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4-05-30 14:35: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优秀】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优秀】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

  只有做母亲的,经常有这样的耐心。她信任孩子,她会等待。一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孩子从小就很懂事,三岁的时候,他们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话。

  有一回,客人问:“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大一小,你把哪个给妈妈?”这类愚蠢的测试往往令人生厌,可是民间教育经常热衷于用这类问题折磨孩子。

  ——孩子回答说:“我在苹果上都咬一口……”客人惊愕的叫了一声:“这孩子……”她想说的是:

  “这孩子心眼儿太坏了,两个苹果都霸占了!”可是孩子慢吞吞地说:“……然后我把甜的那个给妈妈吃。

  ”客人很羞愧,对做母亲的说:“我差一点儿以为……”母亲笑着说:“我的习惯是让她把话讲完;而且可以等他,让他把话重讲一遍。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一个孩子需要很多年才能长大。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有培养人的耐心,平和地等待。

  感觉:文章中的例子让我很感动。我们有没有急过,或者对孩子有刻板印象,然后再听到他有麻烦的抱怨,我们会狠狠地骂他。我们不能平静下来听他说完。记得五年级时一个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女孩子来告诉我小丁又闯祸了,他欺负我们班的几个女孩子,甚至还动手打人,我一听又是他,没有仔细了解情况,就把小丁叫到办公室,他一进办公室就说:

  老师,我没有欺负那个女孩......他还没说完,我就打断了他,大声问道:学生们在撒谎吗?

  你就是这样,怎么说也说不好呢,一天到晚闯祸,真是没救了......可这次的他却一反常态,没有辩驳,没有低头,只是默默留下眼泪,他那委屈的`双眼与我对视,让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经过一番了解,知道他们几个只是在玩游戏,小丁输掉了也被那几个女孩子打了手心,这还是她们自己提出来的,等小丁赢了她们却不能接受自己提出来的惩罚方式,在其他同学看来就成了小丁欺负人,其实在训斥他前我只要让他把话说完,而不是一味地斥责,这件事的结果就会不同,让孩子把话说完,很重要。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

  作为青年教师,时常怀着一颗热忱的教育初心,也会在教育过程中感到迷茫。学生之间的各种小事,班级的琐碎事务,一点一点地消磨着我们尚未成熟的教育心灵。渐渐地,我们好像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以什么状态来面对教育工作、面对学生。读了《致青年教师》后,幡然醒悟,教师的工作有压力,但不要被压垮;有迷茫,但永不要绝望。正如吴非老师所说:“我改变不了社会,但我能把自己改造成合格的教师,以不辜负这个职业。”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但合格的教师却是我们必须为之努力的目标。

  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倡导教师应当努力做一位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和写作者。这一观点发人深省。我一边读,一边思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是否只专注于适应工作环境,在被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业务水平?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我有没有更深层次的规划?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折射着吴老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吴老从“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六个方面,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案例进行了条分镂析,恰如一位智慧长者在灯下与我话家常。

  “中小学的课堂,除了有探索和发现,有理智与情感,还应当有孩子的童趣、少年的率性、青春的`诗和梦。”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叫小明的男孩。小明是我们班级中一直课堂纪律不太好的孩子。一次课间,他走到我面前,仰着他的小脑袋问:“老师,您为什么要做老师?”听到他的发问,我先是一愣,心里直纳闷:这个“小调皮蛋儿”怎么突然问了这么一个深刻的问题。我笑着对他说:“我热爱这份工作啊,每当走上这三尺讲台的时候,我总是心潮澎湃,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是一件很开心、幸福的事啊。”小明忽闪着他的大眼睛说道:“老师,我还想给您补充一点儿,您因为做了老师,遇到了像我们这样可爱的孩子啊。”我们相视而笑。转念一想,他还是我认识的“调皮蛋儿”吗?从此,课堂上我留意到他开始变得懂事,学习上也变得积极,上课坚持端正坐好,举手发言,越来越多的同学成了他要好的朋友......我想,这大概就是教育的幸福吧!

