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设计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1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当我们使用一个产品时,有些用起来很顺手,有些用起来却常常会出错,甚至看到一件产品时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对家里的全自动洗衣机就是如此),不论这件产品是否是“最先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涉及到设计心理学探讨的范围了。
作者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中以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原则,提醒消费者购买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
设计心理学几乎在你接触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应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比如当我们看到剪刀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一把剪刀。但有时候我们到一家高档宾馆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进门,虽然大门看起来很高档大气。
一辆豪华大巴车司机面前有一百多个按钮,但对于司机来说并不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个设计符合了一一匹配原则。但当我们面对一台复印机上的那几个按钮时竟然一头雾水。
当我们用手机拨打了个号码,然后将听筒附在耳边,我们会听到“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已经拨出等待对方接听。如果没有几声“嘟~嘟~嘟”的声音我们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打出去了。这是应用了信息反馈的原则。
钥匙、U盘被设计成为只能有一种方式插进锁孔或USB接口,这正是设计者考虑到我们可能会犯错,并提前堵上了这种错误的可能性。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则。
……
这本书很有趣,我把它当作科学小品来读,在书中看作者跑遍世界各地寻找的各样设计。
对于这本书我用了略读的方式,粗粗地浏览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着读的.。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对于一个跟设计几乎毫不沾边的传道人读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用呢?除了构架讲章之外,设计跟我已经毫不沾边了。但它至少打开了我的思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维中的一个盲点。
如果非要问它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只能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几年前读过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其中有讲到一个原则:一个顽皮经常做恶作剧的小孩,大多是因为缺乏被关爱,他们搞怪的潜意识是引起注意。事实上这个观点不仅仅实用于小孩子,同样也适用于大人。这个观点在禾场上帮我了很大的忙。
这本书也不妨成为“消遣”的乐趣。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2
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可后来我发现越往后写的越有意思。
21世纪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工业设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化国际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从亦可称为中心想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涉及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的综合素质。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设计教育也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感觉”这个词,入“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而“知觉”这一词,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又或者红花、红衣、红车等的红色。所以感知觉不仅使人们感知客观规律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设计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澳大利亚著名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licciadi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设计师则是相反,你,你,你,然后是我。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是理性的、开放的。”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了解和发现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前提。因此对于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非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所以消费者心里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就开始讨论美学问题。柏拉图阐述了美是独立存在的观点。那么美是什么,什么才是美,这是人类一直是人类在探讨的问题,并逐步形成各种美学相关的学科,其中与设计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审美心理学。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有关于设计创作的独特方法,拓展出我们设计创作的思维,让我了解到什么才是好的设计,什么才是美的设计,什么设计让最大化的群众所接受,因此在设计这条道路上,我们还要为之做不懈的努力。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3
亲爱的爷爷
大年初一,新年快乐!也祝所有爷爷奶奶读书会的读者新年快乐!
