中说道:“我的老师和我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写字的意义太大了,小学生要写好字。”于老师强调练字要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自己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不会善罢甘休。

  二是朗读。于老师说自己备课除了练字,还练朗读,而且练朗读花的工夫比练字多得多。“朗读受朗读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教师如能达到“见文生情”的朗读水平,即便不讲朗读技巧,只是一遍一遍地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跟读,时间久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高。

  教师要奉献全部光和热。教师要不断学习,剔除以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采取现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勤学不辍,不断充实自己。知识贫乏是不称职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是失职的教师。教师要大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才华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让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火花,都炽烈的燃烧起来。

  教师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教师在盛怒时,要学会忍耐,压抑脾气,心平气和的跟学生对话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读于永正《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崔文真

  拿到两本共读书,两本著名教育家的书,手上沉甸甸的,心里也沉甸甸的,犹如学生捧着沉甸甸的作业。但当我打开书,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觉得读这样的书,值!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

  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像松居直,一辈子就做图画书,很精彩。我一辈子能把新教育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是呀,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大师之所以成其为大师,也正因为如此。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全心全意地教好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带领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排除杂念,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坚守着这一份发自心底的追求,并持之以恒地完成,对自己,对孩子,善莫大焉。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老师也放松。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在不知不觉地相处中成长并收获了。正如著名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师生融为一体,教育变得简单而有效。于老师在教授“眸”字时,从形象的眼睛入手,到游戏似的观察眼睛发现人影,再到用“眸”组词,再到出处,最后到运用。尤其是最后于老师的传神一笑,并点明用于女生。全班灿烂大笑。这个“眸”字,教出了内涵,教出了味道。

  老师的心有多大,他的课堂就有多大。把课上好,是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于老师说,虽然我们强调自主学习,重感悟。但课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还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讲”,同样地不可取。如于老师在教授《林冲棒把洪教头》时,通过自主学习后的引导,孩子体味到“让”的四层含义:礼让、忍让、谦让、宽让,层层推进,一个真男子、真英雄、真好汉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还有《秋天的怀念》一课,于老师引导孩子理解:母爱究竟是什么?躲——理解;挡——呵护;笑——宽容。这是母爱的三层境界。周一贯老师评价说,这是于老师继《草》教学后的第二座阅读教学的里程碑。

  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来自于老师的幽默,从而化有形于无形间,师生共乐,课堂融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如学习《翠鸟》一课时,于老师看到小庆打了个哈欠,于是让他去逮一只翠鸟,小庆说不好逮,就说出了文中对翠鸟住处的介绍,而且,最后的七分钟,不但学生的疲劳一扫而光,而且起到了极好的效果。还有,在学习《草》时,于老师引导孩子理解“一岁一枯荣”这句话时,故意说成“一岁一窟窿”。与孩子故意玩同音游戏的过程中,巧妙处理教材,在玩乐中十分有趣地学习。

  学习语文,学生归根结底,是学语言,用语言的。于老师主张写好字、读好书,还要写好文。而写下水文是于老师认为的'最好的作文备课。一下水,什么都明白了,既能示范,又可激励。于老师的下水文《礼物》,真是趣味橫生。我最喜欢的对白是:”你真是个大坏蛋,你别叫于永正,你叫于永歪算了!”这样的趣事,于老师写出来与孩子们一起回味,真如个大男孩一般。当孩子说于老师小时候好坏时,于老师接着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孩子们发出了会心的笑。一句话的点拨,就化拙为巧。佩服于老师的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于老师说,要“该留下来的”方面下力气,字会认会写,文会读会写,话会说会讲,这是于老师所主张的“教会了”的至高境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

  三、读写成就成长。

  读书,能从根本上转变一个人。后进生是一个特殊的需要用心的群体。于老师说:伸出的一只手,就代表着学生的差异。为什么硬要食指长得像拇指一样粗壮?难道因为小指细而短,总是长不过中指,便把它锯掉吗?引导后进生读书吧,后进生一旦喜欢读书,且会读书,就会踏上彻底改变的快车道。