  “教育是慢的事业”,教学从来都是慢活。面对一脸茫然的学生,要多多关注他,教会他如何去听课;面对从不知做笔记的学生,我们要教会他记录重点;面对从不参与课堂的学生,要鼓励他大胆表现自己。

  在学习的路上,学生的发展各不相同,教师应该有更多的耐心,去等待他们的进步,等待他们“花开”的那刻。面对学生表现的不尽意,以前的我总是焦急冒火,现在想来真得用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和他们一起去发现、去思考、去改变。

  教书育人,如同冲浪,讲究技术,也讲究艺术。作为青年教师,只有不断的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感悟,在实践中运用,才能在追寻光并努力成为光的时候,点亮更多的微光。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3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 不仅适合青年老师阅读,而且适合所以拥有教育梦想的教师阅读。作为班主任的张万祥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个既勤奋、踏实,又与时俱进的班主任形象浮现在脑海。他让积累变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又是一个爱遨游网络的班主任,很多像张老师一般年纪的老教师接触网络较迟,大部分对网络的不甚了解,更别提应用。而张老师网上收徒,帮助青年班主任的成长、网上著书立说等,让网络为他所用,跟上了时代步伐,做了一个新潮的'班主任。

  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做一个讲求艺术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科学,也是艺术。讲求工作艺术,可以事半功倍,迎难而上,甚至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走出教育的低谷,开辟教育的新天地。教育艺术就是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围追堵截为巧妙疏导,变疾风暴雨为和风细雨,变操之过急为循序渐进,弦外之音代替逆耳的训斥。”

  读着这段文字,让我看到班主任工作虽然艰巨,但是充满情趣与挑战。做一个班主任本来要学习地方就很多,如果事无巨细都要从生活中去总结,那么要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就太漫长了。有这样有种说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之所以看得那么远,是我站在巨人肩膀上。有张老师这样的毫不保留地把经验介绍给晚辈的班主任存在,我们何惧当班主任呢?

  阅读这本书,让我更深地领会到:班主任就是个万精油,往往需要多才多艺,要想当个合格的班主任,还得学习、学习、再学习。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4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青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尊重常识”、 “不放弃理想”、 “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 “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平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5

  我们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因为我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有太多的相似,也许我们教给她更多的知识,,她并不掌握多少,但是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够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本人对教学研究比较肤浅,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法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6

  刚刚步入教师的职业两年,从小就觉得老师是特崇高的一个职业,小时候对老师也是常常抱有敬意之情。但是真正成了一名老师之后才发现老师其实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作,但却是一个充满艺术的职业,因为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学会与人的相处,自己的品格常常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也许以前在自己做学生的时候觉得懒散一点并没有什么,但是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塑造着学生的为人处事方式。想到这里,不禁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但是在实践的教学中却是充满了各种的困惑。

  无意中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他以自己的丰富经验给青年教师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这本书解答了我很多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看着吴非老师自身的经历,仿佛让我看到一个老教师走过教育之路的.背影,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让我有点惶恐。也许当初我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对教师的职业好感,或者说是对校园生活的亲睐而走上了教学的岗位。现阶段的工作热情更多的是建立在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的心态上,真的不曾想过自己教师的职业生命。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对教师的职业生命开始有了思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以一种谦卑的姿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这样才能让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我们应该多向同事学习,多去听听别人的课,甚至听一些不是同科目的课,看看那些老师是如何带动课堂氛围,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告诉我们要以真实的情感来面对学生,不要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圣人自居,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你的喜怒哀乐,分享你真实的情感。作为老师我们常常会为学生稚嫩而又善良的心灵感动,但时常也为学生的不成熟和犯错而苦恼。从吴非老师的文字里我明白了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以真挚的情感面对他们,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当学生进步时我们毫不保留的赞美会让学生感觉温暖,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宽容的体谅让学生抱有感恩之心去改正错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地是培养真正的人,是有健全人格的人。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引导学生具有真善美的情感。只有拥有博大胸怀的老师才能让学生感觉学习是心灵的乐园,感觉学校是温馨的港湾,也能够让我们可以成为学生信赖的倾听者。

  我们经常说:“教育需要等待”。我们常常在上课的时候急着让学生学会知识,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急着让学生改正错误。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我们需要去等待学生的改变。教育并不是捏泥人,不是根据你的意志去塑造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他,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施以持之以恒的教育和关怀。同时,教育应该是是动态的,我们不能始终只凭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教学生,应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实际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在实践中就不断会有新的发现,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跟学生一起学习,才会有更多专业发展的追求。因为我们青年教师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教导和引导学生,与他们一起进步,收获学习的快乐。

