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间草木》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间草木》读后感1
看汪曾祺的《人间一草一木》,让我思乡不已。
王曾祺,著名作家,作为语文老师,我对他一无所知,真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剧作家,京派作家代表。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他在写短篇小说方面相当成功。着有长篇小说集《邂逅集》、长篇小说《命定》、《大闹笔记》、散文集《蒲桥集》。 "
最后买了他写的《人间一草一木》这本书,但是买了之后这本书真的收藏了,因为我总是有很多理由说没时间看它。读吧!”上周终于抽空读了这本书,看完就舍不得放下!好老师没有大原则,人生也没有宏大的主题字里行间流淌的是文人的品味和爱好。风景如画……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植物。细细阅读是一种享受,就像流水一样。像净化浮躁的心,思考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是不是我们太仓促了却忽略了生活的乐趣?热爱大自然,热爱植物和树木,这是一种生活中可以满足却得不到的精神寄托。从来没有。工作时积极努力,休息时积极努力,你需要像这本书一样发现的眼睛和心情。这样,你不仅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前行汪曾祺人间草木,还能享受沿途风景的收获。
这是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看了王老师的书,心里暖暖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2
文中,作者说不喜菊花都按部就班,挤成一堆,闹闹嚷嚷的,我却喜欢。
小时候,同爷爷奶奶住在农村,喜欢满山跑,见过许多花花草草,可见过最多的,是野菊花。野菊花常见,哪儿都有它的身影——河岸上,小路旁,竹林里……金黄色花粉,指腹一碰便成了“金手指”,露出嫩黄色的花蕊,一根根,极小,极细。周围又伸出十几瓣单薄、细长、透亮的.花瓣,在阳光的亮射下,散发出柔柔的清辉,朴实,又不张扬,在微风中摇曳着。
我常常把它们带着梗子一起摘下,用双手笨拙地编成一个松松垮垮的花环,歪歪斜斜地套在脑袋上,觉得自己像一个的花仙子,脸上挂着僵硬的、自认为优雅的笑,一步一步向家挪去。可没走几步,又恢复了往日假小子的模样,形象完全没有!
村里的野菊花很多,可食用的却少。爷爷因我容易上火的体质特地去深山寻了几棵野白菊,长得和村里的差不多,只是花开得更密,更大。
现在长大,也不再会去做之前的事儿了。菊花与我的相遇,仅仅隔了一个精致的茶杯。
《人间草木》读后感3
最初看见这本书是因为书名,总觉得书中应该充满了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但是翻到一半时,发现自己对“顾名思义”这个刨冰确实得改改,这本书多多少少也在体现着汪老先生的人文关怀,但是绝对不同于我先入为主的理解。
第一篇是关于葡萄上色的,说实话我真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价值在哪里,几乎因此有一点点小看汪老的意味。看到专门写西南联大那一部分的时候,突然对汪老肃然起敬,或者是对他那段别有一番趣味的大学生活肃然起敬。汪老在书中说,当外国人问道问什么西南联大三十几年的时间产生的大学者大作家比清华北大一百年产生的都要多,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由。
是的,西南联大不仅人身自由,思想自己,行为也自由。教师都是一些奇葩人物,学生也不列外。汪老和自己上铺历史学院的一个同学基本没有照过面,汪老是夜猫子,喜欢一整夜都是系图书馆看书,没有繁琐的借书手续,看书自由方便,并且汪老常常是一边看书一边抽烟。金岳霖老先生上课总是带着一顶帽子,因为眼睛不好,但是后来在外国医好了眼睛依旧带着帽子上课,习惯了;吴宓先生讲红楼梦,堂堂课都爆满,有很多女同学没有座位,吴宓先生率先到其他教室般椅子来给女同学坐,颇有贾宝玉怜香惜玉的味道;闻一多先生的课堂更扯,老师学生都可以抽烟,汪老就是上课抽烟的.学生之一。
考试制度也非常好,没有死答案,都是灵活的论文,学生也不会到网上复制粘贴,没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也不会出现老师临时勾画重点——其实和说考试题目和答案无异,好多学校都是采取这种形式,即使学生一学期没有上几次课,突击几天,期末成绩依然非常理想,况且以这种形式拿奖学金的不在少数。中国教育制度在不断完善,学生成绩在不断上升,似乎老师学生都对这种轻松考试,轻松毕业的过程非常满意,但是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中国教育只会剩下一副空架子,一套空理论,学生素质只会越来越低,国民素质的提高又该从何谈起?
