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时间:2024-06-07 11:08: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集合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集合15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合上书,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述说着一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作者写了一支氏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来与去。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书中主要出现了两位萨满,他们有同样神奇的功力。比如神奇的预知能力,每当氏族中有人去世,萨满总是第一个知道的。还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当氏族中或别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会请萨满去跳神。萨满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会离那个人而去。但是神总要带走一条生命,一条生命留下了,另一条生命就要替他走。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时,代她走的是一只驯鹿仔。妮浩就没这么幸运了,每当她跳神救回一条命时,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用自己的.亲骨肉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选择去跳神。萨满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也许在他们眼中,众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温克人崇敬火神,无论去哪里都带着火种。他们不能往火中吐痰,洒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净的东西。当鄂温克人打到熊或堪达罕的时候,萨满就要祭玛鲁神。还有“白那查”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山神的树,就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下跪磕头祈求山神保佑。从山神旁边经过,不能大吵大嚷。鄂温克人崇敬各种各样的神,但这些神归根结底是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正是这信仰才让鄂温克人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

  命运,在书中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比如达西死后,玛利亚就怀孕了,或者妮浩给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结果他们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样脆弱,而且死亡也与相同的植物有关,又或是主人公的爱情,始于熊,终于熊……读着读着,会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该走的路,就离开了。一个人的故事结束时,总会想如果他的命运不是这样,故事又该如何发展。但命运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该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偿一命,这些情节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总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还有许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发现,也不被打扰,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就像这世世代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奔腾的河水带走了时间,冲刷了历史的印记,带不走的,是坚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让我一直从九月读到十月,又到十一月。小说精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它采用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自述,描写了二十世纪时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这些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命,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他们随驯鹿逐食而搬迁、游猎,记录了民族中神秘的部落文化和与大自然及其他人群的生命抗争。在生命的不断更替中、在时光无尽的流逝里,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

  这部书记录了近百年的历史,是鄂温克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同时,在作者的描述里,这部生硬的历史片又充满了众多的挚爱:有父母制造的风声、有我和两任丈夫的爱情、有众多子女们的爱情、有两个萨满对部落众人博爱、有朋友间的厚爱、有……,这些鲜活的生命,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同时,民族部落的特殊性:乌力楞、萨满、驯鹿、跳神、岩画、木库莲、狩猎、蹲仓、树葬等等,为读者这个呈现出一幅幅从未感受过的画卷。整部作品共分四个部分,清晨、中午、黄昏、半个月亮,以此来寓意生命的意义,“我和雨和雪都是老朋友了”,等等,象征着对大自然流逝规律的墨守与遵循,作品中众多生命的生与死,也揭露出事物及自然的更替交换,“唯有自然是永恒”的道理。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一是我自己,一个女人生长的历程。二是我的家族中的角色。三是部落里有特征的人物。其中,对于两个萨满的描写,都栩栩如生,给人以血肉痛息之情。同时,随着外界人群与自然灾难的来临,部落中也发生了更多的故事,涌现出面对生死、面对痛楚、面对有无的抉择。从清晨到半个月亮,整个鄂温克民族正由兴盛走向消亡,从山林转向村镇。而他们,也正在接受着这种生死命运。最让人可悲的,带给这种文化消亡的力量,不是自然中的瘟疫、不是自然灾害、不是日本人和俄国人,不是国民军,而是某种要求转化为文明的力量。