  我们常常会发现怎么样的老师就会在他们的学生身上发现一些这个老师的影子,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会对我们的学生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所告诉我们的,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些生活的细节,要注意自己的习惯,以免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我想教育更多的是需要责任。

  一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思想,气质,品格。这些比知识要重要的多。读了这本书,我发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需要学习一些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的东西。我们教师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未来,我们要反思过去,做好现在,做一个有深度的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7

  吴非,这个大名闻而久之。那是因了他的《不跪着教书》,遗憾的是我没有读那本书。最近朋友借我他的《致青年教师》,我因了钦羡作者,而渴望读这本书。当我拿过这本书时,心里有点忐忑了。自己教了十五六年书了,已经不再年轻。可是我还是希望倾听这位名师的教诲,所以虚心的一页一页的翻读。剔除了午休,课间见缝插针的读。两天时间,一页不落的看完了。心里满满地全是收获,回到家想把这些收获梳理一下,让它变为我永恒的财富!

  认认真真地读着《致青年教师》中的一篇篇短小精悍、道理浅显易懂的文字。真的让我读出了他出版本书的目的——“把自己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庶几可使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吴老师的书中所举事例确实大都为教训。吴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多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先生笔触严肃,一个个短小的祈使句标题可以使我们清楚明白地了解到,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翻卷而读,掩卷而思时,沉淀在我记忆深处的东西都是吴老师赠给我的“礼物”,今生受用。

  他说:对受教育者而言,每一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只占他一生学习经历中的一小部分。在那样一个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因为“教会学”也是他的专业技能。在短短几年的教学中,教师有可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因为他的风格,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因为他的教学素养——当然还会有一种可能:因为他的不学无术。

  他说: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这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阐述。它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前面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当然,作为一盏灯,他未必需要一直亮着;但是在他亮着的时候,他有可能是耀眼的、夺目的,即使只有一丝光亮,也能照亮学生走过一段路……

  他在做个“做个有胸襟的教师”那一辑中说:

  面对青少年的冷漠,你能悲伤地哭出来,说明你有真诚的情感。

  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益于他们人性的苏醒。

  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语文教师成为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

  如果教师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钻研高考、中考,非常可惜也非常可悲。

  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

  作为教师,一旦有粗俗的行为,他在学生面前很难有威信。

  教育者缺乏文明修养,他的学生就可能粗俗。

  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要在很长的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我们不可为 一时的成功狂喜;再说,教育不是体育比赛,我们不需要“战胜”谁。

  学生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也许是我们的教育规矩太多,太具体。孩子从小接受了过多的规矩,他的`行走必然是战战兢兢。

  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老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

  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不要戏弄学生。作为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伤害学生的尊严。

  比这更是失败的,是教师保留学生的检讨书。

  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不是哗众取宠,除了学养,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教学的激情,能否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尽情地表现自己(哪怕犯点错误)。

  中小学的课堂,除了有探索和发现,有理智与情感,还应当有孩子的童趣,有少年的率性,有青春的诗和梦。

  如果老师的工作辛苦,可是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这位老师的工作就没有价值。

  他在“不要急”那一辑中说: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或是私下,都不要贬低同行(特别是那些薄弱学校同行的工作)。

  一名在辛勤工作愚蠢的老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他不聪明,本是他的不幸,把几十个本来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得和他一样愚蠢时,教育的不幸就会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

  一节课究竟上得如何,主要看学生的反应。你不是为评委上课,你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

  在教育界最可怕的事情 是“一个愚蠢的校长事必躬亲”----用他们的自我标榜,就是“用心、用力、用命”,然而他们就是不肯动脑筋。同样,在学校工作中,最可怕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愚蠢的教师在辛勤工作。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无法辨析问题的价值,是应试教育模式下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无论如何,教育教学不能“唯分数论”,

  比分数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院士也说过:追求考高分的名校教育其实最不利出人才,名校的高分压力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扼杀了。

  教师非但不能像演员那样“表演”,更不能像某些名角那样完全不考虑观众,陶醉于自己的阐释之中。

  教师不要把自己当演员。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主要是你引导他进入了有意思的境界,通过你的教学,他学到了方法,发现了智慧,而不是在看一场演出。

  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不需要老师教了,是教学的成功,也是教师的追求。你看那种从早忙到晚的老师,把自己累病的教师,学生离不了的教师,可能未必是聪明的教师。

  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一名老师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合格老师。