  而读写更是成就了于老师。于老师“明天的风景”是当作家,而不是教育家。“在文字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堂”。写的过程,是感受升华的过程,认识提高的过程。于老师给自己规定,每学期精心钻研两篇课文,教好两篇课文,然后写出两篇文章。“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写的习惯。”于永正老师这样说。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是琐事缠身,而不能致力于重要的但不紧迫的事——读书与写作中来,这也是我们成长的瓶颈所在。

  四、爱是教育最好的别名。

  爱是教育最好的别名,掌声是别样的赞美。如果我们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于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因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于老师还说,激励、期待的话只要能对一个人起作用,就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是一个教育家的大爱情怀。

  正树堂老师说:“我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于老师也说:“是呀,为什么教育这么难,非得人老了,才能对它有所领悟?””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经验的丰富,我对教育、对语文教育、对学生的看法,真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真的想带着我的这些认识再去教一个班——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特别当读到《后记》中,于老师说这是他的“封笔之作”,并说“再版时——如果再版的话——我一定改正。”我想哭,为一代教育家的封笔之意,更为一个伟大教育家的敬业、谦虚、执着与努力!

  读大师的话,感受着大师的大爱,忧伤着大师的忧伤。他——于永正,是我、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明鉴、追求与企盼!

  我们正在践行着大师前行的道路,渐渐地在语文教学中走向成熟。我们能读到这么真诚的书籍,是我们的幸运,孩子们的幸运。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用爱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在启迪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人生。

  在仰望中前行!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7

  放假前借的这本书,它像磁铁吸引着我,让我深深的陶醉、回味无穷,欣赏于永正老师的睿智!此书总共有十章,讲述回顾了于老师毕生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读了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教师做好示范。老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关注学生的眼睛,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这些细微之处会让你的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你的,老师是在关注你的。尽量让每个学生不会受冷落和歧视,平等的和每个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

  最让我感动的是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只有通过写“下水文”,才能更好更有感受的去教好这篇习作,有时候一个题目写好几篇下水文,他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习作,也更能亲近学生,并且,学生也喜欢阅读老师的习作,这样一来,师生共写的状态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这种“下水文”。这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借鉴于老师的做法,开展一堂实物展示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物品,在海报上写清实物展示课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自己挑选写报道或者物品说明,老师当场修改,学生可在一节课中学会写物品说明和报道,这样的课堂不但有意思还有效。

  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不但是于老师的毕生追求,也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毕生追求。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实例,传递着他从教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五十多几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一直恪守着自己是一名教师的信念,那么对于我们,又有哪里可以不学习呢?于老师的书如一缕春光,舒适的敞亮的照在我的心上!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8

  跟随叙事者十月份共读于永正老师的这本经典之作,受益终生。读完这本书,我被于老师的为师之道深深震撼。

  于老师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是啊,我们成年人已然习惯了按照我们成熟和成人逻辑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还是孩子的他们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想这正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对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了我们师生关系还对孩子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自身来说,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教师职业魅力和自信心。

  于老师总结了学生之所以喜欢原因。首先是“温性”,遇到问题能够“后退一步”,摆正自己的心态。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惶恐和胆怯,想逃避,但是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后,正好说明了他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如果抱着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清自己的错误,并知道自己如何去改正错误,我想要比狠狠批评他一顿效果更好。起码,我相信孩子的心里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最后就是调和,在我们执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屡犯错误的孩子,这时候我们会严厉的批评他,这时候他们对我们肯定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揉一揉”,也就是找个合适的机会,适当再表扬一下他,让他们明白,其实我们是在教育他,帮助他,而不是他的敌人。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班上优秀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常常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因为他们的潜能很大,认为他们就是班级的希望和骄傲,这样往往也会造就部分学生产生高傲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短处,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最后,我认为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都要思而后行,让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带着思考,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智慧,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9

  当繁忙的教学工作随着寒假的到来而逐渐从生活的主色调变成灰色。心理上的亚历山大也变的有如少了半边的山头——感觉上轻松好多,心里想:终于可以轻松点了。但是,随着寒假工作的安排发布,心里的梦想也破灭了!毕竟,老师学生放假了,但是财务工作还是千头万绪,只要教育办不放假,财务工作不停止啊!这也使得我的寒假生活由想象的色彩斑斓瞬间变的色彩单调,甚至有一些阴沉沉了......

