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读懂孩子》读后感

《读懂孩子》读后感

时间:2024-07-05 07:37: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选]《读懂孩子》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懂孩子》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读懂孩子》读后感15篇

《读懂孩子》读后感1

  暑期学校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

  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读书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一本好书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明白了学校要求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

  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让我“想说话”、“有话可说”,也希望我能不负重望真正变得“会说话”。使我的教学生涯变得更幸福。

《读懂孩子》读后感2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这本书,通过案例以及解决方法,作者进行了深刻透彻的剖析,让我犹如身临其境,感受着案例中的孩子和作者之间的智慧的“较量”。

  一个个所谓的“特殊”的孩子,他们到了兰海那里很快就不治自愈了。为什么?这些所谓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缺乏正确的方法引导导致的。

  兰海的教育观点值得我们反思。养育孩子是父母第二次成长的机会,虽然有时是被迫的。是的',为了孩子,做父母被迫学点养育孩子的知识、方法不对吗?问题是很多家长没有觉醒,没有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重大。因此,如果家长想拥有养育孩子的方法,就必须读书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兰海说,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孩子如此,成年人亦如此。“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当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孩子接受的信息是我们小时候无法比拟的。以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听话,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这会对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总是那么一两招,一旦不灵,就对孩子采取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服从,以致埋下隐患,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正所谓,“教育要有道,又要有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光有“爱”,缺少爱的方法,只能是错爱。

《读懂孩子》读后感3

  《读懂孩子》这本书早就买了,直到现在才断断续续的看完,边看边反思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有时还会为书中的事例流泪,莫名的,触动心中的某个点,只是自己还没有觉察。这本书的到来像是一场及时雨,让我在面对孩子和家人无处安放的情绪时,它让我安静,给了我指引,所以总想看得慢一些,细一些,更好的去体会书中的道理。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五大法那么,每一个法那么就像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在眼前浮现。整体法那么教我懂得尊重,让我反思自己对待孩子和家人的态度,有时候过于强势,有些霸道而蛮横,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改进的'方向。序位法那么,更多的让我看到爱人和孩子在我心中的位置,还有自己的小家庭的现状,夫妻之间的问题,让孩子开始占据了我们的主要位置,我很庆幸能及时遇到这本书,发现现在面临的问题,让我能及早改善。平衡法那么给了我更多的指引,开始平静的面对纠结在心中的一些问题,改变了我对于家庭中一些不公平事情的看法,思想的改变带来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变化,客观冷静的看待问题,尊重事实,带来情感的流动,生活中的和谐画面越来越多。我想这是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吧。

  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生活中也有类似,关于孩子的各种情况,都能在家庭系统中找到缘由,如果没有经历过家庭图,我会觉得这是个神奇而又难以置信的事,在自己制作和讲解家庭图之后,更加感受到家族系统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为了孩子,我都觉得有必要更好的与家庭联系,与家族和解,尊重法那么,尊重系统,才能获得更好的自我。

《读懂孩子》读后感4

  《读懂孩子》这本书早就买了,直到现在才断断续续的看完,边看边反思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有时还会为书中的事例流泪,莫名的,触动心中的某个点,只是自己还没有察觉。这本书的到来像是一场及时雨,让我在面对孩子和家人无处安放的情绪时,它让我安静,给了我指引,所以总想看得慢一些,细一些,更好的去体会书中的道理。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五大法则,每一个法则就像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在眼前浮现。整体法则教我懂得尊重,让我反思自己对待孩子和家人的态度,有时候过于强势,有些霸道而蛮横,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改进的方向。序位法则,更多的让我看到爱人和孩子在我心中的位置,还有自己的小家庭的现状,夫妻之间的`问题,让孩子开始占据了我们的主要位置,我很庆幸能及时遇到这本书,发现现在面临的问题,让我能及早改善。平衡法则给了我更多的指引,开始平静的面对纠结在心中的一些问题,改变了我对于家庭中一些不公平事情的看法,思想的改变带来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变化,客观冷静的看待问题,尊重事实,带来情感的流动,生活中的和谐画面越来越多。我想这是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吧。

  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生活中也有类似,关于孩子的各种情况,都能在家庭系统中找到缘由,如果没有经历过家庭图,我会觉得这是个神奇而又难以置信的事,在自己制作和讲解家庭图之后,更加感受到家族系统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为了孩子,我都觉得有必要更好的与家庭联系,与家族和解,尊重法则,尊重系统,才能获得更好的自我。

