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

时间:2024-06-07 13:29: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断舍离》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断舍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1

  我记得那年,每次考试,班主任总是有以下几点建议:

  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应对,不要有心理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发挥出最好的竞技水平。

  一直记住这段,特别是“轻装上阵”这个词铭刻于心,所以每次面对生活的考验,只要以轻松平和的形态来处理,卸下心头的重担,身心轻盈,一切难题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断舍离”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包含着人生的道理,是一种以轻松、不可思议的心态整理安排。

  我们知道环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坏人,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态,甚至干扰他人的情绪,导致恶性循环。

  所以,第一步,切断。切断贪婪,断绝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变窄,只有“收藏、精选”才能通过“关卡”。当身边只有你喜欢的东西时,心情会越来越快乐。

  第二步是舍。丢掉浪费,舍弃贪婪。你不再需要的东西扔掉它,卖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没有意义,只会增加环境的混乱,恶化心情。

  前两步是一个良性循环。通过对物品的收集和处理,不断地用必要的、合适的、舒适的物品来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适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终达到生活环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谐状态。然后一个新的世界将会出现。

  英子女士把“断舍离”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极端的是“离”——摆脱执念,认识自己,爱上自己,成为一个自由、清新、快乐的自我。身处一个舒适的空间最终会让你快乐。整个人散发出积极的.能量,感染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一起过上积极的生活。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贤人那里学到“断舍离”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里,柳三变的“忍把浮名换作浅吟低唱”,是悲愤和看透名利之后的决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是通透练达彻悟人生之后的断舍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互相推搡,互相欺骗,这就是所谓的“奋斗”,但最终,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留下孤独。甚至有年轻人突然死于过度工作,还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宝贵的健康。

  是时候理清你的思绪和欲望,放慢脚步,“轻松上阵”,告别过去的贪婪、愤怒和偏执。要知道,只有带着爱和感激,你才能到达通往天堂的霓虹灯。慢慢来,不要错过你生命中那些美丽可爱的人。

《断舍离》读后感2

  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而且曾经我对这一特点非常自豪。我有一个抱了十几年的布娃娃,有小学时在学校图书馆借的书,有三年级时收到的贺卡,有中学阶段所有的教材、辅导书、作业本……我不允许任何人翻动我的东西,更别说扔了,我觉得那是我生活过的痕迹,是我成长的全部证明,没有了这些东西,我的那些年就都没有了,等我老了我会每天翻看回忆。然后,我经历了一些想要忘却的事情,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扔掉了有关的所有东西,可是我依然忘不掉。面对家里满箱满柜的东西,我开始怀疑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可我还是舍不得扔掉。再后来,我有了孩子,小家伙天生来具有搅乱世界的本领。我混乱和整理的无限循环,终于开始意识到,家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是没有用的太多了。是的,我有这些东西,可是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我连看都不愿意看他们一眼,别说是满怀深情的翻阅、回忆了。生活是一路飞奔向前的,我连眼下的生活都应接不暇,哪有时间整天活在过去呢。对我而言,再多的整理收纳都不如一个动作,就是扔。

  《断舍离》就是一本讲扔东西的书,为什么扔,如何扔,扔的思考过程,扔的具体行动步骤。刚看到书名觉得好高大上啊,不明觉厉呀,看完整本之后突然意识到它只是在说扔东西。一边看就会有抑制不住的想要扔东西的`冲动,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三次抑制不住,放下书,开始扔东西,扔完之后心情特别舒畅,拿起书继续看。我现在已经开始大清整行动了,这真是本神奇的书,立刻就可以看到效果。(Ps: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只是扔东西这么个小事,居然写出将近两百页的一本书,丰富的联想、说服的能力真的让人叹服)

《断舍离》读后感3

  喜欢买买买的我,经常为房间里充斥的物品发愁,尤其是搬家的时候,面对那大堆的行李,真心累!