  先不管哪些,就让我彻底的放纵自己几天吧。于是,在寒假初期的几天,本人彻底沉沦了:不是梦死在床与沙发上,就是沉浸在影视和视频、新闻的更新中,几乎是手机不离手,眼睛不离电视的度过了寒假的初期几天。

  终于,在沉沦几日后,心不甘情不愿的拿起了纸质版图书,开始了寒假的阅读生活。首先确定了,每天阅读的数量,然后开始阅读。

  习惯了电子图书的阅读,骤然间拿起纸质版的书本,心里还是升起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读书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方法。然而,从几何时,这种最佳方法,逐渐被电子产品所取代。书本也逐渐很少出现在大众的眼中。这次单位安排的'读书任务,可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让我开始做有意义的事情吧。

  首先拿起来的是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用最快的速度阅读之后,提笔写下了心中的感想。

  于老师在书中,通过一个一个的具体教学实例,和学生实例,进行阐述教学中的为师之道。

  第一个方面,老师要爱学生,表扬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获得感,有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第二方面,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发现自己被老师所关注,所重视。也让每位学生知道,班级里谁都是很重要的,都是不可或缺的。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第三个方面,教师要有幽默风趣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的幽默风趣,能让课堂得到宽松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在轻松欢快中学习。也只有老师的幽默风趣,才会让学生不断的喜欢老师,愿意和老师亲近。愿意成为老师的小帮手,小伙伴。

  总之,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可以说难,毕竟一个老师无法做到所有学生心中的教师观,无法做到每位学生的知心良友,俗话说,一人难称百人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说不难,也容易,只要做到一点,那就是爱学生。只要老师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爱,视如己出,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对待,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身体的、年龄的特点,用宽容的爱去包容学生的失误或者错误,并真心予以更正,用真情实感去与每位学生交流,成为他们心中情感的倾听者,那么,我们也就离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也就不远了!

  老师是人,学生也是人,这是一对及矛盾有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始终牢记这一点,人需要关爱和理解!需要包容和支持!愿我们每位老师都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0

  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

  于永正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他上课教的字,每一个都要自己先写好。他每教一篇课文,都会把课文读好。他说,教作文,最好的备课是写下水文。在他的许多课例中,都能看到他亲自示范写,有时候,甚至是写好几篇。他注重仪表,工作装一定要整洁大方,不穿脏兮兮的皮鞋走进校门,不带给学生任何负面影响。

  是的,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受于老师影响,我在之前也特意去学习了书法班,这对我的写字教学果然有很大的提高。有段时间发现自己的朗读太差,每天早晨起床就跟读标准录音练习朗读,再去教学生读,收获颇丰。为了让自己这本“教科书”更有底气,坚持阅读和写作,这对我的教学大有裨益。

  学生逐渐成长,我逐渐获得教育的`成就感,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正在向学生喜欢的老师一步一步迈进。尽管出生得晚一些,醒悟得迟一些,我终是跟着于永正先生的文字悟到了一些教育的门道。

  我真感谢于永正先生。

  也许,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先生一辈子钟情于语文,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不懈探索,“儿童的语文”的教育理念,“五重教学”的教育观,“蹲下身来看孩子”的儿童观等等,是先生为后辈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我将继续在学习和实践的路上纪念先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1

  今年是我成为教师的第十年。十年间,我褪去了初为人师的青涩和稚嫩,收获了作为教师的欣喜和幸福。我自认为,为了学生和教学我付出了热情、努力和心血。可是,仅仅只有热情和努力就能够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吗?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带着这些思考,我走进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读着读着心中的疑问渐渐明朗,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样子也渐渐清晰。