《人间草木》读后感4
汪老先生那一篇《胡同文化》是北京人的生活写照,那么朴实的语言,却留下无穷韵味。是感慨?是怀旧?深深的文化气息弥漫在图书馆一隅。
离开浩如烟海的小说区,在散文专区的架子上搜寻。
终于,这个灼热的夏日,我还有幸品读了他的《人间草木》。
余秋雨的散文多少有了商业的气息,易中天的三国只品出自己的味道,韩寒郭敬明忙碌着展现80后个性。俗世匆匆,读书,本应该是一种享受。
汪老先生这本集子,并不是一本纯粹的花草锁记,细品,他的笔墨下描绘的一草一木带着盎然诗意,真可谓悠悠人间草木情!
他的散文已臻化境,其文字技巧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并不为过。他的散文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
其中的`一篇《昆明的雨》咏道: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最后一句是我的挚爱。
抹着温润光泽的修长叶子,沁着花香的连珠花朵,木香花在丝丝细雨中柔情缠绵。缠绵中又不觉娇柔,品茗,或斟酒,人间的闲逸之情淋漓尽致。
又如《花园》中写道,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仅在于这点。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鲁迅的《百草园》意趣丰富,汪老先生这篇则是乡情四溢,咂摸几遍更是意韵无限……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乡土气息扑鼻而来,展现的淳朴魅力并非在纸上褪了色。
再如《夏天》中“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真的是婉约唯美,颇有深情。
《山丹丹》、《枸杞》、《槐花》那几篇,生活中淳朴的细节被艺术之笔披上了美的华衣。
读一本好书当然需要幽雅的氛围,且听风吟,且闻雨露,且润甘霖。
悠悠人间草木情,恰似一杯清茗赏沉浮,道尽世间沧桑几多愁。
《人间草木》读后感5
我想推荐一本好书-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这本《人间草木》是他“人间至味”散文集中的其中一本。它的封面画了几株粉红的菊花,封底有几句话,其中有一句“他有烟火气,他的文字,离不开升斗小民,一草一木,却又满溢着文人的雅趣和情调。”写得最好。它的序是汪爷爷的.儿子汪朗写的,他用一些看似得家常的话,把这本书介绍得清清楚楚。
整本书中,我认为《萄葡萄月令》写得最好。它写了葡萄在一年中的变化。里面有一句:“然后,请葡萄上架”,这句话中的“请”十分传神。既把葡萄拟人化,又体现了汪爷爷对喜爱葡萄的喜爱。“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这句话用了一连串儿比喻,把葡萄成熟的样子写得生动、形象。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晶莹鲜艳的葡萄,让人垂涎三尺。
《猫》里面有一句让人读了久久不能忘,那就是“这猫真小,连头带尾只有五六寸,雪白的,白得像一团新雪”。读到这儿,我算了一下,一寸是3厘多五六寸那就相当于二十厘米都不到,还真的是小呀!此时在我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小猫,浑身白得像最洁白的雪,小巧玲珑,让人一看就生怜爱之情。 读着这本书,我仿佛就站在描写对象的面前一般。不知不觉沉浸其中。动物充满灵气,植物充满生机,建议你也去读一读。
《人间草木》读后感6
书背面的一段文字评论汪老,说汪老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是不是最后一个我不敢评判,但”纯粹“两个字是恰到好处的。汪老是个有性情的老者,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花鸟鱼虫,乡情民俗,信手拈来,像极了老北京胡同里遛鸟的老大爷。
本书分三章,第一章人间草木从生活场景小处切入,娓娓道来,妙趣横生。《葡萄月令》《胡同文化》等篇写的生动可爱,非是有一定生活积淀的人是写不出的。最喜《泰山片石》写泰山日出的一段,”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城隍 土地 灶王爷》 《紫薇》两篇,汪老细细考证,所写之物跃然纸上,”紫薇花对紫薇郎“,爱极了这句诗。《云南的茶花》最后一段颇有新意,汪老问”茶花女喜欢戴的是什么茶花“,后一句又自答道”而且无端地觉得,是白的“,汪老心中乾坤世界在这里有些显露。《夏天的.昆虫》一文则少见地发出呼吁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从此处可见,汪老并非一人逍遥游于世外的,他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爱憎。这在《老年的爱憎》汪老则自己说了出来---”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汪老还把”难得糊涂“和”忍“字等称为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这是文人中不多见的。汪老的可爱也正在此处吧!