  然而在生活中,我总是会控制不住的买很多东西,有用了一年还没用完的面膜、有还能用两年的洗发水、三瓶没用完的爽肤水还有一瓶未开封的、可以用一年的面巾纸、四瓶都只用了一点点的精油……明明已经用不完,心里却还是觉得不够。

  看了《断舍离》后才知道,我是喜欢忧虑未来型的人,这类型的人特点是喜欢过分囤积日用品。就比如我:去年无意识的买了7瓶洗发水,每次有优惠就买,总觉得不买就亏了,虽然是自己很喜欢的洗发水,但一想到一瓶都要用4个月就忧伤。还有夏天买的暖宝宝,用了一整个冬天才用完。因为买2送1囤了近100片面膜。每次用这些物品都觉得心很累,没有一点放松的感觉。

  现在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只囤1-3个月的量,如果一样东西能用1-2个月,就用的差不多再买。避免不良囤货。书上说:不良囤货=负债。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要总忧虑以后的日子,要相信在你真正需要的时候,你总能想到方法。

  《断舍离》的第一步是:“断”。第一,不因为优惠打折,囤积很多物品,控制物品的`量。第二,充分了解自己,知道哪些东西,买了自己一定会用,哪些东西,买了自己绝对不会用。哪些东西适合自己,哪些东西只是因为便宜,并不适合自己。只有所买之物,都是我之欢喜,都能物尽其用,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物品。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分析自己,在买东西前深思熟虑,让买的每一样物品都能有它的价值。

  “舍”也是一个比较难的步骤。“还能用,扔了怪可惜的”、“万一哪天还用的上呢”、“花了好多钱买的”……在想舍的时候,这些想法总是冒出来,让你“舍”不掉。

  首先,当你没有学会“断”的时候,你是做不到真正的“舍”。因为就算你舍了,你又会去买。只有学会了“断”,这个“舍”才有意义。

  其次,“舍”的原则是:我需不需要,而不是物品还能不能用。主语是自己,而非物品。物品只有我用才有价值,我不用再好的东西,也无用。

  然后,时间轴是“当下”。不要总觉得以后会用。特意检查了自己当下在用的物品,没有一件是以前不喜欢用,搁置很久,重新使用的物品。书上说“当下都不会用的物品,以后就更不会用了”。

  舍弃掉你当下不会用的物品,5次里,你只会有一次因为没东西用而烦恼,而留着这样东西,5次里,你会有4次因为这样东西而烦恼。

  断舍离,做到了“断”、“舍”,你才能真正的“离”。

  在选择物品上,也可以选择好的、有质的物品,这是一种自我肯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允许自己使用好的东西,宁可“少而有质”,也不要“多而廉价”。

  明白一样物品,处理起来特别复杂,所以在购买前会反复思考,同时也不轻易送朋友东西,因为朋友若不喜欢,处理起来也挺麻烦的,而且这么多年,好像朋友送的礼物,很少有在使用的,基本都当做纪念品收藏着。

  这是一本教我们给物品、给欲望做减法的书。用最少的物品,过最舒适简单的生活。

《断舍离》读后感4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曾经风靡一时。

  日本是个以会收纳为荣的国家,每个成年人都要必须学会多种收纳方式,特别是女性。这一点,从很多书籍和影视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妈妈们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节分门别类收拾整理,就连垃圾也要按类别分好整理。

  断舍离非常适合不太会收拾的人,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的确是这样,泛滥的物品,收拾起来耗损了我们大部分精力,让我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会觉得很累。学会了断舍离,就是学会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从最小的一个空间开始,如一个抽屉。然后从自己经常用的物品着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看看自己哪些东西是每天都用的,每周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几年偶尔用的物品。那些每年都难得用上一次的东西,就可以舍弃了。

  学会断舍离,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也会找到真正的自己。书中提到的故事:香织本来对生活感到茫然,连看电视也是不停地换台,后来毅然将四十英寸的电视舍弃掉,整个人从此豁然开朗。

  在本书中我学到了精髓。物品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物品服务,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断:购物时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须的物品。

  舍:收拾没用的破烂儿,卖掉、赠送物品,缩小喜好范围。

  离: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心情愉悅。

  书上说:物质过度的泛滥容易让人感到疲惫,从而感受不到快乐。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1、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2、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3、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

  4、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

  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物品,让生活变得简单轻松。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阳光。