最近看的一本书名叫《设计心理学》,出自唐纳德·A·诺曼之手,他是一名认知心理学家,也是认知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著作主要涉足心理学和计算机两大领域。因此《设计心理学》丛书更倾向从工业设计、人机交互的角度谈设计的心理。
年前回家之前读了《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其中谈到人为操作失误的原因绝大部分来自于设计师的错误,而非人为故意的操作。很多时候,人们追溯事故发生的原因总是很轻易地将其归结为“人的'失误”,似乎这样就找到了责任承担人,于是便高枕无忧;但是实际上往更深层次的原因思考,产品的设计本身是否存在漏洞?明知员工在枯燥无味地工作,工业产品的设计却仍需要员工维持远超普通水平的警醒程度,还要在故障发生时操作平时几乎不会用到的复杂事故防护启动装置。这是产品设计的漏洞,而非简单的“操作失误”。诺曼提到,工业事故的发生就好像一个多层漏斗,只有当每一层都有漏洞,事故才会发生;因此,产品的设计则应合理并尽量地避免漏洞。
回家后读的《设计心理学(3)》谈论的是情感化设计,个人认为情感化并不能凸显其设计基础,反而夹带了一种“情绪化”的表意。如果你评论一个人情绪化,你可能是在批评他不够理性;然而这本书却告诉你emotion却是合理的存在,情感化的设计甚至能促进产品的实用性。诺曼提出情感化设计应当遵从三个水平:
1.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2.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3.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当你去购物的时候,你可能更关注长得“好看”的商品;而这件商品如果不好用(没有实用性),以及用起来没有乐趣,你也不会选择。文中提到一个蛋糕粉的例子:厂家设计出一款混合好的面粉和鸡蛋的产品,帮助主妇们做蛋糕,却没有多少人买,原因是主妇们觉得从中无法获取做蛋糕的乐趣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外形所能带来的乐趣是否能延伸到行为水平,在于该产品是否能有效完成任务,是否有乐趣或其他重要的情感要素。反思水平则与意义相关,属于更高的水平。旅游地的纪念品常常没有设计感,只是单纯的建筑复制品,但是它带着人们对旅游地的一种怀恋和情感意义。
产品形态、产品操作、产品意义共同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产品设计三要素。互联网与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什么SaaS、PaaS,没有用心耕耘,最后总会沦为尘封的压箱底之作。新年期待并希望用心耕耘的人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用心,世人的生活也能越来越美好。
虔诚地过好这一年。
不是本命年的本命年心雨奶奶 敬上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4
首先,因为本书是第二版,即在第一版的内容上增订的内容,因此作者在此叙述了增订此版本的原因,同时也是我觉的,作为一位设计师应该牢记于心的一点:
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使我们了解到:成本和时间都非常关键,要注意竞争对手,以及在设计部门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成功的产品必须能够吸引客户,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客户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与产品使用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仅又稍许重合。最好的产品并非总能成功,出色的技术或许十年后才能被人们接受。了解产品,仅仅了解设计或技术是不够的,了解商业运作才是关键。
好的设计必须具备的两个特征:
可视性:指所设计的产品能不能让用户明白怎样操作是合理的,在什么位置及如何操作;
易通性:指所以设计的意图是什么?产品的预设是什么?所有不同的控制和装置起到什么作用。
关于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体验设计三者之间的定义:
工业设计:指一种专业的服务,为适应者和生产者双发的利益而创造和开发产品与系统的概念和规范,旨在优化功能、价值和外观;
交互设计:重点关注人与技术的互动。目标是增强人们理解可以做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已经发生什么。交互设计借鉴了心理学、设计、艺术和情感等基本原则来保证用户得到积极的、愉悦的体验;
体验设计:设计产品、流程,服务。以及事件和环境的实践,重点关注整体体验的质量和愉悦感。
在介绍了以上三种设计的定义之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一种设计方式——以人为本的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意味着充分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基础。这种理解往往主要通过观察。用户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也不清楚他们将要面临的困难。解决之道就是快速测试不同的概念。
可适应自适应运用的五种基本心理学感念: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和反馈。
示能:指一个物理对象与人之间的关系。示能是物品的特性与决定物品预设用途的主体能力之间的关系。
示能的符号提升功能叫做意符。
示能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与其他东西进行互动的可能性。一些示能是可感知的,其他则是不可见的。而意符指的是信号。
示能是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有些是可见的,另一些则不是;
预设的用途经常表现为意符,但经常表现的模棱两可;
意符是一种提示,特别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动,以及怎样操作。意符是可感知的,否则他们不起作用。
映射:表示两组要素之间的关系。