《人间草木》读后感7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不是一般的好。
这话曾经是听人说的,当然也不止几个人,而是相当多的读者的共识。
百闻不如一见。
在我细细地阅读完《人间草木》后,我顿生相见恨晚之心。
且看他的人间,不只是空间概念,而是时空交错的综合体,甚至还加上可知的经历、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情感。
高邮、北京、湖南、四川、张家口、昆明等是他一生主要的活动场所。而其中故乡高邮、昆明求学以及北京定居三处生活时间最长、印象最深、感情最重,所以着墨最多。
他眼里的草木有哪些呢?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自然不可或缺,食物、事物、人物、季节、习俗、地方、趣事,还有创作理论等,都在其笔下摇曳生姿。
他的“人间”不大,但每一处都温暖温馨温润。昆明的炮火,他丝毫不害怕,而是变成了趣味盎然的《跑警报》。
张家口的劳动改造本来不堪回首,但《随遇而安》的他觉得“真是三生有幸”,让他“平淡”的人生有了一点传奇色彩。
吃过了各地的风味不一的东西,但《故乡的.食物》还是每每令他怀念不已。
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不仅是他学识增长的时期,更是他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沈从文等名师,是他成长路上的贵人。所以,他的《七载云烟》不认为是《天地一瞬》,也不觉得《斯是陋室》,更不会把《一束光阴付苦茶》,而是真正的《水流云在》。云南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
他的“草木”都熠熠闪光、活色生香。他非常想念《昆明的雨》,因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又是“浓绿的”。
《肉食者不鄙》绝不是他的强词夺理。那些“狮子头”“镇江肴蹄”“乳腐肉”“腌笃鲜”“东坡肉”“霉干菜烧肉”“黄鱼鲞烧肉”“火腿”“腊肉”“夹沙肉·芋泥肉”“白肉火锅”“烤乳猪”,光听听名字就已经叫人想入非非,何况亲眼看到和亲身遇见呢?能不垂涎三尺?