《断舍离》读后感5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这是作者山下英子对于这本书的总结。在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仅凭“断、舍、离”三个字,我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丢弃自身不要的东西。心想:扔东西有什么难的呢?读完这本书,才真正理解“断舍离”这三个字的内涵。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一件产品也许由五个国家共同生产制造,我们有着越来越多的选择,拥有着父辈们想象不到的富饶生活,我们拥有很多,又好像未曾属于自身。回想一下,自身家中是不是有很多闲置不用的东西,是不是存在着经常性杂乱的地方?简单举个例子:我的书桌,经常堆积了各种各样的物品,有很多自身觉得会用到的东西,于是就堆在桌子上,而且经常找不到。单纯觉得是因为自身疏于收拾,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囤积了太多自身不需要的物品。就像书里形容的那样,“暂且收着吧”“总会用上的”“太浪费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控制着我们买了太多自身并不需要的物品,又舍弃不了自身已经拥有的,便陷入了焦虑、郁闷、自我厌弃的沼泽。

  “断舍离”的观念将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物质层面做减法,探求自身生活的本质,弄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就能辨别什么是自身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支笔,最本质的功能在于书写。然后问问自身,对于笔,我不能舍弃的功能是什么?——好用。然后,我就可以把不符合要求的笔做处理。减轻了精神负担的同时,也不必焦虑如何整理,因为拥有的仅仅是需要的,物质的数量下降带来了质量提升。

  精神层面做加法,追求美好,热爱生活。以自我轴进行取舍,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我们就能察觉到自身真正喜爱的'东西,提升自我肯定感,了解自身,面对自身。以时间轴进行取舍,立足当下。当下,就是现在这一刻。时间真正的宝贵之处,在于时间之外的一点:当下。当意识徘徊在过去和未来,属于现在的当下就成为了空洞。最后,人·事·物构建的体系,就成为了自我和外界的关联度,从而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断舍离保留的、获得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一定是经过时间的萃取之后,还依然存在于那里的坚定。是抛弃掉任何掩饰后和自身的坦诚以待,丢掉了所有外界的伪装和粉饰,然后让自身说出一句,我喜欢。

  于是突然顿悟,我们只是被外在的虚假,分散了注意,蒙蔽了眼睛。断舍离,从简单的整理到人生哲学,是我们不断发现自身,挖掘自身,放松自身,享受生活的愉悦,享受精神的丰盈的过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断舍离》读后感6

  首先要了解断舍离的深刻含义。断,即断绝想要进入自身生活的不需要的东西;舍,即舍弃身边泛滥的破烂儿。不断地重复断和舍,最终达到离的状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要做到断舍离,自身需要深刻的意识到,物品的存在仅仅是为自身服务的,对于人来说,任何物品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它们都只是在自身生命的某一段时间里陪伴自身的东西,自身不可能因为存积或爱护了它们多久,在自身死后就能带走它和它永远在一起。因此不喜欢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它本身还能用就让它陪在自身身边。

  当我很快的开始实行断舍离时(其实做到断舍离是相当快就能进入状态的),自身最大的感受有几点:

  1.活在当下。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专注于自身手上的事情,对正在做的事情更加认真、上心。因为想着的就是赶紧做完这件事,然后放下它。真正的活在当下。

  2.生活的精致感。更加喜欢自身现在所处的环境,在意识到和自身打交道的东西都是自身精挑细选留下的的时候,生活的精致感油然而生。

  3.迎接挑战,接纳新事物的能力。看待物品,事情,甚至知识的眼光也再跟着变化。以前老想着以后要做什么,学什么,却因为眼下的堆积的事情太多,无法轻松地开始。

  4.淡然对待不能拥有的东西。对于进入自身生活的物品的选择更加慎重。不能只因为它还不错,而不是因为自身真正需要它,喜欢它(可能没用,但至少自身看着就舒服),就要去拥有。你花在它上面地精力带给你的回报或许远远比不上你在维护你和它的关系上的付出。

  以上,"它"不只能指代身边的'物品,还包含过时友情,爱情。过去的情感或许美好,偶尔回忆也会让你醉心其中,但如果真正让你回到当初地状态,却很可能已变了味儿。

  当我写下这些的时候,意识到,写下的这些感受,也是一种应该被舍弃的东西。我写的知识博客,读书感受,很多时候都是希望能一劳永逸的记录下,曾经我意识到了某个深刻的道理,体会到了某个难以体会到的感受,但,任何知识与感受,都不可能因为你写下了它,你就能真正一直拥有它。如果不时时刻刻都去反思,去感受,而是依赖于"我写过这样的博客,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来麻痹自身,那这些博客对于当下的自身,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写总结博客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要舍去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的去了解它,总结提炼它,然后让它融解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博客的意义就在于,自身要时刻温故而知新,在已经总结的基础上再一次次总结,直到有一天,可以放心的删除它。

