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

时间:2024-06-20 07:00: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

  《平原上的摩西》写的好,这已经是一个既定事实,不需要我再人为堆砌溢美之辞。

  这本书出来的时候,现实主义的风再次让市场心旌荡漾,似乎写颓了的作家重新发现了一片田地,即使这地已经被刨过好几轮。

  应该说,余华那辈作家和导演都从现实题材里谋到了好处,他们是经历过动荡的一代人,而到了70后,80后,现实却成了笼中之犬,空余在远处狂吠的份,但不能走近,走近丧失美感。

  如果有人悉心观察每天的社会新闻,一定会发现,在中国,现实即魔幻,魔幻即现实,所以并不用费力编故事,遍地都是光怪陆离的故事,其重点在于拼接与组合。

  可以说,《平原上的摩西》第一个震惊我的是结构,其次是语言,故事案件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处处密布巧合,巧合容易沦为俗套,如何拆解,使之变得面目不可憎,这是一个问题。

  双雪涛在创作谈中几次三番的提到,他在写完小说后会不断的删改,力求不留水分,通常写一个中篇,却有长篇的密度,这其中,当然有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作祟,但又全然不是欧美谱系的风格。

  仔细看全书的语言风格,其实和阿城的《棋王》一脉相承,平淡叙事里的非凡起伏,往往是一些看似日常的对话(其实机关密布,字斟句酌,你乍一看觉得现实里的人的确是这么说话的,仔细一想,不可能,有说话说得这么带劲的,但少,你不可能强求一个修车师傅句句都是滴水不漏的人生哲理,这里头存在一个技巧,如果是搬上银幕,这些台词直接就能拿来用,我想这也是《平原上的摩西》易于被改编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会有人说,一个底层劳动人民怎么处处展现知识分子似的智慧,我觉得这倒没必要深究,本质上还是小说,还是故事,还是传奇,经过深度加工,拿出来给你一看,你嗅到的都是天然味道,这就够了,没必要较真,较真丧失美感。)

  《平原上的摩西》乍看是以每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来串联的,但肉质紧实均匀,没有肥腻之处,没有流水账,一句话可以牵扯十万八千里的罪案,这就是在访谈中,双雪涛所提到的时间,时间是故事的利器,它有本事将日常裁剪出惊奇的底料。随便举两个人物,就说庄增德夫妇,开头仅写其交往过程,以水面暗喻两个人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但作者不急,临到故事渐入佳境,才抖落包袱,告知所有人:原来丈夫于妻子有着杀叔之仇。

  到这个时候应该洒狗血了吧?怎么想也觉得是八点档电视剧了,但老司机很稳,老司机说“你要开,你开,这把我不开。”一个“克制”拔高了全书的基调,本可以拿出来做文章的戏剧点我做掉了,轻描淡写的做掉了——在时间里,在大时代里,人们的悲欢喜乐不值一提。

  写人物,必须把人物的八辈祖宗都想透了,这个人是什么人,她的父辈做过什么,她的下一代如何,这本身就是故事,是个人史,《平原上的摩西》里遍布个人史,每个人的故事串起来就是时代,这也是路内《花街往事》和颜歌《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好看的原因所在。

  在回归现实叙事的过程里,有的作家找到了方向,有的作家直接走丢了,如何能在现实肌理里走得更远,这和作家本身的秉性有关,和个人的审美情趣有关,和其在现实里走到的深度有关。

  我觉得不必去看双雪涛的小说,光看其在现实生活里微妙的发言就可窥得其创作观,他应该可以走得很远,比所有人想象的更远。

  导演需要有点儿“迷影”情结,作家需要点儿“迷书”情结,我时常想起双雪涛说他在银行里上班的寂寥岁月,没事的时候就打开文档看小说,一遍一遍的看,我现在也是如此,在泥泞中独行,希望得到解放,在困境中找乐子,找到一点是一点。

  我一向对有希望的东西心存宽容,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本书不能归到什么大师那么玄乎其选的说法里,但至少存在着真正意义上打动人心的动心,这便足以。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相关文章:

地球上星星读后感04-05

《手绢上的花田》读后感04-29

《豌豆上的公主》读后感04-03

地球上的星星读后感04-07

过秦论上读后感精练12-15

手绢上的花田读后感10-09

《苹果上的外婆》读后感01-07

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04-30

《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