沈从文、金岳霖、赵树理、闻一多等泰斗级大师,哪一个不是人品、文品(艺品)彪炳千古?真的是德艺双馨。而且风趣风流风雅。
我特别欣赏“脚底烟云”那组游记散文。尤其是《严子陵钓台》和《湘行二记》。厚重的文化历史与人文气息在笔致疏朗清淡与轻松自如的文字中自由游弋。严子陵其人、钓台其地、隐逸其事,都不该信其真。《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是典型的同题作文,但汪老完全跳出“题”外,前者他“记”的是茶事、农事、石事,后者他“记”的是洞庭之景,并且猜想出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是想象之美。这都是发前人之未发,言前人之未言。大胆、新颖又言之有理。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散文都漂亮得臻于化境。同时由于家学渊源,其在绘画上也造诣颇深。因此,如果想探寻其文学源流,了解他的创作生涯、听取他的创作经验谈或者感知他的创作观自然是事半功倍的。第七辑《文章杂事》就是很好的教材。
他的小小说和散文独树一帜,他特别强调语言。在《我的创作生涯》中,他说“关于写作艺术,今天不想多谈,我也还没有认真想过,只谈一点: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仅是所谓载体,它是作品的本体。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他高度崇尚短小。他认为“短,是现代小说的特征之一;短,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说短》)他觉得“小小说不就是小的小说”“小小说是小的。小的就是小的”。(《小小说是什么》)
他十分提倡小说的散文化。他说“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惟一的)趋势”。他又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小说的散文化》)
《人间草木》读后感8
与汪曾祺的相识,还是初中语文课上那篇《端午的鸭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高邮的双黄蛋念念不忘。而与《人间草木》的相识是偶然的,偶然读到汪曾祺在《泡茶馆》里引用的一首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于是去网上搜索汪曾祺的其他作品,由此遇见了《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的封面是很简单的,翻开即是汪老的亲笔水墨插画,看着亲切淡雅。这本书的序是汪老的儿子汪朗写的,序中提到汪老写过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私以为,这里的"人间送小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那样让人觉得温暖。就像他的文章,用极简的文字让我们觉得意蕴深长。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文章不能太功利,同样是写一株草一朵花一块石头,都不能像他一样写的简练而不简单,朴素又温暖。
《人间草木》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以及经历,有旧时的记忆,有怀念的师友更多的还是生活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明明是散文,却美的`像诗,读起来是满满的幸福感。读到他笔下的茶花兰花桂花栀子花时,会忍不住想嗅上两口气;读到他写的萝卜野菜豆腐干丝鱼时,会忍不住咽口水。
读到小英子和明子踩荸荠,会忍不住跟着笑。与其说喜欢汪曾祺笔下的文字,不如说是喜欢他这个人吧,他会用心准备食材,为家人朋友煮一锅菜。连他自己都说了,只要是可以吃的,他都会去尝试一下,而对于每一种食材都是讲究的,讲究怎么做才好吃,对于好吃的评判标准,他讲起来也是理直气壮。有人说他是美食家,的确,就算吃饱了,读到汪老谈吃食仍会觉得饿。
汪老的文风相当轻松,读起来毫不费力,更多的是诙谐幽默。《葡萄月令》是他被打成"右派"是写的,当时他还在改造,但从文中并没有看到丝毫凄惨悲愤的情绪,有的只是感叹葡萄园的美、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带给我们的美,是偶然的、存在犄角旮旯的,他总能从这些细微之处发现美,努力发掘并表现出来,就像他自己说的"美,多少是要包含一点偶然的。"而这些美之中,是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的是温暖,就如同他这个人一般,一个"人间送小温"的人,他也一定是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汪老做到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9
初春的阳光透过树的罅隙,温暖着一草一木。读《人间草木》,有幸至身于自然,领略汪曾祺老先生“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浮生”的意境。
人间皆草木,一花一叶皆有情。
在汪曾祺眼里,花草不再是普通的植物,美食也不只为了果腹,而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用“已识乾坤大,仍怜草木青”用来形容这个“老顽童”再合适不过。
