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时间:2024-06-14 09:53: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优秀]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优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现在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其中包括智慧又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督促蛤蟆重视这个问题,并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帮助蛤蟆找回自己。于是本书故事就此展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能逐渐感受到蛤蟆先生在面对心理咨询师苍鹭时从最初的无话可说到渐渐打开心扉,愿意对医生诉说自己抑郁的原因,令人大吃一惊的是最关心他的朋友鼹鼠、河鼠和獾竟然是造成蛤蟆先生抑郁的罪魁祸首,因为河鼠对蛤蟆先生的态度并不好,会骂他讨人嫌,说他是个混蛋,蛤蟆先生为了让河鼠消气就承认自己是个混蛋,但他的所作所为不被河鼠接受,这让蛤蟆感到非常难过。而獾则是像蛤蟆先生的爸爸一般,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蛤蟆先生的不好,这让蛤蟆先生感到羞辱。但苍鹭医生却全身心地关注并理解蛤蟆,医生倾听并不断向蛤蟆发问的方式,使得蛤蟆觉察到了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渐渐地,他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就这样不断地治疗,到最后,蛤蟆先生终于在苍鹭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恢复健康。

  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了心理咨询的力量和魅力。心理医生用专业的知识和温暖的话语,引导蛤蟆先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易懂,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我探索和治疗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和关注身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如何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心理学读物。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力量和魅力,更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人性、情感和成长的过程。通过蛤蟆先生的故事,我们得以一窥自己内心的世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是如何被过去的经历所塑造的。让我们明白,无论面临何种困境和挑战,真正的改变始终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本书人物形象取自童话《柳林风声》,但与该书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一本心理学小说,借用了童话的外衣,讲解了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过程。

  主人公蛤蟆先生最近一段时间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河鼠、鼹鼠很担心他,于是劝说他去接受心理咨询。起初蛤蟆很抗拒心理咨询,但在接受了咨询师苍鹭的一次试面谈后,他改变了想法,决定继续试试。在经过了十次心理咨询后,蛤蟆先生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又变回了那个开朗明快的蛤蟆。

  本书以童话故事的方式给我们阐述了很多心理学概念,下面来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①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文中并未给出这几个词的明确定义,我所理解的是,儿童自我状态是指当我们遇到一些和童年所见类似的情形时,会瞬间回到儿童的情感状态中,表现出喜悦、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基本情感,正如一个孩子的自然行为。当人们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自己小时候一致无二,与实际年龄并无关系。而当我们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表现得则如自己的父母,言行举止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和自己的父母类似。我似乎会经常进入父母自我状态中,在我尝试去安慰别人、关怀别人时,我的思考和说话方式都会极其像我妈。不仅让我想到,旧社会家长古板顽固的形象一代传一代,正是在血缘崇拜的背景下,一代又一代地活在对上一代的父母状态中。我认为我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下的频率要远远多于父母自我状态,我经常在儿童自我状态下产生情绪,然后在成人状态下解决情绪,虽然解决的过程给了我是一个成年人的错觉,但仍会有好多人会觉得我是个长不大的小孩。

  ②情商的理解。

  阅读中遇到了一个不错的.观点:“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由五种特征构成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可笑的说法,说情商就是会说话,情商就是会搞关系,把情商和“油滑”画等号,确实,会说话会搞关系的人往往被认为情商很高,但我认为这只是“高情商”的一种外在体现,情商应当是察觉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这包括get自己的情绪,也包括get他人的情绪。照顾自己的情绪,关心、在乎并合理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是情商的一部分,该拒绝就拒绝,该提条件就提条件,不要因为想和谁搞好关系就委屈自己。

  ③心理咨询师的意义。

  我也接受过心理咨询,而且很多次,从大一到研一,次数多到我数不过来,但大都因为同一个原因:情绪化。起初,我抱着一种看病就医的心态,期待满满地坐在咨询师面前,问老师有没有什么有效地方式能又快又好的化解情绪。老师摇摇头说:没有。然后我失望地离开了。后来我又换了几个心理咨询师,但都是一样的模式:我在说,老师在听。虽然我并没有从咨询师那里得到化解情绪的特效药,但我却喜欢上了心理咨询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是倾听者,他真的在关注你诉说的内容,并试图理解你的情绪。宣泄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说出来,但往往能认真聆听的人太少,当你准备把烦心事说给你的朋友听时,他马上打断了你的话,开始说他的事情,最后变成了各说各的。本书中的苍鹭就是一位合格的咨询师,他善于聆听,并反思自己话是不是说的太多了,苍鹭做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蛤蟆从自身经历中找到抑郁背后的原因。所以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解救之道,就在自己手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后来却一反常态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做了心理咨询。10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探索内心世界,找回了信心和希望。书不厚,但从始至终关注心理健康,给我带来颇多启发。教学生活中,我们也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理。