许多觉的“自然的”映射事实上只针对某个特定的文化:在一种文化里自然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并非如此。
当可见的操作,控制和显示契合自然映射时,设备就会容易使用。
反馈:沟通行动的结果,是控制论、信息论的著名感念。
反馈需要精心策划,需要以一种不显著的方式确认所有操作。反馈必须考虑优先权,以不经意的方式表现不重要的'信息,使用引人注目的方式呈现重要的信号。
感念模型:高度简化的说明,告诉你事物是如何工作的。
一个好的感念模型能使用户自己预测自己的行为结果。当没有一个好的感念模型时,用户就只能生搬硬套盲目操作;还有可能用户知道怎样操作,但无法理解为什么,预期的效果是什么,或者出现错误了还怎么办。
系统映像:提供给用户的适用信息组合。
当系统映像不想干或不合理时,用户就不会非常轻松的使用设备。如果其不完整或相互矛盾,还会惹麻烦。
良好的感念模型是产品易于理解、令人愉悦的关键:良好沟通是建立良好的感念模型的关键。
技术为设备提供更改功能使生活更加简单的同时,也使设备变的更难用难学,是人们的生活更加复杂。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5
摘录1:既然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规律,那就尽量多使用规律,利用分组和间隔创造规律。
有规律的内容能够让人更快速的学习并了解,降低了人们的认知和学习成本,但是却可能因为缺少趣味点而不一定能记住。从图形而言,人们会将看到的形状迅速与已知的几何图形配对,找出其中的规律掌握图形的信息。从内容而言,人们希望从内容的分组和间隔上找到一定的逻辑规律,根据这些逻辑更快速掌握和学习内容。以浏览信息为例,人们在浏览信息上消耗的精力都是恒定的,当我们在产品上的分组逻辑被用户所掌握,那么他们在浏览每一条信息时所消耗的精力就会减少,浏览信息的内容就会增加。图形上,以logo为例,当logo的内容既有规律又有趣味点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快速能被人们记住的好的logo。
摘录2:能把展示给用户的信息限制在4条固好,但也不必强求。可以用归类或分组的方法展示更多信息。每组展示不多于4条信息。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的分组,结合上一条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及记忆。比较典型的就是手机号码的分组。甚至身份证号的分组也并没有背离这一点。
想想我们报手机号码的通用语言:XXX-XXXX-XXXX,当然喽,也会有XXXX-XXXX-XXX
摘录3:注意,用户喜欢使用辅助的记忆手段,比如笔记、名单、日历、日程表,以减少对大脑记忆的依赖。
所以当我们需要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当我们需要用户去记忆某一内容的时候,是否有其他辅助的手段来帮助用户达到这一目的。
摘录4:尽量减轻记忆负担。许多用户界面设计规范和界面功能都历经多年改善,以缓解与记忆相关的问题。
再认比回忆容易得多,所以重要的内容依靠重复出现来缓解用户的记忆的负担。
摘录5:使用具象词或图标,它们更容易记忆。
这一点背后的`原因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反复出现,在广告传播、品牌推广等需要由点及面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都是利用了这一点。因为在我们的脑中只有具象的内容才能在个体间达成共识,只有建立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信息才会开始传播,每一次传播都是一次有效的信息重复,更加深了对这些具象内容的记忆。
摘录6:记忆并不可靠,斟酌筛选后采信。
这一点是传播的障碍之一,当我们需要信息准确传递的时候,我们需要有效手段来控制或减少人们使用记忆的次数,并甄别人们提供的记忆内容是否准确及真实。最常见的填写调查表就是一次受调者的信息向调查者流转的过程。用户反馈也是如此,所以不要轻信用户口中所说的需求,那未必是真实的。
摘录7:设计时,请考虑到遗忘的因素。不要指望用户能记住重要的信息,而应该在设计时提供此类信息或提供便捷的查找方式。
所以重要的信息不要让用户去记,我们须要从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录8:点击次数不是关键,关键是每次点击说所呈现的适量内容是用户想要的。渐进呈现的方法只在你了解用户每一步需要什么时才有效
摘录9:不同的负荷使用的脑力资源也不相同。从多到少依次是认知负荷,视觉负荷,行动负荷。如果增加几次点击可以减少认知或回忆内容,那么这样做就是值得的。
上面2条可以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平时经常纠结于点击的次数并不完全正确,可能只有当连续点击成为机械重复的行为而没有伴随相应的学习内容时,点击次数才成为一个标准,最典型的就是微信,当微信上的h5页面进入较深时,“返回”的边上会出现一个“关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了解用户的心理预期来安排内容,而点击次数并不是关键。
摘录10:人的旧脑总是希望让事情在掌控之中,所以不要让人感觉失去掌控。对立的观点,意料外的交互都是让人不悦的。
所以任何一个结果都要符合人们的预期,任何一个结果都是人们控制产生的。所以我们任何图形以及内容的信息传递上都需要斟酌,以求表达得准确到位,不会让人误解。锦上添花,意料之中。
摘录11:人们基于过去经验创建心智模型。心智模型因人而异。做用户调研和客户调研的一大原因就是帮你理解目标用户的心智模型。
所以充分了解我们的用户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构建出正确地心智模型来符合人们对每一步的心理预期。
摘录12:故事是人们处理信息最自然的形式。如果想让用户自然地得到因果关系,就编个故事吧。故事不仅是为了娱乐。无论你的内容多么枯燥,故事都能让它更易于理解,形象生动,便于记忆。
在教育用户时适当使用故事,所以每一个优秀的品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让用户记住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能做什么,让用户认同我们并帮助我们传播一个生动的故事。
摘录13:人们喜欢给事物分类。
所以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多使用分类来迎合人们。
摘录14:人们的潜意识会不断地扫视周围环境,看看是否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比如自己的名字以及食物、性、危险等信息。