  这种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林里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同时,整个部落也在沿续了相同的情形:进化、发展、衰落、消亡。如同小说的'四个主题:从早晨到半个月亮。可就在悲伤的同时,勇敢与勤劳的鄂温克人,又深怀着大爱,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柔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女人的男人,你一定要去读这部书,因为它如同一个曼妙的女子在对你轻声耳语;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男人的女人,这部书不可不读,因为里面有个女人在对你讲述一个个悲壮、感动的爱情故事。如果你不喜欢什么男人和女人,那么你不得不去读这部书,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面对世界和生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自从去年从董宇辉老师的直播间买回这本书,一年了,我才徐徐翻开,这一翻,我竟沉入其中,久久不能离开,泪水不自觉溢满了双眼,它带给我的震撼,带给我的惊叹和感动,我无法用自己匮乏的语言去形容,去描述。整部小说分成四个时段,清晨,正午,黄昏,尾声。以一个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自述阐述了这个游牧家族百年来的兴衰故事。故事充满了情节,文笔优美细腻到我每一句都想记下来!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看老了它们”。开篇第一句话我就感受到了沧桑,是一种醇厚的沉稳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了强烈的画面感。我相信在这之后她说讲述的故事一定让人内心充满力量和感动。事实告诉我,在我读完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在书中的语言感染力很强,在她的笔下山林,驯鹿,河流,石头仿佛都有了灵性,但却没有丝毫刻意的修辞。每一句话读起来都是那么自然且舒服。能沟通过“我”明澈的双眼和纯净的心灵去和自然对话,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对大自然有些满满的敬畏。

  这个鄂温克氏族深爱着那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林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是神赐予他们的礼物。

  在“我”漫长的一生中,迎来了许多人,也送走了许多人。许多人来时欢欢喜喜,走时悄无声息,甚至于那样突然,突然到我们没有预感也来不及道别。

  在这里我认识了我不曾见过的驯鹿和堪那翰,我知道了鄂温克人生活的希楞柱,以及不被人所知的萨满……我感叹生命的无奈,人情的温暖与薄凉,惋惜生命的脆弱,痛惜命运的不公……一个家族四代人,近百年的故事在我合上书的一刻“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

  我认为,之于读者最大的幸福就是遇到一本让自己“欲罢不能”、可于灵魂激烈碰撞并产生精神“多巴胺”的优秀作品,无疑,《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

  本书以一位自称为风与雪的老熟人、最后一届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用富有神奇宗教色彩、浪漫温情的”万物有灵论“,分上中下和尾声,即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四部分娓娓道出鄂温克部族的百年沧桑和几代人的爱恨情仇、生死传奇故事,作者用根植于生命骨血的敬畏”自然“属性,用通透灵动的精妙语言描绘出了一代代有血有肉、饱满纯粹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部落人物,以及整个部族一次次与命运殊死抗争的顽强生命力和最终没落的无奈现实。

  鄂温克,一个出现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百年部族,一个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以驯鹿为图腾、以萨满为信仰的游猎民族。

  鄂温克人,一群逐驯鹿而搬迁,生存于严酷大自然、住在乌力楞中希楞柱里的原始部族人,他们一直生活在受自然灾害、物资贫乏、猛兽、瘟疫的侵害,也受时代变革的侵犯,像日寇铁蹄、文革风云、森林破坏等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但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团结抗争精神。

  我们的语言在描述感觉方面总是苍白,因为喜欢,我不停把书转借亲朋好友;也因为喜欢,我总是舍不得快速看完,以至于接连看了两遍;同样因为喜欢,满腔的激荡难以言表,总是由她而联想到《狼图腾》和《穆斯林的葬礼》。

  如果说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图腾,那驯鹿就是鄂温克族的民族图腾,她们以驯鹿逐食而迁徙,以白色驯鹿为驮载玛鲁神的“玛鲁王”,驯鹿如同她们的孩子一样珍贵。

  如果说穆斯林是回族的.宗教信仰,那么萨满就是鄂温克族的神性信仰。《穆斯林的葬礼》和《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某种程度上有其相似之处,同样是茅盾文学获奖作品,同样是实力女选手,同样有被世俗所不能容忍的悲情爱情故事。

  记得当时喜马拉雅听《穆斯林的葬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心痛不已,对于穆斯林的信仰束缚使主人公们痛苦、纠结和无奈,只是更侧重于爱情故事是本书的魔力之一。

  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主人公母亲与父亲和伯父的爱情故事只是本书之河的一个分支。最吸引人还是萨满文化的神秘和神奇,读完全书你会有一种向往的魔力让你不断想了解更多,“万物有灵论”使得鄂温克人在与自然相处中平等又和谐,人与人、驯鹿与人、树与万物、风雨雷电都有各自的神,所以才会有一命换一命的萨满文化。