  蛤蟆先生的转变告诉我理解和分析学生所处的心理状态就要走进他的家庭,了解其成长经历。每个孩子诞生时是一张白纸,父母是作画的人,白纸绘成什么画面,关键在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婴儿时期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父母的反应,而孩子在适应父母的'喜怒时也学会了一种生存策略,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种调整成为以后所有行为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也雕砌出人格的雏形。我们与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视角,并不会随着童年消逝,反而停留在我们身上,影响我们未来的每一个决定。

  其次,要学会科学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倾听是一把利器。看了苍鹭和蛤蟆的咨询过程我发现,苍鹭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做的?”你说我听,这样的方式,给了蛤蟆足够的尊重,让他慢慢开始打开心扉,不断成长。减少指责也是一大法宝。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意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多些耐心和宽容,让他慢慢自己去帮助自己,认可自己。孩子的世界观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换位思考非常重要,它让孩子感觉自己真心被理解、接纳,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心平气和。

  选择“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中,我们不仅相信学生是好的、是可发展的,更要重视自己、相信自己也是好的,通过行为和态度,展现自己的美好。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和承诺。面对失败,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教育过程中挫折不胜枚举,而挫折会产生困惑,困惑是学习的第一阶段。由困惑产生焦虑将成为你改变的动力,激发你的创造力。停止内耗,悦己才能更坦然地与世界交手。

  罗伯特·戴博德先生将人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失去前行的勇气。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于我收获有几个:

  一、上下班的路上得到了利用

  二、看书的行为满足了学习心理

  三、很多想法借朋友圈的书评分享

  四、书中的内容是点拨自我、是工作助益

  五、日常生活的规律,逐渐建立

  如果推荐书的角度来写

  一、这是一本身边很多朋友都知道/看过的书籍,也是被熟人肯定的书籍。

  二、这是一本阅读者笔记和书中内容一样精彩的书籍,划线写的想法未必温和,却也足够的深刻、暖心。可以当作书籍的释义、旁白、反思、延展……,忍不住截图保留,或者摘抄,或者记下它的推荐书籍。

  三、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身的影子,或是遇到回忆于生活中遇到的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平凡之辈认清自我、真诚面对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个勇敢之人、真实生活的故事。

  四、蛤蟆、老獾、河鼠、鼹鼠、苍鹭(明明它的篇幅不少,却最后想起它,也许是它的名字不好写,也许如文中所言,咨询师要自身隐藏起来,只是一面镜子)

  每个人身上的性情各有特点,有优势有槽点,每个人都在爱着这个世界,做着自身的贡献。(在我看来,把自己照顾好也是贡献)

  如果侧重内容传达(干货)角度来写,2个足矣

  前提是学会每个理论,并知晓如何运用,可以是自我了解接纳与调试

  也可以亲子育儿与分享他人,建构自洽的个性与生活

  一、自我所处三种状态:儿童、父母、成人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儿童自我状态分: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父母自我状态: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是一个“照章办事”的行为决策者,通常以居高临下的方式表现出来。挑剔型父母状态:爱批评人、愤怒、严厉、沉默冰冷

  成人状态: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

  儿童的自然状态与基本情感是我们的底色,但要分情景分场合(延迟满足)!

  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独立的个体!过去不是禁锢和理由!

  学习了成人状态让我放下“清高”,随机应变/情商是成年人“该”做的事儿,不是虚伪!