勾人六事:危险、食物、性、移动、人脸和故事。
食物、性、危险都是旧脑不自觉会关心的内容,因为在原始时期只有对这几点能够清楚掌控才能保证生存,所以人们至今仍然留有当时的特性,所以在设计一些专题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内容来引起人们的兴趣。
摘录15:时常假设自己只能抓住用户7~10分钟的注意力。
所以在推送信息及设计banner的时候需要更加积极得传达信息,在设计UI的时候要注意人们对整个界面的印象以及第一眼注意到的内容。
摘录16:人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一脑多用,其实并不能。如果需要用户同时做多件事,就应该预料到他们可能会出许多错,你应该给出修正错误的途径。
摘录17:考虑清楚哪些是你想要呈现给用户的显著线索。把显著线索设计得足够明显。记住,人们可能只会关注显著线索。
在一个界面里一定是有主有次,因为人们无法同时去关注两件事。而主要的任务线需要足够明显,而我们常说的好的产品是要减功能而不是加功能更多时候只的是把次要的功能弱化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掉。
摘录18:离目标越近,人们就越有动力完成它,尤其是当成功近在眼前的时候。哪怕进展只是个假象,你也可能会有动力,人们喜欢参加回馈活动。在达成目标后,动力和购买力会骤减,这叫做回馈后重置现象,通常人们对再完成一项任务没什么耐心。在回馈达成时失去客户的风险最高。
摘录19:变动的奖励很有效。
抽奖活动比较符合这种形式。
摘录20:人们受多巴胺驱动而不断寻求信息。找到信息的过程越容易,用户就越投入其中。线索,比如短信声音提示,会驱动人们去寻求更多的信息。只给出少量的信息,并为用户提供寻求更多信息的途径,可以诱发用户去找寻更多信息。信息来得越不可预期,人们越容易沉溺于发掘信息。
摘录21:网站设计应便于浏览而不是细读
所以突出主要的标题,把详细内容弱化或折叠起来。
摘录22:共同做一件事会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比如贴吧的助攻。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签到人数到一定数量来引发一些奖励。
摘录23:人们在打电话时说谎最多,用纸笔时说谎最少。面对面、一对一地收集客户或用户反馈才是最准确的。
如果想让用户清晰地理解信息,就不要单纯依赖阅读这一种方式。
以上是一些关于产品调查的注意点。
摘录24:快乐、悲伤、蔑视、恐惧、厌恶、惊讶和愤怒这7种情感是普遍存在,尽量使用情感看起来比较真实的图片。找出能够感染目标用户的情感。
在设计banner时使用真实适当的情感来感染用户。情感化设计,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还有一些特殊的公益广告。(下图分别是减少一次性塑料袋扔向大海的活动海报和母亲节kv)
摘录25:除了展示真实数据外,还可以讲述故事,或直接用故事代替数据。
用故事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理解其中的数据。
摘录26:人天生喜欢惊喜。
所以时不时的来一个,哪怕这个惊喜微不足道,但足以照顾到人们的情绪。
摘录27:人喜欢忙碌的状态,所以如果一项工作需要人们等待,那么最好在等待的过程中带给他们一些乐趣。
所以想想loading的时候,以及load失败的时候给用户一些什么或许除了有趣的图形还有其他的内容可以。(下图:是个独特的404页面,当你进入这个404页面的时候,系统会有机器音提醒你进入了一个404页面,而页面内提供的图片其实是一个动画的链接,它会引领你进入一个个好玩的随机页面。)
上图:计算等待时间,让用户心里有预判。
摘录28:人们会快速判断什么不值得信任。因此,对于一个网站,用户会首先抵触它,然后再决定是否要信任它。要想通过最初的“信任抵触”(trustrejection)阶段,色彩、字体、布局、导航等设计元素至关重要。如果一个网站通过了最初的信任抵触阶段,那么网站内容和可信性便成为了用户是否信任它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对于用户来说一个陌生企业的网站,设计和内容同样重要。(图片是最好的沟通工具,个人见解)
摘录29:如果人们在做复杂困难的工作,那么你需要通过消除色彩、声音或运动等干扰因素来降低唤醒水平,除非这些因素与他们正在做的工作相关联。如果人们处在压力之下,他们不会注意到屏幕上的东西,而会倾向于一遍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即使并不奏效。好好研究一下哪些情况下可能存在压力。观察并访谈产品的使用者,判定压力等级,如果压力存在便重新进行设计。
摘录30:人们需要感受到一切尽在控制中,并且拥有更多的选择。人们并不总是选择最快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在决定目标用户将如何使用你的网站或产品来完成某项任务时,你要提供不止一种方法,哪怕其他方法的效率不高,但是这样人们可以有更多选择。
这同样是因为旧脑的作用,不要让用户不知道如果完成流程,同样也不要让交互出乎预期,这都是一种失控的表现让用户感到不安。不要预设用户会沿着产品本身设计的路线,要提供多条出口。下图是我6月初的时候,正在看邮件时弹出的,关闭按钮怎么不塞到右下角呢!?强制弹出+不好找的关闭按钮,非常糟糕的体验。
摘录31:人们很容易受他人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尤其在自身不确定的时候。如果想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使用证书、评分和评论。有关评分人和评论人的信息越多,评分或评论产生的影响力就越大。
所以当用户遇到自己无法判断的对象时,给他们足够的正面的参考内容非常有帮助,可以引导更多地用户朝着我们需要的方向进行。例如淘宝的买家秀,大众点评的推荐榜单,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增设评论机制,有利于购买行为。如下图,看到卖家图片很心动,看到真实产品的时候会迅速打消购买欲望,甚至于会拉黑这个店铺。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6