《读懂孩子》读后感5

  前一段时间郭萍霞老师推荐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读懂孩子》这本书,我读了之后,真的是受益良多。通过读这本书我捕捉到几个点:

  系统需求平衡;

  2.孩子任何情绪背后都是因为有一些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或者是承接了家族里面的一些没有去面对的事件而体现出来的情绪;

  3.孩子需要归属感。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是联想到现在学校的一些问题孩子,这些问题孩子是如何出现的呢?他们所作的一些行为又在说明着什么呢?我的一点理解是,大多数的问题孩子就是因为在家中,在父母那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归属感,在学校也不能得到老师的足够关注,为了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力,有些孩子会去做一些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事情,比如打架、偷东西、谈恋爱、校园欺凌等,甚至发生一些意外。而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就隐藏着孩子深层心理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些行为简单地归为“问题行为”,把这些孩子粗暴地归类为“问题孩子”,那么,除了焦虑烦躁之外,我们别无他法。所以,我们要去探究,孩子是如何被影响的?

  孟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是纯真无邪的,那为什么他会最终发展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呢?我觉得“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而“苟不教,性乃迁”才是果,一个人的本初虽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后天不加以教育,再善良的天性,最终也难免会变成为非作恶的人,给自己,给家人乃至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缺少了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让孩子在家中缺少了归属感,那么孩子在家中缺少的这部分归属感,他就会想办法在学校或者是在社会中获得,那么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曾经看过一篇xx,xx中说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辈子没挣到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到了!你在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方面收获,孩子的教育时效性太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孩子优秀了,你留钱做什么?孩子不成器了,你又留钱做什么!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学会陪伴,静待花开!是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深知,散漫的教育只会助长不良风气,盲目的宽容只会养出温室的花朵。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并济、奖罚分明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既管且教、严慈共体的。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教育孩子最强大的合力。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朝着最好的方向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懂孩子》读后感6

  第一次知道樊登是在朋友的书店里,他的书店每周都会播放一部电影,结束后播放一集樊登读书会的内容。此时,孩子们刚刚从电影情节中走出,自由的坐在各个角落里读着书,家长们就围坐在投影幕前,细细品味樊登讲的每一本书。往往,家长们还没有看完,孩子们就会循声而来,一起和我们观看,《养育男孩》《养育女孩》《你就是最好的玩具》《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每一集对我来说,都如醍醐灌顶,让我在育儿路上突然想通很多。

  我的儿子转眼已经进入10岁了,老师在开家长会时说:“现在孩子们都在不同程度地进入青春期,甚至有些青春萌动的小心思。而且学会了说巧妙的谎言,学会和其他同学搞恶作剧......”在老师看来,10多岁的孩子开始叛逆,已经试着逃出家长的手掌心了。

  如果没有读过樊登所讲过的书,我的内心也许和其他家长一样充满了恐慌,害怕有一天,他不再受我控制,不再听我的'话,开始反抗。甚至担心孩子会像比较激进的哪些孩子一样,跳楼,跳桥,弑母.....好在,我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认识了樊登,如今手握这本《读懂孩子的心》,又把我从前从吸收的支离的信息重新整合,我感到,万分感恩。

  我们都是育儿路上艰难的践行者,即便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又是那么难以持续。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在反思,在改变。曾经,我和儿子的关系就是“毒刺”关系,我不愿意过分的表扬他,人多的时候不喜欢他大声说话,我曾经说我的孩子“哗众取宠”,我经常在人前否定他,即便看到了他羞红的小脸。但是,樊登让我认识了《正面管教》,我开始使用正面管教的工具,我感受到我们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以及他对我的无条件信任。这都是从我的改变开始的,虽然我曾经错过,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修复。

  我的孩子,终将会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如今的他认真,上进,积极,向上。最近,他纠结于我和爸爸对他和妹妹的不公平,对妹妹的表情更柔和,语气更温润。我正在想办法帮他走出困惑,他自己找了篇描写父子关系的文章,他自己读,给我们读,还郑重的告诉我们:“我知道,你们爱妹妹,也爱我,只是我们不一样大, 要求也不一样。”听了他的话,我真是两眼泪,他能自己解决问题,比我们开导更有效。

  庆幸我认识了樊登,读了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读懂孩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读懂孩子》读后感7

  《读懂孩子的心》是美国心理学家、婚姻家和家庭治疗师莫妮卡·麦吉尔-卡伦所著的一本育儿书。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同时提供多种实用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从中获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孩子在成长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自尊。麦吉尔-卡伦讲到,孩子的自尊是建立在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之上。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的肯定时,就会感受到被尊重和认可。因此,父母要用善意的语言和态度与孩子沟通,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孩子发展自尊。