  二、人生坐标:我们的态度与观点

  人在四到五岁左右,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这是生命本身的疑问: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于是就有了四种组合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是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处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可以称之为“自证预言”。

  每个人都在拿着人生剧本做着“自证预言”的游戏:

  “我不好;你好”中我是受害者的游戏

  “我好;你不好”中我的施虐者的游戏

  …………

  这与前面的三种状态也是交相呼应,很多父母呈现着“我好,你不好”的优越感,很多子女在长大后呈现出“我不好,你好”为求关爱却常受虐的状态。

  我好,你也好

  是从认知上、行动上,去做积极的人生剧本假设,于此,表现出“成人状态”

  原本在地铁上,这篇读书笔记每一段如何记述已构思全貌+细节填充,繁乱的周末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但是也要完成呀,完成比完美重要。

  于周末结束,未早一步,未晚一步,这本书终于接近尾声。

  你好,我也好,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适宜的状态,非虚伪,而是你更好,我也更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Robert de Board,他巧妙的将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在一个小故事里缓慢发酵并推演出来,深入浅出。故事里患了严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伤痛带来的困扰,并对未来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规划,他身边的朋友们也相继产生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个不折不扣的happy ending。

  当然,我们不要去探讨现实生活中十次咨询能不能解决一个困扰人生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的问题,伤痛的治愈可长可短,有些人用一生来修复伤痛,还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痛是什么。一句老话——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其实旨在帮助人们找到各自的伤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个源头,换句话说就是引领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求背后的答案,而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疗愈。

  蛤蟆从最开始那个想要依赖苍鹭“给出”答案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愿意主动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现成的答案。咨询师苍鹭大多时候扮演“倾听”的角色,引导蛤蟆“说出”自己的故事,而“说”的过程其实就是蛤蟆与自我生命链接的过程——他一边说,一边发现,一边产生疑问,这时苍鹭又适时扮演起另一个角色:“讲解”,帮助蛤蟆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蛤蟆多年来的诸多困惑得到了开解,心态也逐渐变得积极爽朗起来,而作为看客的我们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他人?又为他人的眼光严苛自己?情绪没来由的.失控?还有深陷“心理游戏”的泥沼直至赢了游戏输了自己……人生似乎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拧巴成了情绪,其中有一种叫“愤怒”的情绪,苍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强烈的,如同煤气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杀伤性也很强,我们可以理解为雷霆震怒;还有一种是不带攻击性的缓慢释放,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很久,几小时甚至好几天,便是怄气,这种情绪我很熟悉,为了抵抗父母老师的严苛,向外顺从讨好,向内用利剑伤害自己。而这些从童年发展而来,用来自我保护免于受到伤害的防御机制,会幻化为成年人一些不当的行为策略,虽无关“道德”对错,但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实在是件有点让人尴尬的事,而更尴尬的,是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成长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说:“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所以,我不断学习,觉察,接纳和自我疗愈。没有伤痛的童年鲜有发生,看到伤痛却惯于指责也无济于事,只有尝试谅解并和过往妥协,积极的做出改变,才能拨云见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个友人聊天说起,我心里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一直在推动我四处冲撞,像个充了气但没收口的气球,漫无目的的飞,我想,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劲儿,始终不满现状,始终不信摆在眼前的答案,始终想要追寻真相。而现实中的答案并不会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遥远的一个点,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团,需要漫长的时间使之变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寻的路上,终归我会无限接近想要到达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习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期待着你也像书里说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们要认识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已经看过两遍了,篇幅不长,故事中的人物是:患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它的好友鼹鼠、河鼠、獾,还有心理咨询是苍鹭,这些动物的登台,让人感觉在读童话,生动的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的标准模板。

  感悟一:人一定要有几个好朋友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的麻烦和笑话,看似很乐观,可当他陷入抑郁,不能自拔,朋友的关心,体贴给了他改变自己的动力。

  我们一定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悟二:真正要改变只能靠自己

  蛤蟆与咨询师苍鹭初次见面,苍鹭先生让蛤蟆知道,他来咨询不是为了让朋友高兴,要为自己负责,最后蛤蟆表态,愿意与咨询师合作,找出感觉悲惨的原因,并且决定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一切。如果不是自己愿意,苍鹭宁愿把首次见面当成体验。

  蛤蟆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直视着蛤蟆的眼镜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承诺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全心投入,假如可以一起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归根到底取决于你。”

  我是一切的根源!