  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在教学中一定会注意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即使换了学生不熟悉的教师,即使所换的教师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学生仍然以高度的热情去学习,那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有些老师不让迟到的学生进教室,一顿批评竟然用了十多分钟。对于迟到的学生,教师可以批评,但无论如何不能羞辱迟到的学生。文明习惯不能靠惩罚的方式来培养。

  他在“心里装着学生的心”那一辑中说: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

  作业批改的标准可以因人而异。只要尺度把握得当,能够激励学生。

  钱理群教授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这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记住的教育常识。

  教师自己要做合格的家长,尽可能不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学校给予的任何特权。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让他和同学们一样,对他的一生有好处。

  教育所要教给学生的,是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在这样的教育中培养人的创造精神。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因为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必然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在学生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与言行粗俗。

  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

  马卡连柯训斥过学生,他甚至也打过一个孩子的耳光,在他看来,只要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有利,可以运用非常手段。

  我认为,及时地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愤怒,是一种教育。

  不必自欺欺人,不要作秀,面对假丑恶,如果你是一名有健全情感教师,你就直率的表示你的愤怒吧!

  他在“尊重常识”那一辑中说: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

  一位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

  “苦读”没有意思,钱理群教授子啊回忆自己读书生活时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这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记住的教育常识。

  “懂”与“不懂”之间,是读书最有意思的境界。全读懂了,一览无余,那可能只能说明这本书内容浅薄;而完全不懂,那有可能是你选错了书,或者是把今后才能读懂的书搬到今天提前读了。唯有“懂”与“不懂”之间,有学习的空间与动力,在阅读中一点点地感悟,或是如梦方醒,才算得上是一种乐趣。经典作品的常读常新,也就在于一时不可能“全读懂”。也就是“全读懂”没有必要。

  教师自己要做合格的家长。

  他在“不放弃理想”那一辑中说:

  理想,让我活着。如果没有理想,不只是教育,任何一种职业也会是无趣的。人的选择如果过于现实,必然领略不到诗和梦的美。

  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不放弃理想。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有精神上的追求,有高尚的人生目的。

  他在“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那一辑中说:

  博爱,应当写进我们的教育词典。

  留点麦穗在田野上。

  看到别人跌跤不要笑,这就是教养。

  ……

  书中的金言很多,故事也不少。吴老师如一位施善的大师,在给我们这些渴望学习盼望成长的年轻或不年轻的教师把一件件他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小事娓娓道来。他警告我们不要轻视每一件小事,要力所能及地认真教育,要坚持和孩子们共成长。

  诚然,我现如今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实践和思考教育,一个生活方式——读书和写教育随笔。感谢吴非老师,谢谢他让我认识到在不断地为自身充电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8

  记得在我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我经常被一些问题困扰的烦躁不已。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课堂上我如此细致认真的讲解、剖析化学知识,可还是有些学生听不懂或者是听懂了在短时间内也不会应用呢?急躁的我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长时间。还有一个问题也曾让我无奈甚至让我产生了灰心的无力感,那就是我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感受到的:我们明明已经在开学初明确了一些规矩来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而同学们也非常认可并信誓旦旦的要认真执行它,可到后来为什么有些同学每天都是靠我善意(不耐烦)的提醒(唠叨)才去遵守呢?难道我们就不能说到做到,立竿见影吗?这样的负面情绪充斥着我的初期教学生活。有时,我甚至幻想我的学生能像智能机器人一样,只要我给他们设定了一个程序,那他以后的任何操作都会按照我设定的程序来执行,我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呈现在我面前,而我则露出满有成就感的微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嗯?我的笑声把我从白日梦中惊醒,原来这只是个幻想……

  直到现在,有了一点点的经历,又读了《致青年教师》 这本书,幼稚的我才从实践和理论中得到了早已被印证了的常识--教育的一个特征:慢……当然,之前的我也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知识的学习过程我个人片面的理解为:教师讲解(或学生自学) -接受-复习(再接受)-理解(思考)-应用-教师批改-(学生自我改正)-教师讲错题-再认识-整理错题(再应用、思考)

  想想这一学习过程和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不都是不断的温故而知新的“漫长”的熟练过程么。我为什么非要在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就急躁的想要结果呢?这不是和春天撒种秋天收获是一个道理么!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需要阳光一般的`耐心陪伴和雨水一般的辛勤浇灌的!只要我们耐心地做好了过程,那结果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著名的荷花定律、竹子定律和金蝉定律无一不在强调耐心的坚守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而这其中的耐心和持之以恒不就是“教育之慢”的诠释么!所以,现在的我,尊重常识:教育要慢慢来……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9