花一个多星期空余时间读完这本书书中内容并非想象中那么易于理解部分理论不适用于国内的设计环境童鞋们可能很难完全将这些优秀的设计理念,贯彻至手头的设计工作中但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很有必要读的好书从事视觉设计的童鞋也大可翻一翻,开阔下设计思路摘录书中部分启发性的理论 ——归罪习惯——人习惯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人在找失败原因时,拥有信息太少,有些信息或许还是错的,结果抱怨或嘉奖几乎脱离实际。人类思考和解释的本质——人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但人的解释建立在与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遇到奇怪或令人费解的事情时,人一旦找到某种解释,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感到满足。行动的结构——目标、对外部世界采取的行动、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动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后果。(行动本身包括:去做什么和检查这样做的结果。可称之为“执行”和“评估”)现实生活中,想要采取行动,还需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人类习惯对事物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针对事物作用方式,事件发生过程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概念模式,即心理模式。其有助于人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取决于知识结构,不论这些知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不论做什么事,人们都习惯建立心理模式,这就是为什么设计人员应该向用户提供正确的模式的原因,。设计人员若没有提供,用户就有可能自己编出一套不恰当的心理模式。人的行动包括七个阶段——确定目标;确定意图;明确行动内容;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状况;解释外部世界状况;评估行动结果。人并不总是思维慎密、讲究逻辑和道理的。目标通常不完善,或者模糊。采取的行动有时只是对外界事件做出的反应。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人才会为某种目标而行动。只有当事情非常重要时,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相结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须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条件(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减少了可选择的方案,降低了需要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量)记忆的类别——记忆任意性信息;记忆相关联的信息;通过理解进行记忆。
识记材料如果有意义,符合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对其进行理解、解释和整合。一些规则和限制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将那些表面上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限制因素——物理结构、语意、文化和逻辑,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中出现,足以用来明晰正确的操作方法有意识思维受到短时记忆的强烈制约,一次只能处理五六个信息条目。有意识记忆一次不可能储存15个毫无关联的条目,但若把这15个条目加以组织,形成某种结构,就可以进入有意识记忆中。人利用这种对信息进行重组的能力,借助理解和解释,克服了工作记忆容量小的问题,使储存在有意识记忆中的信息量激增。有时人会注意或担心很多事情,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有时人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情况出现明显异常时,人却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解释。如果遇到的新情况与过去的经历非常相似,人就会把原本罕见的事情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事。人对某件事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强迫性功能是一种外力限制因素,用户如果不执行某一项操作,就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很多好的设计都是在试制过程中逐步产生的:通过试用,发现设计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改进—— 这有点像在黑暗中爬山,也叫自然设计人能够感知自己的有意识思维和信念,但却无法感知到自己的下意识思维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会减弱,称为“选择性注意”。当人遇到问题时,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而把其他事情排除在注意力之外,这些其他事情可能是非常危险的,设计人员应当考虑到这种现象标准化实际上属于另一种类型的文化限制因素。例如,由于汽车的标准化,在你学会开一辆车以后,你就有理由相信自己不管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开什么样的车,都不会有问题。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
这本设计心理学是结合了《艺术与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三本书来写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于一个学设计的人来说,当然设计师也不例外了。
我对设计心理学的感觉就是,分成了两部分了,一个是设计,另一个则就是心理学了,对于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个设计类的人吧,对于设计要说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毕竟也学了那么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说我学的很精了呢,就还有好多等着我去学习的。