犹记得,一二年级时,我们班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很少,每日我都比较清闲,那时候,我与母亲都爱在家里的大阳台养花养草。我俩都不喜欢开了不久就会焉的花,看得煞风景,就常买一些绿萝、君子兰、芦荟这些好养的植物。母亲也放了好几盆植物放在我房间的阳台上,最喜欢的感觉就是在草木清香中晨读英语、诗词,早睡早起,睡足了觉,晨起读书,一天都神清气爽。那时候,不慌不忙,有的是闲暇功夫,阅读、练字、读书,不慌不忙,静谧舒畅。房间里弥漫着花草的香气,入梦香甜。后来由于父母工作变迁,我转了学,搬了家,新房子没有那样大的房间,也没有那样清新的阳台。我时常怀念那时香气弥漫的清晨,向往那舒畅的晨读时间。
草木有情,给我带来一个个神清气爽的清晨,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从前,每年寒暑假、劳动节、国庆节期间总会出去旅游,是一年都不曾少的。我爱旅游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每每出去,望望一草一木,望见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领略不曾见过的山川美景,草木风情,地方风俗,用脚步走向世界。自小到大,每去一个地方总会写一篇作文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或长或短,但都会记录下所闻所感,也总会在出发前看看那个地方的历史、简介,自那时起便是我爱上写作的开始。只是可惜,保存在手机备忘录里的好些篇游记因一次手机故障丢失了。望天地山水,感草木柔情,读万卷诗书,行千里道路,过闲情生活,度温婉人生,这便是我所爱的生活,曾经拥有,而今向往的未来。
爱些什么吧,向往着,向往着,向往那曾经的自在漫步,草木柔情。
像草木一样,每个优秀的人都会有一段沉默的时光。草木扎根多年,风雨磨砺,但它从未放弃过,所以终屹立不倒。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人又如草木,经历过一段段沉默终破土而出。
初春,草木间,光影斑驳。一个自信的男孩迎着阳光大步向前。草木芬芳,正如他一样。
《人间草木》读后感10
倾听草木——读《人间草木》
草木为什么会有呼吸?是汪曾祺给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这位大作家用执笔的手写出一棵棵淡雅、清新的花草树木,让曾经置身于那人世间的姹紫嫣红找到了一方净土。这方净土是汪曾祺的小小天地,在那里,每一株花草树木的背后都拥有一个藏在陈旧回忆里的故事。
我喜欢汪曾祺的文字,它就像水一样,虽然流过了你面前,但仍然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不可擦拭的浓黑色彩。我喜欢这一片像净土一样的地方,在那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是安详的,它们与汪曾祺的悠长时光一起沉浸在美好的岁月里。最喜欢的,不过于他写的塞里木湖了。塞里木湖在风雨中,似乎更加神秘、恐怖,在雨中的`湖水是铁灰色的,像海一样。汪曾祺说:“塞里木湖是超人性的,它没有人的气息。”至今不懂他为什么这么说。或许只有在风雨中见到塞里木湖那深沉的湖水,才会这么说吧!雨后的果子沟就像人间仙境,山头和山谷交映出一片片浓郁的春绿,星星点点的生活散落在山谷各地,悠闲又安静,像岁月中悄悄流去的时间。这是人间,但景色虽有差异,却也带来了格外不同的感受。
清新脱俗又不失粉黛的文字深深映在我的脑海里,面对世俗变得越来越暴躁的我,像在这温柔如水的文字中找到了归宿,静下一颗浮躁的心。这一株株花草后的故事,在悠长时光中被无限放大,我像一个寻求安慰的人找到了心底里希望的入口,它被回忆里温暖的阳光照亮,开满了淡雅的花草,长满了清新的树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11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我是在《慢煮生活》中看到的。本文用了几个小标题来表现“人间草木”。作者笔下的文字简洁明了,很普通的文字,编排起来却显得很高级。汪曾祺老先生的选材每个都源于生活,写于生活,让人感觉到很舒服。
例如描写槐花这一片段,开头“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它带来了养蜂的人,也是故事的开头。而最后一段写道“玉渊潭的槐花落了。”养蜂的人也走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尾。作者开头结尾自然,又有双重含义。
我在想:为什么叫“人间草木”?作者写的,绝不仅“草木”二字吧,但为何只有草木?他写了花,也写了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字里行间,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由小及大,无一不是如此生生不息。
“草木”二字不就是生命的代表吗?人间有多少美好?说不清,也数不清。这篇文章告诉我,人间的草木皆可令人动容。一花一木一果,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心生向往。爬一座山,食一味果,嗅一味花,离自然近一点,眼前的美好自然会令你动容。
读《人间草木》,我明白了人间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人间还有这么多美好:一朵小花,一根野草,都需要我们细细去寻找、品味、欣赏。
《人间草木》读后感12
“如果你来访问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这是汪曾祺所写的《人间草木》的序言。确实,一果一蔬,在我们眼中十分平常,但在作者眼中却皆是人间至宝。