  其实仔细回味本书,各种不容易和苦难很容易让人崩溃,犹如我们读了《活着》,读了《平凡的世界》,总是会产生万般的不忍,万般的愤懑,强烈感受到“为什么人活得这么难、这么苦”。然而这本书通体读起来并没有让人有丝毫的怨对和苦痛,最多的是崇敬和温暖,不由感叹鄂温克人为什么可以对自然万物如何敬仰,对生命苦难全情接纳,把这一切都归为天神、雷神、树神等各万物之神和萨满的召唤。

  “接纳”是现如今灵性课程和自然法则的推崇生活方式,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炼来使人取消相较心,有接纳的力量来适应生活。

  然而书中鄂温克人却天生有接纳之力,像主人公的儿子安道尔、孙子安草儿和“隐秘”孙子西班,他们天生愚笨、痴憨和善良,主人公并不以为负担,而是称他们是驯鹿之子,是大森林的儿子。

  安道儿:“你把我打倒了,我能看云彩,这是好事。”“她爱撒谎,我把她放走,她会去害别的男人!就像一条狼,我知道它吃人还放走它就是有罪的!我要留着她,看着她,不让它吃人。”

  安草儿:他不明白投票是什么意思,只关心驯鹿被黄蜂蜇肿的眼睛,所以留在大森林中与我为伴。

  西班:爱啃树皮,只讲鄂温克语,造字和制作桦树皮工艺品。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5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董宇辉老师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把额尔古纳河的美,鄂温克族的美讲的活灵活现,忍不住还是买了一本。

  看完整本书,心里挺向往鄂温克族的生活,与驯鹿为伴,与自然为舞,过着至纯至真的生活。可惜现实的枷锁也只能让我在心里向往一下而已。

  整个故事是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独白开始:我是风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风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她从白天讲到黑夜,从年少讲到暮年,讲述是亲身经历的'故事,又像是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坦然。

  听完整个故事,会发现他们真的和自然融为一体,他们只是自然中的一份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对大自然的任何东西都满怀敬畏,和大自然平等相处。不像现在的人们,永远都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并不存在真正的人人平等。

  鄂温克人从未想过要征服大自然,桦树林是他们的皮肤,清溪流是他们的血液,驯鹿是他们的眼睛,大自然承载了他们全部,他们也把全部交给了大自然。如果孩子出生,会自然而然的以大自然中的植物为他们取名,如果族人去世,也会将其埋葬在风里。

  鄂温克人表达爱的方式是纯粹的。林克和其兄尼都萨满同时喜欢上了达玛拉,采用的却是以射箭比赛来决定,这要是放在现在肯定会被嗤之以鼻,难道不觉得这种没有弯弯绕绕的原始爱情是多么纯洁么?当娜杰什卡逃跑的时候,伊万并没有去追,而是说了一句”想走的人是追不回来的“,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奈,未尝不是一个大无私的表现呢?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却是鄂温克人的萨满,他们心怀大志,心怀万物,他们慈悲、宽容,对任何生命都满怀敬意。只要有人向他们求助,都会皆尽其所能去帮助别人,即使失去亲人,失去爱情。妮浩萨满每救一个人,救会失去一个孩子,但是她依然做了,”因为我是萨满啊“,这其中虽然夹带了无奈,但更多的是责任感、使命感。也许正是这种高贵的灵魂,纯真善良的心才能保护鄂温克人平安。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鄂温克人和外界的碰撞却日渐频繁,森林被砍伐,导致生活的区域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鄂温克人选择走出森林,到外面去生活,直至最后,只留下年逾九旬的女人以及智力始终如孩子的安草儿。

  书中谱写了大自然的美,也谱写了原始部落的纯,还书写了时代的殇。

  如果你没读这本书,建议你读一读。如果你读过这本书,建议你再读一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

  近期利用一周的时间读了两遍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深深的被其诗意的语言和深沉的人文关怀所打动。这部作品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生活变迁,以及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又不得不面对现代文明冲击的独特历史。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都如此独特,让我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之中。