其实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脑子里装的东西也不同,也只有个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个懂设计的和一个不懂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很难有共同的话题的,俗话说“当不同不相为谋”。这也就是设计师与人得不同吧,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设计师吧。
对于心理学,虽然我们一从小学就有学过心理学,但那只是交了我们一些皮毛的东西而已,而且对于以前都不是很在意这个心理学的,到现在老师也让我们如果选课的话就可以选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这样也会对我们的专业有所帮助的。书中也讲到了计计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成语不相为谋: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如:《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又如:多是有些闻望,含有民党性质,与政府不不相为谋。——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三回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_729字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必读的书籍,这一部书籍作者是唐纳德·A·诺曼,美国西北大学技术系教授,·诺曼集团的灵魂人物、联合创办人(该公司以“提升消费者感受的智囊团”着称),历任美国加州大学分校认识科学系和心理学系教授、苹果公司先进技术小组副总裁,主要著作包括:《记忆和注意力》、《使我们变聪明的'事物》、《隐形计算机》等。
诺曼的这本书主要从概念模型、预设用途、可视性、匹配、反馈提出了设计心理学观点。特别是举了很多设计的例子,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很多原本比较深奥的设计心理学知识,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我们也许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眼前美观豪华的门却不知如何打开;颇具现代感的水龙头却把你弄得手忙脚乱;因为不会使用家里的组合音响而生出跟不上时代的挫折感……这些人前的尴尬、人后的沮丧,其实问题全然不在我们!全怪设计者考虑不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找不到正确的使用方法而错误的怪罪自己,因为那不是我们的错。然而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全面的去考虑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必须具备它的可视性,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必须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信息。往往设计的失误会导致错误才发生。其实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不断犯错误且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交流的过程。
一个好的设计还必须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操作意图与可能的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操作行为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和触觉所感知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透彻的去理解和领悟一些道理,但是深深的觉得中国的设计实在是有太多值得我们去的地方。
成语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如: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此显而易见之事,从无一人辩之。”又如:日本和中国讨伐派的失望,已显而易见。——《关于声明的声明》
成语手忙脚乱:手忙脚乱[shǒu máng jiǎo luàn],意指形容做事慌乱,失了条理。语或本《·卷一九·云门山文偃禅师》。亦可形容十分忙碌的样子。[源]《景德传灯录·卷一九·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直须在意,莫空游州猎县,横担拄杖一千二千里走,趁这边经冬,那边过夏,好山水堪取性,多斋供易得衣钵,苦屈。图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如此行脚,有什麽利益?信心檀越把菜粒米作麽生消得?直须自看,时不待人。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前头将什麽抵拟。莫一似落汤螃蟹,手脚忙乱,无你掠虚说大话处。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莫据目前。俗子尚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况我沙门,日夕合履践个什麽事。大须努力!努力!《·卷一一·镇州大悲和尚》镇州大悲和尚,僧问:“除上去下,请师别道?”师曰:“开口即错。”曰:“真是学人师也。”师曰:“今日向弟子手里死。”问:“如何是和尚密作用?”师拈棒,僧转身受棒。师抛下棒曰:“不打这死汉。”问:“如何是谛实之言?”师曰:“舌拄上。”曰:“为甚麽如此?”师便打。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问:“不着圣凡,请师话。”师曰:“好。”僧拟议,师便喝。[典故]在所引典源中,禅师开示信众,开悟须要及时,不能耽误,切莫等到报应当头,才如落入滚水锅中的螃蟹那般忙乱慌张,即使生有八足也不管用。这里的“手脚忙乱”是忙乱慌张、举止失措的意思。後来成语演变作“手忙脚乱”。常见於戏曲、小说中。如元·《蝴蝶梦·第二折》:“扑咚咚阶下升衙鼓,的我手忙脚乱。”《·第九回》:“众人不知有何用处,只得按着吩咐的样子荡起。一个个手忙脚乱,整整闹了一夜,方才荡得。”均是同样的用法。而另在《五灯会元·卷一一·镇州大悲和尚》中也可见到“手忙脚乱”一词,此处有僧人问禅师,如何才是佛菩萨的大悲之境?禅师回答“手忙脚乱”,意思是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因此十分忙碌,这种心境即是大悲之境。这里的“手忙脚乱”则是指十分忙碌的意思。这个意思今日较为罕用。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8