《断舍离》读后感7

  断舍离你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要常常自问,这件东西与我的关系还存不存在?问完后就是筛选物品的数量,这样就可以了。

  瑜伽里面修行哲学。有善行、舍行、离行得来的断舍离。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

  一个人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乐。

  要先让自己快活起来,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能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最棒的。

  但是你从哪里开始入手呢?其实是从住所,职场等近距离的环境开始,让自己变得快乐,先就让自己置身于快活的空间吧。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去和以往所有被浪费的一切能量和空间。

  收拾日常物品,作为断舍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开端。

  从家里的衣柜、抽屉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慢慢就连你与周围的人的关系都跟着改变。

  断舍离的更高目标和物品交朋友。从精挑细选开始。发挥物品的功效到极致。你知道用完。从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一个重大的突破点。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每天用五分钟,开始收拾整理,慢慢去践行!

《断舍离》读后感8

  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再完美的婚姻,夫妻双方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山下英子老师这本《最该断舍离的是丈夫?》则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去梳理一下夫妻间的关系。婚姻的开始都是你侬我侬的,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地鸡毛,从乍见之欢到相处不厌真的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书中作者揭露了夫妻关系相处的四个阶段。大家不妨可以去对应一下,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夫妻争吵往往都是鸡毛蒜皮小事引起的,比如谁的东西占地方多了,比如谁把刚弄好的房间弄乱了。妻子慢慢嫌弃丈夫以及丈夫的`东西,丈夫虽内心清楚却很难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夫妻慢慢地从对房间的杂乱无章视而不见到置之不理,再到说好收拾却一再拖延。

  在这个过程当中,夫妻双方的关系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由物及人,夫妻关系也变得紧张。书中说妻子应该有两大擅长,一是擅长烹饪一是擅长整理。但两者都很擅长的人太少了。

  夫妻的婚姻模式有本能型婚姻,即没什么感情也不离婚,就这么得过且过着。有情感型婚姻,算是过得幸福的了吧。最可悲的算是死缠烂打型婚姻,二人互相忍让,因为一些原因而不离婚,就互相忍耐着僵持着。

  书中说"散漫无序的居住空间,物品杂乱无章,是愤怒的积攒。死气沉沉的居住空间,物品堆积如山,是死心的累积。

  “断舍离,显得尤为必要。断舍离,不是一味地强调扔东西,而是想要从内心上改变一些关系。比如跟物品的关系,跟空间的关系。乃至跟丈夫的关系。想来恐怕没有哪一个丈夫愿意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里生活,对吧!

  夫妻关系中女性总是容易患得患失,担心不够,害怕失去。人们想要改变却又对改变感到不安。不安就是烦恼的根源。世界上没有多少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心中要知道世事无常,且能接受无常。能坦然地接受无常变化,就是成熟的开始了。针对那些没有感情却仍苟延残喘的婚姻,就是如此。大家不接受的不过是自己自尊受损,而非感情婚姻本身了。

  物品杂乱,物品过剩,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和物品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和物品都建立不好关系,何况活生生的人呢!想要重新建立与家人的交流,改善关系,从打造一个空间开始。用“断舍离”创造时间的间隔,语言的余地,交往的距离。无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都需要一定的间隙。

  断舍离,不是要真的抛弃掉什么人。

  断舍离,是对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断舍离,就是改变个人与物品间的关系。

  所以,如果感到焦虑烦闷,那就试试整理房间,整理衣橱,整理的过程就是一次心情断舍离的过程休整。

  愿看到这本书的每个人都可以活得自我又酣畅愉悦!

《断舍离》读后感9

  这个月我读完了《断舍离》这本书,发现书里面的核心思想比想象中论述得更透彻,并觉得十分实用。本人总结了这本书的几个核心要点,分享给大家。

  1. “断舍离”这三个字各自的核心重点

  断:可以理解为“节源”,意思为不要轻易地入手物品舍:可以理解为“开流”,意思为不要太顽固,放手自己不需要的事物离:通过一次次的“断”和“舍”脱离心中的执念,通过新陈代谢达到个人最舒适的状态。