  首先,小说展现了鄂温克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他们在森林中游牧狩猎,遵从自然的节奏生活,这种原始而淳朴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迟子建通过对季节变化、动物生态的细腻描绘,赋予了故事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逐驯鹿喜爱食物而搬迁,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的信仰——萨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萨满作为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不仅给予他们力量,也给予了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小说通过描述鄂温克族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时的矛盾与困惑。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失,作者对此表现出深深的惋惜,同时也寄寓着对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深度思考。

  再者,对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暗淡,尤其是主人公面对生活的坚韧不屈与对族群的深深眷恋,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总的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反思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于保护和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7

  如果你的生活中遇到遗憾、离开、死亡。它们让你久久不能释怀,你可以试着读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它的开篇就让你着迷“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然后手不释卷,读完深深呼出一口气,反复思索,斩断内心的纠缠。

  这本书初读起来的感觉像极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复杂的人物关系,古老的民族部落,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敬畏自然,人性坦白,不断上演的.死亡与新生……读到后来发现两本书都是描摹一个家族多代人的发展与落幕,静静地开始,热烈地发展,安静地结束。

  作者那像散文一样的行文风格,交待死亡没有铺垫和渲染,非常自然直白容易接受。其实正是如此啊,人生大半遭遇都是不期而遇,大多意外与晦暗的明天没有预兆和暗示,它说来就来了,赤裸裸摆在你面前,就是这样了,你看着办吧。能怎样?只好让心变得更加强大,一切压不垮你的终将成为你的铠甲!

  他们可能是鄂温克族也可能是鄂伦春族,也可能是任何一个被现代文明冲击走向消失的古老部落文明。他们的生活简单,就是解决温饱和繁衍后代。在书中他们的部落最小单位叫“乌力楞”,逐水草而居的移动房屋叫“希楞柱”(后来政府建的林中聚居区房屋叫木刻楞),仓库叫“靠老宝”,父亲叫“阿玛”,母亲叫“额尼”,信仰的神叫“玛鲁神”,神封的驯鹿首领叫“玛鲁王”,神选中的部族守护者叫“萨满”。

  他们敬畏自然,信仰神灵,也敬畏生命。严肃对待生死,成年人死后选择“风葬”,未成年死亡后尸体装进白口袋放到山体阳坡,上吊死亡和吊死的树一起火葬;生孩子要建专门的产房“亚塔珠”。风、水、树、星辰、月亮、太阳、驯鹿、白桦树、苔藓、蘑菇、露珠……自然界万物有灵;他们顺应自然而迁徙,默默守护生态平衡;他们传承千百年流传的火种,古老但青春活波。他们小心翼翼守护文明,却力不从心,时代洪流如贝尔茨河江水滔滔而下。

  正是因为有信仰和敬畏之心,他们没有律法、医院、冗杂的组织机构,只有酋长、忌讳、善良、萨满、柔软的内心和高度的自觉,彼此高度信任,生活井然有序,他们才配成为大自然的主人。所谓文明的现代人,难堪此任。

  在这个故事里死亡与新生交替上演。当讲述者“我”的弟媳妮浩成为萨满,每当她救活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孩子,连同腹中胎儿,她失去了四个自己的孩子,尽管心在泣血,但是萨满的使命使得她救人的心从未动摇。她失去的孩子也许化成了光、化成了鸟、化成了悬崖上的黑柳树,生命轮转,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书中说,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总有一些看起来跟你有关的人在你的记忆里不知所踪,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

  人生种种,皆是常态,向前走,时间才是最大的赢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口吻,自诉了原始游牧民族鄂温克族文明的兴衰(驯鹿民族)。

  文中的'“我”亲眼看到族人和民族文化慢慢消失,就像额尔古纳河的河水,流去了就再也寻不回来了。其中,现代城市的进程和汉族文化的侵蚀,也是每个少数民族命运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更替与变迁。