唐纳德·诺曼(Donald A. Norman)的《设计心理学》是一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 本书旨在为设计者和开发者提供对用户思维和行为的深入理解,以改进产品设计并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深深体会到这本书中所描述的设计心理学的重要性。 用户体验是成功设计的关键之一,本书中描述的原则让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视角。 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认知、感知、情感等方面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也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和实际应用。
诺曼首先介绍了人类认知的基本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他指出了常见的心理问题,例如工作记忆和注意力控制的局限性、提高信息识别和回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不同形式的认知负荷。 在许多情况下,诺曼还明确解决了人类主观认知局限性所引发的问题。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待设计,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 我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方法,因为设计的认知和情感方面可以影响用户如何使用产品。 例如,大多数电子产品都使用类似的符号和图标来表示其功能,因为这减少了用户的认知负荷和记忆负担。 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加关注标志、颜色、形状和版式等设计细节。
本书讨论了人们的感知和情感方面的心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用户体验。 例如,不同的颜色和字体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在设计产品时,应考虑用户想要的情感和体验来相应调整这些参数。
此外,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实用的设计原则和指导意见,例如可用性测试、原型设计、用户调查等,为开发者提供了许多实用技能。 通过这些方法,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产品。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9
设计心理学一套共有四本,这本设计心理学是日常的设计,还有另外三本书还没有来得及读,分别是:与复杂共处,情感化设计,未来设计。
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
开篇道,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怎么开关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对于我,读了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的生活中,我都会留心观察身边的设计,发现好的设计,当然也会各种吐槽那些不好的设计。
书中也讲到了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10
设计心理学一套共有四本,这本设计心理学是日常的设计,还有另外三本书还没有来得及读,分别是:与复杂共处,情感化设计,未来设计。
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
开篇道,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怎么开关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对于我,读了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的生活中,我都会留心观察身边的设计,发现好的设计,当然也会各种吐槽那些不好的设计。
书中也讲到了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11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必读的书籍,这一部书籍作者是唐纳德·A·诺曼,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尼尔森·诺曼集团的灵魂人物、联合创办人(该公司以“提升消费者感受的智囊团”着称),历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认识科学系和心理学系教授、苹果公司先进技术小组副总裁,主要着作包括:《记忆和注意力》、《使我们变聪明的事物》、《隐形计算机》等。