  三者的关系为:断×舍=离

  2. 断舍离为什么适合现代人

  其实在20世纪之前,人类长时间处于严重物资不足的环境中,需要通过积累和节约物资来度过一个个寒冬,这才构造了我们不愿意断舍离的本性。但是我们现在身处于一个物质和信息极为丰富甚至过剩的时代,在当前的环境中,假如没有一个明确指出“如何与物质和信息打交道”的方向标,我们可能很快就会被物质和信息的洪流吞噬。所以针对现代人来说,了解怎么说服自己去做到断舍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3. 看待物品的态度

  想要做到断舍离,第一步就是改变自己看待物品的态度。当面对一样物品的时候,人们那总是习惯性地去思考物品的“有用性”,也就是这个物品是否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但有用性的前提其实是“需要性”,也就是当下的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个物品。

  此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短期内自己对眼前的这个物品没有需要,那么这个物品就可以断舍离掉,留下一片自由的空间来存放自己更需要的事物。而不是直接把认为有用的物品放在那里,等未来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去用,因为此时这个物品存放在那里就会占据自己的资源。

  4. 新陈代谢的魅力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状态下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之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也就是说,断舍离并不意味着只做减法不做加法,而是做了减法之后才能够高效地做到加法。在加法和减法之间做到中庸,才是一个人最恰当的状态。

  5. 人际关系的断舍离

  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我们的社会是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维持,这也导致人类的烦恼大部分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其实,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也就是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过度施压总跟随着关心和爱护一同出现,因此,越是亲密的家人或恋人越容易出现这种问题。此时保持恰当的距离是很好的'选择,越是亲密的关系,双方越要有意识地保持恰当的时间和空间的密度。

  6. 在高压下通过呼吸调整节奏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一件又一件的事物压得缓不过神来,此时的呼吸便是最简单也最高效的“断舍离”。高质量的“呼吸”首先需要“吐气”,也就是从吐出阻塞的气体开始呼吸。生理学上也讲,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呼气(吐息),能提高内脏系统的活动机能,会直接唤醒生存本能。一呼一吸,便是在一次次的加减法中见证更好的自己。

《断舍离》读后感10

  4月份我读了,人生哲学书籍《断舍离》,这本书主要讲了“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整理术,它起源于日本,并在短时间内风靡亚洲,成为近年来都市生活的全新概念。这一概念由山下英子提出,她出生在东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大学期间接触到瑜伽的行法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将这种心灵修行法延伸成一种生活整理术,发明出一套全新的行为方法:“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不取;舍=舍弃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创造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此书把“断舍离”分为生活篇、工作篇和心灵篇三部分,其中我对简单快乐生活这个章节有喜爱之处,本书讲“简单的生活是快乐的源头,能够为我们省去汲汲于外物的诸多烦恼,又能为我们打开解放身心的快乐之门。“简单生活”并不是要求你放弃理想、放弃追求、放弃工作,而是要学会抓住生活、工作中的本质和重心,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除掉世俗浮华的拖累。我们一天天长大,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心也变得不似从前那般单纯,本应简单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复杂,其实这些变化都源自于内心不断膨胀的欲望。生活本可以恢复简单,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要总是因为外在的影响,而使自己面临次又一次的痛苦抉择。定期地清空内心,如同剥竹笋一般,去除那一层层不必要的装饰和累赘,最后露出最为真实、宝贵的内心,这就是简单,它可以使人感受到宁静和快乐。”

  总之,读了这本书后,使自己心无杂念,去繁就简、回归自然、找到自己的原来,从新奋斗,实现自己的初心。

《断舍离》读后感11

  京剧名家周信芳的妻子裘丽琳是上海富家女,她告诫孩子:“人在最穷的时候绝对不能和穷人在一起,大家都那么穷,谁会帮你?”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她觉察到社会的不正常,极力把六个孩子中的五个送出了国。

  她的这句话很多人觉得难听,不舒服,但话糙理不糙,事实证明了裘丽琳是一个有远见的人。穷人为什么会穷?因为他们的思维是穷人的思维。想要摆脱现状,首先要改变就是穷人的思维方式。

  检视你的家里,是否有别人送的好餐具,你一直舍不得用,连包装都没有拆?审视你的.交往,你是否更喜欢和那些比你弱的人交朋友,一旦和比你职位高的人在一起,你就感到有压力或不舒服?