  做善待学生的老师

  “善待学生”就要尊重、理解、包容学生。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评价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批评学生,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面对生气,于老师是总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以包容的心智慧地处理问题。这份包容不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更是为师者的一种涵养,一种情怀。于老师能赢得学生的喜欢、信赖和尊重,还在于他的“真诚恻怛”。时刻以“真诚恻怛”要求自己,这不仅仅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修为。这种对学生怀有的恻隐之心,既让学生不与老师形成对立面,同时也对老师更加敬佩。于老师不仅在教我们为师之道,还在教我们为人之道。于老师大发雷霆时说的愤怒的话不会超过三句,往往第三句还没开口,就会被“恻怛”制止住了。想想自己,在盛怒之下愤怒的话何止三句,哪句不是直插人心窝的狠话、气话,与于老师相比真是惭愧啊。今后一定要改!

  “善待学生”就是要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于老师的眼里、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对于优秀学生,于老师采用激励的方法,在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同时,还通过“近比”“远比”让优秀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当然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足,总能给与学生真诚的期待,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点。当学生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时,于老师又会引导学生肯定别人的优点。当学生落选时,于老师爱的天平在一段时间内会倾斜到这些学生身上。于老师还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可及”之处,做最好的自己。是啊,教育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要悦纳学生的不同,教育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一个老师的心中可以装着所有学生,并能用不同的方式关爱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这种情怀、这种境界怎能不令人敬佩!

  做有智慧的老师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喜欢他”这是一种智慧。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对于不喜欢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做呢?于老师说即便对不喜欢的学生,也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的喜欢,教育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说实话,要让老师喜欢每一个学生,这有些不现实。对于有些学生,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不尊重。不喜欢并不等于不尊重。“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是啊,即便我们内心里的确不喜欢他,我们做出喜欢他的样子来,这会让他多么开心,这会给他带去多大的精神鼓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这不是欺骗,恰恰是老师的智慧所在。记得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教我数学的孙老师是我姑姑的好朋友,那时的我乖巧、伶俐,本想着姑姑的好朋友一定会喜欢我的,事实却恰恰相反,每次在班里我都会莫名其妙地受到批评,如:作业本的名字写的太小了,戴的头花太时髦了,就连姑姑在我额头上点个红点也能让孙老师罚我站讲台……那时的我不敢跟家人说,总觉得是自己犯错了,要不老师怎么会批评呢。我明显的感觉到老师的不喜欢,可令我不解的是,孙老师每次去奶奶家找姑姑时怎么就不挑我的错误呢?老师的不喜欢,让我对数学课也很排斥,成绩自然也越来越差,有次竟然只考了20分。只到现在我的数学依然不好,这或许就是那时所留下的阴影吧。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太重要了,教育一定要以尊重打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欢,学生就会加倍地喜欢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这是一种智慧。庄重盛严,凛然可畏,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形象,教师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匍匐在讲台之下,这样的教育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置身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于老师引领我们:走进学生,就是要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走进学生,就是和学生一起做值日、给学生讲故事和笑话,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走进学生,就是公开承认错误,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于老师给自己规定“约法三章”,这份规定无不彰显着一位老师的智慧和对学生的尊重。于老师窥到了教育的纯真,用自己对课堂的坚守力求让课堂变得情趣、活泼、自主。你看,《翠鸟》这一课中他变身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一员,《狐狸和乌鸦》一课中他又成了狡猾的狐狸,《草》一课他又化身为妈妈、哥哥、奶奶……课堂上的于老师是多变的、智慧的,这都源于他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这是一种大智慧。

  做用情、用心的'老师

  从“童心不泯”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于老师说,他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童心不泯,让他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引领学生发现、体会生活、大自然中的美;童心不泯,让他更加理解体谅学生,把“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牢记心间;童心不泯,让他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带领学生钓鱼钓虾、认识苹果、峄山探幽、游皇藏峪……于老师之所以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因为他不曾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于老师用情、用心给学生留下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