  感悟三: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咨询师在咨询中要善于倾听,对来访者的表达,苍鹭先生每次咨询过程中,都让蛤蟆把自己表达完整,童年的记忆,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做任何评判,只要做好引导。生活中面对孩子,特别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也应该如此,不能对孩子喋喋不休,否则起到反作用,影响亲子关系。

  感悟四:适可而止

  心理咨询时间每次大概一小时,有时蛤蟆还想说些什么,苍鹭先生也会做出停止的动作,给蛤蟆广阔的思考或者反省的空间,这让蛤蟆有时会甚至期待下一次见面。

  生活中的沟通也要学会适可而止,给对方思考的空间。

  感悟五:人有多种状态

  人的心理成长与年龄增长不是同步的。

  书中提到: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这几种状态会交替出现在人的生命中,然后用它对待别人或者自己。

  学习成长是很重要的,不管曾经怎样,通过学习都会改变,就像蛤蟆经过多次的咨询,终于告别过去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寒假生活也快结束了。在这期间,我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外国名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伯德所写。他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而又治愈。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的.没有他快,我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4次咨询了,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的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就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的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了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其实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询师一样,有很多种流派。不同的风格,也没有绝对的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我们要认识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大庄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豆瓣评分8。4分,同名字一样,这是一本心理书籍。从书本的故事内容来看,其实很简单。整体讲述的是蛤蟆先生的自我心里救赎之旅。回到庄园的蛤蟆先生倍感抑郁,在众多好友的帮助下,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在10次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蛤蟆先生从排斥自我到接纳自我,最终找到不快乐的原因和自己的人生坐标,弄清楚自己处于哪种人生状态,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和归宿。

  第一次咨询。面对心底的不开心,面对整个人都不太好,我们会怎么做呢?朋友让蛤蟆先生去咨询心理医生,哈蛤蟆先生选择了认可与行动,在他的心里,他希望自己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也希望自己能走出去,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前提。第二次咨询。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听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被社会磨平棱角的我们似乎很难回答:“你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我们总是觉得应该这样,不开心也需要这样,在这问题的索引中,我们要关注自身。第三次咨询。回忆童年。其实关于童年的篇章,我想到了另一本书籍《亲密关系》,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带给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且潜移默化的,它是性格最初形成的场所,我们要在根的本质中,去找寻自己真正的童年环境。第四次咨询,分析童年。这是一个多角度的共情,是蛤蟆先生与童年的共情,以及它和咨询师之间的共情,有了这份情怀,我们的沟通就显得较随和,无任何利益性质的前提下,我们与童年的创伤握手言和,只有清晰的了解过去,才能勇敢的迎接将来。第五次咨询,是蛤蟆先生的遗留问题,在面对愤怒这一情绪中,我们可以转变一种发泄方式,从而得到更全面的成长。第六次咨询,走过了行为和感受像个孩子儿童自我状态。我们开始进入父母自我状态。父母是第一教育人,教师是第二教育人,在第三人的发展过程中,蛤蟆先生认知自己与第三人的相处关系,并逐步认识两个关系中的自我感受。第七次咨询。这是一次成果的咨询,在对已发生的童年以及童年环境,在充分认知后,蛤蟆先生有了一定的`感悟,也明白很多情绪的由来是自已产生的结果,在面对这份情绪过程中,蛤蟆开始向着未来进军。第八次咨询。回归原生家庭,属于前几次的一种总结概括,这是一种温润的心理慰藉。倾听别人的故事,以同理心的方式去陪伴,是最有效的心理媒介。第九次和第十次是心理管理的尾声,在对未来的规划中,游戏的反转可以调动我们的内心的情怀,这对于蛤蟆先生也是一样的,在爆发中,个人情感得到了充分释放。至此,蛤蟆先生把心理咨询师当成了最为信赖的朋友和最为值得尊敬的父亲,网上有人说,这是一本给孩子看的书。其实不然,整体品读下来,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对于没了解过心理学的人来说应该会是个很容易读进去的入门,成年群体也能在里面获得自我认知的方式方法。在沟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下,一个人的“不开心”是社会现状,如何突破呢?蛤蟆先生选择了自我式的主动治愈。在这一治愈过程中,倾听、共情、沟通技巧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在这一发现自我的过程中,白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以及抑郁的情境都是我们每个人心理角落的隐藏表征。我们在找寻自己的过程中,回顾童年,回忆环境,接纳自身,进而找寻自己。