  最近我有幸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之前总认为教育理论的书比较深奥看不懂,而《致青年教师》单看它的目录就比较新颖、独特更符合我们青年教师的胃口,作为教师资历不深的我,这些宝贵意见可以使我少走很多弯路,作者的问题就像发生在我的身边一样。书中拉家常式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促膝相谈一样亲切。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通过阅读“做个有胸襟的'教师”这一辑使我了解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的确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0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是由吴非老师所著,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评与指导,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吴老师的教育智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踏上了一段关于教育和成长的深度思考之旅。

  他认为,青年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生力军,肩负着培养学生、传承文化、创新知识的重任。这份责任既重大又神圣,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其中,我深受启发的一点是作者强调的“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保护他们的童年,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学生在校园这个“小型社会”中的引导者,我们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遇到问题才能冷静思考,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至关重要。

  我对此深有感触。记得在一次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可能犯错。我说:“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从错误中学习。”我以自己为例,分享了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和教训。学生们听得入神,课后还围着我,希望了解更多。那一刻,我深感教师的责任重大,同时也明白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我还认识到教学要讲究恰当的切入方式:

  “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最棒”,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不到自信时,作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并扩散放大,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教育需要安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要过于浮躁,应该脚踏实地,冷静思考,把所教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转化。

  “只要我们的学生在实事求是地做事,他就一定是美的”,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要让他们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要让学生在一些很浅的‘认识点’上浪费时间”,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把一些很浅显的知识点给无限地放大,不要在原地兜圈子,要进行有效教学。

  “用心教育”。他说:“教育的本质不是在于知识的灌输,而是在于心灵的启迪。”我深以为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此外,作者在书中对于一些教育现象的批评和探讨也让我深思。他指出,在当今社会,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评价单一、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努力寻求解决之道,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智慧和真情,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青年教师用心去教,用心去学,用心去探索,就一定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的来说,《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关于青春、关于梦想的读物。它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启示,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我相信,这本书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将激励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1

  翻开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里面没有纯理论的枯燥的知识,每一辑都是吴非老师一生教育事业的经验总结,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的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统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多么美好而令人感慨的画面,这是吴非老师对教育的一种向往,也是我对教育的憧憬和期待。

  这本书是吴老师多年来在教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点滴感悟,是他对教育细节的深度思考,每一篇文章几乎都能引起我的反思以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希望今后能够践行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知道这本书吴非老师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他也因此左眼失明、提前退休,成为他的告别讲台之作。据我所知,吴非老师是个重承诺的人,答应别人的事总要尽力尽快地去完成,为了还“文字债”,他每天笔耕不辍,像被抽打的陀螺一样停不下来。这本书吴非老师从构思、写作到修改、校对,历时数载。可以想象,他在这本书上倾注了多少心血、耗费了多少眼力!读着这本书以及了解吴非老师写作背后的故事,让我对吴非老师格外地敬佩和尊重。书放在我手边已经很久了,不知为什么总舍不得读这本书,就怕很快读完了,这种感觉既矛盾又奇妙。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有时忍不住地笑起来,为吴老师对教师职业尊严的捍卫而击掌;有时又不禁悲伤,为吴老师对教师职业和学生的那份真实而又沉甸甸的爱而感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接受一次心灵洗礼、一次爱与善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和赞美,这正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揭示!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引起最大共鸣的是这几篇文章:

  第一,《你为什么不快乐》。教师是一个神圣而意义非凡的职业,说到小处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未来,说到大处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行业有风险,从教需谨慎。在当今社会,能非常地热爱教育事业,并把它作为终身奋斗目标的青年教师已经不多了,好多教师选择这个职业的目的已经不再单纯,实际一点为了钱,为了生活,再功利一点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能尽快评职称,评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谁能理直气壮,脸不红心不加速地说为了学生,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2