  从“无言之教”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人们的共识。大德无形,大教无痕。于老师用情、用心地书写着这本“无字之书”,于无形中无痕中影响着学生。这本无字书中有“较真”的练字:不琢磨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于老师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本无字书中有绘声绘色地朗读:朗读不读得“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也不会善罢甘休。这本无字书中有别有用心的“下水文”:于老师要求学生写的作为,他几乎都先“下水”,这样走进课堂才有底气。于老师说如果没写“下水文”,感觉就是一种“失职”。这是何等的严谨。这本无字之书中还有坦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同样也会犯错误,可是犯错误后,你是逃避、不直接面对,还是真诚地向学生认错、道歉?于老师选择真诚地认错、道歉,并把错误变成了教育资源。学生从于老师的身上不仅仅学到的是本领,还学到了于老师可贵的品格。于老师的这本“无字之书”一定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中,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本“无字之书”中,我也找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行无言之教。

  从“激励唤醒”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激励的巨大作用。爱,是赏识、激励的前提。但是激励也大有讲究,于老师归纳出五条“原则”,既:针对性原则、实质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只有了掌握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激励才能做到“实指性”。激励着眼于教育,激励才有“引领性”。表扬、赞美、真诚、动情,激励才能做到有“鼓动性”。除了五条激励“原则”,于老师的激励手段更是灵活多样:“语言激励”、给家长写纸条、巧立各种名目发奖状和奖品(奖品是书)等。只有把学生放在心中,处处为学生着想,心中有大爱的老师,才能用情、用心的表达爱的激励。因为爱,爱课堂、爱学生,所以更加用情、用心。

  做把课上得有意思的老师

  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只有把课上好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什么样的课才是学生所说的好课呢?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有意思”。这个标准是于老师毕生的追求,从他的课上,我们能感受到这份坚守。是啊,课上的有意思,学生才会学的有意思。这样的课堂想想都觉得是一种享受。有意思的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把课上得有意思呢?于老师用了很多的课例给我们做了详细的注解。

  有意思的课能让学生学出“恍然大悟”来。阅读教学,我们大多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但课文中的有些东西学生能够感悟出来,有些东西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怎么引导,怎么点拨,怎么讲解,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这不仅需要老师准确地把握教材,还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技巧,既不能一味的“放”,也不能一味的“讲”。我们来看看于老师是怎样把课讲得“恍然大悟”的。在教《在仙台》这篇课文时,于老师抓住一个往往被大家忽略的“星期六”一词,引导、点拨学生体会藤野先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鲁迅批改讲义的认真和负责。这种点拨、引导让学生有种“拨云见雾”的感觉,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学生的感悟也更加深刻。《林冲帮打洪教头》一课,于老师引领学生概括出林冲的为人、人品——“让”,又分别从“躬身施礼”、“不敢不敢”“只好、请教了”“扫”等词语中凝练出“礼让、忍让、谦让、宽让”等品质。这时林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具体可感,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加具体。把课教出“恍然大悟”,这样的课不仅多了些内涵和味道,还多了些活泼和情趣。这样的课让学生走进语文、爱上语文,并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有意思的课是让学生学得轻松的课。这里的“轻松”并不等于简单。学得轻松是指: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身心状态是愉悦的。要把课上得轻松,课下就要多下功夫。于老师在备课时把课文钻的很深,想的很多,充分考虑学生的“解读先结构”,既从学生的实际年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出发,把课上得轻松、有情趣。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寓意是不能听奉承话。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即便“心里有”,也难以表达出来。于老师就采取“续说故事”的办法,让学生去体悟。这样的教没有“说教”之嫌,更没有“灌输”之嫌。再来看看于老师如果指导学生感悟“母爱是什么?”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感人至深,主旨是怀念母亲、赞美母亲。于老师通过对课文的研读,读出“母爱是一堆细节”:“躲”“挡”“笑”。学生从这些细节里读出了母爱就是理解,母爱就是呵护,母爱就宽容。这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概括了母亲伟大、无私的品格。试问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有意思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课给学生留下的仅仅是难忘的记忆吗?不,语文能力、语文习惯已悄然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印记对他们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读到这,我不仅对于老师的解读文本的功底佩服之极,为什么我就抓不住这些词语,就想不到这样的点拨方法?这跟于老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于老师一辈子都在研究的课题,他也用自己对课堂、对学生的尊重,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和爱戴。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感叹:做于老师的学生可真幸福啊!我要努力让我的学生也为能做我的学生而感到幸福!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2