  舍不得用更好的东西,因为内心深处你认为自己配不上奢侈的、高品质的好东西。和成功的人在一起不舒服,因为你觉得配不上和这样的人交朋友。这就是穷人的思维。

  世界是势利的,当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没有人会真的爱你。世界是势利的,当你坚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东西,你一定会拥有更好的东西。

  人想要有所改变,就要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断舍离开始,努力去追求更好的自己,去配得上更好的东西吧。

《断舍离》读后感12

  很久之前,朋友就强烈推荐我看这本书。一开始我有些疑惑,她是想让我看淡生离死别吗?然而,我渐渐明白:“断舍离”并非我所想。

  何为“断舍离”?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断舍离不仅是一种整理术,还是一种让心灵减压,释放解脱的方式。《道德经》中有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在我看来,断舍离是不仅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控制不了物欲,总会购置一些根本用不上的物品,当积累的越来越多,又不舍得处理,怕浪费,他们就会陷入收纳的沼泽地,无法脱身。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这是书中提到的“物质轴”思维。倘如我们转变一下思维——从“需不需要”的角度出发,考虑当前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该物品,而不是从“能不能用”的角度来考虑物品本身的价值,这将会减少我们想拥有它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学会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才不会被困于物欲的海洋里。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购物平台的各种购物节屡见不鲜,比如618,双11,美食节等,商家抓住时机搞促销,总能攻破我们的心理防线,我们会下意识去打量物品的性价比,于是开始囤货。衣柜、餐柜和冰箱里……家里随处可见物品堆积,这样会给人压迫感和阻塞感,长此以往,会给人心理上的沉重感。因此,在购物前,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对于物质的需求,明确哪些是必需品,对购入物有明确定位。不喜欢运动的你,听了健身教练强调健身带来的好处,于是办了健身卡,感觉自己真的会去健身。不喜欢阅读的你,买了一箱书,感觉自己真的会看完。每次心血来潮的你,下载了许多学习APP,感觉自己会有质的飞跃。结果,不言而喻。一方面,浪费了金钱。另一方面,不能做到兼顾。这就好比一盘散沙,不吹也散。因此,我们要学会断舍离,学会放手和舍弃,不需要的东西定期清理,内心也能得到定期释放。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我们本可以是在干净的溪流潇洒畅游的香鱼,逐渐变成了水槽淤泥口边困顿窘迫的鲇鱼,想当香鱼还是鲇鱼,选择权掌握在我们手中。我有个朋友,她收藏了许多她觉得自己瘦下来就能穿的.衣服,可我看到更多的是其在犄角旮旯里落灰。同样,以前的我也不擅长断舍离。小时候的新年衣服压在衣柜箱底好多年,一直舍不得处理,每次整理时总会主观地为它们赋予某种特殊意义,因为是新年的时候爸爸妈妈买的衣服,便具有收藏意义,但它们占用了衣柜的大半空间,每次看到都会心生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暑假阅读完本书后,我下定决心脱离对衣服的执着,果断处理后腾出空间,心情瞬间变得舒畅了许多,大脑也清醒了许多。因此,我们要学会断舍离,脱离对不需要物品的执着,只有放手这些东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刘禹锡的陋室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有素琴,有金经,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物品可以改变生活,但人不能被物品左右。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宝贵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人、事、物上。因此,我们要学会断舍离,让生命保持一份简单,让心灵回归一份宁静。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书,一起学会断舍离吧!

《断舍离》读后感13

  《断舍离》的作者是日本知名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女士。山下英子女士一直致力于提倡以“断行,舍行,离行”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她提倡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断舍离”是源自瑜伽和佛学的哲学观念,与其它心灵鸡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想告诉我们:人生整理不在于贴标签式的整理本身,而在于静下心来检视自己的房间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余之物,鉴别出来后就要毫不犹豫的丢掉,由此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提倡的断舍离,就是一种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我从断舍离的概念、如何实现断舍离、以及断舍离的必要性和益处这三块内容进行简单讲述。

  断是指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书中提到了关于“断”的三个原则。一是购物时三思而后行,这一点相信对于广大女性朋友来说是比较难去做到的。二是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三是只添置必须的物品。

  舍是指舍弃多余的废物。书中提倡要舍弃没用的破烂儿,要把物品卖掉或者赠送给其他真正需要的人,同时要缩小自己喜好的范围。

  最后的离则是指要努力脱离对物品的执着。首先要脱离执念,然后了解自己,爱上自己,最后保持心情愉悦。

  “断舍离”的理念是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断舍是一种不断的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通过不断重复的断舍,最终达到离的一种状态。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手段。