  其次,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让父母更好地与孩子沟通。麦吉尔-卡伦强调了在沟通中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孩子,认真聆听孩子的话语。同时,她也给出了一些技巧,如重复孩子的话、表达理解和同情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认可和理解。这些方法使得父母能更好地与孩子理性地进行沟通,避免了产生紧张和冲突的情况。

  此外,这本书也帮助我认识到,过度保护孩子会阻碍他们的成长。麦吉尔-卡伦指出,孩子需要从中学习和成长。如果不给孩子机会和自由去学习和成长,那么孩子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经验和知识,也就难以在挑战面前成长。因此,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帮助孩子成长为更加独立而自信的人。

  最后,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父母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情感的发展。麦吉尔-卡伦认为,孩子的情感发展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父母的情感状态不稳定,孩子就会感受到压力和不安。因此,父母应该用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对待孩子,在孩子面前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支持。

  综上所述,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成长和育儿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关于孩子的理论和实用的技巧,这对我在今后的育儿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帮助。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都具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读懂孩子》读后感8

  说到《读懂孩子》这本书之前,我突然想起小学时,我们的班主任和我们说“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又譬如一些书上说有些孩子能在很吵闹的环境中专心的看书,在还是小孩子时我也尝试去排除周围的干扰,但事实我尝试了屡次都没有成功。当时我认为我就是一个天生容易 扰的人,我也因没这种能力,烦恼了很久。

  以上是我童年的一些有趣回忆,但确实也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假设有时光机,我应该把《读懂孩子》这本书带回去给我小学的老师看看,书中有一个篇幅讨论了孩子“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并不否认世界上有超强专注力的人存在,但那绝对是个例,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即使是我们成人也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上很长时间,更何况是孩子呢?

  很显然要求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因为3—6岁儿童的“注意”还主要是“无意注意”,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个年龄的孩子本是如此,我们不能违背幼儿生长过程中心理特点,至于那些美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是苦了孩子累了自己。

  但是观察,班上的孩子在专注力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一些孩子能比较容易专注完成一件事,而有些孩子需要不断的去提醒,这个存在个体差异,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环境因素对孩子专注力 。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自己去判断什么是重要的,而去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方孩子在很专心的看书,到吃饭时间了,家长通常会觉得吃饭比较重要,就会打断他,其实这样做对幼儿的专注力有很大影响。专家建议孩子在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时,应该让他做完,其他事情可以稍微推迟。

  同时我们在一些活动中还需要提供利于专注的环境,让幼儿进行活动,我发现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时,开始时非常专注,但是当教室里老师开始谈论时,孩子们也开始分心。由以上两点可见环境因素同样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书章节的最后还推荐了一些简单有趣的亲子幼儿,所以可见孩子的专注力还是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进行培养的。

《读懂孩子》读后感9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读懂孩子的心》,在樊校长的带领下我加入了樊登读书,有幸读到这本书,这本书汇集了《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让孩子远离焦虑》《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等17本优秀的家庭教育书,俗话说得好,“走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不论我是幼儿教师,还是一名家长,这本书对我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知性、优雅的女士有一天向他求救,说她辅导孩子写作业气的心脏都不好了,忍不住发脾气,孩子哭、老公生气,她自己也难过。她说:家教类的书也没少看,为什么一到辅导作业就不行了呢?”我想这几乎是每一个家庭里都在上演着和孩子相爱相杀的故事,家长们很委屈、很无助,但是绝不放弃继续用错误的方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么父母尽到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尽到了伤害孩子的责任?父母是爱孩子的人,但同时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唯一的'破解之道,是父母成为终身学习者。看到这个案例我内疚自责,这个事情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我对孩子的高要求导致他在做一些事情时对自己不够自信,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因为他就是在不断批评中长大的。所以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从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热爱学习这件事。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樊登读书,每天与书相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习借鉴书中的教育方法,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让我不再一错再错;在迷茫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在彷徨的时候让我更加明确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刻铭记做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一旦你下定决心搞教育,就一定要有使命感,还要更专业。让我们一起终身学习,都来读书,读好书,真正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好妈妈。

  家里没有红萝卜了,兔妈妈要去买一根红萝卜,小兔子说:“我一个人在家多孤单啊,我想跟你一块去”。兔妈妈说:“不行,因为外面太冷了”。小兔子说:“我就要和你一块去”。兔妈妈说:“不行”。小兔子生气了。妈妈看看窗外,她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妈妈给你堆个雪人,你和雪人玩,就不孤单了”。小兔子很想堆雪人,他就和妈妈一起堆雪人了。