这本书是汪先生游遍大江南北后写下的,包含人间百景,语淡情深。走进书中,仿佛看见郁郁的树木,枝叶随风飘动;铺青叠翠的青山,拔地而起。一阵微风吹过,带来草木的清香。
在书中,作者总以一种婴儿般的好奇眼光来品味它们,再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他总能去仔细观察花草树木,不信大众的说法。在大多数人眼中,梨花像雪,但在作者眼中梨花不像雪,因为雪是厚重的,不透明的,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在大多数人眼中葡萄不开花,但在作者眼中葡萄开花,只是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里是看不出来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便会长出豆大的葡萄粒。
在作者眼中世间万物都是美景,都值得去写。在作者笔下,旅馆角落里毫不起眼的芋头、石头下不引人注目的豆芽是顽强生命的'象征。几乎随处可见的菊花在作者笔下形状多样,五颜六色,美不胜收。一个平平无奇的雨季,在作者笔下却是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令万物焕发出生机。这些景,这些物,在我们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可又有多少人注意过他们的美的? 只因我们没有用好奇的心和独立自主的眼光去细致观察,没有静心观赏,这样自然无法赏人间草木,自然无法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美。
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和独立自主的眼光,撇去忙碌和烦恼,静下心来,细致观察,便会发现新的东西,人间也便会处处是美景。
《人间草木》读后感13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八个字,是汪老的老师沈从文去世的时候,张充和夫妇送来的挽辞中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或许,在张充和的眼中,这几个字,是颇能够代表沈从文的一生的,而这我眼中,这几个字,用来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贴切的。
这本《人间草木》,收录了汪老三十余篇文章,选择的题材大都同生活中寻常花鸟草木有关,读来分外感觉到浓浓的生活情绪,除了这些,还收录了几篇写汪老当年在西南联大时候认识的那些大师们的生活轶事,描写诙谐有趣,栩栩如生,简直仿佛见到了那些大师们本人。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畅,生于战时,长于混乱,就算在名声斐然的时候,也因遭遇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难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难,屡屡被人误会,他也能够随时保持豁然达观的心态,用一颗平淡宁静的心去认真体会平凡生活的`好处,去写就着平凡生活的动人。
所以有人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我想,能够把文字写得像诗需要非凡的才气,而能够把自己的一生都过得像一首诗,则一定需要一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了。
汪老的文字并不华丽,也不够惊人,他从不刻意去说理或论教,他只是淡淡地,写着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一颗芋头,一把石头下压着的豆芽,紫薇,菊花,还有各种野花;那些鸟木鱼虫—比如北京遛鸟人,香港的遛鸟人,木芙蓉,车前子,瓢虫,蝉,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的国子监,胡同,泰山上的担山人……
他诚实地记录着生活中的一切,语言平淡却又真味,闲闲地翻过他当年在被打成右派时在农场里写的这些文字,在某个北京的早晨遛弯时候想到的文字,在后来平反后作为一名作家四处云游写到的文字,在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走在美国街头写下的文字,在自己渐渐老去的时候回忆起西南联大里的青葱岁月写到的文字……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句子是煽情的,却不由得叫人感动。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语句在刻意地给人打鸡血,却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受到温馨地鼓励。
比如他说起有个人随手将一把豆子扔在了石头下,过了一阵,翻起石头一看,一群豆芽竟然将石头顶起来了。
与此同时,汪老,还非常具有独特的审美和生活情趣,比如他说人工琥珀不如天然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说起养鸟人让画眉学叫,他说,“画眉本来的鸣声是很好听的。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我想,这样的思想与面对艰苦的淡然,与汪老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印象最深的是,是说起当年在联大每次躲警报的时候,有位同学,“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