  最近,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如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还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工作中只有爱我们自己专业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与书为友,勤奋好学,博才多识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心里的底气才足,我们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学生照耀他们的人生之路。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兴趣很多,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长,那就会变成我们自己与学生不合群,从而被学生所疏远,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还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样样精,但起码能通一些。在当前新大课改的形势之下,我们老师更应当表现得比学生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我们的智慧照耀学生面前的道路。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多地是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在教育事业上继续学着、继续努力着……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3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202X年《致青年教师》读后感(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 。 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忧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假设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一个冬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散满大地,泡上一杯香茗,悠闲地坐在阳台上惬意的享受着冬日难得的温暖。耳边传来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话语,与我探讨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师的问题。那些话语发自肺腑,诚恳而又不带一丝官腔。那些问题切合实际也符合我们的特点。"上面这些是我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后的真实感受。

  这次教导叫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自己也顺便捎上了一本,机缘巧合的拜读了这本对我意义深远的书。说实话在未读之前,我看了书名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抵触。又是一本教训我们青年教师的书,又是一大通关于教育的理论,看着头就大啊!假期中闲暇时我信手翻开了这本被我束之高阁的书。一下子我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 通读一遍后真的感觉这本书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就如同书中说的就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 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感谢书本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这本书差不多都为我解答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记得我刚工作的两年我的教育成绩可以说是极糟的。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过去我要求学生一天背单词,他们背不出就是训,就是罚。现在看来这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的特征是慢。有的时候学生的记忆力有限逼他们有时得到的恰恰相反。 读完书后我也为 注重情感和人文关心而感动。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级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爱的关心,怎叫人不感动啊!在书的最后两个特辑 不惜笔墨的告诉我们要心中有理想、心中有爱。这循循善诱的话语我真的记下了!

  整本书我是用了4天读完的,我觉得我读的不够,我将读第二遍,相信这也不会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后一遍!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写给初入教师团队的青年人的书。这本书层次清楚,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师初入岗位的种种困难,以及困难出现的原因,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多。

  吴非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其切入角却不尽相同。从课堂上,到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从教学内容,到与学生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是方方面面,应有尽有,足可以称之是初入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的新手宝典。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帮助读者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还从教师实际生活中解析出了这些困难出现的原因,让读者大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这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不是 从事在一线教师岗位,并处处细留心地观察教师工作中的种种细节,是无法这样像外科手术般的准确把握的。这让我如获至宝之余,对吴非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吴非老师运用大量事例说明了青年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产生困难的原因。青年教师由于初入岗位,经验上十分匮乏,对孩子们的认识处于空白阶段。这样往往容易使得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的种种行为不理解。其实这不是学生做的不到位,而是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的运用中事倍功半。而这也正成为困惑广阔青年教师的一大难题。如果不能及时的改进,会对初入岗位的教师产生各种障碍。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工程技术,其对象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孩子。如果掌握不了好的方法,一味的错误下去,那么就无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感谢吴非老师,在我初入教师岗位时对我产生了如此细致的指导。来到岗位后,我发现我与这帮孩子们完全融为了一体,与孩子们共欢笑、同悲喜。希望我能将书中的经验与知识逐步消化,成为我自身的精神财富,引导着我向着优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使我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架起了进步的阶梯。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4

  读一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自我的升华,一次丰富的收获,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与作者在书中相会,思维地碰撞让自我得到了成长,这是一次启迪,一场智慧的邂逅。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就是如此,在我做青年教师的旅程中我很幸运,遇到了这盏心灯。

  吴非老师是个真诚的人,他在书中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都毫不保留地与我们分享,作为青年教师,读这样的文章,就如一位长者在你跟前,推心置腹地教你怎么样做老师,与你分享他在教育中的困惑和所得,这样的书,怎能不吸引人呢?

  读到“你一定能写好”给了我一些想法: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是常常注意鼓励孩子,让学生自信起来大胆说大胆地写,但是在对一个孩子无数次鼓励 没有效果之后,我们的耐心好像瞬间消失了。这是一种失望出来的体现,随之就会出现一些无意识说的伤害学生的语言,比如说“你上课到底有没有听?”“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这样的话有时是随口说出,确不知对孩子有无形的伤害,前面所做的也就功亏一篑了,所以这鼓励的话还是要持之以恒地说,孩子们是有感情的`,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你对他们的真诚他们总有一天会领悟,等待花开的,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做一个会“说话”的老师,读后感《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读“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我想到了发生在班级的事情:那是20xx年的12月,记得那天是进行了古诗文诵读大赛和早操的比赛,比赛结束完,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跟孩子们已经说好了,只要努力了,就好!