  小兔子说:“妈妈你看,我们堆的雪人多神气啊”。妈妈说:“是啊,雪人缺一样东西”。小兔子看看了说:“它少了一双眼睛”。妈妈说:“你看看你的兜里有没有两颗果子?”小兔子拿起两颗果子粘到雪人的脸上。妈妈说:“我去买红萝卜了,你玩一会儿就回家烤火去”。小兔说:“知道啦,别忘了给雪孩子带一个新的红萝卜鼻子”。

  小兔子和雪人一起玩,小兔子对雪人说:“咱们都是好朋友了,咱们亲热一下吧”。小兔子亲了亲雪人,小兔子说:“你好冷啊,咱们回家烤火吧”。小雪人知道自己不能烤火,小兔子把雪人推到门口,雪人一拐跑了。小兔子又把雪人推到门口,雪人又一拐跑了。小兔子说:“我知道啦,你是怕热”。小兔子就一个人进屋烤火了。

  小雪人一个在外面玩,它突然发现屋里有火,它就赶紧跑过去,它一开门火就冒出来了,它想用雪把火灭掉,它仍了点雪,火灭了一些,它就冲进去救小兔。小兔已经闻到气味昏倒了,雪孩子赶紧抱起小兔,从窗户跳出去,小兔被得救了,雪孩子已经不行了。它把小兔抱到屋前面,它就融化了。

  兔妈妈回来了,看到屋里没有小兔,屋子已经塌了,妈妈就喊:“小兔、小兔”。但是没有人回答,妈妈就趴在木头上哭。小兔醒了,看见了妈妈,就喊:“妈妈”!妈妈抱起小兔说:“妈妈给你买了红萝卜”。小兔哭着说:“妈妈你看地上”。妈妈放下小兔说:“这就是雪孩子留下的水”。

《读懂孩子》读后感10

  很多自称父母的人来说,过去注重能活着、吃饱饭、吃喝拉撒睡觉就像做任务一般忙碌中完成的。

  而现代人更注重科学育儿的方式,一直在寻找科学的方法来启迪自己,想让我们的下一代得到更好的生活,所谓幸福从何而来。

  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当问题出现时,然后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与过去相比,现在注重与时俱进,教育总是不断更新自我完善。

  了解孩子的身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本书也是为了帮助我们的父母、孩子和老师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孩子发挥最大的潜能。

  也有人认为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可以让孩子更快乐地接受学习,进行有效的教育才是好的。

  要了解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受家庭环境、言行的影响,让很多人活在当下,只有言行不以身作则,对孩子大喊大叫,是失败的标榜。

  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多反省,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要从中吸取经验。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年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父母之间的.爱的传递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是一张白纸。当我们准备画这幅画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张白纸是善良的基础。在播种之前,我们还应该让种子周围的环境变得和谐和快乐,这样它才能健康地生长。

  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对于这面镜子,孩子的行为得到了反映,一旦有了问题,我们父母就是第一个问题。

  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和孩子,都表达情感。要系统地理解这些情绪,还需要不断地观察、学习和反思。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天的孩子有足够的吃的穿的,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们自然想要更高的需求。事实上,“爱和归属感”是这本书中提到最多的。

  事实上,这是每个人从童年到老年都需要的“食物”。无论是盲目的爱,成长的爱,还是最终成熟的爱,我们都需要学会提升自己。

《读懂孩子》读后感11

  《读懂孩子的心》是一本探讨儿童行为与心理发展的书籍,作者朱瑾在书中提出了“欣赏教育”的理念,呼吁家长用包容与欣赏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帮助他们成长。

  作为一名母亲,我深有感触地读完了这本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往往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会带有一些“教条”和“批评”,这样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家长需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一点,就很难理解孩子的行为,也很难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孩子不能是一刀切的,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来确定教育方式,不能将孩子“套进模板”。我在读书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观点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通过欣赏和关注,真正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和需求,从而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比如“打骂教育”、“功利教育”和“管制教育”。这些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长期来看,却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或者性格上的扭曲。

  相比之下,欣赏教育的.方式则更加科学、合理。我们需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在自由、放松的环境下快乐地成长,并且更愿意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读懂孩子的心》这本书,不仅深刻地阐述了欣赏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家庭教育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处理孩子的矛盾和冲突等等。这些技巧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对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