  书中内容时而点到即止,时而事事巨细,使我不忍卒读。唯一觉得可惜的是,作者迟子建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我看来,这是遗憾。不知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真的热爱一件事时,愿在其中当一个傻瓜,不去冥想,而我就如此,宁愿作者给我全部“不劳而获”的思考。

  鄂温克族人们生活在森林中,发生的那些或爱或恨,永远不会被大多数人知道事,似真似假,又有何妨。不禁想着,当放眼宇宙,万物微小,但愿你我都曾爱过脚下这片土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9

  借读了一本叫《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大概是由于迟子建女士在我们的心中的地位不够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那几本崭新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仍然保持着它的青春,我曾经问过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知道不知道迟子建这个人,他们一致的回答是不知道,没读过。果不其然,幸好我读了。它的内容、它的形制、它的文化、它的内涵、它的现实性,深深地打动了我。自那以后,我开始爱上了她的作品。所以,在我看来并不一定是那些一直在我们口口相传的人的作品才是不朽的作品,或是某些年代某些事件中的才是珍品,而这些当代人的作品也一样,只要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实、或是有着深刻的令人反思的、或是让你喜爱的作品并在你的传播下得到大家认可的',因此,不论是什么时代,是什么人的作品,即使是现在无名无姓的人的,都应成为“经典”。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但是有多少人了解这些民族的文化,试问一下,少数民族的同胞们,你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你们都不知道,或是仅仅是一点点皮毛,那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汉人呢。在试问一下,咱们汉人又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了解、不珍重自己的文化,它就已经相当于从世界上消失了,它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甚至是人民以及他们的思想。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

  本书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位年近90的鄂温克老妇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度过的一生,本书分为清晨、中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这四部分串联了一个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弯着腰坐在炉火边,从清晨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到日落黄昏,仿佛在私语,又仿佛将故事讲给风、讲给雨,讲给身边所有的物件,她浑浊且历经沧桑的眼神望向额尔古纳河,眼神中有想起爱人的温柔,有想起同族朋友的怀念,还有对漫漫历史长河和时代变迁的深深感慨和无奈。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折服于作者的语言艺术之美,时而恢弘磅礴,时而温柔细腻,我仿佛一次一次的置身其中,感受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无常,还有爱恨情仇,我恨没有在学生时代读到这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否则我的语文功底定是比现在高出多少倍了;

  在这之前,从小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环境的我是无法想象世代居住在大森林中的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也同样无法理解这个民族的人们对于神灵的虔诚,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追逐驯鹿食物和气候变化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与自然进行一次次的抗争,受尽暴雨严寒、猛兽、瘟疫带来的痛苦;生活本就艰难,他们失去过亲人骨肉,却顽强不屈,善良坚韧,一次次与命运和苦难抗争,她们承受了日寇剥削和现代文明的挤压,却依然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他们信奉萨满教,相信“玛鲁神”能让一切苦难和病痛消失,然而通书却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每每读到萨满巫师通过“跳神”起死回生的同时就有另一个生命代替陨落,我都不禁脊背发寒,尤其是妮浩为救人接连几次失去自己的孩子,我感动于她的善良,也震撼于萨满巫师的“神秘力量”!

  我想,作者肯定是亲身经历过这一件件一桩桩才能将每个人物刻画的如此栩栩如生,定是对生活和大自然充满敬畏与感恩才能将一个民族的信仰与文化描述的如此生动活泼;于我而言,唯有认真生活,善良真诚,保持初心,始终如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