  至于要如何去实现“断舍离”,书中提到要先从整理头脑开始,然后动手实践。如果家里到处都是“破烂儿”,就算把它收拾的再整齐,除了增加你的工作量和疲劳感,没有其他意义。所以我们要在在行为上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扔掉就行了,舍的秘诀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以当下为时间轴。在考虑物品是否该留下时考虑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思考方式不能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在考虑物品是否该留下的`时间点是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而是只对当下的自己适合且必要,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空间里。学会和物品成为好朋友,在买东西的时候反复琢磨功用,让物品物尽其用,并确保它把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总之,要严进宽出,选择当下和自己相称的东西。

  最后一块是关于断舍离的必要性和好处。书中提到一个“破烂”的概念,作者所说的破烂是指那些不用的东西,不喜欢但还在用的东西,以及那些充满回忆的东西。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的房间时,也等于是在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这些废物散发出的废气。换句话说,房间里满是破烂,就会释放出影响心情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陷入慢性中毒状态。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的负能量,停滞运、腐败运。以作者的观点,她认为长期处于无用之物的环境中,甚至会影响自己的运势。

  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用“断舍离”法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认知。她认为一个人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要想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自己。通过不断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的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同时“断舍离”能够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很多明明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可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也就是一种有可却无,无可却有的奇怪状态。

  说到底这些东西真的值得我们花那么多功夫、时间、金钱和劳力去收拾吗?所以,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当下应该出现在他需要的地方,只有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让那些不需要的物品流向那些真正需要他的地方。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但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尝试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者。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断舍离》读后感14

  今年阅读的最有意义的一本书就是《断舍离》,《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系统阐释断舍离理念的图书。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这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

  随着图书的畅销,"断舍离"成为时尚新词,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如今,"断舍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

  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不断地买新东西,怎么都停不了手,因为“万一没有……”、“总有一天会用到”;想把屋子收拾干净却迟迟不肯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费时间”;……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作者山下英子通过参透瑜伽“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

  断舍离所要倡导的正是这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它所标榜的是让你达到一种自在境界,不为外物所累,清心自在。有点禅宗的意思。

  断舍离需要你考虑两个重要的轴线,一个是时间轴一个是关系轴,在时间轴上我们必须关心现在而不是过去和未来,现在你需不需要才是重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在关系轴上要以我为中心而不是物,我需不需要,而不是这件东西好不好。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实践断舍离,人们将清空环境,清空杂念,过简单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适的人生。

《断舍离》读后感15

  前段时间都比较忙,最近终于可以闲下来看看自己想看的书了,一直就想看山本英子的《断舍离》,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断舍离的概念停留在了就是将需要断的、需要舍弃的东西做到断舍离。自从走进了这本书,我对“断舍离”有了新的定义,下面我将自己读后的体会一一道来。

  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身边的杂物是否是越堆越多,但所有东西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还好好的东西怎么舍弃;而且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买新东西,怎么都停不了手,某宝、超市、逛街等等都是我们制造舍不得和好可惜的来源。而且因为"万一有一天我需要用到"、"万一没有了怎么办";但特别多的是这样的想法,内心总是特别有计划说:“我明天要把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但是却迟迟不肯行动,种种迹象表明自己懒,我之前听过这样的一句话:“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个形容很贴切现代人的生活,同时也是我的生活写照。

  通过学习断舍离,我要重新审视自己和物品的关系,在这本书看到学到,我应该从关注物品转移到关注自己需不需要它,当我开始这样考虑的时候,我将会将我身边所有发的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成我需要、而且适合、舒服的东西。然后让我的生活换机变得更舒心、快乐、幸福,让我的心灵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为中心而去思考什么适合此时此刻的自己。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应该立刻淘汰,真正做到断舍离。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要开始我的实际行动了,我要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高子,哈哈!

  很喜欢文中所说的从“哲学”逐渐升华成“美学”。赞同改变人生的断舍离。

【《断舍离》读后感】相关文章:

断舍离议论文05-08

《断舍离》读后感03-22

断舍离读后感03-24

《断舍离》读书心得04-17

《断舍离》读后感优秀10-29

《断舍离》读后感【精】04-22

【热】《断舍离》读后感04-22

【推荐】《断舍离》读后感04-22

《断舍离》读后感【推荐】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