  总之,《读懂孩子的心》这本书是一本启发性很强的书籍,它告诉我们,欣赏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用有爱心和信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引导他们走向成功和快乐的人生道路。

《读懂孩子》读后感12

  我最近在阅读《读懂孩子的心》这本书,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我在这里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与孩子通讯的重要性。作者写道:“如果我们真正希望了解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学会倾听他们,真正听他们说话。”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作为孩子时,我感到的尴尬和失望。有时我会试图与我的家长沟通我的想法和感受。但他们却无法理解我,或者他们不愿意听我说。当发现自己无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时,我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现在作为一个家长,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感到同样的事情,所以我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沟通环境,以便他/她可以向我表达他/她的想法和感受。

  其次,书中提到了倾听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时,并且让他们知道我们真的在听他们说话,孩子们会感到被尊重和认可。”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孩子们。当孩子们知道他们的声音被听到,他们会感到特别的被关爱。然而,在忙碌的生活、电子设备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包围下,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声音。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倾听孩子们的话,认真聆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第三,这本书也强调了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性。作者写道:“当孩子感到安全时,他们会更容易谈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孩子感到不安全时,他们非常容易相信别人的错误信息或感到失望的情绪。相反,当他们感到安全时,他们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时,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环境,向他们表达我们的关爱和尊重,以便他们可以更独立自信。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作者写道:“我们作为父母要意识到,当我们与孩子们接触时,我们正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我们的话语、行动和态度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这让我想起了父母对我的影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父母经常强调考试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意识到这并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事实上,我希望我的父母能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有同情心、富有同情心的人,而不是一个紧张的考试人员。

  总的来说,《读懂孩子的心》这本书是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和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很好的资源。这本书内容生动、实用,值得一读。在我看来,它是切实有效的工具,让我们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孩子与家庭成员建立一种更加亲密、温馨的关系。

《读懂孩子》读后感13

  看了《读懂孩子》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发现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家长和老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以独道的观点,发现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学校图书室每期不断增加,我们的知识不断提高。我通过看了《读懂孩子》一书后,本书代序共80种,特别在第33种《如何让孩子由“苦学”变为“乐学”?》这一种中,使我深深会到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走正道,都为孩子设计的人生之路就是读书—考试—名校—好饭碗,家长劝孩子学习的常用语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还有一句家喻户晓的格言,也在劝人“苦学”。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然苦作舟”,还有“钱在高岩,不苦不来”,“先苦后甜”等等都强调要用“苦”。但这些话都是学习要付出的,好的成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些都没错,但是,过分的劝人“苦学”恰好无视了另一方面,学习并不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学习是一个人的求知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一点进步都是怏乐的。孔子在2500多年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可是在我国全面推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老师还是抓“应试教育”,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这些都是劝人“苦学”的之多,劝人“乐学”的之少。如我们教师写学生的评语,用得最多的话是“该生刻苦学习”,没有老师评价学生“该生能快乐学习”,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又作为一名家长,我们怎样从孩子由“苦学”变为“乐学”?

  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展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决的步伐走进新课程,到达幸福教育,开心学习的理想效果。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展教育。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觉察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获。

《读懂孩子》读后感14

  大家好!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我心情愉悦;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我的心,让我看清前路;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我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我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我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读懂孩子的心》,在樊校长的带领下我加入了樊登读书,有幸读到这本书,这本书汇集了《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让孩子远离焦虑》《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等17本优秀的家庭教育书,俗话说得好,“走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不论我是幼儿教师,还是一名家长,这本书对我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知性、优雅的女士有一天向他求救,说她辅导孩子写作业气的心脏都不好了,忍不住发脾气,孩子哭、老公生气,她自己也难过。她说:家教类的书也没少看,为什么一到辅导作业就不行了呢?”我想这几乎是每一个家庭里都在上演着和孩子相爱相杀的故事,家长们很委屈、很无助,但是绝不放弃继续用错误的方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么父母尽到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尽到了伤害孩子的责任?父母是爱孩子的人,但同时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唯一的破解之道,是父母成为终身学习者。看到这个案例我内疚自责,这个事情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我对孩子的高要求导致他在做一些事情时对自己不够自信,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因为他就是在不断批评中长大的。所以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从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热爱学习这件事。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樊登读书,每天与书相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习借鉴书中的教育方法,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让我不再一错再错;在迷茫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在彷徨的时候让我更加明确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刻铭记做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一旦你下定决心搞教育,就一定要有使命感,还要更专业。让我们一起终身学习,都来读书,读好书,真正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好妈妈。