  这本书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是一次心理教育的探索。在教育的跑道上,似乎总有几个令老师头疼的孩子,软硬不吃,油盐不进,常常是办公室里热议的对象,是学生团体生活中的刺儿头。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不一样”的学生更应该是每个教育者关注的对象,“问题学生”本身并没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以及老师对他们认识不深,只有运用正确的心理知识去帮助他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拿现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是新时代下最年轻有活力的一批人,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作业、考试、竞争、睡眠、父母的期望、原生家庭等各种因素影响,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再加上学生自身所处的年龄阶段还欠缺成熟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整个教育系统侧重角度之一。而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有所行,有所为。“成长过程中的心里阳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阳光比智力更重要。”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李玫瑾在育儿座谈上的分享。阳光的背后便是希望学生都能拥有健康心态。我热爱着的教育事业,因此也热爱着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工作以来,我一直将成为“有温度的心理老师”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用自己的热爱与真诚对待工作和学生。心理学习的道路上,我也有着诸多努力,从阅读书籍,到参加短期培主、长程学习,我先后学习了“音乐治疗GIM”、“沙盘游戏治疗”、“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经常利用主题班团日活动等契机,努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进行个案心理辅导,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帮助他们调整看问题的角度,改变看问题的方法。我希望自己能在教育过程中,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此次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的新理论让我有了新的教育方向和动能。我会以“心理”健康为目标,以“心理沟通”为媒介,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和发现自己,点亮未来之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是啊,一个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好教师,只有懂得了解班里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状况,才能因势利导,事半功倍,才能让所有的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我要切实发动自身教育者的力量,同时借助家长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通过浸入式感染式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沿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继续奋力前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一本心理咨询入门的畅销书籍,讲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过去做心理咨询,重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最终找到自我,重获快乐的故事。

  鼹鼠在去看望蛤蟆先生时,发现原本热情又时尚的蛤蟆先生变得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整个人都郁郁寡欢。于是鼹鼠告诉了好友河鼠,他们一起带蛤蟆先生去心理咨询师那里看病。在十次咨询之后,蛤蟆先生重新变得开朗起来,最终摆脱了抑郁的生活。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和蛤蟆先生一样幸运,他们往往抑郁而不自知,连父母朋友也认为他们只是压力大了点,其实很少会有人带他们去看病。就像刚开始的时候,鼹鼠也没同意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咨询师,甚至还认为蛤蟆只是肠胃不舒服。但好在细心的河鼠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其实抑郁症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就在我们身旁。

  蛤蟆先生之前在朋友面前是那么活泼,把情绪都藏在心里,所以抑郁的情绪日益增长,最终压垮了他。但是抑郁的`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蛤蟆先生小时候父亲经常责骂他,母亲也只会在父亲不在时关爱他。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直接导致了蛤蟆现在的讨好型人格。

  之后的咨询里,蛤蟆与苍鹭逐渐交心,我发现蛤蟆抑郁的主要原因还在他自己的身上。当蛤蟆的朋友老是责骂他,蛤蟆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心中却极为不快。所以在蛤蟆的眼里,自己一事无成,活脱脱是一个失败的实体。每次发生了什么事情,蛤蟆总认为是自己的错,甚至从未发过火。对此苍鹭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导致蛤蟆悲伤的不是事情,而是蛤蟆自己。其实是蛤蟆先生自己选择了悲伤,选择了痛苦。

  所以,我们不能像曾经的蛤蟆一样,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情绪,要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遇到了烦心事,也要主动和朋友家人一起交流分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冲着这本书的排行版与名字好奇心,开启了学习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对于心理咨询具体的点位与其中交流的互动依旧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笔展开二度阅读。同比这一次阅读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认知里,仿佛它就像一个疾病,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个很深的认知误区,就如抑郁与抑郁症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一个是状态一个是病症。天会下雨也会阳光,月有圆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状态。国外心理咨询是很普及的活动,仿佛就像社区服务点一般。而国内往往有点“谈虎色变”,当然目前认知与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倒是可喜。但当前青少年自杀率,厌学率等系列数据表明,单认知提升已远远不足,甚至专业性贴入社会各通道,有点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国的花朵”。

  咨询的.过程,并非我们平常以为的,说教传授,更多的是引领来访者不断进行自我探寻,自我反观觉察,让来访者自己生长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询前提必须是从来访者自愿开始。

  一个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例与心理年龄,可能他有很好的学历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拥有一个很小的心理年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常有3种模式的心理状态,即将:父母型状态(扮演指责批评权势等),成人状态(理性客观地分析处事),儿童型状态(弱小受伤无助等)。

  一个人的童年心理轨迹往往决定了后面整个人生对待人事物的相处模式或者是总基调,就如一开始种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结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这个原有轨迹,意味着改变,改变意味着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改变过程。

  情绪的力量与作用远比学习一门技术知识更关键,因为它是内在的力量。就如当下很多优秀的人可总觉得过不好一生。因为内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觉察内心世界,观察每一个情绪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成为“我是我的观察者”,观察每一个起心动念。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之来处。