  大兴安岭那片广袤的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人,才是最懂这个地方的。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女作家,她是多么的热爱这片白山黑水和这片古老的原始森林。饱含深情的描述在书写着这片神奇的地方和神秘的古老民族中发生的事。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一个古老而饱经沧桑的声音开启,叙述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变迁,人员更迭。刚读到这里时我眼前一直浮现的是坦泰尼克号开始时老年露丝缓缓的讲述的画面,也让我想起了大明宫词开场那缓缓的苍老的哀怨的旁白,“据你奶奶讲,我出生的时候,长安城阴雨连绵。一连数月的大雨将大明宫浸泡得仿佛失去了根基,甚至连人们的表情也因为多日未见阳光而日显苍凉伤感,按算命先生的理论,这一切主阴,预示着大唐企盼的将是一位公主的临世。”。一如既往的迟子建式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简单的文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神奇的效果,这就是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吧。对细节细致的描写,读着读着仿佛置身于森林中,河流旁……,好像作者描写的就是我身边的事,跟着他们一起打猎,一起驯鹿,一起迁移,一起看着萨满跳神,一起听那风声,那雷声,那雨雪闪电,那潺潺的流水声,那原始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有时候一段一段的文字忍不住就读出声来,好像渺小的我站在广袤的天地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特意查了下百度,“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正源,中俄界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境内。在《旧唐书》中称之为望建河,在《蒙古秘史》中称之为额尔古涅河,在《元史》中称之为也里古纳河,在《明史》中称之为阿鲁那么连,自清代开始称之为额尔古纳河。”

  河流,山川,驯鹿,堪达罕,乌力楞,希楞柱,靠老宝,日月,星光,一个个意象结合起来是那么的美妙,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风葬,把死去的孩子扔到向阳的山坡,弟弟林克和哥哥尼都萨满同时喜欢上了达玛拉,为了争夺她,相约射箭比赛,最后林克娶了达玛拉,也许是哥哥射箭的最后一刻让着弟弟,也许是宿命让他射偏了,可他的内心依旧深爱着她,在弟弟死后他为她用蓝的白的羽毛做了一件裙子,她也非常喜欢,由于部族的禁忌,最终没有在一起,令人唏嘘。

  清晨和正午虽然也描写了一些人的死亡,但节奏是明快的,轻松的,从黄昏开始渐渐令人压抑,死亡的气息愈发浓烈,妮浩每每跳神救一个人性命时,必将带走一个自己的孩子。一命换一命的宿命,笼罩着这个坚韧的氏族。

  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一天时间里,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老婆用它九十岁的苍老声音讲述了这个民族的百年命运从开始到被现代文明归化,对应这她从小时候到结婚生子到老年的这一辈子,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寓意也很更加深刻。

  “如果把我们生活着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么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织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的山峦构成的。那些山属于大兴安岭山脉。”

  读完最后一行文字,心中充满了苍凉的无力感,从原始的自由自在的捕猎迁移生活到定居,自由自在在林间跳跃奔跑的鹿被圈起来,最终森林被伐木工人的一个烟头毁灭,这个古老的鄂温克族的起起伏伏正如原始森林一般由宁静安逸变得吵吵闹闹。

  原住居民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该何去何从,在保护和发展间如何平衡,如何保护这些原始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这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思考和问题。有时间多去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吧,看看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就会永远的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就像迟子建说的那样,“我愿意用我的手去触摸生活,用我的脚,脚踏实地把我作品涉及到的地方,能走到的尽量走到,像写《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等,我都是要去实地看一下。这时你再驾驭题材的时候,这种不适感会消失,会越来越跟它水乳交融。”

  总之,这是一段美好的阅读体验,干净的文字,如汩汩的清泉,缓缓流入心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

  起初,听说因为董宇辉的推荐让这本书大卖,我感到很好奇,这本书有这么好看吗,于是就下单了一本。

  在我上篇读书笔记里,我说自己最近感觉很烦躁,而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给我烦躁的心灵带来了一阵安宁。我不得不感叹,这本书的作者——迟子建,她的文字真的很有灵性,给人一种平静、自然又很有力量的感觉。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这是书的开头,从一位酋长女人的口中,向我们娓娓道来整个故事——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人过着群居狩猎的生活,他们住在“希楞柱”里,有着最忠实的伙伴——驯鹿。他们信奉自然界里的神,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萨满”,负责跳神做法。他们说着自己的语言,只会偶尔与外界交换物资,过着简单而又朴实的生活。但是,后来日军进山,部族的男人们被迫下山训练。战争结束后,政府又给他们安排了乡镇安置点,许多人选择了下山。在原始与现代的交织中,几代鄂温克人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无奈。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很受触动,原来在离我们不远的一片土地上,竟然生活着这么一个部族。他们热爱自然,也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可是他们的内心是那么的丰盈。正是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得以保留最原始的智慧。