  我们说,老师是园丁,是春蚕,是指引的灯塔,但更多时候,学生能体会到的是——老师是一个陪伴者。

  我们始终都要相信学生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个体,他们对事物有着他们的看法,我们首先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随意否定,不无故责备,他们才回感受到我们友好的陪伴。尊重、空间是孩子们乐意与我们同行的基础。

  我们始终要要相信学生的可塑性。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理解能力也有差别,所以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苛责或者放弃都无形中让孩子疏远了我们,我们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要做有播种有汗水有期待的教育,时光会给我们答案,有时候,我们和孩子一样,都要慢慢来。

  我们始终要相信学生会有一刻感恩的心。教育工作是很磨人的工作,因为我们往往努力的付出了,但是不能及时收到效果。尤其有的时候顽皮的孩子更是不理解家长与老师的付出,我们的付出只有时间会让它们慢慢发光,所以老师要相信孩子会有一刻感恩的心,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会突然想起你。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看到这样的诗句,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教师。自古以来,教师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各行各业人士都喜欢用圣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认为高尚是教师的座右铭,假如哪个教师表现出不如意之处,立马会受到大众的强烈谴责,好像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大事一样。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一件事,一次,一位一年级老师去上厕所,与其一所教学生相遇,该生瞪大眼睛,一脸好奇。离开厕所后,该生嘀咕了一句:“原来老师也会上厕所。”殊不知,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

  以上只是一件琐事,许是因为学生家长在家里过分美化教师的结果,做为老师,一笑置之即可,等学生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后,自然会适应老师的种种平凡之处。然而,教师的平凡又不能和社会上的庸俗一概而论。教师毕竟负有教育的责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所以在学生面前还是要有高尚的情操的`。

  这不是和前文自相矛盾了吗?一会儿说教师是普通人,一会儿又说要有高尚的情操,怎么可能做得到?

  其实做到这点并不难,更不会互相矛盾。小学生是一群纯洁的天使,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浸染,没有那么深的城府,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高尚也不用太高,比如不说不文明用语,不穿奇装异服等,尤其不在学生面前做一些要求学生做,自己却从不做的事情。比如要求学生不玩手机,自己一有空就刷抖音,玩手游;比如要求学生看书,自己从不看书等。也许你会问,我一天上班这么累,难道稍微放松一下也不行吗?不是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做,但有个前提条件,不在在校时间,尤其不在有学生在场的时候做。因为我们毕竟是教师,我们得对得起我们这个职业,我们培养的是“人”,一个合格的公民。别担心,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人无完人,我们只希望他们的童年更加阳光。

  我们可以怎么“装”呢?我们要在人前“装”,对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可以假装关心他们的生活,通过生活聊聊学习;对行为不良的学生,我们可以假装关心他们的学习,通过学习谈谈行为;对邋遢的学生,我们可以替他们整理一下服装;一无是处的孩子呢?我们至少可以对他们笑笑吧。我们还要在背后“装”,我们可以假装我们特别遵守纪律,开会认真听讲;可以假装我们很爱看书,随时拿一本书翻翻;可以假装我们很友好,办公室里的老师都亲如兄弟姐妹……

  “假装”的时间久了,也许就变成“真装”了,如果我们能“假装”一辈子,那我们就真的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了。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4

  以前听于老师讲课,被他独特的教学风格所吸引,喜欢上他的教学,喜欢看他的教学实录。读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再一次给我思想的触动,同时又愈感亲切。读着读着,就如同和一个慈祥和蔼的人在对话,从中获取他历经风霜的智慧。我愈发喜欢上这位白发苍苍、久经风雨、充满智慧的老者。