  愿我们都成长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安。愿好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Hello!我来啦~

  8月第一周看的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20xx年在多抓鱼平台销量第一,听着书名还挺有意思的,于是买下来看看。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蛤蟆先生身患抑郁症,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治疗下,成功治愈的故事。

  蛤蟆先生其实指的就是我们自己,整本书以咨询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第一次见到咨询师时,蛤蟆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直视他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听到这句话,我发现自己内心也充满了力量~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

  表面上看上去充满活力,但内心总是闷闷不乐;

  害怕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遇到一些人与事情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最糟糕的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与心理呢?

  书中讲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

  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成人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为什么做。

  其实一些不好的感受是在我们童年时期,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感受会一直伴随着自己。就像蛤蟆对苍鹭说,他觉得自己大半辈子都像可怜的笼中鸟一样......

  本书讲述了这几种状态,能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当处在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进入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回想自己之前的经历,有很多时候自己像儿时或者是父母那样去做事,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行为与情绪有了认知,知道了原来我会进入儿童状态与父母状态。而且当再次想要进入这两种状态时,我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现在我应该进入成人状态”。

  书中还讲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信自己、信他人。

  相信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优点,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

  本书豆瓣评分8.6,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是想深入了解自己情绪,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你有多久没有哭了,你有多久没有笑,有多久没有不熬夜,按时的睡个觉,想要开心是否还能找个朋友陪你闹,在低落时又是否会有肩膀给你靠。”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曾经惹出过不少的麻烦与笑话。可就在某一天,他的好友鼹鼠来拜访他时,发现了这个让他吃惊的蛤蟆!蛤蟆当时无比的悲伤,如用蛤蟆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个人都不太好!”得知以后,鼹鼠便决定告诉了蛤蟆的好友,于是大家一同决定,要带可怜的蛤蟆去看心理咨询师——苍鹭。

  前前后后一共去了11次,最初初见咨师,蛤蟆便问道:“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战立了,直视着蛤蟆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有这份工作了。”听完咨询师的话后,蛤蟆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但却接受了治疗。到了第二次面谈,苍鹭问起的蛤蟆抑郁的原因,蛤蟆哭了,哭的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停一顿的向苍鹭说出了自己的故事;第三次面谈,曾露与他共同探讨了“成长的寓意”,并给了蛤蟆一个作业,让他回忆自己的.童年;第四次面谈,蛤蟆就向苍鹭说出了自己“悲惨”的童年,至少在蛤蟆眼里是,但这一次的咨询让蛤蟆和苍鹭很轻松,在咨询快结束的时候,俩人第一次真正地笑了起来,咨询结束后,蛤蟆往家的方向走去,这次的面谈让他很开心,他很久很久没有像当时那样快乐了;第五次面谈,蛤蟆向苍鹭说出了自己愤怒的表现;第六次面谈,蛤蟆像苍鹭诉说了这周自己和老獾的一次交谈;第七次面谈,苍鹭提出了“挑剔型父母”的问题并与蛤蟆一同探讨;第八次面谈,蛤蟆最终告诉了苍鹭自己与老獾交谈的选择;第九次面谈,是蛤蟆主动告诉了苍鹭自己的人生故事;第十次面谈,他们玩起了“人生坐标和心理游戏”;最后一次面谈时,很明显蛤蟆已经好起来了,他向苍鹭说出了前十次的面谈中,自己的改变与收获,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计划——自己创业!他送给了苍鹭一只小而精致的胡桃木碗,已作为告别,便再也没同苍鹭见过面了。

  蛤蟆来到红狮酒店,是他的朋友为了庆祝他的康复而组织的一个饭局。在此大家都有了新的计划,就连一向笨手笨脚的鼹鼠也有了,各自说完了自己的计划,吃完饭道别,便就各奔东西,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告别与新生吧。

  整篇文章都非常有趣,把现实中的事物转变为童话,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发现身边的种种。现象,有痛苦,有愉悦,有心酸,有快乐,有失望,有希望,有留下的遗憾,也有新的开始。大家都会做错选择,会莫名其妙掉眼泪,走在路上会突然崩溃,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看晚霞,再次爱上这个世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1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21

(精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5-1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实用(15篇)05-18

去看电影的日记01-16

小学去看冰雕的日记03-05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读后感04-19

我们去看海读后感09-28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读后感集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