  书中伊万曾说“人只要不贪财,就不会有灾难。”鄂温克人虽然生活在山中,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向山林过度索取,不会滥砍滥伐,甚至在火灾频发的春季,还会选择嚼口烟从而避免火灾。他们还有着纯粹的爱情观,并不像封建原始社会那样,鄂温克人也是一夫一妻制。尼都萨满曾在婚礼上说:“男人的爱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要感到寒冷,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强壮。”

  书中的“我”,并没有留下名字,但是她在几十年间,经历了身边几代人的离去,又让整部小说带有淡淡的伤感。“每个人的出生都大同小异,但是死法却大有不同。”面对死亡,每个人都会感到无力。尤其生活在山林之中,大自然的.力量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盏油灯,似乎一阵风吹来,就会悄无声息地熄灭。可是正是这种生命的脆弱,更加凸显了鄂温克人的坚韧,他们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绝望中寻找重生。

  书的最后,只剩下“我”和安草儿选择留在山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个落后的部族注定迎来衰亡。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文明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社会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我们却逐渐远离了自然,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但是也不能忘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只有在现代文明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3

  额尔古纳河,我查看了一下地图,是中俄边境线,右岸是我们的祖国,左岸便是俄国。

  书中的鄂温克族的人们,随着驯鹿群沿着河流迁徙,他们喝着山间的泉水,吃着熊肉、灰鼠肉,穿着鹿皮衣,带着狍皮手套,他们的火种保存在桦皮筒中。他们繁衍着后代,热情而又离奇的生存着。

  读书的时候,我拥有了另一双眼睛,以及另一个感受世界的大脑,将这个鄂温克族女人的生活重新活过。

  我仿佛看见了他们希楞柱缝隙里的星空,看到了山间的百合和结婚时他们佩戴的野花。我仿佛听见冬季林间呼呼的风声以及他们在深夜制造的风声。

  我仿佛和女主并肩站在一起在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中等着拉吉达回家。我仿佛看到瓦罗加的长发,和他读诗时的迷人模样。也仿佛看到伊万抗日的英勇。

  我好像看到了达玛拉穿着尼都萨满做的惊艳羽毛裙,跳了一天的舞。我好像看到马伊堪迷人的眼眸及绝世的容颜。

  我感受到了另一个新奇的世界,我想去摸一摸驯鹿的皮毛,喂它们吃盐。我想骑在驯鹿的'背上,走遍额尔古纳河的山涧。我想晒着肉干,吃着柳蒿,我想像着自己变成了一个鄂温克族的女人,勇敢、健壮、美丽又善良。

  但他们的民族终究还是走向了现代文明,历史的河流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人,裹挟着河流中的砾石及金石汹涌的前进。

  当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出现使鹿民族鄂温克族的时候,当鄂伦春小伙转赠狍皮帽的时候,当达斡尔族重新训鹰的时候,当爱吃鱼的赫哲族穿着鱼皮衣的时候,这些英勇的民族带着他们的民族特色惊艳了世人!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4

  说实话,我最怕写书评或读后感之类的文字。好好的一本书,一百个人读或会有一百种感受。每个人在读的过程中都有结合自身经历的感悟,无论你的读后感写得多好,说到底不过是一己之感,恐失偏颇。但看到好东西,总想与人分享,也是人之共性。所以很愿意把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推荐给朋友们。

  这便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文字清新,如诗如诉。看似平淡的叙述,娓娓中夹杂着挚爱,平静中潜伏着激情。并无曲折复杂的情节设计,但一个弱小民族的一支小小部落,其百年风雨“未成曲调先有情”。作家笔下的森林、驯鹿、风雪、河流乃至日月星辰,无不充满灵性,读之如神游白山黑水之间而忘一身所在。游猎在森林中的鄂温克人,他们简单却快乐自足的生活方式、朴素却浓烈直率的爱恨情仇、原始却真挚坚定的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是如此撼人心魄。每每合上书的时刻,都感觉身边的一切仿佛那么不真实。我们的所谓现代文明,或许是技术与物质生产的进步,但谁敢说不是距离我们的内心,距离人性中最初的'真实,渐行渐远呢?