而后人在议论为何西南联大在短短几年间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时候,只说了两个字:“自由。”
汪老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坚守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从容,和内心深处对自由地不懈追求。这样的汪老,才能够写出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吧。
《人间草木》读后感14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诗词全集》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诗。它溢满了诗人豪爽与雄魄,使人不得不为之感叹;它蕴藏了走向和成功的秘诀,是人生道路上亘古不变的真理。于是,带着七分敬佩,三分热血,我又一次进入了充满豪情的字里行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国民党的旗帜可怜地在风雨中摇曳着;似乎望见了解放军乘着战船,英姿飒爽地冲向胜利的顶峰。但这一幕仅仅体现着解放军的英勇与豪迈,可谁又会知道他们从前的艰苦?或许战争的每个夜晚他们都会思念家中的亲人,却只能咬牙望着天上的圆月,不能与其团圆,为此留下辛酸的泪水。但泪水怎会抹杀他们的坚强?在擦干泪水之后继续前行,如今灿烂的微笑依旧是他们坚强的见证。每一位成功的人,在他们的旅途中总会有苦难的`身影,也总会有战胜苦难的坚强的脚印。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主席率领着共产党在逆流中奋力搏击了这么多年,甚至敢于何必自己强大几倍的敌人战斗,靠的就是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难道这从中就没有过一次失败吗?一定有的,但每一次他们都会坚强地挺过,不会因挫折而堕落,只会越战越勇。是啊,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就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但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便教给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而这也正是解放军战士取胜的关键原因之一。一个人接近成功的时候要继续努力,而不是骄傲自满,这会使你做得更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正如毛主席所写的一样,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受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于是,带着一如既往的坚强、勇敢与谦虚,我在这茫茫人海中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
花开花落,落叶归根。看燕去燕归,看浮云飘过,我与你们一一握手,依依惜别。我知道,前方的坎坷道路上即将留下新的脚印,却不知,这脚印能否停留在成功的高峰上?
人间正道是沧桑。就让时间见证一切。
《人间草木》读后感15
四川人看《人间草木》又不一样,老先生在写“玉渊潭槐花”一节里,评价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北方女孩子什么样我接触不多,但就我认识的四川女孩来说,是当得起洒脱二字的。
在我看来,四川人整体都是乐天派,天生的生活家,追求不大,享乐不少,难怪老先生要说“成都人的`举止言谈都透着悠闲”。可不是嘛,四川人最爱说“安逸”,安音婉转,逸音上飘,听起来就很“安逸”。夸人最好的话是“你好安逸哦”,夸的人不羡不妒,被夸的一脸舒服自得。夸物也用“安逸”,什么外观、价格都不要讲啦,都这么“安逸”了,当然是深得我心。
可惜老先生没写到四川的麻将和茶馆(在四川,通常茶馆就是麻将馆,麻将馆也有好茶),那才是四川人“安逸得摆”,跟它们一比,早上九十点钟才开门的小店、夜里十二点的火锅,都不足以用作例证。
一到高温预警,成都的各大报纸媒体就开始为成都人民的娱乐生活操碎了心,要耍水、喝茶、吹河风,要兼顾一家老小,还不能没有成都人最爱的消遣——麻将。于是,好耍的成都人玩起了水上麻将,简直自成一景,别处难得看到。
想“安逸”的打水上麻将,找刺激的玩漂流,小朋友踩水、打水仗,饿了路边的烧烤摊摊有烤排骨、鸡、兔、全羊......还可以整点冻啤酒。
看看《华西都市报》推荐的玩水上麻将好去处: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平乐/黄龙溪/柳江古镇、欢乐谷……就问你眼不眼红?
【《人间草木》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草木》读后感03-15
《人间草木》的读后感03-09
读《人间草木》有感12-19
《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09-22
[推荐]《人间草木》读后感02-18
《人间草木》读后感13篇05-25
(精华)《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03-09
《人间草木》读后感15篇04-08
《人间草木》读后感【实用13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