《读懂孩子》读后感15

  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偶然的心血来潮,是他的生活经历的反映,抑或是18世纪教育现实的映射,还是他对社会科学的猜测,即内省和追诉的结果?研究者们众说纷纭。卢梭并不是一个很成功的私人教师,甚至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他的5个孩子都被送进了孤儿院,可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所有像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马卡连柯、杜威以及费莱雷这样的实践家,在从事历史性的实验时,从未忽略过那部寄意于爱弥儿的“乌托邦作品”?为什么他们最后总要回到它身上,就像它是一部原始资料那样?这仅仅是由于他们自己的频频失败、屡遭挫折而从中寻求慰藉,还是卢梭的作品中有某种东西仍然在鼓舞着他们,而且至今还在鼓舞着其他人?

  不妨让我们重读卢梭,感悟他对人生、自然的态度;领略他对社会、教育、科学与艺术的理解;体味他那淳朴、澄明、追求完美的天性……

  1卢梭儿童教育思想和中国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

  1.1灌输和引导

  “教师中心论”一直是中国主流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核,其基本特征是向儿童灌输成年人的各种思想。教师并不能科学地发挥他的主导作用,教学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以致压抑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以卢梭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却认为孩子从一开始就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他们的行为是有机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对于最初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他也带来了某种特性,影响了别人对他的种种行为。卢梭第一个真正“发现了儿童”,他发现了儿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正是看到了儿童的重要性,教师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儿童中心论“不代表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它反而对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更好地理解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对象——儿童,教师只有充分把握住这几个因素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联系和作用,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以儿童为中心去实施有效的教育。

  1.2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只有考上了好的中学,才能上好的大学,之后才能找得到好的工作”,从小我国的大部分儿童就是在父母这样的话语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我国一直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但是为了跟上现实社会发展的步伐,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应对升学的压力,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加明朗的未来,除了完成正常的学校学习之外,不少家长还会在假期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生怕落后别人一步,弄得孩子们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毋庸置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儿童“禁锢”在了书本当中,很多小学生早早戴上了眼镜,形成了驼背;同时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够了,这就在生活上甚至是道德上,都对孩子有求必应,一方面阻碍了儿童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自私人格的形成。

  众所周知卢梭所处的时代,欧洲社会文化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具特色的人才接踵而至,然而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卢梭却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而进行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把其培养成“职业人”,而是要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多方面发展的人。这样,儿童才能在自己的成长途径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开动脑筋,应对未来所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主张的“素质教育”的真谛。

  2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给中国儿童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既不是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借鉴意义。在背负着长辈的期望,应付着考试的.压力,这种强迫性的学习状态下,儿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学的,相反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按照卢梭的儿童观,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儿童,在儿童的天性得以真正释放的前提下,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来因材施教。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的分期是:婴儿期(出生至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教育和儿童心灵自然发展;儿童期(2~12岁),主要进行感觉教育,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于世界还处于懵懂时期,对很多道德观念还不能理解,因此道德说教的作用并不显著,所以要让儿童同自然接触,体会自己所作所为引发的结果;少年期(12~15岁),这是人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智育教育的任务不在于给儿童一大堆知识,而在于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使儿童有精确和清楚的观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这里,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抱有任何偏见,从而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身心发展健康,道德品质优良,多方面发展的人。

  其次,就是认识儿童之所以为“儿童”的意义。儿童与成人有很大不同的就是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我们往往很喜欢把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告诉孩子,让他们少走弯路,但是孩子毕竟没有经历过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这些道理进入他们头脑当中之后反而很可能演变成谬论。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成人、家长、老师的正面引导不能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对其采取“自然后果法”,这也是卢梭的一个思想:“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

  例如,孩子把刚买的玩具都扔到了门外,家长不必急着帮他找回来,就让那些玩具在外面,或被别人拿走。当下次儿童提出玩玩具时,你可以告诉他,玩具没有了,在上次被他扔走了,让他自己去找,结果他不能找到他心爱的玩具。如此他尝到了自酿的“苦果”,才会意识到不对,下次才不会那么做。“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

【《读懂孩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懂孩子》读后感06-09

读懂妈妈作文03-27

读懂外婆作文08-16

读懂妈妈的作文12-19

读懂妈妈的心作文07-02

我读懂了妈妈的眼光01-25

我读懂了妈妈的白发01-28

我努力读懂妈妈的爱02-28

读懂老师作文12-29

读懂妈妈的心作文(精品)07-02