诺曼的这本书主要从概念模型、预设用途、可视性、匹配、反馈提出了设计心理学观点。特别是举了很多设计的例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很多原本比较深奥的设计心理学知识,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我们也许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眼前美观豪华的门却不知如何打开;颇具现代感的水龙头却把你弄得手忙脚乱;因为不会使用家里的组合音响而生出跟不上时代的挫折感……这些人前的尴尬、人后的沮丧,其实问题全然不在我们!全怪设计者考虑不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找不到正确的使用方法而错误的怪罪自己,因为那不是我们的错。然而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全面的去考虑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必须具备它的可视性,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必须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信息。往往设计的失误会导致错误才发生。其实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不断犯错误且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交流的过程。
一个好的设计还必须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操作意图与可能的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操作行为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透彻的去理解和领悟一些道理,但是深深的觉得中国的设计实在是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地方。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12
漫进了大学的门阶,使我对一切新鲜的环境产生了好感,对周围独特的事物产生很多的联想,而且,最近通过阅读心理学家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后,使我大有感触,这本书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
《设计心理学》这部书,主要是给设计师上一门设计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设计心理学》把设计计划分为三类:为了传达设计的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设计的称为产品,为了居住设计的称为环境设计。而且,《设计心理学》通过对人的心理的深入研究,和设计师的主观思维相结合,主要研究的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设计,无处不在。我是一位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了解到动画设计是新兴的设计,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转为现实,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动画设计,不仅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要扎实,更要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成果和产品推销出去,那就需要我们的营销能力。阅读过《设计心理学》之后,我体会到,一部能受人欢迎的动画产品,不仅要自己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述,还要以实现商业价值为最终的创作目的,针对一定的文化消费人群来进行和创作,当然,需要迎合特定人群的审美趣味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了解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是推销自己艺术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一位设计人员或商家,在构思产品时,在推崇外观美感、艺术风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用户的感受,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努力,因为这才是产品的生命力之源!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能增长一个人智慧和能力,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之后,使我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创作经验。希望今后的我能学而致用,创造自己的辉煌。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13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2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也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APPLE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显示屏呢?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术和用户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
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1-02
心理学读后感04-06
《心理学》读后感04-28
《心理学》读后感06-07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04-17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04-25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01-12
心理学读后感15篇04-24
心理学读书心得04-25
读心理学有感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