  迟子建是个多产作家,很难说这本书就是她的巅峰之作。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她写这本书,无法在青岛海洋大学的家中进行,而是在故乡(漠河)的大兴安岭山间小屋里完成的。面对着山林、月亮,呼吸着额尔古纳河谷上吹来的风,作家仿佛获得了无穷的创作源泉。为写这本书,她曾经用三个月的时间呆在哈尔滨的图书馆里阅读鄂温克人史料,仅笔记就做了9万余字。我说这些,倒不是赞扬作家的勤奋,而是我相信她浸淫在历史与乡情中,已在精神中与她创作的人物合为一体,再凭借如花妙笔,传递给我们的必然是触及心灵深处的悸动。我无意也无法对本书所涉及的“民族史诗”探幽发微,只想在此说明,看惯了现代都市中的繁华表象,《右岸》犹如从山林深处不期而至的清风,拂开一角久蒙的心尘,使我们有机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完稿之日,也是作家迟子建深爱的爱人车祸去世三周年之日。写《右岸》的时候,作家的方桌上摆着一台电脑,还有她爱人生前最喜爱的一盆花。完稿那天晚上,她“在姐姐和弟弟的陪同下来到十字路口,遥遥地静穆地祭奠着爱人。被焚烧的纸钱在暗夜中发出跳跃的火光,就像我那一刻颤抖的心”。20xx年,迟子建在爱人意外离去后,曾怀着极大哀痛写就后来多次获奖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小说的第一句,女主人公说:“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迟子建曾坦言:“这篇小说(《夜晚》)写了我想写的,对爱人的哀思也渗透了进去。”我感觉,《右岸》依然渗透着这种“哀思”。经历过生活的变故与情感的伤痛,迟子建说:故乡,是上天送给我的爱人。乡情、爱情、亲情,纠变成一种特有的淡淡苍凉,犹如额尔古纳河的晨雾一样笼罩着《右岸》,塑就了《右岸》浑然一体的悲悯风格。尤其是书中涉及多处生离死别的描述,笔调愈是平淡,愈是透人腑肺,每每令人掩卷,热泪长流。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

  用作者“我”的自述,“我”的第一段爱情是饥饿为媒。

  因去寻找逃走的娜杰什卡、吉兰特而意外迷路,在躲避黑熊追踪中跑进一片丛林,遇到一个悬在树杈上的靠老宝,靠老宝是鄂温克游猎民族搬迁时留下的“储存室”,不方便带走的食物和用品存放在两米高的树杈上,方便需要时回来取,也方便路过需要的猎民补给。

  此时的我裸着上半身(因为姑姑曾告诉我她遇到熊攻击时露出乳房,熊就不会攻击自己。我用这一招躲过了黑熊的第一次攻击,却也因此落下了自己的上衣。)正巧撞见来取东西的拉吉达,狂乱中晕倒在他的怀抱里。

  热血帅小伙拉吉达接住了半裸的.个姑娘,也决定要接住她的人生。这就是“我”与第一任丈夫拉吉达的爱情。

  “我把头埋进拉吉达的怀里,告诉他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么温暖过。拉吉达对我说,他会让这种温暖永远伴随我。他亲吻着我的乳房,称他们一个是他的太阳,一个是他的月亮,他们会给他带来永远的光明。”

  美好的爱情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营造爱、体验爱、沐浴爱。直到有一天,拉吉达外出寻找丢失的驯鹿时,因为太累在马背上睡着,在睡梦中被冻死了。我体验了母亲失去父亲那般的痛苦。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21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03-01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2-05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02-28

(精)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6-07

关于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通用09-25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篇01-11

《额尔古纳河左岸》读后感01-15

小学生写景作文:春风又绿河阳岸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