  我像于老师一样,也有这样的一个愿望,那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有时问自己,我的学生喜欢我吗?记得教的上一届学生,调皮的小男孩很多,只要犯了错误,我有时对他们会很严厉的批评,有的家长对我说,孩子对我是又怕又喜欢。我就暗暗想,等下一届,我从一年级就管好他们,温柔一些,尽量不发脾气,只讲道理!我现在教一个新的一年级了,的确是做到了温柔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孩子们好像比较喜欢我!记得放寒假的那天,有两个小女孩放学了还不走,我问她们为什么,孩子说老师,我不想放假!老师,假期不见,我好想你!还有一个小女孩在日记中写道:到初中徐老师还教我们吗?要是徐老师一直教我们多好啊!想得还挺长远,我看了心里甜丝丝的,看来温柔一些的.老师低年级的孩子还是比较喜欢的。但是,是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我,我并不确定,因为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而且是真正的喜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时刻谨记于老师的话,用真心宽容对待每一个孩子。周三那天发生了两件事,一是一张纸条的故事,满是不文明的语言,却没有人承认,我说:大家原谅他吗?老师不想知道是谁?知道是为什么吗?我相信我这样做这个孩子一定能明白老师的意思,我觉得他以后一定不会再做这样的事。同学们也对纷纷表达自己想对他说的话,虽然不知道纸条到底是谁写的,但是相信这个孩子一定知道怎么做了。 礼仪课上,有个孩子在课上说自己的小鸭子的转笔刀丢了,样子很着急,于是对孩子们说谁见了?下课都帮他找,这时有三只小手举起来,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见过,一个黄色的,我说下课再说。可那小手却不肯放下,非要说什么的样子,一个女孩说老师,我知道是谁拿的,她在托管里玩过这时,那个女孩脸色有些不对,不敢抬头,我心想这样怎么办呢?我没有问,也没有处理。后来下课,转笔刀顺利回归。来到办公室,心想:这个孩子能承认并还给别人,于是顿时有了教育的策略。下午,看她一直心不在焉的写字,别人都快写完了,她同位突然告诉我,老师她还没写。我批评了她,但又使劲夸奖了她,因为她上午主动把转笔刀还给了别人,知错能改是老师最欣赏的品质,我一定会原谅你。可是这次老师又要批评你了,浪费时间但是她心里的石头应该放下了,她用心写起字来。。。。。。没想到最后她又超过别人提前写完课堂作业。后来我悄悄和她谈话,告诉她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希望她记住老师的忠告,变得优秀,让大家真正喜欢她。后来,班里这样的事没有再发生,我很庆幸,宽容让每一个孩子明是非,更能让班级越来越有安全感,!

  于老师的为师之道,在字里行间让我找到使每个学生喜欢的秘诀!我也暗暗下决心:要有甘草一样的性格,让每个孩子感受到你喜欢他,要用真心宽容对待每个学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5

  于永正先生说他“教了50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于永正先生认为要“是师非师,是课非课”,不要太像老师,也不要把课上得太像课。你看他教《狐假虎威》,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课文,演得活灵活现,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他上《翠鸟》一课,扮演记者去采访小朋友,假戏真做,颇有记者的'天分。执教《草》时,他一会儿装作孩子的妈妈,一会儿扮作孩子的哥哥、奶奶,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说出诗意,背出诗文,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情趣盎然。

  前几天我也学他扮演“妈妈”,让孩子用上关键词给我讲讲《玲玲的画》这个故事,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争先恐后地来给我讲。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在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做动作,玩游戏。生活中,我也带他们去看花看草看熊猫,去种菜浇水吃火锅,去他们家里谈天说地,和他们一起做清洁卫生。我还告诉他们,我还去偷偷摇过桂花。

  拥有一颗童心,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08-02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04-18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08-01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必备15篇]05-25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04-29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05-13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书心得03-27

(荐)《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09-19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实用8篇)07-05

喜欢老师的作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