  当时我是5年级古诗背诵的评委,六个年级的比赛是一起进行的,我从五年级下来的时候就看见董晨阳在班级哭,见我下来,大家都围着我,七嘴八舌的说起来,听了好半天才知道,原来是背诵古诗的时候董晨阳《劝学》没有背出来,大家都指责他,所以孩子就哭了。我把孩子叫到跟前,其实我也是非常诧异的,昨天在我这里过关的时候背的好好的,怎么到比赛的时候就背不出了呢,我想大概是紧张了吧。

  “怎么了?”

  “老师,我劝学没有背出来”,眼睛里眼泪还在流

  “今天早上不是告诉我只有《小儿垂钓》背诵不出来吗?”

  “是的,可是老师叫我的背诵的时候我就什么都忘记了。”

  ……

  “你努力了吗?昨天回去背了吗?”

  “恩,我背的”

  “那就好,只要你努力了,老师和同学都不会怪你的,以后我们要提前做准备,下次的比赛我们有把握了”

  “盛老师,谢谢你原谅我……我以为你也会怪我”

  孩子的眼中又流出了眼泪

  我抹去孩子的泪水

  我们教师,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如果多些谅解、宽容,而不是一味发火指责的话,孩子们得到的也许会更多,我们常常会误解孩子,这样的误解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呀,一个不分青红皂白的老师教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个蛮不讲理的,教育中多一些宽容、理解,孩子和我们就更进一点,我想这次的比赛对董晨阳会是一次很好的体验,对我,同样是。

  如果作为教师没有给孩子宽容和理解,孩子们看在眼中记在心中,那么这个班级里就是个没有气度的孩子,教知识的同时,教师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教做人吗?

  读吴老师的“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让我感触颇深,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叶子,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的都是特别的花朵,也许这个孩子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也许那个孩子没有百合的清新脱俗,也许他们没有郁金香的乖巧内敛,但是我们教师一定要知道,他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的芳香自有他的特别之处。也许他现在没有完全开放,他还是小花蕾也许只要你细细的闻,慢慢的品,等待他展开花瓣,那时,肯定是芳香扑鼻,香艳满园。

  只是,我们要慢慢等,多一些耐心。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5

  知道这本书,是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一位教师推荐的。当坐在阳光底下,手捧绿茶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感觉自己又像是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再一次过滤掉了在我人生中已成为习惯的一些陋习,向人格的高峰又攀登了一步。虽然其中的道理早已明白,但当他用自己的亲身实例深入简出的阐述时,在我内心激起的不再是涟漪,早已是狂风巨浪,任凭在脑海里翻滚,撞击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这本书的作者是吴非,原名王栋生,这本书是他在临近退休之际,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种种教训和思考而得来的`,主要是想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提供前车之鉴,让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所以这本书是王老师的肺腑之言,更是其教育教学智慧的结晶。我先前没有读过他的书,对他也丝毫不了解,然而,通读整本书下来,不禁觉得他是一个“硬汉子”,是教师界的“魏征”,敢于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敢于将大家心知肚明却又难以启齿的话一针见血的揭示给众人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对于教育界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敢于充当出头鸟,决不妥协。始终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例如当他参加“网络作文教学”跨省交流会的时候,他觉得没有得到学生的允许而随意看学生的作文是不好的,因此当他发言的时候,他并没有随大流,没有恭维,而是当着那么多教师和朋友的面,责问这种做法的种种不妥之处。当电视台觉得他逝去的学生有新闻效应而采访他时,他愤怒至极,说了句“他们睡着了,不要用你们的爪子去碰他们”。虽然言辞犀利,但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逝去学生那种不渝的爱惜之情。有时,又觉得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觉得当着学生的面哭泣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相反这是真性情的流露;他善良、耿直,时刻以一颗慈悲之心善待周围的人和事。当他所带的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辩论“市容队没收小贩物品是否合理时,作为辅导教师,他却舍弃充当正方的自己的学生,全心帮助充当反方的高二学生,目的只是想让学生们学会为弱势群体呼喊,捍卫正义。总之,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王老师为了理想而孜孜不求,读出了他胸襟开阔且诲人不倦等等。这些优良的品质值得我反复回味,终身学习。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2-26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09-03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1-21

[热门]《致青年教师》读后感07-08

致青年教师教师读后感04-02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03-30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05-29

(优秀)《致青年教师》读后感7篇12-26

《致良知》读后感03-24

致良知读后感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